天籟夢想觀后感500字(精選8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天籟夢想觀后感(精選8篇),歡迎大家分享。
天籟夢想觀后感1
看完電影,有一點印象特別深刻,就是很真實!
不是說對西藏風光的描寫真實,也不是對原型故事還原的真實。
這種真實,源于導演對人物性格和行為刻畫的入木三分。
比如,當四人迷路時,圖丹查看地圖,知道離拉薩還有很遠很遠時,他退縮了。反而是最小的格桑,每當人們問他去哪里時,他就用胳膊肘比劃拉薩到深圳的距離,仿佛在說,你看,就這么遠唄!
因為格桑看不到,所以只管一直往前走就好!他和另外兩個盲童都相信,只要一直走下去,天自然會亮!
再有,當圖丹(只有一只眼睛能看見)帶領三個盲童過橋時,其他人因為看不見湍流的河水,以及橋上懸掛的動物尸體,反而不緊不慢的摸索著前行。圖丹能看見,卻又模糊不清,更增添了內心的恐懼,他幾次嚇的哆嗦。
這就是一種對人性最深刻的本能刻畫。所謂“無知者無懼”,大抵如此。
這就是人性!小孩子也不例外,何況大人了?多少人眼睛雪亮,卻只看到了機遇里的艱難險阻和不可能!反而是那些不管不顧,眼里有光,心中有火的人才有足夠的勇氣去挑戰機遇,追逐夢想!
天籟夢想觀后感2
整部電影圍繞著四個盲童,為了一圓上電視臺唱歌的夢想而展開,敘述著中間所經歷的各種波折過程!如果光以內容而言,西藏的秀麗風景、真實的孩童寫照以及西藏動人的歌謠,其實還很是值得一看。但不知道為什么中間出現了一段不太搭的哈雷騎士橋段,且根據一些摩托車自媒體的宣傳,還以為該片是以騎士精神為主導的片子!如果各位想想這個橋段換成了一幫出游的大奔馳G,或者騎摩托車返家的農民工,甚至一幫開著超跑的富二代!差別在哪?
當時因為看到摩托媒體的宣傳,進到戲院打算看看這部以摩托車為主角的電影,然而看了近一半,騎士的鏡頭其實不超過10分鐘吧。但宣傳上卻各種灌輸騎士精神如何偉大、護送兒童、甚至護送骨灰等,但說真的這個片段穿插得也有點過于生硬!且也沒有那些所謂的摩托車騎士如此偉大、甚至號稱第一部以摩托車為主題的電影,我只覺得更多是綁架情懷,綁架了一幫不明就里,盲目跟風的車友會、俱樂部等。這樣的宣傳手法真的是極其失敗的案例。
如果不綁架、不利用摩托車騎士的這些情懷,該片還是有看點的。只是在廣大的摩托車圈中,只進行了零星的宣傳,打著摩托二字來誤導電影本身所要傳遞的內容,只能說這樣的手法是不智的,不以核心的盲童以及人文關懷為主,非要大肆宣傳摩托!這絕對算得上是失敗之作。
對于電影我覺得可以給出三星半的成績,但對于大肆宣傳摩托的種種行銷方式,我覺得是過于宣賓奪主的失敗范例。
天籟夢想觀后感3
這部電影上映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毫無聲息,對于文藝片,票房也不太友好,但還是要強烈推薦一下,不為別的,只因這是一部非常真誠的作品。
這是一部描述藏區盲童夢想的電影,其實就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就有不少描述藏區題材的作品,比如《金珠瑪米》、《岡仁波齊》、《七十七天》等等,其中后兩部電影在如今這個市場環境下所獲得的票房,可以說是創造了不大不小的商業奇跡。而《天籟夢想》的風格,雖不像《岡仁波齊》講述了莊重的朝圣,但更像是《七十七天》那樣,一人一車橫穿羌塘無人區,但本片的特殊性在于,電影的主角,是一群盲人藏區孩子。
《天籟夢想》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一群盲童為了給同伴治療眼睛,為了實現唱歌的夢想,偷偷從盲人學校跑出來,飛到深圳參加電視綜藝節目,經過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后圓夢,用歌聲感動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伙伴也接受手術治療,重見了光明。
這樣的故事,算是勵志電影嗎?算,嚴格意義上來說,電影的故事涉及到平民上綜藝、夢想實現的元素,說是俗套也不為過,但特殊的地方,本片的主角們可都是一群盲人啊,就連飾演幾位盲童的演員,也是真正的盲人。
盲人題材、藏區地域,決定了這部電影小眾,也決定了真誠。
電影讓人想起了當年婁燁的《推拿》,《推拿》的躁動與《天籟夢想》的平和,二者完全不是一個類型,而兩部電影的共同點在于,作為講述盲人的電影,電影并沒有夾雜任何多余情緒在里面,沒有提倡關注弱勢群體,沒有突出社會底層博得同情,更沒有廉價的反襯社會不公。電影只是在講述一群特殊群體的故事,而且都是從盲人的角度來深入盲人的世界,是一部“可以聽見的電影”。
《推拿》用模糊失焦、閃爍的背景光來描述盲人的世界,而《天籟夢想》則是以第三人稱溫暖的鏡頭,鏡子影像甚至漆黑一片的主視角還原盲人的生活。刻意放大的背景聲是該片的特殊之處,哈雷摩托的發動機的聲音,風鈴擺動、腳步聲,汽車發動等等,當然還有穿插電影的主題烘托——那美妙的歌手,讓觀眾更多的從聽覺上去感受盲人的世界。
《天籟夢想》的故事非常簡單,但正因為電影的風格化很重,且表達方面意象化很重,還是精神層面的屬性。整部電影溫和平淡,長鏡頭居多,緩慢的鏡頭語言娓娓道來,這是一部平靜的不能再平靜的電影,就像一面湖水,時不時的激起波瀾撥動觀眾的心弦。在電影中角色與社會的不斷沖撞中,來自天籟的盲童與哈雷摩托車手的相遇,容納于其中的就是典型的社會文化層面的沖突,觀眾可以看到中國社會巨變下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從而激發思考和獲得啟示。
沒有任何說教的意味,就是真實的記錄,故事發生在藏區,也沒有高舉高打的傳播佛學,電影外在甚至沒有任何佛教的影子。電影的劇情發展和情節走向是深入人內心的,用鏡頭語言去甄別角色的狀態,感受內心的波動。因此欣賞這部電影要擁有一顆極為平靜的內心,簡言之,《天籟夢想》是一部擁有極高精神屬性的作品,其內核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那種平靜修為。
回到開篇,《天籟夢想》是一部純粹的藝術片,絕對不適合休閑娛樂,在這個商業化的電影世界里,算的是非主流,但電影拍出來就有相應的受眾,相信這部特殊的盲人題材作品會讓一些觀眾照見心靈。
天籟夢想觀后感4
盲人習慣戴墨鏡。
普通人在生活中偶遇盲人,看到最多的是盲杖,很少看到眼睛。
墨鏡就像一條無形的河,盲人在河的那邊,我們在河的這邊。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跟盲人之間沒有窗戶,同情心肯定是有的,但心靈彼此不靈。
《天籟夢想》的導演張唯,把鏡頭對準盲人的眼睛,不戴墨鏡的盲人的眼睛,跟著他們拜佛、上課、組團、出發、一路跋涉、坐飛機、去海邊、做節目、上電視。
他用鏡頭替我們的眼睛,去跟每一位盲人交換心靈。
他希望觀眾懂,不交流的同情是歧視,不舒服,沒結果。
當欄目導演安排盲童卓瑪脫掉藏袍,穿上露肩裝,化上明星妝,走上舞臺,而卓瑪一聲不吭就放棄的時候。
我能感受卓瑪的憤怒和失望,一個為收視率而消費別人夢想的節目,甚至都不能堅持選手的本色了。
當一直戴著墨鏡的尼達校長,最終在真心的'掌聲中,摘掉墨鏡,面對觀眾,雙手合十,鞠躬致謝。
那一刻,我知道他的心靈在說:文明也是光明。
天籟夢想觀后感5
市場上就需要這樣義無反顧的電影。《天籟夢想》說的是四個藏族盲人少年(三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到南方城市參加選秀比賽的故事,從西藏到深圳,這一路他們走得著實艱險。他們在完全沒有成年人的幫助下走完這一路,而且是瞞著家里人去深圳參加選秀比賽。作為四個人生地不熟的少年,他們參賽的歷程可以想象有多么艱難。
《天籟夢想》這部電影主題很明確,就是展現藏區少年對音樂的執著追求,還有就是藏族的音樂和歌聲有多么美妙。天籟和夢想結合在一起,就是片名《天籟夢想》。
這部現實題材的電影在市場中顯得彌足珍貴,現在賣座大片都不是很接近于現實的電影,都比較理想化和夢幻化,屬于讓觀眾看了開心就好的電影,但也是看過就忘。但《天籟夢想》真不是那種看了就忘的電影,這部電影讓大家看到了西藏不一樣的地方,還有藏族音樂的迷人之處。這是一個很曲折的故事,與現實貼近,聚焦的是四個盲人少年,準確地說,其中一個少年還有一只眼睛能看見,但也隨時會失明,他們就這樣義無反顧地踏上奔赴深圳之路,這一路太過曲折了。
沒有大明星和特效大場面的電影的確很難吸引觀眾,但電影市場里面還是需要像《天籟夢想》這樣的作品,現實主義題材是電影的基石,如果一個市場中只有娛樂大片不斷上映,觀眾也會膩煩,電影也只能是越拍越無聊。《天籟夢想》是一部有營養的電影,也是一部飽含真情的電影。拍攝和發行這部電影,顯然不是為了急功近利,電影帶給觀眾真正的感動,讓觀眾了解一個地方的民俗文化,這樣的電影會有更深遠的意義,顯然《天籟夢想》具有這樣的意義。
電影市場應該是多元化的,不能僅有純娛樂的電影供觀眾欣賞,有些電影是需要靜下心來觀看的,《天籟夢想》就是。看《天籟夢想》就能明白,人為了夢想可以做出多大的努力。即便是失明的少年,因為音樂,他們也能邁出堅定的腳步,這種精神其實可以學習,這也是這部電影所具備的現實意義。
即便是我們無法像片中四位少年那樣長途跋涉去實現夢想,但看到這樣的少年人,或許我們也可以施以援手。這部電影中充滿了溫情,雖然西藏到深圳路途遙遠,但他們一路上也遇到了很多熱情且善良的人們,幫助他們一路走來。這部電影告訴我們,雖然生活很艱難,但我們應該向往美好,以及做到力所能及的善良。把善意傳遞下去,會讓自己也感到溫暖。在賀歲檔這樣激烈競爭的檔期,應該給《天籟夢想》這樣的電影多一些關注。
天籟夢想觀后感6
藏區題材電影,一直是中國少數民族電影里最神奇和熱門的一脈,僅去年就有張揚《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楊蕊《金珠瑪米》,趙漢唐《七十七天》等片子面世。最近有幸提前觀影的《天籟夢想》有些不同,它是一部簡單真誠的電影,小成本,以情動人,聽說1月9日終于要上映了,期待會有一些同樣真誠的反饋。
《天籟夢想》故事不復雜,片子也不長,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一群盲童為了給同伴治療眼睛,為了實現唱歌的夢想,偷偷從盲人學校跑出來,飛到深圳參加電視綜藝節目,經過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后圓夢,用歌聲感動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伙伴也接受手術治療,重見了光明。
片子前半部分孩子們離開位于藏南地區江孜的家鄉前往拉薩,一路走走停停,跨越高山大河、村莊牧場,就像一部簡潔的公路電影,橫亙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四個人只有其中一個人有一只眼睛勉強看得見,導致行動緩慢,他們也沒有多少盤纏;另一個難題是,他們內部意見不統一,常常吵架,冒出要調頭放棄的念頭。
好在孩子們內心干凈,天性純粹,最終還是決定要去遠方,去唱歌給很多人聽。千辛萬苦到達深圳,他們又經歷了一次內心震蕩,演出過程中大家出現了一些爭執,節目搞砸了,這時又是好心人幫了一把,讓他們可以再一次重登舞臺,放下一切去唱出真情實感。
這些年,中國電影票房總量一路走高,在商業浪潮的席卷下,公益電影反而稀缺,《天籟之夢》這樣的片子不是出現在CCTV6,而是在影院上映,可能也是一種機緣。在大銀幕上感受藏南之美,盲童們內心之美,以及音樂之美,作為有機會提前看片的人,還是覺得是很享受的事情。
這樣的電影不好拍,第一是找投資難,愿意投資的人不多,第二是創作難,很難拍出孩子們自然真摯的內心世界,第三難是發行難,在院線里分一杯羹有些難,尤其像《天籟夢想》還是講盲童,也就是說,拍好這樣的電影,可能真的要有一顆純真的心,需要一些打動別人的東西。這方面,享譽世界的伊朗電影是我們的榜樣,《天堂的顏色》《小鞋子》《蘋果》《醉馬時刻》等等,這些都是感動了無數人的經典。
《天籟夢想》有其純凈的地方,片中盲童主觀視角的大膽運用,朦朧,晃蕩,卻美好;盲童準備去外面,在有聲地圖上丈量拉薩到深圳的距離,他發現“只有一個手肘那么長”,天真得讓人捧腹。
此外,讓我難忘的是孩子們沒有盤纏,就摘了故鄉的一大袋鴨梨背在身上,既是食物,也是回饋給恩人們的禮物,一路走,一路貼身相伴,一只只靜靜的黃橙橙的鴨梨,就像孩子們天真無邪的面孔。
為了強調真實、親切的基調,片子選用了非職業演員,片子的主角們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盲童,他們在里面就像演自己,不用刻意模仿和發揮已經動人,唱歌、表演,不帶一絲雜質,確實難能可貴。片中選用的西藏音樂是童聲演唱的《潔白的仙鶴》,清澈,悅耳,豐盈,仿佛來自天籟深處,和片子的名稱、和孩子們的內心很接近。
通過電影也透露了一個現實信息,由于高海拔、日照強烈,比起其他地方,西藏地區的白內障發病率很高,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患病,看不清世界,為今后的人生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如果電影上映后,能引起相關部門和愛心人士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可謂善莫大焉。
如果對《天籟夢想》這個片子有興趣,真的要去影院支持一下。
天籟夢想觀后感7
這是一個富足的時代,也是一個貧瘠的時代,環顧四周,人們行色匆匆,疲憊麻木,體閑時光都用來看好萊塢套路大片,看一些沒營養的電視節目,上王者農藥,玩幾把吃雞游戲,說說娛樂圈的東家長西家短,一切都是那么的華麗卻缺乏靈魂,看不到思想的沉淀,得不到內心的觸動。只是有時候在夜深人靜時,面對窗外的星空,偶爾會回想起在被困在高樓大廈之前,那些幼稚卻無比真實的夢想,就比如眼前這部電影《天籟夢想》所講述的故事一樣,一群孩子為了夢想,啟動了一場前途未知的旅行。
可以說,在影壇大環境下,《天籟夢想》的出現是一個異類,也是一個意料之外的驚喜,它沒有什么大明星大陣仗,沒有IP、CP和小鮮肉,只有扎實有力的劇作,栩栩如生的表演,唯美又真實的畫面,已經能夠讓人發自內心的情感,導演張唯與他的非明星創作班底以這樣的精彩表現告訴大家,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從不缺席,哪怕在如此票房至上的時代,依然有一批電影人在努力創作,憑著誠意和良心,給大家拍攝出一部養眼又走心的電影。
電影中的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有一群盲童,圖丹、索朗、格桑、卓瑪,他們最小的8歲,最大的16歲,因為特殊的身份,并不富裕的家庭條件,他們的生活原本就應該平淡無奇,只能在沒有觀眾的高原上唱歌。可是,有一種叫做夢想的東西在某一天突然點亮了他們的渴望,為了讓平凡的靈魂不再平凡,也為了讓內心的快樂通過歌聲傳遞給更多的人,他們踏上了追逐夢想的征程。
走過了無人的狂野,走過質樸的村莊,走過湍急的河流,還有危險的索橋,這群孩子戰勝了無數的危險與阻礙,把歡快的歌聲送給藍天和白云,把少年的夢想留著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這個過程里,有數不清的迷人美景,誠樸的風俗,給觀眾帶來愜意的視聽感受,還有美妙的心靈洗禮。很少有一部電影能如此真摯和滿飽的表現一群盲童,雖然孩子們看不見這個世界,但是通過他們,我們能感受到陽光,陽下光是夢想最真實的顏色。
這幾年我們都會看電影和綜藝,特別是一些選秀節目確實非常精彩而且激烈,但是很顯然,在這個高度快餐化的娛樂環境里,我們會忽略夢想最本質的東西,而《天籟夢想》通過夢想、冒險、選秀等元素的結合,把孩子們最簡單的夢想展現在銀幕上,這份意義彌足珍貴。
估計很多人在看完影片之后都會和筆者一樣,內心涌起一種別樣的沖動,想去為生命歌唱,為夢想奔走。生活在這個繁華而又忙碌的都市里,我們都漸漸的習慣了去追逐于身外之物,忘卻了人生本身的初衷,而張唯導演執導的《天籟夢想》恰恰可以通過幾位盲童的夢想之旅,讓我們去重燃少年時的夢想。
天籟夢想觀后感8
前段日子有部《岡仁波齊》票房很火爆,但囤兒并不認為那些看了該片的人對影片的核心價值體悟到了多少。中國人大都浮躁,信仰信得也很浮躁。很多人都嚷嚷著要去西藏洗滌心靈,可真正把心靈洗滌澄凈的又有幾人呢?別把美好的事物弄得假惺惺了。活在雞湯世界里的人,無論你是白是黑,也無論你智商是高是低,統統屬于傻白甜。囤兒推薦你們去看一部關注度不高的片子《天籟夢想》。這片可是打了所有傻白甜一記響亮的耳光。
內地傻白甜太多,導致九成的影視作品都在跪舔她們。大到馮小剛的《芳華》,小到田羽生的《前任3》都舔出了十幾億的票房。傻白甜的一大特點就是一切以我為軸心。傻白甜電影的主人公都是完美之人,不僅有迷倒眾生的顏值,更有純潔的美好心靈。在故事里,他們從來沒有錯,卻受盡各種冤屈。銀幕外的傻白甜們因此能夠成功代入,把自己人生的不幸福全數歸咎于外在環境的不公平。傻不傻?真的很傻。慫不慫?真的很慫。
《天籟夢想》就完全不是這個樣子滴。本片在國際上入圍了歐洲、亞洲、美洲多達17個電影節的競賽/展映單元,可見其價值觀和主題完全是超脫內地商業市場,能夠引發全球觀眾的共鳴。影片的主人公是四個藏族盲童。要知道在藏區,很多藏人認為,盲人是受到上天的懲罰才得此遭遇。盲人在西藏是被歧視的,甚至是被遺棄的。因此,這四個主人公的自身缺陷是相當大的。他們人生的困境,首先來源于自身。傻白甜因為自身沒毛病,所以只需要等著死心眼的霸道總裁即可,而藏族盲童則不能,他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突破障礙、浴火重生。
于是,故事細膩地推展開來,四個盲童從珠穆朗瑪峰腳下的小村出發,為了一個上電視表演的夢想開始冒險歷程。這個動力,放在地球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里,都是令人欽佩滴。在霸道總裁的幫助下丑小鴨變天鵝不是奇跡,《天籟夢想》里的盲童每克服一重困難,向夢想邁進的每一步,都是奇跡。前不久,題材類似的美國電影《奇跡男孩》火爆北美,甚至干翻了不少好萊塢大片。不得不說,從兩部電影的票房表現,真能看出兩地觀眾的差距呀~~
盡管《天籟夢想》不討好內地的市場,但它必須存在,它的締造者導演張唯也必須繼續致力于呈現邊緣人群生存狀態的藝術道路。一個民族的文化,必須有這樣的影視作品來推動。活在傻白甜的世界里是很危險的。我們需要《天籟夢想》來打醒大眾,讓他們認清自己“我是誰”,啟示他們坦然接受“我從哪里來”,并激發他們思考“我要到哪里去”。
【天籟夢想觀后感500字(精選8篇)】相關文章:
天籟之愛的歌詞07-16
媽媽的“天籟之調'12-21
自然的天籟中學生作文08-08
介紹喜歡的音樂的作文《天籟》09-15
【精選】夢想作文五篇05-12
精選夢想作文六篇04-20
夢想天空作文(精選15篇)03-01
【精選】實現夢想作文五篇05-23
【精選】夢想作文合集10篇05-23
精選放飛夢想作文九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