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二季》觀后感范文(通用5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朗讀者第二季》觀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朗讀者第二季》觀后感1
說來慚愧,我第一次接觸到《朗讀者》這個節目,并不是在電視熒屏上。
我對于第一季《朗讀者》的印象,始于“聲音”。我有晨跑的習慣,跑步時喜歡戴著耳機聽些什么。很偶然,有一天早上我在晨跑時,在喜馬拉雅上聽到了秦玥飛的片段(朗讀《泥濘》)和郭小平校長的故事與朗讀的《如果》。作為一名工科生,我之前對這些關注甚少,那時方知道這檔節目。后來,《朗讀者》就成了我晨跑時的專屬BGM;我也上網搜到了播出時間,從此推掉了周六晚上朋友們出去玩的邀請“我就不去了,有一個想看的節目晚上播出。”沒多久,第一季節目就結束了。過了一年,盼星星盼月亮,終于在上周末等到了第二季節目開播。
第二季第一期在上個周末如約而至了。第一期節目的主題詞是“初心”。在我看來,這個詞的選擇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個看似用濫了的詞,節目組沒有選擇避諱,而是請來了各位嘉賓,來詮釋他們的初心。我自身 “大學生+喜歡籃球”的身份,讓我在第一期的嘉賓中,對薛其坤教授和姚明這兩位嘉賓印象深刻。
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中節目組在細節處明顯更為用心。姚明在訪談中提到自己正是在“奔跑時空氣流動聲和球鞋磨擦地板和進球時刷網而過的聲音”,這些不全神貫注就不會察覺到的細微的聲音中,開始愛上籃球的。這里,節目組用心的配上了相應的背景音,瞬間就帶入了那個場景之中。薛其坤教授朗讀的內容是《禮記·大學》節選,也用心的配了相應的翻譯字幕。而且,在訪談中適時插入的圖片也讓我們更了解當時的情境。
我想,正是這些細節,顯現出了節目組的“初心”,和把這份初心堅持做下去的誠意。這個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太多了,真誠反而更能打動人。真的很感謝節目組,讓我有幸尚在大學時期就了解了許多道理,吸收了很多思想;我也真正地被文學打動,產生了對于讀本的興趣——看完節目后,就去圖書館借來了《海明威短篇小說全集》閱讀。也摘抄了喜歡的讀本片段,比如《真實的高貴》和《八十抒懷》。
我感到了你們十二萬分的誠意,我也想認真的用這篇評價來作出回應:真的有人因為這個節目而感受到了文學的光,感受到了人不只是靠吃米而活著的。你們的堅守和真誠,一定會換來更多人的真心。謝謝你們,謝謝剪輯師的精妙剪輯,節目節奏把控;謝謝胡德夫先生的演奏;謝謝嘉賓的故事與朗讀;謝謝主持人拋出的引人深思的問題;更要謝謝你們,所堅守的那份初心。
我的朋友問我“你為什么這么喜歡這個節目啊?”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想,“朗讀嘛,我普通話不行,讀不好。”可是嘉賓用并不標準的普通話朗讀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大抵是因為節目氛圍中有我很喜歡的“人情味”吧。不僅僅是讀書,朗讀;而是通過訪談,把人物情感和書本,和當時的作者想傳達的思想情感相結合。 “情感”也正是節目的核心所在。這些才讓我意識到,朗讀真真是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我想,《朗讀者》節目所追求的也不僅僅是讓觀眾留下感動的淚水,而更多的,是感動過后的思考。節目的播出,就像是在水中投了一顆石子,而觀眾的感受與思考就是投下石子后泛起的漣漪。比如姚明在節目中提及的“競技體育確實是殘酷的,但是我們也要感謝對手,正是那些離開的人成就了我們。”這些思考更讓我們對節目印象深刻,而不是像快餐文化一般,簡單的一過了之。
謝謝董卿,謝謝節目組,正是你們的初心和不忘初心的堅守,讓我的生命中又多了一道文學的光。
最后,真的想做一波硬廣:CCTV-1,每周六晚20點黃金檔,《朗讀者》第二季與您不見不散。希望大家都去看,感悟生活,思考人生。
《朗讀者第二季》觀后感2
朗讀者第二季第一集,我看的很匆忙,趕著ddl一邊寫論文一邊放直播,還用另一個手機在刷著微博話題跟著動態。但看著那熟悉的舞臺熟悉的燈光和熟悉的她,我仿佛又回到節目的現場,門開,燈亮,聲響,她款款走出,我自內心深處爆發出一聲尖叫,世間美好,匯聚一人,不負如來不負卿。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從初生牛犢到稍涉人世,董老師將朗讀者比喻為自己的孩子,而作為觀眾的我們更是這個孩子成長的見證人。閱讀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讀不是,現在的人們已經少有時間和精力會去停下來認真的將書本上的文字朗讀出來,而朗讀者要做的就是喚醒我們讀書的意識。第一季的問世,激發了多少人回歸書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來,文化底蘊更增,涉及書本更深,面向群體更廣,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堅守朗讀者節目的初心和目標,堅守董老師的一個夢和一份執著。
我不太愛去宣揚董老師為了這個節目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夜,或者說長了多少白發,因為這一切都是她的事業和責任,她在這其中證明著自己的價值和品質,她也從中獲得了滿足和快樂。但是我們依舊不得不說,董老師很辛苦,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很辛苦,做電視的艱難不是我們可以想象的,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最終只被部分人檢驗,而電視節目面向的卻是數十萬的挑剔的、風格迥異、審美不一的觀眾們,得到大家的認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朗讀者第二季開播前一天的宣傳海報,董老師的眼角多了的幾條皺紋,眼下的發烏的眼袋,她曾累到流淚,這些我們應該看見。
第一季正趕上我高三,每周的朗讀者便成為我一周的作文素材,我已經不記得我的作文里出現過多少次許淵沖先生,出現過多少次胡瑋煒,朗讀者于我,是快速獲取文學新知的好途徑,是快速了解名人大家的好途徑。
第二季播出此時,我已經來到大學,我不再急功近利的為考試而讀書,我已經擁有了慢慢讀書的時間和精力,此時我將朗讀者視作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將與他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這期間我還會有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會認識賈先生,我會與姚明一起讀海明威,我會同更多更有趣更有閱歷的人同行,他們在指引著我,以朗讀者的身份,以朗讀的方式。
朗讀有力量,魔力魅力生命力。
它讓過路人駐足,它讓旁觀者傾耳;它讓古老的文字復活,它讓厚重的書本起舞;它讓現場的人凝神,它讓熒屏前的你我靜氣。
神秘的力量,讓人心動。
朗讀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讀依舊。
朗讀者第二季,書聲瑯瑯,且讀且行。
《朗讀者第二季》觀后感3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人生路上,每到重要的轉折關口,很多人都會停下腳步,回想一下一路走來的那份“初心”,才能更堅定地繼續走下去。作為去年文化類節目中的翹楚,在這個重新出發的重要時刻,《朗讀者》把第二季第一期的主題定為,初心。
什么是初心?初心可能是一份遠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變得更好,我要去試試。初心也許是一個簡單的愿望,憑知識改變命運,靠本事贏得榮譽。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和物理系的學者們共同朗讀了一段大學獻給清華大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葉企孫先生以及為中國物理事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前輩們。那正是它們的初心之所在,也是他們的治學之道。
丹頂鶴的守護人徐卓以一篇張抗抗的《白色大鳥的故鄉》獻給他的家人。“很多年一直想去叫做扎龍的那個地方,只是因為那些白色的大鳥——丹頂鶴。”
而姚明作為中國籃協的主席,他對于籃球和運動員這份職業也有不同的理解。對他來說,可能初心并不是獲得地位頭銜,而是最終能夠讓更多人認同,讓大家真的可以去模仿和喜歡的東西。正如海明威的《天真的高貴》中所寫的,“真正的高貴,是優于過去的自己。”
大家所熟知的娃哈哈的創始人宗慶后先生更是在現場分享了他年輕的時候的經歷。賣過冰棍兒,做過農活,修過大壩,一直到42歲才開始正式創業。如今已蟬聯多次內地首富的他依然勤勉,“一個人要做點事業,首先要有理想,現在的我應該是不需要再繼續賺錢了吧,我這幾輩子也用不完。但我還在努力工作,只想要為社會為國家做點貢獻。”
最后一位是一直說著陜西話的平凹先生。他自我調侃說不說普通話是因為不普通,董卿老師立馬補了句,終于知道我為什么這么普通了,現場笑聲一片。后來談到秦嶺,談到家鄉,談到初心,最后與眾多的朋友一起朗讀了先生的多段作品。這些作品既傳統又現代,既寫實又高遠,語言樸拙、憨厚,卻聽得人內心卻波瀾萬丈。文字極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見悲憫。這份真情和悲憫,便是他的初心吧。
整期節目看完,內心感慨萬千。總覺得看不夠似的,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怎么過得這么快。內心感受太多,凝于心,卻難出于口。《朗讀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讀依舊。而我也愿意追隨它的腳步,不忘初心,不計過往,也將如董卿老師在獲白玉蘭獎的時候所說的那樣,“一往無前,始終如一。”
《朗讀者第二季》觀后感4
《朗讀者》第2季,第二期如約而至。這一期的主題是《想念》。
一看到標題,我首先想起的是泰戈爾的一首詩《想念》(點擊藍色字直達),寫孩子想念母親的,非常真摯動人。我讀的這個版本,好像是擴寫過的,但很精彩,請諸君共享。如果明白這首詩的真偽來源的,請在留言中不吝賜教!
由主題導引,我在想,這一期節目中,一定有想念父母的、想念孩子的、想念朋友的、想念親人的、想念老師的還可能有想念理想信念的。這個主題,極富包容性和拓展性。
今天是512,最應該想念的,毫無疑問,首先應該是汶川。整整10年過去了,當年新生的`孩子們已經10歲。相信今天無數催淚的文章、朗讀,在微信圈里廣為傳播,讓無數人想起10年前的那個時刻,想起那片土地上發生過的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
我想起了當年我讀過的三個令我非常感動的故事。《送給天堂的孩子》。
每個人都是生活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空之中。過去的時空,都保存在我們的記憶和想念中。無論是親歷還是聽說,都已經是我們重合的一部分。那些曾經震驚和感動的日日夜夜,也許曾被時間的塵埃掩埋,可是一旦有想念的契機,便會引爆,再次沖擊我們的情感和靈魂。
在這個被《朗讀者》命名為“想念”的夜晚,你可曾想到了屬于你的那些人與事?
著名導演許鞍華,想到了與她合作過的大師謝晉,想到了合作中的點點滴滴,與謝晉的家庭、孩子。
我在許導的敘述中,想到了余秋雨先生寫的一篇紀念謝晉的文章,對,就是那篇極度催人淚下的《門孔》。那些智力受損的孩子們,其實內心也許更加懂得“想念”的含義。
《朗讀者第二季》觀后感5
時隔一年,《朗讀者》又和大家見面了,不知道這一年大家過得怎樣,是否別來無恙?”董卿的開場白親切如初,書信體的語言娓娓道來,仿佛是一個老友在和自己對話。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扎龍濕地第三代守鶴人徐卓、籃壇名將姚明、企業家宗慶后,五位嘉賓的人生經歷和經典文字的力量,產生了化合和疊加,帶給了我歡笑、感動和思考。坐在董卿對面,許多平凡的生命綻放出了自己的獨特魅力。
物理學家薛其坤是第一位登臺亮相的嘉賓。他出身山東農村,小時候上學時,課桌是劈開的樹,但他卻有一個樸素的科學家夢。三年考研,只身赴日本讀博,讀博6年后才接近兒時那個朦朧的夢……這個夢,許多人在小學時代的作文里寫過,但真正讓種子發芽繼而長成參天大樹的又有幾人?
薛校長朗讀了《禮記·大學》節選,這是《朗讀者》的舞臺上首次出現文言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作為當代中國最高學府之一的清華大學的校長,朗讀《大學》非常契合。
第二位嘉賓徐卓的名字有些陌生,但那首《一個真實的故事》卻是年少時聽過的。依稀記得這首歌講的是一個女孩為了保護丹頂鶴而犧牲的故事。記憶中的那個女孩就是徐卓的姑姑徐秀娟。令我感動的是,徐卓放棄了保研的機會,轉學到了東北林業大學學習野生動物保護,畢業后回到了扎龍。她覺得,她和爸爸做著同一個事業,就好像爸爸還在她身邊一樣。
姚明笑著回憶說有一年夏天,聽到了耳邊傳過的呼呼風聲、球鞋在地板上的摩擦聲、籃球進筐時刷網而過的聲音,這些美妙的聲音讓他喜歡上了籃球運動,我突然覺得這個2米多的大男人變得柔軟了。
宗慶后讓我看到了他們那一代人,年輕時生活窮苦,在生活富裕了之后依然保持創業之初艱苦樸素作風的初心。
他是《朗讀者》舞臺上第一位講一口方言的嘉賓,他和董卿的對話輕松詼諧。比如,他說創作時,會在豪華筆記本上打個草稿,還會挑個日子。他比喻自己初初寫作時,是一個流寇,后來回到老家,才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學革命根據地——秦嶺。
“我的心中流著一條河,岸田上有一群人,那是家鄉的河流。我記得,永遠地記得……”
這是《朗讀者》第二季的主題曲《一幅畫》簡單樸素的歌詞,很喜歡它緩緩流淌的旋律。伴隨著胡德夫渾厚的嗓音,主持人董卿翻動書頁說:文學創作可能只是一部分人,閱讀可能也只是一部分人,但是初心卻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
【《朗讀者第二季》觀后感】相關文章:
《朗讀者 第二季》觀后感11-24
朗讀者第二季主題觀后感12-20
朗讀者第二季陪伴觀后感01-10
朗讀者第二季想念觀后感03-31
朗讀者第二季故鄉觀后感01-14
朗讀者第二季羅大佑觀后感09-19
最新朗讀者第二季的個人觀后感01-05
《朗讀者》第二季觀后感800字02-22
朗讀者第二季觀后感(通用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