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丁頓熊觀后感匯總
電影《帕丁頓熊》是一部圓滿的圣誕合家歡影片,有萌熊有笑點有感動,起承轉合流暢,劇情的前后照應特別到位。找回自己身上失去的勇氣,給你一個家,這兩個情感點都很擊中?赐旰笞钕胝f的還是,please look after this bear, thank you!
第一篇:《帕丁頓熊》電影觀后感
可愛的帕丁頓熊電影版終于上映了,昨天是第一天上映,由于我和螃小蟹覺得小熊很可愛,于是我們打算去看看。因為元宵佳節,總得回家吃兩個元宵意思意思,吃完飯我們便飛奔到電影院,見見我們期待已久的帕丁頓熊。元宵節看電影最大的好處就是偌大的電影院總共也就不到10個人,看起來自由自在,很是愜意。
故事是在帕丁頓熊美麗的故鄉秘魯開始的,也由此引出了全篇的第一個線索,橙子做的果醬,那是帕丁頓最愛最愛的食物,一瓶果醬可以滿足他們全天維生素和能量的攝入。然而不幸的是,突如其來發生了一場地震,帕丁頓的叔叔不幸遇難了,外婆由于年邁,無法照顧帕丁頓,于是將他送入開往倫敦的輪船,希望他找到好人家,過新的生活。想想也知道,一只熊想要順利的融入人類的生活很困難的,第一晚,帕丁頓就給好心收留他的家造成了一次大水災。第二日陰差陽錯的抓住了一名小偷,成了城市英雄。而就在此時,故事急轉而下,反面人物登場了,一名恐怖的博物館管理人員,希望將帕丁頓熊做成標本。她曾多次嘗試抓住可愛的帕丁熊,并給帕丁熊的家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帕丁頓由于解釋不清,受到誤解,無奈之下自己可憐的離開了家,并且很不幸的被壞人抓住。失去帕丁頓熊的一家人此時方然醒悟,他們發現一只總會制造麻煩的熊已經不知不覺的走進他們的心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帕丁熊最終轉危為安,并且一家人過上了安穩幸福的生活。
其實整個故事的情節還是很俗套的,邏輯性也是不能經得起推敲,但是由于講述的是帕丁頓熊的故事,他呆萌、天真、可愛,而且是電影也賦予了不同豐富的元素,如果醬,搞笑的熊表情,帕丁熊的衣服著裝、洗澡鬧笑話等。外加他并不順利如意的命運牢牢的牽動著觀影人的心,他的快樂,悲傷跟容易走進觀影人的心中。我個人認為雖然劇情俗套,但是全程無尿點,總之是一次很愉快的觀影體驗。
各位如果周末有空不妨走進影院嘗試一番效果,這絕對是你看過的最可愛的小熊。就像幾年前的加菲貓一樣,是一款非常令人開心的電影。
第二篇:《帕丁頓熊》觀后感
這是一只熊,一個國家,一次呆萌改變世界的旅程。
《帕丁頓熊》是一部好笑又暖心的作品,一頭用電腦動畫設計的小熊帕丁頓在倫敦遭遇了連串奇遇。對于這類型動畫與真人結合的電影,以往因為沒有想象力的限制,只要技術過硬故事流暢,就會產生名利雙收的票房大殺器。更由于其受眾廣泛,這種沒有門檻限制的合家歡定位,可以收獲一定的話題效應。所以早點兒的影迷記得住《誰陷害了兔子羅杰》,籃球迷仍津津樂道著《空中大灌籃》,近年來一些觀眾會喜歡《精靈鼠小弟》或大電影版的《加菲貓》系列,哪怕后者的質量也并不十分出眾。
不過,縱觀此類題材,依舊是以西片為主流。正因為有著建國后不允許動物成精的英明規定。這些在鏡頭前侃侃而談的貓、鼠、兔等十二生肖們,就都不幸與華語電影擦肩而過了。對了,舉報春晚上有只會說話的羊!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當著13億人和主持人說對口相聲,這怎么就沒人管管啊!
言歸正傳,《帕丁頓熊》還是來了,友好的他溫習著問好等禮節,從南美漂洋過海折騰到大不列顛。流落街頭又登堂入室。自己也從無憂無慮動物到成為身經百戰的萌寵。
演員陣容,給這萌貨帕丁頓配音的是本衛肖,聲音蠻逗趣又質感準五星好評。而給它配戲的是兩位大咖。博內維利從英劇里跑出來一頭扎進本片,太適合那種古板不化卻又難以惹人生厭的腐國中年爹形象了。而尼克爾基德曼依舊女神,犀利有害的角色設定,有效補強了暴力無害化的影片處理。最終,用那些虛張聲勢的“刑具”讓觀眾為帕丁頓的遭遇揪著心到結尾。好在哪怕兒童進場,也只是視聽上覺得可怕但卻不害怕。也為成年觀眾提供了一定的戲劇張力,讓抓捕小熊成為貫穿始終的故事主線,不止賣萌,也有看點。
這樣一來,作為一部動畫與真人結合電影。當主線不太爛,技術特效又不差后(小熊的動作捕捉和毛發效果一流啊)。全球觀眾就坐等小熊帕丁頓來場賣萌秀了,畢竟當年加菲只是碎碎念吃吃飯就俘獲了全人類,這只帕丁頓但凡可以切中我們的萌點,依舊是超級不錯的動畫角色了。
于是,帕丁頓熊祭出了它的殺手锏--呆萌!并且用他的呆萌和他的每一罐果醬拯救了世界!
動畫保留了帕丁頓作為野生動物的破壞性,他無所不用其極,幾乎毀掉了主人公一家倫敦的房子。這以預告片中那巧合不斷,錯漏百出的浴室搞怪段落最為出彩。值得肯定的是,觀眾很吃這一套。2D英文原版很舒服,看著不累效果好。在這些段落里,帕丁頓的笨拙與憨態是萌寵更有效的純天然展示。在它的世界里,從未見過的一切成為了“好奇害死熊”的爆笑催化劑。當然,兒童也適合的這個故事略顯簡單了。雖然初見驚喜又好笑,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破壞,以及可以預見的大團圓結局都不是聰明的做法。但畢竟這不是蒂姆伯頓的電影,只是一頭喜歡賣萌的熊,想想也能接受眼下的這個結局。
不過,比起萌寵在我家的“寵物中心論”的故事,這個呆萌到我家的“動物進化論”故事更有一層深意。開篇不久,帕丁頓閑坐火車站苦苦等待被人認領的一幕很讓人唏噓。聯想現實世界,又有很多寵物們被人類這類萌勁兒一過,無人搭理的現實冷遇。比如當年讓人落淚的,不幸死去的小北極熊克努特!我們討論過很多次這個話題:我們究竟是愛動物們的萌態?還是愛那個過去可能萌翻天,之后又泯然眾生的他呢?想來大部分人可能會是前者,但真心覺得應該是后者。當萌物長大,萌態不再,它只是孤獨有之,需要你陪伴的一只普通貓狗,兔子倉鼠甚至笨拙的熊。主人所需要承受的是如同照顧孩童般,事無巨細吃喝拉撒睡的呵護。甚至要為之犧牲,去放棄聚會旅游等娛樂項目。所以說,我們從帶它回家的時候就要事先想好:你是能給它一個家?還是只喜歡它眼下的萌?
但是,好在我們的帕丁頓在那個飄雪的夜晚被倫敦一家人接走了。開始了一段笑點不斷,也戳得中淚點的經歷。其實《帕丁頓熊》是四星水準,五星溫暖的電影。笑過小思索,淚光微微泛的片子最好。感謝那些溫暖有趣的電影讓世界變得美好。改變世界,收獲美好想來也不難,光影里有天真和簡單。
第三篇:看電影《帕丁頓熊》有感
Paddington固然是優秀的賀歲電影,小熊很萌,Brown一家很萌,倫敦人民很萌,故事輕松而溫馨,取景經典好看,笑點很多,妮可演的棒(原來在博物館呆久了會變成這樣嗎…),導演和音樂都滿分。除了賣萌以外還探討了家庭責任,適應環境等生活問題,溫馨感人。但這篇文章里,我想說的是一些煞風景的場景,一些細節,一些支線故事,一些歷史片段。從啟動“黑暗秘魯”大冒險的倫敦,到現在“Everybody feels at home”的倫敦宣傳。在這個故事里也好,在故事之外的歷史里也好,會說英語的熊也好,不會說英語的人也好,黑人,黃種人,土著人,動物,都是西方文明的“他者”,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被動搖瓦解的“西方中心”與“人類中心”的殘片。
這個想法的線索,并不是開頭那可愛的黑暗秘魯大冒險。那時候我還沉浸在留學狗離家數年、渴望看世界又發現自己回不去的傷感中——題外話。Paddington來到倫敦,被善良又有童心的插畫家Brown太太撿回家(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畫好繪本!),坐在閣樓上寫他的倫敦冒險和Brown一家的故事。典型的倫敦中產家庭。父親是風險分析師。大女兒Judy有語言天賦,她不光后來學會了熊語,還一直在學中文,夢想出去闖世界開家自己的小店。她還是個害怕新環境的姑娘。這個妙趣橫生人物介紹當時只以為是個無足輕重笑點,聯系故事整體,卻是個重要的呼應。導演相當細心地從一個小女孩捕捉到了倫敦人的心理。
倫敦排外嗎?誰都不跟小熊打招呼,大家趕著上班,在地鐵站橫沖直撞。開始誰都不待見小熊,女孩和父親看到母親跟火車站的小熊說話,覺得匪夷所思。大倫敦并不像探險家介紹的,給小熊一個warm welcome。倫敦很冷,一直下雨。然而,這就是倫敦的傲嬌(或者用大女兒的話來說:embarrassing!這是英國紳士小姐們恐懼的根源)。這個城市因為過去的自豪與榮耀、不可一世的地位被撼動,而陷入一種深深的矛盾中。小熊和他們不同,因而被冷眼相待,被鄰居和這個家庭當做危險“人物”。倫敦唐人街何嘗不是個危險“他者”的聚集地。女兒是這種傲嬌的縮影,她害怕并憧憬著新的環境,新的世界,學習中文,像小熊渴望去倫敦一樣,渴望離開倫敦去看世界。小熊捉賊之后,她也很快接受了它——倫敦在改變。
為觀眾們展示這改變的是Brown一家。只有母親,她有個奇特的古董店的朋友,并非土生土長倫敦人,操著奇特的口音,開著家一般倫敦小中產避之不及的“阿三店”。這樣的母親從一開始就維護小熊,并不光是善良友好,而是發自內心的對所有“他者”的包容。而Brown小兒子,新新人類,雖然被父親各種管教,也發自內心接受小熊,成為母親的擁護者。父親的角色不言而喻,他代表倫敦古舊、理性的一面,滿口的percentage,仿佛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的化身。Brown一家中上演著倫敦的各種心理矛盾、身份模糊、從不接受到接受,成長為一個真正包容“世界人民一家親”的倫敦。而這倫敦,從大航海時代直到今天,何嘗不是西方文明的縮影之一?
從這點來看,與小熊、Brown一家相對的妮可(片中探險家Clyder的女兒),現自然史博物館的女檔案員/標本師,也不僅是一個熱愛標本的變態,而是殖民時代權力的縮影。她不僅是反派人物。她和他父親,發現“黑暗秘魯”的探險家Clyder,是倫敦喜劇的黑暗面,真正的悲劇人物。老Clyder因為被熊叔叔所救,與他們交流,拒絕將他們制作成標本,因此被皇家地理家協會排擠。那段回憶殺是全片最富諷刺性、悲劇性與深意的一段——地理家紳士們問,標本呢?老Clyder說,他們不是熊,是人!他們是有智能和文明的!紳士們反問,文明?他們會說英語嗎?他們會打高爾夫嗎?他們會喝茶嗎?他們在學,他們吃果醬,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他們有自己的文明——這一切連Brown爸爸都沒法馬上相信,更何況當時那些紳士們。妮可父親對“文明”的理解是“西方中心論”的根基被動搖之后的理解,太穿越了,太超前了,not intelligible.
(插播: 嚴格考據下來,就當妮可2014年時四十歲吧,父親探險回來時,她是十歲小女孩,被逐出協會也有八十年代了,薩義德東方主義78年出版,似乎父親歸來時正是西方中心論已被動搖的時期,畢竟這一動搖在二戰后就開始產生了。不過從原作故事系列問世的時間(1960年代)來算,就合理了,父親回來的時候是一戰到二戰之間,人種學研究鼎盛期。)
妮可父親是走在“時代前沿”的人,因而被地理家協會排擠,在動物收容所度過一生。妮可發誓以父親為恥,并希望為父親雪恥,然而卻因此成了落后于時代的人——現在是開放的倫敦,街上是動物保護主義者、為弱勢群體聲張正義、強調種族平等與融合的呼聲,她代表的西方中心和殖民時代的權利早被摒棄了,因為她也落得和父親同樣的下場:打掃動物收容所。這是西方中心的末路,“黑暗秘魯”的黑暗歷史,永遠凝固在自然史博物館的標本之中。
自然史博物館是個異托邦(heterotopia),借?乱粋詞。雖然現在早已成為公眾教育的場所,孩子們學習知識、游客們瞻仰珍奇的空間,它同時也是他者的空間;是一個鏡子,讓西方文明在他者的照耀中看清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地理家協會”——以及同類的園林家協會、動物學家協會、人種學協會——不光是現代意義的科學研究機構,而是帝國殖民機構,是一個權力機構,人類壓迫他族、以及其他物種的機構(institution)。institution一詞在片中也被夸張、嘲諷。影片開頭,Browns爸爸提出要把小熊送到某個地方,搜腸刮肚說出institution一詞,小兒子腦海中立刻出現了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場景以及大牌匾“Orphanage(孤兒院)”。這是個好笑點,但笑過之后又別有意味。這種壓迫少數的權力機構——孤兒院以及同類的醫院、學校、動物園、監獄、瘋人院、收容所、人種研究所——都是人類(或者西方白人)權力的化身。?抡f過的事,我不必重復。有趣的是,在paddington里面,這種“黑暗”機構以最調侃、尖酸的方式被否決了。倫敦不需要這些,動物和人都不需要這些,需要的是真正的種族平等,一個家以及真正的幫助。因此最后,連標本愛好者妮可都沒有被送去監獄,而是社區服務——對機構權力的最終否決。
暫時撇去這些沉重的歷史與現實吧。小熊充滿希望,倫敦也充滿歡樂,當代世界在我們現在看來還算是美好的,倫敦沒有重蹈覆轍,小熊在現在的倫敦找到了家庭的溫暖(幸好叔叔阿姨當時沒有去倫敦!我看開頭再也不會哭了),不可一世掌握動物生死大權的標本家被送去為動物進行社區服務了。Paddington把這種希望、包容、和諧展現給我們,然后如何將它延續下去,就是我們的任務了。
【帕丁頓熊觀后感】相關文章:
帕丁頓熊觀后感06-08
《帕丁頓熊》觀后感09-24
《帕丁頓熊》觀后感11-08
帕丁頓熊2觀后感12-21
《帕丁頓熊》觀后感(大全)06-29
帕丁頓熊2觀后感03-12
帕丁頓熊觀后感600字06-13
《帕丁頓熊》觀后感13篇11-29
《帕丁頓熊》觀后感15篇06-28
《帕丁頓熊2》觀后感大全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