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孔子》電影觀后感

時間:2023-03-31 19:58:43 觀后感 我要投稿

《孔子》電影觀后感(精選35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電影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孔子》電影觀后感(精選35篇)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1

  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國時先后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并沒有被魯國國君采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后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國14年,終于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2500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孔子的一句家喻戶曉的句子。告誡我們要選擇身邊的好的并且學習,選擇壞的去改正。

  從小就聽說過古代有個很聰明的人,到了初中,學習到了他的一些名言,并對他有所了解,他是一個出生平凡的草民,他是個愛國愛民的匹夫,他是個擁有崇高思想的政治家,他名叫孔丘,但被大家熟悉的是孔子這個稱號。今天,我們看了史詩電影《孔子》,我開始有點了解孔子推崇的思想了,那就是“仁愛”,即一切都要以愛人為中心,這樣可以讓世界充滿愛,充滿期望,使人們更加和諧,那么社會就會進步。正如亞圣孟子所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可以看得出“仁愛”有利于國家發展。

  片中由周潤發扮演的孔子,一生追求禮樂仁和,一次他為了不讓一小孩陪葬,與眾大夫唇槍舌戰,還很幽默的說出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得眾人發笑,成功救了小孩。我覺得,孔子在面對眾人的挑戰下,依然沉著穩定,言辭幽默有理,讓我欽佩不已,同時也看感受到了他的仁和。在魯國確被權勢驅逐,顛沛流離十幾年,這幾年間,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而是到各國游說實行禮治,這正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不屈不饒的精神,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也正是我們青少年的斗志。

  可是當時正值春秋時期,社會的動蕩,大國吞并小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君王只想著怎么打仗,百姓只想著怎么活下去,試想下,如果你活在當時,會有空去接受什么仁愛之道嗎,不太可能吧,我下頓飯能不能吃飽都是問題,還有那閑工夫去追求禮樂仁和,我愛他人,有誰來愛我,來解決我的溫飽嗎?所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說教并沒有讓人們接受。于是一行人周游各國十幾年后回到母國魯國,決定不參與國事,從此傳道授業,并且著書,后人則有因為書而理解他的,也有因為書而誤解他的。我覺得施仁政其實是有可能的,因為人之初,性本善的緣故,可是俗人卻因為欲望,而產生的邪惡念頭推動著人類走向滅亡,走向腐敗。

  孔子當然也會有痛心的時候,當我看到顏回為了把書從冰水中拿回來,最終淹死時。我覺得鼻子酸酸的,可想而知孔子當時是多么的傷心,看著自己的徒弟為了拿回書被冰水淹死,卻不能挽救的心情,可以說是絕望到了極點。可是我們也能看出他的弟子們對他的.尊重,還有子路戰死沙場,可以說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聽聞了他的死訊,他能不傷心嗎?

  可是也可以看出其弟子作為大將的忠心耿耿。“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可是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子路留下了這句意味深遠的話,我認為是說人們還是不懂在痛苦中體會到哲理,或許我們真的需要去好好體會。

  雖然禮樂仁和沒有實現,可是孔子的思想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至今儒學廣受世界歡迎。是位了不起的思想教育家,學者。是他把教育普及化,是他創立了儒家學說,也是他給我們上了“仁愛”這一課。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3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他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他出身于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圣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他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于現實之前。隨后孔子他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于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于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他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他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他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于孔子他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他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并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他最鐘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他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他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他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后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他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他抱著顏回的尸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愿,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他》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他鉆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他“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4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圣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于現實之前。隨后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他于晚年返回魯國,不懈于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后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謚“大成至圣先師”。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這個小男孩并且反對這種沒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會上請求君主赦免這個小男孩。孔子的這一舉動在朝會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雖然最終孔子在爭論中取勝,但他卻因此與季桓子結怨。從這個情節中,我看到了孔子身為儒家創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孔子是一位偉大的仁者。

  后來,孔子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從這一情節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孔子從此便開始帶著弟子周游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也讓我印象頗深。南子妖艷而又清純,她能夠讀懂孔子作為圣人的痛苦與寂寞。但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孔子表現出了可貴的理智。美色與權貴擺于眼前,孔子仍然堅守了內心的仁義道德。這種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師徒的周游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于是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后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問孔子說:“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便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表現出了孔子對于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眾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著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艱難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歸魯。眾人喜極而泣的場景讓人感動。電影《孔子》讓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經歷,了解了那個時代的風風雨雨,更讓我了解了圣賢孔子的勇氣和謀略,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和他思想的偉大。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5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么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后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沖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于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里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接著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于有沉書入水然后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里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老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么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后,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復念叨著:“我的祖國,我終于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盡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圣人,這里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圣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6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為它不好懂,而是因為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達到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盡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是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是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己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別扭。

  因為這是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所以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老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為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為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后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終于回來了。我又哭了,為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劇色彩?我不明白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茍同。我覺得自己也錯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而是將希望建立在一個美好的偉大的理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美好社會的向往與追求,依然希望能夠通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通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為拿法來治國,是人們出于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因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系,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但并非人人都能達到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在“子見南子”一節中,面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和身體也有顫動,他是圣人,作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己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為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系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于抬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和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和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己,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7

  今天,我們全校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孔子》。

  電影里的孔子溫和又嚴肅,有威嚴的氣質但并不兇狠,謙虛恭敬又安詳。這讓我想起《論語》里的一句話:“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還很熱愛學習,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孔子也很會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永遠不知倦怠。我想,“學而不大厭,誨人不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電影里有一個片段,令我終身難忘。孔子的馬車正行駛在表面結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塊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馬車正好在那塊冰上,駕車的人讓馬車跑過了那塊冰,一卷卷書卻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學生潛入水中,把一卷卷書拿上了岸。這就反映了他的學生是多么愛書啊。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里充分表達了出來。魏國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學到了許多知識。而臨近傍晚時,她坐在馬車里被人用暗箭射死。臨死前,她并沒有非常傷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談時的情景。朝聞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后,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覺得,孔子真是一個偉大的人啊!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8

  觀看了影片《孔子》,不論它拍得怎么樣,注定都少不了一場口水戰,實際上,自從傳出胡玫要拍《孔子》的消息后,這種口水戰始終就沒消停過。

  影片上映沒幾天,關于《孔子》的新聞也不少。王菲復出,選擇了以《孔子》為平臺,獻唱一曲《幽蘭操》;有人炮轟《孔子》的史實和臺詞錯得離譜,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回應;其中還穿插著周潤發頗有些雷人的感言,據說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不過,我是真的哭了…

  在這場喧囂、混亂的鬧劇中,其實人們恰恰忘記了一個很嚴肅,也很重要的問題: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影片?其自身的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觀眾走進影院?難道只有靠這些炒作的娛樂八卦才能引起人們觀看的興趣?

  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是不屑于回答,也許是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有許多不便,事實上,很長時間以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態度都顯得有一點曖昧。說起來有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味道。

  20年前,說到電影的'娛樂性、商業性、趣味性,以及市場票房、贏利、圈錢之類,大家還是很不情愿的,要找很多理由給自己壯膽兒,當時的社會風氣還有點恥于言利的意思。

  現在似乎不必這樣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這當然是一種進步。

  但是,一種傾向往往掩蓋著另一種傾向,事物在發展中有時也會走到自己的反面,這些年,言利的變得理直氣壯起來,言精神、理想、信仰的,倒顯得理屈詞窮,低聲下氣,有時還露出一點羞澀。

  我們都經歷過耳提面命的、灌輸式的教育,至今,這樣的教育也還沒有絕跡,于是大家對涉嫌要教育我們的東西都很敏感,身體會自動生成一種抗體,進行排斥,或者采取放縱自己的方式,以為我們只需要娛樂,這種自輕自賤其實是自己騙自己,自己麻醉自己。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捫心自問,這種隨波逐流、沒心沒肺、幾乎完全物質化、只求一時快樂的日子,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過去講反潮流,現在講順應潮流,與時俱進,但無論如何,有些東西該堅持的還是應該堅持。我看《孔子》最感動我的地方,就是他終其一生對自己的信念始終矢志不渝地堅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機會,還是要宣揚自己所信奉的精神、理想和信仰。拍《孔子》的,更應該學習孔子的這種精神。

  說到底,理直氣壯地宣揚一種精神并不難,難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擁有這樣一種精神,并準備用它指導自己的行動!

  《孔子》中,孔子來到衛國,衛國國君問孔子:"衛國人多,該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讓人們富裕起來。"衛國國君繼而問:"可是一部分已經富裕起來了,國家還是亂,怎么辦?"孔子說:"教化人們!"這一段,也許是對當今中國的折射吧。

  在《阿凡達》美國文化和電腦特技的強烈攻勢下,《孔子》仍然自信地屹立在影院的上映期內,也許正體現了某些國人的良苦用心:重拾傳統文化,提倡仁義道德!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9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看電影之前,我對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這樣的認識上,直到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從電影的結構來看,這部電影就是一部人物的傳記。傳記很容易流于平庸,因為對人物一生的描寫如果平鋪直敘就無法突出亮點。而這部電影通過幾個吸引人的`小故事來展開敘述:比如說服別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過一些炫麗的戰爭場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場面來抓住觀眾的心;這樣的安排無疑使電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飽滿豐富。

  從電影的內容來看,孔子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他追求仁義,并希望把仁政運用于治國理念中;他傳道授業,哪怕顛沛流離,忍饑挨餓。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終老。電影里,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與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動容,與魯君談論政治,鏗鏘有力,與季氏比賽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離鄉,流浪他鄉,卻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義的色彩。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從人物塑造來看,雖然選用巨星周潤發來演孔子,但周高大偉岸的身軀明顯顯得用力過猛了,一個懷才不遇、滿腹經綸的孔子在劇中顯得文武雙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樣子;而演員滿口論語與人物性格顯得疏離,周迅飾演的衛國夫人南子表現輕佻,與當時那個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遠。從史實角度來看,顏回下冰水冒死救書簡的行為也有點脫離實際,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總之,不管怎樣,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光輝燦爛的,他到老年的時候專心致志在魯國傳道授課,編著了《春秋》等經書。他的思想也為后來統治者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據。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10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的歷史悠久,何其輝煌,那些輝煌被記載在一冊冊書中。可從未被塵封,中華上下五千年,他們一向活在人們心中。

  今日看了關于《孔子》的歷史的電影,它狠狠的抨擊著我的內心。將近兩小時的影片,卻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個細節,每一段文字,從他口中說出的一句又一句經典無不刻畫了一個鮮活的形象。

  最打動我的有兩個鏡頭,孔子被放逐出境,當時連老天都映襯著孔子的處境下著傾盆大雨,氣氛沉重又讓人不禁揪心,拋開妻女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多么不易。馬車走了半路,車輪陷進了泥中,孔子師徒試圖拽馬使其擺脫泥淖,卻不料被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么釋然,又令人悲憫,這是一個失意之人最終的暢然!

  第二個鏡頭,孔子及其弟子駕著馬車過一個大冰河的場景,不料,冰面開裂了。竹簡都掉進了冰河里。顏回想都沒想直接跳入湖中撈取竹簡,天寒地凍,下著鵝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層冰霜,在這極寒的地方,別說跳入湖中了,生著火都覺得受不了。

  顏回一刻不曾停過,他極力擺動雙臂在冰湖里游動,將一卷又一卷竹簡打撈上來。竹簡都撈回來了,可顏回再也沒有上來,永遠被封在了冰層中。孔子一聲又一聲絕望地喊著顏回的名字……牽引著人們的心靈,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淚在眼眶里打轉。

  孔子之后的生活是在風餐露宿中度過的。就連一碗清可見底的湯,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凄慘的,能夠是光輝的!

  跳進歷史的長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愿化作一個標點,結束最終一個長卷。不讓光鮮的背后只剩空白!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11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結束了長達十幾年的漂泊,終于回到了魯國。不同于當初大雨中獨自一人驅車離去的孤苦凄涼,如今有數不清的人立于城門迎接孔子回國。緊接著重復了電影一開頭的孔子下馬車片段,可那個擺放車凳并扶著夫子下車的人,卻不再是那個與夫子形影相隨、靦腆聰慧的顏回,駕車的人也不再是那個爽直勇武的子路。當孔子拋開手杖,行禮下跪那一刻,我不禁有了一種“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覺。城門還是當初的.城門,宮殿還是當初的宮殿,禮還是當初的周禮,行禮的人卻不再是當初那個有著一身鴻圖抱負,希望能夠憑借一己之力改變時局的孔子。

  一切都沒有變,一切又好像都變了。

  電影最后,是須發全白的孔子安坐于室內,一派淡定從容的場景,窗外風景清幽雅靜,與影片一開始時的場景相呼應。記得影片開始時,孔子說了一句話,“衰老了,很久沒有夢見周公了,禮樂仁和的夢想,只能托付給未來了。”突然想到,現在的“周公解夢”一說是否與孔子這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有關系?于是經過一番查閱,它們果然是有關系的。正是因為孔子說了此話,久而久之,后人漸漸就把做夢叫做見周公,后來又發展成了周公能解夢。于是有了現在的“周公解夢”。

  整部電影,讓我歡笑有之,感動有之,更有所思考,也對我們的至圣先師有了更多了解,而不再僅僅局限于那些“子曰”。雖然許多人批評影片改動了不少史實,但我想作為一部電影,若完全按照史實拍攝,這也就不再是電影,而是紀錄片了。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仿佛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圣”,此時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后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光,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么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就應嗎?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此時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圣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13

  銘記戰爭,保衛和平,珍愛生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仿佛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圣”,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后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光,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就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么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就應嗎?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就是因為封建社會就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圣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14

  大家知道嗎?孔子是我國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他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主張“不管貴富貧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他的思想足以震撼世界。孔子著有的《論語》至今還在市面上廣泛發行。我們都很敬佩他,這不,1月11日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到中國木偶劇院看《少年孔子》。下午,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中國木偶劇院。

  下午,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中國木偶劇院,《少年孔子》講的是孔子少年時期的故事。孔子名叫孔丘子仲尼。他從小就懂的要仁愛、誠實、團結。故事講的是孔子和一個叫牛轟的孩子選詩童的事。開始牛轟不想學習,整天無所事事,仗著他家有錢天天和別人較勁。可后來一場大火把牛轟家全燒光了,同伴們也笑話牛轟。只有孔子一直安慰牛轟。

  可見孔子的心胸是多么的寬闊啊。其中,令我記憶深刻的就是:有一次,孔子在彈琴,牛轟的'爸爸也讓牛轟彈,牛轟說沒琴臺怎么彈呀?然后他的爸爸趴下指著后背說:“這兒,這就是琴臺。”其實牛轟在他爸爸的背上都是亂彈,這時他們聽見了孔子在彈一首曲子,一會先生來了,先生問孔丘:“你這篇曲子已經彈了二十天了,學點新的曲子吧!”孔丘說:“我還不知道這個這個作者寫這首曲子的意義。”先生繼續問孔丘:你會幾首曲子了?”孔丘說:“我會一首。”牛轟和他的爸爸都笑了,牛轟的爸爸問牛轟會幾首曲子?牛轟說:“我都會五首曲子了。”

  先生一聽說:“孔丘你說說這個曲子的含義。”孔子說:“我覺得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個能管理國家的名人。”先生說:“確實是,這時候曲子是親王越王寫的曲子”孔子,中國人的驕傲。我也要向孔子學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爭取將來做個小孔子。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15

  今天下班后,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圣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里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著,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后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歷史,題材不缺,有故事著呢。可是俺沒撈著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電影,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云》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電影里,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么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里可能還不服捏。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16

  他,生當“禮崩樂壞”的奴隸制末期;他,周游列國,想用自己的一套學說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主張“仁”,“仁者,人也”是他的思想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崇高品質。他的智慧與才能相融,總能使自己化險為夷,但他的認識與主張卻因觸動三桓利益而使自己流浪與他國。

  他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上演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對弟子嚴厲卻不失親切,總能在他們散落時重建他們的心靈之柱,總能在他們努力時及其萬張浪花,凝聚起他們前進的動力。他的弟子們也忠于師,當他被魯哀公趕出楚國后,他們誓死跟隨。他們一同斬破了路途中的荊棘,最終回到了自己的國土——魯國。我回顧著那些感人至深的鏡頭,腦海中將他們生活的畫卷翻到了充滿溫情的一頁。

  那一天,他們已精疲力盡,他的.弟子送來了最后一碗馬肉湯,這時的孔子已在弦聲中挺過了幾天,但他并沒有一個人喝完湯,而是同弟子們一起分享那溫情四溢的湯,他的情誼如此之深,到最后一刻,仍不忘為他人著想。

  翻開另一頁,雪白的冬景覆蓋了我的視野。一個寬闊的冰面上,有一輛馬車在行駛,突然冰面裂開了一條縫隙,致使他們紛紛摔倒在地,竹簡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顏回不顧生命危險,一次又一次地撈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簡,最終不幸溺水而亡。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呼喊顏回,聲聲悲痛與希望在冰面上回蕩著,最終卻都化為灰燼,尤留悲痛于心中。

  他們,走過了一個個暴風雨的夜晚,他們,將真情灑遍世間。他們的感人事跡讓我無時無刻不銘記于心。孔子的智慧,顏回的無私,個個人物將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化為人們心靈的歸宿。我們要學會感知,學會選擇,學會進取。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17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傳記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孔子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精彩的人物形象,對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一生極為坎坷,曾風塵仆仆地奔走于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宣傳“仁”之思想,可亂世將孔子的時代改變了,沒有一個國家聽他的思想。十四年后回到魯國從事教育活動,七十三歲病逝。

  《孔子》電影中有一個片段我至今記憶猶新,陪葬的一個小男孩漆思公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強力辯說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為師。這個事例說明了孔子宣傳“仁”道的重要性,在這個戰爭的`世界,宣傳仁愛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傳的不僅僅是“仁”,還有“義、禮、和”,這四點綜合在一起,就是治國之本。在孔子離家出去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時,也曾大力倡導過這四點,可結果是處處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實現。

  導演胡玫最巧妙的一點在于她把南子這個妖嬈的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更從側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對南子,孔子沒有心動,而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棄了對他的誘惑。

  孔子被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對后人的影響力很大。我們也永遠記住了這位推廣“禮、義、仁、和”、心靜如水的先師——孔子。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18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讀起瑯瑯上口的《論語》,就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他。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在班上看了《孔子他》這部電影,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孔子他的了解,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滌。

  孔子他出身于魯國,是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人,主張禮儀仁和。當時的社會極其混亂,孔子他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沒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隨后的'十四年,孔子他率領眾弟子周游列國,傳播其思想,并進行文獻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學說為后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他曾經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在當今社會,大家都愛面子,怕丟臉。因為愛“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時候會變得不懂裝懂。我以前也有這個缺點,有時候老師上課講的題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課后去問老師或同學,可又怕他們說班干部還不認真聽,所以,就一直把題目憋在心里,而導致成績下降。后來,我發現這個缺點實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會的題目越積越多,腦子里一片糊涂,嚴重影響了我的學習。現在,我再也不會不懂裝懂了,上課認真聽,遇到難題先思考,實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把每一道題都想清想透,成績也在一點點的上去。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孔子他對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對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以及剛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學之人。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19

  孔子的課堂豐富多彩,與現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業,不考試,不懲罰學生,而是與同學們交流知識,周游列國,讓同學們只是面更廣,學到更多知識。

  在《孔子學堂》這一本書里,我們不僅可以知道孔子言行的原文與翻譯,它給我們呈現出孔子上課時的情景,讓我們更加地了解到孔子是一個講理、禮讓、謙虛的'人。

  孔子從不寫書,而他和他的弟子討論的話題都是常見的,也是從古書上總結的。可他們卻可以“溫故而知新”,從舊的知識中找到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時一個話題可以聊上幾節課,孔子老師也會有時被同學們問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卻不會為學生的問題而惱怒。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可見禮讓多么重要,只要禮讓治國,還有什么事辦不到呢?人們就要學會禮讓,別人就會尊敬您;國與國之間互相禮讓,戰爭也不會發生;君臣民之間互相禮讓,這一個國家民心不會動搖,將會堅不可摧。孔子對他人禮讓相待,他人也就以禮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師。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要學會謙虛,要相互學習。孔子老師在談論“君子”時,子貢夸他而孔子卻說這是給他戴高帽子。以及談論其他問題時,孔子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見孔子是個多么謙虛的人。

  走進《孔子學堂》,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到一個不同的老師——孔子,他在課堂上與學生們討論,讓學生們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怎樣才算有君子風范,讓學生們在社會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個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戰爭,各地都有您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20

  中國歌舞劇院帶來的大型舞劇《孔子》,展現以“盡善盡美”為藝術理想的偉人孔子的一生。

  劇情從參政進諫、周游列國、晚年歸魯、刪改《詩經》、撰寫《春秋》等情節,藝術性地展現了孔子生平。劇中每一場群舞舞都各具特色,開場舞《執羽》應為先秦樂舞“羽舞”的場景,另外男子舞蹈《頌賢》、女子舞蹈《采薇》以及《棠棣之花》等也都非常具有中國古老元素。舞美設計可謂是煞費苦心,只是為了切換效果契合舞臺需求,小篆體的孔子名言也都重復。此為小瑕疵。兩邊腿子實體可移動,后面背景鏤空小篆吃光反射恰到好處。服裝設計精美考究,儒裙、曲裾等元素皆有所用,涮色勻稱,在大舞動時也毫不影響其服裝色彩

  。燈光設計簡單準確,有投影,光束燈以及染色燈為主要用燈。色彩與圖案搭配很舒服。音樂上前一個小時至舞紫霞劍都非常之棒,之后的音樂略顯紅色,聽覺疲勞感摻雜。編劇結構框架過大,為了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孔子展現的淋漓盡致實非易事,所以用文字切換的方式也無可厚非。在文藝座談會的`大背景下,有如此借用儒家文化歌頌中國夢的作品實屬定位精確,高啊!此劇實屬精品!看的很過癮。不過,目測除“臣”為A角之外,其余主演皆為B或C角。舞蹈定位精準,但獨舞編舞略顯重復。另:中間兩段舞蹈,饑民乞討一段是借鑒巴黎圣母院安樂窩在巴黎街頭遭驅逐的段落,包括音樂,燈光;“妃”長水袖擊鼓,借鑒老謀子的十面埋伏章子怡片段,包括音樂快板。

  最后,此劇很棒,值得一看,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希望可以多多看劇,多多學習!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2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讀起瑯瑯上口的《論語》,就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在班上看了《孔子》這部電影,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孔子的了解,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滌。

  孔子出身于魯國,是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人,主張禮儀仁和。當時的社會極其混亂,孔子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沒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隨后的十四年,孔子率領眾弟子周游列國,傳播其思想,并進行文獻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學說為后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經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在當今社會,大家都愛面子,怕丟臉。因為愛“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時候會變得不懂裝懂。我以前也有這個缺點,有時候老師上課講的題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課后去問老師或同學,可又怕他們說班干部還不認真聽,所以,就一直把題目憋在心里,而導致成績下降。后來,我發現這個缺點實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會的題目越積越多,腦子里一片糊涂,嚴重影響了我的學習。現在,我再也不會不懂裝懂了,上課認真聽,遇到難題先思考,實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把每一道題都想清想透,成績也在一點點的上去。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孔子對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對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以及剛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學之人。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2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令人百聽不厭的話,究竟出自誰人之口?我不說,想必大家都知道。此人乃是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他曾先后周游魯、宋、衛、陳、蔡、齊、楚等國。以上不過是我找到的一部分資料,比起電影《孔子》,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

  這部電影類似于“回憶錄”一類,開篇就像我們展示孔子在公元前479年臨終時的場面。孔子的一生歷經坎坷:僅用一百乘牛車就嚇退了齊國三百乘戰車,并收復齊國所爭得的“汶上三城”,卻因季氏一族挑撥被迫趕出魯國;收養了一名本用來陪葬的小孩長大后卻“大逆不道”;驅逐出魯國而在各國周游是受盡戰亂之苦;弟子子路因戰爭,顏回因搶救書籍而死?總之,在孔子重回魯國之前,孔子的每一刻都毫不平凡。

  《孔子》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只有孔子的那段生平,還有發人深思的“人生問題”。電影中孔子說了這樣一句話:“你看那前面的路,哪一條不是坎坷難行的呢?”人生也是如此。假若真有一條平坦的路,

  最好不要去走,也許這就是一條最為黑暗的犯罪之路,甚至是一條絕路。一定要選擇以“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作為“招牌”的看似狹隘的“小路”。

  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也曾碰到過許多類似于孔子一生中的某些事。在做出選擇時不妨想想,是不是可以向孔子一樣選擇一條最為“難行”的路。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23

  早知曲阜是孔子的家鄉,這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于是,今年的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就一起去到曲阜參觀著名的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首先,我們去了孔廟。在中國,孔廟有很多,但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應屬位于山東曲阜市南門內的第一座孔廟,它又稱圣廟,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東方三大古建筑群。我們沿著護城河慢慢向前走,導游阿姨邊走邊介紹說:“護城河是一條很奇怪的河,它不是順道而行的,而是逆行的……”聽著聽著,不知不覺中我們漸漸地走到了孔廟。

  走進大門,“金聲玉振”四個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生輝。“這個石門究竟有著怎么樣的來歷呢?”我心里暗想,終于,我把這個疑問說了出來,“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這就是金聲,以擊磐告終,這就是玉振。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為了紀念這個小典故,后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導游阿姨應聲回答,真不愧是導游阿姨啊!

  走完孔廟,那當然要走走孔府啦!孔府是孔子的子孫后代住的地方,孔府有大廳、有大堂、有樓房。東邊是廟,西邊是學堂,中間是建筑物。建筑物十分高大、雄偉。孔府的后花園里有池塘,池塘里有許許多多的小錦鯉,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最后,我們去了孔林,孔林是孔子及世世代代子孫的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園內古木森森,林下墓家累累,碑蝎林立,石儀成隊。

  曲阜三孔,雄偉壯麗,它不僅是儒家文化的載體,更是中華文明的滄桑足跡!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24

  胡玫是個了不起的女導演,她能把有關于信仰與理念的重大主題在熒屏的方寸間運籌帷幄,不能不說這些有關于她的氣度與胸懷,正如比李詠更出眾的哈文一樣,其唯美與氣魄的完美統一,告訴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僅僅能容下廚房與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堅忍與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這個正反兩面的世界,在胡玫導演的電影《孔子》里我看到了這一點。

  后人追尋著孔子閃閃發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卻不知其實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歡。那么多有見地的政治思想和四兩撥千斤的軍事謀略,只能寄托給能夠采納它的明君智臣,這不能不說是其命運的悲哀,所以當我們看到顏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護衛圣人的思想時,看到子路急于實現孔子的理想而戰死沙場時,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熱淚狂奔。電影的結尾我們看到堆積成山的竹簡被各種顏色的布匹分類包裹著,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馳騁疆場時爭與讓的哲學,滿頭白發的孔圣人就那樣安詳的坐化期間,窗外是一個山高水長云霧繚繞的人間仙境。這也許就是中國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樣,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縱貫古今。

  也許,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過粗淺,但在看這部電影時,我確實感到了孔子的真實存在。其實不管你認不認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著儒家思想的印記,這已經成為人們評價是非的標準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25

  曾經的孔圣人被電影拉下神壇,影片很勵志,他告訴我們圣人也是人,也會顛沛流離,也會挨餓受凍,也有七情六欲,但影片中的孔子還缺少面對生與死的考驗,這一課在影片中讓顏回給完成了,可沒有經歷過死亡,就悟不透活著的快樂,這應該是圣人的必經之路。謙謙君子后為仁,仁之不厭不倦后為圣。圣是孔夫子學問中的道德境界,仁是孔夫子學問中的`道德準則,仁與不仁其基礎就在于好學不好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尤其體現出孔子學以致用重在行動,也就是說在生活中感受仁的存在。要這樣看我們應該感謝賜給孔子苦難的所有人,正是這十幾年的漂泊生活才讓孔子的理論更加成熟。

  但在這里我不尋找電影的不足,因為任何一部作品都存在遺憾,同時也可能是我境界的不到位導致的理解缺失,所以我要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問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我不知自己算不算君子但我知道自己絕不是小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我欣賞他們在困難面前表現出對生活的態度,在面對苦難時的團結。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資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與祥和。我欣賞他們在極端的情況下也沒有忘記對理想的追求,這正體現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最后談談情感,孔子愛家人,愛弟子,他正是以個人的道德風范形成的非權力影響力來影響大家,其結果就是后面都是心悅誠服的追隨者。影片中提到的南子,是位美麗多情又很有才干的女子,是一位敢愛敢恨的巾幗英雄,他們的交流讓彼此產生了共鳴,找到了知音。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26

  名人孔子的課堂豐富多彩,與現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業,不考試,不懲罰學生,而是與學生們交流知識,周游列國,讓學生們只是面更廣,學到更多知識。

  在《孔子學堂》這本書里,我們不僅可以知道名人孔子言行的原文與翻譯,它給我們呈現出名人孔子上課時的情景,讓我們更了解到名人孔子是一個講理、禮讓、謙虛的人。

  名人孔子從不寫書,而他和他的弟—子討論的話題都是常見的,也是從古書上總結的。可他們卻可以“溫故而知新”,從舊的知識中找到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時一個話題可以聊上幾節課,名人孔子老師也會有時被學生們問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卻不會為學生的問題而惱怒。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可見禮讓多么重要,只要禮讓治國,還有什么事辦不到呢?人們要學會禮讓,別人就會尊敬你;國與國之間互相禮讓,戰爭也不會發生;君臣民之間互相禮讓,這個國家民心不會動搖,將堅不可摧。名人孔子對他人禮讓相待,他人也就以禮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師。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要學會謙虛,要相互學習。名人孔子老師在談論“君子”時,子貢夸他而名人孔子卻說這是給他戴高帽子。以及談論其他問題時,名人孔子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見名人孔子是個多么謙虛的人。

  走進《孔子學堂》,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一個不同的老師——名人孔子,他在課堂上與學生們討論,讓學生們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怎樣才算有君子風范,讓學生們在社會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個人都有名人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戰爭,各地都有你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27

  看完電影《孔子》,不僅僅是喜歡里面感人的故事情節,同時也深刻感受到,給觀眾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

  電影中孔子出身于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期望以他自我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圣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期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于現實之前。隨后孔子率領眾弟子周游列國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于晚年回到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于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幽默和智慧。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最讓人感動的是顏回,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我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向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我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之后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此刻才能夠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尸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可是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很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可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喪徒如喪子,可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我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愿,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鉆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在成佛的路上,努力學習,成為一個正直、光明磊落、有擔當的人。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28

  孔子,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我們也只明白他大體的一些作品和事跡,《孔子》這部影片讓我們更加了解了這位偉人的一生。

  孔子從政,期望實現自我的社會夢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我的夢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干,能夠將他的思想傳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于參政。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我所愿、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夢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于事無補。

  現實擺在那里,我們也僅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靠于別人。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夢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應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應對困難不畏縮,應對孤苦不冷漠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29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放映好久了,可我一向沒機會看。昨日午時,學校說全體師生一齊觀看《孔子》電影,我一聽,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與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在堅硬的、冰冷的冰上艱難地行走著。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駕著馬車,馬車上裝滿了書。突然,冰裂開了。剛剛好,顏回、馬與書一齊,“撲通、撲通”地掉進了刺骨的湖水中。顏回不顧自我的性命,將沉入湖底的書一點一點地撈上來。連愛書如命的師父孔子都對他大叫:“回來,回來!”可是顏回毫不理會,繼續撈書。最終,顏回永遠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那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的`時候,我家里的書也會“生病”:比如,書皮爛了呀,書皮折角了啊等等,數不勝數。我見了,很少給它們“治病”,置之不理。它們一個勁兒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那里,我的臉微微有些發熱。顏回不顧自我的性命,還要將書撈上來;而我呢,書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遠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決心:以后必須要愛護書,見到書“生病”了,立刻就給它“治病”,我相信自我能做得到。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30

  《孔子》這一部電影主要講了孔子帶兵打仗勝利后卻又被人趕出了魯國,從此孔子和弟子們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在電影中多次提到了論語,如茍政猛于虎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政治的見解,對教育的`主張。我還從孔子反對古人死后陪葬這一習俗,從中表明孔子反對惡習陋習的主見。孔子在教育弟子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的處事方法。

  不過,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顏回。顏回不小心連同他的書本一起掉入冰水中,他卻沒有救自己,而是把書都從水中拿了出來,最后顏回卻凍死在水中。當年顏回才只是一名充滿熱血的青年,但從他的舉動,我們可以發現顏回真是一位好學者,把書看成了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東西!

  孔子是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位真真實實的君子,在美色面前能抵住誘惑,時時刻刻都能做到尊重他人。

  通過《孔子》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在學習上就如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在解決問題上要像孔子為政一樣做到臨危不亂、足智多謀,想一個萬全之策,在思想上要像孔子一樣,成為一名君子,要讓著別人,要為別人考慮。

  總之,我們各方面都要向孔子學習!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31

  近日學校組織同學們觀看了電影《孔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對孔夫子的倫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而我卻認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于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不顧自己的危險依然提出了廢除活人殉葬制度。這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這不能不體現出他的仁愛之心。而當子路將漆思弓救到他的家里時,他表現的是那么鎮定,沒有一絲畏懼,這又是他大義的體現。當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時,他第一站來到了衛國。衛國南子問孔子:夫子常說,仁者愛人。不知夫子的這個人,包不包括像我這樣名聲不好的.女人?

  這時孔子無語,但是從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當中,我解讀出了《論語》當中的一句話:君子尊賢而容眾,南子又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曰: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南子又問:詩經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講男女之間的情愛,夫子又該怎么解釋?孔子答曰:詩經三百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情思深深,但無邪念!

  面對孔子的圣德,最終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這樣的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可見孔子的君子之禮是博大的。不管對方是什么人。在夾谷會盟上,孔子以不戰而驅齊國數萬之眾,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當季氏將亡之時,他終于明白了孔子的真確,他決定將孔子請回魯國,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游列國路上,他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受盡磨難。在逃離齊國時接淅而行,在魯國分不到祭肉,在陳蔡被圍差點餓死,在宋國差點被樹砸死他卻榮辱不驚,為了理想中的仁禮之國,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樣自強不息,這不正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嗎!

  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有了優越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學習條件,更應樹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不畏艱難,腳踏實地地向著理想進發。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32

  今天我們上完白天的課,晚上7點在魏老師陪同下我們觀看了一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質的電影《孔子》說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這位歷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據,各國戰亂時期,孔子的歷史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十多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禮節仁和,能讓我記住很多故事精彩情節,但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非常好團隊文法、團隊精神,他帶著他心愛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書生一起漂蕩。但給我感覺到好像他帶領的是我們中國的革命前輩,因為他們改變了一個世界,統領著一個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當時因為是國難時期魯國的諸侯非常欣賞他智慧和才華,魯國的諸侯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改變春秋諸國的歷史,然而就在魯國與齊國會盟之時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震懾了齊軍,還為魯國奪回了三個城市,正因為他的正義和忠誠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國的陷害,后來回到魯國后遇到三桓相國的反對勢力欺壓,隨后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文化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被魏國宋國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還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后來經三桓相國的多次邀請,見到相國的玉環后才同意回到魯國。

  孔子臨終說的那句話:“后人對我的贊賞是因為這部書《魯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后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他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并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們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要多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組建像孔子那樣的團隊,不要犯我們魯國諸侯的那種錯誤,錯失良將,錯失良將后會給我們國家或者企業帶來損失,也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么人該用什么人不該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輕易被美色等誘惑,要長期保持良好的品格,應當多學習孔子鉆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敬業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企業,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可以從電影《孔子》中學到了很多關于現代管理的很多辦法,具體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個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的團隊。在這部片子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為了宣導孔子的禮儀文化。對孔子不管貧窮、富裕、始終如一的追隨者他隨他。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非權力影響力。

  2:通過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禮儀的重要性。在這部片子中孔子宣導的文化就是禮儀。并不是以暴治暴。我國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加上我們維也納酒店有事一個服務行業、想我們的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3: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在現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理想。在這部片子中孔子為了宣導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顛沛流離18年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著長立志。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33

  一個懶散的下午,一部經典的電影,一位傳奇老者,半世顛沛,看盡世間疾苦,半世官場,體驗勾心斗角,一生一世,堅守心中信念。

  孔子一位世人皆知的大儒,一位以仁愛人的圣人,一位品德高尚的老者。這便是人們對他的理解。

  我們只知他被人們推上儒圣的高度,卻未知其所經歷的艱辛苦難,我們只知他滿身仁義道德,卻未知其所思所想。我們只從古書中了解到他所做的偉大的事跡,卻忘記了即便再偉大他也只是個人,有七情六欲,有所思亦有所想。我們只知其偉大,未知所付出的艱辛。

  他是一位知恩圖報的人,在他贏得一些功績后,不曾驕傲自大,想到的是他的恩師,正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使得我們深思。

  最為諷刺的,便是他游歷各國時,向路人詢問渡口方向,路人們卻只是反問道“他不是無所不知的圣人嗎?怎么連渡口在哪都不知道?”何曾想過他也是個人?

  最讓我敬佩與迷惑的是他周游衛國時,衛國國君給予他極大的支持以及君夫人提出各種豐厚的條件,他都全部拒絕,并選擇離開了衛國。我敬佩他的所作所為,卻疑惑為何不接收極大的利益,選擇了帶著眾弟子們游歷受苦。

  最覺得他做法有誤的,是他放下一切,周游各國,弟子們跟隨他受苦,他考慮過弟子們的想法,關心過他們的安全,但卻未能帶他們過上安定的生活。

  最心寒的莫過于他教出的弟子,當他的弟子冉秋信誓旦旦的`說要等他回來接回夫子,可最后卻做了把夫子逼出魯國的,家大夫,我不知他最后再見到夫子有何想法。

  最令人感動的是他為了一個家奴,不惜與勢力極大的家族對抗,為了救回顏回,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顏回的身體,雖然只是改編,但足以見得,哪怕圣人也有人類最基礎的情感。

  不論時代如何發展,他還是那個孔夫子,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已無人記得,但他帶給我們的,卻無法忘記。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34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幾天,今天才抽出時間去看,在去看這電影之前,我重新找回看關于《孔子》的歷史,《孔子》電影觀后感。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沒有傳說中的那么高大、偉岸、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和普通人一樣,體會著各種苦痛,充滿悲情。讓自己很失望的是,我已經對孔子的一些事跡沒有很大印象了。看完這部電影后,更想自己重新去研究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導演胡玫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對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時在軍事上亦有建樹,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之一。與孟子并稱"孔孟",孔子是"內圣",孟子是"外王"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范,觀后感《《孔子》電影觀后感》。弟子:子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曾參、子夏、子張.

  在電影當中扮演孔子弟子:顏回--任泉飾演

  顏回為了救回夫子的著作,不顧自己的安危墜入冰湖,最后離開人世。當孔子抱著顏回冰冷的身體,想用所有的辦法想救顏回時,那一幕是非常的感人,我差點哭了。里面顏回說的'一句話,使我記憶猶新:"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該改變自己的內心。"

  是的,有些世間的事物,環境的導致,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無法改變的,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劇情里面有好多臺詞都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等等

  看完這部電影,有種想去學習研究歷史的想法。覺得自己之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當中了,卻很失誤怎么會對這些歷史都不夠了解呢.要好好的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勤求學問而不用心思考,還是不能明白究竟,僅是空想而不肯勤學,變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孔子》電影觀后感 篇35

  在我們的《中華文化名家選講》課中,我們對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較深的了解。接著,我們又觀看了商業電影《孔子》,我們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也產生了許多感想。其中,我個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兩點。

  首先,我認為,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在孔子的那個年代,屹立了數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戰爭,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而孔子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信念,盡管他被愚民們誤解和嘲諷,他被權貴們妒忌和排擠,他被君王們猜忌和放逐……在電影《孔子》里,在墮三都、周游列國、子見南子、陳蔡被圍、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這幾個最具有戲劇性的被進行過改編的孔子的重要經歷片段中,可以聽到,他對魯定公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面對公山狃對他的拉攏而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與齊國會盟時對齊景公說的“君子無戲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對魯君的勸說“志士仁人,寧殺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仁”;孔子對南子說自己的信念“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精神理念。就算是到了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熟悉孔子的這些名言,這些名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平時日常的言論、行為和思想。而經過孔子及其弟子學生、歷代儒家的倡導與發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深刻,在過去的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里,中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余年,對于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因此,孔子一直是我們的精神導師。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我們知道,我們現在的社會又掀起了一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重視繼承和發展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現在并將長期建立中國的思想道德體系和進行誠信和諧社會的構建,這就需要我們從本土的、傳統的文化入手。即使是在更現代化、網絡化的社會里,我們及其后代們仍舊需要仁,需要義,需要禮,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禮儀廉恥……我們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導和發展,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的悲劇形象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獨的。我們知道,人是渴望能夠被別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都說明知音難覓,被別人理解是很難的。更何況孔子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其理想之高遠,境界之宏大,更不易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不能被別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獨,說:“莫我知也夫!”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與!”這里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沒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誰?這是何等的孤獨。在影片《孔子》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于愛自己的生命,他為了那幾捆竹簡而被凍死。顏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他,可見,孔子的知己是多么的稀少啊!以致于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喪予”!從南子的話語當中,我們清楚地了解到,“世人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卻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就更進一步地說明,孔子要找到一個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的人難啊!這也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獨的。并且,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后來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對孔子的誤解是沒有中斷的。在電影《孔子》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將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魯公,便面向著夕陽,溘然長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世人理解我,是因為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還是難尋知己的。孔子給后世的是一個仁者形象,心胸曠達。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是一個極為孤獨的人。可見,在當時的社會里,千里馬是有的,但缺少伯樂;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難遇知己,這注定了孔子孤獨的悲劇形象。在當今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競爭激烈的時代里,我們更需要伯樂,需要知己,不然,我們同樣會注定生活在孤獨的自我圈圈里。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統治階級為了本階級的利益和滿足其奢侈私欲,殘酷地壓迫人民,橫征暴斂,社會極為動蕩不安。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理想社會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立”。由于現實的缺憾,孔子萌生了理想,但理想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與現實是矛盾的,現實越是令人失望,理想越是完美,則它們之間的矛盾越大。孔子正是這樣,他的“理想國”在當時戰亂紛爭不已,各國都謀求強權的社會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現實是那樣糟糕,他的理想是那樣高遠,而他又始終堅持理想,不愿向現實低頭,因此他到處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到處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卻又壯志未酬這便是孔子政治悲劇的主旋律。就例如電影《孔子》中的墮三都,當時孔子為削弱季孫、叔孫、孟孫三家世卿的勢力,提出了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為種種陰謀阻撓而半途而廢,隨后魯定公和季桓氏又開始迷戀于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魯君反過來勸說孔子:“你應該學學寡人,裝點呆,賣點傻。你的師尊老子不是說過嘛:無為,方能無不為。”從這我們又看到,當整個社會都幾乎沉溺于利益、權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圣人反而會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同樣地,我們應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不要再讓我們身邊社會上的圣人再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了。

  當然,商業電影《孔子》給我帶來的感想還有很多,這只是我個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于孔子及其儒學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們理性探討、學習和倡導發展孔子及其儒學思想,孔子會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同時,我們也應該吸取由于當時社會的局限性給孔子帶來悲劇的歷史經驗教訓,使我們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孔子》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孔子電影觀后感10-17

電影《孔子》觀后感(精選20篇)09-20

電影孔子觀后感(精選20篇)09-16

孔子電影觀后感(通用7篇)09-28

電影孔子觀后感(通用20篇)09-27

孔子電影觀后感范文(精選27篇)09-23

電影《孔子》觀后感(通用20篇)11-14

孔子這部電影的觀后感(精選11篇)09-09

《孔子》電影觀后感(通用10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