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觀后感3篇
影片《敦刻爾克》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這部影片的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敦刻爾克》觀后感(一)
《敦刻爾克》講述了二戰初期,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于敦刻爾克,因此英國政府動員船員們營救他們。
在我看來,這部片有四大特點,一是它的畫面極簡,構圖以及色彩極其有特色,單看這幾個方面,這部片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尤其是對于我這類愛好攝影的人來說,毋庸置疑是個超級大福利。二是從片頭到片尾從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員們的臺詞少,但依舊能從畫面中演員的神態感受所傳遞出來的氛圍。四是不像一般的戰爭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單》充滿著令人無措的絕望。
畫面之初就將我帶入了硝煙之中,槍聲在我耳邊不斷響起,可并未嗅到濃濃的血腥味,只有一種冷瑟蕭條的氛圍充斥在我周圍。沒有士兵說話,因為他們都在逃跑,其后便見到成群結隊的士兵,他們也沒有說話,我猜他們在想何時才能歸家吧。可惜來接他們的船被敵軍不斷炸毀,無數的士兵喪生于海洋中,但最后無數的小船朝他們駛來,船上站著的是他們的“親人”,我看到士兵們在歡呼在大笑。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我想他們的內心早已熱淚盈眶,熱淚也沖刷了他們的辛酸。
從天空俯瞰海平面時的'畫面是我尤為喜歡的。一望無際的海面,廣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遙想到了自由。曾想幾何時,想要變成一只鳥兒,不受禁錮,享受飛翔,擁抱風,擁抱自由。英國海軍軍長的行為,也值得人們贊揚,在送走了自己本國的士兵之后,留下來幫助法國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責任,更清楚盟軍二字的含義,大難當頭,遭受迫難的群體理應抱成一團抵抗外敵。只有這樣,才會贏取勝利的果實。
當然,戰爭一定會有它的殘酷性,這部片戰爭的殘酷性,就體現在人性上。英國士兵們和一個法國士兵躲進了一個船艙里等待漲潮,以至于能夠將他們送離海灘,然而他們沒有料到,敵軍將這艘船當做靶子。所以當船到了海上,船體開始不斷的涌進海水。這是必須有人離開,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槍擊中,在有可能面對死亡的情況下,無人愿意離開。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國士兵開始強迫法國士兵出船,當其中一個英國士兵為之求情時,他們更是放言說下一個出去的是他。
我沒有資格去評判這些英國士兵的行為是否正確。因為首先我是個局外人,再者,設想我身處那樣的環境之下。我不能保證我不像那些英國士兵一樣,失去人性的光輝。只剩下無盡的恐懼和強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貪婪善良等矛盾品質都有可能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我只能說戰爭是殘酷的,它的確是能夠體現人性的光輝,但它也一樣能夠將人的劣根性體現的一覽無余。
戰爭提起來就令人唏噓。古時戰爭不斷,硝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無數的詩人憂國憂民。因為總有人想要通過戰爭奪取資源,實現自己的雄圖霸業。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會頻頻上演。我沒有直面過死亡,更沒有經歷過戰爭。當然也不能體會到那些經歷過戰爭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歷史的教訓告訴我,戰爭是不值得呼吁的。
時代在進步,每一次戰爭帶給人們,帶給地球的傷害越來越深。因此人們強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會的到來。古時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來也是。因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所以那一天遙遙無期吧。
《敦刻爾克》觀后感(二)
趕著暑期末尾,諾蘭最新大片《敦刻爾克》上映了,諾蘭迷們都要趕著夜場在IMAX廳等候大片的開映。
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熟悉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所以在電影院的大海報上列出了諾蘭的代表作:《盜夢空間》、《蝙蝠俠:俠影之謎》、《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電影史上留名,當然也包括這部《敦刻爾克》。
故事改編自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二戰期間歐洲大陸執行的一次戰略性撤退。撤退過程中,英國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英國動員各種大小船只,將大部分士兵撤離歐洲大陸。這次行動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與大多數戰爭片不同的是,“勝利”“進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萬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萬人,這對于大多數的士兵而言,他們的任務就是“逃亡”。
三個主題場景中呈現陸地、海上和空中三個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對于空中戰機的判斷,是基于老船長自己的經驗;海灘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時候會來營救;空中的戰機需要面對的最迫切的問題,是燃油還夠用多久……如同德軍的炮火什么時候到、多猛烈、自己會不會因此喪命,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隨機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個時刻觀眾的心跟著畫面一起提著,對于下一秒鐘即將發生什么完全防不勝防。
如果你不了解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欣賞本片會有困難,更無法體會海灘上戰士們的惴惴不安。盡管《敦刻爾克》是戰爭片,但感受起來它更像一部懸疑片,讓你從頭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敵人、看不到40萬的軍隊、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發生什么,只知道槍聲不斷、戰火不滅。影片中所有的畫面,都是從片中人物的視角出發的。他們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們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懼感往往就來自于看不到的東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場湯米在船內等待漲潮的戲。觀眾與他們一樣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發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突然射進來的子彈,和止不住灌進來的海水......
懷表的滴答、引擎的轟鳴、心跳的噗噗聲……貫穿《敦刻爾克》的,除了這些音效,還有隆隆炮火聲,像“永無止境的音階”。這大概是對法國敦刻爾克海灘上那40萬士兵最準確的心理描寫了。無盡的等待,無盡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險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無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爾克,一場沒有贏家的勝利,40萬人,望穿秋水,歸國無門。海的對面就是祖國,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彈炮火,頭頂是危機四伏敵機,無法反抗、絕望、掙扎,只能等待支援。活著,就是戰斗的意義,勝利的逃亡,幸存者沒有喜悅,罹難者無聲無息,戰爭的冰冷、政局的兜轉、求生中撕裂的人性,無論美丑都被吞沒在海峽深處,然后逐漸恢復平靜。
整部影片沒有高潮,卻又處處都是高潮。敦刻爾克成功撤退,電影散場,一場提著心看完的電影,逐漸恢復平靜,活著真好,很幸福。
《敦刻爾克》觀后感(三)
最近諾蘭導演的大作《敦刻爾克》正式登陸了國內各大院線,這部被國產電影保護月壓了一個多月的電影終于在中國放映,我就等不及立馬去看了。
本來暑假有一個活動,可以抽獎去北京提前觀影《敦刻爾克》或是諾蘭導演見面會,可惜我運氣不好,沒被抽中,不過我還是第一時間來看了這部電影。
《敦刻爾克》是描述了歷史上的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士兵被德軍包圍于敦刻爾克,英國政府組織海軍與平民幫助撤退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故事。據悉這是諾蘭從小就開始聽的故事,所以他對這部電影一定費了許多心血,對整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故事也會有許多獨特的見解。
影片采用了非線性敘事,通過三條不同的線描述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一部分。最讓我記憶尤深的莫過于這三條線竟不是一個時間線,還能在最后銜接的如此自然。第一條講述了敦刻爾克海灘的一個星期,幾個士兵為了提前撤退不得不采取各種辦法,有一個法國士兵甚至為了撤退混了進來,也充分體現出人的本性。第二條線講述海上的一天,一個船夫響應國家號召去參加救援,在途中遇到受到驚嚇的落難英國飛行員,最后經過摩擦成功來到敦刻爾克的故事。第三條線是空中的一個小時,講述了幾個英國飛行員與德軍飛行員交戰的過程。
整部電影看似分成三線,卻在暗中互相推進,不斷推出主題。而在影片中并未出現任何一個德軍士兵的正臉,也充分體現出了戰場的.恐怖,德軍如幽靈一般的恐怖。這與《血戰鋼鋸嶺》還是有幾分類似。另外一大特點就是電影中的人物對話特別的少,相較于基本上全程都在對話的《盜夢空間》,本片相比之下可以算是“默片”了。
這部電影還是讓我感到了諾蘭的才華橫溢,也讓我對戰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敦刻爾克》觀后感】相關文章:
《敦刻爾克》的觀后感06-09
敦刻爾克觀后感10-19
《敦刻爾克》觀影有感01-14
觀后感重返狼群觀后感08-23
國王的演講觀后感-觀后感04-13
經典觀后感我讀經典觀后感12-15
超級戰艦觀后感-觀后感09-17
畫皮2觀后感-觀后感08-10
圓明園觀后感模板-觀后感06-16
美麗的大腳觀后感-觀后感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