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奴十二年》的觀后感(精選7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為奴十二年》的觀后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為奴十二年》的觀后感 篇1
《為奴十二年》是導演史蒂夫·麥奎因根據Solomon Northup的真人真事改編的劇情電影,由切瓦特·埃加福特,邁克爾·法斯賓德,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布拉德·皮特等主演。
選擇看這部影片的主要原因就是2014屆奧斯卡金像獎,以及看完一些片段之后的一些印象。影片時長134分鐘之久,主要講述了一個以拉小提琴為生的黑種自由人被誘賣,而后經歷了12年之久的努力生活,最后重獲自由的故事。劇情的真實性很高,許多場景的設置的確是讓人不忍直視。整個過程中看下來,唯一的感受就是,我是多么的幸運。
作為一部黑奴電影,毫無疑問地,影片中會出現很多對黑奴施暴的場景,這并不是導演想要制造噱頭才拍攝的內容,而是歷史本身就是這么殘酷。在影片中,這種暴力場景被完全赤裸裸地拍攝了出來,好像導演在說:“看看吧,這就是事實”。對于此,史蒂夫·麥奎因說:“當然,作為一個電影導演,你需要做的就是了解電影里的情緒的拐點。知道它何時會出現,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是不是會讓觀眾有情緒上的反應。
在這部電影里,我所設置的這種情緒的極大化的拐點,其實就是用暴力的鏡頭讓人們知道,我們的歷史,和我們走過來的路。很可能會有人感到不舒服,那是因為你對影片中的黑人有著魔種感同身受的理解和感情,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么這部電影的目的,其實就達到了。我就是希望人們能有這種屈辱和不愉快的體驗--因為我們的父輩,曾經真切地經歷過這一切。”奴隸主完全不把黑人當做人來看,甚至說,連東西都不如,黑人就好像是一個發泄的道具,被靠近一定不會有好事。
劇情當中,platt也就是solomon,在第一個奴隸主當中反抗的毆打監工的場景多少有點大快人心,但隨后的被吊無疑讓人不忍直視,電影對于這樣的畫面停留的時間之久完全超乎我的想象,首先想到的是演員的不容易,然后就想到了真實的經歷當中一定是更加殘暴的樣子。
切瓦特·埃加福特說:“作為一個黑人,我很榮幸能參與到這部電影的拍攝之中。很顯然,這是一部講述關于黑人的屈辱歷史的影片。他非常嚴肅,同時也非常具有戲劇性。我所扮演的是一個歷經了千辛萬苦才回到家中,重新獲得自由的角色。在了解了故事之后,我對所羅門·諾薩普非常崇敬。所以,能在影片中扮演這個人物,是我的榮幸。
看到這句話之后看是對這部電影有了另一種認識:之前是一種對于演員獻身的不可思議,而現在是對這些演員們的崇敬之情。毆打,鞭笞,以及人性的侮辱無疑都是超越了所看過的一切的影片。在電影開始不久的劇情中,一個奴隸被主人找到帶回的時候,他就像寵物一樣跟著走了,是一個很讓人心涼的畫面。以及最后的patsty被鞭打的鮮血四濺的畫面,真實的讓人眼眶濕潤。也真是這樣赤裸裸的畫面,才更讓人感受到黑奴這是多少不被公平的一群人,這一群人有多少需要被解救。
看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為奴十二年》獲獎后,演員以及團隊表情是區別于其他獲獎者的,這是我在看這部電影之前的想法,現在想想確實是這樣的。記得當時切瓦特·埃加福特眼眶里有淚花,是一種欣慰的表情而勝于成功的喜悅,露皮塔·尼永奧在獲獎后神色淡定,這是一種黃種人,白種人根本不可能體會的心理感受。無疑,這樣強大的歷史背景以及演繹水平,在看完之后的內心一定是相當復雜的。
還有一種很真實的感受就是,黑人之間的感情很讓人不能理解卻也很現實。換句話說就是在無奈的歷史背景之下黑人之間的互助只存在于內心。男主角被吊長達3分鐘的鏡頭當中,背景中的黑人忙著自己的事,只有一個女黑人給他喝了一碗水,很無奈,很冷冰。
很多情景當中,導演采用的取景方向讓我覺得這確實一部好片。首先是男主人公剛被抓的時候挨打的場景,從主人公的右下側取景,主人公的表情,鞭笞者的動作很好地都展現在畫面里。
然后是埋葬一個死去的努力后,所有努力一起唱著歌的場景。這一場景中有兩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個是領唱的女黑奴,從開唱之前從黑奴的下方取景,這個方向先是讓我不能理解,因為無論是多么好看的人,這個角度多少會把人丑化,可是現在想來,也正是這個角度,才讓人覺得畫面中人物的高大。第二個是男主人公唱歌的情節,鏡頭不動,這似乎是導演的一大特色吧。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電影中的確是有很多畫面這樣說明了。讓人印象很深刻的應該是最后獲得自由被帶回家坐在馬車上的鏡頭吧。鏡頭中主人公的頭在畫面的右下方,身后的景象是模糊的,暗示著一種已經過去的生活,但主人公的表情卻是很復雜的,有獲得自由的喜悅,但更多的是經歷了12年努力勝過之后的一種對重獲的生活一種過于激動甚至不知道要怎么做才好的樣子,讓人很心疼的感覺。
影片的時間很長,在看到一半的時候,就開始猜測各種結局。
首先,一定不會有那種有歷史意義的轉折時刻;然后,對于主人公的結局就只有兩種——死或者是自由;再是猜測主人公獲得自由的方式,一定不會是逃出去的,因為無論怎樣,膚色依舊在,因為主人公不是沒有嘗試過逃跑。在這樣的猜測之下,卻是覺得這樣黑奴被折磨的現實真的很難改變,并且電影的結局也正是說明了這一點的——結局當中獲得自由的黑奴也就這么一個而已。
或許這樣劇情的設計也正是想展示解放黑奴真的很急迫也很困難吧!
還有一句臺詞讓我印象深刻,“我要的是生活不是生存”。因為之前是自由人所以想要重獲自由,而那些生而為奴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由。“生而為奴”——這是一個多么心酸的詞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認識?“生而為奴”的觀念但卻是一種類似于空氣一樣正常的存在于當時人的心里,包括黑人自己。
談完了電影當中的種種之后,除了內心的一種悲涼之外,還有隱約的一點慶幸——好在我是自由的。相對于黑奴而言,我只想說——這是何等的自由啊!人人都渴望自由,卻又問什么要剝奪別人的自由?又是什么讓人如此的冷血無情?
《為奴十二年》——正如其名,若不是這個電影名字,我真的感受不到這一切已經有12年之久。可能這一切的來源都是主人公從始至終都不忘獲得自由吧!這一種執著或者說是信念。讓人很欽佩。又有怎樣的困難或者說危機是過不去的呢?內心一直有著希望,持續與現實斗爭,黑奴都可以成功,還有什么做不到呢?
現在想來,多少對馬丁·路德·金再一次的無限崇敬。“I have a dream”,他存在的意義就是喚醒了所有自以為“生而為奴”的黑人。
一部電影,可以喚起的各種思想才是最有價值的,感謝這部電影,讓我意識到了,我是“何等的自由”。
《為奴十二年》的觀后感 篇2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觀看了影片《為奴十二年》,這是我第一次觀看有關于黑奴的影片,看過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那個年代、那樣的生活環境、影片中所呈現出來的黑奴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在澄清自己身份后沒有人愿意去相信愿意去幫助主人公恢復自由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生活在這個相對平等年代的年輕人所體會不到的心酸與痛楚。觀看影片《為奴十二年》后我想了很多,雖說黑奴時代過去了,但是類似的不平等是否還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呢?
影片中主要講述一個原本生活在紐約州薩拉托加斯普林斯的自由黑人所羅門,由于被騙上當繼而被當做黑奴販賣給各個莊園主,而他由于一直懷揣著對自由的向往以及不懈的努力,最終恢復自由人身份的故事。對影片如此簡短的敘述似乎并不能完全展現影片中所蘊含的底蘊。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結合自己的感觸對影片進行介紹。
一、生活的顛覆
影片的開頭描述了安靜祥和的生活場景:生活在紐約的黑人所羅門?諾瑟普是個接受過教育、對人彬彬有禮的自由人,他有著幸福美滿的家庭,有著一對聽話的子女,漂亮的妻子,在工作方面他是一個專業的才能杰出的小提琴手,憑借著自己的特長與妻兒過著安逸的生活,受到白人們的尊重。然而如此安逸的生活并沒有一直持續下去,在一次偶然中所羅門遇到兩個白人并以給他提供一個在馬戲團伴奏表演的機會為由,把所羅門騙到了華盛頓,而當所羅門到了華盛頓醒來時才發現自己被誘拐綁架了并被當成黑奴所販賣。
生活開始變得與眾不同,所羅門被改名為"普拉特",一個從喬治亞州逃跑的奴隸。他被特奧菲盧斯·弗里曼賣給了種植園主福特先生。所羅門與福特先生相處融洽。他修建的運輸水渠工作效率高,福特先生為了表揚送了他一把小提琴。但是這惹來了木匠約翰·提畢茲的記恨,開始對他惡言相向。提畢茲勾結朋友要對所羅門處以私刑,昏迷的他被福特先生救下。福特先生說他要想活下去,就必須把所羅門賣給埃德蒙·艾普斯。而新主人艾普斯相信虐待奴隸是被圣經所允許的,奉勸他們接受所謂的宿命。他要求每個奴隸每天必須采200磅棉花,否則便會挨打。在這里,所羅門經常遭受鞭打或者看著別人遭受鞭打。所羅門每天能做的只能是努力干活,為了避免更殘忍的鞭打。
由于所羅門對自由的向往以及其不懈的努力,終于在成為黑人奴隸的12年后被解救出來,影片中描述到當他被再次回到家里,一切都變了,他的孩子已經從當時的幼童成長為大人并且結婚生子了。整部影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所羅門在成為黑奴過程中的生活,那段特殊的光景被籠罩上了特殊的色彩,給人呈現出來的是黑人奴隸沒有陽光的一生。長鏡頭與痛苦的結合,()這部電影在看似波瀾不驚的故事下給人以發人深省的感悟,《為奴十二年》這是一部通過小人物對美國黑奴歷史的批判,劇情上或許會讓人感覺沒有太大的轉折和高潮,這是因為這部電影所要在兩小時展示的就是那個時代黑人們讓人絕望而漫長的苦難。
二、對自由的不懈努力
文中有幾處描寫所羅門為爭取自由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1、當所羅門發現自己被綁架并且被當成黑奴販賣的第一反應是向眼前的人說明自己的真實情況-----自由人的身份,然而被告知的確是自己被改名為"普拉特",一個從喬治亞州逃跑的奴隸。
2、當在福特先生的莊園中時,所羅門與福特先生相處融洽,并得到福特先生的賞識,在遭受木匠的殘忍對待不得不離開前,所羅門向福特先生說明自己的身份,然而得到的卻是無助的回應,福特先生說"我不能聽你說這個","我有債要還",身不由己。
3、所羅門在糖料種植園工作時,糖料種植園主人很喜歡所羅門,還允許他在結婚周年紀念典禮上演奏提琴,并且還給了勞動報酬。回到艾普斯莊園以后,他想用這些錢讓請兩個白人寄一封信給他在紐約州的朋友,他們表面上答應了他的請求并收了錢,背地里卻告發了他。所羅門勉強的讓艾普斯相信了他,最后他只能悄悄的燒掉這封信,他唯一的希望。
所羅門在成為黑奴的十二年間,他一直都沒有放棄對自由生活的追求并且一直在尋找機會,然而現實卻往往讓人感到絕望。這部影片使我想起了之前曾經看過的另外一部影片:《肖申克的救贖》,雖然兩部影片是在不同的大環境大背景下展開的,但是同樣的是在某一段時間內失去了原本屬于自己的自由開始了一段暗無天日的生活,同樣的是不懈為自由而奮斗,同樣的在表達自己是蒙受冤屈時的無人理會甚至是因此遭到更加不公平的待遇,幸運的是同樣的在他們對自由的不懈追求并且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努力下恢復了自由之身。雖然兩部影片在影片的末尾處都是以喜劇結尾,以獲得自由之身結尾,但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在那樣的年代獲得自由仍然只是屬于少數人的幸運,在以和平、反對民族歧視的今天,我們仍需警惕,以免發生悲劇。
雖然黑奴時代已經過去、冤假錯案(《肖申克的救贖》)也是個例,但是背后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當人們知道正義的存在,知道孰對孰錯時為什么能夠對目前存在的現狀泰然處之,為什么能夠做到不管不問,甚至是竟然達到為了隱藏不公平的事實而對當事人進行壓制的境地:影片中所羅門在想用自己積攢下來的錢請兩個白人寄一封信給他在紐約州的朋友,他們表面上答應了他的請求并收了錢,背地里卻告發了他時體現出的是對正義的蔑視,如果艾普斯沒有相信所羅門對自己的辯解,很可能的是他已經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最后所羅門勉強的讓艾普斯相信了他,而他只能悄悄的燒掉這封信,他唯一的希望,這體現的是在正義遭到壓制甚至是迫害時,當事人能做的也只有假裝成非正義的模樣才能夠幸免。
在正義遭到無視時,我們發現人們變得冷漠了,在很多年前是這樣,在很多年后的今天我們的社會卻依舊如此。反觀在我們反對種族歧視、反對不公平待遇的今天,我們又在做些什么?從20xx年的小悅悅事件(2歲的小悅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到最近的公交車女子遭人猥褻車上無人制止,甚至在女子向司機求助時司機毫無反應最終致使女子被拽下車遭到毆打無一不體現出現代社會人們的冷漠,當路邊遇到壞人在向弱女子搶劫時,大部分路人也是假裝沒有看到,為什么我們的社會會變得如此冷漠,當我們看到影片中的索羅門的遭遇時,可能我們會問為什么那些莊園的主人在得知所羅門的自由人身份時卻無動于衷,從福特先生的身上可以看出如果所羅門變為自由人,那么福特先生會損失掉花大價錢買的黑奴,換句話說維持正義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而這個代價恰恰是犧牲掉
有一天,艾普斯因為到處都找不到帕特茜而暴怒,等她回來以后,艾普斯命令把她綁起來,逼迫所羅門鞭打帕特茜, 所羅門無奈只能服從,但他實在無法繼續,艾普斯接過鞭子繼續直到帕特茜全身血肉模糊。帕特茜漸漸康復,所羅門和來自加拿大的木匠巴斯一起建造露臺。巴斯反對奴隸制,所羅門很信任他并向他請求幫助,希望他能寄一封信到薩拉托加斯普林斯。起初,巴斯認為這回威脅到他自己的生活所以并沒有答應,但善良的他還是同意了所羅門的請求。
紐約州州長和另一個人來到所羅門所在的莊園,并點名要找所羅門,州長詢問了所羅門一些有關他以前生活在紐約州的問題,所羅門認出州長的同伴是他認識的一個薩拉托加的店主,這個人就是來解放他的。盡管艾普斯依然不相信,帕特茜也非常驚訝,離開之前所羅門給了帕特茜最后的擁抱。在為奴12年后,所羅門重獲自由回到了自己的家。當所羅門回到了自己離開了12年的家后,他發現他的子女已經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他失去了12年自由的時光,失去了陪伴家人的時光,失去了太多太多,在影片的結束,
長鏡頭與痛苦的結合,史蒂夫·麥奎因他的電影總能在看似波瀾不驚的故事下給人以發人深省的感悟,《為奴十二載》這是一部通過小人物對美國黑奴歷史的批判,劇情上或許會讓人感覺沒有太大的轉折和高潮,這是因為這部電影所要在兩小時展示的就是那個時代黑人們讓人絕望而漫長的苦難。
《為奴十二年》的觀后感 篇3
“你能回來就好。”在一片悲喜交集中,《為奴十二年》這部影片結束了。然而,它的好處和思想遠未結束。它反映的善良與冷漠的較量,至今仍在進行著。
《為奴十二年》講述了19世紀上半葉的一個黑人的故事。所羅門本是紐約的一個具有自由身份的黑人,靠拉琴為生,已經有了家庭。卻被兩個白人以為馬戲團表演伴奏所騙,去了華盛頓,被綁架并賣為奴隸。他竭力逃脫,卻沒有成功,他被賣到了南方,過了十二年非人的奴隸生活,見到了許多黑人的杯具。最后,有一位善良的巴斯先生答應幫忙他,在一番周折之后,他最后重獲自由,回到了家中。
看《為奴十二年》時,有一個鏡頭讓我個性震驚。當是所羅門被吊了起來,呼吸困難,奄奄一息,許多人從旁而過,卻視而不見。在他已經快要死去的時候,一個女士出來,看見了他,但她只是冷漠、呆滯地望了幾眼,竟又走了回去,那眼神,是怎樣的輕蔑和不屑!人都快要死了,不但不來救,還在高臺上欣賞,厭倦以后又走了回去。這人能夠說簡直是冷漠到了冷血的地步。
最后,福特先生慢悠悠地走來了,在欣賞了一陣后,他才帶著滿意的表情,放所羅門下來。他能夠說勉強還有一點點善良之心,可惜卻被冷漠的巨大冰山包圍了。對一個快要死的人,竟然還能這個樣貌,能夠說是禽獸不如。
《為奴十二年》是在美國南方奴隸制背景下展開的,控訴了奴隸制下人們的自私、麻木、冷漠與殘忍。美國之后廢除了奴隸制,這天已逐漸消滅冷漠。當今的中國沒有奴隸制,可我卻明顯地覺得,一股冷漠之風,已在社會上盛行起來,許多人的善良之心,已漸漸被麻木和冷漠壓制了。
就拿小悅悅事件來說,首先,那個肇事者就是冷漠的。如果是一個善良的人的話,發現撞到人了,肯定會立刻送她去醫院。可他不但沒這么做,而且還又壓了她幾次,然后揚長而去!這樣的人,除了喪心病狂,還有什么詞好形容他呢?
其次,那些路人也是冷漠的。孩子已經被壓得那么慘,那么明顯了。他們竟然匆匆走過,裝作不明白!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們在生活中或許是好丈夫,好妻子,好父親,好母親。但是,因為此刻的冷漠,他們是卑賤的人,是可惡的人,是無恥的人,我想不到人怎樣會殘忍到這個地步。他們和影片中那個對所羅門視而不見的女士,沒有什么區別。
不止小悅悅事件,當今社會上已冷漠成風。小悅悅事件之后,冷漠之勢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加強了。我曾不止一次在新聞上看到,一群人叉著手,面無表情地圍觀著。
一次又一次的冷漠,最終必然導致社會的病變。《為奴十二年》就是讓我們反對冷漠。我們絕不能讓冷漠之風繼續盛行,讓我們學學那位巴斯先生,樹起善良與正義的旗幟。攜起手來,奉獻愛心,共創完美的明天!來吧,讓我們群策努力,并肩邁進!
《為奴十二年》的觀后感 篇4
14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是《為奴十二年》。講的是一個和奴隸制息息相關的故事,說實話,這部電影,真的算不上好看。
大概是文化差異,黑人的苦難著實難以引起筆者的共情,或者說在我認識的自己的幾千年封建民族歷史中,《為奴》呈現的比起來顯然有些微不足道。
《為奴十二年》當年擊敗了大熱的《地心引力》,也擊敗了了《華爾街之狼》,但是我覺得后兩者都要比前者好看很多。更糟糕的是《為奴》的獲獎,一場有關尼格的zz正確理念在后來幾年的好萊塢中慢慢滲透到各個角落....并且持續至今,愈演愈烈。
從《愛樂之城》鬧烏龍錯頒,惜敗《月光男孩》,再到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瓦坎達萬歲。電影的自由表達仿佛被扼住喉嚨,這些人明明知道什么才是好的,卻只能一邊倒地給所謂的正確的,不那么好看作品贊譽。
同樣是講述為奴的故事,三上老師新作的觀賞性可要好多了。
女友的姐姐,著實是老套的'題材。雖然是酒瓶裝新舊,但是那種偷偷的禁忌和緊張感,在porn里是試不爽的強力毒藥。
況且,yua的這個女王角色設定,大概還是頭一次見到。而且像悠亞這樣的奴隸主,絲毫沒有凌厲的感覺,鞭子甩出去都帶著傲嬌可愛的畫風,試問,誰不愿做她的犬馬呢?
奴隸的反抗年代,同樣的拼火交鋒,美利堅是槍炮,是倒下來的林肯,是馬丁路德金的演講。而yua這里只有一根繩索,用來控制,一節皮鞭,用來馴服,一束火焰,用來懲罰。
她從來都是孤軍奮戰,卻能讓奴仆心甘情愿,心服口服。
大概馴化一個人,暴力從來都不是最好的方案,唯有愛和身體去感化,才是最優的解答。
我喜歡最后一個段落,三上老師手上托著巨大的蠟燭,像是點燃圣火的火炬。他任由蠟油滴落,濺在主角黑黝黝的脊背上,他感受到疼痛與快感交織,傷痕上放佛被潑灑了烈酒,讓他或醉或醒。
居高臨下俯視,腳踩著他垂落的的頭顱,像自由的女神,審判虔誠膽怯的教徒。
而他,跪倒在地,匍匐向前,最后慢慢把禱文注入她的靈魂深處。
然后,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禮。
《為奴十二年》的觀后感 篇5
《為奴十二年》,剛看完這部電影的我,心情十分低沉和壓抑。這部影片講的是十九世紀,一個本是自由人身份的黑人,所羅門,不幸被兩個白人綁架拐賣,做了十二年黑奴后重歸自由人身份的故事。只是簡單的講述這故事梗概,就已經能夠感受到這個故事一定充滿了艱辛、痛苦。
看完電影,作為一個中國人,活在這個時代,對曾經那個時代的的黑奴的生活感到無比悲哀的同時,也為自己能夠以這樣的身份活在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時代而感到非常幸運。我也不過在這世上活了短短十幾二十年,也曾聽到許多有關美國,黑人歧視的事情,之前也有了解到美國有很多人因為黑人的問題而游行。
我沒有過多地去了解過那些事情,只是知道這樣的游行對美國來說似乎也不算什么罕事。而當時得知這些事情的我,更是滿不在乎。我只知道美國很亂,我只知道美國很多人歧視黑人,在后來聽說也有很多黑人其實黃人后我更是不想同情那些黑人了。對我來說,或者也許也是對這個世界上很多與這些事情相距甚遠的人來說,什么黑人白人的對抗與和平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也許心中曾泛濫那么一絲同情,但是更多的卻是事不關己的無所謂。
然而真正在電影中看到那些黑人奴隸被那樣殘暴粗魯地對待,我才終于真切地感受到他們有多么痛苦,才知道為什么即使是現在,如何處理黑人的問題依然非常嚴峻。
電影中有一幕,奴隸主用鞭子狠狠地抽打黑奴,這樣的場面,這樣的句子,我們也許在課上聽到過,在書中看到過,但是真的在電影中被還原,親眼見到那樣的場景后,我被震驚了。皮開肉綻這種形容詞,我從來沒見過它真正發生的場面。但是在電影里,我看到了,真正的被鞭子抽得皮開肉綻。換做是以前,你告訴我有人被抽得皮開肉綻,我也許會說真慘,但是現在在電影中親眼見到那樣的場面,我其實是說不出話來的。那個黑奴的背,他背上的皮,就像紙一樣,撕裂后一塊塊地翹起,里面鮮紅的血和肉被裸露在外面。一條一條的這樣的傷,遍布她的后背,活活給抽暈了過去,然后倒地。而倒地的方式,是背部朝地。看到這里,我簡直要捂住我的雙眼了。
這就是奴隸啊,那些奴隸主們可以無緣無故地就對他們拳打腳踢,可以只是看到他們,第一次見到,就以極其蠻橫無理的態度指使他們,無比粗暴地對他們隨意施加暴力。那些奴隸主,跟別人爭辯的時候,大聲的吼叫,說這些奴隸都是他們的財產,他們可以隨意使用支配他們的財產。
而他們口中的財產,卻是和他們一樣的人類,留著同樣鮮紅的鮮血,說著同樣的語言,有著同樣情感,同樣的自由意志的人類。
換做是以前,在學歷史時的我,在看某些書時的我,根本不會去想象到奴隸制度有多么可怕。只是老師告訴我奴隸制度不好,我就說奴隸制度不好,可是那些奴隸經歷的生活究竟多么凄慘,我卻根本無從想象。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為什么這些奴隸主可以如此無情?我自己對此的解釋,只能是在他們的認知里,已經把這些黑人等同為可以隨意使用的物品了,等同于那些任人騎乘的馬匹,那些任人宰割的牛羊,他們的情感是情感嗎?他們的痛苦的撕嚎,死前的掙扎,會有人在乎嗎?
看完這樣的電影,我真的沒辦法再說什么我不在乎的話了。觀影途中,我多次假設自己如果是他,我會怎么做,我會反抗嗎?我會接受嗎?還是。我會自殺嗎?即使是現在在網絡上,還有很多很多人,只是為了好玩就把所有的黑人都叫成“尼哥”,而那些曾經被作為奴隸驅使的黑人,也被叫做尼哥,“nigger”。我相信不會有人希望自己被這么叫,我們也不希望別人叫我們東亞病夫不是嗎?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這樣的電影,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類似這樣的好電影能夠被做出來。
《為奴十二年》的觀后感 篇6
《為奴十二年》是根據所羅門·諾瑟普在1853年所著傳記體小說《為奴十二年》。由史蒂夫·麥奎因執導,影片于2013年11月8日在美國正式上映。
電影講述一個生活在紐約的自由的黑人,受過教育且已婚。隨后遇到兩個人,他們許諾在華盛頓幫他找一份工作,當所羅門到了華盛頓才發現自我被誘拐綁架了,從此開始了他的奴隸生涯。經歷多年磨難才依靠一個好心的加拿大人幫忙送信回家,經過一場訴訟,他重獲自由。
從沉靜平緩的敘事,到優美而又流露著悲傷的畫面,到一眾演技超強的演員酣暢淋漓的表演,導演讓觀眾如同置身于1841年的新奧爾良,走進那美麗卻充滿殘酷的莊園,體會到那些只能survive而不能live的黑人的痛苦。在那里,皮鞭抽在黑奴的身上,你會感到切膚之痛。在那里,有陽光卻沒有溫暖,僅有動不動就用皮鞭鞭打奴隸的瘋狂變態的奴隸主,僅有一群生活在絕望中只尋求生存的黑奴。
看著影片中的Northup,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為追求自由的英雄,那就是《肖生克救贖》中的安迪。兩者的處境及其相似,同樣被禁錮,卻又同樣渴望著自由,即使他人已麻木,即使他人只知茍活,即使是漫漫無期的苦等,但向往自由的那顆心卻從未熄滅過。
這是一部個人史詩一般的傳紀電影,一部最有力地呈現一個人所遭遇的絕境的電影。電影內心里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創作者對他人的悲苦的體察和同理之心實在令人動容。但Northup所處的絕境,又具有普世和歷史層面的意義,《為奴十二載》也不完全是一部講述個人命運的電影。
《為奴十二載》這部電影實際上為南北戰爭的來由供給了備注。其時南北各州的社會思潮業已相當分裂,開化和廢奴的北方,實際上已進入工業禮貌,代表著“先進生產力”,也代表著民權和平等的先進意識形態。正好像電影里Northup在紐約能有尊嚴地活著,與白人同桌共飲,還能在高級社交場合拉拉小提琴。而此時蓄奴的南方,還沉浸落后甚至原始的經濟形態和社會思維中。南北戰爭的聚點在奴隸制,但它其實是提高與落后的交鋒。北方的勝利,是歷史的必然。歷史進程總有它的方向。僅有向著那個必然的方向,就會蓄積正能量,就能摧枯拉朽,擊垮一切落后、頑劣、丑陋和反人類的勢力。
《為奴十二年》的觀后感 篇7
一個誠實的、正直的人,相信政府和社會是公正與正義的一個人,被誘騙進入一個暗無天日的境地,在親身經歷了一件又一件的充滿血腥暴力的事件,并且被鞭撻了一次又一次后,卻始終未有真正地被現實與黑暗滅卻自我的信念之火,為的可能不是重獲過往的完美的物質生活,而更多的是為了得到家人的音信與團圓時的欣慰。
先看看時代的背景:在十九世紀中期,美國雖然已經經歷了獨立戰爭的洗禮,美國的每一塊土地無不浸透著清教徒對上帝的虔誠,開拓者的精神無不鼓勵著每一個公民對美堅利共和國的發掘與貢獻。工業革命已經掀開了第二次帷幕,人類的禮貌無疑已經進入了另一個境界。美國為代表的國家成為世界的模范代表,無論是從制度方面還是人文方面都體現了時代的先驅。民主、平等也在這個國家得到了認可與普及。然而,卻由于資本家的罪與惡、貪婪與憎恨,竟然在這片大陸出現了奴隸制,這不禁令人扼腕長嘆。
主人公所羅門(Soloman)雖然以自由人的身份生活在美國這片被譽為自由與勇敢的大陸,自我也對政府制定的制度所包含的公正與正義無比信任,踏實地生活著、工作著,雖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免經常會被白人歧視,可是他還是熱愛著家人,熱愛著生命。然而,有一天,一次“機會”來了,兩個年輕的音樂人進入了他的生命,從此改變了他的生命軌跡和人生觀念。兩個自稱音樂家的人邀請主人公至華盛頓進行一次有關音樂舞會的工作,并承諾給予他豐厚的薪水作為回報。并在舞會舉辦前的一天晚上在一家餐館熱情地招待著主人公,最終把他灌醉。故事的轉折點來了,當所羅門從睡夢中醒來時,卻發現了自我衣衫襤褸地躺在了一個密室中,手腳被枷鎖限制了自由,在這種狀況下,他大聲求救,卻無人響應。這時,來了兩個黑奴販,他們在交談的過程中無不充滿著蔑視黑人的神情。
【《為奴十二年》的觀后感(精選7篇)】相關文章:
鳥奴讀書筆記01-10
初二以八佰為題的精彩觀后感04-11
放開為話題的作文精選09-01
以值日為話題的作文精選08-03
以放開為話題的作文「精選」07-05
以品味為話題的作文精選10-28
初一以忠犬八公的故事為題材的觀后感03-23
為夢想奮斗的作文(精選54篇)03-22
收獲為題的作文精選15篇02-16
以和諧為話題的3000作文精選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