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戲之王的觀后感
《馬戲之王》的觀影感受,就跟看了一場精彩的馬戲表演一樣,套用姜文在《讓子彈飛》里的句式——驚喜,驚喜,還是TMD驚喜!
驚喜之一是演員。
我想大多數人是沖著休·杰克曼去看這部電影的,你如果想看看不再演“金剛狼”的休叔演的怎么樣,那第75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已經回答了。你如果依然很懷念“金剛狼”,那么休叔其實在這部電影中依然是個超級英雄。
《馬戲之王》是一部傳記片,休叔飾演生活在19世紀美國紐約的傳奇人物/“馬戲之王”P·T·巴納姆。他起初的發跡,就是把一幫無法融入正常社會的“奇人”聚集起來表演馬戲,長大胡子的女黑人,2米多高的巨人,矮小的侏儒,連體雙胞胎…給了他們生計和一個可以容身的大家庭,這不還是我們很熟悉的《X戰警》的故事嘛…
演員的驚喜遠不止休叔,飾演P·T·巴納姆妻子的是《海邊的曼徹斯特》里那位悲傷的媽媽,獲得去年陣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米歇爾·威廉姆斯。
飾演19世紀英國著名女歌手珍妮·林德的是瑞貝卡·弗格森,也就是《碟中諜5》里那位英姿颯爽的長腿女特工。這個長的像英格麗·褒曼的瑞典女演員,自帶高貴優雅的氣質,在本片中的幾場表演,絕對會驚艷到你,簡直就是女神本人了。
支線故事女主角/馬戲團空中飛人,是最新版《蜘蛛俠》里那位一臉不屑的小黑妹贊達亞。
驚喜之二是歌舞。
類型片首先要做到類型滿足,《馬戲之王》的類型是傳記+歌舞。
先說歌舞,首先要好聽好看。還是獎項來說話,主題曲《This is me》已經拿下第75屆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并提名第90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
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馬戲團的故事,除了動聽的音樂,當然還有精美的服化道和一場場精心設計的表演,可以說是從頭到尾美侖美奐了。
歌舞片中很多臺詞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唱出來的,所以歌舞必須融入敘事推進敘事,而不是脫離敘事的尬唱尬跳。另外,歌舞片也必須利用不間斷的歌舞進行轉場,讓電影更流暢。
電影中有兩場戲,一場是P·T·巴納姆(休·杰克曼)勸說菲利普·卡里(扎克·埃夫隆)入伙并討價還價的戲,一場是支線故事中菲利普·卡里突破現實阻力勇敢和女雜技演員相愛的戲,這兩場戲,歌好聽,舞好看,故事精彩,推進流暢,算是把歌舞敘事做了教科書般的演繹。
驚喜之三是故事和主題。
我們還從類型滿足角度來談,必須承認,作為一部真實人物傳記片,《馬戲之王》的故事很簡單。
通過電影,讓我們了解P·T·巴納姆這個人物的成長/發跡過程,這一點基本做到了。至于人物的復雜性,以及類型片中最講究的困境設置/人物成長,也都有,但基本都是蜻蜓點水式的。
這種簡單,當然是跟其他更優秀的傳記片比較得來的。如果我們只探討這部電影本身,這其實是高度符合影片主題的。
但凡是有關某種藝術形式的電影,都要涉及到一個主題,這種藝術形式的高雅與低俗。《馬戲之王》講的是馬戲,在19世紀的美國紐約,上流社會當然是嗤之以鼻看不上,評論人在報紙上評頭論足反三俗,劇場周邊的普通市民也因為聚集了一幫“怪胎”而整天聚眾抗議反三俗,甚至P·T·巴納姆也一度在追求高雅藝術/努力往上流社會爬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
電影的主題之一,同時也是P·T·巴納姆堅持一生的藝術觀,就是“能給人帶來快樂的藝術才是高尚的的藝術”。
我們套用到電影中,《馬戲之王》少了故事層面上跌宕起伏的劇情,但依然能保證能給大多數觀眾帶來快樂,能給人帶來快樂的電影就是好電影。
好萊塢電影最常見的回歸家庭/突破階級種族偏見等高度主旋律主題,當然也是電影必不可少的。
P·T·巴納姆是生活在19世紀美國紐約的人物,那還是英國女王是維多利亞/美國總統是林肯的時代,他的馬戲團經過了146年的漫長歲月,變成了“玲玲兄弟與巴納姆卡里馬戲團”,并且也已經與2017年5月21日在紐約長島進行了最后的謝幕演出,走入了歷史。
P·T·巴納姆本人如果這個人物曾經或者以后還會跟當下的我們發生什么關系的話,就是他的馬戲團所在地了。P·T·巴納姆于1874年租下紐約麥迪遜大街和26街交口處的一座舊火車站,作為馬戲團的表演場館。這里后來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體育/娛樂圣殿,那就是NBA紐約尼克斯隊的主場,麥迪遜廣場花園球場。
【馬戲之王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馬戲之王》觀后感08-22
《馬戲之王》觀后感08-17
《馬戲之王》觀后感06-01
馬戲之王觀后感10-09
馬戲之王觀后感作文10-09
精彩“馬戲”12-22
《精彩的馬戲表演》馬戲表演觀后感600字01-13
看馬戲小學作文08-06
觀馬戲初中作文12-01
水果之王榴蓮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