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電影孔子后有感
看完《孔子》,只記得一句話: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許可能加上一句:雖未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內求的信念,是反求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許,無為方能無不為,但無為而非不能,無用安知不是大用。為何在乎結果,而非過程,無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無因而無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么?有A點方可達到B點,無起點何來終點,無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證明,有因無果,那是勇氣,無因有果,那是荒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撐果價值的艱辛。
也許,兩點之間,直線不是最短。我們的意志和良知告訴我們,我們是有選擇的自由的,能負責任的,可是我們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經驗中卻受著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們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們的生命最終也要服從因果律?以前我們提“曲線救國”,因為直線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這樣理解,兩點之間,是不是就可以說曲線最短。遇山遇水,我們搭橋鋪路,甚至挖隧道,從經濟學層面說,這不是最經濟的。路總要隨著地勢,你搭橋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壞自然。如果我們要達到山頂,是不是也可以搭橋、掘坑?所以詹天佑的“人”字形鐵路才是偉大的創舉。一切偉大的創舉總不能置于別人或自然代價之上。
孔子知不能為而為之,實則無畏,因其思想方能流傳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討論其作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許在功利社會的當今,有因無果,不成主流,實認愚蠢。所以當今最短這樣思想理念,所以成功學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車有房有美女嫁個有錢人。有人說有錢人就是等有了錢才是人,學好數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錢就能活在天堂,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在于有錢否,再也不是好人與壞人的區別了。
如今社會最喜歡樹立英雄,所以孔子只能作為圣人。伽利略說過:需要英雄的國家真不幸。所以如今最缺的是圣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為之,實則時代賦予的責任,也是良知應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國,談的是權、錢和關系,所以時代的使命必與之相反,那又有幾個人能夠明確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有時我們說個人的偉大,其實歷史并不使單個的人不朽。雖然孔子知不能而為之,但他不能打斷歷史的循環。歷史總是曲線前進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個人想用直線式打斷歷史循環前進,那某些個別事例、事跡或事件,也同樣打斷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循環。無論何時,只要人們追求他們的目標,像耕種那如果沒有他們的勞作,就無所出產的土地,若強迫自由飄蕩的風揚他們的帆,越過不停翻滾的'浪,也就打斷了無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內翻轉的運動了。所以影片中說,夫子的思想又有誰能夠理解。所以當我們在一種歷史過程的意義上深思歷史的本質、國家的歷史命運及它們的沉浮興衰時,永遠不能寄托于個人而忽視歷史過程必定是循環的。
我們所有的人都通過出生來到這個世上以及這個世界通過誕生而持續更新。也許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歷史總不能靠個別人來承擔。既然提出“文化強國”理念,回歸孔子儒學不知可否?改變如今民不民、政府不政府的局面。
孔子最后回魯國講學立著,我們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從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標不是把年輕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帶入世界的一個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隨著教,沒有學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說教,但是沒有教育也能輕而易舉地教,一個人即使活到老學到老,也不一定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必須留給專家和教育局考慮的細節。
其實,教育的要義在于,我們要決定我們對國家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為國家承擔責任,是否要讓它免于毀滅,因為若不是有新的、年輕的面孔不斷加入進來和重建它,它的毀滅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育是立國之本,不是說來玩笑。強國戰略無不是人才戰略,而不是政治、經濟、軍事戰略,但也不是不無關系的,只是輕重之別。
同時,教育也是要政府決定,政府對孩子的愛是否足以不把他們排斥在體制之外,是否要讓他們自行做出決定,也就是說,不從他們手里奪走他們推陳出新、開創我們從未預見過的事業的機會,并提前為他們重建一個共同世界的任務做準備。也許中國畸形的教育與西方教育方式的區別就在于此吧。
【觀電影孔子后有感】相關文章:
觀電影《孔子》有感作文03-04
學生作文:觀電影孔子有感04-14
觀電影《孔子》有感作文1500字02-25
孔子的電影的觀后感05-05
電影《孔子》觀后感精選02-07
孔子電影的觀后感02-22
《孔子》電影觀后感01-26
電影孔子觀后感01-19
孔子電影觀后感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