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的觀后感匯集
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感動中國觀后感】
開學第一周,學校領導帶領全體教師在報告廳觀看了201x感動中國視頻。視頻雖短,卻感動了我們在座的所有人,很多人潸然淚下,當然我也不例外。其中讓我最感動的就是莫教師,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敬佩,值得我們去學習。
教師是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教師是石級,承受著學生一步步踏實地向上攀登。人間正道是滄桑,正當我們這有著幾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次次遭受挑戰與沖擊時,我們的身邊也在不斷涌現出人間大美大愛的感動事跡和感動人物來。正是他們的大美大愛,猶如一根根擎天巨柱,撐起了我們這個社會道德的藍天,讓我們在灰暗的感嘆中驚喜地看到。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節目的'意義也就在于此。
莫振高,學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長爸爸”,是廣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長。都安是全國貧困縣,這個大山里的瑤鄉,有著眾多因貧困上不起學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將“讓瑤鄉兒女走向世界”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任教三十多年來跑遍每一位貧困生的家,將了解的情況一一記錄在冊,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學生,圓了他們的大學夢。然而,自己的工資畢竟只是杯水車薪。面對數量眾多的貧困學生,這位從未向別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緣”之路。他利用休息時間,來到全國各地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做演講、做動員,只為通過社會力量,幫助更多的瑤鄉兒女走出大山。
就這樣,莫振高一共籌集了3000多萬元善款,讓1、8萬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因積勞成疾,莫振高于201x年3月9日突發心臟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緣”之路改變了數以萬計貧困孩子的命運,現在他已桃李滿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一支粉筆寫就您人生的軌跡;兩鬢染霜譜成您人生絢麗的樂章;三尺講臺留下您人生的燦爛和輝煌!有人說教師像園丁;也有人說教師像蠟燭;而我卻覺得她更像一支粉筆。她縮短了自己的身軀,為我們鋪長了知識之路。她總是默默地在黑板上耕耘著,為我們播下了知識的種子。
我們用再多的言語也無法詮釋莫振高教師的偉大,只能在心底聊表敬意。希望被幫助的孩子們用心學習,將來也能幫助下一批需要幫助的人,把莫教師的精神一直延續下去。
【篇二:《感動中國》觀后感】
201x年2月27日晚上央視一套播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正式揭曉,本報曾連續報道的“移民書記”趙久富光榮當選。
央視“感動中國”給趙久富的頒獎辭是:“清水即將漫過家園,最后一次,把紅旗在墻上抹平,你帶領鄉親們啟程,車輪移動的瞬間,心間隱痛,不敢回望,怕牽動一路哭聲,五十年間,兩度背井離鄉,我們的老支書,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發高堂。”
現年60歲的趙久富是黃岡市團風縣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黨支部書記。2010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工作正式開始,十堰市鄖縣余嘴村被定為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在該村擔任了26年村支部書記的趙久富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留下來的名額,帶頭第一個搬遷,并帶領外遷村民走上致富路。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本報以“心有清泉村官大愛”為主題,深入報道“移民書記”趙久富的感人事跡,引起強烈反響。趙久富成為庫區移民舍小家、顧大局,為南水北調這一跨世紀工程奉獻犧牲的一個時代縮影。
頒獎晚會上,主持人敬一丹問:“趙書記,這次你來北京喝的水,感覺是家鄉水的味道嗎?”趙久富笑答:“應該是的`。”當大屏幕上播放移民短片時,趙久富淚水再也忍不住,坐在臺下的妻子也泣不成聲,現場許多觀眾都在悄悄抹淚。
趙久富家為了南水北調工程兩度移民搬遷,敬一丹問他:“趙書記,你什么時候最想家?”趙久富說:“逢年過節的時候,母親生日、父親祭日的時候。”由于搬遷到移民新區,與老家相隔一千多里,趙久富的父親去世時,他都沒來得及趕回去送最后一程。
有記者來到黃岡團風移民新區趙久富家中,與趙久富家人一同觀看“感動中國”頒獎晚會。期間,趙久富的領導、親友不斷打來電話表示祝賀。趙久富平靜地說:“榮譽和驕傲應屬于為南水北調作出犧牲的移民。”
【篇三:《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
生活處處都有感動,也許那感動與世長存,也許那感動只是一瞬間,或者那感動是平凡的小事。感動帶給人們一次次心靈的深觸。《感動中國》帶給我們一次感動的饕餮盛宴。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感觸最深的是陶艷波母親。她那一抹感動深深觸及了每一個人的心靈……
陶艷波只是一個平平凡凡的母親,她本應該和丈夫兒子幸福安康的度過下半生,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她的`兒子被查出先天性的失聰,這給還沉浸在幸福中的陶艷波一次沉重的打擊。但是,她沒有放棄自己的兒子,她堅信,她的兒子一定能開創輝煌。于是,她每天跟兒子一起上學,成了兒子一生的同桌。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陶艷波辭掉了工作,就這么,好像回到了那個時代。陶艷波每天做隨堂筆記,遇到聽不懂,不理解的題便追著教師,一直追到了辦公室,請求教師給她再次講解一遍。晚上,陶艷波便細心地翻開筆記,給兒子講題,有時甚至要講好幾次才能讓兒子聽懂。三十多歲的她,鬢發已經泛白,皺紋悄然爬上了她的臉頰。由于過度的操勞,導致陶艷波的秀發變得脆弱,最后一塊塊的脫落,使得陶艷波不得不戴上假發。身體也未老先衰。現在,兒子在她的堅持之下,不負眾望,考上了一所好大學。
陶艷波,她只是一個母親,卻有如此強大的毅力,也是由于愛子心切。為了自己的兒子,她哪怕放棄一切,放棄了容顏,健康。就手把青春埋葬在這里,但是陶艷波認為是值得的。她不問前方是否如履薄冰,是否將她百般摧殘,她所顧慮的,所希望的,就是兒子將來的幸福與健康。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爭奪。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
我們的母親也許沒有這么讓人感動,我們自己也許也不會那么命運多舛。但是請不要忘記,感動不需要轟轟烈烈,驚天動地,也許是生活中積累的一點點小事開始,那一抹感動,雖然清淡,但在紙上一點點積累起來,也是濃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