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氣作文1200字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硬氣作文12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魯迅稱許柔石有著“臺州式的硬氣”,然而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他攙扶魯迅過馬路的細節。魯迅嘲他是“迂”,但是我要為他的心細柔軟點贊。誠如趙少雄的筆名“柔石”,他的個性里,也許具備了石頭一樣的堅硬與細絲般的柔軟,才讓我感覺到他是魯迅筆下“左聯五烈士”中最美的人。“
人的心中總有一些堅硬的東西,也有一些柔軟的東西,如何對待它們,將關系到能否造就和諧的自我。”不錯,我們的確需要在內心深處同時植入硬氣和柔軟,讓它們恰如其分地流露。
我們自然都喜歡硬氣的人。大家熟知的在秦廷上怒叱秦國君臣,把秦王的祖宗十八代都罵了一遍的藺相如是個硬氣的人。被俘后毫不軟弱的蘇武和文天祥自然也是歷來“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硬漢子。
1919年巴黎和會中的顧維鈞更是具有這種硬氣精神的模范。面對列強,剛30出頭的他說道:“中國不能放棄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這句擲地有聲的名言令敵國汗顏,友邦側目。
但是有的人看上去的確是堅硬的,可硬得讓人心寒。王安石變法,貌似利國便民的新政讓各級官吏執行得成了禍國殃民的惡法。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司馬光直言相諫,結果王安石卻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理直氣壯地回頂道:“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把別人明智的建議說成是歪理邪說,把提出意見的熱心人打成奸邪小人,把“拒諫”裝扮成堅持,王安石把執著堅定硬生生演繹成了冥頑不化。
1793年,乾隆在答復英王喬治三世的詔令中也“義正詞嚴”地指出天朝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與英吉利這樣的蕞爾小國通商,硬氣是硬氣了,可是分明硬得那么蠻橫自大。
1900年,慈禧借光緒的口吻向臣民下達抗擊11國列強的詔書:“無論我國忠信甲胄,禮義干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難翦彼兇焰,張國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沖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餉項,朝庭不惜破格懋賞,獎勵忠烈;茍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即刻嚴誅,決無寬貸。”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西方列強,天朝大清從來沒有這樣硬氣過,但是硬氣背后有沒有帶著喪失理智的蒙昧愚蠢。
人的確需要硬氣,但是不需要如茅坑里的石頭,硬出的是頑固的惡臭之氣。這種硬氣到極致,有時就可能達到奇葩的“直男癌”患者的境地了。如果我們渴望自己還能夠散發出些許吸引人的'芬芳,那么就需要在內心引入包容謙退的柔和性情。
英國詩人薩松歌唱道:“我心中有猛虎在細嗅薔薇。”我們自然需要猛虎式的剛硬,但有時甚至更需要細嗅薔薇的細膩。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唐太宗李世民征戰疆場,出生入死,令胡人帶著敬畏稱之為“天可汗”,玄武門之變,踏著兄弟的鮮血踐祚登基,可謂猛虎式的人物。但是面對魏征,卻能夠“獨見其嫵媚”,把李建成的洗馬塑造成了李世民的良臣,身段之柔,令人敬佩。
由是,我們知道,為人處世固然少不了硬氣,但是很多時候,適當的退讓會讓事情柳暗花明起來。退讓謙和的姿態背后,起作用的其實正是硬朗的性格深處涵養著的理性明智細膩之柔情。
回到魯迅,他自然也是一位不亞于柔石的硬氣的人,“橫眉冷對千夫指”,硬氣是也,然而,親近魯迅的人時常能聽到他爽朗的笑聲,正是其軟也,所謂“俯首甘為孺子牛”者也。他在《答客誚》一詩中說道:“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式的美,也許正是將硬氣與柔軟恰如其分地和諧地融于一身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