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品書知日本征文
縱觀兩千年,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小編收集了品書知日本征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品書知日本
多年前,在學校圖書館書架上取下一本書,書名叫《對岸的她》,作者角田光代。看完書后,突然想起席慕蓉的詩《素描時光》——“總會有人繼續(xù)著我們的足跡,走我們沒走完的路,寫我們沒寫完的故事。”
書里,葵與魚子是高中時期的好朋友,她們曾一起坐在夕陽西下的河岸吃著蛋糕,一起在暑假去海邊的旅館打工,一起離家出走,一起歡笑,一起哭泣,一起尋找……未來的路。
葵多么像自己高中時代的好朋友妙子,總是能給別人帶去歡笑。而自己則像魚子,跌跌撞撞焦急的尋找著未來的路,但也因為有了妙子在身邊,那些青春的歲月,是如此的絢爛美好。書里的點點滴滴像極了我和妙子曾經(jīng)走過的時光,那么那么像。
連結局都一樣,某一個契機,自那以后我和妙子再也沒有見過。未來的時空,兩人會走向怎樣的未來,當時的我們是如此的茫然與無能為力。莫名就斷了聯(lián)系,從此成了彼此對岸的她。
書里的葵,長大后遇到了小夜子,并再次在自己內(nèi)心里溫暖的`生長著什么。我們都會再次遇到別的人,就像葵一樣,并且會再次尋覓到那份年少時單純的情感。而那個年少時的她,以及和她一起走過的歲月,將會永遠的安穩(wěn)的保留在自己的記憶里。不再是對岸的她,而是此岸以另外的方式一起同行的她。
我知道關于妙子的消息,寥寥無幾。
上大學后,我才聽說她也學了法律,在中國政法大學。
后來的幾年,自己考過了英語六級,考過了司法考試,考過了日語等級……只因我知道妙子也會考同樣的證書。每當?shù)弥约嚎歼^后,最想告訴的人就是妙子。可是,我們卻沒有聯(lián)系了,自己也沒有勇氣去填補這么多年來在我們之間的巨大空白。好像這樣就很好,任憑歲月向前而去……
妙子最想去的國家是日本,我也是。只是曾經(jīng)兩個人的愿望,如今要各自實現(xiàn)了。想在日本櫻花飄落的街道與她相遇呢,曾無數(shù)次的這樣想。只是我們,也許此生都不會再相遇。
妙子最愛的櫻花是染井吉野,而我最愛的是枝垂櫻。櫻花開轉一年又一年,每年春天自己都會去看櫻花,有無數(shù)的染井吉野,也有無數(shù)的枝垂櫻,一樣美。妙子在北京,大概也會看著每年的櫻花吧。
妙子喜歡看書,她看過的書永遠都是那么多。她曾寫,“只想在陽光下牽手散步。”那天的黃昏,我就去圖書館借了東野圭吾的《白夜行》。
三島由紀夫、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夏目漱石、村長龍、太宰治、松本清張、連城三紀彥、野坂昭如、谷崎潤一郎、森村誠一、東野圭吾、青山七惠、夏樹靜子、宮部美雪、村上春樹、安房直子、湊佳苗、谷川俊太郎……
原來某一天,回首時,我竟不知不覺間就看了那么多的日本書,不知不覺間這成了一種對妙子懷念的歲月印跡。
她說:“這么小的地域里,卻總是遇不到你。”
她說:“你有幸福安穩(wěn)的生活就是最好,也是我的期望。”
……
一個國度,或是一本書,對于一個人的意義,其實就是你對它擁有的感情——無論是對日本,還是對《對岸的她》。歲月在向前而去,保存著與妙子的記憶,才讓我走得更遠,雖然同時也走得更辛苦。
《對岸的她》里面,葵曾說,“和魚子你在一起,我覺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了。”自己又何嘗不是,和妙子在一起,就覺得無所不能的自己。高中時,始終年級第一的妙子,英語好的妙子,和她在一起,擠進年級前十的自己,愛上英語的自己……
這一切,就好像自己將自己活成了妙子的樣子。
歲月順流而來,我也交了新的朋友,我想妙子也是。就像書里葵遇到了小夜子一樣。但也同葵忘不了魚子一樣,我也忘不了那個年少時一起走過歲月的妙子,那個“對岸”的她。
第二篇:品書知日本
第一次接觸《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是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和好朋友在學校的閱覽室看雜志,里面介紹了這本書,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從閱覽室出來,我們一直念念不忘,經(jīng)常一起談論里邊奇妙的火車教室、大樹校門和可愛的小豆豆。
很有緣份,在不久的五一假期,和媽媽去書店,驚喜地看到了這本書,把它帶回了家。每天晚上睡前,都會捧著它看,開始真正認識、了解小豆豆和她的巴學園——被她可愛的樣子迷住、被他們愉悅的學**氣氛所感染、為他們充滿愛心的運動會感動、也對她的蝴蝶結產(chǎn)生幻想……因為對《窗邊的小豆豆》的喜歡,后來陸陸續(xù)續(xù)買了很多黑柳徹子的書籍,《小時候就在想的事》《丟三落四的小豆豆》《小豆豆動物劇場》等等,在歡樂與感動中陪伴我度過了快樂的時光。那時幼稚的自己,常常幻想著,長大了也開一家像巴學園一樣的學校,將這種快樂與真愛傳遞給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一定是種莫大的幸福和享受。
后來,在中學的學**生活時段里,它在我心里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在宿舍里談論的理想與它有關、寫作文的素材受到引導、高考志愿的填報向它靠近......正是由于對它的喜愛、熱愛和感動,讓我有了恒心,也慢慢奠基了我對《窗邊的小豆豆》的`理性態(tài)度,亦即對其的思考。為什么她能成為這樣的小豆豆,為什么我會如此喜歡這個巴學園呢?我想,是小林先生的影響。因為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他對教育的寬容和仁愛,讓小豆豆和她的同學能夠真實地表達自我,能夠感受到平等,更重要的是在愛中學會去關愛他人。漸漸地,我心中立下了要成為像小林先生一樣的教育家的志向。于是,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我選擇了與教育相關的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
初入大學時的心情,充滿了熱情,希望自己能在這里實現(xiàn)自己的教育夢。可是,在專業(yè)化的學**中,自己的專業(yè)更為強調(diào)的是“政治性”,而不是“教育性”,所以給自己立下了一個目標,即在不影響專業(yè)學**的基礎之上,在大學這個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里,多學**自己的興趣。我就是從那時開始,獨立地走上了追求夢想的道路。在大學四年的學**里,我從自己的本專業(yè)學到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從輔修專業(yè)應用心理學中,學到了人的復雜性和可教育性;我通過旁聽一些教育學專業(yè)的課程中,認識到教育態(tài)度、方式和內(nèi)容對下一代的影響力;我從課后的閱讀中,看到了個人積淀對教育的重要意義。在教育的大千世界里,我的大學生活打開了我的教育眼界。雖然也知道,自己學得不是那么好,也有過掙扎和沮喪,但也都是小豆豆的樂觀態(tài)度和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一直激勵和鼓舞我前進的步伐。
在本科即將畢業(yè)時,我來到了人生的又一個十字路口——是要去工作還是繼續(xù)學**深造呢?我認真地分析了自己的職業(yè)傾向,比較隨性、喜歡自由,希望以這樣的方式來開展教育。如果自己去中小學,在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下,是不合適的。加之,自己獨立追求教育夢的開始是在高校這樣活潑的環(huán)境里,自己的內(nèi)心早已被大學環(huán)境所深深吸引,進入高校實現(xiàn)教育的理想在心里逐漸扎根生長。經(jīng)過一些了解,對高校教學門檻有了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只有通過繼續(xù)深造學**,才能不斷趨近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的理想。因此,我又一次給自己選擇了發(fā)展道路,就讀教育學專業(yè)的研究生。
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研究生二年級的自己,經(jīng)過這一年多的學**和經(jīng)歷,對自己的人生發(fā)展道路越來越明晰。身處教育的大環(huán)境里,有了比以前更多的機會去體會教育的意義,更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也更有能力和底氣去踐行這一理想目標。尤其是在教育與現(xiàn)實關系方面,自己有了能夠鑒別教育事態(tài)的能力,希望自己從身邊的教育做起,用真正的行動,一點一點去學**、了解、改善我們的教育,關注人的身心健康與發(fā)展。
無論是小學、中學、大學還是研究生,我都在《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里收獲啟示,書寫成文。通過這不同階段、一系列的文字,我看到了自己思想的進步成熟,同時,《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所蘊含的精神品質(zhì)也在不斷影響我的成長。我相信自己也會帶著這股精神品質(zhì),在教育的行動中越做越好,成長自我,也能夠影響他人、幫助他人成長。
第三篇:品書知日本
在科技進步,工業(yè)化機器復制時代中,凝結著日本匠人精神的日本千年和紙、和菓子、有田燒、二郎壽司等通過食物或者器物融合感覺、嗅覺、觸覺、審美等傳達出自然之美,技藝之獨特,品質(zhì)之卓越,傳統(tǒng)內(nèi)涵之豐富,自然人文之和諧,甚至以時間的溫婉變遷喚醒審美和回憶。在一種看似無聲勝有聲中,日本工匠完成了一方文化,一種工匠精神對于器物的滋潤和滲透。
縱觀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滲透在日本的各個方面,諸如日本的園林、茶道、繪畫以及現(xiàn)代的工業(yè)設計、科技創(chuàng)新等。現(xiàn)代技術帶來了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變化,但日本的工匠精神卻在現(xiàn)代化變遷中獨樹一幟。為什么會這樣獨特?背后是什么在支撐,或者是什么因素成就了日本的工匠精神?在探究日本工匠精神的過程中,《菊花與刀》或許有跡可尋。
日本工匠精神源于國民性格的雙重矛盾屬性,體現(xiàn)在對于審美、技藝和品質(zhì)的極致追求,保持傳統(tǒng)卻又極力變革創(chuàng)新。本尼迪克特的《菊花與刀》中分析日本人的好斗與和善、蠻橫與文雅、勇敢與膽怯、保守與求新、尚武與愛美、刻板與適應等的矛盾性。但是,本尼迪克特忽略了日本自然環(huán)境對于人性格的形成和塑造方面的作用。日本瀕臨海洋和陸地,人口眾多,在長期的資源、人口和自然關系動態(tài)發(fā)展中,逐漸形成這種具有諸多矛盾的雙重性格。總之,在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自然和社會因素作用下,這種矛盾性格使得日本人保持傳統(tǒng),追求傳統(tǒng)審美、技藝的極致化。同時,日本人在現(xiàn)代技術和科技進程中不斷突破,追求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品質(zhì)的極致。因此,日本國民性格的雙重矛盾屬性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日本工匠精神。
日本工匠精神是日本注重精神追求、恥辱感、犧牲精神的綜合體現(xiàn)。根據(jù)本尼迪克特的`研究,認為“美國人對物質(zhì)的信仰同日本人對精神的信仰之間的決斗。”《菊花與刀》中提到日本人在戰(zhàn)爭中宣傳的日本人的精神是一切是永恒的,物質(zhì)東西是必要的但是卻是次要的和暫時的。尤其是在百姓生活方面日本當局同樣實行精神勝于物質(zhì)的信條。日本工匠精神中潛藏了一種“日本精神”和恥辱感。日本人在戰(zhàn)爭中,認為“世界上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注視著我們”,正是日本文化深處的這種觀念使得日本人十分重視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同時,日本人的犧牲精神,在戰(zhàn)爭中極端行為表現(xiàn)為不投降主義,即使處于絕境仍舊是為國家和家庭榮譽而戰(zhàn)。否則,就會榮譽掃地。因此,這種恥辱感的存在,加上日本人重視榮譽、敢于犧牲,注重追求精神使得日本人投入到一件事情和一個崗位上為家庭和國家榮譽,去犧牲去奉獻去把事情做到極致。當戰(zhàn)爭的結束,在日本面臨戰(zhàn)后的復興和現(xiàn)代化建設中,日本國民文化中的這些精神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演變?yōu)橐环N工匠精神,成為日本文化的象征。
日本工匠精神源于對秩序和等級制度的遵守。在日本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環(huán)境中,日本人因信賴等級秩序和制度而“各守本分”,并且建立起日本人人際關系和國家關系的準則。日本人的社會等級制度從天皇道平民的嚴格劃分;家庭的等級制度:年齡、男女、婆媳、輩分、性別、世襲等級身份制度;氏族的制度化、敬神、孝行,甚至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禮儀要求等各個細節(jié)都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因此,這種嚴格的等級社會不可避免進行劃分、規(guī)范著日本各行各業(yè)及其操作規(guī)范和職業(yè)道德。日本工匠精神并不僅僅是日本手工行業(yè),而是滲透在日本各行各業(yè)都在一種規(guī)范、有序的運作中,追求技藝的進步、自我要求、職業(yè)道德完善,最終以持續(xù)不斷地進步和創(chuàng)新凝成日本人特有的工匠精神。以日本手工藝為例,家庭式的技藝傳承和世襲制,使得日本人祖祖輩輩恪守著傳統(tǒng)的技藝、家族理念,傳承著其中滲透的文化核心內(nèi)涵而成為日本人的信仰,在傳承創(chuàng)新中成為日本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
日本人的修養(yǎng)為日本工匠精神的持續(xù)生長提供了營養(yǎng)。本尼迪克特分析,不同于美國人作為“專業(yè)”的修養(yǎng),日本人的修養(yǎng)分為兩種:一種產(chǎn)生能力,另一種產(chǎn)生高于能力的東西即“練達”,其實質(zhì)是一整套自制力和自控觀念,其功能在改善一個人處事態(tài)度。日本人的自我負責精神從兒童的教育延伸到成人的自我修養(yǎng)中,刀在日本成了自我負責的象征。日本人的道德和文化約束下,刀成為日本文化的一種象征。自制、自控、自我負責為日本人耐得住孤獨,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提供了一種責任、約束、平和的內(nèi)在力量,形成一種獨一無二的工匠精神。
總之,日本工匠精神成為日本的獨特印記,而形成日本工匠精神的實質(zhì)是日本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的結果,使得日本的工匠精神有形而又無形,無形但卻有形。正是因為這種思考和探究追蹤到《菊花與刀》這本書中,去追蹤去反思去探究日本國民性、日本文化研究等。雖然《菊花與刀》中發(fā)現(xiàn)了日本工匠精神的蹤跡,但是僅作為一種思考,缺乏一種實證性和更深層次、更科學的學術研究與論證。希望通過對日本的工匠精神的形成、發(fā)展和運行的研究能為中國的發(fā)展轉型提供反思和借鑒的可能。
【品書知日本征文】相關文章:
品書知日本征文優(yōu)秀范文06-13
2017年品書知日本征文范文精選06-13
2017年最新品書知日本征文06-13
關于讀經(jīng)典知新意征文05-08
讀經(jīng)典知新意征文600字05-08
“讀經(jīng)典知新意”征文600字05-08
讀經(jīng)典知新意征文1000字05-08
關于明孝道知感恩征文「精選」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