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成語素材積累:愛屋及烏
愛屋及烏,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
成語故事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一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王。“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后來稱為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許多的辦法,才得出獄。當時周文王的都城在岐山(今陜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下決心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也稱呂尚)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并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還把都城東遷豐邑(今陜西戶縣附近),準備向東進軍?墒遣痪,周文王逝世了。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文王死后,他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即召公),是武王兩個得力的助手。
這時候,紂的暴政卻越來越厲害了。商朝的貴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非常擔心,苦苦地勸說他別這樣胡鬧下去。紂不但不聽,反而發起火來,把比干殺了,還慘無人道地叫人剖開比干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來,說要看看比干長的是什么心眼兒;友b作發瘋,雖然免了一死,也被罰作奴隸,囚禁起來。微子看見商朝已經沒有希望,就離開別都朝歌出走了。
周武王把軍隊開到盟(孟)津(今河南孟縣以南的一個黃河渡口)地方,舉行了一次大檢閱,有八百多個小國諸侯,不約而同地來到孟津會師。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帶領大家伐商。但是武王認為時機未到,檢閱結束后又回到豐京。
回豐京后,周武王整頓內政,擴充兵力,聯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準備討伐商紂。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的一年,武王聽到探子的報告,知道紂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于四年一月甲子日,親率戰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聯合各方國部落,一舉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就發兵五萬,進攻商紂王。
雙方在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展開大戰。雖然兵力懸殊,但由于商朝的軍隊中大部分是奴隸,他們平時恨透了紂王,不但不抵抗,還紛紛倒戈起義,引導周軍攻入商朝首都。走投無路的商紂王自焚而死,商朝至此滅亡。建立了西周王朝,定都于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南),號稱“宗周”。廟號武王。以后的八百多年,便成了周的天下。
當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于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迅速穩定下來,武王心里還沒有譜,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里,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武王克殷,召太公兒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劉厥敵,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到:“該怎樣對待她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厭惡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2] -原文中所謂“余胥”,是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隸主貴族的管家之類。(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漢朝人伏勝編撰的《尚書大傳·大戰》里也有類似記載:
紂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
這段記載,與《說苑》所載,內容相仿。不過“余胥”一詞,這里寫作“胥余”。兩者含意不一樣。“胥余”已不屬胥吏等級,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隸或刑徒了。例如商紂王似時的“太師”箕子,因對紂王不滿,被囚禁而裝瘋,甘為奴隸,所以《莊子》稱他為“胥余”
此外《韓詩外傳》《六韜逸文》也都有關于周武王何姜太公上述那段談話的記載,內容基本相同。由于這個傳說,產生了“愛屋及烏”這句成語。
我國民間自古流傳一種迷信習俗,以為烏鴉是“不祥之鳥”,它落到誰家屋上,誰家就遭遇不幸。我國最古的一部詩歌集《詩經》和《小雅》部分,題為《正月》的一首詩里,就有“瞻烏爰止,于誰之家”這樣的詩句,意思是“且看烏鴉哪里落,災禍就落誰的家”?梢姽湃硕鄥拹簽貘f,而絕少愛它的。所謂“愛屋及烏”,是說:由于愛那個人,因而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不以為不祥,不覺得討厭了。這句成語,一向被人們用作推愛的比喻。因為深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或其他東西,就叫做“愛屋及烏”或稱這樣的推愛為“屋烏之愛”。
唐代詩人杜甫,在他《豐贈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詩中,開頭兩句道: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宋朝人周敦頤的《濂溪詩》有:“怒移水中蟹,愛即屋上烏”。宋朝人陳師道的《簡李伯益》詩也有“時清視我門前雀,人好看君屋上烏”。都是用的“愛屋及烏”這句成語的典故。
心理分析
愛屋及烏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愛與他(她)有關系的人或物。說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關愛到了一種盲目熱衷的程度。在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種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于心理學范疇,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
愛屋及烏的形成原因,與我們知覺特征之一——整體性有關。我們在知覺客觀事物時,并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于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系成一個復合刺激物的。譬如,我們閉著眼睛,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只摸到蘋果的形狀,我們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為我們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征,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知覺整體性作用,我們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窺一斑而見全豹”,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了。
對人知覺時的暈輪效應,還在于內隱人格理論的作用。人的有些品質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系的。比如,熱情的人往往對人比較親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幫助別人,容易相處;而“冷漠”的人較為孤獨、古板,不愿求人,比較難相處。這樣,對某人只要有了“熱情”或“冷漠”的一個核心特征,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補足其他有關聯的特征。另外,就人的性格結構而言,各種性格特征在每個具體的人身上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例如,具有勇敢正直,不畏強暴性格特征的人,往往還表現在處世待人上襟懷坦白,敢作敢為,在外表上端莊大方,懇切自然。而一個具有自私自利,欺軟怕硬性格特征的人,則會在其他方面表現出虛偽陰險,心口不一,或阿談奉承,或驕橫跋扈。這些特征也會在舉止表情上反映出來。于是,人們既可從外表知覺內心,又可從內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對外表的評價上。這樣就產生了暈輪效應。
實質上,暈輪效應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從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僅僅抓住并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征,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征下結論,是很片面的。因而,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注意告誡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暈輪效應所影響,而陷入暈輪效應的誤區。其特征具體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
1.有時我們抓住的事物的個別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予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勢必牽強附會地誤推出其他特征。隨意抓住某個或好或壞的特征就斷言這個人或是完美無缺形,或是一無是處,都犯了片面性的錯誤。
2.暈輪效應往往產生于自己對某個人的了解還不深入,也就是還處于感、知覺的階段,因而容易受感覺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覺的選擇性的影響,從而對于某人的認識僅僅專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個性品質或外貌特征之間并無內在聯系,可我們卻容易把它們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會以外在形式掩蓋內部實質。
3.對一個人的整體態度,還會連帶影響到跟這個人的具體特征有關的事物上。成語中的“愛屋及烏”、“厭惡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暈輪效應彌散的體現。
【高考成語素材積累:愛屋及烏】相關文章:
高考作文素材之成語積累06-06
高考素材優美句子積累08-23
高考素材積累:文明07-21
高考素材積累:勾踐01-27
高考素材積累:機遇05-26
高考冷門素材積累06-06
高考素材積累:有關競爭的作文素材06-28
高考素材積累:20則名人素材評析06-09
成語故事:愛屋及烏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