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高考素材積累:追憶那些年經歷的青春
高考自1977年恢復以來,已走過整整40年。從上世紀80年代的“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到上世紀90年代的并軌、擴招政策出臺,再到進入新世紀后的自主招生、統一考試、分省命題……高考制度幾乎每年都在變。40年光陰,高考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近日大河報發出征集后,有4位不同年代的“高考人”,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當年的高考故事。一起來聽聽吧!
故事一
放下鋤頭、翻出舊書,考大學!
時間:1977年人物:李先生
對于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1977年參加高考的人最有體會。那一年,關閉了10年的高考考場再次開啟,全國570余萬考生沖出工廠和田地,重新拿起書本備考。
今年59歲的李先生就是當年570余萬考生中的一個,過去了40年,如今他仍說,慶幸自己在一個尚未完全懂得世事的年紀,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
李先生是新鄉市原陽縣人,1975年高中畢業,當時還是農村戶口的他毫無懸念地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個時候上大學靠推薦,名額少得可憐,高中畢業后,我就在家門口的生產隊干農活。”李先生回憶。
1977年10月份,早已習慣“農夫”式生活的李先生偶爾聽大人們念叨:“聽說國家要恢復高考了!”對此,他半信半疑,“對于好的變化,人們總是愿意相信,卻又不敢相信。”直到有一天,他通過廣播聽到了恢復高考的新聞,他才真正相信“好事兒”真的來了。
考!李先生當即決定。當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公布時距離考試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復習迫在眉睫。但兩年多的學習“空窗期”使得許多學生的書本早已不知去向。于是,他和幾個年齡相仿的朋友拼拼湊湊,相互借書復習。因為要掙工分,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復習至深夜。后來,母親心疼兒子,便不再讓他干農活,專心復習考試。“我們的學習環境沒辦法跟現在的孩子比,當時院子里養了幾只雞,總是跑到窗戶底下叫,吵得我心煩意亂,‘轟雞’成為我每天的一項重要工作。現在想想,很有意思。”
一個月后,他參加高考。第二年春天便收到了當時鶴壁市師范學校大專部的錄取通知書,學習數學專業。經過三年的學習,李先生畢業,被分配到當地,成為一名數學老師,隨后又來到教育局工作,今年年底就要退休了。
“對于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我們這一批大學生有著更深刻的理解。”李先生說,他很感謝那個時代,給了自己改變命運的機會,同時也很慶幸,在一個尚未完全懂得世事的年紀,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
故事二
真正“天之驕子”,好好考就能吃“商品糧”
時間:1983年人物:焦先生
焦先生,鄭州某高校教授。
1983年8月,他從鄉里取回河北農業大學錄取通知書,全村人都趕著來看。悶熱的寧晉縣,知了的叫聲比現在還喧囂,大學生卻比現在稀罕得多。一同長大的孩子里,焦先生是全村唯一的本科大學生。
“那時候,高考可是改變命運的大事,全家人都期待鯉魚能躍過龍門”,焦先生回憶說,城鄉二元經濟時代,想要跨越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間的鴻溝,高考幾乎是唯一途徑,考上大學就能成為“公家人”,吃的可就是“商品糧”。所以,大學生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天之驕子”。
提起高考,焦先生說挺幸運。1982年,身為省級三好學生的他,幸運避開了最后一屆預考,最終因成績不理想選擇復讀,1983年,他考上大學。“1982年之前,通過預考才能參加高考。而預考試卷難度跟高考一樣,發揮失常就會失去高考資格,不少同學因此與改變命運失之交臂。”
雖然1983年高考文理分科,但焦先生關于文理選擇的記憶幾乎為零。“不知道因為什么,那時候只有縣高中才有文科班,鄉高中只能學理科,大家按部就班,學校有啥課就上啥課”,焦先生說,農村孩子都是學理科的,高考落選后有人去參加復讀補習班,才知道原來還有文科。
“等待查分的時候挺難熬,有些同學總是嚇唬人,說你分數高或者分數低”,焦先生說,那一年,河北農業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來得格外晚,好多同學都收到通知書的時候,他就騎著自行車,每天都去鄉里的郵局問一問。“最后還是聽別人說,通知書到了,就趕緊騎車去,心情激動得不得了。”
焦先生回憶說,跟現在各式各樣錄取通知書不一樣,久久等待來的只是一個牛皮紙掛號信封,里面只有一張簡單的紙。“上面寫著錄取通知書幾個大字,誰誰被學校錄取,幾號報道,其他就什么都沒有了”。但就是這張紙,讓全家人一連幾年都沉浸到它所帶來的榮光里。
故事三農家學子心中,上大學是唯一出路
時間:1991年人物:劉先生
至今,已在鄭州工作多年的劉先生總是夢回高考時分。因為那個特殊的時刻,烙印進他的青春太深太深。
劉先生的家鄉在信陽市商城縣。1991年,19歲的劉先生迎來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大考”——高考。“當時只覺得,農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大學。”劉先生說。
為備戰高考,他和同學們常常凌晨5點多就起床讀書。天未亮時大家先在教室里看書,等天亮了同學們就走出教室,河溝旁、大樹下,全是學生苦讀的身影。晚上10點宿舍熄燈,小伙伴們都拿著手電筒鉆進被窩看書,怕被老師查房時發現。等到11點老師查房結束,大家就鉆出被窩,點上煤油燈,20多人的大通鋪上,每個人都在挑燈夜讀,常常到次日凌晨一兩點。讓劉先生印象最深的是,煤油燈點的時間長了,常弄得一臉黑。
就在這樣的節奏中,“黑色七月”很快來臨。高考前一天上午8點,劉先生和小伙伴一起騎自行車趕了20多里的山路,來到商城縣,高考考場在那里。學校已經為他們訂好賓館,為省一天的房費,學生們都是過了中午12點才住進賓館。
高考那幾天是怎么度過的,劉先生已記不清太多細節,高考作文具體寫的什么他也已忘記,但劉先生仍清楚地記得,他的高考作文得了滿分,語文120分滿分他考了117分。不過,讓他郁悶的是,數學考砸了。
那一年,劉先生報考的是鄭州大學經濟系,正是由于語文高分,被調劑到中文系,覺得“這是個好苗子”。
故事四文理分科,經歷選擇的糾結
時間:2004年人物:高女士“學了3年‘3+X’,沒想到下定決心復讀后,突然通知要文理分科。”回憶起當年的高考,在洛陽從事旅游行業的高女士記憶猶新。復讀前那一個暑假,因為到底選文還是選理的糾結,加上對選擇后未來何去何從的迷茫,她瘦了近10斤。
2001年,河南高考開始實行“3+X”,也就是大綜合,文理不分科。就在該政策實行3年之后,2004年改成了文理分科。因為2003年高考落榜,準備復讀的高女士正好撞上了這一調整。
“我老家是駐馬店泌陽縣古城村的,當時,農村孩子還是得靠考大學來改變命運。經歷了落榜,本來心情就很沮喪,好不容易調整好狀態決定復讀,卻不得不面對文理分科的改變。”高女士告訴記者,得知這個消息時,先是震驚、不敢相信,接著就是不知所措。
復讀的這一年對高女士很重要,她必須考上大學,身上的壓力可想而知。“雖然理科稍微差一些,但也不敢貿然就決定選文科。因為,當時文科的高考錄取分數線相對較高。”高女士回憶說,整個暑假一直在糾結,頭天晚上輾轉反側決定選文科,第二天一聽到家人、同學的建議又改成了理科,就這樣反復了很多次。因為這個事,還多次跑到村里的河邊哭鼻子,甚至靠拼命干農活來逃避選擇。
暑假結束,高女士找班主任商量多次后,還是選了理科。結果在理科班上了一個星期,高女士又變了主意。原因是做化學老師自己出的小試卷,滿分60分,只能得30多分,錯題怎么都做不對,化學老師也質疑:“就你這水平,還選理科?”
結果,高女士還是學了文,雖然也經歷了一段時間適應期,但在每天凌晨4點起、晚上11點后睡的努力下,最終如愿考上了大學。
回憶過往,高女士覺得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決定。“很糾結,是因為來得突然;很迷茫,是因為無法預知抉擇之后的命運。”她說,不管怎樣,那都是青春,是鐫刻在心里一輩子的記憶。
【高考素材積累:追憶那些年經歷的青春】相關文章:
2016年高考寫作素材積累:青春08-15
追憶那些青春花絮作文05-27
高考素材積累:文明01-27
高考素材積累:勾踐01-27
高考冷門素材積累06-06
高考素材積累:機遇05-26
高考素材優美句子積累08-23
2016年經典的高考寫作素材積累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