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如今,漢語似乎被人們丟棄在遺忘的角落。在肯德基、麥當勞等外來快餐文化橫行中國的時候,外來語言也極大地沖擊著漢語的地位。
漢語,我們的母語,如今已愛莫能助岌岌可危,等待我們的捍衛。據中國語言學會的調查,在如今成千上萬的注冊商標中,有百分之五十是“洋”商標,采用外語名稱固然無可厚非,可怕的是那種崇洋媚外的心理。大學語文不及格無所謂,但英語四級過不了卻拿不到畢業證書,制度的畸形使如今很多的學子畢業后寫文章是漏洞百出。
我很敬佩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在頒獎儀式上,楊先生堅持用漢語發言,捍衛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母語的應有地位,盡管楊先生的漢語不甚標準,盡管楊先生只是一個美籍華人。但憑此對漢語的拳拳赤子之心,我們沒有理由不敬佩楊振寧先生,他不僅是學術上的巨匠,也是人格上的大師。
有人比喻如今的漢語就像一條流行的牛仔褲,盡管是新的,卻洋洋灑灑地打著幾塊補丁。媚俗、低級、粗濫的語言就是這些“補丁”。我真的不希望我們流傳千百年的漢語,被司馬遷、魯迅等人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的漢語,就此露出衰亡的征兆。
2006年湖北高考滿分作文:減負中的“朝三暮四”
有這樣一群聰明的猴子,它們為晚上吃的栗子是四顆而早上卻只有三顆而氣忿,于是主人一狠心,一跺腳,說:“以后給你們早上四顆,晚上三顆!”猴兒們心里卻樂開了花。?
自以為聰明的猴子們哪里知道,早上多出的那顆栗子,是從晚上那四顆中“挪”出來的,它們連半顆栗子都沒多得到。?
坐在考場中,我不由想到了減負中的我們,多少和這群猴子有點相像吧??
我們曾經叫嚷著一天十二個小時在校學習的生活太苦太累。于是,終于有一天,我們的在校時間被壓縮到八個小時。大家都拍手叫好。然而,漸漸地,比傻猴子聰明的我們發現了:“負”并沒有憑空消失,它只是被偷偷轉移到了家里。一張張的卷子,一本本的習題……我們在家里度過了一節又一節“大練習”“晚自習”。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很簡單。就像那個故事中,栗子的總數沒有變少一樣,我們的考試制度、選拔人才的方法沒有變,那么我們注定要付出和沒有減負的上屆、上上屆……學生們一樣的努力,才能跨過高考這座獨木橋。
或許有人會問:“栗子的總數真的只能是七顆了嗎?”唉,主人畢竟太窮了,他只有買七顆栗子的能力,不過,小猴子是他的寵物,無論如何他會想辦法買更多的栗子。畢竟,減負是國家在教育方面一個嶄新的舉措,作為一個新事物,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特殊國情的發展中國家,它還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困難。從某種角度看,我們的減負,似乎就成了國家的增負。?
現在,我們中的許多人心頭壓著的都是“高考”這塊大石頭。如何減輕這種“升學”的心理負擔?如何讓更多的學生能更輕松地升上大學?這畢竟是國家發展的問題,我自然不能多言。
然而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會忽視對下代的培養,更何況我們走過了五千年滄桑的中華民族!我相信,隨著各方面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減負”一定會沖破各種阻力,達到一種真正的“減負”,決不會任由“朝三暮四”的把戲上演下去。?
那么,在這種過渡時期,聰明的小猴子們為了不餓肚子,就該學會自己找栗子吃,不要滿足于“朝三暮四”的把戲;聰明的我們也要把握自己,調整好心態,駕駛自己生命的小舟,去尋找一條有著適合自己風帆風向的海道,駛向勝利的彼岸。大海是遼闊無邊的,我們知道,這樣的路不會只有一條,何必非要醉享“朝三暮四”的虛妄??
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看到十幾歲的孩子們在陽光下過著多姿多彩的生活時,我們的臉上也會露出會心的微笑:他們不再是沉醉于“朝三暮四”的傻猴子,因為主人給了他們更多的栗子,他們是真正幸福的“小猴子”。
2005年湖北高考滿分作文:出入人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其意在告訴人們,對人生觀的看法既要深入探究,又要能隨時跳出思維的局限性。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的收放自如呢?
“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讀過莊子《逍遙游》的人,有幾個不被他那不受約束追求絕對自由的思想所折服?莊子的文章,不拘一格而又變幻無窮,打破了世俗觀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現出一種與現實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學精神,一種與其他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風格,表達出他的思想核心——絕對自由精神。一代文豪魯迅先生稱其文章“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為文為人真夠灑脫的了。不過深入其里而觀之,也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灑脫。文中描述的鯤鵬,雖說體形巨大,看似能夠在天空中無拘無束地飛翔,可是一旦離開了海面上急驟的狂風之力后,它根本就無法在天空中飛翔了。
這種表面上自由灑脫,而在本質上拘束又牽絆的狀態,其實就是莊子生活的本來面目。生活其中,當受其約束;思想超然物外,方得自由灑脫。“莊生曉夢迷蝴蝶”,他所向往的自由,正是像蝴蝶在花間飛舞一般不受拘束的情景,即在夢我與夢蝶的暢想中遨游。這也許就是他人生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吧!
與之相比,史鐵生就不一樣了。他由于疾病而在行動上失去了應有的自由。堂堂男兒,只能端坐在輪椅上續寫人生,當時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整天閉門不出,把心中的怨氣都撒向他的母親,抱怨老天的不公。可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母親的關愛,他才慢慢從失去自由的陰影中走出圈外。直到他母親的去世,才使他真正看透這世上的一切。從而徹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來。
沉湎于眼前的不自由之中,只會加劇我們內心對人生前途的迷茫和失望,一旦我們“出乎其外”,走出狹小的心房,便走進一個自由的天堂,一個廣闊的宇宙,此時去眺看人生經歷的挫折和苦難,原來只不過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小溝小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