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6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1
作為語文教師,我一直為批閱作文而感到“痛苦”。這痛苦一方面緣自高強度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另一方面則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時間面對的卻是大量不盡人意的作文。如果批閱的是優秀作文,那感覺應是春風拂面,身心舒爽啊!遺憾的是,大多數學生怕寫作文,面對文題,話題思路枯竭,要么隨意編造,假話套話連編;要么千人一面,似曾相識,抄襲現象嚴重……于是,我靜下心來對自己的作文教學進行了反思。
葉老早就說過:“寫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這句話闡明了小學生作文要言之有物,并指出了“物”的涵義是“見聞、感受和想象”,這是小學生作文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是,在作文教學的實踐中我卻屢屢發現這樣一個事實:相當一部分的小學生作文達不到這一要求,他們言之無物,見聞虛假、感受空洞、想象貧乏。按理講,當今社會,信息時代給人們帶來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孩子們見多識廣,作文時應該言之有物,可為什么言之無物呢?
觀我們的作文教學,長期以來,教學點是封閉型的,重課堂輕課外,為分數,為應試,為升學;作文內容與學生生活脫節,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教師出題學生寫,學生習作教師評。這種落后的作文教學模
式使孩子們失去了廣闊的時空,致使學生被動作文,心態消極,生編硬造。這種境況使他們無法獲取更生動的作文素材,因而每當作文的時候,“干癟的作文素材庫”使他們感到“囊中羞澀”,言之無物。在“小學生活化作文”的研究中,我們更應努力建立一個開放的、發展的作文教學體系,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參與生活,體驗生活,產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讓寫作成為學生的生活需要。記得在丁家營小學任教時,在一次寫秋景的作文課上,剛讀完范文,我靈機一動:雖然地處城郊,可學生平時并不注意觀察,寫起來定會無從下筆。為何不讓學生在學校內外走走,引導他們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說做就做,我就利用課堂時間帶領學生在校園以及校門口游覽了一圈。游覽過程中,我注意引導他們進行有序地觀察,并留意景物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回來后,我讓每位學生都說說自己的感受。我先請學生用幾句話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和自己的心情。話音剛落,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爭著發言。接著,我讓同學們把剛才自己說的話寫下來。同學們興趣盎然,有寫《秋天的校園》的,有寫《秋天的田野》的,有寫《秋天的早晨》的……連平時最不愛寫的王勇也寫了一大段。看著這些精彩的片段,我思緒萬千:為什么偶然的機會,會有這么大的收獲!是因為碰巧嗎?不!是因為同學們自由地、充分地調動了自己心中的語言儲備,調動了自己心中的生活積累,大膽地展示自己對客觀世界的獨特的認識,獨特的感受。只可惜,這樣的作文教學卻難于常見,尤其調到城區小學后,因顧及安全等方面的因素,沒無法為學生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狹隘的空間里很難成就一篇好作文。
我想:今后,我會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豐富的課外活動,增加實踐體驗;利用多媒體手段,使學生了解大自然的美麗風光;讓學生走進社會,到市場參觀,了解社會生活;到社區調查,了解人們生活。這樣為學生提供習作的資源,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提筆習作,將不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當然,造成我作文教學現狀不佳的原因不只與此,我要直面其中的問題,找出療救的方法。讓學生多親近自然,多接觸社會,不但要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還要多給他們介紹一些好書,更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加強語言的積累,想方設法讓學生克服畏懼作文的心理,學會用自由的筆墨寫出自由的精神,讓作文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需要。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2
四年級學生的作文寫不好,關鍵在于老師。老師要精心設計,悉心指導,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教會他們表達的方法。
一、在教學實踐中實行這樣一套指導方法。第一步以本為據,總結寫作方法。課本是范本,課文是范文,每次作文指導,細心的老師要從課文中尋找出切合學生學生實際的寫作方法,作為科學依據,文本結合讓學生仿效訓練。第二步出示“下水”范文,進一步印證課文中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明白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并不難,很容易掌握。第三步,點撥指導,讓學生明確運用這種寫作技能最容易出現的幾種毛病,進一步加深印象,進而掌握這種寫作方法。第四步,當堂作文,強調學生實際運用新的寫作方法,這樣就避免了學生抄襲他人習作的現象。第五步,習作改評,緊扣指導重點,凡能正確運用新的寫作方法作文的學生,盡可能給予滿分鼓勵。當然,這種教學模式不一定科學,大家可以根據各自的教學實際,總結出既合學生實際,又有個性特點的教學規律來指導作文的實際教學。
二、 、精心撰寫下水作文,體驗學生寫作的甘苦。在學生看來,教科書是專家、名家的文章,太神秘,且高不可攀。如果教師能運用新授的教學方法寫幾篇下水作文給學生以示范,那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定然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看,感到運用新的寫作技巧其實并不難。因此教師寫下水作文不但可以釋除學生的神秘心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同時也可以使教師體驗寫作的甘苦。還能使學生經常地練練筆,給學生以勤動筆的示范,還可以了解到學生習作實際,作文的重點、難點在哪里,學生最容易犯毛病的地方又在哪里。這樣就能在備課與指導時有的放矢進行突破。
三、批改作文緊扣重點,讓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批改學生作文是老師最困惑的事情,最容易形成兩個“極端”,要么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面面俱到,教師實在感到力不從心,也難做到;要么只閱不批,只閱不改,寫上批閱日期了事,這兩種方式都不可取。筆者以為,批改作文必須緊扣指導重點進行。每次作文訓練都有一個訓練點,翻開學生作文,便可一目了然。對運用得法的學生,老師盡可能在“眉批”欄中用簡短的語言予以肯定和贊許,在“尾批”處予以總結性褒揚,在評定等級與分數時盡可能往高處靠,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我行”、“我能”!至于對于運用不得法的作文大可不必求全責怪,因為訓練目標比較單一,一般學生稍加提示,便會明白,因而只需予以巧妙的點撥與鼓勵,便可矯正習作的問題。至于綜合性的錯誤,如錯別字、典型病句等可用少量時間集中加以解決。
四、及時反饋篇評價,讓學生再生寫作沖動。農民種地有“三分種,七分管”之說,指導學生作文也應該是“三分導,七分評”,有效地評講作文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1、評講必須及時。講評是反饋的一種重要形式,必須講究其時效性,學生作文后一般2~3天、最多4~5天就必須反饋評講,不能久拖不評,拖久了就會模糊學生對訓練重點的印象,沖淡學生寫作興趣,進而阻礙學生急切獲取新的寫作知識的欲望。
2、評講準備必須充分。評講的目標必須明確,評講的方法必須不斷的創新,評講的程序必須清楚,評講的材料必須詳實(講評原始材料必須源于作文批改記載)。
3、評講必須緊扣重點。訓練什么,評講什么,必須有針對性,不能胡子頭發一把抓,正反例證也必須來源于學生習作,通過對此評講,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新授的寫作方法。
總之,小學作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新課程改革中必須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加強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必須引起每個管理者與執教者的高度重視。筆者堅信,只要我們主動地去探究,不斷地去實踐,認真地去反思,就不難從中總結出帶規律性的作文教學法則來。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3
作為一名教師,最頭疼的當然是作文教學。那么,該如何決解教學中的難題呢?我覺得低年級小朋友寫作文就應該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入手,從自己的生活中把所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和想到的東西來寫一寫。這樣就不會覺得無話可說,無話可寫了,作為語文老師,就必須了解分析學生的興趣、愛好等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和社會生活環境、采取生動具體多樣化教學方式。使他們做一個留心生活的人,讓多彩的生活課文發起學生的欲望。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一些方法:
1、積極培養訓練學生的觀察、描寫能力。
“寫話”需要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寫話興趣,我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人、事、物,把自己聽到的、看到的、做過的寫下來。告訴學生,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是寫話的內容,它為我們寫話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鮮活素材。并引導學生觀察自然,關注周圍的事物,然后比一比,看誰的觀察能力最強,寫出來的內容最有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不斷從生活中獵取許多感興趣的寫話內容,甚至大人們不注意的事物也進入了他們的視野,成為了寫話的材料,然后把自己觀察到的、喜歡的、幻想的、開心的事情都寫了下來。然后展開積極討論相互補充認識然后開始寫作,寫完后交流評議,老師指導。
2、結合課文詞句,對學生進行說寫訓練
我從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就有計劃地嘗試讓學生靈活地運用課文中學到的詞句進行說寫訓練。先讓學生運用課文中學到的詞句說話,要求學生把話說通順,說完整,說準確。使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把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從而使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當遇到說得不到位或說得不清楚,不具體的地方時,讓同學加以補充,教師加以點拔,從而促使學生的說話水平得到提高。說的形式力求多樣化,有個人練說,小組互說,選出優秀的同學比賽說等,同時開展小組互評、全班評說等活動。這樣做,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說”的積極性,學生“說”的欲望強烈,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才能自覺地投入到“說”的訓練中。然后再訓練學生動筆把自己所說的話寫下來,讓口頭語言轉化成書面語言。
例如:在上《兩只小獅子》一課時,教師讓學生運用文中的句子“自己學會生活的本領”說一兩句話,先說后寫。我讓學生說說你在家里學會做什么了?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我學會了洗手絹;有的說,我學會了洗碗;有的說,我學會了掃地;還有的說,我學會了自己整理房間……說完后,我讓他們把自己學會的本領用幾句話寫下來,有學生寫道:“一天,媽媽見我把不喜歡的東西亂丟,對我說:‘孩子,你從小要學會生活的本領,長大才能靠自己生存。’聽了媽媽的話,從那以后,我學會了自己整理東西,媽媽見了,夸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這樣的訓練降低了寫話的難度。一段時間后,學生大多能通順、正確地寫一幾句話,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又培養了他們的寫話興趣。
3、提倡學生堅持日記寫作。
老師作了很多工作,學生仍不一定能夠掌握。寫作屬于藝術范疇,一天不練便成了門外漢,僅靠課堂上或在學校里的努力仍然不夠,我們一定要從小學二年級開始督促他們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只有在寫的體驗中,才能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提升他們的思維整潔程度。所謂熟能生巧,便是如此。
總之,低年級學生的寫話訓練是作文起步訓練的主要途徑,有效地指導學生寫話,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還能逐步培養學生養成把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的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只要注意培養和保持孩子濃厚的寫話興趣,一定能讓他們樂寫、會寫,并寫出更多生動、精彩的文章來。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4
作文教學一直是教師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這其中有多種因素影響,尤其是農村經濟相對落后,大部分的小學是沒有圖書館的,沒法向學生提供多余的課外讀物。而農村小孩家庭生活的自然也早比較困難,大部分孩子也沒有更多的錢去買那些對學習有用的書報雜志來看,更不要說像城里的孩子有電腦等現代化的設備供他們學習所用。由此可知,農村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的匱乏,使得學生的知識面極其狹窄的。俗語說“巧婦難為無米這炊。”沒有大量的閱讀和積累,沒有豐富的詞匯和心靈感受,學生要寫作,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到農村學生寫作難的現象,我認為首先要解決學生“少書讀,無書讀”的問題。那么,在農村那樣相對惡劣的環境中,作為老師,我們應怎樣全方位多途徑的向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信息,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視野?作為老師,我們的接收信息的渠道無疑比學生多得多,我們可以并應該成為一個向學生傳播信息的中間人,把我們平日有目的收集獲取的信息,包括閱讀的報紙,雜志,收聽到的國內外的新聞時事,奇聞趣逸,通過朗讀,講述等多種形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去傾聽、接收、儲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積累豐富的信息和材料,有了這些,學生寫作時就會材思如泉涌,下筆如有神助!
當然,光是積累還不夠。俗話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這二句古詩都說明了讀書對理解語文和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性。所以,作文教學中,我們要提倡學生多讀,從讀中了解內容,讀中鑒賞語言文字的非凡魅力,讀中感悟作者偉大的精神世界,更要從讀中領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因此,我在教室里特地開設了一個“閱讀欄”,把我平常在報紙雜志中讀到的一些優美動人的文章剪貼下來,收集成一個個本子,或我自己覺得比較好的課外書,放在閱讀欄里,讓他們互相傳閱,討論,并養成閱讀的習慣,在這傳閱的過程中,既又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又使學生對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加深學生的心靈體驗,從而促使學生產生創作的靈感。
如果說,豐富的信息和閱讀,使得學生有了寫作的源泉,那么,多練筆多修改,才能真正產生一篇好的文章。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做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以為,作文教學的練習,好的方法莫過于要求學生:留心生活,細心感受。講真話,吐真情。具體到農村學校,教師盡可能地抓住學生有話可說的契機,讓學生多寫多練。所以,除了學生平常自己的作文練筆,我的習慣做法是讓學生寫“假日文章”。因為農村學校的假日是比較多的,元旦、清明、農忙,五一五四黃金周,六一、中秋、十一,春節、元宵,每一個節日學生都有他們各自的過法有他們各自的心情,這就為他們的寫作提供了實實在在說真話表真情的好機會。因此,在這些節假日之前,我都會預先提醒學生,叫他們要留心假日當天的所見所聞,他們自己是怎樣過的,感覺怎樣,開心或是沉悶,精彩或是無奈?把這些一一記錄下來。通常對于這樣的要求,學生是挺樂于接受的。
例如在我們這個地方,校內學生都是回族,他們最喜愛的節日就是過開齋節,在這期間,我就讓他們寫了有關開齋節的作文,學生完成的相當出色。有的把這一天自己上寺做禮拜、聽阿訇講人生哲理、伊斯蘭的歷史,母親怎樣招待客人等過程完整生動的描述出來;有的則選取一個場景,寫家里媽媽炸油香,或家里請阿訇,并表達出自己的感情;有的則通過查資料更多的了解開齋節的來歷,將其寫在作文里,使作文更有色彩;有的則用樸實的語言把這一天村民們如何宰雞牛端果品呀,如何去上墳等農村傳統的風俗一一描述出來。總的來說,大家寫的內容各不相同各有側重,但可貴的是都能做到留心生活、感受生活,講真話、吐真情。
作文教學,本無定法。以上幾點就是本人在幾年的農村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淺顯的體會。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5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學習描寫一種水果,在學習《我愛家鄉的紅橘》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觀看關于紅橘的資料圖片,還讓學生訪問種植紅橘的農民伯伯,使學生對紅橘生長過程和紅橘樹的外觀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對紅橘的色彩、形狀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并把紅橘果實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品嘗,加深對紅橘的印象。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描寫一種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水果,讓他們說說應從哪些方面觀察,就比較容易了。這時,老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等。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并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通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就不會覺得困難了。
二、“不積跬步,無以到千里”。
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本期我布置學生每周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在班隊課,文體活動課,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之外,還讓學生每周寫兩個日記,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的習慣,從生活中去領悟,去積累,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比如從互聯網上查閱資料,做實驗、做手工,咨詢別人,在旅游或外出時留心觀察并做記錄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聞,又幫助他們獲取了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
三年級的小學生剛接觸作文,幫助他們樹立寫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題范圍應比較寬泛,要留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發揮空間。
如果條條框框限制太多,學生的畏懼心理就會更加嚴重,寫出的文章也會內容空洞,缺乏活力。老師要根據本班實際,選擇合適的題目,開發學生的寫作潛力,要使學生覺得有話想寫,有話可寫。老師可以根據兒童的特點,帶學生參加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如:“老鷹抓小雞”,“丟沙包”,“桌子上拔河”等游戲。學生親身感受,有更多的素材可選,他們覺得寫作文并不太難,逐步樹立寫作文的信心。此外,在初學作文時,學生的水平并不高,老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善于發現文中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以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和興趣。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以前我忽略了這一環節,學生每次習作時,我只是要求學生修改,但未引導他們如何修改。每次作文效果不是很理想,有些學生寫掉字、寫錯字,還有些句子不通順等錯誤。由此看來,成功的作文必須要經過反復的打磨。老師就應該引導學生養成先寫好草稿,然后再修改良好習慣,并根據每次作文情況講解一些修改要點,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領學生學會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文采。
寫作文是語言素養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言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于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是一項重要而有挑戰性的教學任務,需要老師不斷探索、實踐、創新。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6
今天,本人執教了四年級一篇作文課《未來的筆》,要求同學們打開思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的,弄清楚現在的筆有什么缺點,未來要怎么改良這個缺點,所以本次習作自然也就要考察和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教師要上好一節作文課,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要想在作文指導課上使學生獲得作文的技巧與方法,教師必須精心地設計作文指導課的上法。因此,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成績,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及水平,教師必須在作文指導課上下功夫。想象作文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的一種最好的方法。由于小學生思考問題的邏輯性較差,雖然有時他們經過持續觀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豐富,且富有生活氣息和兒童情趣,但是在他們的頭腦里,這些材料是零亂的、分散的,沒有大小輕重之分,尤其處于作文起步階段的小學四年級,他們不會根據中心思想選取相關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所以大多學生寫起來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這就難免出現詞不達意、詳略不當的毛病,比如:未來的筆,他們的素材就很少,可能被現實生活中的筆給禁錮了。因此,教師有必要采用“問題”導向使目標明確。因此本人在進行《未來的筆》作文指導課的時候,問到:“現在的筆有什么缺點?你想怎么改良成未來的筆呢?”使學生能按照一定的重點和順序,有意識地邊想象邊思考,循序漸進。
我在作文課上給學生提出的要求:
1、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大膽、合理。
2、語句通順、生動。
3、能把故事寫具體,還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首先要讓學生在互相的討論中想到自己要變的未來的筆的樣子,有點和缺點,這樣的前提是要自己喜歡的事物或者感興趣的事物,從學生的內心入手抓住他們可以發揮的想象,再讓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地去說變成了該事物之后自己該做哪些對社會和人類有益的事情,這樣做就能很好地對學生的“變成后做了什么事”引導比較到位。目前的小學生寫作文時最大的難題就是沒素材可寫,或是不知從何想象。其實呢,不是生活中沒有作文素材,而是學生缺少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缺乏實踐活動,還缺少文化知識。所以我用了大量的圖片、故事??等各種設計來啟發他們的思維,讓學生把目光投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不斷發現,捕捉在生活中有趣和值得關注的事物,開闊學生的眼界,增長學生的見識。即使是平常的小事也可寫出新意來。老師要選擇最佳的觀察對象,安排合理的觀察順序,指導學生認真觀察。這樣,學生可用一個簡單的生活情節來想象一個生動、形象的故事。可見作文來源于生活,學生通過生活開拓思維,想象一個新的境界。想象性作文憑借兒童的想象展開,但兒童在想象時,情節較為抽象、模糊,可能只是一個大概的過程和結局。所以,學生的想象有了大致的輪廓后,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圍繞情節想具體。除此之外,由確定材料到下筆成文,中間需要一個說的過程,我口寫我心,我心寫我口。讓學生把自己頭腦中想象的情節說出來。在此過程中,語言與思維呈互動狀態。說的收獲與啟發也促成了寫的醞釀,將積累材料與化成文字之間的梯度大大縮小。尤其是教師讓學生示范說,個別說,同位說,小組說,既是個體一次寫的醞釀和嘗試,也是不同個體間的一種互相啟發,能使學生互相影響,不斷補充,取長補短,豐富自己的內容。
我認為“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培養學生想象作文的途徑是很多的,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地挖掘學生的內在創造潛質,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使學生創新能力和作文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教學反思作文09-22
小學作文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作文的教學反思06-28
小學作文教學反思08-02
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反思09-18
小學作文訓練的教學反思12-01
小學作文教學反思06-24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11-20
小學《春聯》教學反思07-23
小學作文教學反思語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