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作文教學反思

時間:2023-06-13 12:40:29 振濠 反思 我要投稿

作文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作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作文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作文教學反思 1

  從事初中作文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厭煩寫作文的現象非常普遍。造成厭煩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但分析起來,根本原因還在教師身上。教師學是否高、藝是否精、業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責任心是否強?往往就決定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方向和程度。為此,解決學生的厭煩心理,首先要從教師入手。

  (一)敬業精業,授課精彩。要努力認真鉆研教材,精心構思、設計課堂環節,力爭每一堂課都是精品。讓學生感到聽老師講析作文或課文就是一種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來感染和引導學生。精湛的藝術,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這種氛圍中逐漸萌發對文學、對寫作的興趣。

  (二)教師下水,現身說法。身教勝于言教。教師的一舉一動,比千言萬語還要有說服力和感召力。長期的作文教學中,凡是要求學生寫的作文,我都堅持與學生同題寫作,平等研討,共同修改。本人的寫作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在省級、市級各家報紙、雜志發表詩歌、散文、消息、通訊百余篇。更重要的是,我的這種做法使學生感到寫作不再那么難,作家也不是高不可攀。“作文其實就是寫身邊的人和事,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好的'作文必須要有獨到的思想和藝術見解。”學生對作文一旦有了全新的認識,就會徹底打消畏難、厭煩心理。

  (三)典型引導,正面鼓勵。對學生要多鼓勵、多表揚,不說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話;不做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事。堅持多從學生的作文中找評析范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獨到之處,力爭每學期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都有被選做范文的機會。同時,注意在學生中培養寫作愛好者。本人所教學生中有多名在省、市級中學生征文競賽活動中獲得一、二、三等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的寫作成就鼓舞了其他學生的寫作熱情,許多學生紛紛表示,

  也許將來我也能成為一名作家。繼而實現了教師教得順手,學生學得輕松的喜人局面。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對語文教師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全面。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更要有對教育事業、對學生赤誠的愛。很難想象,一個對現實生活冷漠、對學生漠不關心的教師會寫出情真意切的作品,會培養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才!

  作文教學反思 2

  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作文水平直接關系到語文成績的高低,作文教學也成為語文教師的重頭戲。然而,仔細觀察當前的作文教學狀況,許多不良的作文教學現象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關注。

  當前,有相當一部分中學語文老師對作文教學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或者仍停留在過去的教學習慣中。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幾乎成為三無產品——無系統、無計劃、無章法。傳統的作文五步驟(命題——習作——上交——批改——發還)教學進一步的僵化,導致作文教學走進死胡同。一些語文教師,本著教學熱情,也對作文教學下一番功夫,但其收獲并不明顯,漸漸對作文教學失去信心,使作文教學陷入困境。還有一些語文教師,以為作文水平提高關鍵在于不停的練筆,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寫了十幾篇作文,苦不堪言,作文水平卻不見有所進步。與此相反,有些教師一學期也沒上幾次作文課,教師和學生省心了,作文成績逐漸下降。

  更有小部分教師,作文課上寫個題目就不管不問了。這樣作文教學幾年下來,學生作文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造成學生害怕作文寫作,一聽到要上作文課就頭疼,一看到作文題目就心亂如麻,一提筆就力不從心。寫出的作文更是初看很傷心,再看很痛心。學生見作文如臨大敵,避之不及。老師上作文課如履薄冰。師生苦不堪言。《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的總目標做出了這樣的規定:“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即希望通過作文課使學生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但這些教學現象,卻讓學生“無言以對”。作文教學的這些普遍存在的現象,實在是教育之痛,語文之痛。面對如此的作文教學現象,我們不得不深刻反思:當前的作文教學病在哪里?怎么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當今作文教學問題重重、進步緩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一、首先是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惹的禍,這是問題的根源。

  在應試教育的機制下,成績壓倒一切,造成了師生普遍的功利主義心態。當然這種功利主義也深受整個社會的功利主義侵蝕,導致師生將學習的目的集中在提高考試成績上。成績成為衡量學生的一切。這嚴重扭曲了學生學習的目的,也改變了學校教育的初衷。學校應該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培養一架架考試機器。作文能力的提高與學生的基礎有關,在短時間里很難提高,而基礎知識和閱讀訓練卻能有效提高成績。在一切向分數看的束縛下,教師自然而然得做出取舍。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對課文力求講深講透講全,而對作文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下足夠的功夫。功利主義盛行,不但使教育陷入泥潭,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考試機器而沒有個性和思想的人,更使得學生的寫作水平停滯不前。

  應試教育害了學生,也害了做應試教育受害者的語文教師。應試教育背景下培養出來的教師作文能力普遍較差,寫不了好文章。當前不少中學語文教師遍是從應試教育下走過來的,他們自身也深受應試教育的摧殘,要么裝聾作啞無動于衷而無所作為,要么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仍把成績看成首要教學目的。這是多么嚴重的惡性循環教育現象。教師自身作文能力的薄弱,自身底氣的不足,平時忽視對自身文學素養、寫作水平的鍛煉和提高,導致作文指導與講評捉襟見肘。又怎么能教好學生作文?教出好文章呢?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黃玉峰老師在與記者答問時指出,當前語文教學的失誤在“不讀書”。在筆者看來,這里的不讀書,不但包括學生不讀課外書,也包括教師在內。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缺乏寫作素養,如何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好在當前仍有許多老師,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改進語文教學,在應試教育的陰霾下,努力開拓出一片藍天。

  二、其次是模式化、僵化的傳統作文教學步驟。

  傳統的作文五步驟(命題——習作——上交——批改——發還),應用得當,可以有效的訓練學生。但是,把傳統的作文五步驟模式化,而缺乏改造,必然會走向僵化。第一,作文命題的模式化,缺乏創新。幾代學生寫同一個作文題目,或者一個題目從小學寫到高中。這應該是幾代人的不堪回首的共同記憶。作文出題根本沒有考慮時代特征,做不到與時俱進。第二,

  教師在作文命題時候常常傾向于自己的個人感情、愛好、認識范圍,并把大人的經驗“強加”給學生,很少顧及學生的需要、興趣、知識能力。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干涉了學生的寫作自由空間。第三,作文指導流于形式,停滯于表面,沒有深入、細致、實用的指導。這個環節是重要一關,但是往往被教師所忽視。第四,作文批改流于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評語公式化,缺乏創新,應付于上級部門的檢查,敷衍了事。其結果往往是學生拿到發下的作文就“啪”的一聲扔到抽屜里。認真的教師會看著心痛,但是也沒有反思問題原因所在。不認真的老師早已默認學生這種消極行為。慢慢的教師和學生都沒有當一回事,作文能力談何提高。第五,作后講評的模式化、簡單化,蜻蜓點水式講評。更有老師認為講不講都一個樣子,更有甚者干脆省去了講評環節,把時間放在文言文及現代文閱讀上。

  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是導致學生作文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這個病原體下,教師的作文教學就容易走向僵化,從而影響作文教學的效果。

  再次是語文教材本身的不合理,重視閱讀而輕視作文訓練以及作文教材的無連貫性、循序性。人教版教材到了七、八年級才安排作文指導,但是這種指導缺乏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教學原則,違背了教育規律。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理論性過強,在學生在缺乏生活體驗和寫作經驗情況下很難對作文產生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沒了,作文寫作就只是一種應付,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接受,是被逼無奈下的產物,是畸形發展的怪物。中學語文教學在設計上體現的是“閱為本位”,作文訓練附在閱讀課后,也沒有系統的作文教材,只是作為語文學習的附屬品。學校和老師不重視,學生就更不用說。忽視過程,違背規律,只重視結果,其后果可想而知。在寫作訓練方面,看似每個單元都有《寫作口語綜合性學習》版塊的穿插,但是編排的順序,一般只考慮到本單元課文教學內容,有很大的隨意性,沒有系統性,缺乏嚴謹性。而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隨意性更大,主觀上加以修改,或者是為了教學進度,直接跳過作文訓練環節。沒有合理、科學的教材;沒有連貫、循序的作文教學;沒有層次性和階段性;不合理的寫作訓練;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這些勢必影響到學生作文的進步。

  三、最后是培養共性扼殺思想個性的不良風氣。

  一個沒有個性和思想的人只能算是一個平庸的人,一個沒有個性和思想的國家很難想象其在世界上立足。當前的學校片面的強調共性發展而忽視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塑造。個性是一個人的獨特之處,是反映其性格、愛好、興趣上的特點。而長期以來的作文教學,只注重學生的共性特征塑造,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如出一轍,在對生活的感受、對材料的'選擇上、對語言的運用上等表現出驚人的相似。忽視個性和對個性的扼殺最終使學生的作文毫無新意,死氣沉沉。共性思想在作文教學上的過分強調導致作文思想的單一性。教師要求學生的作文內容健康,思想要端正、健康,要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道德等,往往把作文提高到政治性質的高度,這就嚴重的損害學生的個人思想的表達。例如,現在初中生寫植物散文,學生的選材很統一,都是傳統文學中積極向上的形象。一個班級都是梅蘭竹菊四君子,松柏、荷花、白楊樹等等。而這些很多都是沒有親身所見之物,作文卻能寫出為某種精神所感動,文章末尾少不了一段是勉勵自己要學習這種精神。虛假的拔高思想高度,而無個人的情感體驗、個性愛好和思考。這樣虛情假意的文章卻往往得到老師的青睞,就因為思想性的正確。扼殺個性的風氣沒有剎住,不但作文思想空洞無意義,而且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沒有個性的殘次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強調的是人的培養。這個已經喊了多少年的口號,但是真正落到實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過對作文教學中不良現象的思考,以及從師生兩方面的客觀分析,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一些途徑。

  針對上述現象中的中學語文教師而言,首先要從認識上高度重視作文教學。人為的弱化或者是逃避心理以及不負責任的態度都需要加以改正。只有教師自身認識到作文的重要性,才會

  有改變的動力。所以,這一點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其次是作文教學思想的改變。很多老師意識到作文教學的重要性,也想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但以往的一些教學思想仍然是一把枷鎖,束縛著教師的教學步伐。這時候,教師一定要下定決心,改變傳統的作文教學僵硬思想,大膽創新,勇于改革,結合學生實際需要,在作文教學上探索一條新的道路。這是一個十分急迫的任務,也是一個漫長的改進過程。從重視作文教學到改變教學思想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所以,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調整好教學心態,用長遠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作文能力提高。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無計劃行事。這時候就需要一些教學方法的探索,可以參考一些優秀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方法。

  再次是教學方法上作改變。

  第一、要注重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文教學計劃。教師應根據語文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作文教學的比重和要求,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制訂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實際的教學計劃,認真實行。根據每一個階段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生能力目標,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地訓練各種題材的學生。

  第二、教師要重視語文課本教學和作文教學有機的結合,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的自然結合。

  第三,用各種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讓學生帶著寬松、愉快、自愿的心態去寫作文。使學生真正的喜歡作文課,喜歡寫作文。

  第四、改變作文命題、作文批改、作文講評過于單一化和形式化做法,手段更加靈活多樣。

  第五、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積極開展作文第二課堂。

  第六、教師要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強文學作品的閱讀,能把閱讀作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狀態,而不是純粹的知識積累。另一方面,要善于學習他人的作文教學方法和經驗。從害怕寫作的學生方面上講,首先是學生要培養自身的寫作興趣愛好。興趣永遠是學習的最好的老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獲得寫作興趣。

  第一、根據自身愛好閱讀小說作品,從中激發自己的寫作靈感和興趣。

  第二、觀賞不同主題的電影。觀賞電影也是一種“閱讀方式”,通過影片體會人生百態,在思想碰撞中思考電影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

  其次有了興趣愛好,還必須養成一些有助于寫作的學習生活習慣。

  第一、注重生活積累,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學會觀察和思考問題。

  第二、學會仿寫作文,在仿寫的基礎上寫出屬于自己創造的文章。

  第三、養成包容開放的思想,在各種思想沖撞中思考問題,尋找答案。

  第四、大量的閱讀文學作文,特別是優秀的名著的積累閱讀,發現寫作特點和規律,找出寫作技巧和方法。

  再次是掌握寫作的方法。比如,寫作前收集素材最有效的辦法是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寫作中應注意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寫作后還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分享感受。通過自身的寫作經驗,去總結一些寫作技巧。寫作技巧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表達思想感情。

  最后是要善于思考,做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人。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我思故我在,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完整意義上的人。而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人,才能寫出有個性有思想的好文章。

  作文教學反思 3

  近30年的中國作文教學改革史,是一部成績輝煌的歷史,其顯著標志是涌現出了許多有影響的作文教學流派。

  重視“模仿”的作文教學流派

  這一作文教學流派以“文體中心”為理論依據。上世紀初,以美國現代修辭學家希爾為代表的英美學者的“文體學”傳入中國,自此以后,我國的作文教學基本上以“文體為序”、以“文體為中心”。這種以“文體為中心”的寫作教學模式,其結構基本上是先記敘文后說明文,再議論文,并相對應于初中、高中作文教學。具體來說,就是初一以記敘文為主,初二以說明文為主,初三以議論文為主;高一以復雜的記敘文為主,高二以復雜的說明文為主,高三以復雜的議論文為主。“文體中心”的作文訓練模式著重培養學生對每種文體的特征及模式的把握能力,通過訓練掌握每種文體的寫作知識、寫作方法,從而形成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文體寫作規范。

  至上世紀80年代,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等以“文體中心論”為指導,創造了“模仿---創造”的作文訓練體系。這一體系著重對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文體的寫作能力培養進行探索,其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寫——仿作——評析——借鑒——博采”

  這樣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系列。這一訓練模式在我國當代作文教學界有普遍影響,其優點是學生寫作文體意識強,作文也容易入門,效果明顯。但“文體中心”訓練模式對我國作文教學的消極影響也較大,整個中學語文教學基本上圍繞這些文體知識轉,淡化了學生寫作整體素養的提高,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湖南特級教師楊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學法”也是“文體中心,模仿為主”這一流派中有影響的教法。不過,與“模仿---創造”不同的是,“快速作文教學法”最為關注的是學生作文的速度問題。楊初春把自己的體系概括為“五步四法兩課型”。“五步”即基礎訓練、思維訓練、技巧訓練、速度訓練、綜合訓練。“四法”即寫作限期限時法、指導先“實”后“虛”法、評閱瀏覽自改法、訓練分步達標法。

  “兩課型”即寫作實踐型課和理論指導型課。盡管這個體系很強調基礎訓練和思維訓練,但是這個體系真正落實的是技法模式訓練,概括出的寫作技法有數十種。例如,在寫作的“一般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了“快速審題15法”、“快速構思10法”、“快速行文4法”、“快速修改4法”。在記敘、說明、議論三種文體的寫作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快速寫景狀物3法”、“快速抒情達意4法”、“快速記人記事3法”、“說理議論4法”、“快速給材料作文3法”等。這一訓練模式廣受學生歡迎,但受到理論界一些人士的質疑,認為是“為考而教,為考而學”,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并且“缺乏理論依據”。

  筆者認為,隨著現代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快速作文的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中國作文教學界需要重新認識“快速作文教學法”的價值。

  重視“思維”的作文教學流派

  “文體中心,模仿為主”的作文教學方法,并沒有真正解決提高學生實際作文素質、水平和能力的問題,因為決定文章成敗的并不是文體和文章模式的模仿,而是學生的寫作智能,也就是作文所需要的觀察、思維等心理習慣和能力。于是,作文教學界的一些有識之士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其中常青、劉胐胐、高原、章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常青很早就提出了“作文分格訓練教學法”。分格訓練所謂的“格”,是單一的基本訓練單位,具體地說是把說話、寫話、片斷訓練到篇章訓練,從寫人記事到寫景狀物,從審題立意、選材組材到開頭結尾,從培養觀察能力到發展語言、思維能力,把眾多的作文難點分解成一個一個具體訓練的基本單位---“格”。例如,把一年級的說話訓練分成兩大格、若干小格。兩大格:第一大格,說一句完整的話;第二大格,說幾句連貫的話。把“說一句完整的話”又分成五個小格:第一格,敢說;第二格,說順;第三格,說實;第四格,說活;第五格,說準。也就是把某一年級的作文教學要求分解成若干個具體小要求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為命題作文綜合訓練準備好“預制件”。

  對每一格訓練都提出了要求,說明了道理。他把每種文體按觀察、思維、想象、表達等五條線索系統組織成256格,每一格就是一種“語段寫作公式”。例如,分格訓練中的“加格”語段,有這樣三種格式:

  人+動作+話,人+動作+表情+話,人+動作+心理活動+話。這樣的“語段寫作公式”實際上是用概括出的文章內容的思維語法或一般思維模式來訓練提高學生觀察、思維、想像、表達的能力。從主觀上看,分格訓練法已經注意到寫作智能的培養,也有利于推動作文教學的科學化,但是,它關注到的寫作智能只是一種表層的語言思維模式,而不是寫作思維過程的深層思維操作模型,因此從客觀效果來看,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性。

  北京著名特級教師劉胐胐和首都師大教授高原提出的“觀察——分析——表達”三級訓練體系,側重于學生認識能力的培養。三級訓練體系的總體結構是:觀察是基礎,分析是核心,表達是結果,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初中一年級著重進行觀察訓練,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訓練方式是寫觀察日記、觀察筆記,這一階段側重練習記敘和描寫。觀察又分為一般觀察和深入觀察,前者指定向觀察、機遇觀察、科學現象觀察、日常生活觀察、人物觀察、內心世界觀察;后者指比較觀察,反復觀察,觀察與體驗、聯想、想象、調查的關系。初中二年級進行分析訓練,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訓練方式是寫分析筆記,這一階段側重進行議論和說明的練習。

  分析訓練又分為“分析起步”和“分析入門”兩個階段。前者是指提出問題、給予解答、了解情況、實事求是、分析角度(條件分析、因果分析、演變分析);后者指多角度分析、特點分析、本質分析、意義分析、分析和知識、分析與聯想、分析與情感。初中三年級進行表達訓練,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訓練方式是文章結構的訓練,后來增加了語感訓練,采取的訓練方式是進行語感隨筆和章法訓練,側重于語言運用和文章結構訓練。表達訓練也分為“語感訓練”

  和“章法訓練”兩個階段,前者主要包括分寸感、暢達感、情味感、形象感訓練,后者主要包括角度、裁剪、層次、銜接的訓練。這一訓練體系符合寫作“物——意——文”轉化規律,是寫作規律“雙重轉化”與“三級飛躍”的具體運用,比較符合學生的寫作學習規律。

  “語言與思維結合”訓練模式是由北大附中章熊提出并成功實驗的作文教學模式。章熊認為,各種不同的文體在語言上要求有所不同,而思維的條理性則是相同的,作文教學應該是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的結合。他認為寫作訓練應該包括語言練習、形式邏輯訓練、想象與聯想、綜合與概括的訓練、寫作技巧的局部練習、閱讀與分析練習等五個方面。這種訓練體系的特點是:它不是以語言知識和思維知識為體系的核心,而是以思維訓練為手段,并通過思維訓練來設計訓練系列,通過語言基本功的訓練,開闊學生視野,培養思維能力。這一模式符合心理學、語言學的基本原理,語言與思維對應,以語言表達思維,以思維尋求語言,語言思維同步共進,能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

  重視“過程”的作文教學流派

  上世紀80年代,許多有遠見的語文教師意識到作文教學效率低下是不重視“寫作過程”的結果,如果重視“過程訓練”,必能快速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于是出現了許多重視過程的作文教學方法,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模式。

  “文體為緯---過程為經”訓練模式。這個模式以北京景山學校周蘊玉和上海于漪為代表。他們的做法是:以各種文體的寫作特點為緯線,以寫作的一般能力——審題、立意、選材、布局謀篇、語言運用等為經線,精選典范作品為例文,按照單元要求設計訓練方案,組成一個讀寫結合、分階段、有層次的訓練序列。這種作文教學體系既擺脫了“熏陶式”的中國古代作文教學方法的影響,又擺脫了“模仿式”作文教學方法的束縛,是我國作文教學開始由經驗主義走向科學主義的有益嘗試。但是在這種訓練體系中,寫作基本能力及寫作過程能力的訓練還處在手段地位,它仍以訓練文體寫作能力為基本目標。

  “文體、過程雙軌訓練”模式。這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實驗教材《作文》(1-6冊)所設計的寫作訓練體系。這套作文教材以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寫作訓練來安排初中第一、第二、第三學年的作文基本訓練,同時又按“作文過程”---列提綱、寫初稿、修改、打開思路、收集積累作文材料、語言和文風、審題和構思等的訓練項目來組成初中作文的另一訓練線索,故可稱“文體、過程平行雙軌”訓練模式。這是一個螺旋上升式的作文過程訓練體系。

  “三線并行”寫作訓練模式。這是揚州師范學院上世紀80年代編寫的《中學作文教學設計》所創設的一種寫作訓練體系。所謂“三線并行”是指寫作內容---寫作手法---寫作過程三線索的并列安排。第一條線索是“寫什么”的由簡到繁的序列---單純的一事、一人、一景、一物、一番情、一種理,復雜的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等。另外兩條線索是關于“怎么寫”的.:一條是寫作手法---結構手法、表達手法等;一條是寫作過程---立意、選材、結構、布局、表達、修改和思維能力。這個體系完全消解了文體中心論的作文教學觀念,在把訓練方向轉向寫作過程的同時,還將思維能力的訓練納入了作文訓練的視野。

  重視“過程”的作文教學流派是對“熏陶模式”、“模仿模式”的超越,它形成了以“過程為中心”的訓練模式,是對“文體中心”作文教學思想的反思,為新課程改革提出“淡化文體,重視過程”開了先聲。

  重視“興趣”的作文教學流派

  針對學生大都怕作文、恨作文的心理,許多優秀教師開始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作文教學改革進行思考,于是誕生了一批以增強作文興趣、作文樂趣為宗旨的作文教學模式。下面簡要介紹幾種產生較大影響的體系。

  “興趣作文”教學法。這是上世紀90年代中央教科所中學語文教研室申報的一個題目為“農村興趣作文教學訓練體系研究與實驗”的課題。這個訓練體系的目的就是運用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改變目前農村學生害怕作文的心理。這一課題在全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實驗。

  “廣義發表”作文教學法。這是將學生的作文用多種形式發表來激發學生作文興趣的一種教學方法。發表方式多種多樣,有全班宣讀、學校廣播站廣播、利用手抄報或校園報刊發表乃至公開出版,等等。

  “活動作文”教學法。“活動作文”訓練模式又稱“現場演示”

  作文教學法或“題型作文”教學法。它是由上海大學李白堅教授提出的一種作文訓練模式。李白堅在20xx年第1期《寫作》雜志上介紹說:

  “演示作文教學法是一種以小學五、六年級及初中一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以在作文課上設計可記敘的生動、活潑、有趣的游戲演示活動為作文內容,通過游戲演示活動,激發學生情緒,誘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從思維到文字的轉化,并大規模提高思維創造力及寫作水平的作文教學法。”李白堅的作文教學體系是一個“大作文”訓練體系,包括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其中小學部分稱“快樂大作文”,初中部分稱“趣味大作文”,高中部分稱“創新大作文”。

  在教學方法上,小學的“快樂大作文”運用的是“現場演示”的作文教學法,而在初中和高中的訓練則運用“題型作文”教學法。所謂“題型”,就是“題目類型”,相當于問題、話題,是復合性、開放性、活動性的概念。題型作文向生活汲取素材,更依靠課堂現實活動創設情境。題型作文本質上可以理解為“活動寫作、寫作活動”式的作文,或者“游戲性”作文。“活動作文”模式主張“訓練大于理論”、“訓練先于理論”、“活動大于技法”、“活動先于技法”、“實踐大于理論”、“實踐先于理論”。這一模式的最大價值在于真正激發了學生作文的興趣,產生了寫作的動力,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寫作的心理思維活動,從而完成了寫作任務,符合“趣味性”教學原則,符合“活動課程原理”。

  除了以上四大流派之外,頗值得一提的是“新概念”作文。1998年由上海《萌芽》雜志社等發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催生了新世紀新的寫作訓練模式。“新概念作文大賽”組委會《征文啟事》中說,“新概念”提倡“二新一真”:“新思維”---創造性、發散性思維,打破舊觀念、舊規范的束縛,打破僵化保守,無拘無束;“新表達”---不受題材、體裁限制,使用屬于自由的充滿個性的語言,反對套話,反對千人一面,眾口一詞;“真體驗”——真愛、真切、真誠、真摯地關注、感受、體察生活。這一模式是“新時期”作文教學改革的“先聲”,是對傳統作文教學的“揚棄”。它為中小學生寫作學習探索出了一條新路:表達真情性、真感受,自由寫作,放飛心靈!

  作文教學反思 4

  作文活動課,即通過開展課堂說、寫、聽、演的活動,訓練與作文相關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種教學形式。作文活動課與作文寫作課最大的不同有三:一是學習形式不同。寫作課是以學生“寫文章”為主要表現形式,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表達過程是內隱的、封閉的、個人的;活動課是以學生的“聽、說、寫、演”為表現形式,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表達過程是外顯的、開放的、流動的。二是組織形式不同。活動課是以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課堂上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自主能動性,教師可以隨時把握課堂進程,針對出現的問題靈活地誘導學生前行,或者即興地開發,生成新的課程資源,把學生引向生活或思想的深處,表達和構思的細處,創境和創意的高處;而寫作課是教師指導啟發,學生在老師劃定的范圍內自主寫作,整個過程教師是無法把握和控制情況的,一切要等木已成舟后,再來彌補,顯得被動而差費誤時。三是學習感受不同。寫作課是個體的思維活動為主,缺少思想的碰撞,感覺是單一的,乏味的,苦澀的;活動課重視思想的互相激發,感覺是啟悟的,震撼的,快樂的。因此,作文活動課是新課程改革應該倡導的一種作文訓練形式。

  一、作文活動課提出的背景

  1.作文本身的復雜性。作文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從審題、立意、擬題、構思、選材到具體的表達、書寫,每一項都非常重要和辛苦;而其中任何一項的失誤都會造成作文的重大缺陷。

  2.高三作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現實。高三復習時間緊,作文寫作耗時多,教師在指導上缺乏可操作性,方法單一,講多練少。有的教師干脆收集各類滿分作文,指導學生借用別人的框架和內容裝自己的觀點,給人一種玩文字游戲的感覺,極易讓學生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作文批改工程量大,時效性差,不能及時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反饋和指導。學生認識不足,生活體驗少,素材積累少,每次作文應付完成:很難達不到訓練的目標。

  3.學生思維能力和品質的缺失。遍觀每年抽查的高考作文,審題出錯、筆鋒走偏,文體不象、內容平淡等現象比例甚高,其思考問題角度不對,理解材料不準,表達條理不清,語言辭不達意等情況比比皆是。而學生在寫作上表現出的沒有激情和畏難情緒,又直接導致了他們作文思維深刻性、獨特性、創造性、豐富性和個性等的缺失。如果這些情況不能改變就有可能影響到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全民族素質的提高。

  于是,筆者提出了活動式作文訓練的構想。經過實踐證明,通過作文活動課訓練,學生的興趣和作文水平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短短半年時間內,在筆者從教的一所農村中學的理科補習班中,就有十一位同學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作文:這是筆者所在的學校有史以來絕無僅有的現象。

  二、作文活動課的基本理念

  1.化整為零。既然作文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那么它就可以有分析的方法來進行分解,把整體變成一個個部分來進行訓練。這就正如訓練一乒乓球運動員,將復雜多變的對抗能力分解為接發球、前三板、前六板來訓練的原理一樣,強化一個個單項能力,從而形成學生整體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2.化隱為顯。作文是一個內隱的運動過程,為了便于指導就必須讓它顯露出來。這就一定要讓學生把思維的痕跡通過說、演、寫表達出來,變成可感的物質外殼。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比較而自我頓悟,還可進行教師及時的點撥而領悟。

  3.創造境界。學習活動會形成一定的學習場,產生一種育人氛圍。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創造一種有利于提高學生認識境界、文學境界、文化境界的氛圍,讓學生受到人格、精神的鼓舞,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影響。

  4.培養個性。作文活動課要注重激勵和鼓舞,培養學生敢于表現、敢于表達、敢于挑戰,勤于動腦、勤于動口,勤于動筆的良好個性;培養學生善于學習、善于總結、善于綜合等思維品質。

  三、作文活動課的操作過程

  1.課前準備,啟動活動。課前將本節課訓練點的有觀知識下發給學生學習,要求學生主動把自學的知識在課堂上加以運用。此環節可減少課堂上講的時間,又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因學了即用,可檢驗學生自學的情況,還可促使學生在運用過程中相互學習。

  2.課堂開始,控制氣氛。開始上課,激發熱情,說明訓練目的、活動要求、注意事項等。如本節課訓練審題,要求只能把本節課的資料放在課桌上,眼看、耳聽、口說、筆寫,迅速反映,快速作答等。

  3.活動展開,把握節奏。一堂課的訓練題目一般不少于三個,活動面在90%以上。課堂上要努力形成平等的氣氛,適時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個人的理解,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學會比較,學會思考,學會表現自我,敢于創新。教師一旦發現學生有創新思想,就積極加以表揚,從而激勵學生形成一種積極探索的氛圍。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從結果看,部分學生在活動中沒有成功表現,甚至有的回答非常可笑,但從過程看,他們能夠參與活動,并積極地投入思考,暴露出問題,在同學的笑聲和老師的點評中,就會獲得啟示,對其作文寫作無疑是有指導作用的。從發展的角度講,只要有學習的思考和交流,就能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每個訓練題活動結束后都要做總結,及時強調這一輪訓練中發現的問題和相關的注意事項。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讓同學相互評價,也可以由教師來點評。進行評價時,應當考慮評價活動占課堂整體教學時間的比例,要注重評價的實際效果。

  4.總結要領,指明方向。

  每一堂教學活動后,都要對學生認識的進步,語言的精彩處,思維的機智處,文化、文學的聯想和想象處,創新處給以客觀的總結,關注學生在作文思維訓練過程中的發展變化以及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情感和思維方式。對他們提出今后應該注意的事項和進一步提高的要求,強調、明確操作的要領。

  可見,學生的活動課,最累的是老師,不僅要運籌帷幄,還要善于把握和引導課堂進程,并要準確點評和總結學生的問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幫助他們完成學習的任務。

  四、作文活動課的具體個例

  議論文思維訓練

  ——展開思路,擬寫提綱(課堂實錄片段)

  授課教師:伍隍中學李明隆

  老師宣布上課,學生起立,師生問好后坐下。

  師:同學們,議論文是我們終身實用的一種文體形式。寫好議論文必須注意條理清晰,思想深刻。那么如何才能作到這一點呢?那就是要擬分論點。今天我們來進行擬分論點的訓練,要求大家把所有的學習用具都收起來,注意用耳朵聽,腦子想,嘴巴說,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同學們,課前大家看了我發的材料,應該明確擬分論點從哪些方面來擬了吧。

  生:可從四個方面來展開:“是什么”,論證性質和類別方面的問題;“為什么”,論證目的和原因方面的問題;“怎么辦”,論證方法和途徑方面的問題;“會怎樣”,論證效能和結果方面的問題。

  生:一般來說,一篇文章不會同時論述四個方面的問題,大多是擇其一至二范疇來論述。

  師:能舉例嗎?

  生:如《拿來主義》就論述了為什么拿來和怎樣拿來,《六國論》只論證了六國破滅的原因,《改造我們的學習》也僅論述為什么改造和怎么改造。

  師:對!哪擬分論點要注意什么問題呢?

  生:分論點表達的句式要相同。

  生:內容要統一。

  生:要圍繞中心論點。

  生:要注意角度的統一。

  師:很好!看來大家理解了輔導材料的主要內容。下可我們就來進行具體的實戰演習,請大家亮出思想之劍,任邏輯和智慧縱橫吧。

  師呈現話題訓練一:誠信

  師:現在將同學們按座位分為四組,一、二、三、四組分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會怎樣”來展開話題擬分論點,每個同學都要發言,后面發言的同學說出的要點不能與前面同學說的要點重復、交叉、包含。希望大家謙虛一點,積極一點,同一組的同學,拿不穩的同學先發言,如果自認為水平很高的,可以在別人發完言后再發言。其他聽的同學,要認真聆聽,等一組發言完了我要抽其他組的同學起來總結要點并做點評。

  下面一組的同學開始:是什么?

  生:是人格高尚的表現。

  生:是一種自重與自愛的行為。

  生:是真善美的體現。

  生:是對別人的尊重。

  生:一種風度和美德。

  生:五講四美的基礎。

  生:社會對人的起碼要求。

  生:人的教養的一種標志。

  生:符合文明的舉止。

  生:符合禮義的行為。

  師:好!一組同學發言很積極。哪位同學起來點評一下?

  生:我覺得他們的分論點有意思上的重復。你比如“文明的舉止”和“禮義的行為”。還有意思也有牽強之處,如“對別人的尊重”用于禮貌還可以,說誠信不妥。如果選用分論點的話,最好是:是人格高尚的表現,是人教養的一種標志,是作人的起碼要求。

  師:對,分論點如果有了重復,就會出現邏輯上的缺陷;如果偏離了觀點或話題,就會顯得思考不深入。希望下面的同學注意這個問題。他提的三個分論點,大家可以參考。下面二組的同學開始,為什么?

  ……

  分析:從節選部分可以看出操作的三個環節,即一是課前準備,二是課堂導入控制,三是活動展開和把握節奏。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如下的優勢:

  1.訓練點小,針對性強,重點突出,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在訓練中采用鼓勵、逼廹等控制方法,學生配合、參與面廣,訓練充分。

  3.環環總結,指導及時,加上訓練三個話題,過關率高。

  4.要求前后同學內容不得重復、交叉、包含,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競爭力。

  4.有利于形成積極思考和迎難而上的品質,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精神境界。

  5.成功完成訓練后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寫作的`積極性。

  6.有助于學生學會溝通、分享和合作。

  五、作文活動課的有關問題

  (一)作文活動課實施的條件

  1.階段的訓練計劃。因為作文活動課是把課堂寫作變成了課堂上的專項活動,所以要求在實施教學前必須有一個周密有序、針對性強的訓練計劃。如《作文學期訓練計劃》等。

  2.具體的分點教案。如審題、立意、構思、用例等活動課教案。教案中要有明確的目標,訓練點,訓練題,控制策略,激勵方法,指導評點方法,操作過程,情況處理設想等。

  3.明確的訓練和操作策略。要求每一個學生都發言,謙虛的就發言;讓學生自己在比較中感悟并總結最好的標準和獲取的思維方法;課堂上以激勵為主,適當點撥;以學生活動的效果和熱烈程度評價課堂教學的效益。

  (二)影響活動課效果的因素

  1.活動安排的方式。包括內容的確定,難度的把握,訓練的坡度,以及訓練的繁密與稀疏(繁密會讓人感到一種負擔,稀疏又不能鞏固訓練的效果)。

  2.指導材料的針對性和知識的系統性,對于要完成的訓練,有著重要的作用。

  3.老師的引導和說明是否恰如其分。引導和說明不夠,則訓練完成一定會受到影響;引導和說明太多,則學生訓練的時間又會減少,必然會受影響效果。

  4.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思維模式。上課的質量當然與之成正比,知識水平越高,思維模式改變越快,任務完成越圓滿;反之則越差。

  5.教師的授課藝術和控制課堂的能力。只有教師有很好的素養或充分的準備才能夠真正自如地進行作文活動課教學。

  6.訓練的難度。任務的難度太小,活動意義不大;難度太大,學生又難以完成。

  7.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生對訓練內容越有興趣,目標達成率越高。這就要求教師的設計一定要有針對性,并注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8.時間越充足,訓練的量越大,效果越好。但也要注意,就是時間拖得太長,會失去一些訓練的意義,應該以學生領悟和理解為宜,不可貪多求穩,忽視學生的悟性。

  (三)作文活動課的主要誤區

  1.完全排斥傳統訓練方法。活動不能代替一切,寫仍是最終的歸宿。課堂活動,屬分點訓練,適用于擬題、審題、立意、構思、仿句、拓展、文體、章法、選材等方面,屬散練;它仍應該和綜合訓練,如分類訓練與升格訓練等相結合,這樣才能把“接發球”和“前三板”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完善的作文能力。如果是非畢業年級,有關的練筆是不能少的。

  2.安排訓練沒有序列。分合有序,有點有面,這是訓練的基本法則,如果訓練的安排沒有計劃,而只想有針對性就行,或大作文不寫,只注重空講,會使活動課失去原有的味道。

  3.課堂操作,指導不細。忽略學生的思維特點,主觀臆斷,自以為是,會嚴重挫傷學生的創造力;而出現問題,沒有發現,也可能會給學生留下一些思考的盲點。設計者一定要充分準備,多方設想。

  作文教學反思 5

  作文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之重要手段,也是語文教學難點。但幾年的教學下來,發現有如下問題:

  1、生不會下筆,無話可說。這是因為學生的作文從來都是教師命題。

  2、學生不會積累。這是因為學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師提示或準備的。

  3、學生不會創新,文章千篇一面,缺少個性。這是因為教師有意或無意間設置的框框嚴重束縛了學生。

  4、學生寫作不是表達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而是為了“任務”和“分數”,生搬硬套或隨意編造。這是因為教師忽視了學生多渠道地進行語言、素材的積累。

  思考只之后覺得作文訓練教學思路主要有所“注重”。

  一、注重充分挖掘課文中的習作資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除了每個單元的作文訓練外,其實在課文中也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可供學生進行創造性習作的資源,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并挖掘這一不可忽視的'習作資源,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寫出不同于課文的文章來。

  二、注重創設情境,以增強學生寫作的興趣

  傳統的作文訓練不注重情境的創設,因而寫作訓練過于呆板、無趣味性,不能吸引學生,學生也就不會樂意去寫.。這是因為小學生受年齡特點及認識水平的制約,他們的寫作往往需要教師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師的指導幫助等外部條件促使他們寫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強學生寫作的興趣。

  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創設情境;可以利用圖片創設情境;可以利用語言創設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賞來創設情境;可以利用游戲來創設情境;可以利用生動的表演創設情境;還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創設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種方法,教師都有應以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為最終目的。

  例如利用游戲創設情境。由于是玩游戲,學生的興趣非常高,都積極主動地交談起來,議論活動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參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邊的同學的語言、動作、神態、情緒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覺中學生就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內容具體,語言也比較生動。

  學生經歷了活動的全過程,真實體驗了其間的樂趣,有了自己的親身感受,當當然有話可說,有感可發,有情可抒,再也不會感到作文是一種痛苦的事。游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寫作素材,又營造了寬松的氛圍,增加了學生寫作的興趣,減少了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讓學生樂于寫作。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半壁河山”。順應教學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學對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教育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信心,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實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此,有必要對之進行一番考察,從而匡正除謬,使我們的作文教學走上正軌,并取得最大效果。

  作文教學反思 6

  一、細致觀察,抓住特點。

  羅丹曾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個觀察能力很強的人,他的眼睛就好比一架照相機,能把景物的顏色、形態拍下來,印在腦子里,畫起畫來就會逼真,寫起文章來就會活靈活現了。這就要求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什么是觀察?怎樣觀察?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

  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并養成一種習慣。首先要選好觀察點。觀察點就是描寫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細致地觀察。觀察和感受景物還需要發動各種感覺器官。從不同感覺、有動有靜地寫景,讓人讀來身臨其境,再寫出來,這是最基本的一點。

  二、展開想象,運用修辭。

  文章寫得細致傳神還要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合理運用修辭。展開豐富的想象是把文章寫得生動形象的關鍵。想象是形象思維的再現,是把不在眼前的事物在腦子里再現出來,(再現性想象)。

  三、注重積累,言之有序。

  作文的材料來源于生活,又表現生活。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的流個不停”。在細致觀察,展開想象,合理運用修辭的基礎上,還要注重積累,精心排序,才能生動而有條不紊地表達。積累素材首先要多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讀萬卷書,才能行萬里路。要想寫好寫景作文,積累一定量的寫景狀物的詞匯勢在必行。要想描繪出引人入勝的景色,首先對寫景的文章要多讀。讀,有兩個好處:一是讀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二是可以通過讀來從范文中得到寫作方法的借鑒。有人認為:觀察也觀察了,生活也體驗了,可就是寫不好文章,其原因就因為你平時沒有語言和寫作掛技竅的積累。多讀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其次,我們要像一塊永不知足的海綿,從生活中的各個渠道,去吸收語言精華。吸收了還要積存下來,做好筆記,注意運用。

  語文課上,重在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引導他們將課文內容與生活經驗聯系,大膽地展開聯想,把學會的課內外知識活學活用,在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使語言積累化為語言能力。目前學生在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方面都很積極,并積累了很多經驗。在表達方面普遍存在口頭表達能力比書面表達能力好很多。

  在寫作教學中,我就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主。一開始只是要求她們能把事情或者事物給敘述完整了,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我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要學生對寫作產生了興趣,那么他的文章自然而然地就能寫好了。讓學生喜歡寫作.愛上寫作.自發的寫.開心的寫,這才是最重要的。寫作沒有興趣是肯定不行的,老師要先培養學生的興趣,然后再教他寫作的技巧。

  我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例文的景色之美。老師必須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抓住關鍵詞語品讀感悟,體會文章所描寫的景物的美麗,讓著美景深深地印在同學們的腦海中。最后就是抓住每篇文章的不同特點,必須抓住每一篇文章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讓學生對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認識。在今后的寫景習作練習中也會起到很積極地引導作用。

  總而言之,習作教學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應該和閱讀教學連接到一起。學生在用欣賞的角度評價文章的時候,就再不斷地學習,如何將其內化成自己的能力,用在自我文章修改上,這將是我今后在作文教學中不斷探索的問題。

  作文教學反思 7

  上周五,我們又上了一節作文課,作文的題目是半命題——我真的敬佩......,這節作文指導課,我自己上的很不滿意。

  很顯然這是一篇寫人的作文,寫人的作文就得抓住人物品質,也就是你敬佩的原因,敬佩的理由,而這種品質必須通過一件事,或幾件事來展現。

  我還是讓孩子們說題目,說哪件事讓人敬佩,開始也是同桌交流,孩子們說的不熱烈,選取的題目也不新穎。我暗暗的想:難道真的沒有讓人值得敬佩的事嗎?我的情緒也不高漲,一種感覺:我的作文指導進入了瓶頸期了,中年級作文過渡到高年級,我好像走入到了一個小胡同,感覺不到孩子們在作文中的'真情實感了?什么原因?怎么辦呢?

  我反思:寫人的作文比寫事的作文有難度,孩子們往往抓不住人物的性格特點。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不善于觀察和挖掘素材,在他們的心中很少去敬佩別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作為教師的我,就是引導孩子們善于發現。這點我做得不夠好,例如:我可以引導孩子們在身邊找敬佩的人,比如學習第一的同學,寫字工整的同學等等。在課堂上還是應該多交流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點燃孩子們的激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真的缺少發現。”

  這節不成功的作文課,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的引導不及時,沒有及時的拋出火苗!在下次的作文教學中一定注意!

  作文教學反思 8

  作文教學一直是現在高中教學的難點,如何上好作文課,著實讓語文老師為難。一說作文學生總有畏難情緒,有學生一節課寫不了幾個字,高中語文寫作議論文是個重點。第一次的作文指導是“如何選取立論的角度”,我上完此課后就讓學生寫一篇議論文。我滿以為學生會寫得好,等到批改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學生議論的寫作底子是那么的弱。他們的議論文的特點是:

  1、開頭提出中心論點,接著來幾個記敘性的例子,然后結尾,文章就寫完;

  2、例子全采用記敘性文字,對于議論文來說,有些喧賓奪主,整篇文章不知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3、分析能力弱,文章難得看見有力度的分析。

  所以在第二次作文指導時結合相關材料就”如何審題立意”、“如何選擇和使用論據”進行深入講解,對學生進一步指導。我主要教他們什么樣的論據才恰當,這要根據你的中心論點來定,看你所選的例子有沒有隱含中心論點,如果沒有就不用,不是什么例子都可以用的。所選例子一定要典型,我選了一篇學生的作文中的例子,他是這樣寫的“我們學校有一位女生,……”,大家看這個例子可不可以,結果學生思考后說不可以,因為這個例子不夠典型,我贊成學生的說法,告訴他們,寫議論文,千萬不要說“我家隔壁的大叔說”“我們班有一位同學怎么樣”,誰認識你家隔壁的大叔,你們班的.同學,這樣的例子經不起推敲;所選的例子一定是家喻戶曉的、眾所周知的,這樣才具說服力。

  在論據的選擇上主要是把一篇較長的記敘性的例子給學生,告訴學生如何刪減,把跟中心論點無關的枝枝葉葉刪去,只保留能證明論點的部分即可。所選例子最好是概括性的語文,不宜寫得太長。上了這一學期的作文課后,我對我的作文教學進行了反思。

  1、作文課寫作樣式的調整

  嘗試模擬考試情景,增加寫作緊迫感,加快寫作速度,增強學生精神集中程度,先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夠字數,再慢慢訓練其文采,下課就收卷,不交者登記姓名,課后不再收作文,也就是說不在規定時間內寫完的不收其作文。節省下的一節課作為點評作文之用。遇到佳作要進行表揚,或在教室張貼,或在班內宣讀,或往學,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2、積極轉變學生的觀念讓其明白自己不是寫作文而是寫作品。不是為了完成任務應付老師,而是要努力寫出讓人稱贊和欣賞的佳作。寫之前就要有寫這篇是用來發表的意識。觀念一變品味就變,對自己的要求也會不一樣,往往會精心構思,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3、要培養學生的修改意識,好文章是需要修改的,并且是自己修改。自己要有一個反復揣摩的過程,那真是“吟定一個字,捻斷數頸須”。可以嘗試有作文修改課,上一節學生寫好的作文,讓學生自己大聲朗讀自己的作文,覺得不好的地方就進行修改,一直改到自己滿意為止,可把修改好的再寫一遍,讓學生對比前后兩篇文章,這有助于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因為這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其實這一個修改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寫作水平提高的過程。

  4、要上閱讀課,因為讀和寫是不可分割的。

  古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有道理的。不讀書、沒有豐富的素材積累,要想下筆千言,一揮而就是不可能的。要不斷探索閱讀課的形式,我在上海嘉定二中參觀時,發現他們的閱讀課是很有特色的,他們的閱讀課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銜接,讓學生讀書時,必須記錄下自己的點滴感受,也就是自己心靈思維的火花,如果靈感來了可當場進行自由創作,閱讀課的時間一般是兩節課聯排,上完課本子要馬上交給老師。這期間老師巡視進行個別指導。

  5、寫文章是練出來的,熟能生巧,越寫越快,越寫越能寫。

  如果一個月還不寫篇文章,別說寫好文章,可能連字數都湊不夠了,這是我有深刻體會的,在平時應加強學生練習寫作的量,只靠作文課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采取多種形式,如讀書筆記等,并鼓勵學生多參加寫作比賽,鼓勵學生進行創作。

  6、老師要經常下水寫作,和學生分享創作的樂趣。這樣老師就不是光說不練了,也就容易發現學生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時就不是隔靴搔癢,空洞無物。而是和學生去進行共同創。

  作文教學反思 9

  寫人作文是最常見的作文題目之一。表面上看,寫人作文是一種類型的文章,但是它卻是貫穿了整個中學階段各種類型中。只有將人物寫好了,其他類型的文章才能更加的深入。

  首先,我講了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幾種描寫形式。我將這一環節的重點放在怎樣安排人物的外貌描寫。在這一點上,初中生和小學生是不一樣的,小學強調五官描寫,而初中更注重細節描寫。

  我總結了初中作文外貌描寫中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1、描寫要細致,即用放大鏡來寫人,將人物外貌的細微之處寫出來。

  在這里我重點將小學和初中對人物描寫做了對比。打個比方:小學生寫人物外貌就像是畫漫畫:鼻子、眼睛、嘴巴、耳朵畫出大概的輪廓就可以了,從人物外貌很難推測人物經歷。初中生寫人物外貌就像是畫素描,對畫畫的功底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人物臉上的皺紋,胡須等輪廓要進行細致的描寫,人物衣著和身上附著物都要進行仔細的刻畫。這樣,我們可以從這幅畫上面看出人物的年齡,猜出他的職業甚至他的某些不為人知的經歷。

  2、對人物有特色的地方,需要進行具體且詳細的描寫,一些與文章主題關系不是很大的其他地方可以忽略不寫。外貌描寫主要是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隱藏人物經歷等與主題密切相關的東西。

  3、人物外貌描寫安排詳略要得當。我舉了一個例子,就比如說魯迅所寫的《孔乙己》多次提到他的那件襯衫,而對于其他地方則一帶而過。我們在寫的時候也可以讓同樣的描寫貫穿到文章的各個地方,使之成為文章主題的一條線索。

  為了加強學生的`寫作基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我專門讓學生任選一個人物(班級內),還給學生展示了卡通人物,將其外貌寫出來。大家猜猜看他寫的是誰。這樣,學生就會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去寫,刻畫出來的人物也往往比較成功。

  這樣,通過精心的準備和積極的引導,學生寫人物的興趣和欲望不知不覺就被激發出來了。通過這種授課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學會寫人的方法和技巧,更能讓他們體會到寫作的樂趣,真正寓教于樂。

  作文教學反思 10

  高一學生入學已有兩周時間,每每讓他們口頭談談對某件熱點時政事件的看法,孩子們總是吞吞吐吐,即便能說出點內容的,也流于俗套,很少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和真情實感了。介于此,我給學生們上了一堂題為《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本課教學重點就是讓孩子們學會從不同角度挖掘生活中的感動點。

  一談到寫作文,大多數學生是出于骨子里的痛苦,正所謂“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愁入口苦不堪言,愁綱愁線愁情愁理愁眉苦臉愁斷肝腸”。那么學生苦于作文或是文章內容平淡無味的原因是什么呢?歸納起來,我認為以下這兩點“缺乏”尤為重要,即一是缺乏對生活的敏感;二是缺乏一顆感恩的心。但是這兩點對于學生來說,是空洞的理論上的說教。因此,我給學生們看了兩則素材。一則是1999年發生在貴州麻嶺風景區的纜車墜落事件,其中一對年輕的父母舉起雙手救活了年幼的孩子,而自己卻沒能醒來。之后,歌手韓紅領養了這個孩子,并創作《天亮了》這首歌來紀念這個生命的故事。而另一個故事是發生在青海省的一個極度缺水的沙漠,一頭母牛為自己的小牛爭取一口活命的水而任由運水的人們的呵斥驅趕,甚至皮開肉綻。

  之后讓孩子們小組討論,從中挖掘出感動他們的地方。學生們很容易找到父母對子女的愛。其實孩子們的思維受到了束縛,他們只觀察到了人類社會的父母與子女的愛,卻忽略了動物界的親情,所謂“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正是如此。

  宋代學者朱熹云“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當學生的寫作思維受限時,就需要教師能靈活地帶領學生去挖掘“源頭活水”,探尋一潭思考的清泉。羅丹亦云“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學生們不是缺少感動的素材,而是缺少發現素材中感動點的慧眼。

  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切忌流于形式,亦不要盲目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只關注時下貌似套路化的素材,忽略了對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一心將教師主觀的寫作方向有意無意地灌輸給學生,那么學生無形中就會“先入為主”,圍著教師的思維轉。這樣其實限制了學生的.自我感受的表達,暗藏“又一村”的思維靈光可能轉瞬即逝,造成千篇一律的刻板化作文。 所以聰明的教師應首先學會傾聽,學會肯定孩子們的想法,說不定能從他們的眼睛里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這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機會。

  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指導學生多多觀察生活,多從平凡小事擷取思想的浪花,讓這獨特的視角與大腦中現存的知識積累碰撞出傲人的火花,學會在細節中感知人世間的真、善、美,讓自己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教學反思 11

  “提起作文頭就疼”這是同學們的口頭禪,對于三年級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那么,作為三年級語文老師應當如何指導學生作文呢?

  我本著追求快樂作文的本意,讓學生在我的課堂里擺脫畏懼作文、感覺“沒有東西可寫”的困境。我設計了一節游戲作文課。

  一、玩玩、說說、寫寫輕松又實在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化劑,是學習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要想讓學生認真寫作,喜歡寫作,還應培養他們對寫作的興趣。游戲作文是最富有情感性的創造活動,在課堂上我擠出時間讓學生盡情地“玩”,這對于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創造協作心境是大有益處的。在游戲過程中,我把游戲分成三個部分,就是想讓學生能夠邊看、邊玩、邊議、邊說。在每一個部分開始或結束時都讓學生談體會,說看到的、聽到的、有意思的事。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舉手發言,寫起作文來自然是得心應手。

  二、重視學生的口頭表達

  在游戲作文課中,玩玩、說說、寫寫是緊密聯系,相互相成的。在玩玩、說說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只注重玩的過程,而沒有注重用合適的.語言把玩游戲時,自己或同學的神態、動作、語言說清楚,那樣寫出來的作文照樣也不會生動。所以,在課堂上我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遇到表達好的學生及時鼓勵,給其他同學以榜樣作用。如:“你的口才真好,把你的同學逗笑的動作說得逼真極了。”或及時引導表達不具體的學生:“他們玩游戲的姿勢是怎樣的?能形容一下嗎?他們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才把你逗笑呢?”等等。在課堂上我還展示學生的習作,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各方面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點燃學生寫作的激情。在盡情游戲、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進行具體、形象的描述,這樣學生就能創作出優秀的游戲作文。

  在玩玩、說說、寫寫作文課之后,我準備繼續將“畫畫、說說、寫寫”、“做做、說說、寫寫”、“讀讀、演演、寫寫”等各種活潑、有趣的形式請進我們的作文課堂,讓學生越來越喜愛作文課堂,越來越喜愛作文。

  作文教學反思 12

  1、一次活動系列的精品課程,如何做到有語文味呢?老師以她精深敏銳的語言辨析力和幽默豐富的評價語以及專業精神,使課堂中有著無處不在的語文味、生活中有著無處不在的語文味。例如:老師問:“磚除了建高樓大廈,還有哪些用途呢?”學生回答是建橋、建爐灶、建長城……的時候,老師能用充滿詩意的評價語言——普普通通的磚頭,給我們提供了快捷的交通;普普通通的磚頭,給我們提供了溫飽;普普通通的磚頭,成就了長城的雄偉壯觀,留下了聞名世界的古跡……充滿味道的評價語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磚外表的平凡,作用的廣泛,從而擷趣課堂語言,把樸實的磚寫得美美的。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萬丈高樓平地起,但哪些高樓大廈沒有它的身軀?哪一幢失去了磚的支撐還依然勁挺?哪一幢失去了磚的保護能經得住風吹雨淋?但你又在哪一幢高樓大廈里見過裸露的磚。”由此可見,充滿文采的課堂語言是語文味的強力助劑,是形成課堂磁場的重要元素,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2、本次精品課程,學生猜完磚后,老師借著學生低落的心情,話鋒一磚,雖然你們看到的禮物是磚很出乎人意料,但不要小瞧磚哦。接著引入視頻,問學生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進行有效的聯想。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是交際工具,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品味學習語文運用的妙處;語文是文化載體,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浸潤于語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這就是語文的學科特性,也就是語文味。課堂中,把學生由看視頻中所聽到、看到的感性認識,接著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地發揮聯想思維、練說。學生說道:“我看到了高樓大廈,想到了民工叔叔,他們為了建設美麗的城市,背井離鄉,起早摸黑,勤勤懇懇地工作著……”接著老師評價道:“你知道安徒生為什么能寫出這么好的童話,因為他像你一樣善于聯想。”語文課堂是生成性和創造性最強的課堂,老師抓住課堂的生成,在師生互動中,常常會碰撞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思維火花,不時會爆出一些語言的精彩。對課堂生成中語言新知的捕捉,不僅僅是在于對這些新知的了解,更在于培養學生時時處處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3、精品課程的設計要努力凸現文本的表達個性,強化最鮮明的寫作特色,不但要研究“寫了什么”,還要引導學生研究是“怎么寫的”。這次活動老師在課堂中貫穿了無痕的寫作方法指導,猜禮物的過程抓住看到的情景寫、寫心情要把看到磚前后心情進行對比、由磚引發的聯想要合理豐富,并且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任由他們選擇自己喜歡寫的片段,寫出自己喜歡的文章。這就明確了寫什么及怎樣寫的教學難點。另外,同桌互賞、師生互評作文的過程又是一次指導學生寫什么及怎么寫的過程。評點作文的時候,學生學得什么知識呢?學生知道原來寫這類作文可以這樣寫的,讓學生把這種想寫好的欲望激發出來,師生互評除了點評寫作方法外,老師還更重視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把學生寫得好的詞語讓全班一起讀,學生讀的過程中,又是對磚的一種認識,又為自己積累了美詞美句,反復品讀,咬文嚼字品賞,品出習作課上語文的味道。

  作文教學反思 13

  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本上冊的第一單元的課文基本為“寫景文章”。第一篇《觀潮》展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雅魯藏布大峽谷》描繪了雅魯藏布大峽谷壯麗的景觀;《鳥的天堂》描寫了“鳥的天堂”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和諧之美;《火燒云》描繪了火燒云絢麗的色彩和多變的形態。而與之相應的習作板塊要求就是描寫奇特的自然景觀。

  寫景文章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有難度的,特別是針對于農村的學生。學生的寫作能力較差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而農村學生對于寫作文更是“懼怕“。在農村,受經濟條件和地理環境的影響,村里大多沒有可供人們娛樂的公共場所,生活相對單一,學生相對見識較少。學生在學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課、下課的循環中度過。課外及節假日的時間也只能在孩子們的嬉鬧中度過,這樣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寫作文時,找不到合適的寫作材料,無從下筆,總想翻閱范文,希望以范文來開闊視野,模仿寫作。久而久之,學生的創新意識沒了,寫作文的興趣也沒了。

  我發現我班的學生在寫景作文上存在著較大問題。如學生不能理解什么是寫景作文,寫景的過程中往往寫了大量的人和事,輕重不分。文章缺少文采,干巴巴的。文章太短內容不具體,不會具體寫一處景物(一種景物), 段落的銜接不好,段落中間的邏輯順序也有些亂,如寫了花,又寫其它,再接著寫花。

  我決定采取以下策略:

  1、因學生的所見所聞實在貧乏,在布置作文時給學生明確的標題,如“我美麗的校園“。

  2、必須給學生作文實例,讓學生在模仿中學習如何寫作。

  3、讓學生多讀多看一些寫景文章并且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想象。

  作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不是說一個單元就可以完成一類作文的訓練。一類作文,訓練的點也有好多,一個訓練不到,學生的習作就可能不能完成得讓我們老師滿意,所以,不能期望一個好教案就能做到完美無缺,把所有的訓練都完成,要求的作文寫完整,寫完美,這是不可能的。平時的訓練,點點滴滴的訓練,有系統的訓練必不可少。

  作文教學反思 14

  《新課語文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我想,在小學生的作文訓練中,就要滲透這精神,引導學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官仔細觀察生活,關注身邊的人、事、物,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尋找寫作的源頭,積累寫作的材料,從而做到用手寫我看,用手寫我心。我們在生活化作文訓練方面作了以下嘗試,現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體驗家庭生活 做到有感而發

  家庭生活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習以為常的。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我經常給學生布置一些家庭勞動任務,如掃地、洗衣服、整理房間、購物、燒飯……勞動難度由易到難,并且讓他們多寫一些類似內容的日記及作文。

  有位學生在寫《洗衣服》日記中這樣寫道:“……衣服漂洗干凈了,我把它擰干,然后晾在衣架上。一陣微風吹過,衣服在翩翩起舞,好象在說:小主人,你真棒!謝謝你……”當我們讀著學生這一段作文,深感學生的語言是多么地富有想象力和真情實感!學生在家庭生活的勞動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二 、走進自然世界 體驗自然生活

  四季更替 ,大自然也在不停的變化。花開花謝,陰晴雨雪,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自然世界,認真留意大自然,時刻與大自然為伴,用心去體會大自然,與大自然親密交融,觸發情感再生。例如,學校組織學生到郊外去踏青,讓學生尋找春天的.足跡,去發現春天的秘密。一個學生這樣寫道 :陽光微笑著輕輕地添著我的臉,緩緩地將我抱入懷中,感覺暖暖的,像母親的愛,那樣甜蜜,那樣溫馨,又似媽媽親手編織的毛衣,柔柔的……“學生如此真情的話語正是與大自然交融的見證。

  三、投身社會生活 深化思想感情

  社會是個大熔爐。學生有了一定的作文能力后,就應該讓他們走向社會,表現自己,鍛煉自己。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使作文教學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如生活調查,參觀訪問,收集簡報……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積累寫作素材,從而促進學生作文能力和人文素質的協調發展。

  四、參加校園活動 提供訓練素材

  好動好玩是小學生的特點,盡可能地創造和利用多種條件,帶領學生去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在活動中,指導學生觀察、想象、體會。如跳繩比賽,猜謎語,做游戲,講故事,讀書匯報會……讓他們參與其中,說快樂,談感受,悟體會。

  總之,小學生生活化作文教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讓同學們在生活實踐中發現,在生活感受中悟情,在生活亮點中拓思,于動情處揮動妙筆。

  作文教學反思 15

  五年級第五單元的作文訓練是縮寫,運用縮寫這一讀寫結合的形式,既可以練習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習作指導課講完以后,我靜下心來反思:這節課自己的成功之處在哪?不足點在哪?學生在我的指導下是否學會了縮寫?

  一、 分層訓練,循序漸進

  縮寫文章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交給徐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先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縮寫,,縮寫的'方法與步驟是什么。在弄清這兩點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從文段中提煉主要,抓重點、學概括。這樣無形中又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縮寫能力。

  二、進行縮寫練習

  我組織全體學生在一塊討論《景陽岡》的原文,理清文章的條理,每一部分保留哪些內容,學生也都討論出結果。然后讓學生開始動手縮寫。

  三、自主合作、有效探究

  在訓練過程中,學生先自主縮寫,覺得有難度的同學可以商量交流合作完成,實在不能解決的,拿出來全班討論。所以在整節課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作文教學反思 16

  (一)教師的思想觀念過于傳統

  有些語文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只重視學生能否取得較高的成績,而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對學生的寫作步驟進行設定,并交給學生應對作文考試的方法,使學生由以前自由的寫作變成現在充滿框架的寫作,導致學生對寫作失去興趣,寫出的作文缺乏創造性。

  (二)學生寫作脫離生活實際

  初中生缺乏豐富的生活閱歷,所以在寫作中有時會無話可說,但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又不得不寫一些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情。這時,學生可能就會抄襲作文書中的范文或者自己編一些內容。學生的寫作內容脫離社會生活實際,造成文章內容缺乏真情實感。長期被動地寫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不但使學生對寫作失去興趣,而且抑制了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

  (三)學生語言貧乏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很多學生都學會了上網,而且一些學生還迷戀上了網絡游戲。這些學生每天面對電腦,缺乏與教師、同學的溝通,語言積累量少,造成語言貧乏,在寫作過程中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

  (四)學生的素材缺乏新意

  初中生在寫作過程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寫作模式,但是其寫作素材沒有新意。在寫“一件最感動的事”時,學生經常寫自己生病時母親的悉心照顧;寫“自己長大了”時,就寫自己為父母洗腳……這些事例缺乏新意,很可能全班絕大部分的學生寫的都是這些事情,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成績,而且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作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作文的教學反思12-08

《作文》教學反思07-03

作文的教學反思01-28

教學反思作文06-25

教學反思作文08-13

作文的教學反思11-21

作文教學的教學反思12-06

寫景作文的教學反思12-03

對中學作文的教學反思12-04

對教學技能的反思作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