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作文教學反思

時間:2022-06-09 15:20:05 反思 我要投稿

作文教學反思(通用20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作文教學反思(通用2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文教學反思(通用20篇)

  作文教學反思 篇1

  作文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小學生作文教學反思。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作文教學的難點其實在于學生無素材寫。無素材可寫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把作文教學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在兩千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說過:“不觀于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于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于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孔子的話形象生動地闡明了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知識從生命開始,與生活同行。生活是作文創作的源頭活水。作文與生活是血肉相連的。我們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地應用,在用中學,在學中用,以此提高學生習作的興趣,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作文素養。

  一、作文教學要源于生活

  “源于生活”是新課程的一大特點。貼近生活,讓語文教學生活化,是重塑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中最具生命個性的教學層面,是具有個性的學習主體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放飛情感,表明態度,實踐人生價值的體現。新課標要求寫作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基于這一理念,我認為,作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敢于表達的能力,要解除羈絆于學生作文情感的條條框框,為學生提供體驗生活的機會。學生讓學生在開放中放膽作文,弘揚人性,放飛情感,寫真實的生活,述生動的情感。

  二、讓生活成為習作的源頭活水

  生活,永遠是作文創作的源頭活水。在日常生活中聽、說、讀的活動總陪伴我們左右。我認為引導學生“多讀、多聽、多想、多說、多記”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作文教學生活化,就是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關注生活,擴大信息接受量,讓源頭活水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作文、應用作文。“生活處處皆作文”,報刊雜志要看,廣播電視要聽,中外名著要讀,名勝古跡要賞,山川河流要游。從打電話到接待客人,從寫留言條到寫申請書,從看電視廣告到看電器說明書,無一不是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讀、多聽、多說、勤寫生活隨筆”,努力把習作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廣闊,習作就有多廣闊。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會,在這其中學生品嘗了成長過程中的苦樂酸甜,也體味到了親情的可貴。然而,許多學生認為每天都和父母接觸,實在沒有什么讓人激動的事情。在這時,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讓學生動情的東西。如讓學生回家參加家務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和父母一起體會勞動的甘苦;父母節日或生日的時候,給父母送上自己親自做的禮物等等。體驗親情,積累寫作素材。還可以讓學生和父母每周談一次心,把成長的困惑告訴家長,把成長的成果和家長一起分享。學生在與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親情,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情感的基礎,同時也積累豐富的習作材料。有了豐富的習作材料,學生將必克服作文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難題。

  三、讓語文教學生活化

  作文是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語文是否學的好、學的扎實,是作文成敗的前提。“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把語文教學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應用語文,學好語文。四五年級的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提高了,并學會了做讀書筆記。在每節課的組織教學時間里,我指名一、二位學生將課外書中抄錄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給大家聽。。一方面,更多的學生主動去閱讀課外書,另一方面,寫作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為寫作提供素材。漸漸的,學生在生活中養成了會聽、會想、會說的習慣,作文指導《小學生作文教學反思》。充分利用班級舉行的各種活動學習語文。如班委選舉,上臺作競選演說;運動賽場,小記者在行動;新年到了,讓學生寫《我設計的聯歡會》……班級的這些活動“語文化”,真可謂一舉多得:學生既是在實踐語文,又是在搞班級建設;教師既是在進行語文用法訓練,又是在進行班級教育。每月學生獨自出一份手抄報。由于學生平時能留心班級生活中的閃光點,一篇篇感情真摯,內容鮮活的文章,由此誕生了。對學生而言,這些手抄報是他們小學時代的成長紀念冊;對老師來說,則是班級生活與語文素養和諧統一的結晶。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動力和參照吧,同時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去關注生活,獲得各色人生經驗,品味各色別樣人生,書寫心中的篇章。

  作文教學反思 篇2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大都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語言精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人教版第二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課文里的《春曉》《村居》讓幼年的孩子們在古詩里感受春天的鳥語花香、楊柳拂堤、草長鶯飛的景致詩情畫意之美。窗外綠意由淺愈濃,艷陽高照,暖風習習時方知春已遠去,夏天正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夏天會有怎樣的一番景象和別樣的情趣呢,南宋杰出詩人楊萬里筆下的《小池》把課堂里的孩童帶到了初夏時節的小池邊。瞧,尖尖的小荷葉從清透的池水中鉆了出來,蜻蜓靜靜地立在荷葉上,展示著優雅的身姿,池邊綠蔭照水,好一番情趣盎然,生動活潑的畫面。泉眼、樹陰、小荷、蜻蜓……不需要出門,那一幅初夏時節純樸自然的動人畫面就深深地映在孩子們的腦海里。

  《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指導》中明確指導低年級古詩教學:古詩教學要以讀為主,先讀通、讀懂,再讀出形、讀出韻。然后要以趣激情,以情促思。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尚未充分發展,但情感表現得相當豐富。他們的情感極易被激發。古詩教學,要努力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氛圍。要圖文結合,還要激發想象。教學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理解課題。

  師:“池”是什么部首的字?它和什么有關?請你用“池”組詞。

  生:池塘、池水、小池。

  師:小池指的就是——

  生:小池塘

  師:小池塘里有什么呢?詩人楊萬里描繪了小池的哪些景象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小池》。(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

  借助拼音把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三、再讀古詩。

  找出景物,感受情境。

  師:邊讀邊想,古詩里藏著哪些畫面,你看到了哪些景象?(讀后反饋)

  生:詩中有小荷。

  師:小荷是什么樣子的?你能描繪一下嗎?小小的荷葉像什么?

  生:小荷葉像盤子。

  師:小荷葉像把傘。

  師:不對。你再仔細看看。(師畫簡筆畫)

  生:小小的荷葉像象牙。

  生:小小的荷葉像羊角。

  生:小小的荷葉像彎彎的月牙。

  師:你們的比喻真形象。剛長出來的小小的荷葉原來是這樣子的,兩頭尖尖的。怪不得詩人寫——(生讀)“小荷才露尖尖角”

  生:古詩下面有插圖,我從圖上看到了。

  師:你們真用心,你們喜愛小小的荷葉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個句子。

  (教學解析:因為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們極少有甚至沒有看到過剛出生的荷葉,所以要他們描繪荷葉的樣子時就會憑著平時從電視上看到或從圖畫上對荷葉的認識記憶來描繪。通過簡筆畫和課文插圖的直觀觀察,孩子才有所了解,才對詩句有所理解和體會。葉圣陶先生指出:“圖畫不單是文字說明,且可以開拓兒童的想象。”教材里每一首詩都繪制了插圖,這些插圖不但精美而且與詩的內容密切相關。所以插圖是學生想象內容、理解古詩的好幫手。《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指導》在古詩教學指導中還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描述與插圖相對應的某一詩句。)

  師:詩中還有哪些景象呢?請你找一找,誰先找到了,誰就上臺來畫一畫,把景畫出來。

  生:詩中還有蜻蜓。

  師:請你上來畫一畫。

  (教學解析:興趣是低段古詩教學的不二法門。我們班的孩子最愛畫畫。我先帶個頭畫了兩片尖尖的荷葉,從他們的眼神我就看出,他們早已躍躍欲試了。只見他們一個個鼓足了干勁,都想上來畫。一個個叫了起來“老師,詩中有太陽,你看‘樹陰照水愛晴柔’。”“還有樹陰。”“還有池水。”……孩子們有的畫池水,有的畫樹陰,有的畫太陽……一幅生動的畫面呈現在了黑板上,呈現在了所有孩子們的面前。孩子們顯得尤為滿足和歡樂。)

  當孩子們畫得差不多的時候,我發現沒有一位孩子上來畫泉眼,明顯對“泉眼”理解不夠。

  師:誰能上來畫泉眼?

  (一個小朋友昂首挺胸地“沖”上講臺,撓了撓頭,又下去了。)

  師:泉眼就是泉水從山洞里流出來的那個口子。(師畫上簡筆畫,孩子們豁然開朗。)

  師:泉水流得怎樣呢?

  生:細

  師:是的,泉水充滿愛惜地細細地流著。請你上來畫一畫泉水。

  師:泉水是怎樣的?顏色?觸摸的感覺?請你想象一下?

  生:泉水是清涼的。

  生:泉水是清澈的。

  生:泉水是透明的。

  師:這位小朋友畫的樹陰還不夠到位。要怎樣才會有濃濃的樹陰呢?

  生:要樹多,樹葉茂盛……(又上臺添了幾筆)

  四、再讀古詩,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師:孩子們你們畫得太美了。能看到這么美的畫面,我們要感謝誰呢?……這么優美的詩你會喜愛嗎?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古詩。

  (教學解析:學生理解了古詩的內容,體會了詩歌表達的情感后,入情入境地誦讀,詩中的畫面便再次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了。)

  五、激發想象,營造新境。

  師:孩子們,初夏時節,詩人楊萬里在小池邊看到了許多美麗而充滿情趣的景象,把他最喜愛的景都寫入了詩句里。你知道他還看到了哪些景象嗎?清澈的小池里還會有什么呢?小池邊還有什么會是你——所喜愛的呢?小蜻蜓停在荷葉上在和誰說話?它從哪兒飛來的?

  (教學解析: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就沒有了品位,沒有了創意。詩是詩人由情感體驗勾勒出的畫面和意境。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拓展這種意境并引導學生想象創造意境。一堂課下來,孩子們收獲滿滿。有了對初夏的認識,有了對本課古詩的感悟和理解,還有了自己的思維和創想,多么的不可思議。)

  語文,美在字字句句,美在情景交融,美在穿越時空的分享與相遇……

  作文教學反思 篇3

  通過第一次的試教、集體評課后,集眾人的智慧,把提出的各環節總結、修改、創新后,在總的設計思路大方向上不改變,但適當的改變了本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第一,通過學習范文,讓學生抓住事物的特點,寫清楚、寫具體、寫生動。第二,加強人稱意識。其中在教學中所定的教學重難點是:能讓學生抓住事物的特點,寫清楚、寫具體、寫生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各環節也做出比較大的改變:

  第一,直接例文引入,品味特點。教學開門見山讓學生聽讀范文,猜測“主角”,

  激發興趣。學生猜謎語后小結寫法之一:第三人稱,明白這樣的作文只是用一個“它”字來代表主角,讓學生感覺這次的作文挺新鮮的。接著引導學生通過自讀品味、欣賞詞句,再小結寫法之二:寫出事物的特點。出示理解“狂風”事物特點的重點詞句,學生從句子中體會更深刻。從中再小結寫法之三:修辭手法。

  第二,遷移寫法,模仿試說。

  有了第一篇例文的引導,以自身的閱讀體驗領悟寫作特色。于是,安排了相近題材的練說活動,欣賞圖片,模仿試說,以培養學生在學以自用,能不效的模仿寫作技巧。欣賞著圖片有著秋天的圖,如楓葉、稻田、秋天的果實等,出示引說“秋天”的句子:“它來了。它輕輕地來到了田野,它把花粉(),它經過湖面,湖面();它觸到柳樹,柳樹()。”

  第三,閱讀經典,拓展角度。

  采用原來的例文《我的“她”》,并且適當刪減,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可以快速看完短文。在近距離嘗試的基礎上再次安排經典作品的閱讀是對同類知識的有效提升,學生通過讀、評、舉例等等語文實踐發展了相關的寫作能力,使這一類寫作特色的學習得到最為有效的鞏固。

  第四,自由寫作,猜“謎”評價。

  先集體評價,再小組間互相交流、評改,采取學生之間互相評價。

  上完這節課后,整個教學環節、教學流程、教學時間安排、教學效果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教師上課的狀態也得到了充分發揮。

  第一,教師語言要規范了、也精煉了。

  在上次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不規范的語言,在此節課中已經沒有了,教學課堂語言也詩意化、精煉了許多。每個環節過渡語也自然、流暢了。

  第二,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也合理、適當了。

  在此節課中,時間的安排比較合理了。第一環節的談話引入、精讀例文、品味特點用10分鐘,第二環節模仿說說“秋天”用4分鐘,第三環節讀短文猜謎語用了4分鐘,“寫作文、評講作文用22分鐘。

  第三,所選的教學內容適合剪裁。

  所選的教學內容為《狂風》、《我的“她“》這兩篇例文。在《狂風》這篇文章中,因內容比較多,花費的時間也比較長,所以適當進行剪裁,把長文縮短盡量不失原文味道。《我的“她”》則是一篇抽象的,也一些對于六年級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句子,如“倒不是因為莫斯科的律師們辦離婚案要收費四千……”適當刪減。

  第四,在每個教學環節得到落實,學生的寫作能力有所提高。

  第一次的教學中是讓學生模仿說“微風、春風、秋風”,這節課就讓學生說“秋天”的到來,通過看圖片、句子引導學生模仿說,如出示楓葉圖,引出句子:“它來到楓林里,楓林里,楓葉,又像一張張熱情的,風兒輕輕一吹,它們就從樹枝上,在空中跳起了優美的舞蹈。”出示成熟的小麥圖片,引出句子:“金黃金黃的好像是誰在地里鋪上一層________。微風吹來,_________,形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出示沉甸甸的稻田圖,引出句子“它來了,它來到了稻田里,稻子_____,沉甸甸的谷穗______。”有了這樣扶著引導說,學生說的話匣子打開了,比第一次試教的效果好多了,明顯,學生說的能力有所提高了。

  第五,板書突出寫作方法、要求。

  第一節課的板書是比較模糊,要求突出習作要求,但卻沒有寫明確,于是根據這篇模仿作文的要求、特點,特把板書改為:

  謎一樣的作文

  神秘

  生動、形象

  修辭

  經教研組集體討論后,還認為存在以下幾點的商討意見:1、認為這節課的板書還沒有突出這節作文的要點、寫法,可以是先確定內容(選材),再突出表達手法(如擬人、比喻等),最后寫出題材的特點(如神秘、新穎等)。2、評價上盡量讓學生說,教師邊評價邊改正有別錯的字,當評完作文時,教師的評價語要適當自然。3、在模仿說的時間要學生多說。

  作文教學反思 篇4

  執教一個半學期以來,最讓我頭疼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寫作水平沒有多大的提高。經過多次與老教師交流,以及自己工作之余的學習鉆研,我對作文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現反思如下:

  一、認清學情,夯實基礎,不盲目追求作文形式。

  從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作文水平來看,大部分學生基礎不扎實,存在著句子表達不通順、用詞不恰當、詞匯積累太少、選材較狹隘、立意不高等情況。因此,作文練習不應該追求字數和技巧,而要立足于強化用詞造句的訓練、拓展閱讀面。

  寫文章最基本的就是做到“文從字順”,為此,在每天的作業中加上“造句”這一項,由科代表選擇難度適中的1~2個詞語造句。把句子寫通順了,表達的基礎才能提高。

  更重要的工作是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在兩個班中,我組織學生創建班級圖書庫,鼓勵學生多讀好書,讀文學作品,并給他們介紹《讀書筆記8種方法》和《讀書三種方法》等。多讀還要多寫,鼓勵學生勤寫讀書筆記,準備定期舉行班級優秀讀書筆記展覽和名著電影欣賞。另外,組辦班級文學興趣小組,定期交流,推選出優秀作品向學校《綠洲》文學社投稿。試圖通過一系列活動把閱讀引向深處。

  二、解放教學思想,還學生更廣闊的寫作空間。

  新課程呼喚作文教學的開放,指出“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為學生的自主寫評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然而,繁雜的作文教學程序、陳舊的作文教學內容、單一的作文教學方法、一成不變的作文評改方式——這些是不可忽視的傳統的束縛力量。如何突破傳統,取其精華、取其糟粕?這是我反復思考的問題。

  1、解放老師的教學思想。

  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儲備一桶水。客觀條件對學生創造力的束縛是顯而易見的,但這是教育普遍存在的現象。假如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是單一陳舊的,那么我們就等于在制造教育成品,而不是在創造人!工作雖繁忙,但還要以學習為主。多借鑒名師的經驗,多與老教師交流,多讀書。

  在借鑒余映潮老師的方法后,我嘗試了這樣的作文批改方式:小組合作。

  第一步:交換找優點,評價閃光點,寫出主要內容,概括大意。第二步:再交換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錯別字,病句等)。第三步:本人小聲讀文,動情優美處,大聲的讀,后品味反思別人的評價,結合自己的感受,對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議。最后,交流心得。每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賞,由作文負責人(苗甜甜)根據各小組記分,上交。由老師根據各小組的情況,找出優缺點,并概括不足(共性的東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標。

  經過這樣一改動,學生的作文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全部動起來,全身心積極投入,每位同學至少讀了三篇同類的作文,又聽讀了6篇美文,不論從聽覺、視覺上都獲得很大的收獲,相對以往單一,枯燥的形式,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小組之間的凝聚力。

  2、還學生更廣闊的寫作空間。

  (1)、讓他們親近大自然,走進社會,豐富他們生活和精神世界,在生活實踐中獲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抓住每一次人性教育的機會,讓學生關注時事,寫相關的`周記。比如學期初,跟學生講今年春節的雪災,讓他們周末回去利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形式關注災區的情況,體會人間冷暖。

  (2)、讓他們勤于思索,樂于想象。

  抓住每一篇課文的閃光點,讓學生寫讀后感。比如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讓學生寫《從小學到初中》等類似的短文,讓他們抒發自己的成長體會。

  (3)、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感受、體驗,“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他們從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中,體會成長的快樂。布置《成長的煩惱》、《成長的快樂》等作文題,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心靈成長。

  (4)、提供優秀的視聽材料,給予學生足夠的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還要引導他們“于無影處見有影、于無聲處聞有聲”。

  給學生觀看一些人性教育的電影,讓他們寫觀后感。比如看了《跑吧,孩子》這部電影以后,他們很多在觀后感中都感嘆自己的幸福生活,增加了幸福感,學習就更加有動力了。

  3、開放寫作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作文教學更是如此。

  為此,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習作資源,實現閱讀文本的超越,是開放寫作內容一個較可行的途徑。如補寫(補寫背景、補寫結尾、補寫文中的空白點等)、改寫(改變體裁寫,改變人稱寫,改變時空寫等)、仿寫、擴寫、縮寫等等。在閱讀教學中開發學生感興趣的習作資源,創出習作教學的新洞天。

  如學生續寫《皇帝的新裝》,展現了他們無窮的想象力和天真的思想;改寫《丑小鴨》,體現了他們唯美的童話情結。

  通過這些寫作活動,我發現其實學生的創造能力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差,關鍵是如何去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他們在寫作中表現自己,獲得成就感。只有有所獲,有所得,學生才會有興趣,進而才有動力。當學生的寫作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時,我的教學也就成功了。

  這些嘗試只是初步的,也需要時間不斷的關注教學成果,不斷的反思,才能進一步完善。

  作文教學反思 篇5

  新課標理念要求在中學作文教學過程中要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學生,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探究體驗,用心靈觀察人、事、景、物,用心靈感悟人生,學會將自己的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傾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間,變被動寫作為自主參與,實踐探究,創意寫作,盡顯作文生命的原色。

  作文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以學生為主體,在老師正確的指導下,讓學生走好自己的“路”。這樣就要求老師在指導時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想法,設計出更新更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足夠的表現空間,發展自己的個性,培養創新能力。

  1巧用范文,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培養學生獨立寫作能力時要不要提供范文,不少教育學家對此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范文會讓學生重復他人的思想和語言,束縛學生的個性發揮。運用范文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一點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選擇范文時,范文的主題可以與學生作文的要求相類似,也可以把學生的作文當作范文,還可以從身邊的報紙雜志上挖掘——選用具有鮮明時代性、反映當代學生寫作水平的作品。這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習作技巧,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嘗試新題材、新手法、新構思。

  2加強寫作與閱讀、口語交際以及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

  2.1加強與閱讀、口語交際的聯系

  鼓勵多讀多寫,注意好的作品對寫作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運用閱讀中積累的語言材料,運用閱讀中學到的表達方式,豐富自己的表達。閱讀是一種積累,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大凡寫作好的同學,書總是讀得多。說加強聯系,不是說一讀就要寫,那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在學生學習寫作的初期,可以讀訊、仿仿,到一定的時期,閱讀跟寫作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關系,不可能一一對應,但又肯定相互影響。

  口語交際有時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作文,跟寫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可以相得益彰。

  2.2加強與其他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聯系

  語文綜合學習中有許多動筆的機會,要重視這樣的機會,指導學生的寫作。語文課外閱讀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也有利于寫作,如多閱讀雜志,多收聽收看電臺、電視臺等傳媒報道,留意熱點新聞,關心國內外大事,等等。現在,有不少學校、不少語文教師堅持讓學生每天定點收看電視,如《焦點訪談》,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在新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要定選題,要寫報告,列調查提綱等,動筆寫作的機會很多,能夠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有意義的社區活動,培養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從而獲得寫作素材。

  各學科知識包羅萬象,是寫作的重要資源庫,都可以引導學生在寫作中運用。

  3以生活為寫作的本源

  作文要重視學生的生活、思想、認識、情感以及知識實際,注重寫作主體個性特點的開發和培養,打破封閉式寫作僵局,使寫作和張揚個性、表現聯系起來,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使學生的作品極具個性特色,富有靈性。

  讓學生盡可能地親近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的靈感;讓學生盡可能少受各種寫作條條框框的束縛,強化他們的寫作主體意識,促進主動積極的發展。一旦封閉的“要我作文”向開放的“我要作文”轉變,學生的寫作素質便會提高,寫作興趣就能得到調動,作文就會變得有生機。

  新的世紀,經濟全球化,科技創新國際化,生活的多元化,都應撼動學生的心魄;生活中繽紛的色彩,交織的音響,多彩的圖畫,都應涌上學生的心頭,涌上學生的筆端。為此,我們要因地制宜,創設條件讓學生走進社會,投入生活,擁抱自然,深入社區,走進工廠農村,參觀學習,調查研究,收集材料,采訪人物。學生面對沸騰的社會生活,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對人們價值觀念的嬗變都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體驗。一旦對生活有了獨到的發現,有了深刻的領悟,便能信手拈來,寫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來。

  4導向多元創新思維

  教師只有創設民主化、建設性的思維場合,寬松和諧的思辨氛圍,才能催生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創見。學生才能從周而復始的自然景觀中尋找與人類精神現象的契合,從貌似平凡的社會現象中提煉出振聾發聵的啟迪。總之,作文教學就是最大限度的擴展學生有張力的思維空間,真真切切地讓其彰顯個性。

  5重視寫作中的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可以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開展觀察、調查、共同控究活動,合作撰寫報告、體會、筆記等;創造一些學生作品展示交流的機會,有條件的應提倡網上的表達和交流,在網上互相評改作品。

  6教學評價趨向民主開放

  因學生個性差異的存在,他們對寫作材料、觀點感情、文章體裁、語言風格的選擇是不盡相同的,教師在給學生評分時,就應該本著“因材評分”的做法,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批改作文時,應注意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在設計評語時,應遵循指導作文與冶情育人相結合的教學思想,善于寫“溢美”之辭,讓評語盡量具有語言表達形式上的美感,具有語言傳情方面的親切感、幽默感,以及鼓舞性。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作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素質,教師必須大膽創新,設計新穎的、靈活的和科學的教法,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用他們獨到的筆觸去描述眼中的世界,讓學生的個性得到表現和發展,在樂思善寫中培養學生自己的創新精神。

  作文教學反思 篇6

  在華附這段時間里,可以說時時感受到華附教學的有序性和系統性,尤其是作文教學更是如此。反觀我們自己的作文教學,可以說問題多多,主要是一下幾個方面:

  不足之一:作文教學缺乏目的性

  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大多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先從作文題目的擬定說起,大多情況下,作文題目的擬定比較隨意和盲目——要寫作文了,才去找題目。而題目又往往從網上搜索或從往年做過的題目找,找到什么就寫什么。這樣的作文命題方式就造成了作文教學的盲目性。學校規定每兩周要做一次作文,所以往往每周連堂的語文課就用來寫作文,這樣,只滿足于作文的次數,根本不去管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等等。一句話,作文教學沒有方向性,沒有設定明確又科學的目標。

  不足之二:作文教學缺乏系統性

  與作文教學的隨意性相伴而生的,是作文教學缺乏有序性和系統性。大多教師沒有作文教學計劃,作文教學無序化無系統性。這樣,上作文課也沒有具體的教案,只是布置一篇作文讓學生去寫,然后批改然后講評,至于效果如何則另當別論。試想一想,作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明確的難點、重點,不是循序漸進,而是隨心所欲,這樣進行作文教學只能使學生成為完成作文任務的機器,很難明白自己作文的長處與缺點,很難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文能力訓練使自己的寫作能力有所提高從而激起自己寫作的動力。

  不足之三:作文教學存在功利性

  高考這根指揮棒的作用使高中作文教學失去了正常有序的教學環境。恢復高考以來,高考作文經歷了命題作文、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幾個階段。盡管眾多媒體和專家都認為話題作文是最好的考場作文形式,但實際上我們無權去找理由說誰是誰非,它們本應該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空間。學生讀高中肯定是想考一個理想的大學的,于是老師就帶領學生跟著高考的指揮棒轉,你考材料作文我們就訓練材料作文,你考話題作文我們就訓練話題作文,不做“無用功”,一切向高考看齊!但事實證明,功利化的作文訓練既應付不了考試,更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綜合以上的反思,如何才能使中學作文教學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空間呢?筆者和同學校的老師在“黑暗”中摸索,得出如下體會。

  一、要確定具體的作文教學目標

  作文教學目標的確立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智力水平。高一級和高二級、高三級在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上也有較大的差別,同時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也有不同,因此這三個年級的作文教學內容和目標也各有區別。具體來說,高一主要進行記敘文訓練,高二主要進行議論文訓練,高三則以高考為方向進行綜合訓練。

  二、制定作文教學計劃

  圍繞不同年級的作文訓練目標,分解目標,做到有步驟有序列的發展學生的作文能力。如在高一級可制定這樣一系列小的訓練目標:

  (1)寫出人的個性——學習寫人的記敘文;

  (2)揭示事件的意義——學習敘事的文章

  (3)摹寫景物的特點----學習景物的描寫等。

  高二級則可以進行這樣的訓練:

  (1)學會擬議議論文的題目;

  (2)學會提煉觀點;

  (3)學會運用論據;

  (4)學會安排論證結構等。

  三、采取有效的方法

  (一)、將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相連接。

  作文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學習活動,作文又是和學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連的一項心靈活動。要想學生作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可以從語文教學的日常活動——閱讀教學入手。縱觀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收錄的全是文質兼美的名篇,這些文章無論從情感的真摯、思想的豐沛、文辭的華美、作者的品格修為上都堪稱楷模。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還語文其“人學”的本來面目,盡可能在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更多的走進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在日日進行的語文學習活動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此外,教學中還可以借鑒這些美文的寫法,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借鑒寫景抒情的寫法;教《布衣總統孫中山》,可以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人記事文章。

  (二)、充分利用課前5分鐘活動。

  學生在寫作中的另一困難是缺少豐富的內容。經常是提筆頭腦空空,下筆廢話連篇,在議論文的寫作中表現尤為典型。眾所周知,沒有大量的閱讀就不可能寫出內容充實的文章。雖然課標要求學生高中階段的課外閱讀應不少于150萬字,但實際情況則是除了少數學生外,多數高中生不愿或無暇讀書。現實就是現實,一味的抱怨學生是于事無補的。既然多數學生閱讀不足,既然作文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文教學與訓練又沒有足夠的時間,我就利用課前活動來做些彌補,力求使閱讀和寫作訓練常態化。上學期,我在每節語文課前為學生讀2篇小文章(源自于《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一書),所選文章側重對學生思想方面的啟迪,同時兼顧議論文寫作時論據之用,非常受學生的歡迎。

  作文教學反思 篇7

  當孩子們滿信心的把他們的作文本交上來的時候,我看著他們一雙雙純潔的眼睛,總想給每個孩子的作文給予最恰如其分的評價。一個教師的作文評語如果給得好的話既能指導孩子們的作文水平也能提高他們的作文興趣。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樣做好作文的評語工作?我想無非作好以下幾點:

  其一,標準因訓練目的而異。

  一篇作文在表情達意,用詞造句等方面的好壞是有一定標準的,但這個標準可以因訓練目的不同而靈活掌握。如看圖寫話練習,只要學生把圖中主要的意思寫出來了,順序清楚,語句通順,就可以算作好文章;寫一個人,能寫出他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上的基本特點,寫一處景物,能寫出它的層次、特色,也該是好文章;同樣,寫一次活動,能把主要過程記下來;寫一個場面,能把主要情景寫出來;寫記敘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很完整;寫說明文,說明順序清楚,說明對象描述準確;寫日記、書信格式正確,真實可信……都應給予鼓勵和肯定。

  下面是我給作文《第一次做家務》寫的一段評語:“第一次獨自做飯,免不了要手忙腳亂。按照做飯的先后順序,作者依次寫了淘米、煲飯、炒菜的全過程。因為經驗不足,就要格外細心;越細心,就越慌神兒。好在小作者挺機靈,關鍵時刻能急中生智,轉危為安。作者抓住了‘第一次’做飯的特點,文字不多;卻寫得小有波瀾。別看小作者做飯時手忙腳亂,文章可寫得步驟清楚。”這段評語從說明文的訓練目的出發,著眼于所評作文是否圓滿地完成了寫作說明文的要求,如過程是否完整,順序是否清晰,標題中的“第一次”是否充分體現出來了……這樣,就使學生了解了自己的文章在什么方面達到了老師提出的訓練目標,從而進一步努力。

  其二,角度因文而異。

  一篇作文的長處或短處在作文要素的各個方面表現是不均衡的,作文評語應該從什么角度入手,關系到能否對學生的作文作出公正評價的問題,因為一篇作文,尤其是一篇優秀作文,其優秀之處都各有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寫評語時能選擇恰當的角度,抓住文章的突出之處。如《小精靈》一文的評語:“偉偉可真是當之無愧的‘小精靈’呀!瞧他那雙飽滿的天庭下烏黑的大眼睛,瞧他趁人不備干的那些‘壞事’,瞧他挨打告饒時甜甜的嘴巴,瞧他吃飯時與‘小伙伴”們有福同享的‘慷慨’,瞧他以外婆的絕招‘反擊’外婆時的狡猾,無不透著淘氣、頑皮和聰明。

  文章在記敘外婆‘哄’偉偉愛惜糧食的過程中,從語言、動作、表情、外貌等多方面選取細節,按照一個4歲男孩的特點,生動地作了刻劃,使偉偉活生生一個小精靈躍然紙上。雖然他還不懂事,但卻很可愛。”再看作文《我是司令你是兵》的評語:“如果沒有異想天開,童年也就不會色彩斑斕了。換一個角度體會一下指揮別人的威風,換一種活法體驗一下辛苦和艱苦的滋味,不僅是一種樂事,還是一件好事。文中‘司令’和‘小兵’的語言和動作既是‘兵’的,又是‘孩子氣’的,兩個孩子那副煞有介事、儼然真為司令真為兵的神氣勁兒,令人忍俊不禁,由不得贊嘆作者描寫的活潑”。同是寫人的作文,前一篇作文側重寫偉偉的真實活動,后一篇作文側重寫兩個孩子的真實想像。作文評語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前一篇評語著重評人物描寫的是否生動,后者著重評作者獨特的體驗和想像。

  其三,語氣因人而異。

  作文評語的接受對象是學生,學生能否和樂于接受并受到啟示,是檢驗教師評語寫的是否合格的尺度。學生的年齡、心理、性別、經歷不同,寫出的文章也會風格各異,這就需要教師變化各種語氣,寫出能讓學生心服口服的評語來,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作文評語的指導作用。

  好的作文評語也該是一段短小精悍的文字,讓學生有所收獲,與學生有所溝通,互相理解,同時又賞心悅目,那種生硬、呆板、千篇一律、放之四海皆用的評語只能引起學生的厭倦和反感。請看作文《月亮娃娃》的評語:“周智瑩小朋友真幸運,她能有個‘月亮娃娃’。她太喜愛這個娃娃了,所以對它觀察得很細致。她是按這樣的順序來觀察并描寫的:藍天→星星→月亮→小男孩和小女孩→可愛的小花貓。寫一個靜物比較容易,要把靜物寫得生動而又具體就不那么容易了。

  周智瑩小朋友恰恰做到了這一點:她不僅寫了這個靜物各部分的顏色、大概樣子,還寫出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服飾和姿態,最后還寫出了自己的聯想,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爸爸送給自己的這份禮物的喜愛之情。”這樣的評語不僅指出所評作文的內容和寫法上的特點,而且表達了對一個小女孩真摯的理解,語氣是那樣親切、溫和,像老師,更像媽媽。再看一段為《給姑媽的一封信》寫的評語:“沈思同學在給姑媽的這封信里,記敘了家里發生的一件大事——爺爺給她找了位新奶奶。她明知道這應該是件喜事,可是自己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原因是她太愛自己的親奶奶了。沈思同學,你不是也很敬愛爺爺嗎?你不是也希望爺爺晚年幸福快樂嗎?那么請你在心里給新奶奶留個位置,像愛親奶奶那樣去愛新奶奶吧!全信感情真摯,語言流暢得體,格式正確無誤。初學寫信的同學能把信寫得這樣好,是很不錯的。”這樣的評語,語氣更像談心,從寫作的角度看,談心也是一種在內容上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的方式,而且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無論怎樣,語文教師都要重視作文評語的寫作,對教師來說三言兩語、信手拈來的作文評語,對學生可是字字重千斤,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作文甚至做人,所以,必須字斟句酌。

  作文教學反思 篇8

  一、關于教學目的問題

  作文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我們一直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作文的指導如何才算是教會了呢?因為每個學生的作文水平都不一樣,如何讓好的文章出彩,差一點的文章有所提高?基于這樣的思想,我們將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學期《習作五》作為精品課程的研究項目。

  我們設計這次作文教學始終貫穿著這樣一個目標:讓學生能夠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材料;能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40分鐘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習作。這次習作的具體目標就是通過閱讀《銀杏》,懂得要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看不行,還得請教別人,查閱資料。能在習作中介紹家鄉的一種產品,先寫出它的外部特征,再寫出它的價值或用途等,題目自定。

  二、關于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問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孔子給我們后世留下的至理名言它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好”和“樂”是成事的關鍵。學生作文也是如此,其關鍵在一個“趣”字,興趣是作文的動力。部分學生怕作文,原因種種,其間對作文無興趣、把作文當著“苦差事”,似乎是重要原因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激發學生作文興趣、讓學生帶著愉快、歡喜和滿意的情感去作文,的確是提高作文質量關鍵的一環。那么怎樣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呢?

  這次習作能寫出產品的外部特征和它的價值或用途是重點。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只有學生的寫作興趣有了,寫作素材豐富了,體驗深刻了,才能寫出優秀的文章。為了調動學生的表達欲望,所以,我們提前給學生習作要求,讓學生有充分時間去觀察、詢問和查閱來收集寫作材料。因此,學生就有內容可寫了。由此可見,作文教學應重視材料的準備,讓學生提前收集材料,提高課堂的效率,從而為學生能初步修改自己的習作打下基礎。

  作文教學反思 篇9

  “提起作文頭就疼”這是同學們的口頭禪,對于三年級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那么,作為三年級語文老師應當如何指導學生作文呢?

  我本著追求快樂作文的本意,讓學生在我的課堂里擺脫畏懼作文、感覺“沒有東西可寫”的困境。我設計了一節游戲作文課。

  一、玩玩、說說、寫寫輕松又實在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化劑,是學習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要想讓學生認真寫作,喜歡寫作,還應培養他們對寫作的興趣。游戲作文是最富有情感性的創造活動,在課堂上我擠出時間讓學生盡情地“玩”,這對于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創造協作心境是大有益處的。在游戲過程中,我把游戲分成三個部分,就是想讓學生能夠邊看、邊玩、邊議、邊說。在每一個部分開始或結束時都讓學生談體會,說看到的、聽到的、有意思的事。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舉手發言,寫起作文來自然是得心應手。

  二、重視學生的口頭表達

  在游戲作文課中,玩玩、說說、寫寫是緊密聯系,相互相成的。在玩玩、說說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只注重玩的過程,而沒有注重用合適的語言把玩游戲時,自己或同學的神態、動作、語言說清楚,那樣寫出來的作文照樣也不會生動。所以,在課堂上我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遇到表達好的學生及時鼓勵,給其他同學以榜樣作用。如:“你的口才真好,把你的同學逗笑的動作說得逼真極了。”或及時引導表達不具體的學生:“他們玩游戲的姿勢是怎樣的?能形容一下嗎?他們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才把你逗笑呢?”等等。在課堂上我還展示學生的習作,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各方面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點燃學生寫作的激情。在盡情游戲、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進行具體、形象的描述,這樣學生就能創作出優秀的游戲作文。

  在玩玩、說說、寫寫作文課之后,我準備繼續將“畫畫、說說、寫寫”、“做做、說說、寫寫”、“讀讀、演演、寫寫”等各種活潑、有趣的形式請進我們的作文課堂,讓學生越來越喜愛作文課堂,越來越喜愛作文。

  作文教學反思 篇10

  1、一次活動系列的精品課程,如何做到有語文味呢?老師以她精深敏銳的語言辨析力和幽默豐富的評價語以及專業精神,使課堂中有著無處不在的語文味、生活中有著無處不在的語文味。例如:老師問:“磚除了建高樓大廈,還有哪些用途呢?”學生回答是建橋、建爐灶、建長城……的時候,老師能用充滿詩意的評價語言——普普通通的磚頭,給我們提供了快捷的交通;普普通通的磚頭,給我們提供了溫飽;普普通通的磚頭,成就了長城的雄偉壯觀,留下了聞名世界的古跡……充滿味道的評價語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磚外表的平凡,作用的廣泛,從而擷趣課堂語言,把樸實的磚寫得美美的。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萬丈高樓平地起,但哪些高樓大廈沒有它的身軀?哪一幢失去了磚的支撐還依然勁挺?哪一幢失去了磚的保護能經得住風吹雨淋?但你又在哪一幢高樓大廈里見過裸露的磚。”由此可見,充滿文采的課堂語言是語文味的強力助劑,是形成課堂磁場的重要元素,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2、本次精品課程,學生猜完磚后,老師借著學生低落的心情,話鋒一磚,雖然你們看到的禮物是磚很出乎人意料,但不要小瞧磚哦。接著引入視頻,問學生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進行有效的聯想。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是交際工具,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品味學習語文運用的妙處;語文是文化載體,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浸潤于語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這就是語文的學科特性,也就是語文味。課堂中,把學生由看視頻中所聽到、看到的感性認識,接著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地發揮聯想思維、練說。學生說道:“我看到了高樓大廈,想到了民工叔叔,他們為了建設美麗的城市,背井離鄉,起早摸黑,勤勤懇懇地工作著……”接著老師評價道:“你知道安徒生為什么能寫出這么好的童話,因為他像你一樣善于聯想。”語文課堂是生成性和創造性最強的課堂,老師抓住課堂的生成,在師生互動中,常常會碰撞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思維火花,不時會爆出一些語言的精彩。對課堂生成中語言新知的捕捉,不僅僅是在于對這些新知的了解,更在于培養學生時時處處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3、精品課程的設計要努力凸現文本的表達個性,強化最鮮明的寫作特色,不但要研究“寫了什么”,還要引導學生研究是“怎么寫的”。這次活動老師在課堂中貫穿了無痕的寫作方法指導,猜禮物的過程抓住看到的情景寫、寫心情要把看到磚前后心情進行對比、由磚引發的聯想要合理豐富,并且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任由他們選擇自己喜歡寫的片段,寫出自己喜歡的文章。這就明確了寫什么及怎樣寫的教學難點。另外,同桌互賞、師生互評作文的過程又是一次指導學生寫什么及怎么寫的過程。評點作文的時候,學生學得什么知識呢?學生知道原來寫這類作文可以這樣寫的,讓學生把這種想寫好的欲望激發出來,師生互評除了點評寫作方法外,老師還更重視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把學生寫得好的詞語讓全班一起讀,學生讀的過程中,又是對磚的一種認識,又為自己積累了美詞美句,反復品讀,咬文嚼字品賞,品出習作課上語文的味道。

  作文教學反思 篇11

  《習作6》是看圖想象作文。教材提供了兩幅圖畫,這兩幅圖描繪了一位小姑娘看到一只雛燕從自家的屋檐下的燕窩里跌落下來,小花貓看見了撲過去想吃掉它。接下來要求學生想象一下,后面會發生什么事情,結果怎樣,再把故事寫下來。題目自擬。

  這是給材料讓學生進行寫作的訓練,簡單說是以“圖”為本,以具體的直觀形式為支柱的習作表現形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在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訓練上,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全貌,感知故事內容-----接著指導看清其中的人或物,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仔細觀察畫面的細節,明確圖意。在想象能力的訓練上,以圖畫為立足點,通過指導想象圖畫中的事物,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在老師的引領下懂得要根據畫面內容,進行合理想象,讓畫面活動起來,讓畫中的人活動起來,讓畫中的物也活動起來。

  圖畫中的情景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某一鏡頭,所以在指導想象時要切合圖意,切合現實生活中事物的發展變化,應與童話故事的想象指導區分開來,不可放任學生漫無邊際的想象。在發揮想象故事的發展中,學生可能對貓吃雛燕的動機可能有爭議,此時,要給學生明確“貓翹起尾巴的意思”(根據貓的習性特點,如果翹起來很硬,且毛有刺刺的感覺說明小貓在生氣或是害怕或是敵對。全身壓低,尾巴起卷起來,雙耳后壓,張嘴,露出犬牙,并且出聲。準備攻擊-前低后半高,尾巴平伸,雙耳朝前傾,爪子全露出來。這時它要攻擊了。)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想象合理、大膽。

  在感知圖意后,要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仔細看圖,這樣作文時語言表達才能有條有理。

  作文教學反思 篇12

  圖畫就是一個情境,要挖掘圖中的寫作素材,最好的途徑就是走進畫中,把自己融入情境中。

  在一次試教中,當指導學生想象小女孩看到雛燕掉下來的一剎那,她會有什么反映?有的學生說::“小女孩很擔心。”有學生說:“她會跑前去。”聽到他的回答,我心想不夠生動,如果“疾步向前”這類的詞才會把當時緊張的氣氛表達出來。于是我順勢說:“你上前來,看到雛燕掉落下來時……”學生馬上沖向前去伸手作接的動作。于是抓住這情境說:“誰來用詞形容當時的動作。”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有的說“疾步向前,伸手去接住雛燕”有的說:“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向前去接雛燕。”

  這一環節在課前我并沒有預設,而是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創設情境,以演演的形式創設圖畫中很可能出現的情境,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實踐證明,這一情境調動了學生心中已有的素材使他們有話可說,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由此學生步入了“想象之旅”。

  課后我整理修改教學設計,我以情境創設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在教學中以看圖感受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替換,想象自己就是圖中的小女孩走入情境;以簡單的演一演融入情境;用語言、音樂渲染情境。通過形式多樣的情境創設,是學生融入故事中,一步步地深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琢磨、想象故事的發展和結果。讓學生把生活中那一個個符合圖畫的情境對接上,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李吉林老師這樣闡述情境教學:從教材出發,由教材內容決定情境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個或一組情境都是圍繞教材中心展現的,這樣才是有意義的。

  作文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下午,與班里的學生一起回顧整理,一起構思作文,有些疲憊,也有小驚喜,在導圖引入教學之后,學生所呈現的進步值得點贊。在下午循序漸進的導學中,還是有收獲的。

  1、回顧課題,向課文學"擬題"。以人物命題,以語言,以中心命題,本單元課文各有特色。這也是導圖的第一步,需要有個主題,有此遷移,不再那么單調,學生在擬題上開始講究《那抹淡淡的微笑》《秋陽下的笑臉》《一碗熱粥》《餐桌上的那道菜》《暖語曖心》《一張紙條》《熱心腸》??從題目中看出他們的那份用心,感受到一份真情實感。

  2、回顧內容,向課文學"寫法"。每篇文章在構思上"有事例描寫,有品質贊美,有情感表達",學框架構思;每篇文章在人物描寫上有方法,環境,心理,動作,神態,外貌,借交流平臺,找句子,談體會,悟深意;每篇文章都有重點聚焦,主要人物要濃墨重彩,應避免主次不分。有此遷移,導圖內容頗為豐富,那抹淡淡的微笑串聯全文,我的心理變化貫穿其間,人物的描寫方法的詳盡運用,那份懷念與感激之情已躍然"圖"上,令人感動。當然也有很多不斷地修改與調整的,那都是進步的痕跡。

  3、繪制導圖,向生活要素材。課內有鋪墊學方法,課外有補充悟真情。進入關鍵環節有指導,我給的不多,一是會發現,生活中的事,要以小見大,小事見真情;二是啟思,將腦海中的畫面外顯,圖示,交流素材,交流思路,調整完善。可喜的是學生的善思妙想,同學之情,師生之情,父母之愛,偶發有感一一一選擇的都很真實,選取的點都小。我想作文就是在不斷構思推敲中得以訓練。導圖作文,效果不錯!

  作文教學反思 篇14

  新課程全面實施以來,人們比較關注考試作文評價體制的改革,但卻忽略了常規教學中作文的評價方式、方法的探討。《語文課程標準》提倡采用多種方式進行作文批改,筆者認為在常規作文訓練中可采用如下批改形式和方法。

  一、精批細改

  精批細改是作文批改的基本形式之一,這種方法是教師對學生作文中的優缺點詳細地指出,既說明錯誤原因,又指出如何改正,既表揚成績,又提出要求。具體做法是:教師要詳讀一遍學生作文,了解文章全貌,隨手將錯別字、標點符號訂正過來,做好眉批;然后再逐句逐段仔細推敲,改正錯字、病句,寫下肩批;最后再從頭至尾檢查一遍,指出文章謀篇布局、主題立意存在的問題等,寫下總批。這種批改方法運用得好可以給學生具體幫助,使學生了解自己作文的優缺點,更有針對性地加強訓練,提高作文水平,也可以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實際作文水平,便于因材施教。當然,這種方式運用得不好容易造成教師包辦代替,影響學生主動學習精神的發揮,也容易受教師水平以及教師情感定勢的制約,影響批改效果。

  二、全收略改

  這種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寫作水平,使作文教學有的放矢,還便于課外個別輔導。所謂略改,就是邊看邊改、邊批邊改,一遍了事。凡須增減幾字者,順手增減;凡須稍加點撥者,順手點撥;凡須增添句子者,可畫個記號,讓學生自行增添;凡遇不通的句子,可在句子下畫線,讓學生自行改動;如遇錯別字,可在字下畫個圈,讓學生自行訂正;如遇行款格式錯誤,照校對符號糾正;最后寫下評定等級或分數,作為對全文的判定。

  三、全收輪改

  輪改,是指每次作文,教師只對學生作文的1/3或1/4進行批改,其余作文,只收不改,定個等級,打個分數,每次作文逐個輪換,交替進行,但務使每個學生在一學期內都能有二至三篇作文得到詳批。使用這種方法,要輔之以評講,使全班學生都能從中受到啟示,及時解決自己作文中的問題。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作文處理得快,作業容易周轉,有利于增加作文訓練次數,學生有更多的練習機會。

  四、師生共同批改

  這種方法,要有目的、有準備地進行,可以選一至兩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兩篇便于比較),事先讓學生熟悉原作,然后提出批改的目的要求,擬定幾個思考題,讓學生課下交換意見。課上在教師指導下逐一解決思考題,包括學生臨時提出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對不同意見,不輕易肯定或否定,允許保留。批改后,讓原作者發表意見,最后教師總結,指出原作優點,表揚發言積極和有獨到見解者,重申全班應注意的問題,并布置鞏固性的書面作業。

  五、學生互改

  學生互改有兩種形式:一是兩人對改,二是小組評改。兩人對改,可由教師提出批改要求,例如糾正錯別字、修改病句等,然后由同桌或前后桌學生互改,改后打分和寫評語,教師抽查,糾正不適當的批改。小組集體改,可由教師指定小組成員,其中應包括上、中、下三類學生,以五人一組為宜,組長負責批改全過程,小組建立后教師幫助確定批改重點。各小組根據每篇作文的具體情況確定批改內容,如怎樣確定主題,怎樣取材,怎樣安排材料等,開展討論,集思廣益,如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請教老師,經過充分討論,寫好評語,要注意眉批、肩批,說明道理,有的作文也可以總批,寫批語時要全面評價作文的優缺點。最后,各小組小結批改工作中的成績與缺點,收獲與體會,并提出今后改進意見。無論是對批或小組批教師都要根據學生提供的材料,作一次面向全體學生的講評。

  當然,作文批改的方法還不止這些,隨著人們不斷地研究與探索,必定會出現更加科學的作文評改新方法,愿與同仁們一道探索。

  作文教學反思 篇15

  學生遇到習作題目,愁眉緊鎖,頭腦發熱,半天憋不出一句話,或是胡編捏造,亂說亂寫。這是我們偏山區農村小學習作教學中常見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是由于偏遠山區農村的小學教師,而且大多教師都是年齡大、半路出家,沒經過專業學習訓練,這樣的老師教低年級,影響學生語言的發展;另一個原因是由于偏遠山區農村的小學生視野窄、見識少、閱讀面狹窄、積累不足,沒有主動運用學過的字詞句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的習慣。在習作時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情可抒。這里的“所見”、“所思”、“所感”就需要運用積累的字詞句來表達。怎樣指導偏遠山區農村小學生做好素材的積累,使他們熟練運用語句,寫出記敘清楚、中心明確、語句通順、表達真情實感的好作文呢?八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中,我不斷總結反思探索,得出以下兩大點:

  一、字、詞、句的理解和積累是基礎。

  (一)字、詞、句的理解。

  字詞句的理解,我以課堂的生字教學為主,生字教學要堅持以生為本,以趣為先,提倡學生在自主搜集,歸整,分類和發現的基礎上,輔之以教師的指導。例如:生字的識記教學時,我會引導學生用比較認字法、熟字拆分法、結構認字法來完成。在生字詞的音形義理解指導上,我注重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從字到詞理解識記,再用詞造句,進行理解識記運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字、詞、句的積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寫好作文,必須要積累素材,而素材積累的過程就需要用到字、詞、句。所以字詞句的積累,我是從以下兩方面來引導學生做的:

  1、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現實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學生作文的思想、觀點、感情及一切材料都來自現實生活。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教師在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周圍事物的同時,還要學生認真去想想,去聽聽,去聞聞,去嘗嘗,去接觸接觸,去研究研究。同學們要想寫好作文,就要熱愛生活,學會做生活的主人。一個不熱愛生活的人,他不可能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一個對集體活動不關心的人,也不可能寫出精彩感人的集體活動場面。只學會觀察生活,學生對待作文才不會有害怕心理,才樂意去寫,才敢于去寫。才能寫出他們眼里的世界、內心的情感,才能寫盡生活的真、善、美,世間的假、臭、惡。

  2、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好詞、好句。有的同學掌握的詞匯量很少,作文時一提起筆來就覺得沒有詞兒,沒辦法表達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有的即使勉強寫出來了,也是空空洞洞。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的詞語,優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等。教師平時就應要求學生不斷積累詞匯。把平時學習中一些有用的材料記錄下來,如名言警句、小趣聞、小常識,小故事等。知識積少成多,用起來就會文思泉涌,順理成章。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求自己班上的學生準備好采集本,以便進行好詞佳句的摘抄,養成摘抄的好習慣。

  (1)從課文內容中積累。在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有“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抄好詞佳句這樣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美從摘抄中積累材料。學生通過平時的積累為寫作打下鋪墊,在寫作時不至于“無話可說,無從下筆”。我要求學生反復誦讀,并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和優美的文段抄寫下來。

  (2)通過寫讀書筆記和寫日記。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有效途徑。我讓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日記的內容不限,體裁不限,字數不限。學生可以寫看到的,可以寫聽到的,也可以寫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以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比如:搞完一次大掃除,辦完一次學習園地,參加完一次課外活動等都可以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自己的真實感受、心得體會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這樣,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二、字、詞、句的運用是關鍵。

  寫作的基礎是識字。識字的目的是為了閱讀和寫作。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句話構成的,而一句話又是由最基本的字、詞構成。所以字詞在作文中處于決定地位。字詞使用的正確與否,將對文章的好壞有著直接的影響。如五年級的學生在《爸爸,我對您說》中這樣寫道:“在遠古的時候,爸爸和媽媽戰爭不斷”顯然是有問題。學生說他指的是他孩提時爸媽爭吵的時候,而又不能確定具體的時間,于是他寫出了上面的話。可見這個學生對“遠古”這個詞不理解。

  因此,對于學過的生字、新詞、好句,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還要恰當靈活運用才是關鍵。字詞句的運用,以聽說讀寫為要形式。魯迅先生在談到自己的寫作經驗時說:“文章應該怎樣作,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練習。此外,并沒新的方法!”可見訓練的重要性。作文教學中,字詞句的訓練運用過程,不僅僅是作文課堂,還應貫穿所有語文課堂。

  (一)“聽”。

  (1)培養學生“聽”的興趣。我平時上語文課,盡量使課堂富有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上古詩詞《望天門山》時,我會用多媒體出示有關詩境的畫面,配上錄音,讓學生談談對《望天門山》的總體感受,這樣不僅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了學生“聽”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態度和習慣。因為學生的基礎差異較大,留守兒童居多,甚至單親兒童、孤兒,他們會特別敏感,心靈特別脆弱。我會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選擇不同的方式加以引導。例如:我班有個孤兒叫陳建鋒,他因為自悲,很少認真聽課,更不要說學習。平時語文課堂“聽”的過程中,我會用點頭、微笑、贊許、關注等眼神注視對方,用表情及簡短的語言啟發對方,不輕易打斷對方的話,允許對方勇于發表個人看法。現在他的作文由原來的幾句話變成一篇完整的作文了。(2)培養專心聆聽的好習慣。我在語文課堂時,有意但不做任何暗示地讀錯字詞,讓學生指出并改正;或者在說話時,有意說一些病句讓孩子們糾正,這樣訓練很有效地培養了孩子們對語言錯誤的感受能力。針對小學生的注意力的特點,我盡量通過比一比的形式,看誰能找出老師最多的錯處,抓住孩子們的愛表現自己的心理,使課堂上每一個孩子都都得表現的機會,是他們有一種幫助老師糾正錯誤的成就感,從而培養孩子們專心聆聽的好習慣。

  (二)“說”,即培養說話能力。

  (1)培養學生大膽說話和用普通話說話的習慣。小學生學習說話,先要敢于說,然后才能說得好。于是我在教學中,多提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多表揚、鼓勵學生大膽回答,說出自己的想法。每周評出積極發言的學生,獎一個小星星貼在榮譽欄上,幫助他們克服不敢“說”的心理障礙。為了使學生有話可說,我要求學生平時多觀察周圍的事物,多注意身邊發生的事情,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向全班同學口頭表述,剛開始時,很多學生只是說簡短的一兩句話,后來膽子大了,成績好的學生還能說得比較流利,比較好。由于我們生活在農村,孩子們都說客家話,學生說話時常常帶有地方方言,讓人聽了忍不住發笑,所以我特別重視普通話的訓練。上課時的演講或回答問題我都要求學生用普通話,平時也多鼓勵學生用普通話交談。

  (2)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豐富學生的說話內容。有些同學作業非常認真,正確率很高,但上課一提問,他便"沉默是金"。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口語的訓練和復述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記敘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自己總結文章主要內容或復述課文。可以讓學生通過讀、背來豐富詞匯量,還可以用禮貌用語教育、日常交際示范、優先提問等方式對他們進行說話的訓練。

  (三)指導朗讀訓練,以“說”帶“讀”。

  閱讀訓練有助于說話能力培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設計形式多樣的朗讀,如分角色朗讀、朗讀比賽等,使學生興趣盎然。讀中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講”,就需要學生對課文精妙的字詞句的巧用感悟,從而提高字詞句的重組使用表達能力。“說”,是用嘴寫文,是用筆寫文的初級階段,屬于“寫”的范疇。在對學生進行“聽”的訓練時,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來鞏固聽的效果,加深“聽”的印象。在進行“說”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進行“寫”的訓練。

  最后,“寫”。即書面表達和學會自我修改。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聯系實際讓學生學著寫,引導多動手寫作,進行課堂作文練習時要及時評改作文,我評改前,會先讓學生交叉修改。特別強調學生抓住字、詞、句的錯誤運用修改,品讀優秀作文,多表揚寫作有進步的學生。

  總之,學生習作教學,特別是山區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選擇合適的教法,持之以恒,一步一個腳印的來提高學生的習作素質和能力。山區小學的習作教學永遠在路上,需要我們不斷總結、反思、探索。

  作文教學反思 篇16

  “煩死了,又要寫作文了!”“我不知道要寫什么。”“要是語文課不要寫作文,那該有多好啊!”每當我聽到學生發出這樣的感嘆時,心里總是很著急,壓力很大。小學中年級孩子寫作文時,常常不知該如何下筆,更不懂如何謀篇布局。在進行作文練習時免不了怨聲載道。有的孩子甚至互相訴苦說:“我最怕寫作文了。”作為語文老師,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消除對作文的畏懼情緒,讓孩子們對寫作文產生興趣并寫出富有童趣的文章來呢?通過近幾年的語文教學我發現小學生在寫作文時常常出現以下一些問題:

  (1)選材不恰當。譬如有些孩子寫自己是開朗的孩子,可是他舉的例子卻是說自己是個馬虎的孩子,選擇的材料沒有經過考量。

  (2)詞匯不夠:形容“快樂”的事,通篇都是“快樂”,沒有別的形容詞。

  (3)句子不通順。孩子們經常是想到哪就說到哪,整句整段思維混亂。常常看完整篇文章后不知所云。

  (4)構思不完整、詳略不當:開頭寫了一大半,來到主題中心思想時卻兩句話帶過,結尾更是草草了事,犯了主題不突出的毛病。譬如寫“古詩朗誦會”的作文中,有不少同學就只重點寫出了比賽的開始和比賽的結果,比賽過程中選手的神態啊,聽眾的反映啊......就寥寥幾筆的帶過。

  (5)觀察力不夠,描寫不深入:例如描寫自己很粗心的特點,但是卻沒有舉例具體說明,只是一句簡單的敘述。

  (6)口頭語特別多。有些孩子用書面語表述不清楚就干脆用“澂江方言”代替,讓我經常哭笑不得。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寫任何東西決定于認識和經驗,有什么樣的認識和經驗,才能寫出什么樣的東西來。反之,沒有表達認識的能力,同樣也寫不出好作文。”這句話很明確的指出在寫作文前必須對要寫的事有一定的認識,在發現孩子們常常犯錯的方面以后,我就做出了很多嘗試來訓練他們的寫作能力。我在寫作文之前進行了充分的素材收集甚至實地演示引導,讓學生對所寫之事沒有距離感,而能確實寫出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邊的真人真事,同時讓他們對每次作文課都充滿了興趣和期待。譬如有一次作文是要求寫一次“古詩朗誦會”的活動,學生硬編肯定寫不出,我就在寫之前舉行了一次生動的“古詩朗誦會”。孩子們在朗誦會上,情緒非常的高漲,積極性也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在他們真正的經歷了這樣事情以后,再讓他們寫出此次活動的情形就沒有像往常一樣怨聲載道,而是一個個歡欣雀躍,奮筆疾書了。

  四年級有一篇寫人的文章,要求寫出自己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在描寫外貌特征時,孩子們詞匯量不足,而且不知道怎么寫出自己外貌最突出的地方,我就此舉行一次“猜猜他是誰”的趣味活動。讓學生上講臺用語言描述一位自己熟悉的同學的外貌特征,再讓大家猜猜那位同學是誰。同學們非常興奮也很感興趣,都積極地上臺說話,臺下競猜的孩子們也很配合,左右觀察只想快點猜出描繪的是誰。孩子們在活動中想要別人在最快的時間猜出來,就會挑同學最有特點的部位來描述,通過這樣孩子們就自然的學會了怎樣去描述一個人的外貌特征了。我再在黑板上提供一些生動的,優美的描寫外貌的詞語豐富孩子們的詞匯量,孩子們對于外貌的描寫就基本上沒有問題了。在性格特征描寫方面,我同樣采取了先發現自己的性格特征后再提供相關的詞語讓孩子們選擇使用,既加深了孩子們對此類詞語的正確理解同時也是一種積累與鞏固。孩子們接著還對自己

  的性格特征進行舉例說明,寫一些生活中的真事。最后文章寫自己的興趣愛好,孩子們對自己的興趣愛好都很明確,所以問題不大。在解決了這一系列問題以后,孩子們就能很輕松的寫出一篇寫人的文章了。

  孩子們寫完一篇作文以后,我會實行“互評互改”,培養學生思維獨立性和創造性。學生作文寫好后,組織在小組內講評,互相指出同學的文章中有哪些語句不通順,哪些詞語用的很“口語化”,哪些是錯別字。學習別人作文的優點,再用批評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點,并指出改進意見。在此基礎上重新再寫,從而使學生每寫一篇都有收獲。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還進行了很多字詞、句子、段、篇章的訓練。為寫好作文打下一定的基礎。通過我的嘗試,我希望學生們都會對寫作充滿了興趣,也能準確、得心應手地寫出優秀的文章來。

  作文教學反思 篇17

  上周五,我們又上了一節作文課,作文的題目是半命題——我真的敬佩......,這節作文指導課,我自己上的很不滿意。

  很顯然這是一篇寫人的作文,寫人的作文就得抓住人物品質,也就是你敬佩的原因,敬佩的理由,而這種品質必須通過一件事,或幾件事來展現。

  我還是讓孩子們說題目,說哪件事讓人敬佩,開始也是同桌交流,孩子們說的不熱烈,選取的題目也不新穎。我暗暗的想:難道真的沒有讓人值得敬佩的事嗎?我的情緒也不高漲,一種感覺:我的作文指導進入了瓶頸期了,中年級作文過渡到高年級,我好像走入到了一個小胡同,感覺不到孩子們在作文中的真情實感了?什么原因?怎么辦呢?

  我反思:寫人的作文比寫事的作文有難度,孩子們往往抓不住人物的性格特點。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不善于觀察和挖掘素材,在他們的心中很少去敬佩別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作為教師的我,就是引導孩子們善于發現。這點我做得不夠好,例如:我可以引導孩子們在身邊找敬佩的人,比如學習第一的同學,寫字工整的同學等等。在課堂上還是應該多交流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點燃孩子們的激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真的缺少發現。”

  這節不成功的作文課,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的引導不及時,沒有及時的拋出火苗!在下次的作文教學中一定注意!

  作文教學反思 篇18

  一、轉變教學思想,更新評改觀念

  “教是為了不教。”這是大家熟知的葉老先生的一句名言。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自能讀書,不待老師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長期以來,學生寫作文,老師改作文,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導致學生一寫好文章不去檢查,更不去修改,一交了之,留給老師去批改。而老師呢,單純地搞書面批改,改呀,評呀,熬費了苦心才把一大堆的作文本改完。殊不知本子發回學生后,他們不瞧紅筆滿篇的所謂“精批細改”,而一看分數就置之不理。教師的千辛萬苦就這樣付之東流。要解決作文教學中的這一癥結,教師先要轉變思想,更新作文評改觀念。“文章不厭百回改”這是寫好作文的傳統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少好文章與其說是寫出來,不如說是精雕細刻,千錘百煉改出來的。可見改是寫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這一環節實質上就是再次用心思考文章的立意選材、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方面的問題,是一個求通求順,并逐步追求精美的動態過程。作為教師必須看到學生有自改作文的潛力。要克服“不放心”“怕麻煩”的思想,花工夫指導學生自己評改作文,把批改作文的著眼點放在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上。

  二、根據實際情況,明確評改目標

  教師根據《大綱》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出相應的評改目標。首先目標要有整體性。一篇文章從指導、寫作到評改等,目標應明確,步調要一致。因為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文字表達的體現,是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評改的過程不僅涉及到表達的形式,還涉及到表達的內容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可見,評改過程也是對生活的認識,素材的積累的反饋。因此,評改目標的確定應整體考慮。其次,

  目標要有層次性。學生的寫作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懸殊較大。如果評改時只有一個劃一的要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使所有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較大的提高。為此在評改時要有不同的層次要求。對上等生來說,語句表達方面問題不大,就必須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去修改。對寫作有困難的學生,則要求降低一些,只要求文章內容健康、思路清、語句基本通順就可以了。

  三、教給評改方法,分步進行訓練

  1、教師示范評改

  指導學生自我評改作文,要掌握階段性。先從教師示范評改入手,從“扶”到“半扶半放”,最后到“放”。教師先從學生的習作中挑幾本典型的優中差代表作,通過實物投影或打印成人手一份,邊評邊改邊講述,讓學生直接感知教師批改的全過程。在示范修改文章時必須要運用下面這些修改符號:

  當然,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懂得評改的方法。讀是修改的前提。

  文章寫好了,我們一定要認認真真通讀全文,而且邊讀邊反復思考,以發現文章存在的毛病與不足,找準修改的切入點及重點,以便對文章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修改時先從整體入手,思想內容入手,先整體后部分,先內容后文字。以下簡稱“四讀評改法”:

  一讀文章,改文章的思想是否健康,內容是否緊扣中心;

  二讀文章,改文章的段落層次是否清楚;

  三讀文章,改文章的句子是否連貫通順,用詞是否恰當;

  四讀文章,改文章中的錯別字,標點等方面。

  概括起來是四個字:“增、刪、調、改”。

  ①增。有助于表達文章中心思想的材料要補充進去,以突出文章中心,增強表現力;對丟、落了的字、詞、句及標點符號,注意要加上。

  ②刪。跟中心無關的材料或者關系不大的材料,要毫不吝惜地刪去,以保證文章重點突出;對可有可無的字、詞、句,也要舍得刪掉,力求準確、精練。

  ③調。對紊亂的順序和顛倒的詞句要進行調整,以理順文章的層次、句子,使文章有序、通順。

  ④改。對文章的錯別字、不恰當的標點,用得不當的修辭手法、出現的病句,要認真改過來。

  2、師生共同評改

  師生共同評改就是師生一起討論,一起評改一篇文章。課前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印發給學生,讓他們閱讀思考,作好修改準備。接著教師根據上述“四讀評改法”進行指導,以學生的發言為主,教師作適當啟發、點撥,充分發揮集體智慧,讓學生動腦筋發現錯誤,指出評改原因,使他們從病例分析中懂得錯在哪里,為什么錯,如何修改。也可以讓學生再挑閱其他習作,從中找出所犯的相同毛病進行修改以加深印象。

  3、學生相互評改

  學生喜歡評改別人的文章,但往往又無從著手。開始學習評改時,教師首先根據習作的要求,從字詞句點到篇章結構,立意,突出側重點擬出幾個具體標準,出示在黑板上作為修改的尺度。其次要求學生使用統一的修改符號,標出文章的錯處。起先可以組成幾個評改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集體評改,因為學生獨自一個修改一篇文章顯然有一定的難度,只有讓不同作文水平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評改作為今后自我評改的鋪墊、過渡。學生相互評改時允許他們挑選評改對象,讓他們接觸各種同學的文章,吸取各方優點,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4、學生自我評改

  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學生對作文評改已有了初步的印象。當學生寫好文章之后,最好念上一兩遍,在讀的過程中,檢查中心觀點,檢查段落層次,檢查字詞句點等。然后拿起筆來進行修改自己覺得不妥的地方。改了讀,讀了改,反反復復地修改,直至念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同時,還應敢于將自己的作文“曝光”,讀給同學聽,讀給家人聽,請他們多提意見,這樣集思廣益會收效更大。

  評改作文是習作指導的繼續和延伸,是一個再認識,再表達的過程。教學生寫作文不僅要教給學生的寫作文法,還要教給學生評改作文的本領。培養自改作文的習慣是培養自改能力的基礎。評改作文能力的訓練不是到高年級才進行的,在中年級的作文包括片斷練習,低年級的說話、造句與寫話訓練中都可以進行訓練。只有歷練到成了習慣,才能在“落筆”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復推敲。如此習慣一旦形成,將會終身受用。

  作文教學反思 篇19

  本次作文的要求是挑一個最熟悉的人,把屬于他的一件事介紹給大家。這次作文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生所選事例過多,主次不夠分明

  作文要求通過一件事來表現人物的主要性格特點,很多學生在作文中不只寫了一件事,而是寫了三件,四件,甚至羅列了很多事情。這些事情,他們往往幾筆帶過,沒有展開具體描寫熟悉的人的這件事情是怎么做的,人物做這件事情時的動作、表情、心理、語言很少描寫,大部分是些概括記述的語言,使文章非常干癟,人物的特點很不突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課堂上講:人物的特點是通過他做事情表現出來的。你只有把他做事情時的細節寫清楚了,這個人物的特點才鮮明,讀者才能明白你想通過這件事來介紹人物哪個方面的性格特點。但是,學生在寫作時還是犯這個毛病。

  二、選擇的材料不夠典型

  學生在選擇材料時,不知道經過篩選,在寫作文的時候不去想材料和主題之間的關系,學生寫的事例往往表現不出人物的性格特點,甚至有的學生所選的材料與所表現的中心風馬牛不相及。

  寫人的文章是寫其他文章的基礎,如果在這方面學生很模糊的話,學生寫起其他文章來會更吃力。今后的作文教學,任重道遠,我期盼著學生在寫作上能多多一些技巧,多一些感悟。

  習作評改應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也是學生通過多種反饋對自己的文章作出較為正確審視的一個過程。因此,習作評改的方式應是開放的,多樣的。師評師改,自評自改,互評互改……都應隨機采用。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和諧開放的評改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評改的機會。

  我認為,作文的評改是作文練習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它不僅能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文章中的優點和不足,同時可以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使他們逐步懂得“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道理。現在就習作評改談談幾點做法和體會。

  在作文教學中,按常規,每次作文要隔十天半月后才講評,這樣的間隔顯然太久。學生渴望了解習作成果的熱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漸冷淡,甚至于時過境遷,拋之腦后。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習作熱情,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要把握點評的火候。習作課上,針對學生表達出來的成功、困惑之處,教師要隨問隨答,評寫交替,做學生習作的引路人、幫助者。

  葉圣陶說:“學生作文里任何一點可取的地方,都應找出來,肯定他的想法和寫法。”學生自我表現意識強,寫作起步時的成功,哪怕是極微小的一點,也對于他們未來的寫作心態產生著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因此,教師在批閱學生作文時,要盡力找出每個學生,特別是后進生作文中寫得較好的地方,給學生一點寫作的精神支持。

  我在批閱學生的作文時,發現好詞好句,用紅圈標出,用眉批加以肯定、鼓勵。有的學生正確地運用課文中學到的詞語。如“我一下子緊張起來,屏息聽著。”“我喜出望外地接到了外婆給我寄來的六一節禮物。”我就寫上“能正確地運用課文中學到的詞語,很好!”有的學生恰當地運用比喻句。如“我有時形容詞用得太多,就像小姑娘頭上戴了太多的蝴蝶結。”我就眉批“比喻恰當。”有的學生看圖作文觀察得很仔細,想象很豐富;還有的學生開頭和結尾寫得很好,突出文章中心,富有童趣的語言描寫,我都用眉批加以肯定和鼓勵,讓他們看到自己作文的成績,從而提高寫作興趣。

  我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發現優秀作文,就會在全班朗讀。在朗讀作文的過程中,學生知道教師重視作文訓練而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寫出這篇作文的學生,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而更加勤奮。其他的學生則心神向往之。例如,有一次記事作文的訓練中,其中有一篇寫的是本班的一位學生腳扭傷了,另外一位學生經常扶他上下樓梯,幫他盛飯……許多感人的事跡,同學們為之震撼。通過對作文的評改,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同時也更加關注生活,感受身邊小事,表情達意。

  作文教學反思 篇20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文教學應該樹立大語文觀,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積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關注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圍的世界,然后將自己觀察、感受、所得付諸于語言文字。作文教學要遵循"從學生生活出發,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的思想,培養學生留心關注生活的意識,能文從字順地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本次習作要求“運用一件事寫出小伙伴的特點”。對于寫人,學生并不陌生,關鍵是要突出人物的特點,而捕獲人物特點的,正是自己心靈的感動、激動,甚至沖動。因此,只有那些平時留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積累生活的孩子,才能獲得生活的賜予。怎樣讓學生找到足以激發自己表達欲望的素材呢?這是我在執教這次習作指導時重點考慮的問題。本節作文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去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精心預設,催化課堂生成。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因此要重視預設。這節課課前我認真地鉆研教材,全面地備好學生,預設好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每一個細節。所以這節課上起來可以說是按部就班,每個環節都朝著我預設的方向前進,學生也在我的準備中漸漸學會寫人的方法,最終還寫出了許多精彩的片斷。

  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這節作文指導課,雖有精彩之處,但也給我留下遺憾和深深的思考。從這節課學生的反應以及學生課后所寫的作文來看,教學目的基本上能夠達成,大部分學生能用堂上所學到的方法去寫身邊的小伙伴。只是這節課上,還有許多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選材時,應該花多點時間在這上面,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或語言把人物寫具體,并讓學生去說說怎樣寫具體,這樣或許寫出來的效果會更好。另外在學生修改、評議別人的文章這方面還有待加強,學生雖然能夠幫助同學修改,可是修改的仍然只是停留在語句是否通順這些基本東西上面,還沒能真正做到從選材上、是否突出特點這些方面去進行修改。這些方面,都是我以后需要努力和改進的。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謹慎地把握好生成與預設的關系,讓我的課堂充滿活力與人性的光輝。

【作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作文》教學反思10-09

作文的教學反思10-27

教學反思作文04-04

對作文教學的反思10-11

作文寫作的教學反思09-21

《作文的文體》的教學反思09-08

寫景作文的教學反思07-27

對中學作文的教學反思08-01

《游戲作文》教學反思01-10

作文教學反思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