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論語的讀書筆記23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的讀書筆記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的讀書筆記2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學習有僅指學習書本知識,還應包括學習生活技能、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則等。學習的重要原則是學以致用,學了就要應用于實踐中,而且要常溫、常用、常練。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方能學懂、悟透、靈活運用。在學、用、練中體會成功的快樂,體會成長的'快樂,達到熱愛手頭上的事兒的地步,沒有什么學不會的,沒有什么做不好的。
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遠來造訪,何其快樂!幾千年來,真正讀懂孔子的人都是他遠方的朋友,跨越時空的交流,精神領域的深層對話,找到知音、找到心靈家園,那是人生最滿足、最快慰的事情。
別人不了解自己,不必怨恨,報怨是修養不夠。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應該了解你、理解你、認同你,干嘛非強求那么多人去了解你呢?你有實力、有魅力,首先應先推銷給自己,然后再推銷給別人。讓別人了解你、理解你、認同你,你自己應先了解別人、理解別人、認同別人。
論語的讀書筆記3
先看最明顯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第十一)
子貢問說:“師和商這兩個人哪個更賢?”孔子回答說“師做得過了,商又做得不夠。”子貢說:“那么師更好些?”孔子說:“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不好)”。
的確,人的一生,也就是處理各種矛盾的一生。對于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不“過”,也不“不及”,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論語》里面就列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治長第五)
遇到事情應該怎么處理呢?這里“決”和“慎”是一對矛盾。而太過“決”就會成武斷,太過“慎”則是優柔寡斷,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不可取。聞而行之則太武斷,易犯錯,三思后行則太優柔寡斷。所以面對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說:再思之,可矣。
孔子還要求統治者的行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壞的決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次,選拔官吏要以道德為標準,孔子認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職位在沒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會信服;如果沒有道德的'人的職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則民不服。再次,他主張推行教化,反對統治者的殺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意思是說就像草隨風動一樣,為官者的言行影響著老百姓,以此要求統治者發揮身教作用,引導天下風氣向善。“愛人”表現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進生產,使人民富足。
論語的讀書筆記4
當我抱著一本厚厚的《論語》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我的人都會驚訝的說:“你看得懂嗎?”而我會自豪的說:“看得懂!”其實這本書很有趣。
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在我國東周時期,由王全空東遷后日益衰敗,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威風,各個諸侯為了爭奪土地,展開了長期的斗爭。
在這期間,魯國的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十分心痛。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規則,孔子為了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提山“克已復禮”的主張,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學”的'理論。
孔子認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關愛,就是重視老百姓,關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為此定現“仁”,孔了十分重視“禮”,主張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為都符合的要求。
這本中還讓我們知道了一些關干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老師,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準,時時處處嚴格安排,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禮,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為了讓自己的主張成為現時,于是四處游訪,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可最后各個諸侯國由忙于爭霸,所以沒有理會孔子的主觀,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魯國……
我看完這本書之后十分氣憤,因為孔子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最后他得到的卻是拒絕,要不是個各諸侯國不聽孔子的建議,所以才傷亡慘重。
《論語》這本書不但有趣,還能讓你受益韭淺,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
論語的讀書筆記5
“經典”雖然看上去年紀一大把,其實火力旺盛的很,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遠方來,不亦說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的展示著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論語》這本書,主要集中孔子及其弟子所教授給我們的道德。禮儀,做人等方面的知識,是儒家經典,一直深受我的喜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天天掛在我口中,那就是許多人行走,他們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出自于儒家的'圣賢孔子之口。這句話之所以能讓我受益匪淺,是因為它包含著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
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的壯力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啊!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告訴我們,對待朋友要真誠,萬不可以虛情假意。
真的,人的一生猶如一條長路,有許多岔路,我們有時會走錯路,但有人會來提醒你,它就是國學,就是經典詩文,因為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經驗,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價值歷久彌新,我們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揚這一民族的瑰寶。
假如說,我們的心田是一塊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陽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經典詩文,論語就是那陽光、惠風和細雨。只要你愿意時時刻刻去允吸去領悟去誦詠,那我們的理想之花一定會開得艷,持得很久。
《論語》,一本儒家經典,所傳授的知識更是讓我大大地受到啟示,讓我先學會了做人,在學會了學習。我要感謝《論語》,是你,讓我重新獲得生命之源,讓我再為之奮斗!
那我們就繼續誦讀《論語》吧!好好的擁有它、記住它,讓它在凈化我們的心靈,讓它來耕耘我們心中的土地,提升我們的品味,弘揚中華民族之精髓,更讓它引領我們克服種種困難,向成功邁進吧!
論語的讀書筆記6
有緣來品讀《論語》一書,便深深的為它所吸引。語文課本中,眾多文言文名句都出自《論語》,便在初中就對這本書有著濃厚的好奇感,品讀中華的博學經典,感受著歷史傳承的美德,使我對這本書流連忘返,對有著一層面紗的中國有著更多的追隨興趣。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對孔子所言的摘抄與解析,在這本書里有許許多多的哲理意義,有親情、友情;有尊師重道、學習方法、思想品德,無論你現在需要被解答什么,放下焦躁的心,跟著《論語》,你便有答案了。
《論語》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學習和親情了。
首先來說學習,無論你是小學剛進校的孩童,還是頭發斑白暮暮遲年的老人,你都要學習。學習是沒有年齡的分界,就好比美麗的音樂沒有時間和過節的局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年齡不是問題,一心向學者總會用那么個“毅”,更何況“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再者“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學過的知識,更是有著新的理解與體會——為學常溫自有境界。
孔老先生是個十分重視學習的人,他認為學習不僅能獲取知識,而且是一個人內心快樂的源泉。人活在世上如果能通過學習每天都能對世界有新的認識和發現,并且有所感悟有所體會,才真正算是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當你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感悟的時候,才是對于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這個時候世界才真正屬于你,你會體會到一種智者的歡悅,它涵蓋了三重境界,當我們學習時,我們要懂學、會學、樂學——只有懂得學習,學會學習,樂于學習才能真正了解了學習的真諦。
學習中還不忘多多反省自己,不光學習要反省,事事也要反省。常常反省自己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明朗,讓自己的作為不失君子風范,人缺少了自我檢查和約束的精神,才會讓社會變得污濁如泥潭。孔子對待反省有著嚴格的自我評價與領悟,故《論語》中寫道:“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有了反省,做事更要嚴謹,不要有絲毫紕漏,自我反省正是一種少犯錯的措施。
親情為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之一,報答更是對親情的'最好時機體現,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世間眾事皆有報答之感情,真情往往最重要。孔子講述了一系列有關親情,為的便是讓弟子曉得為人所應有的本質,不要忘記中華偉大的情懷歷史。親人們將我們撫養長大,我們的報答之情不應去學,應是發自內心的感恩,親人的陪伴是莫大的幸事,有何理由要去摧毀了它,要去蔑視這海上漂浮的冰山——它小么?哪兒小?
《論語》一書的只是道德更是多之又多,領悟的所感只是微微一點罷了,孔子十七歲便身為人師,幾乎可以說是用盡一生來教育弟子,其語被記錄作《論語》,由此可見孔子作為古代士人之地位,更何況其不僅知道做人、育人,也通曉琴樂、書禮,可謂人才。
品讀歷史經典,感受了千年的歷史傳承,就像先開神秘面紗的一角,同時又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來自圣哲的洗禮和熏陶,沉迷在書中,無法自拔。
論語的讀書筆記7
古人云:“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這本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孔子在周游列國時無意中的言行變成了世人的楷模,《論語》于是問世并名動天下。
打開《論語》,像是走進了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的謀略,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由于此原因了。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的孔子,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我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自己敞開心扉,說無愧于天,無愧于地,不用察言觀色。
子曰:“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現在一想可不是嗎!君子在品德上團結人,而秦檜之類的小人,以錢取人,用榮華富貴來團結人,所以朋友可能會勾結的很多。
孔子講究孝道。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今天的人們眼中卻在褪色。因此對我們來說重提孝道是非常必要的`。當我們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時,我們才會有一顆感恩的心。父母給予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精心養育成人,期間父母付出的何止是金錢與精力,更多的是濃濃的愛心以及無私的愛。孔子說:“事父母能竭其力”。即為父母要竭盡自己的所能。此句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強調為人子女要孝順父母,而這是考察一個人品德好壞的一個重要依據。現在的我們習慣于依靠父母,索取多,奉獻少。這看在古人的眼里,應該是大逆不道吧。另一層含義是指孝敬父母要憑自己的真實能力,如為此而觸犯法律,則會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質并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教誨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著。也許孔子的一些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吻合,但對于這部影響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經書,是非常有必要一讀的。讀《論語》可以使我們更好的與人相處,讀《論語》可以學會求知的方法,讀《論語》更能體會與人相處的道理,做人的哲學。讓讀《論語》吧,讓我們在中華古老文化的滋養中成長,讓它打亮我們的精神底色。
論語的讀書筆記8
看完了《詩經》再看《老子》,一部部不朽經書讓我獲益,并讓我不禁迷惑:幾千年前的先秦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這些道理的呢?但是這些字字珠磯的作品對我來說還是有些深奧了,咬牙讀了幾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論語》上。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編寫,后來就成了《論語》。中國歷史從漢武帝開始,尊儒學為統治思想,《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
大家不要認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后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孔子的《論語》很少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傷痕闖過來的。全世界都驚嘆于我們,因為我們的一種信念,孔夫子就是一個很有信念的人。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貢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護生的,人都有一死,還不如信念重要了。
《論語》的真諦就是教我們過上心靈的那種生活。古人用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我想用它來洗滌心靈,修身養性罷了。
論語的讀書筆記9
我閱讀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后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歲。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于教人們如何做人。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里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干干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里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的讀書筆記10
那些話語在無聲中穿越四季,比曾經更永恒,延長到了下個冬季。——題記
“溫故而之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反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一條條古訓在耳邊輕吟,每一條都富含著深刻的道理,引人沉思,《論語》中的博大精深,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領悟明白的,它跨越了千年塵埃,吹散了腐朽陰霾鑄成了不朽的千古絕唱。曾經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一種叫做”永恒”的東西的,那些一直被人們都傳通的事都發生在看不見的地方,讓我們無從感觸,而直到我接觸《論語》后,才知道為什么它要以流傳千古,因為它的一切內涵都是與生活和做人的基本道理息息相關的。一直在努力的表達著,用僅存的溫暖去書寫。
它讓我們懂得了什么呢?和那片天空一樣柔軟的'感受,它們一直帶著”有意義”快活的前行,無所顧盼的前行。簡潔的話語中透出須臾般永恒的真諦,它讓我懂得了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它讓我懂得了什么呢?天空的尉藍,云朵的匿跡,暗影收斂的腳步,知道與理解的誠實,父母與親人的憂慮與愛,學習與思考的正比性。它讓我懂得了一定要好好珍惜,要堅持最初的方向。
它讓我懂得了做呢?還以為道路一直都會平坦,航程一直都有光束,行途一直都有溫暖,自己會一點點放棄。它讓我懂得了五彩與繽紛的夢,雖然喜愛,卻是為了更有意義的美好事物的存在。
在《論語》寬闊的道路上前進,總會路過那些溫良與美好,總會學會善良高尚,去相信航程絕不會是無盡天光,去相信幸福的曙光。
《論語》使我懂得的,使我堅信的,就隨著它的流傳而日久彌新,不被風化。
論語的讀書筆記11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很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到了孔子時代。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句話。人并不是被別人控制的工具或者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征的,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孔子后來也收門徒三千,并對他們教導有方,后來就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一本《論語》讓我感悟很多,里面的許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論語的讀書筆記12
這是一本讓人驚艷的武俠小說,整本書一氣呵成。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漢武帝時期,在看完書后,查詢了下相關歷史,確實是有相關歷史典故的,部分記得的劇情涉及到劇透,無法一一描述。
后來,在這本書的引領下,又關注了《長安十二時辰》《三國機密》等類似的小說,排名分先后。《人皮論語》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故事劇情的前半部分都忘記了,只記得很好看。(淚奔)故事大概講述了,從漢武帝征西域,大宛的汗血寶馬失蹤,由此案追蹤到皇權正統,真正的《論語》到底是在說什么,多少前人先烈在延續“真理”的故事。
故事線很隱蔽,充滿想象力,絕對不是正常的帝王歷史可以看到的,可以說是一本不能被記載的`歷史。
在這個故事里,所有劇情都是合理猜測,不禁會讓人懷疑,我們所看到的歷史,是真正的歷史嗎?還是勝利者的歷史?
從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中間的學術和思想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多少人遭受到了政治迫害,漢武帝晚年一直想隱藏的秘密是什么,甚至不惜和太子劉據翻臉無情。
合理的猜測和推論,夾雜部分的歷史故事的記載,玄妙的故事安排,層層疊疊的推進著,將我們引領到了一個歷史的大迷宮中。
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旁觀者之所見,是當局者所經歷的嗎?
論語的讀書筆記13
感謝學校開了讀經典這門課程,我們語文謝老師帶領著我們早晚吟誦。在幼兒園的時候背誦過《三字經》、《弟子規》之類的國學經典,我對古文化很好奇,雖然很多不太理解其中的涵義,但是謝老師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書慢慢就能體會書本中的道理,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老師告訴我們,《論語》是我國儒家經典核心著作,記載著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多么有用途,“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對我來說有些深奧,但是從讀經典這幾個月以來,加大了識字量,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朗誦能力,對學習尤其是學習語文助力不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有認真讀書,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書中篇篇經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一節我最喜歡,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我們要誠實守信,不撒謊,學習認真,溫習功課,不辜負父母老師的期望和朋友的信任。時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做好這些,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陶冶我們的性情。當然這些很多是老師和父母講給我聽的一些理解,我要按照孔子說的那樣要求自己更加努力的讀好經典,不斷提高自己。
論語的讀書筆記14
論語是孔子寫的一本名著,分別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學而第一、第二篇是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后,時時去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
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了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溫習才行。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幾次考試沒得滿分。
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中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么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著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里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后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經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
論語的讀書筆記15
本書講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這告訴我們現在的老師應該學習孔子這一點。
對于學習,我們要做到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到的知識,按時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開心嗎?因為在溫習的同時,我們把學過的知識不斷的鞏固,也許還能獲得新的東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復習完所學過的知識,就再也不用懼怕考試了,更別提說掛科了。
從《論語》中,我還知道了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學問的好壞,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看他的.道德修養,這好比當今社會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并不是看學歷,也不是看文憑,而是看他的言談舉止與品質修養。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沒有學習過什么,但他能做到孝,忠,信等傳統倫理,這也不能說他沒有文化知識,沒有道德修養。殊不知她所擁有的這些道德修養結石就是最大的財富了。
《論語》共20篇,其言語精練,內容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我感受到了《論語》擁有強大的文化底蘊。每一位學子都應對其進行品讀
感悟及求索。書中有著豐富的知識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有愛心,要以賢德的人為榜樣。把這些作為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思想。
論語的讀書筆記16
仲尼停息在兩千年前的風波里,他的思想卻成了長明燈。一燈既明,便是希望。萬人壘土,即成河山。——題記
記錄過往的書第存留至今的有許多,而讓人如品嘗般的細細品嘗的佳作卻很少。我有幸在距春秋戰國數千年的今天,打開了千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誨。穿越千年與孔圣人來了場跨世紀談話。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立下高遠的志向,在這六藝訥以仁德之心去實現。初讀只知字面意,再品已是字中人。孔子的.道似是天道似是人道,不過后世的人們普遍認為那是人道,而天道因才疏學淺無法觸及。而這其中所蘊念的人道則是教會我們為處人處世之道;以仁德之心待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立足于世間要以君子的品行為準則,要以寬容之心待世人。孔子的寥寥數語蘊含了不可丈量的大學問。
“禮之用,和為貴。”禮樂的運用最恰當的是和,這是孔子的想法。而《左傳》有云:“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中國自古便被成為禮儀之邦,可見對于人們的重要性。而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件事孔子認為季氏所做大逆不道有違禮樂,我同意。不過在我看來禮樂在現代社會更像是這個社會的規則,而這個規則就相當于法,觸犯了這條法律的紅線便超越了規則,這時你便會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禮樂就像是新時代的法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好地行使公民的權利,讓這個社會更和諧。
論語的讀書筆記17
今天是我讀《論語》的第三天,雖然剛開始讀此書有些內容讓人難以理解,不過好在有注釋和譯文,我也覺得這本書簡單了一些,在這本書里面我也很喜歡一句話“子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安詳舒泰,而不盛氣凌人;小人盛氣凌人,而不安詳舒泰。”
因為君子和小人內在的心靈、思想和修養不同,自然他們的風格也不相同,就如君子就算很有學問、懂的很多,他們也很安靜坦然,不驕傲;而小人就是傲慢無理,不安靜也不坦然,總是想讓別人知道他自已多有文化,多厲害,但其實品格與品性卻與真正的君子差的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懷著一種平常心,腳踏實地,謹慎謙虛的面對各種復雜變化的情緒,用寬容坦率的心態,心平氣和、鎮定自如的去學習。這樣,君子與小人這一差異也可謂是可見一斑了。
君子的心中有仁義道德,不會浮躁,君子也不會去貪圖私利,也當然不會去計較得失,在名譽的面前也依然是心平氣和,坦然自若。而小人卻恰恰相反,計較得失,心中只有自己,一點風吹草動,他們便浮躁,緊張,完全沒有一點像君子的.地方。通過這本《論語》自己也會時不時在讀到某一章時而羞愧不已,去反省自己。然后再看看解釋,讓偉大的教育家教你怎么去做才是正確的。
讀論語教會我們很多道理,每篇隨筆里用到的一句話就是自己最喜歡的一句,通過這篇文章希望大家也能分辨出君子與小人了,喜歡誰(指君子或小人),想向誰學習,想必大家心中也都有了答案。
論語的讀書筆記18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千年來積累的文化經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典籍中的核心部分,是中華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而書籍是文化的記載,在我看來,《論語》是最具文人氣質的君子品德之書。數千年來,儒家學說一直備受詩人推崇,而孔子也被歷代帝王尊為衍圣公,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喜愛《論語》,孔子言簡意賅,卻蘊含了許多君子品質與精神。
誠實守信是君子之本。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可以說,信是為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我們做人可以不通文字,但決不能欺瞞他人,如果我們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交流滿是謊言,那么生活還有什么意義呢?一個人起初有心與你交友,真心對你,而你卻謊言相待,到了最后,那人也會鄙夷于你,不屑于你,這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可若是你待人誠實守信,會有更多人愿交好于你,于人于己皆利。
謹言慎行是君子之行。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意思是:“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后悔。”人生在世,若想不留遺憾,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對個人對社會負責的態度。這同時也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謙遜好學是君子之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為人若是能夠謙遜好學,那么離成功也就不遠了,學習不僅要從善者為師,還要以不善者為師,以人為鑒,我們應當學習自己不足的,改正自己有錯,一切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喜愛《論語》,其中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感慨而發。可以說,《論語》一書便蘊含了古代先賢的思想與精神,博大精深,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們做人,當如孔子口中的“君子之本”,“君子之行”,“君子之風”。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應該成為更好的自己。
論語的讀書筆記19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這段話中,談到了看待他人的標準。這里的“縲紲”原來意思是捆綁犯人的繩子,在此代指監獄。傳說公冶長雖然家庭并不富裕,卻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鳥語。這樣一個身負奇才的能人,卻不知為什么鋃鐺入獄。作為公冶長的老師,孔子了解他的為人,認為這黑鍋并不應該由他來背,“非其罪也”。但別說是古代,就算是現在,人們只要一得知某某蹲過監獄,上過勞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還記得去想一想:這人真的`有罪嗎?因此,不難想見公冶長出獄后遭世人冷遇的凄涼境況了。
但是,孔子卻不以世俗的眼光來打量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長曾坐過牢而疏遠、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自古以來,世人一提到談婚論嫁之事,莫不是講究門當戶對,攀龍附鳳。孔子當時名滿天下,想攀這高枝的人想來也不會少了。但是孔子卻選中了公冶長這個當過囚犯的窮小伙兒,只因為他從公冶長身處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氣息。這就說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財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謂南容曰:“幫有道,不廢;幫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繼而又為自己哥哥的女兒相中了一位乘龍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個很有才具的人。他無論在盛世還是亂世,都可以進退自如。這樣的人,確實是鳳毛麟角。
從公冶長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見,孔子的相人之術實在是高超。不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實學。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論語的讀書筆記20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托了我們先輩對于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向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為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己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別人。凡事多為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為:多優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一定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為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業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里面的內容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確,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論語的讀書筆記21
坦白地講,一直沒有讀過孟子及其作品,因為本人喜歡道家,尤其是《莊子》。現在拜讀過這本書,才明白孟子和孔子一樣都為我們留下了非常燦爛的文化,他們和諸子一道形成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體系。
作為“亞圣”的孟子對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久,我們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概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鳳毛麟角,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早已穿越了千年的`歲月,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在談及學習時,有一點叫做“尚友”。怎樣跟古人交朋友?吟詠他們的詩,閱讀他們的書,同時還要討論他們在當時的所作所為。比如,大家喜歡讀歷史、傳記方面的書,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與作風,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樣。《孟子·滕文公上》中說“有為者亦若是”,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這種方式獲得了成長。
在談及教育時,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持之以恒,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師的作用在于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說:
再來看看孟子對“人格”的看法吧。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認為人格的重要遠遠高于財富、權力、地位,孟子還主張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怎樣產生“浩然之氣”?那就是:一要持志養氣,堅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動心忍性”,有意識地在逆境中磨礪意志;三要“存心養性”,就是要清心寡欲。做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自古以來激勵了無數的仁人志士。
論語的讀書筆記22
這個星期,我們學習了《<論語>十二章》,這一課中寫出了學習要謙虛好學,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高尚品德。
在這一課中,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講了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教我們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教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
在這一課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是:“溫故而知新”“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兩句話分別寫的是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讓我們知道如何改正自己學習的方式和方法,讓我們知道學習的樂趣。
學習是可以讓我們增長知識,讓我們的學習變成游戲,使自己在歡樂中快樂游戲,快樂學習。
對于時光飛快的流逝,讓我們體會到了惜時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勵學生要一定加倍珍惜時間,讓我們想到了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寫出了時光的流逝,同時告訴我們要珍惜時光,不讓時間從自己身邊溜走。
學完這一課,讓我感悟很深,道德修養每個人都有,但在學習上,每個人的學習方式、方法,要正確人認識自己學習的方法,改正自己的方法,使自己不正確的學習方法。
讀完這一課后,是我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學習應該謙虛好學、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要誠實守信,在自己的行為好學習上加以改正。
《<論語>十二章》多么讓人受益啊,在這里讓我們學會了學習,教會了我們做人,讓我們使自己在學習上充滿歡樂,讓我們改正了自己不正確的學習方式,使自己的學習成績更加理想了。
論語的讀書筆記23
君子自古就是被贊頌的對象,他們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潔。一本《論語》讀畢,我對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將食、住視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對待他人,以溫、良、恭、儉、讓為主,親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實無欺,做事周而不比。貧而樂,富而好禮,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對國家的熱忱之心吧。古有陶潛范仲淹,今有魯迅李大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待敵人橫眉冷對,掀起復興的`革命。對待民眾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瀾。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為了大義。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對于自身的修養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為重金而屈服,訥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為君子所惡。匿怨而友其人,亦為君子所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憎分明者,豈不為君子,人而為仁者,豈非君子耶?仁德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為仁的代名詞,德是君子的昵稱。與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飯。與之情誼,并不濃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湯。君子如天上北辰,眾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詮釋君子之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這樣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論語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論語》讀書筆記05-08
論語讀書筆記09-15
論語的讀書筆記04-07
《論語》的讀書筆記范文05-15
于丹論語讀書筆記07-19
《論語》讀書筆記(精選41篇)09-03
《論語》讀書筆記(精選20篇)06-17
論語讀書筆記(精選11篇)09-05
論語優秀讀書筆記心得05-09
論語的讀書筆記(通用37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