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勇氣讀書筆記1000字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勇氣讀書筆記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近我們學校青年讀書班組織我們一起閱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在前期閱讀電子版時候,說實話我對這本書并不感興趣,一來我不習慣讀電子書,因為看會電子書整個眼睛就會變得干澀;二來這本書是翻譯美國教育學家帕克帕爾默的作品,看譯本多少還是有些語言和邏輯上的不習慣。
前段時間,讀書班給我們人手發了一本紙質版這本書,我得以靜下來心來閱讀。這周我們重點閱讀的是第二章《恐懼的文化:教育與分離的生活》。我用了兩節課外加一個中午的時間把第二章閱讀完了,里面很多觀點和做法令我耳目一新,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教學行為,我覺得自己對學生、對教育的認識還很欠缺。未來,我想結合書中的做法去重新構建我對學生的認識體系。
今天,我想拋開學生的`教育工作,結合第二章的內容談談自己。從小我就被父母教育要與人為善,媽媽告訴我,做事情要得到別人的認可,要讓人家都喜歡你。這導致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屬于討好型人格,其實自己過的很不開心。后來有了孩子后,我也在慢慢調試自己,人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喜歡你,只要無愧于心就好。周四讀《教學勇氣》有段話點醒了我,我才知道為什么我們有時候委屈求全也要建立所謂親密的人際關系。第二章中提到,“分離”是我們習慣的生存狀態,但是我們的內心不斷地產生對聯系的渴望。這是一種強烈的渴望,是對我們心靈與遙遠的星辰、我們自己與世上他者親密無間地共同生活這一狀態的渴望。我們渴望與他者結合為休戚與共的共同體,因為我們知道,在這種共體里,我們的生活會更自在、彼此不再是陌生人、地球上不再是異鄉人。
書中還提到“歸家”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兩個完全不同于我們通常意義的“家”的特性:首先,它是指內心世界,而非外界實體。其次,當我們轉向內心時,那是一個猶如天空那樣開放而廣闊的地方。在這個家里,我們彼此之間謙和地容納與自己不同的陌生思想和陌生的人們,我們置身的這個家,毫無矯揉造作地既擁抱渺小的“我”,也歡迎宏大的“非我”。在這個家中,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受到他者的威脅而勢單力薄的“原子”,而是廣袤的生命網格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這種認識中,我們超越了恐懼而通向完整的人生。
我希望在人際關系中達成這種狀態,簡單平和、隨心所欲不逾矩,在超越恐懼中通向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