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讀書筆記感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牛虻》讀書筆記感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牛虻》讀書筆記感悟1
牛虻被愛與恨的枷鎖捆縛一生,無論是他又愛又恨的神父,還是想愛又不敢靠近的詹瑪,亦或是他一直堅持有時卻不被組織支持的信仰。
這本書實在太震撼我了,已沒有余力一一敘清,以下略撿一二,算是對自己也對這場頭腦風暴的交代啦!
亞瑟對教父蒙太尼里的愛之深,蒙太尼里二十年的陪伴讓亞瑟感覺到了真實的父愛,他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格,對信仰的虔誠,發自內心的關心,無疑給了亞瑟很好的教導。亞瑟有什么理由不去敬愛蒙太尼里呢?亞瑟和蒙太尼里的愛是相同的,可是他們的信仰背道而馳。亞瑟對蒙太尼里的愛深切又矛盾,所以后來他會冷酷的評判蒙太尼里,也會換一個名字為蒙太尼里洗白。可能這樣做對他們當時的活動也是有些好處的,但是也也從側面反映了牛虻愛的矛盾和痛苦。牛虻的信仰堅定虔誠,但是最后一次越獄逃跑,面對神父他依然不忍下手。
牛虻之前所有冷酷的偽裝在這時候都土崩瓦解,他深愛著蒙太尼里。蒙太尼里的信仰虔誠又堅定,他覺得犧牲亞瑟就可以拯救很多人,可是痛失最愛后他發現這群殘忍的人根本不值得去拯救,他們飲著別人兒子的血肉,卻一點同情也沒有。心情悲痛的神父在亞瑟死掉之后很快也死去了。這真是一場悲劇。
這本小說因為此更加真實。
《牛虻》讀書筆記感悟2
《牛虻》一書,作者是——艾捷爾·麗蓮·伏尼契,這著作影響著千萬人的一生,包括我。他的主人公是亞瑟——也就是牛虻。
這本書寫的是亞瑟在經歷重重困難后仍不忘革命,堅持革命。在他被抓入獄后,許多人都認為他已死,但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又重新出現在眾人的面前,在勞倫佐·蒙太尼里的幫助下堅持革命。他自己命名為牛虻,因為他有牛虻的優秀品質。
這驚心動魄的故事把我深深地震撼住了。牛虻被最信賴的人欺騙過,被最愛的人傷害過,淪落到拖著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園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一個活生生,苦苦掙扎的人的靈魂,束縛在那個扭曲的身軀里,被迫為它所奴役。在一次次的困難中,牛虻都選擇了勇敢地去面對,不曾退縮。在經歷種種磨難后,他變得成熟,換言之,那叫成長。
這本書讓我知道,成長,是艱難的。挫折中難免要流眼淚,但我們要擦干它,并站起來,這樣才意味著我們長大了,堅強了。用牛虻的話說,他從死亡那里走來,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朋友的坦誠、對愛情的忠貞、對生活的投入、對死亡的蔑視,永遠是我們可以借鑒的一個楷模。雖然生命已盡,但愛與希望永存!對于牛虻來說,他所面臨問題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對權貴如饑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應該破除這層羊皮,直刺狼的心臟。牛虻是個強者,真正的強者,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楷模。
《牛虻》讀書筆記感悟3
我懷著十分激動的心情寫下這篇,因為《牛虻》給我帶來的震撼實在太大了。
牛虻和韓新月(《穆斯林的葬禮》)這兩個不同作品中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死亡,看到他們離開人世的文字時,我也都忍不住地哭了,但他們帶給我的心情卻是完全不一樣的。韓新月的死,我更多的是一種憐惜,因為她才20歲,正值青春年華,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愛她的父親和哥哥,有愛她的同學和朋友,有愛她的老師兼戀人,可是,她就這樣死去,在那么多關愛中死去,她是幸福的,卻更加讓我哀嘆。然而牛虻,我敬佩他,喜歡他,卻也心疼他。他所經歷的苦難與折磨是此時的我無法感同身受的,也是我無法說盡道完的,但他面對困境的堅毅和勇敢,他對于革命的熱情與執著,他的'人生理想,他的親情愛情,無一不使我感動與崇敬。我一直在想,在未來的歲月中,我又能將牛虻精神詮釋多少?
《牛虻》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牛虻還是亞瑟的的時候。那時的亞瑟,很單純,他覺得教會與革命并不沖突,他一邊尊崇神父蒙泰尼里,一邊積極參加意大利革命,他也有喜歡的女孩瓊瑪,他的家庭很富裕,盡管他的童年是不快樂的,但是總之,他的生活還是比較美好。可是,他被后來的神父密探欺騙,泄露了革命內容,瓊瑪和同伴們都誤會他了,而此時的他竟發現一直敬重的神父蒙泰尼里卻是他的生父,一系列的打擊和挫折使他萌生了詐死出逃的想法,于是,他拋棄過往,奔向了南美洲。
看完第一部,我本以為失去了信任的亞瑟會放棄革命,可是,十三年后,亞瑟卻以牛虻的身份回來了。是的,他從來沒有懷疑革命,失去革命的熱情,反而更加堅定執著了。他還看到了一點,那就是教會是不能與革命共存的,革命要想取得勝利,必須堅持反對教會。回國后的他繼續參加革命,現在的他和亞瑟完全不一樣了,你很難想象,一個原本那么帥氣漂亮的小伙子竟然變成了一個又丑又殘的人,從他的很多敘述中,我驚心于他在南美洲所遭受的慘痛生活,他挺過來了,十三年后我看到的是一個自信勇敢,熱情積極,機智深沉的革命者形象。當然,我也可以感受到他言語中的刻薄,那是懷著一種恨意與嘲諷的刻薄,但是我可以理解。他一生愛著兩個人,蒙泰尼里和瓊瑪,然而一個欺騙了他,一個不信任他,他會恨,那是因為他愛得那么深沉。后來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在和瓊瑪的共同革命中,再次釋放了那種愛情,他在與瓊瑪的共同追求中,找到了愛情的真諦。也許,牛虻沒有給過別人來愛他的機會,可是,他死前寫給瓊瑪的那封信卻讓我體會到了他對愛的詮釋。瓊瑪呢?她為那個誤會內疚自責了十三年,后來,她從討厭牛虻到喜歡上了這個為革命為理想敢于獻身的人。至于蒙泰尼里,這個紅衣主教與牛虻信仰上的沖突直接導致了牛虻的死亡,他看著牛虻死去,因為他選擇了上帝,他也許很善良仁慈,但他忘了,上帝是拯救不了正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大眾的,也救不了他唯一的兒子,更加救不了自己,所以,他的死亡,我一點也不會同情和意外。
看完《牛虻》,腦海中一直揮散不去牛虻在監獄中的那些生活,以及他死亡的場景。他在南美洲所留下的病痛使得他在監獄中生活得更加艱難,我仿佛看到他在我的眼前受著折磨,他卻笑對那些兵官,嘲諷著他們,毫不在意,永不屈服,就算在他死亡的那一刻,他也以他的方式斗爭著,直到他倒下。
《牛虻》讀書筆記感悟4
前兩天和朋友一起爬完山吃飯的時候不知道怎么就聊到書了,然后大力說他最喜歡的書就是《牛虻》,對他影響很大,讓我不由得肅然起敬。這書倒是知道的,大概了解一些梗概,但是并沒有拜讀過。當年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面有提到過保爾·柯察金曾經受過牛虻的影響。
因為清明時節雨紛紛,所以就沒有怎么出門。我覺得下雨天和小說更配,于是便尋了《牛虻》來讀。
作者是位女性,難怪筆觸能那么的細膩與優美了。對場景描寫簡直就是浪漫又多情。在她的筆下“一只微微抖動著白色翅膀的小船在潤濕的微風中飄蕩,就像是投在水面上的一簇銀色蒲公英”,薔薇花在閑靜的白云底下垂著頭做著好夢,湖水在靠岸的鵝卵石中間喃喃低語。
這本小說很多人都從中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可我卻感覺它更像是一個兒子為了奪回父親的愛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男主人公是神父的私生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富裕但是卻知道他母親不光彩過去的家庭,導致很凄涼很敏感。最后在母親死后不久知道了真相,制造跳河假死之后偷渡到南美,過了5年非人生活之后被探險家帶回歐洲,從此投入革命反對教皇的統治。很多人認為他是因為被神父欺騙而選擇報復。可我覺得他應該是感覺自己的父親在還沒見到自己降臨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拋棄自己了。為了自己的信仰、地位。
而后一系列的活動都是為了奪回父親的愛,因為橫在他們之間的就是虛空的上帝。所以他恨它,在18歲離開家時一錘一錘砸碎釘著耶穌的十字像時,就已經不可饒恕了。
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牛虻》讀書筆記感悟5
在我的心目中,親情是最純潔的、最值得信賴的感情:悲傷時,它給你撫慰;恐懼時,它給你力量;失望時,它給你鼓勵;危險時,它給你保護……所以,親情是圣潔的。可是,當我讀完愛爾蘭女作家艾麗伏尼契所著的《牛虻》后,重重地打擊了我的信念和感情。
《牛虻》敘述的是統一意大利斗爭中的一個故事:篤信上帝的貴族子弟亞瑟經過了一次次現實生活的挫折,改變了自己對上帝的信仰,投入了統一意大利的火熱斗爭中,從而引起一系列親情與信仰的矛盾和斗爭。
平時,孤獨寂寞的亞瑟最信賴自己的教父蒙泰尼里。‘父子’倆的感情是真誠的。當亞瑟因母親的早逝而悲傷時,教父給他撫慰;當亞瑟猶豫彷徨時,教父又催他奮進……但是有一回,亞瑟把自己參加革命的志愿告訴蒙泰尼里,希望得到他的幫助時,教父一反往日的慈祥神態,不容反駁的讓他打消這個念頭。這第一次使年輕的亞瑟十分失望。一次偶然的機會,亞瑟得知蒙泰尼里就是自己的生身父親,他迷惑、悲傷、憤恨,因為他心目中圣潔的神父竟然一直在騙他!但是他還是深深的愛著神父,因為他是教父,是父親。
13年后,亞瑟帶著滿臉傷疤和殘缺的身體由南美洲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土地,投入了火熱的戰斗中。他用‘牛虻’作筆名,一次次用銳利的筆鋒抨擊當時黑暗的社會。從此,牛虻的名字便震動了意大利。這時的蒙泰尼里已經是一個深受人們尊敬的紅衣大主教了。牛虻以自己的愛父之心,常常用各種方式和他接觸親近。當牛虻發現蒙泰尼里在13年中無時不忍受著痛失愛子的煎熬中時,心中的愛和恨交織著,更加矛盾。
一次,牛虻和他的同志遭到騎兵的襲擊,他勇敢的接受了掩護任務。當他拿起東西,準備突圍時,忽然聽見蒙泰尼里的聲音,拿起東西的手無力地垂了下來。就在這一剎那,騎兵包圍了他。
看到這里我被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親情深深地感動了。我既為牛虻的被捕感到惋惜,又深以為蒙泰尼里會設法救出他唯一的兒子,使得父子團圓。不料,這個忠于上帝的衛道士并沒有手下留情:是他‘讓’牛虻再度入獄。在監獄中,一心想保衛自己所謂的‘清白’、‘地位’的蒙泰尼里,在牛虻的死亡判決書上簽上了名字,把自己心愛的兒子送上了刑場……蒙泰尼里很愛孩子,可是,作為一個反動主教,在關鍵時刻,在他所信奉的上帝的利益和孩子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他選擇了上帝,保住了自己。直到這時,人們才看清他的真實面目。他是上帝的忠實信徒,他所代表的是宗教統治階級,他之所以獻出兒子是為了保住這個反動階級的利益。
牛虻是一個英雄,可他不懂人世間的父子親情是可以由信仰決定取舍的,所以他會被自己反動的親生父親送上刑場。
艾麗伏尼契,這位愛爾蘭女作家寫下的《牛虻》,的確留給了人們一筆可觀的精神財富,告訴了我們親情的意義。
【《牛虻》讀書筆記感悟】相關文章:
牛虻讀書筆記高中生01-17
《牛虻》的優美段落09-27
菜根譚讀書筆記感悟01-06
感悟-初三讀書筆記12-30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感悟與感想12-27
《盜墓筆記》讀書筆記優秀感悟12-14
最新《鴻門宴》讀書筆記感悟01-10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個人感悟01-06
綠野仙蹤的讀書筆記感悟01-05
《道德經》讀書筆記感悟范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