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社會》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消費社會》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消費社會》讀書筆記1
鮑德里亞在書中也提到他在《物體系》中的觀點: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們,因為“受到物的包圍”而越來越成為“官能性的人”,作為人類活動的產物,人們自己造出來的物不僅能夠服務人,還能反過來包圍人。在此基礎上,社會成為了物包圍人的社會,而不是人主導物。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獲得物的方式是依靠消費,所以鮑德里亞將目光轉向消費過程。他認為,消費者與物的關系已經不再是人和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間的關系了,而轉變成人作為“全套的物”的有序消費對象在這個關系中被強行控制的過程。
在這樣的控制關系中,消費主義突出表現為“暗示意義鏈”。“櫥窗、廣告、生產的商號和商標在這里起著主要作用,并強加著一種一致的集體觀念,好似一條鏈子、一個無法分離的整體,它們不再是一串簡單的物品,而是一串意義,因為它們互相暗示著更為復雜的高檔商品,并使消費者產生一系列更為復雜的動機。”也就是說,如今人們在消費某一個商品的時候,商品不僅僅包含著某一個使用功能,背后還擁有龐大的意義鏈條。比如購買一輛汽車,就需要配套的車庫,那就需要帶車庫的房子,房子就需要一系列的裝修等等,這個意義鏈是無休止的。在消費社會中,人是被一個看不見的意義鏈捆住并強制消費的,這種強制性并不是來自外在環境的強制力量,而是通過誘導,讓人產生主動的動機。
如果說以上部分不經常出現在文化批判中,那么鮑德里亞關于符碼操縱和制造消費的觀點則經常出現在消費主義批判當中。鮑德里亞認為,在一整套消費品之間存在的必然有序性關涉中,其支配作用的就是由符號話語制造出來的暗示性的結構性意義和符號價值。因而,消費者消費時并不僅僅在意消費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其符號價值。同樣是手機,OPPO和Iphone的符號價值就是不同的,在廣告中就可以看出,二者針對人群也是不同。人們可以從人身上的消費品來定位其身份,反過來,人們也是用物品來定義自己。也就是說,真實的個人是被刪除的,所以鮑德里亞認為“消費的主體,是符號的秩序”。在這樣的符號秩序下,消費邏輯成為了消費意識形態。“消費是通過某種編碼及某種與此編碼相適應的競爭性合作的、無意識的紀律來馴化他們;這不是通過取消便利,而相反是讓他們進入游戲規則。這樣,消費才能只身取代一切意識形態,并同時擔負起使整個社會一體化的重任,就像原始社會的等級或宗教禮儀所做到的那樣。”消費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成為整合生活的角色。無論是基本的生存物資,還是教育、休閑,無不依靠消費的方式,消費深深嵌入社會運轉的各個方面。所以,消費意識形態已經成為今時今日統治階級實施非強制性同一的最有效手段。在這個意識形態中,只需要控制符號便可指導人們向著某一限定的道路走下去。
在消費社會中,社會階層的分化依舊存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消費其實是一個差異性符碼之間的交流體系,在消費中,人們獲得某種特定的符號認同。舉個例子,比如兩個素未謀面的女生在街上碰面,確認過眼神,是一個色號的人。相同的口紅品牌、色號,就意味著二人在品味上是一致的,又或者不是品味一致,而僅僅是一種利用符號的自我標榜。至少相同的符號,代表二人在消費能力上是處在同一階層的。盡管每個人在商品的“使用價值”面前都是平等的,但在符號價值面前,等級分化明顯。這種等級分化不僅是物品背后的符號差異造成,還是由人的消費選擇多少而決定。比如休閑,可以認為是用錢或勞動購買的時間,這個消費品并不是人人擁有,只有某些特定的人群才能擁有。而這種消費品選擇的差距其實也就是社會階層的差距。
《消費社會》讀書筆記2
鮑德里亞特別舉到廣告的例子,來證明消費社會中,真實性是被忽略的,甚至是被犧牲的。在廣告中,物品先被設計成一種偽事件,然后再通過消費者對其話語的認同而變成日常生活中的真實事件。比如馬蜂窩APP,廣告推出的時候,并不存在“旅游就上馬蜂窩”這樣的社會現象,但通過廣告的宣傳以及大量消費者的使用,就造成了“旅游就上馬蜂窩”的社會現象。因此,廣告本身是虛假的,之后才變為現實,而這種現實本身是可以不存在的,它來源于虛假。
人們的需要,在消費社會中也是被消滅的。前面說道,現代消費注重的是符號意義而不是使用功能,所以是存在一直消費的可能。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的需求究竟是什么?似乎廣告并沒有提及,商家也沒有提及。他們做的就僅僅是把要銷售的產品擺在人們面前,來制造需求的暗示,誘導人們消費。所以就存在雙11過后,清空了購物車,購買的商品就只在拆開快遞包裝的那一刻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之后就銷聲匿跡了。鮑德里亞認為,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正在被顛倒,生產塑形的目的不再是功能性的實用,而恰是為了商品在消費中的死亡。時尚的邏輯便是如此,每一種時尚的產生都代表著它必然走向死亡。只有死了的時尚才有價值,才能催生新時尚的消費。
就媒體而言,也是存在這樣一種消費主義傾向。大眾傳媒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同樣不可避免帶有消滅真實的情況。這不是媒體主動消滅真實,而是整個消費主義氛圍中,符號意義站在了顯面,而真實自動走到了產品的陰暗面。例如之前討論的江歌案,人們討論這個事件的出發點可能是同情心理,但最終,大眾媒介大量的報道和分析,以及夾雜其中的不專業的片面的分析,構成了一個場域,在這里,事情原本的面貌是如何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消費的是哪一種情緒,人們不是在用江歌案討論法律、人性,而是在用江歌案來豐富自己的符號庫。“后真相時代”恐怕也是消費社會帶來的惡果之一。
就思想而言,依舊如此。當然也離不開大眾媒介的功能。大量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被大眾媒介當做商品兜售,例如女性主義,原本是多元的、復雜的,其本身也是存在大量矛盾的。但在文化產品中,就表現為簡單的符號,大多也是歪曲的符號。這種符號,被夾雜在大眾傳播中,受眾以此類符號作為劃分群體的標準。這些符號可能并不是女性主義的特質,但發展到現在,倒是這些擁有這些符號的人開始質疑女性主義的內核了。因而,消費主義不僅僅是創造了符號價值,也代表思想文化本身的意義被消解。這就是消費主義內在的死亡邏輯。
《消費社會》讀書筆記3
這樣的社會,也是存在反抗的。那就是暴力、亞文化以及疲勞。
鮑德里亞認為消費社會來源于豐盛社會,對于消費社會的反抗其實來源于對豐盛社會的抵抗。豐盛社會中暴力的特點是無目的、無訴求、象征性,和過去傳統的暴力方式不同,過去的暴力往往是有目的的,是表達某種訴求。比如戰爭,是為了爭奪資源,暴力是建立在爭奪財富的基礎上的。而在豐盛社會中,資源和財富是不缺少的,缺少的是消費選擇。社會中的暴力更多的是表達對社會的失望,對跨越階層的焦慮,比如整個6月一系列的暴力事件,幾乎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反過來說,消費社會或者豐盛社會下的社會控制更讓人絕望。消費社會中,化解暴力的方式是增加更多的服務或者消費,比如增加對服務行業的行業標準以增加幸福感,但這是在犧牲服務行業人群情感的基礎上進行的;又比如增加新的符號消費,生產某個領域的成功來解除焦慮。但從根本上講,這些都無法解決暴力發生的原因,即社會階層的差異符號帶來的差異消費。
亞文化也是反抗的一種。鮑德里亞口中的亞文化主要指毒品、禪宗、搖滾等等文化,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拒絕被名譽地位原則社會化,拒絕豐盛、社會成功及擺設的禮拜儀式。這些亞文化看起來會表現低俗甚至棄世的傾向,但其精神境界本身是高尚的,它代表凸顯個人價值的傾向,而不是甘心把個人抹殺服從消費。
可值得玩味的是,無論是暴力還是非暴力的亞文化,最終還是被吸收到消費文化中。暴力作為一種可消費的素材,成為了傳播中的新聞元素,成為編劇的素材。暴力的主體被塑造成不成功的人,無法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這個塑造過程本身就塑造了一種符號,來引導人們消費這樣的道路。亞文化更是如此,符號化更為突出。亞文化被青年廣泛運用,但和其他思想文化一樣,其文化內核被簡單化歪曲化,最終造成“中國有嘻哈”的不倫不類。
最后一種抗爭形式則是疲勞。豐盛社會下,并沒有實現機會均等,反而形成了更多的競爭資源。比如知識、身體、符號、生活方式等等,都構成了社會競爭的資源。個體會在這個過程中與他人競爭,要么一直不停競爭下去,被永遠不停歇的符號生產和消費所拖累,要么意識到社會騙局轉化為暴力,要么就對當前生存環境采取消極態度,即疲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佛系”。這種看似消極的態度,在鮑德里亞看來卻是最為積極的抗爭方式。因為在消費社會中,疲勞是個體唯一能夠支配的東西,是唯一能夠不被消費轉化的東西。
鮑德里亞對消費社會中的反抗持很強烈的悲觀態度,三種抗爭方式中有兩種是被消解的。在我看來也是如此,甚至第三種抗爭形式也會被消解。盡管疲勞是個體唯一能夠支配的東西,但疲勞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隨時調用的。疲勞的滿足必然會優先出現在有特權的人身上,和休閑一樣,疲勞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需要人們用大量的勞動來換取。現代社會的焦慮無處不在,所謂的“佛系青年”也越來越多,但他們并沒有采取疲勞態度,還是甘心受豐盛社會的支配。疲勞也被轉化為某種消費文化。而真正疲勞的人,又無法提供交換疲勞的價值的人,往往選擇自殺,他們又何談是抗爭勝利了呢?
【《消費社會》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倦怠社會》讀書筆記12-14
淺談《社會學的邀請》讀書筆記12-03
Reasonable Consumption合理消費作文05-17
有關消費consume的英語作文06-17
明智的消費高考英語作文08-13
牛年春節樂消費900字01-08
有關道德的論據素材:醫院強制消費現象04-30
關于消費的作文800字(精選5篇)03-04
致廣大消費者一封信12-18
以消費為話題的高中英語作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