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讀書筆記(精選12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書筆記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道士塔讀書筆記(精選12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士塔讀書筆記1
王道士為了一己私利忘情的賣掉了祖國的珍寶,換來的只不過是幾塊銀元,幾件他國的使者隨身攜帶的商品而以,他賣掉了在他的眼中,對他而言的瓶瓶罐罐,他賣掉而不僅僅是這些,他不知道這些文化古物對自己的國家產生了多大的影響,還有祖國的將近一半的歷史。
王道士,這個人物雖不是名垂青史,但他卻留在了作者心中,留在了世人心中,他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不顧后果的成為了遺臭萬年的千古罪人。他只是個沒有接受過教育,沒有文化的人。如果王道士是一個腹中充滿著知識的人的話,他也會仔細的去鑒賞這些在人們心中所謂的古董,也不會犯下這個令世人唾棄的千古罪名。然而他只是個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的人。
難道只是一個王道士的錯嗎?當地的官員那?那些有文化的人那?當發現那么多文化遺產時不可能不為之所動容。最后卻聽信別人的讒言,相信一個外國人的話,一車車批發給了西方列強。
八國聯軍侵華后,那些西方大國至今還驕傲的陳列著那些所謂的“戰利品”,那些古代的字畫那些古董,那是老祖宗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卻在別的國家博物館里。明明是自己家的東西,卻要買門票隔著保安系統去看一眼。這是一種恥辱!
我恨,我恨王道士的無知,恨西方列強的貪婪,恨腐敗的清政府,恨當時愚昧的中國人,把中國最寶貴的文化財富葬送在了那一代!
現在我們能做的是什么?失去的不可能再回來。我們只能用我們的雙手我們的思想創造新的文化財富,去超越以往,國家富強,可以讓新的“奇跡”永存我土!
道士塔讀書筆記2
初次見到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是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先生對于王道士的憤慨,讓我很容易產生共鳴。再次見到這篇作品是在高中語文三冊,很欣喜先生的作品被收入了教材,讓廣大中學生來了解先生,了解中國那段令人心酸的歷史。今天又一次見到這篇作品,是在學校一位老師講授先生的這篇作品。課后大家對這篇文章發表了不少看法,其中一位資歷老的先生,很激動,很憤慨。可是他憤慨的是余先生對王道士的態度有失偏頗,認為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王道士。
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以前讀余先生的作品,驚異于他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和對歷史的深入反思,還有獨特的見解;佩服先生在公眾場合不忘記對大家進行歷史知識教育。從沒懷疑過先生,也在博客上看到過先生的作品,以及別人對先生的評價。慨嘆世態炎涼,好多人想罵余秋雨來出名。
今天那位老師的質問,讓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余先生之于王道士,欲殺之而后快。可是別忘記了他只是一個農民,對于農民我們應于寬容,他也曾想過要保護,可是愛莫能助,他能做什么呢?他只是一個逃難的農民,他受的教育是有限的,他的覺悟是有限的,可以說是他的無知,導致了他愚蠢的過錯。俗話說無知者無罪。丟失國寶,我們不應痛恨嗎?當然要痛恨。然而我們想一想,對于莫高窟,當時的官員他們究竟做了什么?他們的腐敗無能與王道士的無知,誰更讓人痛心。我以為在這篇文章中,老余的情感態度過于偏頗。將王道士痛之入心腑,而對于官員卻輕描淡寫。而當今社會腐敗已是社會頑疾。先生為何不將重心放在這里呢?借古來諷今呢?
慨嘆眼下之作品,沒有誰敢揭露社會弊端,頌歌唱到底。和諧社會這個名詞就能掩耳盜鈴嗎?呼吁有識之士,救救中國。
道士塔讀書筆記3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正是這些給中華兒女留下了許多的智慧結晶,而一些無知的人卻白白糟蹋了。因而釀下一出出巨大的民族悲劇。余秋雨筆下的一小說《道士塔》,就描繪了一個因人們的自私,貪婪而留下的民族悲劇 。
一位逃荒到甘肅的湖北麻城農民,然后在那里做了道士,幾經轉折,不幸,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王道士為了一點金錢把莫高窟中價值連城的文物白白送給了歐美學者,而此刻的中國人正為了那幾毛錢的運費而不愿意把文物運到省城博物館保管。他們不可能知道歐美學者是多么高興自己從一個蠢人手中搶救出那么多遺產文物。
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之一,就這樣被一個無名道士斷送了。難道中華文化只是渺小的一個道士 可以斷送的? 當時諾大的中國連幾卷經文都存不下,這是為什么,為什么?一個為了幾毛錢都不愿意拿出救文物的國家,怎么可能保護好中國燦爛的文化。
文中作者引用了中國青年寫給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的幾行詩句: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是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么我拾起你剩下的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么你我各乘一馬,遠離天遮天的帥旗,離開如云的戰陣,決勝負于城下 。一句句深入人心的話,無不表達出后人們對前人的痛惜。
每一個歷史文化悲劇,都讓我們中國失去了許多只屬于我們中華文明的光環,也讓我們后人明白一個國家的文化要想永遠流傳下去,就應該用最率真的態度對待歷史留下的一切。
道士塔讀書筆記4
《道士塔》描述了滾滾黃沙如海,湮沒了歷史的痕跡,血色殘陽中,莫高窟就如一道滴血的傷口,佇立在四起的黃沙間。
我們在指責王道士的同時,更為那個時代的中國感到可悲。區區幾個外國人,就拉走了大批的中華瑰寶,這不是屈辱是什么?反思中國的歷史,沒有一次來得像這一次心口滴血。愚昧的中國人,眼睜睜地看著外國人盜竊國寶而不自知,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那些外國人簡單地以極少的錢財換取了莫高窟的文明記錄,把中國的輝煌帶到了他們的國度,他們的掠奪,不只是掠去了幾卷經卷,幾幅繪畫,幾座雕像,而是讓一個民族蒙受屈辱,讓一個民族的靈魂千瘡百孔,讓一個民族今天只能從外國人手中以高價買回本該屬于自己的東西。
這樣的悲劇究竟是誰的過錯,是那些外國人,還是那個卑微的王道士?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也不懂,卻因為自己的無知活活埋葬了不知多少人的眼淚。他只是這場悲劇中一個可笑的小丑。而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糟踐,將這些敦煌文化放在倫敦博物館,反倒能長久地保存。
除卻詩意,在那個狼煙四起的年代,這里理所當然少不了殺戮和犧牲。在這片廣袤而厚實的土地下,究竟掩埋這多少將士的靈魂?他們沒有名字,沒有可考的歷史,只能默默地,永久地沉睡在此,化作沙堆一座。
我們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選擇遺忘,在時間的流逝中拱手相讓。好在,當西方的使者將中國的文明掠去,向世界宣告他們取得的成就時,有中國的敦煌研究者埋頭苦干十幾年,為敦煌洗刷屈辱,向世界證明,敦煌的燦爛在中國。
卻只怕,再過千百年,當歷史的風煙已成為舊跡,不會再有人記得這份傷痛,剩下的只有一份可怕的漠然。
道士塔讀書筆記5
你想過嗎,如果有一天自己國家的文化瑰寶被他國人盜竊,作為小人物的我們該怎么辦?
我自認為自己微不足道,不知道該如何保護她們的,但是如果一位散文大家也發出同樣的千年一嘆,想了一番辦法,卻“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場。”我們是不是該對千年以前的莫高窟的文化引起重視呢?
也許這位散文大家在文章最后的臆想給自己帶來了太多的感慨與無奈,讓自己“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里嚎叫”。但是也許此刻的他也許在凜冽的塑風中彷徨,迷茫著。緊接著他在這細沙所鋪成的沙漠之中大聲地疾呼,吶喊出了千年的中華文明的心聲:救救我們!保護好我們,這是每一個中華子孫的使命啊!
這是一個多么悲愴的心聲啊!面對莫高窟的千年之殤,中華文明的傷痕累累,無論是當時的清朝文人還是現在的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以及身處在現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都是這么束手無策,無可奈何。
或許身處現在的我們沒有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國家的瑰寶被他國人偷竊、倒賣,輾轉到他國的博物館里,但是在我們出國旅游在別人國家的博物館欣賞,感嘆自己國家的輝煌文明時,這是否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我想,藏經洞與甲骨文一樣,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這是《道士塔》里的一段話,我對它的解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有一些糟粕,但其中的精華卻也是我們值得傳承與發揚的。可是現在這些千年前的經書,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卻不在自己的國家了,想要提高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也就沒有了依托了,又何來承接呢?
《文化苦旅》我還沒有看完,在這里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我們國家的文化寶藏得到更多人的重視與傳承!
道士塔讀書筆記6
從來都以為,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沉淀下來的,都是美好的,都是飽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卻不曾想過,原來歷史,也有陰暗的一面。
坐落于敦煌的莫高窟,蘊藏著無數珍貴文物,它釋放著歷史的光芒,足以照亮整個中國,甚至整個東方。然而在那個黃昏,伴隨著一車車歷史文物的遠去我仿佛透過書本,看到莫高窟的光芒在一點點變得微弱,那足以照亮整個中國,整個東方的光芒又有多少是隨著那一箱箱遠去的文物而熄滅的呢?
第一次閱讀《道士塔》這篇文章時,我的心中有不解,也有氣憤。我不明白,為什么蔣孝婉明知那些文物的價值,卻愿意拱手讓給西方;我氣憤,那些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卻因為王圓箓一人的無知而成為了他人研究的對象。但更多,是無奈。因為盡管我的心中無限惋惜,多次想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樣,伸出雙手攔住他們,哪怕是叫住他們也好。可我能做的,僅僅只是袖手旁觀罷了。我不禁有些困惑,這究竟是誰的錯?是奪走無數文物的斯坦因?或許是吧。抑或是愚昧無知的王圓箓?也許吧。又或者是哪無能的王朝?答案我已不得而知。卻能從書中,感受到作者的痛心與不甘,還有那和我一樣的,深深的`無奈。
后來,我又仔細地看了一遍這篇文章。其中有一處使我記憶猶新。那批送往京城的經卷,被沿途官員隨手就拿,毫不顧忌,事后又胡亂掏出幾個長卷撕成短卷湊數。此情此景,無不昭示著朝廷的,文物的丟失,又有多少是他們的過錯?歷史雖然陰暗,但我希望,這永遠只是歷史,我相信中國的未來會更美好,未來的中國會更強大。
我細細品味完文章的最后一個字,抬頭看了看窗外,依舊陽光明媚,而我卻仿佛在依稀中看到了遠處的道士塔前,人來人往。
道士塔讀書筆記7
看到了嗎,那西邊凄艷的晚霞?那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當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孰知,那是我們中國延續到現在的傷口。 那愚笨的道士總是自作聰明,當他把洞窯壁畫涂成自己覺得漂亮的樣子的時候,他不知道,他損害的是一個民族的明古跡;當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滿意為止時,他不知道,他丟棄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古物;當他以貪圖小利送出洞窯里所有東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個千古罪人……
僅僅一個道士,就毫不吝嗇地把我國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們是該批判他的愚蠢,還是該批評當時統治者的短淺目光?一個金光閃耀的石窟,怎會讓一個道士看管?還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這些文物的價值,又為什么單單吝嗇于那點運費?就像作者說的“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相比較外國的那些學者冒著生命危險前來征集的精神,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當看到我國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國時,我的感情不單單可以用憤怒來形容,那種是感情高于怒與恨的。
當日本學者說“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時,中國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對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可那些文物卻不在中國。當自己的東西到了別人手里,自己研究時還需經過別人的同意,且要用照下來的膠片去研究。這可謂只是心酸所能概括的? 傷口總會被撫平的,可那個疤痕,卻無法抹去……
道士塔讀書筆記8
王道士和我一樣也姓王,但讀了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后,我不知是該為他辯還是該罵他,或者說既不辯也不罵。作為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個農民,他大概小時候因家貧沒有讀過什麼書,或者說是沒有接受過系統而規范的教育,以至于不太明白眼前這些敦煌文物的價值。一個沒有學過什么知識的農民又能對他苛求多少呢?對于一個貧困的農民來說,眼前這些文物是不能喂飽肚子的,遠沒有那些洋大爺們口袋里沉甸甸的銀元來得實惠。至少那些銀元可以換來糧食和土地,甚至這一輩子都不敢想有的老婆與孩子。
一個農民又能想得多遠呢?無非是一家人的溫飽或者是一個人的溫飽罷了,而洋大爺們呢?用幾個小錢就能騙取人家的國寶,當然是非常之樂意與這樣一位中國傳統的農民老道做一筆有賺無賠的劃算買賣的。所以罪不在王道士,或者說敦煌文物大面積遺失之罪不能全怪在王道士一人之身上。
外國人能夠如此輕而易舉的從王道士一人手中,用極少的銀元購走大批敦煌莫高窟里價值連城的文物,這與當時清政府對敦煌文物的漠然視之,有直接的關系。一個農民有如此的膽量與權利出賣世界級文物,晚清政府對敦煌文物的輕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余老先生認為不喊一聲我好恨!不足以解心頭之恨的話,那么我覺得,愚昧無知的王道士固然是該恨,即使他是筆者的家門,筆者我也絕不會對他有任何的姑息。但簽署喪權辱國條約的清政府就更可恨!因為有這樣無能的政府,才會有這樣肆無忌憚的農民,因為有這樣肆無忌憚的農民才最終導致了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這些都不是單個的事件,這是晚清政府的無能和腐敗所必然導致的結果。
道士塔讀書筆記9
古老的文明,受到工業的沖擊,一滴一滴血從傷口流下。當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孰知,那是我們中國延續到現在的傷口。而那道士,自作聰明,自以為祖先留下來的畫卷塑像只是他謀取私利的小手段,殊不知當他把洞窟里的東西一點點交給外國學者的時候,他已成為一個千古罪人。
僅僅是一個道士,就能使祖國的瑰寶遭受侵略者的踐踏,就能使先祖的光輝傳統付之一炬。這只是因為他的愚蠢?不!那統治者的短淺目光,那官僚的奢靡生活,那文人的愚蠢妄作,相比于外國學者冒著生命危險只為一瞥中華文化的風采的犧牲精神,這又是多么的悲哀!
當祖國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國家時,一切有尊嚴的人都感到恥辱。然而王道士身上只有麻木,他或許是慌不擇路,饑不擇食,用文物換取自身的茍活。然而國寶外流,文化糟踐,我們發自內心地憤慨、痛恨,也只能遺憾。“落后就要挨打”,這是生存的法則,也是文明的法則。舊中國背負的“東亞病夫”的恥辱刺痛了我們的心,讓我感到那樣的不安,民族自尊心占據了我的心房,我想發出怒吼,卻又無可奈何。
這是發生在幾個人身上的歷史悲劇,但是它的痛苦能夠延續幾個世紀。每當現代學者看到毀滅殆盡的敦煌時,心中在滴血。看著一個世紀前愚拙的王道士把無價之寶交付到洋人的手中,將它們化作別國的財富,又有哪個國人能夠不憤恨?就像那個當代青年詩人,“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決勝負于城下。”這滿腔的怒吼,發自內心的怒吼,道出了每個有尊嚴的中國人的心聲!然而現實總是分成兩面,每個時代都有一部分人,他們忘記歷史,忘記恥辱,活在自己的小天地,偏安一隅;又或者淪為侵略者的奴仆,替他們挖掘自己的故土。這些人,就是文明的糟粕,他們理應被遺棄,這種人,終將自取滅亡。
道士塔讀書筆記10
最近讀了一本余秋雨寫的《道士塔》令我感到的是對于中國文化與寶物的損失而感到痛心。
王道士只是僅僅因為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出賣了祖國的文化,賣掉了祖國的珍寶,換來的只是幾個錢財但是卻永遠也換不來祖國的悠久歷史。因為他的自作聰明將記錄著中國歷史的壁畫改成了慘白色的一堵普普通通的墻壁,曾自以為自己得到了財富但是他并不知道當時自己是多么得愚昧無知。王道士這個人雖然并不垂名千尺,但是他卻留在了作者的心中。作者利用生動的筆法,使王道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他的無知,他的愚昧,他“笑咪咪地數著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時的自以為得意,都讓讀者感到無限的悲傷,痛心,更讓我們感到可憤可恨。
莫高窟這個地方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表,比不上青瓷但是它的文化價值卻是令我們驚訝的。如果說王道士愚昧無知的話,那么當時的官員呢?他們同時也只是自己一時的貪圖享樂而造成了現在的懊悔。他們難道只懂得自己嗎?我們曾有能力去抓住那即將偷運出去的寶物,但是因為他們只愿在客廳中慢慢地喝著茶,等于親眼看著自己國家的文物變成其他國家的財產,卻不愿意去挽救。有的甚至聽信了讒言相信一個外國人的話,一車車批發給了西方國家。這讓我們感到的恥辱。自己祖國的文化自己不懂的保存,反而卻擺在了外國的博物館中。看看莫高窟曾留下的一卷卷經書和歷史悠久的壁畫,敦煌文化顯然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可是,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完結了。他們太卑微,對他們再憤怒也無濟于事,因為他們的無知是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那筆沉重的文化的責任。
那不堪回首的過去已將成為回憶。我們堅信,日益強大的中國,不會聽任歷史文物在我們的時代飄零,不會再變得愚昧無知。失去的不可能再回來,我們能做的只能用我們的雙手我們的思想創造新的文化財富,去超越以往,國家富強,可以讓新的“奇跡”永存我土!
道士塔讀書筆記11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我讀后收獲頗豐。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后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這本書里,我感觸最深的,是《道士塔》。莫高窟是我國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文化藝術的一大寶庫。可是,這樣的一個寶庫卻被一個道士給毀了,沒有發揮它的價值。余秋雨對于這些寶物的損失深感痛心,從中深省釀成這場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劇的社會根源。這時的莫高窟,并沒有在文化保護之內,于是任由這些來自西方的“游客”將它一卷一卷,一車一車的帶走,文化的精華的字畫竟然在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品。在這個道士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這樣被揮霍掉了,而王道士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買賣卻幾乎葬送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在外國的學者精心探索莫高窟文化時,曾幾何時,這是屬于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驕傲,而諾大的中國,真的容不下這片小小的土地?
看了這本書后,我發現,原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余秋雨妙筆生花,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筆觸,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急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正是這樣的創作愿望,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從而引導我們不斷深思。《文化苦旅》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值得我好好品味。
道士塔讀書筆記12
世間萬物,代代更迭,人們常將歷史比作長河,就是在映射這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變化”二字,宛如奔騰不息的流水。而在這浩浩長河中,人類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貫穿著整個歷史的也永遠不會是脆弱的人類生命,而是山、河、樹、石,以它們堅韌的生命,默默地佇立在河水邊,冷眼旁觀著時代變化。
很難想象,也許在未來不知多少個年頭之后,我們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還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們眼中的“歷史”一樣,只剩下幾方石料、一口廢井。
讀《廢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見到這一口廢井時的心情,仿佛有時間的細流從指間流走,又仿佛時間在廢井的冷眼中緩緩凝固。這時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燒著幾百年前的這口老井,燒沸了,又燒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說,“歷史很漠然,在多數情況下不講曲直,不講感情。”但我想,正是歷史的漠然使我們對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個歷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會在意這微塵般的跌宕呢?
歷史中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匆匆過客,甚至像渤海國這樣繁榮的大都市也不過在歷史中存在了幾百年,還不如一個傳承幾代的文明。一切活著的都將死去,在歷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為自己一時的起伏長吁短嘆,可倘若更加達觀地來看,也許依舊沒辦法解決當下的問題,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歡離合中保持一個淡然的心態。而當我們真的放下了、看透了,無論到哪里都能隨遇而安。
這是冷眼教給我們的,也是歷史教給我們的。
再回頭看這顫巍巍佇立在土地上的廢井,盡管破敗卻顯得堅韌。這副冷眼已經見慣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會為什么所動了。歷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們寵辱不驚,使我們看一切都是過眼云煙。我想,這已是歷史最大的慈悲。
【道士塔讀書筆記(精選12篇)】相關文章:
關于《烏塔》讀書筆記精選03-03
通用《烏塔》讀書筆記范文03-04
關于《烏塔》讀書筆記范文03-03
《烏塔》讀書筆記通用范文03-03
《烏塔》讀書筆記最新范文03-03
關于《烏塔》讀書筆記最新03-03
最新《烏塔》讀書筆記范文03-03
金字塔原理作品讀書筆記02-10
春游道士谷_550字01-24
塔小學作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