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讀書筆記(通用6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要怎么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讀書筆記(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1
讀這本書是受了《未來簡史》的打擊,覺得三觀需要修正一下,805頁厚厚的上下兩冊,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大半年。主要以前是學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經完全沒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實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讀不順的國家怎么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這個流程:自給自足——宗教為王——打來打去——技術變革——海外擴展——誰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滅了自己就好。胡亂總結的,但是史書一讀,還是覺得人類現在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態(tài),因為技術進步的發(fā)展速度太快,導致在社會形態(tài)和人的精神層面的參差不齊也日益嚴重。
引申到教育和個人成長,古人一輩子做的事情,以現在的信息量,也許一年甚至一個月一個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但是技術領域的日新月異,與精神層面的進展并沒有很好地同步,我們在社會觀念上的進步是非常緩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號喊到現在,之所以還在講,是沒有解決。讀后感。三觀的形成應該并不能歸結為生物學的問題,或許物質基礎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認為人類是有自己的靈性的動物,不管這種靈性以什么命名,是永遠不可能被機器完全替代和模擬的,所以我們對意義的追求也是一種本能,一個不會問為什么的人是沒有靈性的。
我們現在對哲學的思考和教育相當的謹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寧可不講思想,先講技術,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便講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訴求,我原先也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技術的領先才是實力的體現。但是當技術進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體系跟不上,不知道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如果我們以后所有的知識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實時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腦的溝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嗎?
今后的社會或許需要精英們去消除或減緩矛盾,考慮技術革新的同時如何同步更新思維能力和觀念,以使人類這個物種在這個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時間更長一點,如果人類還在追求意義的話。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2
有人說讀史就是在讀故事,其實本是如此,我們以后來人審判的視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實并不客觀,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個人邏輯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觀的前提下,我們不應該去評判歷史,以現代人的思維和眼光去對前人品頭論足是沒有意義的,唯一應該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養(yǎng)分為己所用,對個人、時代、社會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就給人這樣的感覺,正如書中所言,每個時代都要編寫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的不對,而是因為世界完成了自己從舊到新的轉變,所以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索新的答案。
書中一直在強調歷史事件發(fā)展的邏輯性。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變革,而且不同的地區(qū)會有較大的差異,有的人會去計較所謂過渡的時間,用以比較各個國家甚至是民族之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還是從部落文化過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從農業(yè)社會更迭為工業(yè)社會,都不是因為某個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發(fā)奇想而發(fā)生的,總之,當時發(fā)生的不是一件事,這是一個過程。
我們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導致了農業(yè)革命,而農業(yè)革命反過來又支持了更大規(guī)模的人口增長。當農業(yè)漸漸代替采集業(yè)的時候,人們開始嘗試種植更多的植物來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這就是良性的循環(huán),當簡單的植物采集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的時候,自主的培育糧食就成為新的出路,創(chuàng)新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因果相生,農業(yè)的傳播擴大也讓不同地區(qū)的人們開始培育更多的植物,從中總結出的經驗和方法讓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適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東的芭蕉等植物。當人們把實踐中的經驗運用到改良上之后,植物也因為人類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間接地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歷史本身就是邏輯最嚴謹的教科書,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為精彩的魔術,所有看似突然的變化,都有蛛絲馬跡可循,那是一張由幾十億人的蹤跡編成的巨網,沒有人可以置于其外。
歷史與現實:
《全球通史》雖然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讓我意識到史書可以是啟示類文本,面對不同的話題,不變的是對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靜的闡述從史前到21世紀的歷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讀者認清現實世界和歷史的內在聯系。從而使讀者的思維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和現實的兩個時空里自由馳騁,甚至由此產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想和對比,產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chuàng)作的沖動。讀后感·當然,《全球通史》并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書,斯塔夫里阿諾斯以自己對歷史和哲學的深厚功底,同時無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寬度,書中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的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變革的警示和憂慮等等。
歷史沒有可以省略的部分,前因后果,一脈相承。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以其內在的嚴密邏輯和浩瀚廣博的知識讓我領略到歷史的精彩,緊循著這樣嚴密的邏輯線,所有的文化優(yōu)勢都應慢慢轉變?yōu)榻洕鷥?yōu)勢。我們可以冷靜的探索,厘清其中的線索,汲取養(yǎng)分為己所用。不執(zhí)著于眼前,心中自藏乾坤,靜言巧思,亦不失為上乘。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3
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敵入侵時,除了軍隊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自身的骨氣。
正如福熙元帥在“一戰(zhàn)”結束后說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zhàn)。”“一戰(zhàn)”結束后,參戰(zhàn)的各國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內心,暫作休整。雖然未再發(fā)生大型戰(zhàn)爭,但日本侵占了滿洲,德國吞并了奧地利。這等于把它們置于“二戰(zhàn)”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們膽小怕事,便將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現給外人!
“二戰(zhàn)”揭開大幕,敦刻爾克大撤退后,希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獅計劃”,魔爪伸向了英倫三島。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雖然一開始德軍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國居民,并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也不見有人心惶惶的時候。反而,這段轟炸時期堅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們?yōu)榛始铱哲姷膭倮麣g呼,士兵們則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戰(zhàn)斗。終于,希特勒第一次沒有達到他的目的。看,這就是骨氣的力量!
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自1937年起,至1943年開始反攻,總是不斷地有人投向日本。我們的民族難道真是如此窩囊嗎?不!抗日名將英雄輩出。那么,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緊。因而,這些人為后人所不齒。
戰(zhàn)爭,如此殘酷。正是因為這殘酷,它培育、磨礪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這試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現出來。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4
最近,我讀了一本讓我感悟很深的書——《世界通史》。世界通史,字面的意思是記錄那些具有重大意義是事情,可是,翻開書,里面卻大多是戰(zhàn)爭!什么“馬拉松戰(zhàn)役”“溫泉關之站”“紅白玫瑰戰(zhàn)爭”……
一次戰(zhàn)爭要死多少人啊!如果有那么多的人力,精力,財力,為什么不拿來建設我們的家園,反而去破壞它呢?我不解。都說戰(zhàn)爭是富人發(fā)起的,死的卻是窮人。你們還記得在南京車站痛哭的那個小男孩嗎?還記得在核戰(zhàn)爭中受到傷害的人嗎?他們重則死亡,輕則致殘,連在肚子里的胎兒都不能幸免。可是,我試問,他們有什么錯要遭此滅頂之災呢?他們都是無辜的啊!
戰(zhàn)爭對全人民來說,百害而無一利。可為什么還要戰(zhàn)爭呢?那些被權勢沖昏頭腦的人啊,清醒吧!
我們渴望一個沒有戰(zhàn)爭的國度,那里有鮮花,有歡樂,伴隨著幸福……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5
通過讀全球通史這一本書,讓我對西方文明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也有了深刻的反思。在16世紀之前東方的文明在全世界一直處于主導的地位,在16世紀之后西方的文明趕超了東方的文明領先于東方的文明。西方的文明開始不斷發(fā)展始于古希臘時期由于當時的古希臘是由許多聯邦組成,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因此在政治、建筑、藝術、哲學等方面都有了許多新的表現,人們開始有了自然觀念與證明思想。之后經歷希波戰(zhàn)爭,古希臘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從而使得古希臘的文化、商業(yè)、政治發(fā)展了起來,社會的發(fā)展使人們有時間開始關注自然,關注民主思想,關注自然科學。因此當時產生了一大批自然哲學家,具有代表性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師徒三人,但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認知各有己見,這使得西方對自然科學方面的認知遠超于東方,這也是西方文明能超越東方的根本所在,西方人在不斷的追求事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泰勒斯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恩培多克勒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氣,德默克里特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可以看出西方在不斷的研究外在的事物外求中包含科學與技術,而東方在當時在研究內在,東方講究修身例如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并沒有繼續(xù)追求新事物而是事事從自身出發(fā),因此在當時西方的科學文明得以快速發(fā)展。
之后羅馬帝國崛起后,在前期依然繼承著古希臘的學術傳統(tǒng),但在羅馬帝國的后期希臘學術傳統(tǒng)極速衰落,這主要因為受到蠻族人物的入侵的沖擊。古希臘自然哲學進入到了波斯王朝,逐漸被地中海世界忘記,之后又進入到阿拉伯。進入百年翻譯運動時期,古希臘的學術自然科學又重新崛起,同時中國的造紙術也大大的促進了翻譯運動的進行,以及阿拉伯帝國的文化傳播,使得阿拉伯科學在世界上都處于先進水平。但在12—13世紀阿拉伯科學中心的地位被歐洲拉丁世界逐漸取代了。之后出現的歐洲翻譯運動、大學的建立與經院哲學的形成、中世紀后期拉丁科學的發(fā)展,促使了以阿拉伯科學作為橋梁,將希臘科學與歐洲科學進行融合,完成了歐洲的文藝復興,西方不僅僅追求外求,同時也開始追求內求。歐洲的文藝復興帶動西方文明朝更加科學與完善的方向去發(fā)展。
西方文明的崛起是源于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的,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同我們一同存在。可見外在的修為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對自然科學的追求。縱觀全球通史看出,我們只追求外求而不追求內求會造成戰(zhàn)爭,而只追求內求而不追求外求會造成自然科學的落后。當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是在兼顧內求與外求,因此當下全球文明都在朝同一個方向發(fā)展,從而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歷史的發(fā)展是在給予我們的最好的教科書,他指引我們不斷朝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6
以前一直喜歡讀有故事的史書,像《明朝那些事兒》、《大秦帝國》、《血腥的盛唐》等,前段時間第一次讀西方人眼中的歷史---《全球通史》,它不像故事史書一樣小說化,也不像教科書教條化(一般都是時間、地點、任務、事件)。反而我認為它是一部必讀的經典,我總結其3個特點。
1、《全球通史》的作者編寫這部史書的目的是為了給解決當前時代所遇到的問題,是給現代人以啟示。正如作者開頭所說每個時代都要編寫它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
2、這本書描述事實較客觀,平心靜氣,娓娓道來,讓讀者通過了解事實,自己去求索,去思考,去求索當代我們遇到的問題。它不同于目前市面的一些書籍,例如《成功人士的____習慣》,《互聯網之獨孤九劍》,這類書籍一看就是先整個嘩眾取寵的書名,然后以教育人為口吻,將自己觀點強加給讀者的書籍;再挑選幾個的示例證明,缺乏多次推敲和給人思考的空間。
3、對于國內的讀者,這本書敘述角度、方式很新穎。它敘史的角度不是以一個國家、地區(qū)為核心,而是以全世界的角度來觀察人類歷史。它敘史的方式不是斷片式的,而是以一個整體的、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角度敘說,前一個歷史時代是后一個時代原因,后一個時代是前一個的發(fā)展。例如書中西歐3個不同歷史階段章節(jié)關系如下: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經濟增長、國家建設->海外擴張。
另外我總結了一張表提煉下書中歷史發(fā)展的階段。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通用6篇)】相關文章:
阻止全球變暖作文02-21
全球限量版的歌詞10-21
全球化之我見英語作文06-27
初中童年讀書筆記通用01-14
全球文化與地域文化作文10-27
假如全球停水英文版作文03-07
描述全球變暖英語作文60詞01-16
關于《生命生命》讀書筆記通用03-24
通用《生命生命》讀書筆記范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