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語的讀書筆記(精選1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論語的讀書筆記(精選1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的讀書筆記1
在暑假里,我一口氣讀了論語這本書,我覺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實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讀就懂,要你細細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閱讀才能明白這其中的含義。
比如: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的老師,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他的不好的方面,努力克制自己。”“子日:‘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說:“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就是明智的。”“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孔子說:“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獻,迅速而靈敏的學習。”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才能更好的領會和理解新的知識,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著,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孔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我經常在飯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從來沒有考慮過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經常在父母叫我去買東西的時候,推推拉拉,不肯去買,從來沒想過父母會傷心;我經常在花錢的時候大手大腳,從來沒考慮過父母掙錢很辛苦。
自從讀了論語后,我開始理解父母為了我們,去打工掙錢供我們上學,我們是否應該去好好學習,以此來報答我們親愛的爸爸媽媽呢?我們現在還小,爸爸媽媽不是要我們去養他們,只要我們聽話,爸爸媽媽就會覺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母時候讓我干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獲!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著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論語的讀書筆記2
論語是孔子寫的一本名著,分別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學而第一、第二篇是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后,時時去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
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了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溫習才行。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幾次考試沒得滿分。
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中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么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著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里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后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經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
論語的讀書筆記3
坐在桌前,寫《論語十則》讀后感。拿著《論語》搖晃了半天,也感不出個頭緒來。恍惚中似乎看見一縷魂兒頭過紙背,飄蕩在春秋戰國和兩三千年后的今天。
想當年,孔老人家為做官周游列國,歷盡顛簸,費勁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夠酷,還是不太會做秀,反正最后沒戲,只得回到老家教書。為了多掙幾個錢,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個溫飽,最后也沒發財。就得了幾束肉干,幾片干魚,很失敗的樣子。
說他是辦學的祖宗,有可能的。聽說以前的私塾都掛他的畫像。現在私立學校是不掛他老人家的像了,不過收費比起祖宗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說他書教的好,似乎有點兒勉強。據觀察,他就的教學宗旨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由,會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走在路上大伙兒互相討論學習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憑興趣愛怎么學就怎么學吧。
學的怎么樣,全靠一個“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勞;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經收到了肉干,魚片,“我是老師我怕誰?”
后來要不是幾個學生有出息,哭著喊著又是叩頭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會成為千古圣人。嘿嘿,不信啊?你說他書教的好,讓他拿特級教師證出來看看!
教書不怎么樣吧,說話也沒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么的跑到河邊上憋了好半天,總算說了句有意思的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弟子們歷盡記錄下來大呼高明。其實就在他不遠處有一位老農也在說;“不抓緊點種上,秋后就得餓肚子了。”
從戰國回來,也不敢把自己的感想寫到作文本上,那不是找死嗎?還是按照“四勿”原則,端端正正的寫上:要抓緊分分秒秒時間,刻苦努力,向孔子學習。
學什么?……忘了。
論語的讀書筆記4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致,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此話告訴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此話告訴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與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的讀書筆記5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并不難,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影響了中國,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進程并且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影響深遠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每個星期的星期五下午,最后兩節課是信息和《論語》閱讀課,我覺得算是最放松的課了吧。信息課上完后,《論語》閱讀課并不會讓我感到有壓力,老師帶著我們讀論語,釋論語,析論語,并且結合日常生活。論語中大多都非常貼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罷,都適用至今。
李榮浩的一首歌《年少有為》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貴。”是啊!假如我年少有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關于這句話都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吧。在這碩大的宇宙,我什么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頑強。《論語》中有一則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規劃,“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的規劃,可我們一介凡人有幾個能做到這樣的。但我們在風華正茂的年代應該根據自身情況確立自己的理想,平凡中亦可活出偉大。
未來好像十分遙遠,但作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們每天不得不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樣,他們每天也像我們一樣。只是他們是拜孔子為師,主動向學;而我們現在大多是被動學習,疲于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非常的勤奮,而顏回是最勤奮的那個,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每次讀到這里,我都會覺得汗顏,那么惡劣的環境,能樂觀相學。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顏回一半刻苦勤奮好學,我相信給我們肯定不會差,我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正在努力的同學們,眾生皆苦,你也不能輸啊。
《論語》在中國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教會我們很人生的道理,多希望每個人在閑暇之余都能閱讀閱讀《論語》,學習學習前人的經驗,這樣或許就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論語的讀書筆記6
真理是最樸素的,就好像春天永遠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當我捧起《論語》時,就好像坐在杏壇之下、白果樹旁,聽圣人諄諄的教導,如沐春風,心靈在激蕩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我學會了謙遜,知道了“見賢思齊”的內涵,懂得了人無完人、人人皆有閃光點的道理。在我自大、驕傲時能低下高傲的頭、彎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虛心向他人學習,讓我變得充實;發現他人的缺點,讓我學會了自省。
雖不為師,但老師的教學方法卻與我息息相關。圣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啟發誘導教學法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學會了學習。在我學習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時,我知道了應該如何應對,在什么情況下是向老師請教的最好時機,充分發掘了我的潛能,又讓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樂。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讓我在學習中幾多埋怨的心結打開了。長期以來,我因為對數學缺乏學習的興趣而沒有學習的動力。在其他學科的成績在班內名列前茅時,唯有數學成績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為此,我痛苦過,也努力過,但付出之后的結果總不令人滿意,數學成了讓我恐懼的學科。在這種境況下,我步入了八年級,這時候我突然發現老師問我的`問題我總能回答出來了,上課時也不再心情忐忑了。漸漸地,我有了主動學習數學的沖動,課堂上準確的回答,老師的表揚讓我的信心也足了(實不知我回答的問題都比別人的簡單)。成績竟然真的突飛猛進的上升。后來,當我問起老師他是怎么讓我這塊頑石開竅時,他只笑著說了一句話:當時你的底子有點差。我明白了······此時,我仿佛從老師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賢哉,回也。”我在學習與生活中的點滴進步,總能從老師或者家長那兒得到獎勵,有時雖只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也會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增強了我學習的動力。“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當我犯錯時,老師和家長又儼然像孔圣人一樣對我嚴加管教,受到應有的懲罰。句句嚴厲的話語會令我如醍醐灌頂,激活我內心深處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論語》,沒有讓我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打開《論語》,我就如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壇邊、白果樹下,傾聽圣人的諄諄教導,那一句句話語如心靈的及湯滋潤著我的心田,凈化著我的靈魂。
《論語》,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書,謝謝你與我同行。
論語的讀書筆記7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我從它簡潔樸實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感嘆時光飛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
時間雖然可以很長很長,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認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無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鐘,可時間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就像高爾基曾經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人生中我們走過很長很遠的路,一步兩步,一秒兩秒,一年兩年,一直積成我們煙花般燦爛輝煌的人生。
世事變遷如此之快,我們要好好珍惜,雖然我們沒有超能力讓時間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們可以過好每一秒鐘。在這大好青春年華里,我手持一本書——《論語》,坐在夢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讀書中教給我的人生真理。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雖說時間無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時間,那么時間將會回報你的付出,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時間會幫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真正寶貴的,人生是珍貴的!。
如果我們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們的人生才不會顯得空虛,我們要珍惜它,不要看著時間讓它從我們指尖流逝。每天中我們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可他們并不知道那些浪費的時間對那些已經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曾經聽我班主任說過:“時間不會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時間。如果你浪費別人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謀殺,如果你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自殺。”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世上不會有后悔藥,也不會有時光機,如果不想讓未來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時間的可貴。
時間是寶貴的,但它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為了讓將來的自己感謝現在的我們,所以此刻要珍惜時間才能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論語的讀書筆記8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并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
世間什么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贊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鍵在于心態,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常發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賢之書。
論語的讀書筆記9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儒家學派編撰人,后被人推崇為儒家學派創始人。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在現實生活中,又有誰能做到這一點了。有些人為了追名逐利而做了一些違背道德的事,傷人又傷己。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竭其力,但社會上做事,讓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生活不是孝的根本,如果你能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才對得起父母真正的孝。在生活中,子女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自己的父母在家里。而且有時很久都不回家。只負責每個月給父母寄錢,但父母希望的是自己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他們。在農村,大多數都是些老人在家,用孔子的理論來說,這樣的人沒有做到孝。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我們周圍都存在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點,都有他自己的特長。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還有學“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迨”。說的就是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就應該邊讀邊邊思考,把學的東西裝進我們自己的腦子。如果我們不思考,學到的就只是表面的東西,那就是空讀。“知之為之知,不知為不知”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不懂的就要問。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
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習過的知識按時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而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這講的是一個人的為人處事。在日常生活中,人際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為人處事在人際關系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雖說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等,不一定他說的對于如今的社會都全部適用。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取適應自己的一部分,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不要全盤否定,也不能全部吸收。要理論聯系實際,有表及里,透過現象看本質。
論語的讀書筆記10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開篇的這三句話,可以說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別解釋了。可南懷瑾先生卻是這樣解釋的:做學問,要隨時注意“時”和“習”,要隨時隨地學習。當你有進步時,能不愉悅嗎?你的學問沒有人能夠理解時,有個難得的知己來看你了,能不高興嗎?做學問的人,也可能一輩子沒人能了解你,那也不生氣,這樣的人不就是君子嗎?這樣的解釋,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層。
南懷瑾先生這樣解釋的原因是,原句第一個字“學”不能僅僅當作狹義的“書本學問”理解,而是要從人生修養上講起才行。也就是說,“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那么,把“學”字的意義理解的這么寬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嗎?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而現在,一條一條分開印,是宋儒們把它圈斷的。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又是一整篇大文章。
這倒又是一種新鮮的解讀方式。誰都知道,《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既然是語錄體,就很讓人習慣于把那一條條論述分開來獨立理解。這本來也不算錯,卻容易造成斷章取義。把“學”字理解成狹義的“書本學問”,就是斷章取義造成的。所以,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中所說的“學”,不是僅僅文章寫得好,也不僅僅是知識淵博,它還包括“做人好做事對”,哪怕一個人是文盲,但只要是會做人做事,就是有“學問”。這是南懷瑾把整部《論語》研究完后,用“整體觀”看待《論語》得出的結論。
為了證明自己把“學”字理解成“人生修養”的“學問”的正確性,南懷瑾先生還列舉了《論語》中子夏的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盡全力愛家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放棄私心,對朋友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說沒讀過書,也一定說這人真有學問。這句話足以證明“學”不僅僅指“書本學問”。
正因為南懷瑾先生解讀《論語》與眾不同,他解讀《論語》的著作才命名為《論語別裁》。
他這個“別裁”不僅僅與現代人對《論語》的一般理解不一樣,而且特別與宋代以來朱熹學派的儒家學者對《論語》的注解不一樣。以朱熹為代表的宋代儒士們因為是以對“語錄體”的理解方式來理解《論語》,結果斷章取義,讓后人造成了對孔子思想的極大誤解。比如宋儒們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話時就出現了偏差。他們把“賢賢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馬上跟他學習,連女色都不能親近了”。把“色”字的“態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現代人攻擊孔子“違反人性”。他們還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讓近現代人攻擊孔子是“專制思想”,因為《論語》要人為皇帝全力服務嘛。孰不知,“君”在此應泛指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應給人辦事的人”。像這樣對孔子思想斷章取義的理解,還有很多處。
所以,南懷瑾先生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沒有錯,是店員們搞錯的,這要特別修正的。”現在,是到了真正復原孔子的“仁義”思想的本色的時候了。南懷瑾先生獨特的“經史相參”、“整體看待”式解讀能幫我們吹盡黃沙,淘出真金。
論語的讀書筆記11
君子自古就是被贊頌的對象,他們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潔。一本《論語》讀畢,我對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將食、住視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對待他人,以溫、良、恭、儉、讓為主,親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實無欺,做事周而不比。貧而樂,富而好禮,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對國家的熱忱之心吧。古有陶潛范仲淹,今有魯迅李大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待敵人橫眉冷對,掀起復興的革命。對待民眾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瀾。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為了大義。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對于自身的修養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為重金而屈服,訥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為君子所惡。匿怨而友其人,亦為君子所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憎分明者,豈不為君子,人而為仁者,豈非君子耶?仁德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為仁的代名詞,德是君子的昵稱。與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飯。與之情誼,并不濃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湯。君子如天上北辰,眾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詮釋君子之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這樣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論語的讀書筆記12
《論語》的編輯者不止一個人,有千千萬萬的人。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被世人視為至理。它以極具典范意義的語言。《論語》中所記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其中不少對話場景栩栩如生,生動傳神。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論語》成功描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子貢的聰穎善變,顏回的溫雅賢良,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讓我知道了,孔子是個十分守禮節,連顏回死后,他都還守著禮節,不肯把車子賣掉,可見孔子多么深明大義啊!
《論語》是國學經典,涉及到人們生活諸多方面,如:如何從政,如何塑造正人君子,如何教育弟子,如何與人交往,堪稱中國傳統智慧的源泉和寶庫,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人們修身養性,治國安邦。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精論,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展現。
讓我們慢慢的開始背《經典》,從底做起,知道古人的思想,從世代相傳的經典中,學習到人生的哲理,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的讀書筆記1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皇侃《論語義疏》本“説”字作“悅”。古喜説、論説同字,漢后増從“心”字別之。《爾雅釋詁》:“悅,樂也,又服也。”《孟子·告子上》:“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此章所言,歸結為一個“悅”字,正是孔學之宗旨。學、習、朋、人,俱為“悅”字立說。
末章“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與此形成呼應,“知命”對“不知而不慍”,“知禮”對“學而時習之”,“知言”對朋、對人。“知命”為總說,“知禮”、“知言”為分論;首章由分而總,意在發揮,末章由總而分,旨在歸結。禮悅鬼神,言表心聲,樂天知命,在在與“悅”相關,全部《論語》似是要闡明:人生在世,唯悅可求,以悅為旨,何以能悅。
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生焉知死?孔學門徑在于人“生”而不是人“死”上廣研深探。子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常人言富貴可求,但求神拜佛者所求多為富貴,為何?富貴在外,難由自主,標準依人,難達目的,唯有依靠神靈,方可立定心神,以為富貴可期。死亡一樣,不可求免,亦不可求時,病夫壽延,壯夫早夭,求仙適以傷身而短命,健體恰至弱神而遏壽,事例太多,也許只有自殺方是扼住了死神的喉嚨,所以有人說自殺才是自由而死的方式。但求死不得的事情也很多,并且求死本身恰恰是求生的一種方式,舍生取義,殺聲成仁,或者就是為情而死、賭氣而亡、厭世而殤,緣于知生或不知生,都已超出常人所期“死而可求”的范圍。所以,求富貴不如從所好,求死不如知生,后二者都直接表現為“中心悅服”;孔子正是深明于此,方有此章之言,說出“悅”為宗旨,又發明何以能悅;其弟子亦明此,故《論語》編次,開門見山亦卒章顯志。
朱子曰:“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者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毛奇齡《四書改錯》批評朱子把這里作實字的“學”誤為虛字,也就是把名詞誤為動詞,“學者,道術之總名……以學道言,則大學之道,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是也;以學術言,則學正崇四術,凡春秋禮樂,冬夏詩書皆是也。此則學也。”不錯,以“學”為“效”,可效善,可效惡,而所謂后覺效先覺,于原文無有,純為宋儒發揮。而“學”為“道術”,正是“時習”之內容,整理、學習前人積累下來的東西,遵學習之次第、守學習之時辰,無求富貴而“祿在其中”,無心慮死而生涯漫度。道術廣博,人人可從所好,漫度人生,踐生即為知生,得如此,不亦悅乎?不過,世運難免變遷,有時道術貶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質長存。學為圣人,世之變遷、毀譽莫動,不亦悅乎?所以,程郁庭雖然肯定“毛氏譏之是也”,但仍以為“以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為學,則精確不磨”。康長素也以學為學圣人,但目的不為明善復初,而為“時中”。“時當亂世,則為亂世學,時當升平太平,則為升平太平學,禮時為大,故學亦必隨時而后適”,因時治學,“闔辟往來莫不自在”,不亦悅乎?長素的發揮是更遠了。但得圣人之心于千載之后,其樂何言?所以,很難說朱子、毛氏和康子哪個更能體會到《論語》此句之意,但無論哪個角度,一個“悅”字都在貫徹,圣人可學與不可學皆于此可見。
《白虎通·辟雍》引《論語》“朋友自遠方來”,可證上句“學”為實詞有據。鄭康成注此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有說魯論語作“有朋”,何晏《論語集解》采之,通行于世。朱子注:“朋,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這里,“朋”實兼“同門”、“同志”二義,甚至更可引申為所有人。《爾雅·釋詁》“類,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類即同善,明清時各地有很多同善會,入會不以士紳為限。朱子引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康長素注“朋,群也”,曰:“惡獨而貴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學愈高,其用愈遠,圣人則合億萬世界,億萬年載之眾生,咸從其教,盡為之朋。其朋無盡,其樂亦無盡也。”朱子、康子俱申圣人推己及人、遠近信從之意,但一個重個人,一個重社會,一個重善,一個重用,圣人此句盡得發揮。不過,劉逢祿《論語述何》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友天下之善士故樂。”有朋自遠方來,倒不一定是名聲大了,別人自來,而可能是“圣人無常師”和主動招朋喚友。《孟子·公孫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孔子最是仰慕大舜,其語當有招朋而朋至之意。有人以此句應《禮記》“禮聞來學,未聞往教”,實是窄了孔子之意,孔子周行列國數十年,何嘗不是舍己從人,行教天下?由此可論“知言”。《孟子·公孫丑》:“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又《周易·系辭傳》中孔子說:“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故俱因孟子解而理解孔子的“知言知人”為“言有是非,故聽而別之,則人之是非亦知也”。但《說苑·雜言》載孔子曰:“以富貴為人下者,何人不與?以富貴敬愛人者,何人不親?眾言不逆,可謂知言矣;眾向之,可謂知時矣。”又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又《荀子·非十二子》:“言而當,知也,黙而當,亦知也,故知黙猶知言也,故多言而類,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可見,知言為知道自己言語得當而得人。察言觀色,智者能之,多言而類,唯圣人能之,“不知言”正是言出逆眾,朋不遠來,人不信從,自然是“無以知人也”,樂從何來?
學而時習可以知禮,立己;朋自遠來可見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悅之門徑。覓此門徑,我們來看此章總說。何晏解末句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有所不知”可以是不知學,也可以是不知我。孔穎達疏正是包含此二義。朱子《集注》取尹氏語:“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則“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學而我不慍,是不責全求備,人不知我而我不慍,是知為學在己;前為立人,后為立己,“不慍”則全有之。孔子生當春秋之世,其時禮崩樂壞,道術少人循序應時而學,即學亦為富貴、霸強而學,此為不知學也;其時,世之天子諸侯不知孔子,并弟子朋友亦難見知,此為不知我。當此情況,唯樂天知命并存立己立人之志,有一得則中心喜悅,方能心中略無不平之意(朱子曰: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慍),孔子能之?以“不亦君子乎”勉勵弟子?梁清遠《采榮録》:“《論語》一書,首言為學,即曰悅,曰樂,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誘人處。蓋知人皆憚于學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暢達,動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羨之意,而不得不勉力于此也。此圣人所以為萬世師。”如此說,圣人倒如以科舉誘天下英雄入我轂中的唐太宗了。其實,科舉之外,英雄無數,以利誘也好,以嘉名誘也好,終是誘得一時或誘來庸懦,孔子只是啟人從所好,啟人樂生,啟人知禮知言立己立人,歸結起來就是啟人樂天知命而已。能樂天知命,孔學“悅”之宗旨得也。
論語的讀書筆記14
我讀了《論語》后,感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坐在我的面前,他深邃而高遠的目光,穿越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慈祥和藹的注視著我,牽引著我。使我的思緒在漫長的時空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場景在變幻,我仿佛又回到了孔子的時代,孔子正襟危坐,向弟子們傳授學問。孔子是位賢人,兩千多年來,有多少人把他打扮?一絲不茍的言笑循規滔距,而且一開口是:“君、臣、父、子。”一筆口試:“仁、義、禮、忠恕、孝悌”之類的“圣賢老師”。孔子作為一個政治家,自然始終懷有強烈的政治熱情,政治抱負和政治追求。但作為一個“士”,他更有知識分子思想崇高和純潔的一面,他不會為了某種政治利益而犧牲人格和尊嚴。
孔子在三十歲時,曾帶領弟子去周游魯國,他實施他的“仁、義、禮、忠、孝”來教導魯國之臣民,但是魯國的魯莊公整天沉淀于酒色,不理朝政。于是孔子帶著失望離開了魯國。孔子說:“為正義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月。”我能感覺到,孔子當時那種失落而悲傷的心情和他那一腔熱血具有遠大抱負的理想不知何時才能實現?那種感覺簡直比吃了黃連還要苦上百倍。不過,孔子卻從來不會呵斥一個他值得呵斥的人,他最終成為了千古傳頌,人人皆知的圣賢之士。
孔子的忠、孝、禮、義體現在孔子的言行舉止之上。相傳孔子為了認識父母的墳墓,而把他們的墳墓堆成像小似的。孔子在父母生前無微不至的關心,這就體現了他授與百姓的“孝”字。死后他依然如故的每年去祭奠。以為兩千年前的“圣賢仙師”教會了我“仁、義、禮、忠、孝。”齊全,讓我一輩子受益匪淺。
我將永遠銘記先師留給后人的文化寶庫,帶給人類的財富。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歷代帝王都用“仁者愛人”來熱愛人民。孔子的豐功偉績,后人將永遠銘記。
論語的讀書筆記15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一部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書。
《論語》使我懂得了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在《論語》中有著許多孔子有關學習方法的名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于學習,孔子認為學習,然后按一定時間去復習它,不也很高興嗎?可見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我也明白了學習不是表面上的敷衍,而是我們用心接受的一個過程,如果你學的是一個形式,是為了學習流程上的應付,那么就不能夠感受學習時的快樂,甚至會很痛苦;如果我們是一種認真的態度,是為了解決學習中、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那么我雖然很辛苦,卻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心靈上的寧靜。用心做到,過程也是風景。
把學習的心得用在當下,能夠在實踐中得到認同,豈不是一件令人很快樂的事嗎?雖然我們離書本中那些淡泊心智、寧靜而致遠的境界還有很遠的距離,但至少可以永無止境的向著那個美好境界而不斷努力。付出不要苛求結果,追求的過程才是一種享受生活的心靈美麗。
同時對于學習方面,孔子還說過要“溫故而知新”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后,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學習新的知識,盲目向前學習。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我們也要不斷復習,回顧學過的東西。在新學的同時也溫習了。人的見聞十分有限,如果專門靠記問之學,不可能掌握全天下的道理。要是常常溫習所學的知識和日常見聞舊學。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世間萬物也是如此,功夫下到了,便會明白人類的知識是在“溫故知新”的基礎上積累起來的。
社會的發展是靠人們對知識循序漸近的掌握而不斷發展。人們在學習前人智慧結晶的同時,得到新的體會,也就探索出新的道理。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預習,復習至今仍然是獲得書本知識的一條主要途徑。知識、真理就是在反復的認識、實踐中掌握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重思考,邊思考邊學習。學與思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連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以致用。
遨游學海,曲徑通幽,跋涉書山,讓知識的能量伴我們成長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論語的讀書筆記16
從前,《論語》對我來說就像站在諾大的圖書館里,在很高很遠的地方有著一種自己總也觸摸不到的,別有天地的古老神秘感。
可是終有一天我們面面相覷。帶著小時候在語文課本“日積月累”那一板塊了解到的零星,再次進入孔子的世界。
原來,它在神秘而古老的面紗背后藏住了這世上最簡單而深刻的故事,在宇宙的某個角落默默訴說著最質樸的“大道理”……其實《論語》在告訴我們,這個世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月亮總是會陰晴圓缺。
它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說:“就是要學會像君子那樣的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不只一味地追求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處在聯系之中的,每個人都與世界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君子就會保護自己與周圍環境的聯系狀態,保持謙和穩定,但不會被同化,依然保持自己的閃光點和態度。就像每個班級里各種各樣的人雖然做著幾乎同樣的事情學習著同樣的知識,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運用都努力著出不一樣的彩,才會有五彩繽紛的情感和感動。我們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汲取自己的那一份光輝,這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光芒,又何樂而不為呢?學習這樣的道吧,和周邊的環境和諧相處,人與人也好人與自然也好,和而不同。幾千年的話語,我們今天不也在努力追求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理解,可其中的道理卻是相同的,和而不同啊!
它說:“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說:“是啊是啊,語文課上老師才講過關于‘恕’的故事,原來在今天也可以是改變一生的道啊”。
語文課上老師分享過一個關于饒恕“敵人”的故事,女主的經歷和做法令我久久感懷也不禁使我再次思考孔子的話: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于別人。可是感覺并不夠解釋“寬恕”,再想想,翻翻書,問問老師……噢,還有另外一種角度:自己想要得到一些事物的時候也要想想別人幫助別人達到他所想的。再看回來,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故事中的女主角最終原諒了曾經自己心中最最痛恨的人,那個“永遠都不會原諒”的人……過程很艱難,像“割肉”一般煎熬,可換來的也是自己心靈上的寬慰與寧靜,多么偉大的一場“抗爭”啊。孔子教會我們,有時候,事情真的有很多種處理方法,就看這個人愿不愿意追尋并實踐。
它還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
我說:“君子對于天下事,不會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有遠近,沒有親疏,一切按道義行事”。
這就又使我想起,當長沮、桀溺庸庸碌碌回避紛擾世俗的時候,孔子卻懷抱不滅的理想,面朝著相反的方向踏入這人間。有人問長沮桀溺的做法有合理之處嗎?回答當然。但那只是一味地逃離,囿于自我。而孔子理想主義的衣袂飄揚在亂世的風里,無論多少風雪,無論多少冷眼,也要遵從內心道義的指引,正是這心中的義,讓他成為歷史暗渠中一束驚人的光。
正是孔子心中義的堅守,才給了他看到不同人情冷暖的反思與獨到的眼界。也正應了莊子的話:“井魚不可以語于冰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沒錯,君子有了義便更加堅定了通往仁的腳步,才會有其獨立的思考和感悟,這也是道啊。
落到實處的體驗才能是真理的發源地。
然而歷史所銘記的,永遠不會是光線奪目的外在才華,而難以窺伺的道德與人格,方才似玲瓏剔透的琥珀,在人類精神的長空中熠熠生輝。
端視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如一片波浪洶涌的汪洋,而我們不過是一鰭鰭小魚,想要乘風破浪談何容易。萬幸,孔子智慧的光輝在遠方指引著我們,他啟示我們:以仁義作尾,以謙遜作鰭,以平等為鱗,定能搏向那裂海颶風,沐浴蔚藍的光明!
【關于論語的讀書筆記(精選16篇)】相關文章:
于丹論語讀書筆記02-21
論語讀書筆記600字02-15
《論語》讀書筆記15篇02-05
論語13到16章讀書筆記01-11
初三論語讀書筆記600字03-07
最新論語讀書筆記600字02-28
關于論語的作文600字02-14
論語好句10-18
《論語》的溫度-800字01-07
關于《烏塔》讀書筆記精選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