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時間優秀的讀書筆記(通用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存在與時間優秀的讀書筆記(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存在與時間優秀的讀書筆記1
得益于老師給了我們這樣一個靜下心來讀書的機會,在繁忙的功課之余,拜讀了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深有感觸。在過去的兩年大學歲月里,一直忙于參加形形色色的社團活動,結交各個圈子的朋友,去圖書館也只是為各種考試復習,竟沒有靜坐下來認認真真品一本書。在這些白駒過隙的時光中,我從來沒有仔細思考過生活的意義是什么,我們是為了什么而活著?在看到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這本書之后,我對于這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
代表海德格爾整個哲學思想的經典著作就是這本《存在與時間》,它奠定了整個現代西方哲學的基礎和方向。它之所以享譽于世,是因為它在現代西方社會這個被稱為“后工業社會”的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對存在的意義的追問是海德格爾的巨大貢獻。海德格爾所提出的存在的問題之所以在西方引起極大關注,與西方社會數百年的歷史和思想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在西方社會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尤其是近代科學哲學革命以來,理性一直是一面高揚的旗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須接受理性的審判才能謀求自己的合法生存權。
在讀海德格爾之前自己所理解的“存在”,就是單純的存在,例如:“存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整部《存在與時間》只關心一個問題:存在的意義問題。但是海德格爾用“存在”這個詞意指什么呢?如果有什么區別的話,存在意指什么呢?
“存在即合理”在《小邏輯》43頁原文譯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質。而所謂“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絕對精神。這種理性不僅僅是主觀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質,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質的,所以合乎理性的東西一定會成為現實所接納的東西;當只有合乎理性的東西才能“稱”為現實的時候,一切現實的存在的東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為現實的條件。而現實中存在的現在,因為已經存在,自然而然的獲得了理性的支撐,它是合理的。
跳出自己的思維,不是創造性思維,思維由于存在而存在,這讓我想起了唯心主義最核心的命題“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認識論哲學的起點,也是他“普遍懷疑”的終點。他從這一點出發確證了人類知識的合法性。從這個角度出發,存在的前提是思考,由于人的認識能力,所以世界因為認識而存在,缺乏了認識那么就構不成構成世界的要素,因為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存在,意即思考才是世界的本源,這樣的思考和海德格爾的命題有很大的相似處。我思故我在,我的思考鑄就了我這個人,推廣開來就是思考創造了所有的像。這種思想雖然我們經常去批判,但是不無道理,在沒有更合適的道理替代這個道理之前這就是最合理的解釋。但是這樣想下去,我因為不斷地思考而存在,我不思考就是走向終極的毀滅。但是這不能解釋我的疑惑,因為可能沒有真正地悟懂。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無論一個人于存在者處把握到的是什么,這種把握總已經包含了對存在的某種領悟。”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種的普遍性。如果存在者在概念上是依照種和屬來區分和聯系的話,那么“存在”卻并不是對存在者的最高領域的界定:存在不是種。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種的普遍性。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在一切認識中、一切陳述中,在對存在者的一切關聯舉止中,在對本身一切關聯舉止中,都用得著“存在”。在對存在者之為存在者的任何行止里面,在對存在者之為存在者的任何存在里面,都先天的`有一個謎。
我們不知道“存在”說的是什么,然而當我們問道“?存在?是什么?”時,我們已經棲身在對“是”的某種領悟中了,盡管我們還不能從概念上確定這個“是”意味著什么。我們一直還未認出該從哪一境域出發來把握和確定存在的意義,但這種通常而模糊的存在之領悟是一種實際情形。
任何存在論,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義并把澄清存在的意義理解為自己的基本任務,那么,無論它具有多么豐富多么緊湊的范疇體系,歸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病背離了它最本幾的意圖。一切存在論問題的中心提法都根植于正確看出了的和正確解說了的時間現象以及如何根植于這種時間現象。存在有本真狀態和非本真狀態,這是由于此在根本是由向來我屬著一點來規定的。但是,此在的非本真狀態并不意味著“較少”存在或“較低”存在。非本真狀態反而可以按照此在的最充分的具體化情況而在此在的忙碌、激動、興致、嗜好中規定此在。
無論對世界之內的存在者是從存在者狀態上加以描寫也好,還是對這種存在者從存在論上加以闡釋也好,這樣的做法中隨便哪一種都不著“世界”現象的邊際。“世界之為世界”是一個存在論的概念,指的是“在世界之中”的一個組建環節的結構。而我們把在世認作此在的生存論規定性。由此看來,世界之為世界本身是一個生存論環節。“世界”在存在論上絕非那種在本質上并不是此在的存在者的規定,而是此在本身的一種性質。
海德格爾說:“求助于自明性確實是一種可疑的方法。”這個結論這以這樣解釋,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種屬性,在人類尚未了解到存在時就已經將存在作為自己研究的基礎,來研究其他事物,這將是一個空中樓閣。因此,在研究人之前,似乎應該先知道存在是什么。
我認為海德格爾在理解存在的意義的時候,從“此在”出發。所謂“此在”一般來說指我們人類現在的存在,而提問這種存在也是我們存在的一部分。我們因為此時在存在,此時在想而證實我們現在存在著,而我現在發問,因為我現在會存在,因而會發問。海德格爾認為應在世界,作出這樣存在樣態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之三種環節中考察世界存在。在《存在與時間》中依次討論了這幾個環節,并在各個環節中找出下位的各種構成環節。雖然有些術語不懂,但是存在的構成中,三個環節很有道理,因為環環相扣才能符合人類思考的邏輯性,即使我們知道難以理解,但是因為邏輯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因為復雜難以認識所以為我們所追求,人不在追求未知世界么,未知世界不就是為感悟的嘛。未感悟就意味著我們處于昏昏沉沉的境界。
此刻存在的我為什么會覺醒,反思自己,那是因為作為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擔心著什么,畏懼之心時刻有之。造成埋頭于日常的此在發生動搖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對象。擔心能否在這個世界內存在。我們在不斷復蘇自己的思維狀態中,不斷地,不愿意按部就班,對于存在的意義,自身的價值的拷問為什么會動搖,因為我們總在擔心一些東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們因為畏懼而操心。海德格爾認為正在被展開和發現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實性的本源現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實就是使自己與現在還沒有的東西相關聯。甚至自己最后的死的關聯。
為了作為一個整體而完結,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親身經歷這種事。此在對于自身來說終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對于此在來說,決不可能作為現實的東西親歷。人生在世考慮兩個極點,生和死。聽天由命轉變為人定勝天,對于生我們親歷過,但是對于死作為存在狀態的終結,是無法體驗到的,那要到另外一個境界了,這是我們所說的來生,循環,還是只是人的肉體形式化為物質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東西,畏死,我們考慮生的意義價值。為了連續生與死我們有了時間,時間就成了一種紐帶。雖然讀起來很晦澀,但后來又花了很多時間閱讀其他人關于此書的見解來加深自己的理解。
《存在與時間》給了我許多關于時間與生命的思索:時間是無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作為具體的人,要用有限的生命去驗證無限時間的存在和延續。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浪費的不是時間而是生命,我們節省的不是時間也是自己的生命,時間是無意義的,而生命就是要在這種無意義中,創造出有意義,賦予這種無意義于意義,打斷無限為無數個有限。
存在與時間優秀的讀書筆記2
《存在與時間》是德國馬丁海德格爾的著作,曾被教育局稱為“不合格”的一本書,卻被不少學者認定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在書里蘊含了太豐富的內容,討論的問題也龐雜且深刻,有些地方讓人根本看不懂,但是某些話卻讓人印象深刻,若有所思。人想要本真的存在,就必須本真的理解和面對死亡,海德格爾說:“死是存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像這種可能性存在,就為此在開展除它的最本己的能在,而在這種能在中,一切都為的是此在的存在。
”“為生存而生存就是本真的”乍看就覺得是廢話,人肯定都是求生的,不會是求死的呀,所以自然是為生存而生存,這樣的問題還有討論的意義嗎?但是結合很多人各種生存論,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個哲學家要講出這樣的話來。有人覺得生存是為了賺錢,有人說是為了工作或者其他形形色色我們覺得對于生存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滿帶文藝范兒的“為了讓生命有意義”。但是生存就是生存本身,與其他一切都無關,我們是為了讓自己活著而生存的,為了維持生命而呼吸、飲食,而只有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才有了工作、金錢……所有的一切。下次再給自己找理由的時候,請記得告訴自己,生存就是我們的目標,于是很多我們覺得乏味的東西可能也會有意思起來,很多困難也就不那么可怕了。生死一向是哲學領域很容易提到的話題,于是,探討了生存本質后,海德格爾又說“死亡不是人實際能經驗的。
”誰知道到底這樣的話是不是正確的呢,至少現在的你我都不知道。沒有經歷過的人自然沒有發言權,經歷過的人又有什么方法能告訴我們他們的經驗?“死亡也不是能被他人代替的。”要是能,那不知道有多少冤魂會因為別人的推責而無辜走在黃泉路上。也許真的是死亡使人個體化,使自己的生存整體地呈現出來。有時候想想還真的是死亡讓人去注意某人,文學上更是如此,我們經常都愛說,只有死人才能出名,因為實在有太多的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死后才受到大眾的認可。甚至覺得大家好像忽略了生存的意義,明明人死如燈滅什么都留不下,不管是盛名還是厚利,很懷疑這樣的規律是依靠怎樣的理據形成的,但是它就在那里。人所畏的情緒向自己展示了自身的生存作為一種有限的存在是終有一死的。
誰也代替不了誰,也無可逃避。不管這輩子怕不怕死,在世上也不過幾十年,誰也逃不了,當下的日子好好過便好了。生死由天,我們總是在糾結自己的存在,總是計算著在世間的時間,但是既然不受我們思維活動或者情緒的左右,我們為什么要花這樣的時間和精力呢?或者我們真的想要用腦子重新整理出更適合我們的生存法則或者避免死亡的竅門?
存在與時間優秀的讀書筆記3
最近拜讀了20世紀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的海德格爾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這本著作不僅對20世紀的哲學,而且對本世紀的神學、心理學、文學批評、政治學、法學、人類學以及音樂、繪畫等藝術領域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古今中外都有人從宇宙抽象出理的世界。各科學都在此一理的世界中自劃范圍,并把登堂入室的人隔在門外。不斷有人鉆研理學,摸索宇宙,則不但各科界限打破,連把登堂入室的人隔在門外的門限也把不住。于是乎“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就是說,既可說又不可說。理的世界皆可說,理的世界之外皆不可說,但還在宇宙(天地)之內。被隔在門外的這個人也還在天地之內。這個人是誰?無論他是誰,只消他是一個有名有姓的衣冠動物,他就是一個在者,那么他就還在門坎之內,各科學就可以解答他的一切問題。要找到門坎外的這個人,除非找到的不是他的在者,而是他的在。但是只有誰自己在,誰就體會到自己的在;旁人的在是誰也抓不到的。所以抓住在的總是自己。這自己就是我,我就是我自己。宇宙天地之大,我自己只有一個。這才是真正的我。其他各處各人說的我都只能算武斷的我。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就是從這個地方來講在的。
海德格爾認為,在就是我在,而且就是我在世。要在才有哲學,不在則只有科學,根本還沒有哲學。可以說,存在就是哲學,哲學就是存在。而且不存在則已,一存在就是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也就是他所說的我在世。不在則已,一在就是我,也就是世。這才叫并生為一。在這個問題上海德格爾接過胡塞爾的“事情本身”這個口號。但他卻比前者更加鮮明。海德格爾指出事情本身就是在者在其從隱蔽至無蔽中的在。所以只接觸到在者,就根本不解決問題。希臘人就指出和在者打任何交道,都必須它脫離了隱蔽狀態而始可,必須它已經無蔽了才可以。而在者之無蔽,決不是下個判斷說它無蔽就無蔽了;而乃是倒過來,一定要在者已經在得無蔽了,然后才可能有關于在者無論是什么的說法。因此在希臘思想中就已經把在和無蔽等同起來,更進而和真理等同起來。所以海德格爾也說他要追問在的問題也就是追問的真理的問題。
海德格爾講在就是我在,而且就是我在世。不僅有我而且有世的整個在這回事就是存在。海德格爾還把起這個存在作用的在稱為此在,并說此在就是真理的原始現象,是這個真理的原始現象才使在者被發現這回事本身(去蔽、無蔽)成為可能。而整個這回事也就是此在之展開狀態,也就是此在之在世。他認為此在的存在先于本質,它在存在狀態上優先于其他存在者。他還選擇了“生存“來指稱這種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此在的基本構建是在世。在世即在世之中。在世的世就是世界。這里的世界也不是指一切存在者羅列出來的總和。世界決不是那種在本質上不是此在者的規定,相反世界是此在本身的一種性質。由于此在的生存,此在就顯示并揭示存在。那種被顯示和揭示的存在和此在有著親密的關系,有原始的統一性,這就是世界。故此在有世界,世界是此在的世界。所以海德格爾說他講的此在并不是一個孤零零的主體,而自始就是一個在世,而且在世自始就是此在的基本結構。這就是海德格爾的真理觀。這個真理觀與一切古典的從認識論來講的真理觀異趣。
明白了此在的真理觀,我們又得問“此在以什么形態存在?”海德格爾告訴我們:“此在存在即悲情”。他指出人是被扔到這個世界上來的。人生的歷程就像是懸在天地之間的漫漫長路,既沒有終極起點,也沒有終極歸宿。人生沒有最終的依托。人被扔到這個世界上而被迫接受這種無奈又無常的生存境態,這種生存境態決定了無法克服的生活的重負,也決定了人世間所無法開脫的悲情。存在是悲情的。人的存在是情感的存在。情感,而不是理解,決定了人的最本初的存在。然而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都在逃避其真是情感中曉示的最真切的自我。但逃避并不能真正擺脫人的最本初的情感的存在。相反,它反而更加印證了人的存在的悲情。因為人的情感的存在是無可逃避的。
此外,他也認為此在的存在也是煩人的,他告訴我們,此在的在世總要在世界中與物和人打交道。與物打交道的過程煩忙,同人打交道的過程為煩神。在海德格爾把此在的存在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積極的:互相關心,為他人做好事;第二類是消極的:互相反對,傷害或損害他人;第三類是淡漠的:互不關心,互不干涉。但是他又提出,這種煩并不操心自身的生存。人就注定要處身在這個日常世界之中,人具有一個肉身的存在,因此,這種“煩”就是生存的基本的情緒。它并不是心理學的或靈魂狀態的,毋寧說是肉身性的和處境性的。日常的基本情緒就是厭倦、枯燥與無聊,在這種情緒中,存在或者活著就象是一種負擔。但是,沉淪于世間生活的日常狀態也提供了安全感,人處于說、看和領悟的平均狀態,也就是談話閑聊、好奇和模棱兩可。
最后他又在各種生存的情緒中拿出了一種獨特的情緒生存領悟,那就是“畏”。海德格爾將畏視為對日常世界的虛無化的力量。海德格爾之所以單單挑出“畏”,恰恰是因為只有它才能從存在論上顯示出虛無的`力量,顯示出對日常生存的整個世界的超越和一躍。看起來,海德格爾的“畏”的情緒更多地顯示出意志的力量,而薩特徑直將其等同于人的存在論的自由。海德格爾以現象學的方式展示了此在展開狀態的統一性,打破了傳統的知、情、意的三分法的等級。看起來他以對世界的操勞、實踐和對生存的領悟、解釋來批判認知,立足于此在在世的日常情緒和特殊性的情緒,而高揚對向死而生存的可能性進行籌劃的意志。而“畏”正是通向面對可能性和意志決斷的基本情緒。對于海德格爾來說,清醒地面對由死亡而來的“畏”并無畏地面對死亡所敞開的不確定的可能性(而不是死亡本身),這就是對生存的意義的領悟,海德格爾將這種領悟稱之為良知。這個良知不是社會和公共的良知,或神學的良知,或善的缺失,或內在的道德律令的審判,而是來自“畏”的沉默的無聲的呼喚,呼喚我們到本己的本真性之前,去直面生存不可回避,不可推脫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我們自然而然的對海德格爾產生一種崇高的敬佩之情。歷史上許多講法常常說自由是人的一種特性。而海德格爾的講法就跨出這種講法的視野很遠了。海德格爾講自由根本不是從人講起,而是從在者的在講起。講到在在中的在者之去蔽無蔽時,才提到人作為此在之自由的適應。誠然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總是從此在的存在講起,但他一講時辟頭就是講在者之去蔽與無蔽,撇開此無蔽境界來講人就一步也講不下去。所以海德格爾說去蔽境界是人的基礎。
海德格爾毫不在意別人批評他是形式主義,也毫不在意別人批評他是倫理虛無主義。事實上恰恰相反,《存在與時間》所說的本真性具有深藏不露的倫理學動機,我們甚至可以稱之為本真性的倫理學。本真的倫理學動機不僅貫徹在對常人的嚴厲的批判之中,而且,也體現在海德格爾獨特的良知概念之中。對于海德格爾來說,只有從對本己的本真性的生存的良知出發,才能有所謂的公眾的良知或社會的良知,才有所謂的倫理責任的可能性。只有從個體的本真的生存出發,才有讓他人生存和讓他人面對自己生存的可能性的自由。只有從個體的不可予奪的死亡出發,才有對人的生存的尊重。至于海德格爾的本真性為什么是形式主義的,沒有提供給人們任何具體的內容,這是因為本真性的生存恰恰是純粹的可能性,并且這種生存的可能性高于任何現實性。最后讓我們感謝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吧,是他使我們認識到我們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妙!
存在與時間優秀的讀書筆記4
海德格爾用基礎存在論,生存論存在論,為科學奠基。像弗雷格這樣的語言哲學對他來說是易如反掌的。
當然,科學固然研究的是現成的可以直觀到的純概念,但是這些概念卻是從此在的操勞展開的當前化而得到的。
也就是說,真實的存在比現成的純粹概念豐富得多。科學只是截取了世界上的一個角落做研究。如果我們想拓展科學領域,那么我們就需要生存主義的視角來照亮世界。
海德格爾用現成與非現成,本真與非本真考察了作為存在之可能性的源始根據,即此在。他在現成的在世之中通過非現成的存在者即此在,來考察生存現象,以此試圖通達本真的存在。
但海德格爾對真實存在的強調,恰恰是他所描述的柏拉圖式的理念,一切都是從這種理念中被理解和發展起來的。海德格爾最初的概念不是現成的,而是懷疑現成的。
海德格爾的寫作風格,就像德國糾纏的傳統,以及使用日常詞匯(生存論現象)來作概念上的使用,更多的是在閱讀中糾纏,常常使人的思維斷開。但是海德格爾仍然很清楚。
此譯本的邊碼和英譯本有不合之處,不知孰對孰錯。作做不分,很多地方以作代做,不知道是否是照顧原文。希臘文后面都應該附上中譯,否則不方便。希臘文的音標不全,如果懂希臘文的人看這個本子,怕會覺得這些殘留的詞語都是用來唬人的。
活著就要及時,活著就要生活。所謂傳統的時間觀,就是把時間看成是“空間數學的”時間,也就是說,時間可以從存在中分離出來,可以被分割,可以被當作不存在,這就是“現成的”。現成的就是以存在的形式呈現靜態的東西。
雜七雜八,從這本書中我就悟出這些。
存在與時間優秀的讀書筆記5
自己存在于這里,不是依于某種認識和意志,更不是依于直觀為我們所知的。而是在缺乏明確的認識狀態下,我們不得不與被拋到的這個:“此”的自己面對面。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無意識狀態的傀儡,在無意識狀態中構造成我。
此刻存在的我為什么會覺醒,反思自己,那是因為。作為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擔心著什么,畏懼之心時刻有之。造成埋頭于日常的此在發生動搖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對象。擔心能否在這個世界內存在。我們在不斷復蘇自己的思維狀態中,不斷地,不愿意按部就班,對于存在的意義,自身的價值的拷問為什么會動搖,因為我們總在擔心一些東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們因為畏懼而操心。海德格爾認為正在被展開和發現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實性的本源現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實就是使自己與現在還沒有的東西相關聯。甚至自己最后的死的關聯。為了作為一個整體而完結,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親身經歷這種事。此在對于自身來說終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對于此在來說,決不可能作為現實的東西親歷。人生在世考慮兩個極點,生和死。聽天由命轉變為人定勝天,對于生我們親歷過,但是對于死作為存在狀態的終結,是無法體驗到的,那要到另外一個境界了,這是我們所說的來生,循環,還是只是人的肉體形式化為物質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東西,畏死,我們考慮生的意義價值。為了連續生與死我們有了時間,時間就成了一種紐帶。
對于我們日常所熟悉的良心,良心是‘偽善以外的任何東西。’自己在這里存在并不是依自己的愿望選擇的,自己在這里存在是既成事實的,并且自己對自己的存在完全是非力的,我們生在此,就在此,此在已經存在不以我們的自我意志而轉移,也無法按照自我的意志來轉移。所謂良心不是完成了的狀態,而是良心的傾向、準備接納自己的內疚的一種姿態。我們對于自己的存在,先于自己的思考而存在,自己在這里或好或壞與一定的標準來看是不是對得起自己,這樣就是哲學意義上的良心,我們追求的存在良心是對自己的一種憐惜。
畏、先行到死、良心都是使此在從向日常的沉淪中回返自己自身的環節,海德格爾把此在忍耐畏、從自己固有的虧欠理解自己稱為“覺悟性、決心性”。由于這些思考我們會明白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起碼在一種程度上說是這樣的。這種覺悟性即是與自己最后的可能性之死面對面,并始終把其為可能性維持。通過先行到死此在才“將來”到自己的位置。臨死時,下了先行到死決心的此在,把自己存在的場或境域中重新把握以前一直照面的東西,使其無隱蔽地照面。這叫做“現代化”這樣就獲得了將來、曾在性、現在花三個機能。而三種機能不是并列存在的。所謂此在,說到底不外乎是這種時間性。在把握將來,曾在,現在之間我們的存在問題,我們需要一條紐帶,生命的循環不是由于死亡而終結,通過向死先行,此在向他從前自己在過來的存在樣態返回,并接受這種返回。這即是“反復”己。在非本真的存在中,人把這種自己被拋的存在樣態“冷卻“了。在不斷地一遍又一遍的體驗生命中輪回,不死,可能換一種形態方式存在。
本真的歷史性可以這樣歸納;支配自己、規定自己生活的力來自過去,同時它還無疑是在自己自身中繼續發揮作用的難以抗拒的力;要承認自己還是依賴這種力,要把它作為自己的財產。在支配自己的時候我自然地聯想到了《黑帝國》人被機器控制,思維禁錮在一個龐大的母體中,而人有些脫離了這種禁錮成為先知,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控制自己的覺醒,需要外力的幫助才能實現渡化,一切又在考慮平衡,平衡之后又是什么,人覺醒之后依然沒有徹底的覺悟。因為人無法化為虛無的存在,與虛幻化為一體,本身就是虛幻的狀態下,本身已經不存在的情況下去揣測存在也是行不通的。
最終我對于一些基本概念還是不是很清楚,由于讀的比較粗糙或許遺漏了許多東西,但是我堅信如海德格爾所認為,所謂真理、真實的基本樣態并不是言說與判斷與事實一致,而是事實和事物沒有覆蓋的呈現,在特定的關系中照面。世界因為我們的感知而存在,單純的從自我思考的角度,從自我來說是這樣的,因為不可知所以成立,這是一個以本身的懷疑來懷疑本身一樣,不過又為認識打開了另外一條思路。
【存在與時間優秀的讀書筆記(通用5篇)】相關文章:
讀書筆記優秀(通用20篇)03-29
讀書筆記優秀(通用15篇)03-31
我與地壇優秀讀書筆記600字04-06
哲理文學與哲理文學觀的存在作文09-28
與時間有關的諺語01-17
與時間有關的英語諺語01-06
與時間同行作文02-18
時間的故事高考優秀作文06-07
時間生命的材料優秀作文11-24
教師的讀書筆記與心得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