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時間:2022-09-25 19:40:11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通用20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教學》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通用20篇)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1

  幸福是什么?很難有準確地定義。其實幸福對于每個人來說,是自己來衡量的。只要自己感覺幸福就好。十年前,我當上了一名小學教師,體驗我的老師那種幸福。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人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我們要做“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創新型教師,愛崗敬業是創新型教師應具備的首要條件。他不但具有無私奉獻的師魂,誠實正直的師德,全面發展的師觀,教書育人的師能,嚴謹求實的師風,而且還應具有開拓進取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勇于拼搏的英氣,甘愿奉獻的“傻”氣,自強不息的骨氣。吾以培養新世紀之英才,振興中華為己任,雖生活清貧,但仍以春蠶的精神、紅燭的風格、蜜蜂的作風、綠葉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奮力拼搏,無私奉獻。

  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為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努力去做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才是一名幸福的教師;作為培養祖國下一代的人民教師要有表率作用,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意識,要“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熱愛學生,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教書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青年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和指導者,一言一行對學生的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堅持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為人師表﹑ 以德修身﹑率先垂范。做一名無愧于“春蠶”、“蠟燭”美喻的優秀教師,把自己美麗的青春和騰飛的事業投入實際的工作中去!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2

  馬斯洛指出,健康的生活就是與世界進行能量的交換。一切生理的和精神的疾病,都源于能量交換渠道的堵塞。

  讓我們在有耐心的時候付出足夠的耐心,在沒有耐心的時候擁有放手的勇氣。并非熱情減退,而是聽從自然的命令,調整了熱情傾注的方向。正如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最關注的是孩子的飲食健康,當孩子上學,則更關注孩子的學習和精神成長。

  對弱者而言,超出能力的期待和要求,往往帶來不能承受的壓力,往往導致不可逆轉的兩級分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給予完全的耐心,付出全部的努力——然后是等待,等待思維的蘇醒。

  很多時候,放過了孩子,就是放過了自己。很多時候,看似負責的步步緊逼、窮追不舍,其實是錯把毒藥當美味,其實是把孩子那點原本微弱的信心之火、力量之火給徹底撲滅了。

  既竭盡全力又順其自然,既要兒童的發展也不放棄教師的幸福——這才是使得我們勞動的“創造性大河”擁有充沛水源的正途。

  “閑暇出智慧”,這是古希臘人說的。

  有多少個備受壓抑的教師,就有多少個班的備受壓抑的孩子。

  一個班級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一個班級的家長也一樣,不過相對松散一些。一種消極思想出現了,如果我們不去做工作,就會丟失陣地,削弱生機。很多時候,教育就是一種抗衡——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原則問題,寸土不讓;錯誤觀點,止于苗頭。

  在面對一個比較混亂的場面的時候,學生亂,教師的方寸不能亂。因為急躁、憤怒正是你無計可施的表現。一種沒有信心的情緒,可以通過你的表情傳達,而鎮定則將你的信心傳達給學生。每當這個時候,請你以平和的心態,穿透混亂的喧囂的表面,看見很多孩子對安靜的期待,對教師能力的呼喚,你且對亂孩子視而不見,你點名表揚那些保持安靜的人,試試看——安靜和信心,便從這里傳染開去。

  “無限信仰書籍的力量”,這是蘇大師的話。

  什么是第一重要的教育原則?連續性。什么叫智慧?就是對值得做的事情專心致志。杜威和洛克,說的其實是一個道理。

  簡單的招數練到極致,就是絕招。

  在我這里,24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就是:竭盡全力讓每一個孩子成為終身讀書人,讓班級成為書香班級;竭盡全力讓每個孩子所在的家庭成為書香之家。最聰明的人不是善于解決問題的人,而是善于消滅問題的人,即讓問題不出現的人。讀好書,走正道。當班級里的孩子大多帶著書卷氣息的時候,很多令人頭疼的問題將不出現。

  蘇霍姆林斯基的話:

  最完備的教育方式是“學校——家庭教育”。

  施行“學校——家庭教育”不僅可以很好地培養年輕一代,而且還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沒有對子女的教育,沒有父母對學校生活的積極參與,沒有成人與孩子之間經常的精神上的接觸和相互充實,就不可能有作為社會基層單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學校這個最重要的教育教學機關,也不可能有社會在精神上的進步。

  生活雄辯地批駁了那種認為未來屬于脫離家庭的寄宿學校的主張。凡屬削弱家庭經常教育孩子的一切,同時也會削弱學校。由此引出學校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向家長傳授教育學方面的基本知識。

  蘇大師說,在涉及善惡的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教師一定要表現出強烈的愛憎——這將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3

  1、什么是科學?

  通常科學是指近代科學,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對實證方法的確立,看作是現代科學誕生的標志。科學原指自然科學。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90年代的新的定義,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小學科學中論及的科學,至少包含科學知識、科學研究和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還可以包括科學素質等。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的特點?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學習過程,它主要表現為:

  (1)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要求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強調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

  (3)探究式科學教育依靠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4)探究式科學教育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談論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學教育希望促進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

  3、“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項目簡介

  XX年,中國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倡導和推動在中國開展科學教育改革項目。取名“做中學”。即在幼兒園和小學中進行基于動手做的探究式科學學習和科學教育。讓兒童親自參與對物體和自然現象的發現,讓他們通過觀察與實驗,接觸實際,達到以下目的——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激發學習科學的主動性。激發想象力,擴展思維。獲得重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學習探究的技能。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進語言和表達能力的發展。有關“做中學”的很多資料,可以登陸漢博中國少兒科學教育網。

  4、什么是探究?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給出了定義:探究是一種多層面的活動,他包括:進行觀察。提出問題。通過閱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來了解什么是已經知道的知識。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方面的證據,評價已經知道的知識。用多種手段來搜集、分析和解釋數據。提出解答、闡述和預測。交流結果。探究需要對假設進行證明,需要運用批判和邏輯思維,并考慮其他可供選擇的解釋。

  5、要正確理解探究式科學教育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讓兒童親歷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它大致包括:根據實際情景、觀察到的現象和可以獲得的信息,從兒童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學概念(想法)出發,提出問題。對問題的解答進行推測。為證實推測而設計實驗或進行觀察。收集和整理數據。得出 結論和進行交流。提出新的問題……在有些探究課題中,還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相聯系。

  在科學教育中,經常爭論的問題是:探究式科學教育究竟是一種用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學習科學的方法,還是本身就作為一種課程的目標。〈科學課程標準〉認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對年幼的學生來說,可能學習探究的過程比掌握具體的知識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們認為,小學的科學教育中只是承擔科學啟蒙的任務,不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不是在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兒童已有的科學基礎上精心選擇和組織兒童探究的內容,而只是在課堂上采用零碎的、雜亂的案例,那么這樣的探究式科學教育將會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達到培養兒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需要把讓兒童建立新的科學概念(想法)、改善和糾正已有的科學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學態度的培養結合起來考慮。

  在探究式科學學習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探究活動可以有不同的側重,但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來說,探究過程的各個環節是不能分割的,不能說用這個科學活動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用另一個活動來教學生如何設計實驗,在通過一個活動來教學生總結,這樣做不是完整的探究過程,也達不到探究式教育的目的。

  6、為什么要以探究的方式來學習科學?

  在知識社會里信息的綜合和生成數據本身一樣重要。因而,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還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他們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還需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他們分析和推理能力,還需要培養他們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的意見、教育理論的支持和學習科學(神經教育學)的啟示這三個方面都認為如此。

  7、教師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是課堂中科學探究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學生探究進程中掌握主動權的人。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和設置環境,單進行探究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能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最終取決于學生本人的情況和努力。作為科學教師需要掌握或了解三方面的知識:科學概念和模型、教學法以及兒童認知和情感的發展規律。

  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需要幫助兒童在他們原由想法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正確的科學概念。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常常不能靠一節課來完成,而是需要設置一系列的課來實現。設計系列的課,有助于了解概念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制定一個連續的學習過程。我們經常稱這樣的系列課為一個模塊。

  8、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

  學生是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中主動的學習者,這表現在:

  學習者分享了最初對特定時間或現象的看法和解釋。

  學習者收集到其他人對特定事件或現象的看法。

  學習者檢查支持他們自己的觀點和其他人的看法的證據。

  學習者提出問題。

  學習者提出探明事件或現象的探究計劃。

  學習者進行數據收集、解釋。

  學習者根據實證來確定或修正原由的意見或解釋。

  學習者想其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解釋。

  學習者提出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9、提出合適問題的注意點

  探究的內容與方式符合兒童實際的認知水平。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4

  從教三十多年來,所教學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什么樣的都遇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也盡一一體會,總結過去,甚感工作越來越難做,學生越來越不好管,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課,有時真想不明白,為何有人對教育卻還津津樂道,珍愛有加,師生關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瀟灑和輕松,自己的認真和負責為何就不能起到與別人相同的結果呢,這成了長時間來的不解之迷。

  寒假中學習了魏書生教育思想的有關書籍,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嘆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回顧自己幾年的教育生涯,深感慚愧和內疚。“同為人師,為何一些簡單不過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為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疑問。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搞教育同樣如此,只有了解學生才能教好書,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學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對顏回、子路、曾參等學生的性格特長、思想狀況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秘,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關,只有這樣的教學,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自認為責任心強的自己對自己的學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學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與學生聊天、談心,是否關心到了每一個學生,無論其成績好壞,行為習慣好壞,是否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學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與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師益友。 我想,以上這些除某些在每學期的教學計劃和工作總結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實處的還相差太遠,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聽話、懂事,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完成作業,期末考試考個好成績,如此,教師、學生、家長皆大歡喜,所以“很有責任心”的自己會在班上制定出許許多多的“不準”和“禁止”,有時還用相互監督的方法來檢查不準和禁止的落實情況,結果卻與想象中的相差甚遠。總體看,班級的紀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卻大大減退了,熱情少了,積極性沒有了,總體成績也不見上漲,學生在課外活動時的好奇、好動、好玩、好積極思維的特點不見了,而作為教師的教學難度也就更大了,上課不活躍或太活躍,有問題也不問了,這種課上得實在難受,是誰讓他們變成了這樣子,是我們自己,無數事實告訴我們,要教育學生,首先必須了解學生,這就如同園丁養花,首先必須了解花的習性,醫生治病首先必須了病人的病情一樣。

  在了解學生方面,我們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了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長期以來,辯證法已在對待學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科學理論,是在總結先進教師的工作經驗和少年兒童的心理變化過程的基礎上提示出來的教育規律和心理變化規律。教師憑借這些理論的顯微鏡,常常能發現許多經驗認識不到的學生心靈上的閃光點。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過去幾年的教學生活中,多為一點論,把后進學生看得一無是處,師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對著干,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后進學生的區別只在于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后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師生關系也有很大改善,與學生的友誼加深了。

  俗話說得好,“要得公道,打個巔倒”,幾年來,我常覺得教師在地位上就是與學生不一樣,教師就要高一層,就是權威,所以教師說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不得頂撞和不滿,如有違反,那就是對老師的無理,就是不聽話。所以師生平等很難在現實中體現,殊不知,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通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說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么是教書育人,什么是為人師表。就單從魏書生“育人先知人”這一節的收獲來看已是受益匪淺,經過在教學上的應用效果也是有目共睹。讀完魏書生的書,我相信往后的教學生涯不再是枯燥無味,更不會是苦與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說,應該是一種幸福和享受,我會努力的。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5

  工作之余喜歡翻看《影響教師的100個經典教育案例》這本書。雖然有些案例已看過多遍,但每當再次拿起依然愛不釋手,因為讀它能給我許多教育的靈感和啟示。

  1、對待孩子要多一些耐心

  其中的一篇案例記敘了一個可愛的8歲小男孩,不愛寫作業不愛靜心讀書,一到下課就愛跟在老師后面:“胡老師,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師,李強上課踢我”。“胡老師,我不想和趙小路坐一位了”。看著他說個不停,他的老師總會不耐煩地對他說:“知道了,知道了。老師很忙,今天就這樣吧。”而他并不生氣,很寬容,慢慢地扭頭走了。一天,當他的老師布置完作業準備去開會,他又站了起來,沒等他開口,他的老師先說話了:“又有什么事?快點,我忙。”“我沒有本子,還有……”“好了,自己想辦法吧!”說完老師就去開會了。等開完會來到辦公室,這位老師便看到自己位上放著一個色彩鮮艷的小蛋糕,旁邊還放著一張小紙條:“胡老師,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沒有時間看我的紙條。今天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當面告訴你,讓你和我分享快樂。可你太忙了,那就請你品嘗小蛋糕,好嗎?”這位老師很慚愧,撥通了孩子家的電話號碼,給他送去祝福,并告訴他其實老師并沒有那么忙。

  讀后,我和那位教師一樣的慚愧:曾經我也覺得自己很忙。感覺與學生交流是浪費我寶貴的時間,有了這些時間我能改多少本作業、有了這些時間我能備多少節課。殊不知,在自己打著“我很忙”的旗號拒絕傾聽學生的心聲時,喪失的是為人師的耐心、愛心、丟失的是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和親密。

  2、關心愛護問題學生

  盤圭禪師是一位誨人不倦的禪宗良師。他的一名弟子卻染上偷竊的惡習,當其他弟子請求盤圭禪師趕走這名偷竊的弟子時,盤圭禪師卻把眾弟子召來對他們說:“你們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不對,只要你們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學都可以。但是這位兄弟甚至連是非都還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誰來教他?”這番飽含深情的話語溫暖了偷竊者的心靈,也滌凈了他的心靈。從此偷竊的沖動如煙消散。

  讀了這則故事,我們不禁被盤圭禪師大慈悲的胸懷所感動。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情懷,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關懷。在現實中,不管教育表現形式多么紛繁復雜,但“愛”應該是它的核心。教育不能沒有愛,可我們現在的教育由于種種原因,卻逐漸偏離了這一核心。教育需要呼喚愛的回歸,需要一個充滿愛的心靈去震撼另一個心靈。盤圭禪師的故事不僅向我們告知了這樣一個真理,同時也用它完美的結局證實了---愛,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3、以人為本,創造適應人的教育

  設計迪斯尼游樂園的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格羅佩斯,在設計游樂園的路徑時受啟發于一位葡萄園主老婦人,這位老婦人因缺少勞動力而讓買葡萄的人到園里自己摘葡萄。于是,他讓工人在游樂園所有的空地上都撒上了草種,不幾天小草發芽了。格羅佩斯讓游樂園提前三個月對外開放。一開始,因沒有路,游人不敢走,格羅佩斯告訴游人,在游樂園里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沒有任何限制。于是,幾天過后,草地上清晰地呈現出被人踩出的優雅自然的小道。這些小道,走的人多的地方就寬些,走的人少的地方就窄些。格羅佩斯就讓人沿著人們自然踩出的痕跡修了路。因為游樂園的路徑設計既和諧自然,又滿足了游人的需要,尊重了游人的自主選擇,因此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

  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我們的教育教學,并且感觸很深。在過去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有誰能夠像格羅佩斯那樣,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大多數教師唯恐學生走了歪路,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始終牽著學生不肯撒手,到后來活潑可愛充滿創造精神的兒童都被我們“培養”成了統一標準的“老實”“聽話”的學生。實際上,過多的束縛,違背了教育規律,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只能壓抑學生的天性,只能阻礙學生健康的成長,而“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才能令其茁壯成長,趨向完美。教育必須是而且只能是適應人的教育,而不是使人適應教育的教育。我們要學習格羅佩斯“以人為本,順其自然”的思想,讓教育適應學生的成長規律,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展。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6

  時間過得飛快,也體會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一書,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嘆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同為人師,為何一些簡單不過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為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問題。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秘,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關的。也只有這樣的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作為教師,自己的責任心很強真是把他們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對他們嚴格要求,關愛有加;可是今天想來,自己對他們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時間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樣與他們聊天、談心,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

  在了解學生方面,我們也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了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對那些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也不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當然是越看越喜歡,也自然給他們的機會多一些;而那些所謂的“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有時就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長此以往,孩子的發展當然是越來越失衡。這些都是我們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后進學生的區別只在于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后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階段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諧了。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教師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斷地變化。以前教師說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現在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人文性,也在不斷提倡“人性化服務”。說到底其實我們的教育更應人性化,我們一直在說: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說話,就是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通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說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么是教書育人,什么是為人師表。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7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可能是每一位家長和教師都關心的話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打開了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張平主編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一書。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書的序言部分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著人心靈的教育。所謂“無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范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無為”教育需要我們教師關注,并從教育的細節入手身體力行。書中從四個部分: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有效關注教育的66個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有位哲人說:“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事與做人。”其實,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實質也就是做人。因此,書中的四個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學生只有具備了做人的各項品質才能更好地學習、做事,也才能與周圍的

  人和諧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傳授知識。

  編者將教師最需關注的66個細節一一闡述,而在闡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論述,在闡述一個品質細節前,編者都引用了兩句名人名言來概括該品質的重要意義,緊接著運用一些鮮活的真人實例來具體論述,最后,編者提出培養這些良好品質的方法和建議,使這本理論性很強的書增加了不少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讀者的興趣。

  書中講述的教師最需關注的教育細節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貴的,給我的印象最深。我們如何理解健康的含義: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過:“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可見身心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從小就跟著酷愛體育運動的父親走村串戶,穿林渡水。4歲時,他從父親那得到一支打獵用的槍,之后開始獨立活動,開始了釣魚、打獵和探險的生活,而年幼時的這些經歷成了《老人與海》的寫作素材。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對廣大的教師有很強的學習和借鑒意義,作為教師我將細細品味書中提及的每一個教育細節,在以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這些教育思想,使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健全品格的人。有一句話說得好:有時候,不是我們的學生教不好,而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做夠。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8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一書,本人受益頗深,其中有關教學媒體那一節,印象非常深刻。教學媒體能給學生生動形象,給他們以更大的思維空間,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變得主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可以從各個渠道,大大的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用較通俗的語言對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為我們教師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啟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用書。有關教與學的理念部分是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對指導我們教師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一、教學理念需要終身學習

  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

  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教學理念需要不斷實踐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實踐中提煉出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

  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現代的素質教育觀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中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教學媒體的選擇也應遵循這一點,不同的學生應該擁有屬于他們的最適合的媒體。

  作為一個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我覺得自己特別有體會,記得在以前當學生的時候,那時候的老師上立體幾每講到一個概念、定理,數學老師總會提到木匠師傅,但沒有具體的操作,從有些同學困惑的表情中,更從他們課后的埋怨中我能體會到,無論老師說得如何生動,總不如把現實的工具拿進課堂來得具體、形象、生動。

  那時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教師,我會把木匠工具搬進課堂,讓空間想象力貧乏的學生在實物的演示下,靜與動的實踐過程中豁然開朗。

  現在我已經踏上了教師的崗位,在課堂上對曾經我們視之為神話的木匠卻只字不提,更不用說搬工具了,這就是選擇教學媒體的可能性和針對性。

  通過制作各種模型和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便成了我的奮斗目標。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通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一一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了解與體會。

  老師講授的東西,學生最容易忘,而好的板書可給學生留下痕跡,有些邏輯性很強的概念原理是需要時間細細品味的,尤其是對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思考,在課后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板書不但要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并且老師的板書需要藝術的美感,也要清晰自然,給學生們好的視覺享受。老師在板書的時候也可以適當修飾,增添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的板書形式可以多樣化:提綱式的板書使內容簡明扼要;表格式的板書使教學對象嚴謹而細密;圖式的板書使內容更加清晰、直觀形象;線索式的板書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流程式的板書可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好的展開;簡圖式的板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生動活潑。

  因此老師只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板書形式,定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9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缺少的不是知識,也不是職責心、愛心等,而是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填鴨式、滿堂灌、一言堂等,這些都是消極的、無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自主性是一種壓抑,一種挫傷。

  此刻,很多教師都明白這樣不好,但又苦于無處借力,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我們學習了《有效教學》一書。《有效教學》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它不像一般理論書籍那樣深不可測,而是植根于現實教育,用質樸生動的語言從理論的角度探討了教學實踐一個重要問題:有效教學。

  什么是有效教學呢?凡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思考著,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僅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放棄教學的職責,那么,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法。但加個問號不等于提出一個問題,這樣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什么價值。

  經過學習《有效教學》使我認識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應當是學校每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追求的基本目標。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想做到“有效教學”,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真實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現自己。其次要做一個善于反省的人,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認識,可是真正會去反思的還比較少。

  對于教師來說,反思是一個進取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進取的行為改善過程。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職責,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

  在“有效指導”中的有效“提問”與“傾聽”一節中提到:“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教師高質量的提問,能夠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提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能夠說提問貫穿在每一天的教學中,貫穿在整個課堂中,可見,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提問。

  的確,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以往的“教師主體”發展為今日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正如書中所說:“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進取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書中對“什么樣的提問是有效的”給出了提議:一是使問題具有必須的開放性,二是使問題堅持必須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做到提問要精心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依據教學資料的重點,抓住知識的關鍵,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到達以“精問”促“深思”,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難易適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布設懸念,使學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

  其次,提問還要有層次性,問題之間要有內在聯系,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隨之逐步提高;此外,我們還應盡量為學生供給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運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指導學生對學生提問,學生對教師發問等提問的多元模式,這些都是貼合學生學習需要的。

  關于有效講授,書中提到了一條就是要幽默風趣,令學生堅持簡便活潑的心境。能給學生創造一個簡便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必須會得到學生的認可。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旦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數同學會把注意力轉移出課堂,這樣便需要教師花時間去維持課堂紀律。

  究其原因是教師的任務導向不明確。教師應當為學生供給較多的機會去學習那些將要學習的材料,而不應當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與教學資料無關的事情上,對教學中可能發生的影響教學的事件有一個預測和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對授課資料在時間上要做出合理安排,這樣才能夠充分有效的傳授教學資料,使得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

  讀完本書,我對有效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我們要多讀書、多學習,掌握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導下積極開展有效教學實踐,最終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10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學校里會有這樣的場景:教師正講解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們認真聽著,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么問題嗎?“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師得出結論,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但是當教師把學生單個叫起來,讓他復述的時候,往往又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于是,教師不得不把剛才講述的內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講述之前,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說:”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么剛才不提出問題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并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么,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于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是讓他們扮演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積極主動收獲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更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11

  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于傳統的灌輸,它充滿著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后重復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復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恒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

  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12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及兒童教育專家。他懷著熱愛祖國、振興中華民族之志,以培養民族幼苗為己任,認為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提出了“熱愛兒童、了解兒童、尊重兒童”、“一切為兒童”。他一貫重視兒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并認為“對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們應當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們體德智三育都能從小好好學起。”經過長期的探討實踐,并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訓育原則,體現了“活教育”理論的全新的教育觀念。他把“活教育”訓育原則作為實施“活教育”德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基本原則,在孩子品德教育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讀了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學原則》,深受啟發。

  一、“做”是教學的基本原則。

  陳老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應特別強調兒童的“做”,所謂“做”也就是活動。在園里的一切活動,“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不僅要重視兒童的動手操作,同樣重視兒童積極思想品質的培養,主張“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一切教學,不僅僅在做上打基礎,也應當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思想就是動作,是一種內化的動作。

  “好動”是兒童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沒有一個兒童不好動,也沒有一個兒童不喜歡自己做的,因為兒童的感覺與動作是連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來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為教師,要去了解和研究兒童好動的特點,不但不因兒童的正常活動,去責罰他,而且要給兒童充分的機會,使他多與事物、與人接觸,以促使兒童身體、道德、智力的增進。“做”,也是兒童獲得練習,培養興趣,鍛煉能力的好機會。陳鶴琴先生曾說:“兒童若自己動手,自己吃飯,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嘴里也有著相當的滋味,即使湯勺拿不穩,飯菜裝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這是一種練習的好機會。”的確,不讓兒童“做”,兒童就得不到練習的機會,任何事情也就學不會了。兒童做事,能夠鍛煉他們的能力。另外,豐富兒童直接感性經驗成為幼兒園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兒童的操作活動即 “做”正是獲得直接經驗的最佳途徑。我們教師不應用自己的頭腦代替兒童去思想,剝奪他們思考的機會,是不利于發展兒童智力的。

  二、活動性與主體性是緊密相連的。

  兒童在陸地上學游泳,在教室里學煮飯,都是不能成功的,教師應當給兒童相當的機會,自己動手學習,不要把現成的結果灌輸給學生。陳鶴琴先生指出了:“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的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兒童自己具體的和自發的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給予證實或否定。教師應當重視引導兒童自己發現的學習,在幼兒園的教學中要注意突出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幼兒參與活動,做活動的主人,充分強調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教師要利用活教材、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原則。

  “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這是陳鶴琴先生的教育原則之一。實現“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小孩子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所接觸的環境愈廣,所得的知識愈多。兒童生活在大自然、大社會中,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活的環境,對兒童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環境的刺激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源泉。環境對學前兒童的發展比其它年齡階段更為重要,因為兒童最初是從環境中受到自發教育的。所以,教師要常帶幼兒走出幼兒園,到工廠、街道、田間、野外去學習。大自然、大社會為兒童活動和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就要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可以變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比如:民歌、民謠、兒歌、故事等,許多都富有教育意義。有待于教師們做有心人,發揮想象力,隨時發覺這種活教具、活教材。從尊重兒童的愿望、興趣、要求等身心特點出發提出了替代教學法和暗示法。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戲,那么幼兒園的教學應該游戲化,并增加教師與兒童、兒童與兒童之間交往的機會。要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興趣和求知欲,必須要做到陳老提出的教學方法。

  四、積極鼓勵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兒童喜歡受稱贊,容易受暗示,所以對兒童消極的制裁不僅不能收到實效,而且會傷害到兒童的心靈。所以積極的鼓勵、暗示是軟性的教育,雖然比較難做,但收效很大。消極的制裁、命令是硬性的教育,很容易做,但它不徹底的、暫時的。積極的鼓勵可以增加兒童學習的興趣,促進兒童求知欲。積極鼓勵對于培養兒童的自尊心、自信心、積極性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們教師并要注意不要對有不良行為的兒童任意申斥、挖苦、單純的禁止,甚至體罰。可見,“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的原則,對于兒童教育來說是很重要的。

  陳老提倡“教師教教師”、“兒童教兒童”。我認為這樣的相互學習,教者和被教者都會受益。同時可以看出這種教學相長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點。任何教師,任何兒童隨時都可能成為教者,又隨時都可以成為被教者、學者。民主性是陳老“活教育”理論的一大特色,正是當代教育理論的一個趨勢。

  讀了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教育原則》,覺得里面閃光的思想是我們寶貴的財富,讓我對幼兒園教育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改觀,并從中汲取了許多知識,促使我在教育理念上更上一層樓。我會秉著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堅持《活教育的教學原則》,完善自我,不斷提高。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13

  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獲非淺。

  通過認真研讀《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先,我深深地感到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等都在發生很大的轉變,結合新綱要中提出的“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在學習新課程之后,我們的教學活動近年來以“探索型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展開。在“探索型主題活動”中,幼兒自發參與、自主學習、自由表達,獲得了自身的發展,積累了許多有意義的經驗。這是一個具有發展潛質和蓬勃生命力的活動形式,它給幼兒園素質啟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近年來的學習與實踐,也使我們老師對主題活動有了認識,對新綱要有了新的理解。

  1、主題活動以幼兒為中心。

  幼兒是探索型主題活動中的“主體”,讓幼兒在公開無限制環境中,允許自由學習、自由發展和自我實現。幼兒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往往是在開放的時間和空間中獲得的。幼兒有意義的學習所要得到的東西,常常不是依靠每天一二節集體教學活動所能實現的。真正有意義和有效的學習,可以打破單一性和封閉性,在時間與空間上充分地開放、在內容與方式上充分地多元化,使幼兒能盡興地探索、盡興地活動,因此課程設計應基于幼兒的興趣和天賦為中心,追隨幼兒的經驗與生活。在“探索型主題活動”中,幼兒需要的、感興趣的,尤其是隨時隨地在其生活、學習過程中產生和發現的,又是他們急于想知道或解決的問題,被及時地納入課程和活動中來。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的經驗受到了真正的重視,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的真實生活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

  我們看到,在“探索型主題活動”中,幼兒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主題,大都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幼兒覺得奇怪的現象、幼兒感到困惑的問題,如在“新年”這一主題中,通過對幼兒詢問:“你喜歡過新年嗎?”“為什么喜歡過新年?”“過新年的時候你最喜歡做什么?”通過這些話題,得出幼兒最感興趣的內容,從而從“外國人過新年”、“新年服裝”、“新年里的活動”等活動便在幼兒的興趣下鋪展開來。當活動的主題和內容是幼兒所喜歡的、所感興趣的時候,幼兒就會積極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探索型主題活動”的實踐研究,使我們對幼兒園課程向兒童生活回歸有了新的啟示。

  2、鼓勵幼兒主動學習。

  幼兒有學習的需要,也有學習的潛能。在“探索型主題活動”中的學習,幼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接受性學習”為“探索型學習”。這種探索性、直接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強調的是注重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經驗水平、思維方式,能動地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直接的“對話”。如在主題“我要上小學”中,幼兒對小學生的生活、學習產生了諸多的疑問,我組織了一次采訪活動,讓幼兒帶著問題,到小學里去,親眼看個明白,親自去問小學生和小學老師,去尋求自己想要的答案。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有充分的支配權,因而他們的學習也就更自主、更快樂。

  3、靈活運用適當的教學模式

  探索型主題活動的活動的空間是多元的。幼兒學習的地點不再限于教室、幼兒園,而是指向更廣闊的空間。超市里的調查、農田里的收集、小學里的訪問……幼兒們在活動中去體驗、去嘗試、去發現、去收獲。幼兒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也是多元的。清新、有趣的探索活動,決定了其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必然具有多樣性的。根據不同階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和不同個體的認知、情感特點,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如:調查訪問、動手制作、模擬體驗、問題討論等等。期間,幼兒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從被動思維到主動思維;從封閉式思維到開放式思維;從單向思維到多元思維……

  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依幼兒的發展、興趣、經驗、認知以及不同的主題,布置豐富的學習環境、提供活動材料,讓幼兒主動去實驗、操作以及不斷發現。因此活動也不拘泥任何教學形式,集體活動,分組教學和個別化的區角活動等,教師亦可由幼兒學習過程中了解并比較幼兒差異性,而引用不同的教學法。例如:我們看到班里的孩子特別喜歡玩棋類游戲飛行棋、跳棋等等,課間孩子們經常三五成群,或桌子上,或地上,聚在一起擲小骰子玩棋。看到孩子們對棋類游戲如此感興趣,聯想到正在開展的主題活動“開心一刻”,靈光一閃,主題大棋應運而生。我們把廢舊報紙做成跳棋格子鋪在地上,將主題活動中的各種開心不開心的事以及各種情緒設計成跳棋中的障礙或好運,而幼兒就是棋子,在大大的棋盤上跳躍。這個游戲既融合了主題活動中的內容,又順應幼兒的興趣、需求,給幼兒一種前所未有的身臨其境的游戲感覺。

  總之,主題活動的探索過程是幼兒不斷主動學習發展的過程,也是教師在發展中實施教育,教育能力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其次,在讀書活動中,更深的感受到愛心的重要,育人之道,愛心為先。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么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游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贊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里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里擊起快樂的回響。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

  “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圣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后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于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14

  最近閱讀了《不教的教育》一書,經過閱讀學習,我深有感觸,原先真正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這本書運用了心理學知識,通俗易懂的讓家長明白了怎樣做到不教的教育,從中國傳統教育入手,用易、儒、道三家思想去印證無為和不教的教育。以下是我的幾點感悟。

  愛,不僅僅要用心,還要會愛,首先要尊重孩子。書中有句話這樣寫的:“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有多少家長做到了呢?家長總是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口氣和孩子說話,總是希望孩子們做一個有著自己的思想可是做起事情確和家長思想一樣的人,可能嗎?孩子是孩子,請尊重孩子,給孩子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去扮演自己的主角。書中的經典語錄:“不要以為你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他是神奇的自然之子,有著強大的能量。他們甚至是我們的教師,而我們,要學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讓閱讀陪伴孩子的一生。閱讀,就有改善智力、改變命運的功能。讓孩子愛上書,就是愛上思考,就是愛上歡樂。

  家長的作用陪伴者支持者和玩伴。現代社會父母生活工作壓力增加,一方面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應酬上,一方面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讓孩子開始學習各種知識,并額外的學習很多才藝等,很少有人能抽出足夠的時間經常陪伴孩子玩耍,雖然我們物質水平提高了,可是再多的玩具,再漂亮的衣服,再好吃的零食都滿足不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再說學習≠智力開發,不要因為錯誤的拔苗助長而錯過陪伴孩子的最佳時間。

  家庭系統影響孩子的一生。家庭是一個系統,為了堅持平衡,孩子作為家庭系統的薄弱環節,總是最容易受傷害的。書中講到孩子性格構成主要是因為孩子站在弱勢父母一方,孩子出現的心身疾病多是孩子為了糾正家庭系統錯誤而引起的。認識自己的家庭,注意父母的溝通方式,如何平衡這個系統,才不會傷害孩子,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不教的教育》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長。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15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發教育夢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一個“愛教育者”的真摯情懷。書中說“正是憑著我們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渴望和對人的完善的關照,我們才會對現實的教育、現實中的人的命運心懷依戀,對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堅持一顆平常之心,對細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種深切的人文幽思,對我們的點滴思考堅持一種溫暖的人間情懷,同時也對現實中的各種教育問題給以理性的批判與必要的反思,”作者對教育熱情、思考深深地打動了我。

  劉教授在《守望教育》這本書中用教育隨筆的形式傳播著自己的教育夢想與信念。他從生活中從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發,洋洋灑灑,別開生面的微言大義展此刻我們眼前,比如,他對教師生命權的注重,對孩童世界的尋找他用一種低調的言說姿態,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說對象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應對復雜的教育世界,應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那里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劉鐵芳的《守望教育》一書,還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闡述了我們今日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讓每個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追問,在不斷質疑、追問的過程中,催生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質量。

  在《研究性教學: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一文中,劉教授指出:好的教學實際上只是為了把學生引入“問題”之中,引入他們屬己的“問題意識”之中,并且不斷擴展他們的問題意識。這樣,好的教學就不再是以其過程中的知識、技能的授——受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好的教學不再是一次性地解決問題,而只是經過暫時的解決問題來激勵、煥發學生更多的問題,煥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自覺地走上自己的問題思想之路。

  這也讓我們對于現階段正在研究的“問題意識”的課題有了更深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的處理教與學的關系。畢竟“教”是為了“不教”,我們的研究性教學也并不是為了把每個人都培養成學術研究的專家,而意在讓每個學生都能自己“想問題”,能獨立思考、確定、評價、選擇、創造,視野開闊,并最終落實到對社會、自然世界以及自己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關注之中。

  作為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課堂。因為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還課堂以心靈的溫度,還課堂以思想的靈動,還課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解決問題是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所以也是我們今后課堂教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堅守課堂,就是堅守教育之魂就是讓教育擁有生命活力。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16

  作為一線教師,就得刻苦專研教育教學,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所以在暑假里學習了《有效教育教學理論》。有效教育就是提高課堂質量,解決負擔輕質量低、負擔重質量低、負擔重質量高的問題,經過教師水平到達負擔輕質量高的教育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

  有效教學,通俗地說就是經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所收獲、提高和提高。具體表此刻: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厭學到樂學。

  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樂學且有收獲呢?以下幾點體會作拋磚引玉之用:

  一、教師要“活用”材教。

  我們在解讀教材時要有課程意識和教材意識,撰寫時要有目標意識和年段意識,上課時要有生本意識和訓練意識。教師要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教科書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師能夠根據教與學中的實際情景,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寬、重組,或添或刪,靈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開放性,資料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貼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此“活用”教材還會怕學生不樂學嗎?

  二、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

  眾所周知,教學是“教”與“學”雙方面的活動,要進行有效的教學,在思考如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更重要的還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生是否能夠理解、掌握、應用。這就需要教師在對學生的認知發展需要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有足夠的了解的基礎上,采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研究到課堂上學生可能的發言,可能遇到的困難,對課堂有足夠的預測。有備而來,有備無患,這樣做能夠有效避免教師在課堂上為了實現教學預設而越俎代皰。

  三、教師要”打動“學生

  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進取的態度傳達給學生,進而到達感染學生的目的。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有幽默感,同時又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愿意理解,到達教育的目的。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暖人話語,滋潤心田。溫暖的的話語,能夠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僅有感受到教師的真誠愛心,才樂于聽從教師的教誨。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17

  在青年教師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又好又快的成長是每一位青年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最近利用工作之余,我認真閱讀了《怎樣成為一名優秀教師》一書,感受頗深。本書是由三名著名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編著,主要從教書育人、終身學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行有效地溝通、供給有效的幫忙、應對職業挑戰、避免職業倦怠、進取反思、敬業等九個方面進行闡述。

  結合我自身的情景:所在的是一所城郊結合部的幼兒園,在幼兒園教學生活中會面臨很多問題,而在應對各種不一樣生源素質表現的幼兒時,應當怎樣去應對,并且排除相關的干擾因素讓自己在教學崗位上更快的成長,這些也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經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對這些問題有了些新的認識,同時也起到了較好的引領作用。

  作者在書中指出:成為最優秀教師的要素,不是教學中那些技術層面的東西,而是能有效地贏得學生注意、尊重、傾心的人品。正是這種獨特的人力資源,有著鼓舞人心的強大力量,能激勵學生超越個人所認定的極限,幫忙他們尋求人生的重大意義。這相對于此前在教育界注重教材與教法的鉆研的一些教師而言,是一個嶄新而又睿智的話題。

  一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哪些素質和品質呢作者在書中也進行了闡述,告訴我們夢想教師的素質依次是:交談和理解的能力;嚴格而公正地執行紀律的能力;啟發和引發動機的能力;高尚的品德;愛護和關心兒童;對專門職業的獻身和熱誠;友善的個性;端正潔凈的儀表。具備了夢想教師的素質,我們才能去談所謂“優秀”,而要到達所謂“優秀”,絕非易事,作者在書中也做了詳實地闡述。在讀后,我也進行了自我反思與總結。

  我要做到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活力,并把這種活力傳遞給同事和幼兒,展現自身的個人魅力。在班級教學和生活中,在處理班級事情的過程中,要做到對待每個幼兒,要盡可能地做到公正、公平,無論他來自哪里,無論他長得是否可愛、聰明伶俐、討人喜歡。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青年教師,理解得更透徹一

  些,就是教師必須敬業,有育人教書的活力;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有愛心,大愛無聲,師德千秋;并以進取的心態為人處世。此外,作為一名優秀教師,必須熱愛學習、善于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是一位愛學、善學的人,僅有終身堅持不斷學習,才能不斷的更新補充自己的知識,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不至于落后于當今時代的要求。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18

  《教師的20項修煉》一書是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元祥的著作,本書主要通過“修煉教師形象、精煉教師生活、錘煉教師專業”三大方面闡述了教師就應不斷完善的20項修煉。所謂修煉是一種對完美的追求,是一種對卓越境界的追求;修煉是一種自我提升的策略,是教育之真、之善、之美的內在的要求,是領悟“教育人生”的必由之路。

  本書的一大亮點就是作者率先提出了“教育人生”這一術語。“教育人生”就是要求教育中的人和教育相關的人,特別是教師自己,不再把教育僅僅作為一個職業、一個手段、一項工作、一件事情來看待,來處理,而是當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來體驗,來充實,來完善;“教育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靈動,要用目標去激勵學生,用活力去感染學生,用活力去感動學生,用美德去感化學生,用創新去吸引學生,用智慧去啟迪學生,用文化去豐富學生用良知去引導學生;“教育人生”需要感動,感動自己、感動學生、感動家長、感動社會、感動中國、感動未來;“教育人生”需要夢想,更需要信念,要有追求卓越、反對平庸的夢想和信念,要有使每一個孩子都得到良好教育的夢想和信念,還需要職責,需要體驗教育的歡樂,感受教育的幸福。

  本書作者從三大方面作了詳細地闡述,有“修煉教師形象”、“精煉教師生活”、“錘煉教師專業”等三方面的資料。其中“修煉教師形象”共有8項資料,有“教師的服飾——服飾是信任的外衣,有調查研究證明60%的人認為得體漂亮的服裝能夠增加自信;教師的微笑——身體的教育好處,我們何不對學生多一點微笑,對同事多一點微笑,對家長對一點微笑呢;教師的語言——溝通無限,教師的語言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思想;教師的習慣——習慣成就人生,無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需要改良與更新、發展和提高;教師的寬容——用德性育人,教育中沒有了關愛、摯愛、熱愛,便沒有了教育活力;教師的智慧——成為一個大智的人,教師工作是充滿創造的勞動;教師的情感——做一個多情善感的人,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是一種等待的藝術。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本書的第二部分“精煉教師生活”,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之樂”。樂從何來呢從有魅力的教育中來。教育是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是教師生命價值的實現過程,是一種人生的樣式;教育就是教師的專業生活。因為,教師的成就感來源于教育,教師的幸福體驗產生于教育。精煉教師的專業生活,乃教師修煉必需。教師要學會自主思考并規劃教育人生,要通過閱讀來拯救自己,要學會表達教育生活體驗,要反思教育生活,要追求成就體驗,要學會釋放壓力,要從教育中尋找歡樂,要珍愛身體,要真正成為人師。

  教師的規劃——自主思考并規劃教育人生,缺少生涯規劃的教師,極容易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教師的閱讀——所謂閱讀就是過一種閱讀的生活,因為閱讀不只是去讀,更重要的是自己覺醒。無論我們生活中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都能夠通過閱讀來開拓胸襟,拓展思路,都能夠用閱讀來拯救自己。教師的研究——專業發展必經之路,“在研究的狀態下工作”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一種境界。教師的寫作——教育生活體驗的表達,寫作即教育生活體驗的表達,務必寫自己看到的,感覺到的,并且要寫得真確、誠懇才成。

  教師的反思——新型教師的必備潛力,盲目的反思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啟發,教師反思的對象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資料,一是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所謂理念就是夢想和信念,就是理論和觀念。夢想地說,教師的任何教育行為都就應建立在必須理念基礎之上,所謂有理念就是對自己的策略選取和行為方式能夠清晰地進行理念解釋和行為描述,能夠進行“為什么”的闡釋。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理念的形式,觀點是理念的資料,思維方式是支配行動的重要因素,我們怎樣思維,就會怎樣行動。日常教育工作中,我們常用的反思主要是總結性反思,總結,其實是一個將零散的、過程性的點點滴滴進行整理的過程,是將其系統化的過程,總結其實就是一種反思的過程;總結是反思的起點,總結過去的經歷和經驗、感想和感悟,就是反思的開始。

  教師的幸福——體悟教育之美,教師的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種體驗,是對教育中生存狀態的一種高級的、愉悅的情感體驗。教師的幸福是一種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學理念,是一種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學藝術,是一種幸福;有自己的教育夢想和信念,是一種幸福。教師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要始終持續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一天對著鏡子朝自己笑一笑,每年做一次體檢,每月聽一場音樂會,每周唱一首歌,每一天多喝一杯綠茶或酸奶,每小時伸伸胳膊踢踢腿,每分鐘都持續樂觀陽光的心態!教師的健康屬于自己,也屬于教育!教師的幸福從哪里來從理解與尊重中來,從仁愛與豁達中來,從溝通與合作中來,從反思與研究中來。

  優秀的教師必須是具有教育精神、教育專業品格的人。她不僅僅擁有人格魅力,并且具有教師的專業品格。他們善于提煉自己的教育思想,構成自己個性化的教育藝術;他們善于擦亮眼睛看教育,反思課程、教學、德育、管理,構成自己的教育行為品質;他們善于變革,改變自己,向往卓越和崇高,對學生展現出充分的文化影響力。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從教育實踐中來,從教育反思與研究中來,從教育良知與教育職責重來,從教育夢想與教育追求中來的!要成為一個有思想的教師,重要的是在行動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動,成為實踐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實踐者,作為一位有思想的教師務必有信念,作為一位有品位的教師,還要務必堅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19

  讀了李鎮西教師的《做最好的教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教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教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活力。讀著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贊嘆、折服!

  啟示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教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當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教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游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教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啟示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李教師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終如一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愛”是李鎮西教師永恒的教育理念,他能夠和孩子一起過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師愛”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間。在沒有讀李教師的書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必須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了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李教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愛,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著一種職責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

  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

  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一起欣喜”。

  愛,不僅僅是只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職責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完美的開端。僅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僅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篇20

  最近,在我們學校教師圈里掀起了一股讀書熱潮,全校開展了同讀一本《教師的詩意生活與專業成長》一書的活動。全書分為6輯,精選了其中67篇文章匯集成冊,由于我剛剛生完小孩,迫于時間的壓力,只是細細品讀了其中幾篇,但足以讓我對教師這項職業改變了看法。我始終覺得,我選取教師這項職業是因為喜歡和熱愛。我熱愛學校,熱愛學生,熱愛我所教學的課程。但也許詩意的生活,是源于靈魂,更是源于我對生活的熱愛,懂得怎樣樣享受人生,享受職業帶給我的存在感與幸福感。

  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期盼所有學生都到達自己夢想的高度,也不能過于急功近利。讀完其中一篇《這天,我們怎樣做教師》后,突然不明白我之前都是怎樣做的。是啊,我要如何做一名教師,并且是一名歡樂的教師

  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說:“人生的全部好處就在于付出自己的愛”。成功學中有一句話是:“愛是一切成功的最大秘密”。那么就是說對學生就應包含滿滿的愛,學生就會歡樂,反正我也會歡樂,這樣,做起教師來不是更加簡單。我們身邊不是沒有美,而是我們眼睛缺少發現。我們能夠拿這樣的話來勸慰我們的學生,但我們自己有沒有做到呢我們要對學生的過錯多一份寬容,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應對我們的學生只要犯了錯誤,對有些慣犯那更是深惡痛絕,只要一犯錯,我們立刻就把他們的老底給抖落出來,批評后,學生表面溫順了,但心里也是鼓鼓的。那么我們歡樂了嗎,動了肝火還不是要老幾歲想想我們班四十幾個學生,每一天都有人犯錯,那做教師的不是要累死。想想吧,我們把眼睛看往何處,我們的心態就會是什么樣的,看到鮮花我們會心曠神怡,看到垃圾我們會惡心嘔吐。每個學生都有優缺點,多看看學生的優點會讓我們更公正的看待我們的每一個學生,也同樣會使我們更樂。

  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天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將在未來的每一天發生巨大的變化——只要你愿意。如果有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你能夠去嘗試的話,你會擁有健康、歡樂的人生,詩意的生活著,會獲得健康、財富、幸福和歡樂。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04-27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06-05

有關教育教學的讀書筆記04-26

教育教學的優秀讀書筆記09-25

關于教育教學讀書筆記04-03

教育教學精彩讀書筆記07-17

教師教育教學讀書筆記06-05

教育教學著作讀書筆記06-06

有關教育教學類的讀書筆記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