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范文(通用14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儒林外史》,這本書是清朝的吳敬梓寫的。在我看第一章的時候,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
第一章寫的是王冕畫荷花。王冕的母親靠手工活賺錢,來供王冕上學。幾年靠這些手工錢遠遠不夠交學費。于是就到秦大爺家放牛,早上給錢買一點點心,中午在秦大爺家煮些腌魚臘肉,他總是舍不得吃,用荷葉包了回家孝敬母親。每天給的點心錢,他總是舍不得花,合攢一個月,他就掏空去買兩本書。白天牛吃飽了,王冕就坐在柳樹下看書。不知不覺三四年過去了,王冕也懂了不少知識。一天,正值黃梅時節,天氣悶熱,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綠草上坐著。轉眼間,一場大雨過后天空中黑云邊上鑲著白云,陽光透出來了,照的水通紅。山上青一塊,紫一塊;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枝像水洗過一般,綠的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非常美麗。古人說:“人在畫里一點不錯,可惜沒有一點畫工,天下哪有學不會之事?’’王冕想了想便拿起筆畫了起來,以后王冕每攢一個月就去買紙和顏料。起初畫的不好,過了三四個月后,王冕畫的荷花形態逼真。后來他就靠畫荷花,幾年他不在給秦家放牛,而是賣畫,這讓母親十分歡喜。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要學習王冕孝敬母親,勇敢挑戰、吃苦好學的精神。幾百年后的今天,再次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因為現在科技發達有一些人忘記了這些雖然科技發達但我們還是不能忘記吃苦耐勞的精神。所以要傳承古代人吃苦好學的精神,這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呀!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2
《儒林外史》是我國杰出的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以夸張辛辣的手法描寫了不同層次的知識分子的不同心態,展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窮極一生只為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飛黃騰達,除此之外什么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
作者吳敬梓出自書香世家,本來是極其相信科舉制的,但死板木訥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經歷讓他漸漸失望,原來所謂的科舉制只是幫助讀書人構建自己的關系網,腐敗不堪,到了晚年,吳敬梓從絕望走向清醒,寫出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通過辛辣的諷刺,以筆為刀,刻畫了一系列丑惡的人物。如范進,從黑發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余次仍然不中,終于他中舉了,卻又因為過度興奮“痰迷心竅”發瘋,丑態百出。如匡超人,他原來孝順勤快,是個繼承了中華傳統美德的淳樸青年,但在瘋狂追逐名利富貴的世風和腐朽科舉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賣友求榮,忘恩負義,甚至停妻再娶,漸漸從一個老實淳樸的青年變成不擇手段的勢利小人。
但在諷刺之余,吳敬梓還包含了對灰暗社會的期望,如開篇描寫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潔傲岸的情操,官府讓他當官,他卻躲了起來,不為功名利祿所動。再比如“散盡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他輕財仗義,不滿八股取士制度,不愿受封建禮教的約束。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唐代發展到巔峰,到明清時漸漸衰落,最后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婆e制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維系了傳統文化,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科舉制的弊端顯現了出來,到明清時期,科舉制已經成為文化發展的桎梏,變為扼殺人才的工具。
《儒林外傳》里的封建社會的科舉制荼毒著文人的心靈,而現代的應試教育又何嘗不是呢?
“這個星期的作文是《讓我最感動的一件事》!比嘁黄Ш浚乙еP頭苦惱不已,上次我已經寫了媽媽送我去醫院,上上次我寫了下雨天時同桌和我一起撐傘,上上上次是成績不好老師鼓勵我,這回我該寫些什么呢?“這個題目都出了多少次了?老師也不出些別的,我直接上網抄算了。”同桌抱怨道。我默默嘆氣,不語!敖裉煳覀儊砩稀豆旁娙住,大家一定要背好,考試肯定會考的!币宦犚姟氨场蔽揖蜔┝,干巴巴的古詩意思更讓我無心聽下去。寫作文是為了考試,學古詩也是為了考試,那么讀書又是為了什么?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學校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往往存在著弊端,而現在的中國教育界還處于轉型階段,一方面,應試教育抑制了學生的天性和潛力;另一方面,素質教育不一定能得高分考上名牌大學,教育界也分成了兩派爭論不休。而在我看來,現在我們要做的不是爭吵,要是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取長補短,讓“教改”的春風吹遍中國的每個角落,不讓“吃人”的封建制度再次出現!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讓我們以史為鑒,不故作目傲清高,也不隨波逐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識,明白讀書的目的和意義,最終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3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贊嘆“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于進學,做了相公!后來,他又瞞著老丈人胡屠戶去考鄉試,結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無能與虛偽。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4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梢哉f,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么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麟角了。
幾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得入木三分。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5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儒林外史》,這是一個諷刺古代封建制度的小說,塑造了很多形象的故事和人物。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主要在于:第一,突破傳統說書體小說的敘事模式,進入文人書面化創作;第二,通過獨特、鮮明的諷刺藝術成就反諷藝術的巔峰之作;第三,創造了新的小說結構形式——以思想貫穿的連環短篇結構。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諷刺藝術達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它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的真實生動的描寫,并涉及當時的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讓人深刻地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
說到讀史,有必要說說讀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種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史的境界或許會因人而異,但大概不會偏離這三層意思:第一層境界是只看到歷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層境界是能透過歷史表象看到當時社會的本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境界是通過對歷史的了解從而提煉出能為當今社會所用的意識并運用于當今社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閑齋老人說《儒林外史》“讀之者無論是何人品,無不可取以自鏡”,此僅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一層境界;透過《儒林外史》深刻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統治者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以理學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尤以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統治者的玩偶、學而無用的市儈,此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二層境界;《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當時封建社會的客觀現實,但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看不清當時的社會現實,則純屬當時人們的主觀意識問題,吳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獨醒”,他深切期盼能喚醒世人,或者說得更偉大些,他想醫治社會、拯救世人。
如果這當真是吳敬梓寫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話,則他的思想意識很值得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所借用,此當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三層境界的首要內容。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應當如吳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準確的判斷力,認識社會、認識事物,準確表現和揭露社會,了解社會和事物的本質,掌握社會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分清是非,引人愛俗、樂俗,或者因為憂世傷俗,奮而醫世救俗,從而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會、看待事物,憤世嫉俗,蠱惑他人棄俗、反俗,讓人誤入歧途,更不可以擾亂社會謀取個人私利為目的做出危害人民,反社會、危害社會的事情。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6
《范進中舉》講述的是一個叫范進的老書生在他五十四歲那年考上了舉人,周圍的人包括他的親人,由先前的冷嘲熱諷到對他熱情恭維起來,就連平時動不動打罵他的丈人也對范進獻起殷勤來。
當我看到,范進對他的老師說,他年齡五十四,已經考了二十次科舉時,我不禁嚇了一跳,怎么考到這么老,難道沒有別的出路了嗎?如果是我,兩考不過就干別的活了,不可能考幾十年還這么固執。媽媽告訴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時期的大家都認為只有讀書才能功成名就?歼^了,就能當官,當官就有了權,有錢人再和有權人進行錢權交易,名和利就雙豐收了。所以,范進張進李進王進等書生才拼命地考試。
果然,范進考過沒多久,就有地主鄉紳給他送錢送物,不久他就過上了人上人的好生活,很快就融入了官場,學著別的官員借視察的名到處打秋風了。
這就是諷刺,《儒林外史》的作者用這本書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向大家展現了一個病態的社會。
《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還了解的不多,但我知道里面一定有更多有趣的知識。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7
清朝著名作家吳敬梓寫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我一拿到手就愛不釋手。這本書運用了大量的語言、神態、心理等描寫,把人物的性格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使描寫的人物栩栩如生、靈力飛揚。
作者筆下的人物都各有各的特點,如:王冕,他只讀三年書,自學成才,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他不求官爵,只想奉養老母親并為她送終,過后自己隱居一方。虞育德,他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了仕途;他平淡中庸,不利欲熏心,而是淳樸誠實,是個平凡的真儒。還有范進,一生貧苦,五十多歲的時候才中舉,考中后因喜不自勝而發狂,以前看不起他的人也紛紛開始巴結。
在那樣的年代,像杜少卿的真儒還有多少?對韋四老爺規規矩矩、尊敬有加;對鄉下人關心體貼、諒解他人;對朋友兩肋插刀、助人為樂,這樣的人多嗎?
反而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計較名利、貪圖金錢、自作聰明的人越來越多。我為那些自命清高的名流人士而嘆息;為那些自作聰明的污吏而悲嘆……科舉制使眾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愚昧無知、卑鄙無恥的市儈小人,讓社會有了黑暗腐朽的風氣。
讀書是為了豐富自己的內涵,并不苛求你讀的書多么多么珍貴,而在于你有沒有吸收到書中的養分精華,有沒有大量閱讀、博覽群書。我們不在乎這個世界優秀的人有多少,但自己至少要努力變成優秀的人。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8
讀罷整部《儒林外史》,好像是看完一卷長長的畫卷,而那上面畫著的是眾生相。儒林世界說大不大,不過是士人文人間的分分合合;說小卻不小,就像一個大戲臺,百余名有名有姓的人物相繼出現,每一個都有血有肉,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臺下的我們靜靜地看著他們或悲或喜,或怒或嘆。這出戲看似滑稽可笑,唱的盡是士人們附庸風雅,酸腐庸俗的生活,可是細看之下,你能從他們咿咿呀呀的唱段里窺見那個封建時代的陳腐墮落,那些市井小民的悲哀無奈,甚至窺見你自己。
儒林中的士人文人最讓人唏噓不已,那個顧鹽商說得好,真是“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杜少卿算是作者著墨最多的一位人物,他的登場是由于他出手闊綽,遠近聞名。無論是誰找他借銀子,只要稍訴苦衷,他幾乎從不吝嗇自己的銀錢。他還放棄了進京的好機會而選擇在山水間玩樂,與妻子做一對神仙眷侶。但最可笑的是,他的事跡并沒有換來宅心仁厚,淡泊名利的好名聲,反倒是當做笑話被人掛在嘴邊,雖然他名聲遠播,不少人與他結交,可誰又知曉他的真心呢?他在紛繁冷漠的儒林世界里有一顆不合時宜的純真之心,他用純粹善良的眼看世界,所以看不到功名利祿,他用坦率赤忱的心待世界,卻得不到知音。當他被妻子質問為何放棄入京的大好機會時,他劈頭就是一句:“你好呆!”我想這句話他應該也想說給那些追名逐利,自以為是的士人——“你們好呆!”
而那些被錢財名利沖昏了頭腦的士人中我印象最深的算是那位匡超人,他以一位正直貧窮的田舍郎形象登場,一心求學,收到許多人的幫助,在家盡心侍奉老夫,是有名的大孝子。我本以為他會上演一出勵志大戲,可是卻越看越失望,他被潘三施舍的幾分蠅頭小利吸引,為自己現有的`一點名聲驕傲自滿,走上迷途,最終一步步淪為背信棄義的小人,在妻子死后竟用幾兩銀子打發大哥,連棺材都不準備蓋!我憤怒地說不出話,同時一種悲涼油然而生,他也曾是一個剛正不阿的少年!虛榮逐漸蠶食了他,同樣在慢慢蠶食儒林中的千萬士人,最可悲的是他們渾然不覺。
那個時代就是如此,可悲又可笑,雖然寫儒林,可是何嘗不是寫市井?雖然寫市井,可是何嘗不是寫時代!我記得倪老爹談到將幾個兒子賣掉時,鮑文卿問他怎么舍得,倪老爹答了一句:“留他在家跟著餓死,不如放他一條生路!蔽耶敃r在想這是怎樣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將孩子賣掉稱為是一條生路,這個時代窮真的是一種病,只有死路一條,這個時代百姓如螻蟻一般卑微。
魯羊先生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對這本書的評價就是庸俗,絕望!是的,我看到了這份低級的庸俗,也看到了這份刺骨的絕望。我們作為看戲的人,是不是也該看看我們這個庸俗的世界,看看螻蟻一般的自己?也許看到的不僅是絕望了,是一種溫暖,是一種終于發現了自己的平庸的溫暖,這或許就是魯羊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的“愛上這個世界,愛上無比庸俗的人類,愛上他們螻蟻般的紛繁和虛妄!蔽覀冎挥猩钪约河卸嗝幢拔⑸踔恋图,才能避免無謂的自戀與抒情。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9
他描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并通過用生動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會上的不好風氣,同時也揭露了當時反動統治的罪惡,還揭露了一些讀書人的卑鄙手段和作為,可以說是可笑,可鄙,甚至于惡急的地步。
雖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講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講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蕭云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為因為他小時候家里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
懂事的王冕了解家里的情況,便答應下來。
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后,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為窮人作畫。
后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
就是他這種孝順,懂事,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說:“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他這幾種品德不正是我們給學習的嗎?從小體諒母親和家庭的難處和細想,遇到困難時,應該堅強起來,不應該貪圖富貴,對那些無恥的人,應該敢于去職責教導。
面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去幫助他們給予鼓勵和愛心給他們。
正所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本書十分精彩,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10
暑假讀書篇之四讀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我又看見了一個腐敗的湯奉。張師陸是南?h人,也是高要縣縣令湯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湯奉的門生范進相約去高要看望湯奉,剛剛互相問候坐下,忽然有一個老人在門口求見,老人說:“當今天子不允許吃牛肉,但我們家剛好是以賣牛肉為生的,如果我家不能賣牛肉,那還怎么活。
我為此懇求知縣能夠網開一面,不追究我賣牛肉的事情,我愿意準備五十斤牛肉贈與大人!睖钕霃垘熽懸郧白鲞^幾日小官,于是叫那個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后對張師陸說:“,小侄,你以前曾經做過小官,你一定知道怎么處理這件事情!薄耙佬∪擞抟姡瑧撨@樣做……才能證明你的為官清廉!
張師陸說道。湯奉聽了,連聲贊道:“妙!實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為了請求縣官老爺同意他上街賣牛肉,以維持生計,咬咬牙,提來了五十斤牛肉送與湯奉,沒想到湯奉不僅沒有接受,還大喊一聲:“大膽!竟敢賄賂于我們!”后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鎖住,將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眾,因時值夏天,天氣特別悶熱,時間一長,牛肉開始變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經不住這烈日暴曬,活活地被湯奉折磨而死。
湯奉為了在百姓面前假裝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條性命作為代價。想不到,后來這個偽君子居然落了一個為官清廉的好名聲,被提升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為這世道不公而深感憤憤然,更想在湯奉之類的偽君子身上吐他一臉的唾沫星子!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11
自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頒布了科舉錄取的規則: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用《四書》、《五經》、八股文作為考試內容。當晚,天上就出現了“貫索犯文昌”的奇觀。隨后,一百多個小星星向東南方向墜去。
貫索象征牢獄,文昌象征文運,古人以天比人,“貫索犯文昌”,預示文人有災,而后則是老天降下一伙星君維持文運。王冕不愧為奇才,縱觀《儒林外史》,的確與之相符……
科舉在明代的確危機四伏。文人為了參加科舉、中進士及第,不擇手段;而且文人只有寫八股文這一條做官的途徑,把其他的處世準則看輕了。于是,有些人不滿于此規章制度,走出了這個名叫“科舉”的怪圈,涌現出了一批可能當時被眾人所誤解的名士。
虞博士,淡泊名利,進士及第卻絲毫不留戀官場;杜少卿,樂善好施,看重道義,對官人們嗤之以鼻;鳳四老爹,為人行俠仗義……這樣的人比比皆是。雖然如此,但有些人對他們并不理解,尤其是杜少卿,他曾被高大人批判為“杜家第一敗家子”、“專和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這些下等人來往,沒有一個正經朋友”甚至連杜少卿的父親這樣愛民如子的太守,也在他嘴里變了味兒:“呆子”、“不知道尊重上司,一心只想討好百姓,‘敦孝悌,勸桑農’之類古文里假大空的客套話經常掛在嘴邊上,惹得上司不高興,官也丟了!睘槭裁炊派偾渥尭叽笕巳绱丝床黄?原因也是他親口說的:“杜少卿若有真才實學,就應該中舉當官,征辟算什么正道?”
對,原因還是科舉!中舉,甚至進士及第,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出人頭地,這才是當時民眾的普遍看法,書中就有證據:馬先生告誡匡超人“要以舉業為主”“人生在世,只有舉業可以出頭,沒了舉業,就一事無成”;魯編修教育女兒“要是八股文不好,沒有講究,不管你做什么東西,再好也都是野狐禪、邪門歪道!”所以,隨后該才女評價蘧公孫“誤了我的終生”也不足為奇了?婆e對當時的人真的很重要,“周進倒龍門”、“范進中舉”就是很好的證明。
既然科舉對當時的人如此重要,那么,我們只要剖析一下科舉,就能知道該時間段的歷史潮流?婆e對外在的危害開篇就提到了,那么科舉自身有沒有毛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批范進試卷的周進在書中的一段話:“原來他的文字得看好幾遍才能知道其中的妙處,可見世上的糊涂考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評價一針見血,充分地揭露了科舉自身的黑暗面。中舉可以出人頭地,那么還有別的方法嗎?書上有一段有趣的對話:景江蘭說:“你們所說的考科舉中進士,是為名,還是為利呢?”大家都說:“是為名。”景江蘭說:“趙爺雖然沒有中進士,但外面的詩選上刻著他的名字,行遍天下,只怕比進士的名聲大得多呢!”眾人都笑了。讀到這兒,我也笑了。
不管從隨到清活了兩千多年的老壽星——科舉,對古人有多么深重的危害,那也都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希望現在的素質教育能早些完成,這既能幫助學子們脫離學習的苦海,也能幫助國家培養時代的棟梁!
坐在書桌旁,打開清秀的《儒林外史》,任憑書香溢滿整個院落。書香伴著我的思緒,,輕輕地、自由地飛翔,擷一朵知識的彩云,牢牢地貼在心間!度辶滞馐贰,真的給了我很多,很多……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12
余嘗讀吳文木之《儒林外史》,其書儒者之種種,光怪陸離,眾生百態,不一而足,或吝嗇,或迂腐,或勢利,或恬淡,或渾雅,比比皆是也。
吝嗇者如嚴監生之屬,迂腐者如馬純上之類,勢利者則五河縣人之流也,恬淡者如莊征君,渾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筆,其歷歷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蓋寬及其鄰翁于雨花臺絕頂望江上舟船之往來,紅日之西墜者,愚竊以為殆有謂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謂時人之去而后人之來,寓述往追來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謂非喻禮樂文章之頹廢也歟?噫吁兮,聊聊數筆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謂文木之高妙也。
難平者事也,無盡者欲也,而皆出于人,是知世間善惡,皆自人出。夫人者無有窮而欲者無有盡,功名富貴,朝夕掛念,焉之此虛妄之物終為無益也?徒費盡心情,誤盡流光,莫如嘯傲林泉,梅妻鶴子,快然自足,極娛游于終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溫文爾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禮樂之聞,豈如文中之類,禮樂不行,教化不興,惟知皓首窮經以為仕途,及仕則未知何謂仁義也,無論唐詩宋詞文章辭賦也,而盡日所見惟黃白之物,所聞皆為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群賢畢至,以復舊時禮樂之教化者,實文木之喟嘆也。由是知之,八股之為害甚矣!
嗚呼,圣道之不傳也久矣,禮樂之不興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屬終為虛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滄浪,醉舞明月,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之樂也歟?余既悵然,故雖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誠以為此文者哉?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13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史上成就最高的長篇諷刺小說。魯迅認為,至《儒林外史》問世,“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而且,“是后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儒林外史》所寫內容,假托明季,實為清朝,而且人物都實有其人。它真實地描繪了康雍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從而揭露和諷刺了科舉制度的腐朽和整個封建道德的虛偽。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成就是描寫了封建社會中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
《儒林外史》作為一部長篇小說,其結構也很有特色。魯迅說它“雖云長篇,頗同短制”,即指整個作品是由很多個可以獨立的短篇連環而成。全書沒有貫穿始終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以一回或數回寫一個或幾個人物的故事,自成一環;然后,這些人物退居次要地位,新的人物又登場成為主要人物,于是,又構成新的一環。,環環相扣,連成長篇。這種結構形式,使作品兼具短篇與長篇的特點,既顯示著傳奇與話本的傳統,又體現著作者的整體構思的創新。當然,文木先生是大手筆,大作家,他的藝術造詣使他能夠駕馭這種結構形式,而對于別人而言,也許這并不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結構。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篇14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近來讀了,頗為喜歡。
在《儒林外史》的眾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并且對于這本書的主題閑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非常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比珪且苑磳婆e和功名富貴為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系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贊揚什么反對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因為作者不喜歡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边@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關于這本書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于仕途的情有獨鐘,范進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匡超人、周進、范進等人的不知廉恥。
王冕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借聰明好學,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自學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借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樸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于對于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為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著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后商人給他捐了個監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說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么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來終于上榜了,發榜的那天家里連米都沒了就抱著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后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后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眼間房屋田產、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這里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行賄,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墻根前,竟把土墻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么樣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里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應該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著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達到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
《儒林外史》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達到了超及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
【《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范文(通用14篇)】相關文章:
護士的讀書筆記范文(通用7篇)12-28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范文(通用15篇)11-26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范文(通用7篇)11-02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范文(通用8篇)11-01
高爾基的童年讀書筆記通用12-14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范文(通用33篇)01-24
聲樂的讀書筆記范文12-28
童年的讀書筆記怎么寫通用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