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范文(通用18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1
捧讀《新教育》,書中清新的文風詩意的文字澎湃的激情向我描繪了一個個教育夢想。每個夢想都源于作者對現今教育的深思與追問,引經據典,娓娓道來,它就象燈塔一樣引領我走近新教育。
朱教授提出了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熟練運用雙語、創建數碼校園、構筑理想課堂,這些行動,使我眼睛一亮。在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觀點時,他引用米盧的一句話說:態度決定一切,并將以改版為“只要行動,就有收獲。”他說,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對太多的理想,一路走過,我們總是實現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礙著自我的超越。因此,我們不要太多的口號,我們需要的是行動,他讓我明白了,只要行動,就有收獲。所以,我們要在書香縈繞中,教會學生讀書,教會學生寫作,教會學生提高,教會學生做人。
捧讀《新教育》,它教會我要用心地去愛學生。朱老師在書中說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的前提是什么?無非就是愛,愛這一職業,愛自己的崗位。我明白了老師的嚴厲懾服不了學生,這種震懾只會加深和加寬我和學生之間的鴻溝,永遠使它無法復平。正如書中所說的,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的教師,深得學生喜愛的教師,能放下教師的架子,走進學生心靈的.教師。所以,多點時間和學生交流,一定能讓學生真正認識我,了解我,喜歡我。
捧讀《新教育》,它教會我做一個鍥而不舍的追夢人,用自己的生命去擦亮新教育的火花。朱老師說一個理想的教師,他應該是個天生不安分會做夢的教師。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不斷地給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標,同時有要有激情。人要會做夢,優秀的教師要永遠伴隨著自己的夢想。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就沒有了意義。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多學習,多思考,重方法,重實踐,在創新中求發展,在努力中圓夢想,并幫助學生插上夢想的彩翼。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2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朱永新老師將它解釋成了四句話:第一,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第二,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第三,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
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所謂“追求理想”是說,新教育是為實現理想而進行的教育,而非單純的傳授知識;所謂“執著”是說,新教育人在教育的路途中不管遇到什么艱難險阻,都不會退縮,都會勇往直前。
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是說把以前教育工作者只作“官人”、“學人”的觀念轉變為作“農人”,這一點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做一個“行動家”,凡事要親身體會、躬身實踐,然后形成自己的觀點。
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這一點是要求各個教育工作者團結合作,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從而建設更優秀的教育隊伍。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便是這個道理。
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是說教育要惠及更多的人、更廣的地區。現在很多偏遠地區的'教育條件仍需改善,而這種改善便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具有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從而積極的投身于偏遠地區的教育事業中去,比如社會各界捐助的各種教學設施、各個地區的支教教師等。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3
對新教育第二節新教育學理基礎進行了閱讀。新教育的學理基礎分為:發展論,行動論,潛力論,個性論,崇高論,和諧論六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獨特的視角,讀完后,讓我感受頗深。
發展論: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在朱永新老師的發展論中,他把“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作為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我深表佩服。“教育”這個詞語,從人的角度來說,本身就包括老師、學生、家長。在這個要素中,其實是相互影響、相互成長的。我們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而且要關注教師,關注校長,關注父母,關注一切和教育相關的人,無論他是什么生活狀態,什么精神狀態。因為新教育覺得: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沒有父母的發展也不可能有孩子的發展,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行動論: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有奇跡
新教育講到就教師教育行為的改變而言,“新教育實驗”主要是通過倡導教師撰寫教育日記、教育敘事、教學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隨筆等實現的。其中講到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質。談到反思,我應該好好自我反思一下,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管理班級中,我缺少的恰恰就是經常性的自我反思。
潛力論: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
相信相信的力量。剛畢業的時候,就有一位老師這樣告訴我,相信學生的潛力,只要你相信,他們就能做到。但是那時的我,不相信學生,課堂上不敢放手。一個知識點,講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學生不會;一個任務,強調了一次又一次,生怕學生玩不成。其實,老師們不僅不相信學生,也不相信自己,總覺得自己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
個性論: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
新教育崇尚個性,新教育崇尚特色。而我們平時所做的,很多時候從事的卻是規模生產,整齊劃一。很多時候,不知不覺中,我們不但不鼓勵個性,還扼殺個性,就愛干槍打出頭鳥的.事兒。先有個性,再追求特色,我覺得這個順序不能顛倒。
崇高論: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
新教育認為,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事業,是一項通過培養人,讓人類不斷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業。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實現的重要途徑就是閱讀,而且要閱讀經典。堅持閱讀吧!
和諧論: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
新教育說,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對學生的人生負責,人的一生有許多比考試更加重要的東西,一個人的幸福,取決于他的習慣、技能和生存,那我們就應該教給他們這些東西。當了十一年的老師,有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我教給學生的那些東西,到底有沒有用。
總結一句話,因為有夢,所以沖動;因為沖動,所以行動;只要行動,就有收獲。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4
最近我細細品味了由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這本書。什么是新教育實驗?我覺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實驗對教育的一種理解和追求,特別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句話更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閱讀完這本書后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開始就自覺地把“行動”二字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動,雖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內涵,但是,由于這些行動相對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所缺少的東西,所以顯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認為: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著的美好與神奇。新教育重讀書,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讀書應該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閱讀是有多么的重要。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第一個行動便是營造書香校園,那么什么才是書香校園?其實我的理解是“書聲瑯瑯,翰墨飄香。”
就是通過創設濃郁的閱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閱讀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閱讀成為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飯、睡覺,看電視一樣,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校園的形成。
在我們的學校,每天清晨,孩子們與黎明共舞,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誦讀詩歌,領略優美的母語,有感情地朗讀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們要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學校安排20分鐘的讀書時間,讓孩子讀他們喜歡的兒童讀物;暮醒的時候,老師和學生利用晚上時間自己寫點東西,學生可以寫讀書記錄卡,老師可以向學生家長寫一封信或發個短信,甚至寫個教育小故事。這些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去會比較難。但我想堅持下去,那將會是自己人生中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在教室里,我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很好的閱讀氛圍,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今天你閱讀了嗎?”“讓書成為我們的朋友”等警句時刻提醒著孩子們閱讀。這學期,我和孩子們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共同地閱讀了《特別的女生撒哈拉》,當我看到孩子們手捧新書,酣暢淋漓地閱讀時,我頓悟了:新教育之旅的確心走起來很艱難,但是這條路值得我們走下去,我們也一定要走下去。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中提到師生共寫隨筆。包括師生一起來寫班級的趣事,寫學校的活動,寫師生的情誼,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能夠共同成長,這就達到了共寫的目的。
書中,朱永新老師提到了孔子,的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思考的教育永遠是不成熟的.教育,永遠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教育。一個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書,重復了三十年,重復了一輩子。但是,一個善于思考的老師,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兩年,就認真教了兩年,他認真教了五年,就很可能成為一個非常出色的教師,而成就這個年輕人的必定就是讀書和寫作,因為真的就是“閱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另外,我的學生已經寫了三年日記了,我覺得寫日記是個好習慣,可以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當然,還可以讓孩子練就一手好字。
書中提到了新教育實驗的榜樣教師,常麗華老師。每一天早上常老師的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詩開始的,有孩子過生日都是用一首詩送給他,而且她把的名字嵌在詩歌里面。每天中午孩子們都會共讀《老鼠阿貝漂流記》,06年9月21號她寫了一張便簽,其中的默默數言便把爸爸媽媽們也帶進了讀書的世界。這樣一天又一天,五年時間常老師和班里的孩子共讀了524本書,有人曾說新教育開100本書太多了,但是對我們常老師這個班級又是太少太少了。如果有人問: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學生成績?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績早就被拋棄了。常老師五年時間所有的課都是全校第一,她還被評為新教育十佳教師。她說過:“孩子們走向哪里我不知道,但我會盡我的全力帶他們走想走的路。心平氣和不抱怨,我像一個農夫,靜靜的抵擋風雨,侍弄自己的農田,過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師是我們年輕教師的榜樣,我們也要想她那樣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成長,這才是作為教師最大的幸福。
新教育不但是夢想,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只要有行動就會有收獲,在新教育下,老師們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學生的心坎里,努力讓自己“開出一朵生命的花”。為了祖國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環境,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5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他指出:教育就是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為了一切的人,我們不僅要關注教師,要關注一切的人,幫助校長,幫助家長,幫助社會上所有的人去發展。無論他是貧困的,還是富貴的,還是愚昧的,還是智睿的,無論他是健全的還是殘疾的,都應該為了他們,同時教育為了人的一切,這是我們的核心理念。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標:新教育的目標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認識態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我們認為參加我們實驗的所有的學校的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有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有一種超越自我的一種精神。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學生都要成功,每個學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覺,相當部分的老師和學生都能夠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個老師都要成長,相當多的人能夠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夠成材,成就。所有實驗的人都要感覺到自己在不斷地進步,在成長著,成長并快樂著。這是我們追求的一種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觸發我們去思考,我們在縣教育局的極力倡導下,這段時間我認真學習了朱永新老師的《我的教育思想》,體味了朱老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設書香生活環境"等教育內涵。
一、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給我的觸動
1、朱永新老師認為,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發展為起點,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啟發。
2、朱老師的新教育認為,理念: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不應該只是"為將來的工作與生活作準備",教育本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兒童今天在學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為長遠的人生與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強調"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療治的愿望與計劃。新教育實驗提出"教育幸福",應該是針對現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現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朱老師新教育理念表明:教育既要滿足學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與被愛的需要等,更要促進學生萌發高層次的需要,如愛他人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社會認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成長",能夠讓每個受教育者獲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豐富的情感。在這樣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實驗提出了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相信教師與學生的潛力,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強調個性發展。
3、朱永新曾說:"我過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類教育史的過程中,我發現不管教育怎么變,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閱讀都始終沒有變過。閱讀是教育中最本質的一個活動,那些最偉大的教育思想家毫無例外地都推崇閱讀。通過閱讀可以獲得終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擁有了終身學習的興趣和習慣。
朱老師認為:閱讀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動,新教育將"營造書香校園"列為首要行動,將閱讀細化為若干具體的子項目,有效地解決了不同年級、性格與性別的學生,不同水平與學科的教師分別該讀什么和怎么讀的問題。通過建設濃郁的閱讀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閱讀成為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社會的形成。這無疑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次提升。
學習朱老師《我的教育思想》,走近他倡導的新教育并作思考判斷,愈發增強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朱永新描述的三重"理想境界"對我的啟發
1、理想課堂第一重境界為:落實有效教育框架,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朱永新認為:這成為新教育人進行課堂框架研究的起點。"我們希望這個框架,可以成為我們理解課堂的一個工具。"朱永新還認為:這個框架分為教學目標、預習作業、個體學生學習清單和教學板塊。"預習"被朱永新稱為這個框架的一大特色,"預習是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不應只是為課堂教學做一些準備工作,而應盡可能地針對所有教學目標,是真正的自主學習。"這就重新確立"教為學服務,讓學生的學習成為課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讓每一分鐘都有所計劃、富有成效。
2、理想課堂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
朱永新所講的"知識",不能理解為靜態的寫在書本上的知識,而要視為一個動詞、一個有待重新發現的事物奧秘,以及發現這種奧秘的方法和過程。朱永新認為:優秀的課堂教學,就是要重現這一神奇的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核心是智力挑戰、思維訓練。
3、理想課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朱永新認為,理想課堂不會停留于人與知識的對話這一維度,而要展開三重對話:人與知識的對話、人與他者的對話、人與自己的對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師生生命的復活"。
三、朱永新新教育思想對我的又一啟示
1、新課程改革和教育發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教學個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思路和主張。老師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個性和業務方面的獨到優勢,在夯實自己教學能力的基礎的同時,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個性,要求老師對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認識,并善于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在學校環境和個人條件之間尋求平衡。當今教育,教師最缺少的就是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導致培養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創新能力和獨特氣質。教學個性本身就意味著創造力。
2、教師對學生要真正做到一視同仁。一個老師通常要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學生性格有好有壞,成績有優有劣,能夠關注每一個學生,并愛護每個學生,是這一類老師所具備的能力。把學生當學生看,把人當人看,不惟成績論素質,不惟喜好論好惡,不惟家境論高低。有人說,關注每一個學生,就是要做到關注成績最差的學生。我想補充一句,關注每一個學生,也要做到關注你最討厭的學生。
3、教師應該對學生嚴而有度。只有這樣才能把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善于進行總結和反思。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難免犯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所以必須按照學生的言行規范來嚴格要求他們,又正因為這些缺點錯誤是難免的,所以對他們的要求應該有度,按照他們的成長規律,給與他們改正缺點錯誤的時間和機會,不能一味的批評和指責,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老師的管理應該得到學生的尊敬,使學生心服口服,從心底里得到學生的認同。
總之,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禮。我將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為我所范,努力學習,進一步學習"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斷進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6
《新教育》把教師的發展看作是學校發展的起點,一切為了教師,為了一切教師,為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學校管理最最靈魂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則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快樂,那就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我都不快樂,我會讓你快樂嗎?如果教師他不能充滿激情地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談教育幸福?何談學生的快樂呢?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
我用心讀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強烈的感覺到,這新教育之夢,并不遙遠,就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中,這夢定能成真!
書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為一個普通的教師,一直在思索怎樣做一位合格的教師。讀完這本書,我領悟到了教師應該具備的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富有“激情”。
讀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時,無時你不感覺到愉悅與沖動,讓你感覺到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大師在演講,大師用他詩一般的語言和激情感染著每一位讀者。作為教師,我們用肢體與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文明,如果我們沒有激情,我們就無法感染學生,我們就無法調動學生,生動課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轉換,課堂教學就很難成效。
二、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走到孩子們的中間去。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育應該是“愛的教育”。其實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何嘗不是為學生的點滴進步而驕傲,何嘗不是為了學生的進步而高興,每一位教師都愿意把每一個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一樣來愛!可是現實卻是:高考的指揮棒讓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都蒙蔽了雙眼,甚至學生自己都錯誤的以為:只要成績好,一好遮百丑!這樣,我們的教育便不再是“愛的教育”而是“分數的`教育”。
這樣必然造就所有人在教育這個問題上急功近利,只看分數,而忽略了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忽略了學生的品德教育,忽略了學生作為社會人的這一基本屬性特征。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必然是病態的和不完整的。新教育的實踐活動就是要改變這一教育問題,讓老師們重新關注心靈,重新建構課堂。所以作為一個物理老師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更多的加強物理學史、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教育,注重利用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物理的信心!總之,“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走到孩子們的中間去。”
三、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
要勝任新課改需要,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很容易駕馭課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巧來豐富課堂,調動和感染學生;另外,扎實的基礎,使我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年輕的我應該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學中的得與失,做一個實實在在地教書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書中說的那樣“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7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論》中提到的“獨生子女人格的健康發展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一是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名獨生子女,對自身所屬的這一群體有著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我在教學實踐中也確實感受到學生的變化。放眼望去,今天的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而關于獨生子女的性格發展、教育,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一種觀點,把獨生子女看成具有特異個性的特殊兒童,甚至極端地認為獨生子女是“問題兒童”;另一種觀點認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幾乎沒有什么差異。其實,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出一些不同的特點,并非獨生本身所致,而是由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尤其是“獨生”導致家長出現的教養態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當。
一般而言,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相比,有著得天獨厚的個性發展的優越條件 ,如更好的家庭氛圍、環境,充分的愛的滿足。有一研究證明,獨生子女的父母比非獨生子女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間多56.81%。 但同時,這些優越的家庭環境和條件也導致了獨生子女的“自私”、“專橫”,這使得有關獨生子女教育的研究由家庭延伸到學校。在《新基礎教育論》中有一份1996年發表的“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研究報告,其中提供的一系列數據,讓我體會到學校所要教予學生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品德教育,還需要提供讓學生可以通過班級學習、活動養成良好的品格特征,特別是針對獨生子女的“自私”這個問題,班級活動相比起家庭教育能更有效地改變學生的這方面缺點,畢竟他們的'這方面缺點就是由于缺少群體生活、生活安逸、家庭的過度保護、遇事太一帆風順才造成的。我在教學中最常見到獨生子女出現以下常見的性格心理障礙:執拗心理、偏激心理、狂妄心理。對于學生出現的這些心理障礙,往往我們都通過家長的配合來逐步轉變他們的這些心理障礙,但也有家長口頭上配合,但實際行動上還是非常溺愛自己孩,這對于這些孩子的性格轉變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查了很多相關資料,發現相較于家長的配合,更好、更直接的解決方法則是在學校經常地組織集體活動,特別是有針對性的一些活動,可以讓他們從得到和給予中形成友善的態度,從互相幫助中形成為別人著想的觀念。當然還有個別的學生在這些集體活動中還是顯示出他們的霸道,只有通過單獨教育,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學會把同學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之中!
針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我想我們教師首先需要得到家長的認可和配合,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兒女在性格上存在哪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是由什么造成的,與家長達到共識,從而讓他們配合我們教師的教育,再通過班級體的集體活動,慢慢轉變這些獨生子女普遍的性格問題。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8
《新愛的教育》一書系作者戴晨志先生引述倪美英老師的教學心得,闡述快樂教學的理念,對個人在教育子女和從事教學時有許多啟示。
“快樂教學”一直是個人向往的教學情境。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但在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狀態下,他的信心會減弱,所以唯一的方法是,先把他們的情緒調到快樂、自信、專注,然后再開始學習。所以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面對的是一位嚴厲的、總是斥責他的老師,即使你真的很關心他,他對你所說的要求的也會厭倦,我們常聽到一些抱怨:我愛他,但我又恨他不成器”;我真的受不了,他學什么都這么慢,又不專心”,可能我們花了很多心血在他們身上,但孩子仍然沒有改變,為什么呢?
我認為,孩子若在友好、親昵和鼓勵的氣氛中學習,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對父母、老師的信任感,而且學習效果會更好。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有這種經驗,在一個班級里,成績好的同學總會受到老師的寵愛,而這種寵愛又促使他們成績更好。究竟是成績好而受到寵愛,還是因為受到寵愛而成績好?
愛,我們人人都有,但愛和有目的的教育,則需要一些耐心、技巧。做為一個快樂的教育者,我覺得應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在自己情緒很糟時教育孩子,這時,很容易把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而當孩子在情緒低落時,開始或強迫他學習。也常會因根據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誤認孩子的天賦太差。
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努力去營造快樂、鼓勵的氣氛,讓孩子有實現感和成就感。而且努力做一個樂觀、快樂的.人。一個快樂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優點;而一個不快樂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缺點。
圣經上說:“只要你相信,你所信的一切,對你來說,就是可能的,只要有芥籽那樣大的信心,也可以移動一座山”,所以,培養和教育的信念就是:讓孩子的潛能得以開發,讓他成為一個對別人有益,而自己也快樂富足的人。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9
曾經讀過戴晨志先生寫的《新愛的教育》,文章描述了倪美英老師教學二十余年來的教學經驗。酸甜苦辣情形的點點滴滴通過戴晨志先生的妙筆生花,寫成一篇篇精采感人的故事。
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最令我們頭痛的就是遇到一些頑劣和不守秩序的學生。為了讓這些學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長,我們絞盡腦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時候,會被這些學生的行為氣得快要發瘋或惱羞成怒,對違規的學生給予實時的斥責或懲罰。甚至有時候,我們會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漸放棄這些頑劣的學生。
這樣的.教學經歷與倪美英老師的教育故事非常接近。文中分成五大主題加以介紹:
(一)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
(二)打他,罵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愛的溫馨,是用腦也用心
(四)用今天,點亮孩子的明天
(五)讓管教在創意里輕松化
這五大主題所陳述的故事中,每個故事充滿著倪美英老師對學生愛的教育。除倪老師對每位個案教導給予我們不少啟示外,在每一個故事之后,戴晨志老師以他專業的知識,為故事提供許多學理和啟示。
看了這本書,有了最大的感想就是:一個做老師的,或許不是教什么,講什么,說什么,學生就會牢記在心里。相反的,如果老師在學生們最需要時,為學生們做點小小的事情,感動了學生們的心,相信了學生們的心,我想學生們會用最大的愛,來回饋老師。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貼切的寫出什么是愛的教育。
在此,摘錄了書上的一些啟示與大家一起分享:
教育是點一盞燈,不是補一個洞。
愛的教育,源自健康的師生對話。教師的愛,就是好好地給予和對待。
愛的教育,并不要求對方立即改變,愛是需要投資的,我們需要投資關心、耐心和信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亮和能。
最后,也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感動人心的《新愛的教育》。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10
作為一名剛剛走上杏壇的新教師,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班級管理經驗的欠缺,教育科研能力的不足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用時間去彌補、去學習。放寒假之前我們學校放給了每一位老師一本書,這本書是我們學校校長徐錦生的著作,里面融合了許許多多走在教育一線的老教師的工作經驗、方式和理念。在教育領域,我在他們面前就像是一位剛剛學會走路的孩童,而他們是巨人,高大的巨人。我記得有人對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說你是天才,而牛頓只是淡淡的回答道:"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遠而已。"對,登高才能望遠,作為新教師的我也想望的更遠,所以,我懷著這樣一顆炙熱的心開始了閱讀。
我看書有個不知是好還是壞的習慣,那就是先看目錄,挑選一些自己比較感性趣的章節開始閱讀。一頁、兩頁、三頁…突然有那么幾個字印入了我的眼簾---什么比分數更重要。為什么我對這幾個字印象那么深刻呢?因為從我們進入金師附小開始,我們就時時刻刻的接受著這個理念的熏陶。那什么比分數更重要呢?徐校長常說"學生興趣的激發比分數更重要;習慣的養成比分數更重要;方法的習得比分數更重要;能力的形成比分數更重要;個性的張揚比分數更重要。"對呀,只有五育并舉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呀,我們細細回味一下這句話,這里強調的是更重要,并不是說分數不重要,書中指出分數是考查學生學習成績的一項指標;是考核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坐標;是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標準之一。
所以說,分數重要但是并不能決定人的一生。就拿興趣和個性來說吧,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們做任何事情,如果只是一味的為了完成任務而去做,那么時間一久就會產生厭倦的心理,然而,如果我是懷著濃厚的興趣去做,那么不管時間多長都不會產生厭倦的心理,甚至會像紅酒越放越香一樣變得越來越感興趣,這點很重要,特別是對我們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在心理學上我們都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就算集中了時間也不會長久,最多堅持十五至二十分鐘,但是他們如果對一件事情感興趣了,那么這個時間的持久性就很難估計了,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在上閱讀課的時候我曾經觀察過,一個孩子在自顧自的玩耍,他的玩具很簡單就是一支鉛筆一塊橡皮,對我們大人來說這些東西沒有辦法玩的'起來,可是他就"堅持"了很久,遠遠超過了理論上的時間,我想這就是興趣的力量,感興趣了他才會去做,所以說興趣的激發更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一件事情的成敗。
再說說個性,我們教師培養的不是統一規格的"零部件",我們培養的是有感情有思想有個性的祖國花朵,我們不能要求他們都變成"乖乖兒",我們要使他們在共性中體現出個性,很多事實證明,個性張揚怪異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蠢材,他們也可能是天才,在雞窩里孵蛋的愛迪生、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的愛因斯坦等等,他們只是在看待問題的視角上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所以碰到這類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耐心一定要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他們弄不好就是未來的愛迪生亦或是愛因斯坦。
總的來說,我們在評價和看待一個孩子的時候不能陷入"唯分數論"當中,我們要全面客觀的看待,"術業有專攻"僅此而已。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11
從小喜歡讀書,喜歡在春日溫煦的午后,在夏日涼爽的樹蔭下、在秋夜沉靜的子夜里或在冬日溫暖的爐火前,手捧一本或厚或薄的書籍,靜靜地翻看,感受著紙張握在手中的踏實感,聞著那淡淡的書墨香氣,心中總是恬淡而又沉靜的。自從市教體局組織教師暑假讀書活動以來,習慣在暑假來臨前將自己埋進學校圖書室,為自己準備暑假中的精神食糧。當我從圖書室數萬本書中突然發現這本《種好心田——魏書生與陶繼新的幸福教育》,驀然有種如獲至寶的狂喜。那橙色與黃色共同組成的暖色系的封皮給人明亮、溫暖的感覺,兩位名師自信、幸福的微笑讓人倍感親切。懷抱此書輕步走在校園中,心中已然是幸福、快樂和充實的了。
此書以魏書生和陶繼新對話交流的形式展開,整本書中沒有虛言假套的大理論,也沒有冠冕堂皇的大論點,有的只是真實的經歷、樸素的思想和切實可行的經驗。用心研讀這本書,深切感悟兩位老師對“幸福教育”的解讀,時而有醍醐灌頂的頓悟,時而有拍案叫絕的狂喜,時而有掩卷沉思的遐想。作為教師應該如何種好心田、尋找幸福?在兩位老師在娓娓而談中,我收獲了很多:
一、懂得堅守,絕不折騰
對于魏書生和陶繼新兩位老師其實并不陌生,特別是魏書生老師被譽為“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和“現代孔子”。曾現場聆聽過魏老師的講座,感覺他很本真、很樸素也很務實,他沒有專家教授們通常所有的官腔,也沒有文人自以為清高的架子,乍一看更像一個普普通通的教師,而魏老師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也確確實實是以一個普通教師的身份在對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這一點從本書的“序”中就可以體現,魏老師以“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做為本書的序言,告訴我們要搞好教育,首先大思想、大方向、大理論不能動搖,他從中國的傳統思想、當前的政策理論以及自身的優點長處三方面展開議論,告訴我們:首先先賢先哲們的優秀教育思想不能動搖。孔圣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在今后一萬年的時間內都用不著改變;其次我們愛黨愛國、樂教奉獻的思想不能動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無論我們的教育如何改革,這些最基本的思想絕不能動搖;最后最需要我們堅守的是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堅守自己做得對的事情決不動搖。魏書生身為盤錦市教育局原黨委書記和教育局長,在1997年就職演講時曾提出”七個一分鐘”,建議全市乃至全國師生都堅持做到“七個一分鐘”,而且一直堅持、延續下去。永遠不動搖。這七個一分鐘分別是“刷碗筷、唱歌、跑步、讀名著、練演講、寫日記、做注意力體操。”有時間就多做,沒時間就只做一分鐘,我相信魏書生老師一定是在這其中感受到了自信和快樂,才會愿意幾百次、幾千次地建議堅守這些常識不動搖。
我們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總是意氣風發、抱負遠大。而幾年、十幾年下來往往就消逝了曾經的激情,缺少了創新意識,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課下課,職業倦怠也逐漸充斥了自己的工作。而魏書生老師“在課堂上站立了35年,仍然盼著快些開學,好去給學生上課,盼著快些看到學生們的新日記、新作業;聽到學生們的新見解、新建議;觀察學生們的新笑容、新眼神;當然也渴望向學生們展示我們的新教法、新導語、新設計、新教案。”相信這份情懷是我們大多數同行是做不到的,對于教育要保持這份赤子般的熱愛并不容易,首先要有堅定地信念:堅定我們的教育會塑造優秀的人才,我們的教育會令孩子們終身受益,堅信“繼承的目的是創新”的理念。其次要有堅守的信心,堅守最平實、最樸素的教育思想,堅守最平淡、最真實的教育狀態,不能為了創新而花樣百出,為了發展而拔苗助長,為了超越而弄虛作假,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不折騰”。
在這本書中兩位老師多次提到“不折騰”這個詞,魏老師主要從學校的課程、教育、管理等方面談的,他認為只要相信科學,只有堅持民主的道路就沒有錯,他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和理念,多少年來他一直是使用這套方法,并沒有以“創新”的借口來改變他,我們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只要感覺是對的,是有效的就要堅持下去,而不能為了“面子工程”搞花架子,結果騙人害己,得不償失。而陶老師則從自我發展方面談起,要求我們安守自己的淡泊、清白的內心,不要折騰,不要攀比、不要窩里整,只有每個人都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都沉靜下來、安心工作,不折騰,個人成長才會更快,學校發展才會更快。
二、直面磨難,泰然處之
嬰兒來到人世的第一聲啼哭就預示著生命中將同時擁有快樂與悲傷,幸福和痛苦,榮耀和磨難,人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受到的磨難是截然不同的。魏書生和陶繼新兩位老師差不多算是我的父輩了,在他們印象深處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中,人們的身心收到了嚴重的沖擊,面對生命中的磨難很多人選擇了屈服、退縮、逃避,甚至以結束生命的方式來逃避磨難。而魏書生和陶繼新兩位老師卻以批判、質疑的態度來看待當時的那場“偉大的革命”,面對莫須有的罪名,他們沒有委曲求全,而是以從容淡定地心態來面對這一切。他們相信真理永遠存在,他們守住自己清白的內心來面對一切狂風驟雨。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也并非一帆風順,經常會遇到來自生活和工作中的磨難,這種磨難或許來自幼年的困頓,或許來自成年后的突變,每一種磨難都是命運的賜予。面對這些磨難,如果畏懼了、退縮了、頹廢了,那就永遠地消沉了,而如果把磨難做為人生的'歷練,坦然地去面對它,并把它做為走向成功的墊腳石,一步一步拾級而上,必將會獲得最終的成功。曾讀過林之玄的《活珍珠》和《驢子的故事》,這兩個故事異曲同工,都是從動物的角度來闡釋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從容、沉靜地對待生命中的磨難,以樂觀的態度去包容一切與自己為敵的人與物,不要讓外物影響自己的心情,堅定自己的信念,沿著自己既定的目標堅持走下去,就一定能走出低谷,走向輝煌。勇者智者會勇敢地面對現實,接受磨難,并用自己的恒心與智慧去化解磨難,天長日久,就會從磨難中獲得很深的教益,使自己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而弱者面對磨難則會不自覺地采取排斥的態度,或者遠遠地躲避,不敢正視;或者怨天尤人,抱怨不公;或者逞匹夫之勇,一味抵制。而最終結果必將是一事無成。磨難是生活為我們設置的障礙,也是上天饋贈的珍貴禮物,就看自己怎樣去面對。若是把磨難看成是強身健體的鍛煉,坦然地主動迎接磨難,并拿出自己的真心去包容,內心深處就會生長出璀璨奪目的珍珠;反之若是把磨難看成是不可戰勝的敵人,惶恐地被動接受磨難,每日在痛苦的煎熬中,排斥著一切有利于自己成長的磨難,固步自封,內心會愈加寒冷堅硬,最后只能變成圓滑無用之物了。兩位老師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將生活中的磨難作為生命中的珍貴財富,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而迸發出更強大的生命能量,坦然面對一切,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提高自己的修養。
三、調節心態,尋找快樂
總感覺不管是圣人還是智者,他們之所以能異于常人,除了他們經歷過很多挫折和磨難,并把這些轉化為生命的動力,還因為他們有強大的精神世界,他們能正確面對人生的磨難與榮耀,不管面對怎樣的境遇都能泰然處之,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體會得比常人更加深刻、更加透徹,他們都擁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善心,一顆自得其樂的快樂之心,所以無論外事外物如何變化,都不能干擾到他們的精神世界。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一直是處在一種焦灼、煩躁、憤懣、不滿的狀態之下,整日不滿于現狀,不滿周圍的人事,不滿于整個社會,甚至整個世界。在他們的眼睛里世界中所有的事情都不合理,所有的現象都不能達到他的要求,所有的人都看不上,整日在這樣的心情狀態之下,如何能獲得快樂?如何能獲得內心的平和與幸福?不但自己得不到幸福,還會把這種不良情緒帶到生活和工作中,傳播給他人。這就是兩位老師談到的“折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若把工作、學習的精力放到對名利的折騰上,就無心工作、無心學習、無心提升自己。況且一個人折騰往往會打亂整個團隊的正常秩序,攪得整個團隊的人一起折騰,結果弄得怨聲載道,人人自危。人生活在這個社會里就要與周圍的人交往,就要同周圍的人產生利益關系,就會產生“敬佩、羨慕、嫉妒、怨恨”等情感,然而關鍵的是不要被自己擁有的權利和榮耀沖昏了頭腦,不要被生活中的荊棘和挫折阻礙了腳步、壓彎了脊背。自己要堅守住內心的信念,種好心田。
四、松靜勻樂,超越自我
一個人的心態往往決定了他的發展,當處在放松、寧靜、勻稱、快樂的狀態之下,整個人也會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使自己健康、幸福和快樂地工作學習和生活,這一點魏書生老師就是極好的例子。他堅持自己治學的“兩大點”和“一小點”,兩大點是:民主和科學;一小點是帶領全校師生員工做注意力體操。這一堅持就是二十多年,而且成效顯著。他的“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思想也就是他所堅守的“道”,而這種“道”也只有在他的心境和思想下才能堅持。這也是眾人熙熙,趨之若鶩,卻總也走不進魏書生的精神世界的原因所在。放松心態,擁有一顆平常心,會更清楚地審視自己,多一點平和淡定,少一些勢利紛爭。常保平常心態,才能讓更多的人接受,也能為自己創造更好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林語堂曾經說過: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快樂是一條主旋律。快樂意味著我們能坦然地面對進退成敗;意味著我們能放開胸懷,善于接納;意味著我們懂得珍惜,知道感恩;意味著我們不怕艱難,勇于進取。擁有快樂我們才不會失去前進的勇氣和信心。很多時候,道理人人會說,而實踐卻總難以落實。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學習,調整心態,完善自我,以自己內心真實的需要來面對生活。真正做到放松自己的心態,擁有一顆平常心;守住心靈的寧靜,擁有一份寧靜致遠的心境;勻稱自己的呼吸,常懷感恩之心;直面人生中的挫折,尋找快樂。
高爾基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與許多偉大的人物對話。這個暑假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能在露水盈盈的清晨或萬籟寂寂的子夜,在夏日獨有的蟬鳴與蛙聲之中靜靜翻閱此書,聆聽兩位名師的對話交流,這是澄澈靈魂的精神洗禮,是由內而外的提升與熏陶,也是對自己文化底蘊的沉淀,更是陶冶性情的心靈享受。這個暑假我也在一直樂此不疲地做著一件最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種好心田,感受幸福!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12
這個星期五的晚上,媽媽向我推薦一本好書,叫做《新愛的教育》,一聽書名,我便有些奇怪,我以前讀過《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一個小學生恩利科的成長經歷,感動了千百萬的讀者。那這本《新愛的教育》又寫的是什么呢?我將信將疑的打開書,一會兒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即是因為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也是因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還是因為作者郭景瑞老師那全新的視角,一個老師的視角。寫的是他這個快退休的老教師和初一六班學生相處一年的`故事,因為我現在也是初一的學生,所以看到這些故事感到格外親切。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把自己當成了郭老師,一會為劉金龍上課不聽講而嘆息,一會為韓偉萍即將輟學而惋惜,又為她得到了國家的扶貧政策高興。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過老師暑假去家訪。可能因為當時電話也不普及,郭老師有很負責任,他為了和家長溝通,在暑假里騎著他那又破又舊的自行車跑遍了整個小城。為每個同學都細心的講題,關心每個同學的生活,這樣的老師真好。很希望叫我的老師也能到我家來家訪。也只有有愛心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愛心的學生。他的學生原來抗拒他,后來擁護他,學習也很努力。
郭景瑞老師管理班級也很有一套,他帶學生星期天去爬山,還在山上指導學生現場寫作文,讓我感到很新穎,也很羨慕。我想:如果我們班也能這樣就好了,同學們一定會很有干勁的。書中我感覺郭老師的心態非常好,全家只有五分地,除去三間小平房,只有三分菜園,物質條件并不好,但他總是樂呵呵的。這讓我想起了退休的姥爺,它也是一個初中語文老師,郭老師和姥爺一樣,是那樣有愛心,有耐心。我喜歡姥爺,也喜歡郭老師。
郭老師的語言也很生動,用了許多的歇后語,像過河捋須子別牽須(謙虛)了,小米干飯常事,讓我知道有時候用歇后語也能讓文章增色不少。最近我和媽媽也在背歇后語,讓我的文章更加生動,這也是媽媽向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終于理解了這本書為什么叫《新愛的教育》了:最平凡的其實最感人,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13
我所閱讀的是“科學活動組織”部分,這部分主講科學活動組織上的一些問題,以及評價學生的發展。
教師是活動的發起人,無論在什么教學環境。科學課不是學生安安靜靜坐在下面聽著教師講述枯燥乏味的知識以及看著教師放著的視屏里的人操作實驗,科學課不該是這樣一個死寂的地方。我聽過一個同學問小學生你們那么喜歡科學課,是科學課很有趣是吧?學生回答說是科學課可以隨便講話。我理解的“隨便講話”肯定不是無規矩地毫無內容地隨便,隨便講話是指學生可以自由表達他們學習過程中的想法,這可是件好事。科學課的教室是學生可以做事情的地方,教師中的忙碌和噪聲與學生的創造力息息相關。科學課的教學,是通過學生質疑、小組合作學習和培養學生思考能力來掌控學生的學習的,這不同于傳統教學。教師排斥科學課,把科學課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來教,有一點,可以說教師懶。科學課知道學生的探究活動不比傳統教學方便準備,這是教師和學生都在共同參與的,教師不單單要保證自己講的`好,也要保證學生能完成的好。
科學課的教學活動開始前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科學探究的準備工作。這本書的作者很有趣,他對這本書內的一些內容會加一些類比或比喻,讓人很容易明白一件事的重要性、意義或者是難易度等。“羊角面包的制作是最平常的,因為它不需要你在緊要關頭尋找搟面杖,或是尋找未完全軟化的奶酪,或是突然意識到你少了雞蛋那種額外的復雜情況。”這也就表明“不平常”的總是要付出更多的。活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的準備,良好的準備能讓教師避免很多難題。首先要教師要熟悉活動指導方案;其次要保證教室有活動所需要的材料并且學生需要時可以隨時得到;最后是讓學生做好活動準備。在向學生進行科學活動的介紹時,應該有一下內容。
1、 告訴學生科學是什么;學生將用到什么材料;他們在小組中各自的工作是什么等,給學生足夠機會表達疑問。這一點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白他們探究活動的目的,該用什么去怎么做,這一部分教師能夠表達清楚便能夠更好保證活動過程流暢進行。
2、表達自己對活動及科學的熱忱。教師應該以自身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活動是受人喜愛的。
3、表現你對學生的信心。學生會因為害怕失敗,或探究活動中遇到挫折而沮喪,所以表達對學生的信心是給學生的鼓勵。
4、確定如何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探究活動中難免可能會出現一些“事故”,在活動前做好準備,可以從容應對。
5、明確保養材料的方式,活動后的清理以及實驗材料的存放。這是培養學生愛護公物的意識,也保證學生在以后需要材料時能夠及時和正常使用。
6、鼓勵學生為探究活動的有效進行出謀劃策。這不僅給學生機會表達他們的想法,也方便教師能了解學生能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下的得失。
7、當要對觀察進行記錄時,明確記錄的方法。
8、在探究活動初期嚴格監督兒童的工作,當學生能力慢慢提高后,應該減弱監督。這是在學生的能力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去自己探究,這正是科學探究活動所需要的。
學生能夠自主合作創造性地探究是最好的結果,也是教師在一番努力過后的成果。教師也會感到一絲自豪。
科學探究活動需要不斷創新,新就需要試驗,盡管有很多障礙,需要讓人如履薄冰。但創新的必要會掃清前面的障礙。探究活動方法的選擇應該合理,同時考慮了教師的期望;與教師的安全感水平保持一致;與課程要求相符;與學校管理方沒有大的沖突;與可用的物質相適應;在最小的壓力下實現成功。
我們在評價學生科學表現時,不能用單一的數字來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表現,有事例是這樣的,學生A在實驗上表現不好,學生B認真做平時的實驗,學生A在考試卷面成績上高于學生B,那么學生A就被認為是表現優秀的。我們評價學生應該通過從課堂的觀察,教師自己制定一份評價標準,通過多次課堂的對應評判來綜合評價,還應該給學生自己評價自己的表現,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評價中可能看到教師所沒注意的地方,教師下次就可以留意。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14
利用假期閱讀了“新基礎教育"這本書,書中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落到實處。
“新基礎教育"理論提出的“三觀十性”,以及“把課堂教學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老師,讓教育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發展的主動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的“四還"目標等為教師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育活動是動態生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學生、傾聽學生發展學生上,而不是把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回答看作是一種對教師的配合,而是看作對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和教學過程創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葉瀾教授在闡述新教育觀念下的學生觀時,認為新學生觀就是注重學生發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的學生觀。這是教師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逐漸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這一教育行為產生的觀念性前提。
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最關注的是生命的整體性和人的發展的能動性。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我很好地把每一個學生當作一個生命體了嗎?回答是否定的。以前我們或多或少地存在把學生看作認知體,只要讓他們認真學習,養成好習慣,在各式各樣的考試中有一個好成績,但并沒有過多地考慮教育對于學生和教師生命成長的意義是什么。葉教授的文章讓我真正開始認真思考:怎樣的教育活動是最利于生命成長的?
首先我認為要改變我們教師自己與學生的關系,關注學生的表現,傾聽學生的意見,開放課堂,給學生創造一個敢于發表自己意見的氛圍,改變學生的發言方式,用“我有個建議”、“我還想補充”,真正還課堂于學生;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針對課堂中出現的種種弊端進行思考,然后確定在以后的教學中該如何改進。出了問題,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尋找學生的問題,也要反思自己。以前我認為只要上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發言踴躍,看起來熱熱鬧鬧,這堂課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說把課堂還給學生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想法。真正意義上的好課,不僅要看這種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學生從思維深處真正活起來,學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們經過理解而來的,而不是為了純粹的表現。“以學生發展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不是一句簡單的話。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特別仔細地去研讀了其中第十章——班級建設改革,給我極大的觸動。首先,葉老師對“班級建設”這一概念進行重新的界定。“新基礎教育”是將“班級建設”作為一個完整的詞來理解,用是指稱學校中相對獨立的實踐領域,放在學校教育實踐的總框架中來認識和研究。“新基礎教育”把“班級”看作因學校行政劃分而處于同一個班的學生組成的同伴群體。而“建設”是不斷創造著班級內涵與個性的過程。“班級”與“建設”所構成的“班級建設”一詞,不只是兩個詞的.簡單組合,而是作為有著內在關聯、相互限定的復合概念來理解。“班級建設”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有關學生在班級中日常的社會生活質量提升型的建設;另一部分是有關班級集中進行的有主題、有設計的,具有專題性的班級活動系列的建設。只有真正理解了“班級建設”這一概念,才能明確“班級建設”是師生合作進行的教育實踐,老師和學生是班級建設實踐的共同主體。它和課堂教學相通,同樣需要師生、生生之間的積極、雙向的互動。由此也進一步提出了對班主任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去探究學生的社會性和個性的發展需求;研究、關注學生相關的成長;思考如何讓學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識與能力,如何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等一系列的核心問題。
其次,葉老師又從獨生子女人格的健康發展問題、當代中國社會的未來公民養成問題及學生自我意識與成長需要的發展問題,分析了當前形勢下班級建設的意義。的確,如今我們接觸的絕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一家人都圍著他轉。父母的經濟收入都很高,生活條件相當優越,在這么優越的環境中長大,他們更多的感受是他人為自己服務,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特點強。父母長輩一方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另一方面又無形中去溺愛孩子。這樣的狀態,如何培養孩子心中有他人?如何培養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素質人才?“新基礎教育”向實驗班主任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就是改革現有班級管理狀況,“把班級還給學生!”在“新基礎教育”推廣性研究過程中,又提出了“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的氣息”的重建班級的口號。要讓這一口號實實在在地融入平時的教育工作中并非一件易事。
總之,通過對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論》的學習,對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大的提高。作為一名教師,一名班主任,平時要多進行理論的學習和提升,這樣才能學到更先進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充分挖掘學生中的能源,積極鼓勵每個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提高每位學生的服務、管理意識,使學校、班級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樂園。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15
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陸續看完了《新小學科學教育》。整本書共分五個章節,從理論的角度、科學活動的組織、科學中的思考和決策及60個科學探究活動等方面闡述了一個核心的理念:為促進學生思考而進行的教學,既有理論的高屋建瓴,又有實例的對比剖析,觀點鮮明,說服力強。書中講到科學和科學探究的區別。兩者內容、背景不一樣,可觀察到的結果也不一樣。當兒童只學習科學時,他們有可能在畢業離校時只學會了一堆名稱和標簽,而這些東西中只有一部分是正確的。但是,沒有提升思維的附加維度、沒有對科學探究過程的積極參與,他們將不會有能力把原理應用于新的情況、明智的解釋數據、精確的觀察、檢驗假設、評價數據或者更為重要的是,學會所有科學家必須知道的事情以便成功。這一事情就是如何失敗就從頭再來,繼續不斷地嘗試。科學知識加上科學思維才是科學探究。
書中提供了多個為強調思考和決策所進行的 “游戲---聽取報告---再游戲” 這種教學模式的`課堂實錄。并就同一教學內容呈現了“教科學”與“為促進學生思考而進行的教學”兩種理念下的師生對話。后者的問題更開放,更多的是讓學生去觀察、比較、提出和檢驗假設、收集數據和對數據進行分類、解釋和評價結果。教師僅是引導學生思考、對學生的想法進行反饋或解釋。看著書中案例,對照自己平日教學。確實有些僅是在“教科學”,很多時候沒有經過學生嚴格的觀察、實驗、思考,教師急于把結論告訴學生,教師的講解霸占了學生操作、思考的時間,不利于他們科學素養的形成。我們應該多給學生實驗操作的機會,同時注重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這樣學生的科學學習參與度會提高,學習的熱情也會上漲。
這本書我只粗略看了一遍,里邊還有很多精髓沒有參透,我會抽時間再進行一次認真的閱讀,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獲。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16
歷史和現實中影響較大的教育目的觀是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這兩種。從價值取向上看,我國一直以來傾向教育目的觀是社會本位為主。從各方面上分析,過去的教育目的觀傾向社會本位是無法避免的。當然,教育目的觀由社會本位到個人本位轉變也是必然的,這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的必然選擇。正如王坤慶教授所認為的,“對于教育目的的確定,唯一需要把握的教育精神乃是教育是專門培養人的事業,它的唯一出發點是人的發展,它的最高鵠的只能是人的完善。”所以,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立足人的全面發展,人的自我實現,但是也要承認因為社會發展所帶來的階段性。
教育目的觀的社會本位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種傾向與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等因素有關,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社會發展水平對教育的制約,對人的發展、人的自我實現的制約。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中分析了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系,認為人的發展是社會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認為:“ 在人類,也像動植物界一樣,種族的利益總是要靠犧牲個體的利益來為自己開辟道路的”,因此,“個性的比較高度的發展,只有以犧牲個體的歷史過程為代價”,但是,“人類的才能的這種發展,雖然在開始時要靠犧牲多數的個人,甚至靠犧牲整個階級,但最終會克服這種對抗,而同每個個人的發展相一致”。這也是過去的教育目的觀傾向社會本位無法避免的原因了。
另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認為,這五種需求是從低級向高級逐級發展的,也就是說只有滿足了低層次的需求,高等層次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實現。所以,要想人的實現自我能夠得以實現,就必須要先實現人的最低層次需求。如果人的低層次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人們就會先滿足低層次的需求。我國的基本國情還是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總體的經濟與社會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是依舊存在在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體現在有人把獲取生活條件和物質財富當做首要、直接的目的,忽視了個人價值、創造精神等內心的發展需要。為了獲取生活條件和物質財富,人們更加關注的是個人的社會價值,所以也不奇怪為什么過去的教育目的觀會傾向社會本位。
從戰亂、動蕩不安的年代到和平、穩定發展的時代,從一窮二白的農業大國到現代化的工業國,一路走來,經歷了多少曲折,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才完成了轉變。但是不可否認,我國仍舊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人的發展仍然無法擺脫對物的依賴所帶來的片面發展問題。不過,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人的自身價值,而不再是只關注人的社會價值,教育目的觀也由社會本位向個人本位轉變。這一點可以從我國教育方針政策(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變化以及其對人的'培養側重變化可以知道,就以我國中學化學的教育目的變化為例,從大綱教學目的要求主要包括“牢固地、系統地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基本技能,了解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培養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到如今的課程標準“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變化規律,形成化學的基本觀念;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認識化學、技術、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但是,社會的發展程度還是極大地制約了教育目的觀的轉變。以2001年的課程改革開始,歷經十幾年的改革,雖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極大成績,但是中間也歷經“尷尬”,尤其是改革開始幾年,最大的體現在于“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搞得踏踏實實”。歸根到底還是教育的發展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所以說,只有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候,人的全面發展才有可能實現。
我認可,“教育的一個根本目標就是幫助人成為一個人,盡他的可能成為一個完全符合人性的人”。,也堅定不移地支持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立足人的全面發展,人的自我實現。但與此同時,我也承認社會發展的階段性不同而教育目的觀點而不同,并且認為以社會發展的最終態是以人的自我實現為目的。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17
曾經讀過戴晨志先生寫的《新愛的教育》,文章描述了倪美英老師教學二十余年來的教學經驗。酸甜苦辣情形的點點滴滴透過戴晨志先生的妙筆生花,寫成一篇篇精采感人的故事。
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最令我們頭痛的就是遇到一些頑劣和不守秩序的學生。為了讓這些學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長,我們絞盡腦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時候,會被這些學生的行為氣得快要發瘋或惱羞成怒,對違規的學生給予實時的斥責或懲罰。甚至有時候,我們會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漸放棄這些頑劣的學生。
這樣的教學經歷與倪美英老師的教育故事非常接近。
文中分成五大主題加以介紹:
(一)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
(二)打他,罵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愛的溫馨,是用腦也用心。
(四)用今天,點亮孩子的明天。
(五)讓管教在創意里“輕松化”。
這五大主題所陳述的故事中,每個故事充滿著倪美英老師對學生愛的教育。除倪老師對每位個案教導給予我們不少啟示外,在每一個故事之后,戴晨志老師以他專業的知識,為故事提供許多學理和啟示。
看了這本書,有了最大的感想就是:一個做老師的,或許不是“教什么,講什么,說什么”,學生就會牢記在心里。相反的',如果老師在學生們最需要時,為學生們做點小小的事情,感動了學生們的心,相信了學生們的心,我想學生們會用最大的愛,來回饋老師。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貼切的寫出什么是“愛的教育”。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 18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叢書》一書中提出要重建學科教學價值觀,拓展學科豐富的育人價值,指出“在教學設計時, 首先要認真地分析本學科對于學生而言獨特的發展價值, 而不是首先把握這節課教學的知識重點與難點”。“每個學科對學生的發展價值, 除了一個領域的知識以外, 從更深的層次看, 至少還可以為學生認識、闡述、感受、體悟、改變這個自己生活在其中并與其不斷互動著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實現自己的意愿, 提供不同的路徑和獨特的視角, 發現的方法和思維的策略, 特有的運算符號和邏輯;提供一種惟有在這個學科的學習中才可能獲得的經歷和體驗;提升獨特的學科美的發現、欣賞和表達能力。惟有如此,學生的精神世界的發展才能從不同的學科教學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在發展對外部世界的感受、體驗、認識、欣賞、改變、創造能力的同時,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體驗豐富的學習人生,滿足生命的成長需要。”
葉瀾教授這些觀點,有助于我們認識人文地理的教學價值,人文地理教學的價值就在于讓學生用地理的獨特視角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人類活動有更豐富的認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很多教師對教育價值的選擇還停留在“傳授知識”上,學生并未對人文地理中所描述的人類活動及社會現象形成深刻而豐富的認識。上學期聽了“城市化”一節課就存在這樣的問題。這節課主要內容是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現象及城市問題。為了說明問題,有必要對這節課主要教學過程作簡單的描述。
在“郊區化和逆城市化”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先用示意圖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郊區化與逆城市化的含義,接著提問:“為什么中心城區的人口會遷移到郊區去?”“因為中心城區空氣環境較差,交通擁擠,房價太高等造成的”“還因為郊區環境好”,教師肯定了兩位學生的回答后,再次強調郊區化的表現。然后又以同樣的教學方式進行“逆城市化”教學。
在“城市問題”部分的教學中,教師用景觀圖片的方式羅列出空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交通問題、住房問題、就業問題等城市問題,然后讓學生討論:“為身邊的城市問題獻計獻策”,學生提出一些諸如“少扔垃圾多種樹”“多乘坐公共交通”等對策。
這樣的教學場景在人文地理教學還是比較常見的,學生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作一些簡單的交流,“植樹造林”這樣的答案可能在小學時就已經耳熟能詳了。
那么如何讓學生用地理的獨特視角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人類活動產生更豐富的認識呢?
首先,在人文教學中要結合案例進行教學。這節課的主題與城市有關,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性的大城市,應該以上海為案例,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開展教學,比如,對于郊區化的問題,教師可以呈現近幾年上海城市人口分布的數據變化表,讓分析上海城市化已進入哪一階段,并進一步分析為什么出現郊區化,郊區化有什么積極的意義。對于城市問題,教師也可以聚集一些上海出現的主要問題如交通、環境等,深究其原因,然后再讓學生提出合理措施。
其次,人文地理中的一些人類活動背后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教師要將其視為豐富的課程資源加以利用,培養學生以多維視角分析問題。比如對于為什么中心城區的人口遷到郊區這一問題,就涉及了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大、城市市政建設、郊區交通條件、環境條件改善等多方面的因素。當學生的回答出現同質化時,教師要從思路上予以引導。再如,郊區化對于促進上海這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有著積極的意義。這些都需要教師進一步去挖掘。
這節課的價值決不僅僅是讓學生理解什么是郊區化、什么是逆城市化,城市問題有哪些,而是將這些知識融在“如何讓我們所居住的城市——上海進一步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這才是葉瀾教授所倡導的對學科豐富育人價值的拓展。
【朱永新《新教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教育讀書筆記04-28
陶繼新《治校之道》讀書筆記08-14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05-17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01-10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04-02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05-16
教育讀書筆記(精選61篇)06-08
幼兒教育讀書筆記02-24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薦】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