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1
三分天下,天下由來久分必合,久合必分,這是茫茫宇宙間的定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如計算,這誰占有這些優勢,誰勝算的幾率就高。曹魏占天時,孫吳占地利和人和,劉蜀占人和和計算,也許是各自割據爭斗的最大資本了。
寫書的人,往往是在特定的時期寫下歷史的,這本三國傳也不例外,也就是最初的三國志,國人都能朗朗上口情節內容,四大名作之一的歷史故事婦孺皆知,也是很有歷史參考價值,休閑娛樂價值,而其中的故事內容有移花接木之嫌,偏劉憎曹更是作者所在時期的局限,現今社會也可以給三國人物一個公正的評論,不能跟著作者的故事情節起起伏伏誰是誰非,而歪曲了真正歷史的真相。
天下三分,寫書的人是跟著當時的東漢后期動蕩不安社會漸趨混亂,而基于劉室最高的皇帝無能為力之天下將打亂,恰好有位皇帝的叔叔劉皇叔收拾殘局,先有黃巢的黃巾軍起義四起,北方袁術袁紹勢力強大,后曹操率軍收服北方,再南方長江下游的東吳孫堅孫權也是有軍事實力的,這是曹操他統一中原的絆腳石,欲掃平之而后快,然西蜀國劉皇叔軍事勢力較小,地盤也小,所幸有諸葛先生輔助,搖扇撫琴神機妙算人人皆知。聯盟東吳同抗曹魏,引出了很多的故事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其實這就是移花接木的張冠李戴隨時可見,區區50多年間的三國紛爭孰是孰非,是非顛倒不計其數。其中緣由各位從各途徑探索方知結果。
本人觀點是,曹操是英雄。歷來在人們的臺戲,說書,鼔詞中他是奸雄即英雄,手下大將最多,軍事實力最強,而劉備只會吃敗仗的無能領導者,哭是他的強項,是他的專利,但也能哭出個悲情來,現實中人們可以理解他,諸葛我不想說多,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一個怎么樣的人,老是用計謀就是狡詐的表現,難過現實中有很多人奉他為偶像,何況草船借箭的人是孫權,這是寫書的給他貼金。關羽是忠心耿耿的一員大將,張飛桃園三結義是排名最后,有勇無謀的。孫權大有武功,周瑜才智可比諸葛,但寫書說他氣量狹小,給氣死的,這也是偏見。
武功最好的是認賊作父的呂布,他是整個人物里人品最差的大將,最見利忘義。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2
今天,我看了一本《三國演義》,書中精彩的內容使我受益匪淺。
書中描繪了許多歷史人物,有無能之輩何進、董卓、袁術,有勇無謀的呂布,足智多謀但心胸狹窄的周瑜和神機妙算、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還有魯莽的張飛,重情重義的關羽,熱愛百姓的劉備。
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關羽,他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能文善武、所向披靡、功勞無數,無人能敵。雖然被曹操捉住,但任然還想著劉備等人的安慰。就連曹操也感嘆萬分呢!
還有一個人讓我很崇拜,他幫劉備奪取天下,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草船借箭,空城計等計謀更是讓人拍案叫絕!他即使死后也忠心耿耿,不用說大家就知道了,對了他就是令后人稱作謀策奇人的臥龍先生,謀略家—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是最有名的戰役,先是孔明說服孫權與劉備一起打曹操;后說蔣干,曹操中計痛失蔡瑁,張允;接著說孔明草船借箭大氣曹軍;再說孔明借東風,曹軍大敗;最后說曹操華容道被襲。其中我對周瑜的連環計很感興趣,因為書上沒有介紹所以我只好自己去理解。我的理解大概是這樣的:周瑜先讓自以為是的蔣干把假信送到曹操的手里借刀殺人,隨后讓龐統獻計把大小戰船全連起來,以便火攻,最后用火攻把敵人一網打盡。
我還總結了一下曹操失敗的原因:
一、不三思而后行。
若是想想的話也就不會上周瑜的當,把蔡瑁和張允殺了。
二、過度的當機立斷。
諸葛亮草船借箭時也不想想,諸葛亮要是設下埋伏的話那他的士兵也看不見呀,那樣的話他不也虧了嗎?
三、曹操太相信人。
要是他不聽龐統的話也不會中周瑜的連環計了。四、曹操過度的自以為是。如果他走大路也不會使自己大敗而歸。
我還很喜歡諸葛亮的暗渡陳倉。諸葛亮在危難之時,敵人運出的假糧食是一些易燃物,被諸葛亮識破,把它點燃。趁機占領陳倉。又神不知鬼不覺的撤出,與司馬懿大戰時又用此招。打的司馬懿聞風喪膽,不敢動兵。
三國演義讓我知道了一段古代歷史,還讓我認識了許多英雄和謀略。最重要的是它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道理讓我終生受益。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3
正是初夏。
剛下過小雨,打開窗子,躁氣撲面而來,望著濕滑的石板路,無奈笑笑,隨手捧起一本書,就著細細的晨光,品著。
塵土飛揚的戰場,隨著淡淡墨香,漸隱漸顯在眼前。
那是珠迸于玉盤,露撒于香蘭,鳳鳴于東山,龍嘯于天穹。時急時緩,時揚時抑。時為流水潺潺,時為泰峰崩裂。
踏過苔痕上階,草色入簾,弦音漫漫,滿室盈人,香火微明。簾外,正有三人跪坐。忽,弦絲慢轉,時有鳥雀稠啾,往來軒外。忽,弦絲一緊,時有三馬嘶鳴,奔于林內。聲愈促,弦愈急,霎時戛然,滿室寂靜。臥龍居內,弦音再漾,羽扇輕搖。
看過朔氣滿天,霧色拂弦。笑意漫漫,滿室醉人,依舊闔目。篷外,立有三千草人。忽,鼓聲輕響,時有魚蝦往來,潛于水中。忽,戰鼓雷鳴,時有萬箭齊發,嘯于霧中。聲愈促,箭愈急,霎時戛然,滿湖皆靜。木船篷內,笑聲再漾,映瀾無聲。
走過火光沖天,殺氣四濺。肅氣漫漫,滿室煞人,旗聲呼嘯。岸邊,正有八萬戰船。忽,鐵鏈抖動,時有喊殺陣陣,回于湖上。忽,木漿快搖,時有火聲陣陣,定于船上。聲愈促,心愈緊,霎時戛然,戰聲皆靜,赤壁崖上,刀聲依舊,一騎無聲。
書與我,已然兩個世界,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輕倚在三國的路口。聽風聲四起。像這樣,倚在窗口,看一行行雋永的文字,坐擁一杯茶的溫暖。這樣的靜,能讓一顆心在浮華中得到應有的云淡風輕。
我想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故事中會看到不同的內在,有的人看三國,看到了陽剛之氣,有的人看三國,看到了陰柔之美,有的人看到了喧囂,有的人看到了婉約,只有用心品,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
每次輕撫淡黃色的書頁,不由自主地想起黃沙紛飛的戰場,慢慢的,漸隱在清茶中,消失在檀香彌漫中。
愛三國,愛你的動中之靜,捧著書,回味慢下來的時光。
點評:一、構思巧妙。開頭簡潔,交代初夏時節,因氣躁心煩隨手拿起一本《三國演義》,主題部分采用蒙太奇手法,將《三國演義》中經典的故事:三顧茅廬、草船借箭、赤壁之戰三個故事以電影鏡頭式展現。結尾“看一行行雋永的文字,坐擁一杯茶的溫暖。這樣的靜,能讓一顆心在浮華中得到應有的云淡風輕。”既展現了名著的藝術魅力,又照應了開頭。“愛三國,愛你的動中之靜。”點明主旨。二、語言凝練。多用短句,行文舒展自如,自然灑脫,作為七年級的學生,能做到這些,堪稱不易。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4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之后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呂布所殺后三個時期比較熟悉,也就不一一說了。
《三國演義》中刻畫了2多個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屬諸葛亮,武屬關羽。
說起諸葛亮,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云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于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此刻一個“謀”字上方。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于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算得上模范軍師、模范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至于關羽,則是忠、義、勇的象征。但缺點就是有些自負,此處也就不再一一列舉。
由于《三國演義》是戰爭小說,描述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構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也能夠理出一個結構脈絡。鄭鐵生《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就嘗試這樣去分析其結構,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構成一個戰爭系統。冒忻和葉胥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以赤壁之戰為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干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借東風,華容道釋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點組成了大重點,成為組織嚴謹的結構。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能夠說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好處是深遠的。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5
說到漢朝末年,漢靈帝越來越殘暴,導致爆發了強大的農民起義,自己逃到北岸的哪里去都不知道了。后來,冒出來很多英雄,也有幾個奸雄。下面我慢慢給你們介紹。
有一人,他姓劉名備字玄德,結拜兄弟有張飛、關羽。那張飛,字翼德,只有個長子張苞。那關羽,字云長,有義子關平,兒子關興、關索。軍師有孔明、龐統。其他人么,還有孫堅將軍、曹操奸賊等。
當時天下大亂,曹操到了北岸,做了漢獻帝丞相;劉備到了荊州,投奔劉表;孫堅來到江東,開創了東吳。后來,劉表、袁紹等幾個人都被曹操奸賊給殺了,再隨著周瑜火燒赤壁,三國鼎立的局面終于形成,分別是蜀漢、曹魏、東吳。
后來,司馬昭滅了蜀漢,司馬炎滅了東吳。三國歸晉,整個三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有一次,我對我爸爸說:“爸爸,你知道我三國時代我最恨的是哪件事情嗎?”“什么事情?”爸爸問。“那我就告訴你吧。”我笑呵呵地說,“關羽把曹操放了!否則的話,北方就平定了!”爸爸聽了,哭笑不得。
《七步詩》大家都熟悉了吧?其實呢,曹操也是個詩人,寫過一首《短歌行》。
三國時期,我最喜歡的國是“蜀國。”我最喜歡的人是諸葛亮,再是姜維,再是劉備。我先說明一下,我為何喜歡孔明。
那是因為,諸葛亮幾乎每次都打勝仗,我很佩服他的學問。單幅和司馬微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單幅說:“用我和他相比,就好像烏鴉比鳳凰一樣。”司馬微說“在我看來,或許只有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可以和他比一比。
一開始,關、張二人都不相信諸葛亮的才華,還開玩笑說:“先生為什么不請‘水’去?”后來在大敗夏侯惇時,才相信孔明的才華,說:“先生真了不起!”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戰爭是“馬謖大意失街亭。”馬謖不聽王平勸告,上山扎寨,結果被圍的水泄不通,士兵紛紛投降。諸葛亮因為自已用人不當悔恨不已,后來揮淚斬了馬謖。
如果要問我三國時代我最討厭的人,那就是劉阿斗了。
三國時代,我只有一個不明白:為什么司馬懿能活那么長時間?
還好現在沒有戰爭,不然,我們要受多少苦難啊!
戰斗時期,成敗主要靠計謀,當然也要武將勇猛,最好能“文武雙全”。在東吳,孫堅是“武,”孫策是“武,”孫權“‘文武雙無’,”孫皓是殘暴的君主。周瑜是“文,”魯肅是“文,”呂蒙是“文,”陸遜是“文。”在蜀漢,張飛是“武,”關羽是“武,”黃忠是“武,”馬超是“武,”趙云是“武,”孔明是“文,”龐統是“文,”姜維呢,卻是“文武雙全。”曹操那里,司馬懿是“文,”武呢多看了《三國演義》后,我最想成為三國里的諸葛亮。我也希望我以后能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6
真好!暑假里,我有大把時間來讀好書了。
首先讀《三國演義》。書中描寫了一些氣勢磅礴的戰爭場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是令我回味無窮,愛不釋手。最是刻入腦海的人物當屬關羽關云長了,他是一位純爺們,成了我的偶像。
我崇拜他威武強壯的形象。關羽,身長九尺,鬢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手持青龍偃月刀,足跨赤兔千里馬。好一個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的“美髯公”!
現在社會,年輕一代人的審美觀有些特別,總推崇面若桃花,眼似葡萄,身如拂柳的“仙氣”形象,男生也要施粉繡眉,看起來很娘,缺少男子漢應有的陽剛之氣。了解了關羽后,我端正了我的審美觀,覺得男生就應該有純爺們的范。身為男生,就應該鍛煉好強壯的身體,能吃苦耐勞,不撒嬌取寵,有擔當。
我崇拜他武藝高強。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大敵當前無所畏懼。嘖嘖,不愧號稱“武圣”啊!
正所謂“沒有精鋼鉆,不攬瓷器活”,關羽之所以如此從容有信心戰勝強敵,都是因為他平日里苦心練習武藝,善于學習兵法。我們小學生現在正處在學習階段,吃夠學習的苦才能獲得智慧和技能,將來才有機會嶄露頭角,兼濟天下。
我最崇拜的是他多么地忠義。當他被曹操所俘獲,勉強答應留下,心里想的卻是大哥,當有了大哥的消息,曹操怎么也留不住他。他過五關,斬六將,追隨劉備而去。
生而為人,忠字當頭。我們要有忠于國家,忠于家庭的信念。想到這,我不免想起國士鐘南山,二十年前非典肆虐他六十多歲一馬當先,救人民于死神之手;如今新冠猖獗他八十多歲,毅然逆行以身筑起抵擋在死神與人民之間的高墻。還有疫情中、洪水中奮不顧身為了別人拼命的人,他們都是忠義當先的可敬可愛之人。
我還崇拜他有著鋼鐵的意志。當他中了箭毒時,請華佗刮骨療傷。他不綁手,不蒙眼,華佗用刀割開皮肉,將骨上箭毒刮去。血呼呼往下流,而他卻仍與馬良談笑風生的下棋。這是怎樣的鐵打的身軀鋼鐵的意志呀!真爺們!
關羽,就是這樣一個武藝高強、義薄云天、有萬夫不當之勇、頂天立地的純爺們。他是我的偶像!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7
閱讀如同飲食,在這些“食物”中,有著如甜點一樣的娛樂書籍,也有回味無窮的古典名著,但這些名著中,對我來說最耐人尋味的就要屬《三國演義》了。因為它讓我感受到“讀書之樂”
初次“食”這本《三國演義》時,看到劉關張結為異姓兄弟,并且討伐黃巾軍時,那場面,仿佛身臨其境,浴血奮殺的情境讓我義憤填膺,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種“讀書之樂”這種誘惑讓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讓我被這些英雄豪氣深深渲染,看到趙云救阿斗的時候,那威武雄壯的身姿無可匹敵,一人抵擋千軍萬馬,那舞著槍,揮著劍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直至做夢也能夢見他。
英雄當然也不只他一個,還有眾人皆知的傳奇人物——關羽。
水淹七軍,刮骨療傷等等事跡,都能體現了他的勇猛,斬殺華雄時,曹操本來想給關羽一杯壯膽酒,但關羽說等他回來時再喝,他打開城門,揮舞著青龍偃月刀,不幾回合,就將華雄斬殺,等到拿酒時,酒竟然還是溫的!看的我又驚訝佩服,又高興地手舞足蹈,每當別人說起這故事是,我總是自豪的搶著說,好像是自己親身經歷一樣。
說關羽是是說不完的,所以只好放下,說起另一位智者——諸葛亮。
諸葛亮七擒孟獲,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他的故事,七擒,當我看到了才知道,原來是其次抓住了蠻王孟獲,每次看到孟獲被捕,我就樂的前仰后合,上氣不接下氣,這也上我感受到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寬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于“奸雄”曹操嗎,我并不怎么喜歡他,但他的一件事卻讓我記得很清楚,就是——割須棄袍。平時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須棄袍了?原來他是為了保命而割須棄袍的。當時曹操自己單槍匹馬被馬超追殺,馬超對士兵們喊:“前面有胡須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話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愛的胡須。馬超見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黃袍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曹操接著又棄了自己心愛的袍子。看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讀書給了我很多快樂,也增長了我不少知識,我相信,我時刻都會記著,“食”書的感覺是多么美妙!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8
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三國演義不僅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又拍攝出了各種各樣的影視作品,諸如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等等,題材眾多,因此呂布這個人一定是被大家熟知的,今天我想講述的就是關于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
呂布轅門射戟故事起因:
公元195年,袁術想滅了劉備這股勢力,然后再趁機攻打徐州,但是又害怕呂布加以阻擾,為了達成目的,袁術讓手下的將軍紀靈帶上糧草二十萬斛大米向呂布示好,希望攻打劉備的時候,呂布作壁上觀。但是呂布也看出來了,袁術沒有安好心,因此決定像個兩全之策,最好是得了好處,又能保住劉備,同時也能讓紀靈無話可說乖乖的退兵,于是就有了轅門射戟的典故發生了!
轅門射戟的過程:
呂布把劉備和紀靈叫到一起,說“這事兒很為難,為了公正起見,我在營門中豎起自己的方天畫戟,距離百步開外,如果我能一箭射中戟上的小枝則雙方各自罷兵休戰,如果射不中,那么你們打仗我不管。”實際上呂布是胸有成竹,以他自己的武藝是一定能射中的,結果也是這樣。由于這個仲裁方式是劉備和紀靈都同意的,大家都無話可說,紀靈只得退兵回去見袁術。
轅門射戟的典故引發的思考:其實在這之前,呂布因為發動兵變占領了本來屬于劉備的徐州,已經和劉備結下了梁子,劉備因為沒有地方容身,因此才暫居下邳,因此不論轅門射戟的結果如何,呂布和劉備已經是毛核心不合了。另一方面呢,呂布得到了糧草又用計謀逼得袁術方面退兵,雖然暫時解除了自身危機,但也埋下了隱患,因為這樣一來連袁術也一并得罪了,以后要是有什么事情需要人家幫忙,也是不可能了。結果不出意料,后來呂布和劉備刀兵相見,而曹操圍困呂布時,袁術也沒有來幫忙,因為袁術已經被呂布得罪了。
轅門射戟的故事讀后感:
呂布看似大智大勇輕松化解了難題,但實際上為自己的將來埋下了隱患,他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搶奪劉備的徐州地盤,而且之后又不能與劉備結成真正的同盟,最終勢單力孤,遭遇了滅頂之災,這需要我們讀者用心體會了,也是要謹記的!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9
今日,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終于被我看完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本很好看的書。劉備和張飛、關羽一起桃園三結義,之后,他們又三顧毛廬請了諸葛亮,他當了軍師,就有了三國。分別是蜀、吳、魏,蜀國和吳國聯盟,在赤壁大戰中把魏國打地大敗,魏國的人落荒而逃,最后魏的領將曹操也死了,魏國也滅亡了。沒過多久張飛和關羽也死了,劉備悲痛過度日日夜夜都在哭,也倒在了土里,最后,由諸葛亮管理蜀國,還要照顧劉備的兒子―――劉禪,諸葛亮病死了之后,劉禪治理不好國家,蜀國滅亡了.后來,吳國統一了中原發展成了晉國。
看完了這本《三國演義》,我心胸澎湃。諸葛亮的才能真是讓我有妒忌了。在舌戰群儒的時候,他單憑一個人的智慧和口才就戰勝了吳國的所有大臣,還說服了孫權,讓蜀國和吳國聯盟,一起攻打魏國.還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能想到的東西,周瑜卻想不到,周瑜本想陷害諸葛亮,讓他在十天之內把十萬支箭造好,可諸葛亮還把十天改成了三天,周瑜聽了,他欣喜若狂,以為諸葛亮要自投羅網了,周瑜還特意吩咐鐵匠把材料少些,速度慢些,好讓諸葛亮來不及,讓諸葛亮受罰,可他臨危不懼叫魯肅借他二十條船,每一條船上放十個草把子,還用鐵鏈接在一起,便去了曹操的水塞。那時,江上大霧迷茫,曹操只聽見了殺聲震天,曹操分不清虛實,就派弓箭手去射,結果,他們中招了了,在每只船上有20xx多只箭,和起來剛好有10萬多只箭這下子,時間也剛好三天,周瑜沒話說了,終于承認了:我終究還是沒有諸葛亮那么機智啊!
劉備的憨厚和忠實使我不得不配服他,若不是劉備去請諸葛亮,不然的話,他還是一個賣草鞋的人.如把他換成我去三顧茅廬的時侯,我一定會等不及直接走諸葛亮進茅廬,怒氣沖沖地把諸葛亮叫醒,然后再狠狠得罵他一頓,等怒氣消了,再去和他商量。那么諸葛亮一定會覺得我很粗魯,也一定會不當我的軍師,蜀國也不會存在了。可是,劉備他卻在外面安安靜靜的等待,很有耐心,連抱怨也沒有抱怨一聲,安安靜靜地了幾個時辰過去了,張飛已經耐不牢性子了正要去放火,燒房子的時侯,都被劉備給制止了,最后,諸葛亮醒了,他知道劉備在外等候多時,立刻叫劉備進屋商量,諸葛亮被劉備的忠誠給說服了,成為了蜀國的軍師。這還不能說明他是個求賢若渴、忠厚老實的人嗎?
《三國演義》這本書真是太有趣了!我要向諸葛亮學習他的機智和勇敢,還要向劉備學習他的忠誠和憨厚。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10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名著之一,講述的是公元184年至公元280年96年間魏、蜀、吳三國間發生的'戰爭故事,最后三足鼎立的格局又歸于統一。
《三國演義》的故事流傳廣泛,可把這本書讀懂讀透卻并不容易。書中的故事歷史跨度長,人物眾多,情節曲折復雜。我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首先,三個國家的皇帝性格各異,魏王曹操老謀深算,蜀帝劉備寬厚仁愛,吳王孫權有時和劉備聯盟,有時又和曹操結交。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統一天下。
為此,他們到處籠絡人心,招賢納士。尤其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得諸葛亮出山,充分說明他求賢若渴。
三個國家在他們的帶領下,強弱在不斷變化著,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弱勝強,戰勝了袁紹,基本上同意了北方;在赤壁之戰中,強大的曹操慘敗而歸,幾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彝陵之戰中,劉備的勢力由盛轉衰……
作者把大大小小的戰爭描寫的富于變化,有聲有色。一位位將領性格鮮明,甘寧、程普善于水戰,張遼、徐晃帶領的鐵甲軍戰無不勝,許褚武力過人,被稱為“虎癡”,孫策在戰斗中勇猛頑強,被稱作“小霸王”。呂布武藝高強,卻有勇無謀,還有的將領貪生怕死,蔡瑁、張允賣主求榮,最后落得個可恥下場……
武將們爭強斗勝,文官們也斗智斗勇,魯肅、周瑜、諸葛亮妙計不斷,特別是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空城計、七擒孟獲……簡直就是神機妙算。
看完《三國演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羽、張飛、趙云了。張飛在許多讀者眼里是個有勇無謀的人,但他在當陽橋略施小計——讓士兵在馬尾上拴上樹枝,制造出疑兵之計,嚇退曹軍,這才有了張飛使計——粗中有細這一說。關羽留給人們的故事就更多了:千里走單騎表現出他忠勇無比,單刀赴會刻畫他藝高膽大,水淹七軍說明他有勇有謀。但是他的弱點是致命的,由于驕傲,大意失荊州,兵敗被殺。關羽掛印封金、華容道義釋曹操的舉動為他贏得了“忠義”的名聲,后人尊奉他為“武圣”。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趙云,他幾乎被作者刻畫成了一個十全十美的英雄形象,穿著一身銀盔銀甲,披著一件白袍,騎著一匹白馬,手持銀槍,在長坂坡幾十萬敵軍陣中橫沖直撞、殺進殺出,連他的對手都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他威風凜凜的形象一次次在我腦海中回蕩……
《三國演義》給了人們很多啟示,就像一筆寶貴的財富,每當我捧起這本書,就仿佛置身于那動蕩不安的年代,書中的故事深深吸引著我,令我愛不釋手。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11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著不同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它像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七擒孟獲……。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
在小學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小學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是鬼化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六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坂坡一聲天雷喝死夏侯杰,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最終還致使劉備匆忙出兵,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后果將不堪設想。
隨著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同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12
我們生活在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文明國度,華夏子孫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勝景與巨作。輝煌燦爛的敦煌壁畫,巧壓天工的蘇洲園林;凝聚著人類高度智慧的古長長城使我們流連忘返;然而這只是美麗的大中國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學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國演義是我最鐘愛的一朵。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明代四川人楊慎的詞作,清人毛宗崗將它加進小說《三國演義》,作為卷頭詞。電視劇《三國演義》又以此作為片頭曲的歌詞,使之家喻戶曉。
剛開始讀《三國演義》時,只是囫圇吞棗,只了解三個國家的興衰歷。小說以魏、蜀、吳三國斗爭為中心,曹、劉矛盾為主線,出色描繪了三國時期大規模的政治、軍事斗爭,勾畫出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的時代風云,寄托著希望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的理想。再一次細致地閱讀《三國演義》,進一步了解人物和情景。
通過這本書,很多人認為曹操是奸詐之人,但我卻不以為然。這或許有點作者的情感,也或許是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華的人,他愛惜人才,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在幾十年的征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面積土地,使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是他使晉國成為三國中最強盛的國家,為后來晉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很多人也對曹操的我“寧教天下人負,勿讓天下人負我”這句慷慨激昂的話心存厭惡。但拿破侖不是有一句“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進的動力。他很重視人才,對人才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自古以來的君王都是靠賢臣幫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難覓,所以曹操“唯才是舉”不考慮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他也不在乎。經過一番努力,曹操身邊的謀臣不勝枚舉,曾經得罪過他的,他也不計前嫌。
還有曹操的樂觀、豁達,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戰敗后,他并沒有愁眉苦臉,而是笑著說“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并沒因此一蹶不振。我們也學過他的好幾首詩,我都很喜歡。
再說另外一個人,此人身長八尺,頭戴綸巾,面如冠玉,手執鵝毛羽扇,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下山之人——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但劉備死后,為了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劉袢,他因過度勞累而死。
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擔驚受怕的時候,人們似乎忽略了空城計里的細節。在城墻上,木案上清煙縈繞,香燭靜靜的燃著,輕輕搖羽扇顯得自信從容,殊不知也遮掩著孔明流著虛汗的臉,額頭的隱隱汗珠,城門口揮舞著掃帚軍士的荒亂,他司馬懿也沒注意到,如果換作曹操,諸葛亮這次就難光一劫。
因為諸葛亮幫助劉備橫插一手,中原大地才會征戰多年,民不聊生,他們可否顧及百姓感受,最后也落了個不好的下場。如果他幫助有實力的一方統一天下,那就會國泰民安。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13
《三國演義》記敘了東漢末年至西漢之間,以劉備、曹操、孫權為首的三個軍事集團,為了獨霸天下以至沙場廝殺的戰亂時期。其中有許多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獨霸一方、窺伺天下的亂世梟雄;解民倒懸、廣施仁政的一代義主;橫刀立馬、勇猛絕倫的威猛大將;運籌帷幄、足智多謀的軍師謀士……然而,在這個人才云集的時代里,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赤膽忠誠的諸葛亮。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諸葛亮的寫照;“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從此,他義無反顧地追隨劉備;面對東吳的盛邀,他斷然拒絕;白帝托孤,他全心全意輔佐劉禪;他“六出祁山”,只是為了興復漢室;上表《出師表》,表達了他對蜀漢政權的赤膽忠誠。諸葛亮的忠誠深深打動了我,令我敬佩不已。
從古至今,忠誠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屈原的投江自盡,以身殉國,是忠誠;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兮一去不復還”,是忠誠;趙子龍亂軍救主,一身膽也,是忠誠;魏征敢于直言,向李世民進諫兩百多次,是忠誠;岳飛的“精忠報國”,是忠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誠……忠誠是一種美德,值得我們去學習它,歌頌它,傳揚它!
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彈”元勛——鄧稼先,因為忠誠,他先身士卒;因為忠誠,他不怕犧牲;因為忠誠,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因為忠誠,他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獻給了國家!雖然只有平凡的工作,但他卻家喻戶曉,受到全國人民的敬仰,就是因為忠誠。有了對國家的忠誠,他才用盡一生精力研究‘‘兩彈’’,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可見,忠誠對人們成就一番事業,也是十分重要的。
現在的社會,人們的物質享受多了,像金錢、權力、名譽等利益,深深誘惑著人們。有些人為了追求個人利益,從而不擇手段達到目的,違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只要有利可圖,就將忠誠拋之腦后。這樣的人,往往只能享受一時的利益,最終的下場都是身敗名裂。
忠誠,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流逝的時光,社會改變,漸漸銷蝕了忠誠的光芒。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肩負著民族騰飛的的重任,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違背忠誠,要使忠誠永放光芒。
忠誠,是青春沖刺的諾言,是生命履行的責任,是安身立業的根本,更是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質。讓我們做一個忠誠的人,一個忠于學業、事業的人,一個忠于社會和國家的人!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1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每當吟唱這首歌,總有一種莫名的情愫縈繞心頭,或悲或嘆。三國的恩恩怨怨,何時才能了結?
三國,這段風雨飄搖的歷史中,涌現了多少英雄豪杰?仁義為本的劉備,老謀深算的司馬懿,陰險狡詐的曹操,為報先主知遇之恩而鞠躬盡瘁的諸葛亮……一個個鮮明的人物躍然紙上。
曹操,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角色。在正史的記載中,他頗受贊譽;在戲臺上,他被固化為白臉的奸臣;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他被稱為“奸雄”。而在《三國演義》中,他的角色要復雜的多。歷史上,曹操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分裂混亂的三國時期,對統一我國北方的廣大疆域有重要意義。然而,出于作者擁劉反操的創作傾向,曹操被塑造成了假仁假義、損人利己的亂世奸雄。他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足見他損人利己的特性。但,他不似尋常小說中的“大壞蛋”一般無知蠢笨,他深諳任人之道,大力培養使用人才,吸取他人的良好建議。在與袁紹對峙期間,許攸星夜投奔曹操,喜得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足見其對人才的重視。正因如此,曹操才從眾英雄中脫穎而出,被后人冠以“一代奸雄”的稱謂。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大勢也沒能跳出這個圈子。多少年的戰亂,幾世人的淪喪,幾朝幾代的興亡?終以晉朝的建立而歸一。
合上書本,襲來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廝殺,一幕幕爾虞我詐的斗爭,重演在我的眼前。耳畔仿佛又響起那段悲歌——那段了卻無盡英雄夢的雄壯悲歌!
這歌,回響在各色的人們心中,會是什么滋味呢?
至今,我似乎仍能聽到這慷慨激昂又波瀾不驚的悲歌。它穿梭古今,響徹在戰火紛飛的煙云間,回旋在士氣高昂的吼聲中,激蕩在心潮澎湃的胸腔里,銘記在或悲或嘆的評述中,于紛繁的書頁中承載著一段悲壯的往事,散發著綿長的墨香。它將被經久不息地唱響,永不停息。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15
正所謂“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劉備當年也只是一個小官,可他靠的是愛民之心是仁義之心。就從這一點便可看出劉備強。而曹操呢,只是一味的欺壓百姓,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每一個人,讓人見了他就覺得害怕,于是衷心便也一去不復返了。可曹操并不也全是缺點,從后面的故事中我們發現最終還是曹操贏得了勝利,這又是為什么?答案就是——正是奸詐,幫助了他奪得權位。因為他曾在幾年的奮戰中攻下過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許多的人都信他,這就為今后的魏國打下了創建的基礎,之后,他又用計謀操控了當時的皇帝,這更有助于他與其他兩國對抗,。后來,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獲得了許多勇士,形成猛將如云的氣勢。
再說說那大家都認為非常聰明的諸葛亮。大家都認為他有勇有謀,為了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是我認為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明智的。例如,蜀吳聯合火燒赤壁的時候,曹操敗走華容道。諸葛亮知道關羽欠了曹操一個人情,但卻把關羽放在最后一關。以我來看,諸葛亮可以讓關羽在第一關,由關羽把曹操放走,再由趙云等殲滅曹操的殘兵敗將,這樣連關羽欠的人情,和曹操都解決了,這不是一舉兩得嗎。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也許諸葛亮當時真有什么客觀因素吧。
在這本《三國演義》中讓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可能別人對曹操有一些誤解,曹操是一個奸雄,他有勇有謀。有官渡之戰的大獲全勝,也有赤壁之戰的失敗經驗。在我的眼中,曹操不再是大眾所唾棄的那個白臉,他是一個英雄。沒了曹操,劉備便失去了光彩;沒了曹操,誰來貫穿整部《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一部豐富而深刻的巨作,僅憑我的三言兩語又怎能細說?如今,硝煙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塵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古鼓角錚鳴”的淡淡哀傷。但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卻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說:“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而《三國演義》更是一盞燈,一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燈,它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國演義全書讀后筆記800字】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05-18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內容04-16
讀書筆記寫三國演義03-09
三國演義章節讀書筆記02-10
《三國演義》學生讀書筆記02-07
水滸傳讀后筆記01-25
《三國演義》讀后感好句08-30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集合15篇04-18
《三國演義》中學生讀書筆記03-14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900字范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