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8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讀書筆記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讀書筆記 1
“大學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謂“大學”,實質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
初讀大學有振聾發聵、醍醐灌頂之感。讀二十年書,吃將近30年的白米飯,不辨“小學”與“大學”,不知“小年”與“大年”,怎不感慨。
再讀大學,真有朝聞道、夕死可乎的清爽。大學緣何受到2000年來的學者、統治者、士人的推崇。據我臆測,就在于大學簡潔明了的解決了人生三個重要問題:
(1)天地生人的意義;
(2)如何去實現天地賦予個體的使命;
(3)個人與天下的關系。
大學是怎么回答這三個問題的呢?首先,開宗明義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義在于“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接著,指出實現的方法是“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后,個人與天下的.關系則是“一家仁,則一國興仁;一家讓,則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大學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為人處事的標桿,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讀書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誡讀書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須時時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學習,謹守品行。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獨”,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則應當人前人后一個樣。獨處時最能反應一個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樣、人后鬼樣,披著羊皮的狼,禍害世間。“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廣博的知識、深厚的閱歷,更需要有一顆正直無私的心。心正才能摒棄個人好惡、世俗偏見,正確的去判斷。“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懷如大海,納萬物而波瀾不驚;如宇宙,日月星辰運行其間,而靜默不語。人有才,惜之、愛之、舉薦之、助之。社會有此伯樂,則中華幸甚。“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也。”共產主義的模式,大同社會的標準。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想想當今的大學,早就忘了什么是大學,一味的迎合社會的需要,屢屢降低教育標準、或調整方向。大學生不再是懂得“明德、親民、至善”等大學問的學子,而僅僅是有一技之長的工匠。匠氣十足,何能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技術發展。今天中國是最多的士人生產國,博士、碩士、學士數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但在科學技術、社會哲學、文藝等等多個領域的成果卻遠遠少于國外。這是為什么呢?今之士,胸無大局,眼界狹隘,每日只為生計,缺少了獻身事業的精神。得一善則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大學是時候認識到大學教育的本質了,不是授人一技,而是授人以道。
愿天下之士,以大學之道自勉。
《大學》讀書筆記 2
一提到四書五經,我們極有可能將愚昧、封建、老古董與其相聯系。這是由于當今社會的浮躁性,風行的快餐式、碎片化的閱讀使得大多數人不能沉下心去研讀經典。但若你靜下心來捧讀經典就像品一壺好茶,意蘊綿長,回味無窮。
縱觀浩瀚書海,中國的古典文學極具魅力,《大學》就是這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大學”即大人之學,亦為未來之君主、棟梁領導天下的必修之學。它主要講述了如何做一個品德高尚、正直無邪的人和怎樣治理好一個國家,怎樣治理好社會。被朱熹認為是古代大學教書育人的綱要和典范。它也為個人、社會、國家的發展進行了闡述,引發讀者深刻的思考。
《禮記》開篇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的宗旨在于顯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這種修養取得的成就恩澤人間百姓,從而使人人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主要是為了說明弘揚人性美好的品質從古代就已開始,并不是現代發展下的標新立異,我則認為它包含了一種“人之初,性本善”的意蘊在其中,上帝賦予每個人的品性是一樣的,但可能由于后天的環境和自身的修養而導致人的品性發生了改變,所以我們只有加強自身的修養,才能改變命運,把握自己的人生。
修身,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與文化修養。在我看來,修身是完成一切宏偉藍圖的基礎,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充分彰顯著人格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前途發展。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擁有與世無爭的魄力。首先我們需要加強道德修養,當今社會出現了極其惡劣的道德滑坡現象,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亟待提高,這也給道德教育帶來了極大的難題。所以我們應當自覺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一個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社會主義好公民。我們還應努力學習,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積極踐行所謂“學到老活到老”的終身學習觀念。
齊家,即要求家庭和睦。這是由于儒家從小農經濟的基本單位--家庭出發,形成了家國一體的政治構想,家庭是各種人際關系的縮影,父子關系可推廣為上、下級關系;兄弟關系可推廣為朋友或平輩關系;夫妻關系可推廣為異性關系。能處理好家庭各成員間的.關系,就能處理好家庭之外的各種人際關系。這樣使得社會關系和睦,也是所謂的“家和萬事興”。
治國是對于齊家的升華。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所以當每個家庭和睦后,國家也更加安定。我們每個人都應承擔起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責任,為國家得繁榮富強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讀過《大學》,對于國家,社會,個人的發展我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明白了怎樣做一個大學生,如何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如何更好的服務社會與國家。
《大學》讀書筆記 3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里的句子。
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于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么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后,并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大學》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一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你用明亮的眼睛看著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著世界,世界是美好的,愉快而幸福的生活來自于心靈愉快和幸福暗示。
《大學》讀書筆記 4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非常喜歡教學生文言詩詞,每每讀到古人的詩詞歌賦,都不禁驚嘆。古人如此聰慧,雖沒有手機、攝像機等電子設備。卻能把所見之景用七言詩詞寫到極致,讀罷有如身臨其境。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盡了人間四時之美,怎能不令人神往。
同時我自己也非常喜歡讀文言文的書籍。因為文言文中蘊含著古人的智慧。文言文的特點是言簡意賅。古人能用很少的文字傳達出很深的思想內容。這也非常符合我的性格特點。因此我非常喜歡文言文,尤其喜歡蘊含深刻哲理的這部《大學》。
所謂“大學”實質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是我在大學的圖書館,當時我還不明白“大學”的含義。只看擺放在文言文類別中,就隨手翻來讀一讀。邊讀邊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大學》作為四書之一的古人必修科目,是古代的每名學子都必須要學的書籍。千百年后,我再讀大學,也能從中感受到當時的'思想,可以說它影響著千萬古人,也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具有中國色彩的思維方式與做人原則,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們的思維方式仍深受其影響。有些句子,你仔細琢磨也蘊含著非常深厚的道理。大學中提出三綱八目。所謂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大學中“修齊治平”的順序與此并不相同。文章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順序不一樣,境界也就迥異。”修齊治平”是當代社會四有新人的踐行標準。“平治齊修”則是古代君王的基本國策。不過這些都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喜愛。
我最喜歡的是其中的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隨處而安,能夠所處而安,才能處事精詳,能夠處事精詳,然后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要這樣。心不妄動,才能所處而安。這句話非常好。現代社會快節奏,就是缺少靜下心來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么。如果做任何事都不靜下心來,是做不成的。只要心靜,有專一的目標。這件事才能做好。這樣至善就離我們不遠了。不要以為至善只有偉大的人才能做到。其實,我們每個人只要做到以上的事情。至善就離我們不遠了。
一群善良的人,同一個步調。心中有光,祖國未來才有希望。有人這樣總結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這讓我想到了,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中這樣說到,要像白求恩一樣,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不敢奢望,做一個如此高尚的人,只要做到無愧于心,足矣。
《大學》讀書筆記 5
一、講解“大學”概要。
《大學》是我國優秀文化寶藏之一——“四書”中的一書。 “四書”除《大學》,還有《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傳揚的是儒家思想,我們知道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國有著深遠的影響。“志于學”是他求學的動機,何謂“志”?朱熹說:“心之所之謂之志”,“志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可見,“志”乃是一種“志向”、一種“追求”、一種“意志”、一種堅定不移的“精神”。“學”就是指不斷“學習”,會成就“大學問”,“學多了”,你就擁有“大學”問。
同時,“志于學”也蘊含著將對“學問”的追求作為自己的'價值選擇。 因此,孔子這位圣人改變了中國文化史。
因為他開創了“學術研究、道義探討”(做學問)成為終身事業的新行業。對當時來說是一個偉大舉措。
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諸子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為著名。先秦法家學說思想上與儒家對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
“農”指農耕和放織。“戰”指戰爭。而儒家提出的卻是“做學問”的事。
所以有人說,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大學”概要,旨在了解孔子的“大學”思想,不僅要“志于學”,而且成為專門的一個行業——道出了“大學”的價值所在。
二、如何才會“大學”。
那么,如何才能具有“大學”呢?子曰: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庸人之所以成為庸人,無他也,好學不好學。孔子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也因此不論做什么事都能體現“好學”,即追求完美,就像我們的校訓——做我,做最好的我。其實,我們的校訓滲透著圣人的思想。
他一生中牟取的第一個職業稱委吏, 古代管理糧倉的小官。他做得很好,有古文為證“會計當”。一年后,他放牧,又做得很好。有古文為證:牛羊茁壯。然而,孔子對自己的事業又是怎樣評價呢?
《孟子·萬章下》中這樣說: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了一個成語:眼高手低。它現代的意思:心目中的標準很高,而實際的能力很低,無法實現。呈貶義狀態。
然而,這個成語的起源卻是褒義的。它的“眼高”意思是:有遠大的志向,“手低”指腳踏實地做。孔子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者。“會計當”,“牛羊茁壯”就是腳踏實地做成的——“手低”內容。“而已矣”和“長而已矣”,說明他有遠大的理想,不局限于此,即“眼高”啊。只有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擁有“大學”的機會。不斷地超越就是“好學”的品質。擁有“好學品質”的人,我認為他已經是“志于學”的全格人才了。
《大學》讀書筆記 6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題,放在第一位。“修身”正是我們所說的“做人”。只有學會做人,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管理好一個國家,實現世界和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不學會做人,甚至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事情和家庭事務,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做官和治理國家,否則會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傷害。所以,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怎么做人,不管他學了五車,有了億萬財富,他的人生終究會失敗。正如古人所說:“官品就是人品,做官先做人”。另一方面,懂得做人,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總會被懷念和學習。因此,古人說:“智慧,德之資;德者,才師也是”。
大雁南飛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相互合作、相互鼓勵、共贏的過程。他們總是喜歡排名“人”單詞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鵝翅的扇動都會給后續的同伴增加向上的力量,支持他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總結說,一個團隊的活力不是技術、人才或資本,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的步伐。做白求恩一平“高尚的人,純潔的人,道德的人,脫離低級興趣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
愛崗敬業,樂于奉獻。我們都來到這個集體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這不僅是一種命運,也是一種機會,一種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集體是我們每個人展示才華和抱負的舞臺,是成功的.載體,是相互依存和促進的關系。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你可以有意識地將個人融入集體的大家庭,享受快樂,無私奉獻,貢獻你所有的力量。
練習。根據你的日常反思和糾正計劃,你應該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快速將你對生活的理解應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應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驗。我相信會有明顯的收獲。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傲慢;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我拋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進步;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惡是自欺欺人。
我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潔的人,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一致,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明天!
《大學》讀書筆記 7
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干,所以將人倫作為維系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范的微觀基礎。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
這對于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
所謂明德是規范的體例,說起來并非難題;關鍵在于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并立人。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大學》讀書筆記 8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分開寫,并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成筆記,稱為《四書》
大學一開始就提出了自己的宗旨,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朱子稱之為三綱領。實現三綱領的途徑是八項目,即:格物、知識、真誠、正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八項目中,修身是根本。從天子到普通人,一是以修身為本。
要培養道德,我們必須真誠,擺脫他們的壞習慣,發展良好的道德品質。對孩子們來說,培養道德的第一件事就是孝順父母。只有當一個人在家里孝順父母時,他才能在未來的工作中忠誠和正義。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趙善應就是這樣一個人。
趙善應是宋朝人,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趙善應的母親得了一種奇怪的病,他到處尋求醫療治療,但母親的病并沒有好轉。后來,由于皇室親屬的關系,皇家醫生邀請皇家醫生為母親進行診斷和治療。皇家醫生說他想用人血和藥。趙善應一言不發地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藥給母親服用。不久,母親的病就好了。但它留下了心悸的根源,害怕雷鳴。所以一到雷雨,趙善應就去陪媽媽。
有一次,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趙善應出門回來,手下人要敲門,卻被趙善應攔住了,他說:別敲了,我怕打擾媽媽。就這樣,趙善應和下屬在門邊過了一整夜。趙善應做到了百善孝為先,也正是因為趙善應孝敬母親,才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贊揚,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這也符合《大學》中的一句話:孝者,所以事君也。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在外取得成就。
與大學提出的自我修養要求相比,我做得遠遠不夠。例如,在家里,我有時不聽話,和父母頂嘴;有時父母讓我做作業,我想出去玩;有時挑食。在學校里,我有時會因為一些瑣碎的事情和同學吵架……。
大學提出:為人子止于孝,與中國人止于信。因此,作為一名青少年,在家里聽父母的'話,盡力而為;在學校里,當你看到老師時,你應該打招呼,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學習和測試高分;相信與學生的交流,學生互相幫助和學習。如果你這樣做了,你就會止于善。
我愛《大學》這本書,愛里面的名句,愛圣賢的智慧,愛《大學》提出的人生境界。
今后,我將努力學習這本書,以古代圣賢為例,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大學》讀書筆記 9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此為《大學》三綱領。
《中庸》二十五章:“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可結合《中庸》此章來領會《大學》三綱領之義理。
“明明德”向內成己,是內圣功夫,“親民”向外成物,是外王事業,“止于至善”則是“合外內之道也”。陽明先生曰:“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故曰一也”。
程子曰:“親,當作新”;“‘在新民’者,使人用此道以自新”。然“使人用此道以自新”,只是“教”而不“養”。陽明曰:“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親民”是以自性之明德直接養民、化民,有“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之義,如此才能把三綱領貫通為一。
《荀子·子道》: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
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
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這是“教”。
如果把“親民”當作“新民”,只是停留在“士”的層次,達不到大人之“學”的'境界。“知者知人,仁者愛人”,這是明明德以親民,陽明所謂“兼教、養意”。顏子說“知者自知,仁者自愛”,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故不必再說知人、愛人。
朱子曰,“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朱子下一個“使”字,把盡己之性與盡人之性割裂開,從而把“明明德于天下”也解得淺了。陽明說:“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紹興知府南大吉聽到陽明先生講解大人之“學”如醍醐灌頂,喟然嘆曰:“甚哉,大人之學若是其簡易也!吾乃今知天地萬物之一體矣,[]吾乃今知天下之為一家、中國之為一人矣。‘一夫不被其澤,若己推而內諸溝中’,伊尹其先得我心之同然乎”?又曰:“吾以親民為職者也,吾務親吾之民以求明吾之明德也夫!”
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此為《大學》八條目。
朱子說:“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親)民之事也”。
《論語·憲問》: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可結合《論語》此章來領會《大學》八條目的內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均是“修己以敬”;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唐代李翱根據《中庸》《易傳》作《復性書》,闡述儒家心性學說。李翱不滿意東漢鄭玄所注《中庸》:“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同樣,研讀《大學》也要默識心通,不能停留在“事”上。如“平天下”是“明明德于天下”,依此類推,“治國”是“明明德于國”,“齊家”是“明明德于家”,三者均是德性由內而外的擴充,與其說是在談政事,不如說是在論心性,《系辭》所謂“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子路問君子,孔子先說“修己以敬”。針對子路發出“如斯而已乎”的疑問,孔子又說“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顯然,三者境界不同。《中庸》曰“致廣大而盡精微”,“廣大”與“精微”是相輔相成的,能“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則心性功夫也是精微至極。從齊家、治國到平天下,外王事業越廣大,內圣功夫越精微。《大學》與《論語》區分內圣與外王,并且闡述得層次分明,《中庸》與《孟子》則說得更簡潔。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中庸》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人我內外合一,本末一以貫之。
《大學》讀書筆記 10
老師說:“大學是中國的“四本書”之一。它積累了中國五千年的靈魂,是中學生必讀的經典之一。”我星期六去圖書館借錢。之后,我上網搜索信息。原來,《大學》原本是《五經》中的第42篇。宋代的程兄弟把它拿出來單列,朱把《大學》拿出來、《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思是理解和掌握;后一個“明”是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不是其他歪門邪道。明明德、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的重要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善良是境界,是個人行為的理想目標。人們常說:“一屋不掃,為什么要掃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常說。兩者都是一樣的',都是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被稱為“成人學習”和“政治學習”。有兩種含義:一是成年人,在社會上站穩腳跟,需要知識,了解生活方式;第二,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有輝煌而偉大的個性,他們培養自己,體驗圣王,最終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事業。這兩種含義都有相同的思想——培養自己。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牢記在心,努力學習,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在這個過程中,永遠記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實現理想。
《大學》讀書筆記 11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這句話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于人生有著非凡的重要性。它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關鍵點,這個關鍵點就是一個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高的人生行為準則——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人需要道法自然、善待他人、徹底覺悟、最終實現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這就是君子的行為。
一個人徹底弄懂了自己的人生遠大目標后,他就能夠安定自己的心,而不會被外境所迷;一個人的心安定了,他就能夠做到心靜如平靜的海面,在人生旅途上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一個能夠做到心靜如心凈的人自然心態就會變得安穩,這樣的.人就會遠離浮躁;一個心態安穩的就能夠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更加客觀地分析與看待世界;一個善于思考和客觀分析事物的人最終就一定會達到他的遠大目標,就一定會最終實現他的個人理想。任何事物都有本質和細枝末節之分,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始終,如果一個人能夠搞懂事物的本質及其內部的結構和層次;如果一個人能夠懂得事物的發端和結局;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事物發生和發展的先后次序,這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懂得大學之道的人了,也可以稱為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思考這段文字,會使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弱點和克服人性弱點的方法。現實中的人們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確立自己遠大的志向和目標,因此,多數人在生活中會受到外境及其變化的指引,而隨波逐流。這樣的人是無法做到安定的,他們也無法做到心靜和心凈,他們更無法做到心態安穩和深思遠慮。所以,我們看到世上多數人都是終其一生,無所作為,他們只有在人生的終點附近發出無力的呻吟和慨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也是讀經典的一大意義和價值所在吧?
也許,人生就是一個人不斷克服自己的人性弱點,并通過學習和修身使自己的靈魂得到不斷提升和凈化的。過程,在這個修煉的過程中雖然要經歷各種痛苦,但實在是人生難得之大樂存在于其中。
《大學》讀書筆記 12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民族。“讀史可以明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現狀的方法。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成長與生活,逐漸變得浮躁,急于成功,把最基本的東西拋之腦后。
人要不斷的.學習并確立目標,然后為之奮斗,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之人,因為漫無目的的生活著,是在消磨時光,沒有真正的價值。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種原因將自己的理想擱置,而在忙著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通過閱讀《大學》,我懂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只有擁有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從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確定目標,志向堅定,才能鎮靜浮躁的心,進而有所收獲。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相信,每個人在努力之后,都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大學》讀書筆記 13
隨著讀書的進行發現讀書的同時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書中的人和事,經常問一些我意料不到的問題。《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作。
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于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么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后,并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剛剛讀的時候,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再讀的時候,感覺其將治國。齊家。修身之道全部包含了進去;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經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過探索了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該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后,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大學》讀書筆記 14
寥寥數語,便囊括了大學這篇著作之精髓。我想,這便是理想中的大學之道,大人之學、博遠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探求大學之道非一日之功,須融入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
首先,我們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方得真學問。古希臘哲學家說,知識即美德。我國先賢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而今,身處財政崗位的我們,既要博覽,更要專攻,做到勤于學習、敏于求知。
其次,我們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我黨選才用人,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為此,我們要踏踏實實修公德、私德,學會勤儉,感恩;學會謙讓、寬容,學會自省、自律。
再而,我們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面對家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于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
最后,我們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禮記》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青年要把艱苦環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青年,是擁有著無限潛能與無窮力量的人生光景,青年的我們應該去做一個心性光明、行為努力、目標遠大的成年人,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
《大學》讀書筆記 15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這是《四書》第一篇《大學》的開篇第一~四段。第一段也就是《大學》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綱目”,是這篇文章的“骨架”。古人文章寫的真好,開宗明義,氣勢磅礴,可謂是千古名篇!《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寫的一篇論文。所謂《四書》,第一篇是《大學》,第二篇是《中庸》(作者是孔子的孫子,曾子的學生子思),然后是《論語》和《孟子》,是南宋的朱熹把《禮記》中這兩篇論文抽出來,和《論語》、《孟子》合在一起,總名便叫作“四書”。
開篇第一句話,直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指出大學之道,那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什么是大學?不是指現在的大學,而是指“大人”的.學問。什么是“大人”呢?《易經》乾卦《文言傳》是這樣定義“大人”的,“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乎?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這一段不用翻譯也能讀懂,這里對大人的解釋,是指圣人,也就是偉大的人,“內圣外王”的人,大人的學問之道,就是“明明德(發揚光明的道德),親民(于民為親,人民至上),止于至善(張居正說得很形象,止就是到家了,不走了住下了。而這個家是哪里呢?仁就是家,就是至善)”。緊接著,曾子重點論述了這個“止”字的內涵。一個人知道“止”太重要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得什么?“得”大人的學問,“得”大學之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天下萬物、萬事,都是有本有末,有始有終的,要做一個偉大的人,一個高尚、智慧的人,首先得知道“止”,之后做到“清靜、安心、周慮,修心、養性,培養高尚的情操”。一個人不知“止”,只知道進,不知道退,就難以做好“修身養性”。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而一個人能抓住根本所在,能有始有終的去修身,知道先后次序、知道輕重緩急,那么他修身的學問就接近“道”了。《大學》僅僅就這一段話,就足夠你一輩子玩味無窮的思索與實踐。
第二、三段曾子告訴你古之造就圣人的修煉方法,就是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知識分子的自我追求,行為準則。
第四段曾子指出,自古以來,不管是天子,還是老百姓,都是以修身為本。說了半天,讓你“知之至也”、讓你知道“根本”,知道什么是關鍵?什么是根本?曾子說了,只有一條,就是“修身”,不管是天子還是普通百姓。這就是“知”的最高境界了。怎么修身呢?誠意、正心,才能修身、齊家,做到這一點就是“賢人”,也是“內圣”,具備了這個條件,再去奉獻社會,達到“治國、平天下”的“明德”,那么你算是一個偉人了,也就是古代所說的“圣人”了,除了“內圣”,進一步到“外王”的偉大事業了。
《大學》后面的論述引經據典,旁征博引,都是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古人讀“四書、五經”,一般都是先讀《大學》,樹立人生的偉大目標和行為準則,再讀《中庸》、《論語》和《孟子》。今天分享一些我的學習體會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南懷瑾寫的《原本大學微言》。如果要深入理解《大學》的精神內涵,需要你認真仔細的研讀,而且要反復讀,不斷加深理解,并且做到知行合一去實踐和體驗。
《大學》讀書筆記 16
初讀《大學》,云里霧里,一知半解,感覺十分乏味。讀完后就只記得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順道留了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印象。再讀《大學》,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什么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一讀,對我來說是當頭一棒,不過2000字的文章可謂字字珠璣,包羅萬象,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一、格物致知
何為“格物致知”?即讓自己獲得知識的最重要途徑在于學會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大學》崇尚的是一種終身學習不斷實踐的態度,縱觀中古歷史上的學者,身上都有一種極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的專研學問,幾乎對知識帶了一種虔誠,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在今天的學者身上也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現在社會,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來做事的人越來越少;一朝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抱終身學習觀念的人越來越少,快餐式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在這種情形下更是需要我們謹慎,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不斷學習,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己,切勿在時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二、知其所止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的地方,通俗說就是找準自己的位置。然而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書育人是我們的神圣天職,因此我們自己要不斷對自己的專業進行研究,幫助學生學習。此外,我們要以自身為榜樣,影響學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一個有幸福能力的人。對于我們自身而言,要尋找最適合的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斷向著目標邁進。
三、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無所不用其極在今日是被曲解了,成為了貶義詞,其原意為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大學》所訴:“正其心,誠其意,慎其獨”均為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徑。古人之于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他們對于自身道德修養提出了嚴格幾近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闡述的就是“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專心研究學問,就好像加工骨器一般細致,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就好像打磨一塊美玉,反復琢磨”。反觀現在,道德缺失已經成為社會的話題,隨便打開新聞都能看到各種道德缺失的報導如毒大米、毒奶粉、假疫苗、地溝油等等,十分令人痛心。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宣揚社會正能量,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也使自身的修養上一個臺階。
《大學》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欲,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
《大學》讀書筆記 17
在圖書館注意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眼睛是落在“我的大學”四個字上的。
它的封面上是一個小孩,黑白照。我猜他是一個小男孩,注意他的眼神,說不出來的精神,如果猛一看肯定會被嚇到以為是恐怖系列的。難道這是你嗎?高爾基。
我決定看下去,因為此刻我已經在腦海里浮現出我的大學四年的生活了。
看來跟我所理解的并不一樣,高爾基的大學生活,所謂的他的大學,沒有我以為的美麗建筑物,沒有我以為的博學的老師,更沒有我以為的可愛的同學。
他的大學在喀山。在我看來只是在我們所謂的讀大學的年紀里。
高爾基的世界是大的,男人的世界是大的。作為女性相比之下我們的思維方式顯得幼稚嬉皮了一點,他是果斷的,是堅毅的,我無法理解大革命的熱情,但是卻也能感受到里面存在的強烈精神。
高爾基的語言是豐富多彩的,借著他的詞句,腦中的浮想聯翩都讓我興奮不已,我迫不及待的想去了解更多他所說的景象,所說的生活。原諒我現在有如此多的想法,諸如不切實際的想法。諸如游行僧似的想法。
我現在所說的話,所用的詞,每一個都是有意義的,并非是在哪本書里撬來的,是我,在當下,腦袋里面就是這么想的,內心里面就是這樣感受的,就比如剛剛看到“濁淚”二字,為什么不是“眼淚”呢,我知道濁淚,了解濁淚,那是我奶奶的淚。還有別人也了解濁淚,所以他們也使用它。我無法禁止別人使用任何文字,所以文字最大度最善良,因為它允許任何人,在任何場合使用它,只要你愿意。
我現在是不敢輕易拿起一本書的,我怕它讓我胡思亂想。我不怕胡思亂想,我怕的是胡思亂想的時候手頭卻沒有一支筆,我無法忍受自己的想法不能在筆桿上停留,就像我無法忍受自己看著自己腳邊掉落的大面額人民幣而不去拾起一樣。只不過前者的'精神后遺癥更為嚴重。
《我的大學》里面高爾基的大學生活我是無法想象的,書中深刻的揭示了農民的愚昧。我很生氣,談不上更多地同情,他所描繪的農民的所作所為讓我難以跟平日里我所了解的農民那質樸的形象融合在一起。“兇狠,即是愚昧。”羅馬斯不生氣,但是高爾基生氣而且失望。在他筆下,讓我覺得農民自私自利,欺軟怕硬,可怕的愚昧讓同伴喪生在自己手中。更可怕的是讓同伴喪生的原因卻是因為大家都不正直,所以他的正直顯得大家有多不正直似的。荒謬不可思議的心態。他歌頌城市人的積極熱情,善良大方,卻對農民失望,他更甚至于苦惱絕望到自殺。自殺未遂后去到農村的日子也并不好過,普遍農民放火,殺人,將他們視為敵人一樣的想打擊消滅掉。
看得出來高爾基在這篇文章中的悲觀多過于樂觀,對革命的光明也沒有那么堅定向往。但是不影響我們看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和革命的艱巨。
在這樣的環境下,是得有多寬廣的胸懷,是要經歷過多大的事件才能讓那些革命分子從內心里不去仇恨他們,不得不說的是我尤其熱愛里面的蠖蠖兒,他的心態,他的作為,是真正值得我崇敬的,偉大戰士!他總是一語讓我震驚。
“我沒有那么多空閑時間去對每一件蠢事都生氣。”
“不計較后果的頭腦是不能夠存活的。”
“別人的教訓常常很粗暴,比自己學習要來得痛苦一些,但是從他們那里所受的教益更能使人銘記不忘。”
《大學》讀書筆記 18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于奉獻。我們都是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臺,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里,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于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獲。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2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動。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大學》講的并不是聲情并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于文中所講,還源于著書者及注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注之后才發現人家并非徒有虛名。他的注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地學習鉆研孔圣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于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于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煉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嚴厲。這種對于完美人格的執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來狀態,“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于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并不會實現,實際上實現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漸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于口頭,懶于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法論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該采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大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我的大學》讀書筆記12-13
大學生讀書筆記07-16
大學生讀書筆記推薦10-24
大學生讀書筆記范文03-28
簡愛讀書筆記大學(精選17篇)05-13
大學生愛的教育讀書筆記09-29
大學生法律讀書筆記(精選16篇)07-05
大學生讀書筆記(通用16篇)09-21
大學生讀書筆記(通用76篇)09-10
大學生1500字讀書筆記(精選87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