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1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
而我稱之為:教育。作者塔拉在書的末尾這樣寫道。
這個擁有拗口書名的故事,英文版只有一個英文單詞極簡題目:Educated。在我看來,英文版書名是術,中文版書名則是道。走出去接受教育,塔拉才飛往自己的山。
所以教育的意義是什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如何影響一個人?
16歲之前,塔拉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缺位的。或者說,家庭給她帶來的傷害多于溫暖,禁錮多于自由。
“我開始明白,我們為一種話語發生,這種話語的目的是喪失人性和殘酷地對待他人——因為培養這種話語更容易,因為保有權力總是讓人感覺在前進。”
塔拉所面對的是令人絕望的境況:有雙相情感障礙的父親病態地、暴君般統治著整個家族。不上學、不就醫,他和所有現代文明主動截斷聯系,一切行為準則都來自于自己的信仰。
從幾個孩子的情況也可以看到,凡是留在這個家庭的,則被吞噬,走出去則獲新生。父母出于不同的認知水平、社會背景為自己的孩子引路。對自我的認識總是存在盲區,父母過早將孩子的道路切割,這種的人生到底是得到得多還是失去的多呢?各種自覺抑或不自覺的“為你好”難道不是一種“統治的欲望”嗎?
只有一種聲音,這無疑是偏見。為了對抗學校、社會的偏見,卻進入另一個偏見的漩渦。即使是真理在握,沒有“偽”又何來對照。存在正確的生活嗎?底線至少是不違背人性。
“所有臺詞我都爛熟于心。但排練時,我一個人坐在那里,假裝研究我的黑色活頁夾。輪到我上臺時,我會毫不猶豫地大聲背誦臺詞。這給了我自信,如果我無話可說,至少安妮有的說。”
十歲,塔拉借安妮的靈魂發聲。她開始發現,和廢料場有一點點不一樣的生活,即使那是安妮的生活。
在和父母權利極不對等的狀況下,命運把塔拉壓得透不過來氣的時候,還是給了塔拉一點點縫隙。勇氣哪里是憑空而來的。如果沒有泰利的先驅,沒有查爾斯的不斷提點,塔拉又怎知自己生活在“楚門的世界”,生命還有另一種書寫的可能。母親和塔拉,兩個女性的生命軌跡相觀照,母親由年輕時的活力、好奇到暮年與父親的一致軌跡,塔拉則由幼時的弱小無助到成年后的自我救贖。母親早已消磨反抗的勇氣,塔拉則慢慢盔甲傍身。
你什么時候開始有了勇氣?開始自我發現的時候。什么是時候愈戰愈勇?當你發現能夠自我實現的時候。出發的時候,自己也不知道能走多遠。塔拉最初的想法也只是在鎮上當個售貨員,只要不在收解廢料就好。
“現在回想起來,偷報稅單的那天是否意味著我首次為了離家回到巴克峰。那天晚上,我以一個入侵者的身份進入父親的家。這是一種心理語言的轉變,是我對家鄉的放棄。”
塔拉“背叛”家鄉,“背叛”命運。這種負罪感一直折磨著她。即使她早就擁有了“靠自己勝算大”的直覺,但是她即使飛到大洋彼岸也逃不出巴克峰的風。
“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他說,“斯坦伯格教授說這是《賣花女》。想想那個故事吧,塔拉。”他停頓了一下,目光如炬,聲音洪亮,“她只是一個穿著漂亮衣服的倫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時,她穿什么衣服已經無關緊要了。”
還好塔拉最終與自己和解。
我不想把塔拉的故事描述成一個“娜拉出走”式的女性解放的故事,更不想把它渲染成“風雨哈佛路”式的勵志案例,我無意拔高作者自己的精神內在,我看到通篇是不斷與自己的內心對話,糾結、折磨、進步、退步、痛苦、解放,一句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實在太輕飄飄了。
只能慶幸強大的精神控制,沒讓塔拉崩潰,塔拉家族還有三個人逃出這個天羅地網。所以重新回到那個中心問題,教育的意義是什么?教育或許讓人能對抗偏見,讓人有走另一條路的可能,讓人有機會自我發現,讓人有打開更多扇看世界的窗子。
我想,比較理想的教育的根本在于,作為父母,我告訴你我踐行生命的道路,而除此之外,亦有其他的選擇。
回到那個經典的話題“父母皆禍害”。
記得小學時我特別喜歡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送給考第一名的同學的禮物是:《哈佛女孩劉亦婷》。帶著強烈的自尊心,我自己買了一本來看。深入我父母心的就是用撲克牌練口算,也如此操練了我一番。還有一些什么抓冰訓練注意力之類的。現在回想起來,劉亦婷有一個“處心積慮”的人生。她的父母可以說是步步為營,鋪排好她的道路。當時還有個特別有名的小作家(非蔣方舟),將自己的日記出版成書,尚在小學的我只能哀嘆,默默祈禱爸媽可千萬別讓我寫日記啊。以及通話鄭淵潔把自己的孩子鄭亞旗留著家里自己教。
我無意去貶斥劉亦婷或者小神童的父母,只是,家長的一意孤行,很有可能是偏執的傷害。可能走進學校的第一重意義在于對抗偏見。
我討厭那種背后自帶高光與龐大資源的心機成功學——明明只有非常豐厚的學識與經歷才能在與社會教育觀念的碰撞中為孩子撐起一片天,而多少人只看到“帶回家,自己教”這個最直觀的手段。我討厭那種將小幾率的成功不斷加持大光圈,仿佛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雞湯成功學——成功本來就是個動態標準,又如何去評價教育的'成功呢?比如鄭亞旗,基本上事業的核心還是圍繞著其父親的資源。
也算是從事教育事業幾年,越發感受到無力,想要改變一個人多難。我只希望他們頭腦中能夠常常自省,覺察自己的偏見。而無論生活以何種面目展現,你要相信你有你的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2
最近幾年,原生家庭的話題不時掀起一陣討論熱潮。在某種程度上,原生家庭定義了我們,特別是我們的認知、思維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富人家的孩子和窮人家的孩子,顯然就生活在兩個世界。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像啟蒙思想家所言,是自由的,具有塑造自我的能力,可以擺脫前者的強大影響。因此,并不令人意外的是,當有人感謝父母的時候,有人加入了“父母皆禍害”小組,對父母發起了道德上的控訴。
不妨設想這樣一種情景:你生來是個女生,父親患有躁狂癥和被迫害妄想癥(宗教上的),母親則習慣了順從父親,與此同時,你有個愛用拳頭說話的哥哥(即便是對你也不例外),你的人生可能會是怎樣的情形?對部分女生來說,平安長大,嫁給了一個真心相愛的丈夫,遠離父母恐怕就算是最好的選擇。然而,生活在這種場景里的塔拉·韋斯特弗,不僅成功地離開了這個分裂的家庭,而且拿到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可對韋斯特弗來說,這令人遺憾,因為她也失去了很多東西:深愛她的父母,以及部分兄弟姐妹,還有她的世界的完整性。
為了記錄自己在受教育過程中的得與失,塔拉寫下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書。與很多傳記作品不同的是,塔拉隱去了不少兄弟姐妹的名字——讀完此書,很容易理解她的做法。塔拉出生于猶他州一個普通的教徒家庭,父親堅信末日論,整天為世界末日做準備,母親則是一名助產士,家中兄弟姐妹甚多。由于認為公立學校存在陰謀,父親堅持讓自己的子女待在家中,同時參與工作,減輕家庭的負擔。
盡管如此,但在哥哥泰勒的影響下,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召喚的作用下,塔拉還是選擇為進入大學進行了備考,并順利進入了楊百翰大學,而后又憑自身的實力(喜歡思考、善于鉆研)走進了古老的劍橋大學,成為精英俱樂部的一員。當然,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她也不時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屬于那里——她的家鄉,她心心念念的地方,過去現在都是那個偏僻的山村,她會偶爾抗拒周圍女同學那種“墮落的”生活方式。
如果進展到這里,故事即便算不上圓滿,至少也是皆大歡喜。可沒想到的是,塔拉的父母親拒絕接受這個被人迷惑的女兒,尤其是在家中占據主導權的父親,他們非但不以她為傲,反而百般刁難。在塔拉和姐姐奧德麗控訴哥哥肖恩的暴力行徑時,父親選擇了偏袒,而原本打算站在塔拉一邊的母親,也不再是那位突然之間仿佛接受了女權主義洗禮的新女性,反而以背叛表達了自己對丈夫的忠誠,讓人痛心。更有甚者,這對父母還編造了女兒發瘋的消息,將塔拉的心理防線徹底擊潰。
幸運的是,一度瀕臨抑郁邊緣的塔拉最終走出了這段人生低谷期,并很快以《英美合作思想中的家庭、道德和社會科學》獲得了博士學位。更難得的是,塔拉逐漸擺脫了先前那個無力的自我:一個以順從男權(父親和兄弟們)和暴力換來短暫的安全的小女孩。相反,她意識到了自己頭腦中的哪些思想是父親灌輸的,而哪些又是受教育后憑借自我啟蒙(當然也少不了老師們的引導)形成的思想。盡管父親以她放棄現有的一切“異教思想”為接納她為女兒的條件,但塔拉選擇做自己,“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決定”。
莉迪亞·戴維斯說,家庭是一副被發好的牌,我們很難選擇,只能按照規則行事。原生家庭自然也不例外,我們只有被動接受的份。可正如塔拉所言,“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么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受教育就是走向這種未來的途徑之一。可難得的是,塔拉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成功人士,相反,她知道成長的過程中自己失去了很多東西,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她未必不會選擇另一條道路,而成長的意義興許就在于可能性的逐漸消失,以及最終的難以回頭,那時,你能問心無愧地說聲,我不后悔嗎?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3
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時候,會想起一個笑話:一個人在高速路上打電話并大喊,大家都瘋了,他們都在逆行。這個原本很有意思的笑話,細想卻有一點可怕的意味,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被教育行走方向就是如此與其他所有人相反呢?這還是一個笑話嗎?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實經歷。她與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愛達荷州的山區,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每天與哥哥父親一起拆解廢料,幫母親調制精油,每天囤積食品生活資料以防末日來臨,并且按照父母所灌輸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生活下去。她的父母想法是如此驚人而殘酷,他們認為災難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傷不需要看醫生,即使是嚴重的燒傷也可以用順勢療法治療;女人就該待在廚房里,而哥哥肖恩以愛之名,施加的殘酷對待則更可怕,女人穿裙子與男人交談就是“妓女”,而塔拉則麻木地承受,不斷被迷惑,繼而欺騙自己來讓自己好過一點。
應該說父親、母親和哥哥肖恩一起塑造了塔拉,他們一起用家庭的名義、愛的名義束縛著、欺騙著、壓迫著塔拉以及其他家人,任何人想要反抗都是對家庭的背叛。這是一股強大到可怕的力量,偏見、親情,與家庭環境結合在一起的關系是如此牢不可破,讓人無法掙脫,塔拉的姐姐奧黛麗就是如此,她的良知與常識一度清醒,她想要去與塔拉一起對抗肖恩,可是當她深陷在那種狂熱與偏執中時,背叛妹妹融入其中才是一個更容易的選擇。
塔拉的家庭很值得玩味,七個孩子,三個離開大山,四個留在那里,離開的都獲得了博士學位,而留下的連高中文憑都沒有,這是涇渭分明的家庭,人們的選擇與自己的家庭、生活環境息息相關,但是選擇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塔拉的母親討厭家中漂亮的衣服、繁復的花邊束縛了自己的天性,于是她投向了完全相反的那一面。家里全是臟亂的環境腐敗的味道。而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們也分別選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完全或沒有,人的心靈總是容易走向極端,面對我們痛恨的,除了完全的背離,或者服從,沒有中間地帶可以選擇。
塔拉的經歷確實非常有警示作用,盡管她所經歷的非常可怕甚至令人膽寒,但可能在每個人的家庭中,這種憤怒、狂躁、偏執、被害妄想種種情緒都在產生,并且不動聲色地傳達給孩子們,只不過不易察覺。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子女能夠感知的只有愛,而無視背后的控制、影響,即使遠離了家庭與父母,威力依然存在,因為這些認知與想法、對世界的看法與觀點,是和整個世界觀綁定在一起的,這蒙蔽了人們的雙眼,讓人無法看到思想的偏差究竟有多大。
從塔拉韋斯特弗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教育帶給一個人的改變,教育使人眼界開闊,思維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內心堅執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謙遜;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諒了自我。教育就像帶領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達山頂,才能看清這個世界。
看完這本書,覺得教育與學習確實塑造了塔拉,但是更令人敬佩的還是她本人,她對于自身的體察,她內心深處的自省與堅毅。受教育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權利,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中學會獨立思考。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難的事情,而這些作者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做到了。她甚至還改變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事情。這是要比獲取再多世俗的榮譽更加榮耀的事情。
一直以來我格外喜歡的那句瑪麗·安托瓦內特的話: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這句話足以代表很多人的一生,瑪麗皇后處在她的生活環境中,所以她就只能是王后并走向滅亡,羅納德弗雷姆筆下的郝薇香命運早在出生就已注定,方方的小說《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中黃蘇子無力擺脫她的命運軌跡。所以我們才格外敬佩這樣的塔拉韋斯特弗,因為隨波逐流是舒適的,而認識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缺陷并努力克服才是勇敢的。每一步都需要背離人類所固有的思維如爬山一般艱難,塔拉的故事給我們每個人以勇氣,打破命運的枷鎖,認識你自己,這雖然困難,卻并非不可戰勝。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4
人們總是喜歡把某種詳實的過程稱為歷史,尤其是那種比較稀奇并且獨特的過程。這樣的過程總能讓人心生稀奇,并且充滿對其發展歷史的興味和渴望——有一些東西我們本人永遠無法擁有,有一些過程我們永遠無法經歷。所以,對這一切,只能以幻想和期盼來緩釋某種情緒。畢竟,我們只是普通的個人,而不是什么具有神奇能力的神。我們不能回溯過去,但是可以回顧歷史,并且冀望將來。
這是一種有點悲觀但是完全客觀的敘述。人的聰明智慧之所以值得稱頌贊嘆,是因為它可以給人們提供很多借鑒,這是經驗之談,是財富和歷史,真理和宿命。有時候我們不理解,但是我們卻在認真地看。所以在這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書中,我們看的更加真切和生動,它給人們帶來的刺激和沖擊,有些驚世駭俗,完全震驚人的眼球和心臟。這么說,一點也不夸張。
這是一部講述一個宗教家庭的生存歷史,也是講述一個女孩的個人成長歷史。宗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陌生而神秘的。與全世界許許多多的本土宗教一樣,它的信奉者也是局部性的,而它遵行的教義,當然也就不為人所知和理解。正因為其局域性的特點,它的封閉性也就可想而知。我們看到這個家庭的生存狀態:父親母親和七個孩子,倚靠父親的勞動力賺取生產資料。更多時候,他們都處在自給自足的狀態。
他們遵守教義,以上帝的名義解釋周遭的一切事物。也按照教義來維持生活的各種秩序。但是,這樣古老的秩序和現代型社會是有著一定的沖突的,比如醫療問題,教育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內容。不管是個人還是群體,你再封閉保守,只要大環境處在現代社會的境態下,那么你就無法與之脫離而自成孤立的系統。那么,它和這個社會的沖突也就會顯現出來。
書中女主人公的母親成為一個女巫式的接生婆和治療師,完全就是這種沖突和影響后的結果。因為不接觸現代醫療,沒有醫生,所以不得不逐漸接受接生的事實,這一方面是條件所限,一方面也是經濟制約。在這種影響之下的改變,其實也是一種古老傳統向現代化社會過度的過程,從不接觸到逐步接受,需要時間和觀念的改變。這種改變自然也會深切影響到女主人公的一切。她從一個小孩成長到少女,從未接受學校的現代教育,到認識到現代教育的重要性,這其中是慢慢發展變化的。
書中三部曲,可以定義為少年的成長時代,青年的求學時代,以及逐漸走入社會取得更多學位和認同的社會創業時代。女主人公對自己的成長經歷的描寫和敘述是認真而深刻的。所有觀念的改變,都是自我心靈的成長和進化。而這個過程也見證了社會的前進和發展。這是個自由的社會,但是永遠存在著一些或大或小的規則,堅持或者改變,最后都會找到自己的清晰坐標。
女主人公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這一點。她的父親母親也一樣,雖然最后導致觀念和行為的沖突很難全部化解,可是因為親情,人類之間最崇高美好的感情的緣故,一切問題都會得到妥善解決。血緣聯系著個體之間的親情,思想卻隔膜了人們的觀念。可是他們并不徹底矛盾。人世間是美好的,盡管有著艱難困苦。而且正因為有了它們,才使我們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并且充滿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