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讀書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談讀書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談讀書讀書筆記1
前言:
研究生入學來讀的第一本書,作為一個門外漢接觸這本書,看完總算對用戶訪談有了初步的了解吧,可能作為入門看這本書有點早。第一次寫讀書筆記,得是一個大標題。
概述:
本書主要講述用戶研究方法之“用戶訪談”,系統地介紹了用戶訪談的意義、前期準備、訪談時注意事項以及訪談后期的數據處理。其中包括了很多關于用戶訪談的細節,如何提問、訪談禮儀、訪談框架等。閱讀后,最大的收獲就是“用戶訪談”是用戶研究的重要方法,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儲備,當然最重要的是加入訪談中,通過實操來提升訪談能力。
一、用戶訪談的重要性。
首先,用戶即大眾,設計服務的對象,用戶訪談體現著對于用戶的關注,能夠切實滿足用戶需求,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的設計。其次,當下很多設計師為痛點而設計,往往根據自身的痛點決定設計方向,事實上,關注用戶不是簡單關注痛點,而是去關注用戶行為,特別是設計初期,需要關注用戶行為,而訪談可以有效與用戶接觸,探求用戶的需求,觀察用戶的行為、想法等。從而得到產品的創新方向、優化方案。用戶訪談相較于其他用戶研究方法更能夠深入了解用戶。
二、關于用戶訪談的框架。
首先,我把用戶訪談理解為一種方法、手段,去尋找用戶、挖掘用戶需求等,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在實施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框架,或者說戰略,以達到最佳效果。用戶訪談的基本框架可以是在用戶訪談過程中累計的經驗,大概可以總結為:
1、審視自己的世界觀:主要是清空大腦,不要帶著具體的期望去訪談,二是培養自己廣泛的非特定的好奇心。參與訪談的人員把自己的所有想法表達出來,從而進入一個中立的空間。然后進行關于訪談的訪談,也就是團隊開始前清楚認識到這次訪談的目的。
2、接納他人的世界觀:到訪談對象那里去,進行用戶訪談需要進入用戶的世界,更好地了解驗用戶所處的環境,不要將自己的世界(任何代表自己身份讀書筆記等信息)帶入受訪者的世界。準備好問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不用覺得這些問題過于簡單,往往這些自以為清楚答案的問題,會得到有趣的答案,而且以簡單的問題切入,受訪者會更容易進入狀態。
3、建立友好的關系:與受訪者關系良好是好的訪談所需要的,在建立友好關系時首先需要注意自身的禮儀,訪談也可以等于交友。其次訪談過程中也可以適度的談論自己,當然不能過度,以免帶偏受訪者。
4、傾聽:傾聽能夠向受訪者表示你很在意他的想法,可以通過提問來表示傾聽,同時也需要注意身體語言。
三、為用戶訪談做準備。
完成任何事情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用戶訪談也不例外,包括最基本的訪談對象的確定、訪談地點、目標、清單、參與人員等等,都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1、設定目標:訪談目標是項目實施前必須明確的,當然著手開始研究后目標會逐漸清晰,這個目標需要與利益享受著也就是客戶商量確定,訪談的團隊也需要制定訪談目標,保證訪談想著一定方向前進。
2、物色受訪者:受訪者關系著訪談數據的代表性、結果的可用性,因此在物色訪談者的時候必須花些時間,最基本的方法是制定一個篩選問卷,選擇需要的受訪者。
3、創建調研指南:也就是訪談之前制定一個訪談的細則,囊括訪談中的基本問題。包括訪談的介紹、受訪者的背景;其次是訪談的主體部分,需要對每個想要了解的概念或者目標設立相應的問題,考慮好訪談的順序;準備一些在訪談結束時提出的問題(如果可以,你希望理想的體驗時怎樣的?你還有什么想要問我們的嗎?)
4、拍攝清單:受訪者頭像/受訪者與設備的關鍵部分/設備關鍵部分特寫鏡頭/拍攝周圍環境室內和室外鏡頭/采訪者和受訪者雙人鏡頭
5、安排訪談日程/受訪者許可和保密協議/支付酬勞。
四、訪談的關鍵階段。
1、出發前:訪談團隊會議(分配角色,需要一個人引導采訪,一個人輔助采訪,記錄,參與人數盡量少,以免讓受訪者倍感壓力,影響訪談效果)。
2、訪談現場:到達現場后會經歷幾個階段。跨越門檻——也就是正式開始訪談的前幾分鐘,一般是布置現場,放點位置確定,與受訪者進行簡單溝通(不涉及訪談內容);開始發問——首先從簡單大范圍問題開始(簡單自我介紹并告訴我們你的工作是什么);接受尷尬——當訪談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覺得吃力,這個時候需要堅持下去,根據訪談指南繼續進行;臨界點——也就是訪談過程中,會逐漸與受訪者拉近距離,雙方交談狀態非常好;反思和預測;從容結束——結束后必須注意的是直到退出房門前,錄音設備應該繼續開啟,“門把手想象”,隨著談話的結束,人們往往會真情流露。
3、如何提問。
(1)讓沉默代替提問:當詢問一個問題之后,受訪者沒有立即回答,不應該直接換一個問題,而是利用短暫的沉默來等待回答,往往人們在對方沉默時會主動去尋找答案。
(2)管理流程:不要順著受訪者的話題而去,需要把控訪談的流程,必要的時候需要提醒受訪者的回答偏離的你的問題。
(3)得到更多答案:這與上一條并不沖突,當受訪者提出一個新的東西,時沒有事先預料到的,可以順著進行提問,得到更多的答案。
(4)問題類型模版:詢問順序、詢問數量、詢問具體的例子、詢問關系、詢問組織結構、理清代詞的意義、詢問密語、詢問原因、細致地探究、無假設探究、向局外人解釋、教導別人、過程比較、同他人比較、跨時比較。
(5)接受受訪者的世界觀:這就需要在訪談中國年接受受訪者使用的語言,或許受訪者對于某一項東西名稱時錯誤的認識的時候,盡量也使用這種名稱,不要當場改變受訪者的認知。
五、不要進入演講模式。
1、記錄訪談。
訪談是不可能僅憑記憶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借助多種方式去記錄訪談。記筆記/訪談錄音/訪談錄像/訪談拍照/繪制訪談草圖/其次采訪結束后需要進行匯報要點,快速寫下現場的花絮,可以通過故事的方法來分享
2、優化訪談。
用戶訪談會遇到各種情況活著突發事件,對于各種情況進行事先考慮。當受訪者沉默寡言時,需要判斷其原因,然后針對性解決。同樣當受訪者非常健談的時候,不能任由其侃侃而談。同時也需要多加練習,在練習中提升訪談能力。
3、讓調研產生影響。
訪談結束后,需要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與綜合,可以創建一份簡報,團隊成員分配訪談記錄進行整合,將要點手機并撰寫報告。
談讀書讀書筆記2
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伙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于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于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叢叢的樹葉所簇擁著,連濾過的陽光也是綠色的。
在天一書店的路上,遠遠看見兩位老人在行乞,記得很久以前他們也在,穿著樸素而破舊的衣服,臉龐干潔,微黃卻不失笑容,我都會在他們的塑料碗上放上一些硬幣,我不用理會他們是否騙我,一位活了近半個世紀的人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尊嚴,他們會出來行乞一定有他們自己的苦衷,我會盡我所能來幫助他們。
雖然我沒遇見過,但我對那些游手好閑的人深惡痛絕,也許是出自本能,他們擁有雙手卻不努力工作,擁有頭腦卻不努力思考,擁有雙腳卻不腳踏實地,這種人更應該被指責,相比于那兩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難事,行乞只是一種不得已的手段,他們理應被我們所尊重,去幫助。
我們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環境時,卻擠得出時間去幾趟KFC,逛幾次ktv,從他們身上我看不出什么好得到的,我想他們才應該被指責,被批評。
但我常常只聽過乞丐被鄙視,卻從未聽說他們這類人被鄙視的。
這真是奇怪啊?
談讀書讀書筆記3
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想打開看很久了,但是之前一直以上課忙、備課忙、管理學生每天都很累需要時間休息……各種理由沒空為緣由縱容自己一再拖拉,趁著這次加長版的寒假,給了自己一個好好充電的時間……
魏書生何許人也?教育界不少人知道他的鼎鼎大名,是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讀完這本書大概花了一周左右的時間,如有時間仍值得再讀,魏老師對待教育始終如一的態度讓我敬佩,他深厚的文化素養和深邃的哲學氣質讓我仰慕,在他的世界里,教育是享受。書中他的很多觀點讓我產生共鳴,甚至讓我感到了一種少有的興奮與滿足,如其開篇對于班主任提高自身素質的一些看法“多改變自我,少埋怨環境”,“多學習,少批判”,對待學生,老師不要輕易發火,更不能諷刺、挖苦學生,很多很多……都讓我對于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許多可行的做法都值得我去借鑒。但也有些許不贊同的觀點和做法,讓我陷入了疑慮和深思,畢竟那是對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孩子而言,放在今天,學情不同做法也便有了差異。
魏老師在書的自序中就寫道:“世界也許很小很小,心的領域卻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廣闊的心靈世界播種耕耘的職業,這一職業應該是神圣的。愿我們以神圣的態度,在這神圣的崗位上,把屬于我們的那片園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以使我們無愧于自己的學生,以使我們的學生無愧于生命長河中的這段歷史。”
要成才先成人。教書先育人,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級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從學生怎樣做人開始的,教會了學生怎樣做人,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也許由于年輕,也許由于還沒有太多的經驗,也許學習還不夠、思考還不夠……我覺得自己欠缺的東西真的還有好多,愿自己今后在做任何事前,都可以像魏老師說的那樣,先練氣功:松、靜、勻、樂!
松:無論任何時候都要感覺到自己是世界上最輕松的人之一。
靜:守住心靈的寧靜是現代社會必備的本領。有效信息請進來,無效信息一邊去。人生最累的是自己跟自己作戰,消耗了大量的生存成本。
勻:對人的生存來說,排在第一位的是呼吸。對學生進行平常心的教育。守住平常心還能快樂的人,就能天天快樂。珍惜一呼一吸的時候,滿懷感恩之心對待每一天的時候,你就會抓緊時間做有意義的事。
樂:樂觀=觀樂觀生活中的樂趣。堅守自己內心深處快樂的陣地。不嗔、不怨、不怒、不恨。宗教情懷。人生之苦產生在求不得之苦。愛到深處是無我。把上課時的成功快樂守住。
談讀書讀書筆記4
現在社會對教師的諸多負面報導,嚴重扭曲教師形象,也使我們教師在工作中多了些不盡人意的事情,多了些的抱怨、牢騷,可有什么用呢?近段時間,再次拜讀了魏書生的《教學工作漫談》,感悟良多,是啊,人生中能有幾件事情是自己改變得了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心態,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少生氣,少抱怨,快快樂樂的去面對,努力去適應環境、適應社會。
我們工作量,工作壓力大,這種辛苦是別的行業的人所無法體會的,然而,我們的付出與回報卻永遠不成正比,教師的社會地位還日漸降低。可過多的抱怨只能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應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做到眼睛向內,敬業樂業,提高素質,超越自我。
我們常說,要學生愛你,要教師先愛學生,可以怎么樣去愛呢?魏書生對待學生的愛是實實在在的,民主科學的,有血有肉的。他認為不僅要教給學生以眼前的知識,更要培養學生有利于未來、有利于人類的個性。
他愛學生,是以博大的胸懷,真摯的愛心去愛;是日復一日、點點滴滴、鍥而不舍地去愛;是實現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教中有人地去愛;是容理解、尊重、關懷、信任地去愛;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地去愛;是愛一切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愛。
在魏書生的眼中也有差生,但他的差生觀是這樣的: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課聽不懂,還要硬著頭皮聽,不懂裝懂,裝模作樣,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給他們一些關愛,幫助他們進步也應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許多老師也愛差生,可是他們的愛就愛在一味抓學生的成績,一味給學生壓擔子,一味為學生補課,甚至一味指責其父母和埋怨學生。以至把學生愛上了絕路。魏書生卻說咱們不要埋怨學生難教,教師埋怨學生難教,就象醫生埋怨患者難治一樣,醫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給治了,那他的醫療水平不會高。醫生的醫療水平是在治療疑難雜癥的過程中提高的。教師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難教的學生教好的過程中提高的。 他教育學生的時候,是不站在學生的對立面的,讓學生怎樣,或不讓學生怎樣,或訓斥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心里,站在學生真善美的那面,站在學生積極的一面,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能更好。這樣學生會感到不是在批評指責他,而是在幫助他,關愛他。這樣的愛應該說是非常獨特而又實實在在的,它沒有半點虛偽。
魏書生對于犯了錯誤的學生,不是簡單地加以訓斥了事,而是通過讓學生寫心理病歷和說明書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對于較為嚴重的錯誤,魏書生讓學生寫心理病歷,包括疾病名稱、發病時間、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幾個療程這五個部分,然后通過這份心理病歷,在老師和其他同學的監督之下,一個療程、一個療程地逐步地改正自己的錯誤或毛玻對于一般性的錯誤,魏書生則讓學生寫說明書,使用心理描寫的方法,描繪出自己心理活動的三張照片,讓兩種思想在照片上曝光。第一張照片,犯錯誤前兩種思想是怎么爭論的;第二張照片,犯錯誤時兩種思想是怎么交戰的;第三張照片,犯錯誤后兩種思想作何感想。通過寫心理病歷和說明書,學生學會了認識自己,分析自己、完善自己、不僅改正了錯誤,還提高了書面表達能力。
魏書生是用愛去澆灌每一棵幼苗,但愿我們每一個正在三尺講臺的耕耘者,都能象他那樣為教育工作奉獻出愛。
談讀書讀書筆記5
《黃岡名師談教學》這本書收集了40余篇論文,這些論文都是出自黃岡的教科研專家、骨干教師、名師之手,涵蓋了學前、義教、高中三個階段,既有對教學現狀的反思,又有對教學操作層面設計與案例,還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有對學生思維能力、數感的培養。整本書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各位名師對教學的熱情,對教研工作的深刻反思,是一本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的好書。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面對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墨守成規,依靠一本教科書,繼續讓學生在課堂上扮演配合老師完成教學設計這部"劇本" 的角色這種觀念是行不通了。我們不僅要擁有較高的自身素質,還得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給予學生正確積極的引導,促進學生課堂的生成,才能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余振興老師的《芻議小學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提出:教材是主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靈活處理,讓教材資源活起來。第一,可以借助媒體制作將靜止的畫面變成動態的情境。第二,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具體情況結合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第三,注意學生課堂的生成,鼓勵質疑問難,善用問題資源。吳麗芬老師的《淺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生成》里面也提到了相同的觀點,要善于捕捉課堂細節,巧用學生的錯誤,捕捉生成資源。在學生課堂上出現的錯誤,要給予積極正確的引導,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思維,挖掘資源中的閃光點。鼓勵學生思考,促進生成,讓整個課堂教學呈現活力。
同時,余校長提出要合理開發和利用數學詩詞、數學笑話、數學成語等等數學史料資源。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體會數學的魅力,從而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情感。涂玉霞老師的《無思維,不數學》中也提到了借助數學小游戲來進行教學的重要作用,她提出:游戲不是學習的敵人,它是學習的伙伴,游戲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她課堂上每天的"趣題懸賞"備受孩子們青睞,使得參與的孩子們直呼腦洞大開。
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提問的環節也不可忽視。在教學中,有的老師為了提問而提問,提問缺少層次,平鋪直敘;有的老師提問是明知故問,停留在表層,沒有引導學生去挖掘事情的本質。這種提問當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提問的合理性,最好的方式是讓學生提問題。
當然,一名成功的老師離不開反思,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始終行走在成長的路上,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反思我們的教學過程,教育行為,教育心態,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反思,才能激活我們的教學智慧。郭愛珍老師的《讓反思成為教學的一種常態》中提出反思不僅僅是教學過程的反思,還有教育行為的反思,教學心態的反思,要以積極的眼光評價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在工作上肯定還是有很多不足的,這需要我們不斷地積累經驗,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總之,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還需要不斷努力的學習。
談讀書讀書筆記6
人生的路有時通暢無比,有時卻命運多舛。生與死好象是一對孿生兄弟,也好象情同姐妹。生與死有時竟是一步之遙的呼喚,不在于崇高與平凡。”旅程的終了,將是我們生命的結束“ 梅特林克的這句比喻很樸實,和冰心的這篇散文《談生命》意境一樣。
生命像一江春水,又像一棵小樹。春水凝聚起許多細流合成一股洪濤,小樹從地底下聚集起許多生力。洪濤快樂的流走,小樹勇敢的破土而出。遇上巉石阻攔,洪濤憤激的沖倒了這危崖,才心平氣和的一瀉千里。小樹也許開滿繁花,他會聽見黃鶯清吟,杜鵑啼血。新月向他們照耀著,他們只想休息,可不得不前進。終于,洪濤流進了大海。也許有一天,他再形成一道江流,再沖倒攔路的巉石。終于,小樹消融在大地的懷里。也許有一天,他又長成一棵小樹,去聆聽黃鶯的清吟。
困難總是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相伴而生,但一旦目標確定,我們便風雨兼程,縱然會碰到若干阻礙,但同時,也有雨后彩虹。有阻礙便有動力,有壓力便有希望,這就是冰心帶給我的:生命的真諦。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經歷種種磨難,在和的生命體驗中,生命表現得始而新鮮,繼而平靜,最終返回大生命母體中,則無歡喜也無悲傷。
這篇文章使我想到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勇士千里救母,終有一天,勇士來到湖邊,湖里的龍囚禁了勇士的母親,勇士憤怒得舉起刀,雙眼通紅的與龍決一死戰,龍死了,勇士也險些丟掉了生命。勇士全然不顧那淌著血的身體各處,跳入湖中去拯救他的母親。勇士不知道的是:這個湖的名字叫做生命。
我想,生命之所以延續著,是因為有希望,希望之光照亮了這個勇士以及每個人將要前進的人生之路。
談讀書讀書筆記7
《談讀書》是一部與《論語》相媲美的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經典。
全書坦示了一種反省和思辨的力量,其思想之博大精深,足可使人們汲取人生路上的精神養分。
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詩與思的完美融合。全書幾乎囊括了這世界上很多我們會遇到也需要明白的道理與他的觀點,上到國家政策,治國之道,下到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有關于生命,死亡等的探討,也有關于友誼,健康,財富等的啟示……
58篇短文集,內容涉及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大多數短文都非常精彩,引用了很多“古人的智慧”,仔細讀,慢慢想,對我們的為人,生活和工作一定大有幫助。
一章一種人生哲學,行文沒有技巧堆砌,沒有華麗詞藻,春風化雨般的存在。
關于學習,培根說,學習的目的在于使人愉悅,在于裝飾和增長才能。
關于死亡,培根說,一個意志堅定、一心向善的心靈是能夠遠離死亡的哀傷的。
關于勇氣,培根說,勇氣永遠是盲目的,因為它忽略了隱伏在暗中的危險和困難。
關于愛情,培根說,愛情在舞臺上,要比在人生中更有欣賞價值。
每章的字數都不多,但是都富有哲理簡單明了。
作為一部智者的思想記錄,是作者人生智慧和經驗的結晶。全書坦示了一種反省和思辨的力量,其思想之博大精深,足可使人們汲取人生路上的精神養分,堪稱世界散文和思想史上的傳世瑰寶。
作為經典,本書耐讀,引人深思,有許多個性化的思考和建設性的想法,即使在今天的社會也能看到其蹤跡。
培根,是西方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與散文學家。尤其是對人性的善惡,剖析得非常透辟,可謂入木三分;并對世事也是深諳真道,堪稱游刃有余,面面俱到。他對讀書的重要性的闡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很受啟迪。
學習的目的在于使人愉悅,在于裝飾和增長才能。當你孤獨寂寞時,讀書可以令人心情舒暢;當你在高談闊論時,學識是一種很好的裝飾;當你在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學識可以顯示出個人的才能。學識可以完善人的天性,而經驗又可以完善學識。因為人的天性猶如自然界野生的花草,讀書就好像修剪花草。而學識本身,雖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淺泛,如果不受到經驗的約束,則難免會淪為空談,貧乏無物。
讀書使人充實,談話使人敏捷,寫作則使人嚴謹。因此,一個不常做筆記的人,就必須擁有超強的記憶力;一個不常與人交談的人,就必須具備睿智的天分;一個不常讀書的人又想冒充博學多識,就必須有幾分小聰明,以掩飾他的無知。
讀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細,哲學使人深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和修辭學使人能言善辯。
總之,“讀書可以修身養性”。
讀書,讀的是他人的人生,映照的是自身的人生觀。
讀書可以修身養性。
書能給人以知識,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希望。
書不僅給人知識和智慧,也給人希望。雖然每天工作都很忙,斷斷續續來看的,但是能拼湊一些空閑的時間去充電,真是極好的事!
談讀書讀書筆記8
伴著淡淡的書香,我翻開了冰心這位世紀老人的《談生命》一文,作為20世紀“同齡人”的冰心,目睹了百年來“中國——世界”的世事動蕩、風雨滄桑;親歷了百年來“個人——家庭”的喜怒哀樂、苦辣酸甜。他作為一個“個體生命”究竟有著怎樣的“生命體驗”呢?
“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這里“感謝生命”的重心顯然是落在了“痛苦”上。
孟子不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如果說機遇是上帝的恩賜,那么磨難則是生活的垂青。苦難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強者則是一筆財富。沒有范仲淹的畫粥為食,怎么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呢?沒有歐陽修的荻稈畫地,怎么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瀟灑詞句?皮鞭下造就了高爾基,貧困、饑餓練就了馬克思。別林斯基說過:“苦難是人生的第一所大學”,孟子也曾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見,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學會面對困難,在逆境中前行,化阻礙為動力。只有這樣不斷地挑戰自我,生命才會精彩。
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從最高處發源,奔流入道;而水道要經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過常變的四時,但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是每一粒樹種都能成樹。但只要流動就不會變成“死湖”,只要生長就不會變成“空殼”!
“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愿你的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造就成一個美麗的黃昏。”是啊,冰心的這一“生命體驗”真是太深刻,太啟人心扉了!
談讀書讀書筆記9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續一直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間。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同,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論述,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因為文章隨手而寫,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因為如此,文章才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區兩頁紙結束確讓我訝異,但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本書上說以論某某為題是要怎么怎么寫的,個人自由嘛,自己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里,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大學時曾經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別的需求,最低級別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生存存在著壓力,現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面對著來自于疾病、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夸張地說,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么人類的其他需求豈不更加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并未因為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為什么?季老說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因為有壓力,人類才會產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展與進步。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對于壓力的解讀不一樣。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便會沖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并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己人生的陪練時,壓力便會成為人生臺階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幫你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我很喜歡季老寫的最后一段話:“壓力如何排除?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屬于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地來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為,我認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作為一名步入社會三年的成年人,生存問題已經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壓力,但是生活不僅僅是為了生存,發展、進步,創造財富都是我生活應有的題中之義。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發展談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雖然通過司法考試,但相對于其他經歷過四年法律本科系統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礎素質及法律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這一點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臉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場合很容易緊張,語無倫次。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勝任檢察公訴工作,是我發展首先面對的壓力。我該怎么辦?季老的話讓我有所感觸……
這次院里組織的比武集中體現了我的不足,三個環節都沒有做好:審查報告,定性分析部分對罪與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匯報,詳略不當;案件辯論,過于緊張,大腦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對這次比武的解讀出現錯誤。我懼怕這次比武,因為沒有什么經驗,擔心失敗,越擔心反而越容易失敗。實際上,比武不是看誰第一,誰倒數第一,而是通過比武,能看到跟別人的差距,取長補短,確定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說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次比武對我而言,成敗事小,收獲事大。與之相關的深層次原因是我臉皮太薄,太看重成敗,因為太看重結果,而忘記自己應該走的路,應盡的力。
季老說: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對于比武結果的擔憂。不擔憂結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長補短。如此,參加比武時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過后,細細想來,我從中可取的教訓也是可觀的。審查報告中,應當將所有關于案件定性的疑問都寫進去,以此作為作為上庭辯論的依據,匯報案件時,案情應當詳略得當,定性應抓住重點,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構成要件……
明年我也許就要獨立辦案了,而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還好,我還有時間,針對自己的問題,我還可以補足。我應該感謝這次比武,它讓我了解了自己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悅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便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季羨林談人生》便是季老以自己一生的經驗教導給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間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談讀書讀書筆記10
☆ [美]海倫.杜卡斯 巴納希.霍夫曼 編選.李宏昀譯.愛因斯坦談人生[M].復旦大學出版社,20xx.
本書作者海倫.杜卡斯曾擔任愛因斯坦的秘書,愛因斯坦去世后一直是愛因斯坦檔案的保管者。霍夫曼博士曾是愛因斯坦的合作者,并曾同杜卡斯女士合寫過愛因斯坦的權威傳記《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造者和叛逆者》。本書給讀者展示了偉人的另一面:他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他也是偉大的人。
*“我名氣越大,人就越笨。”5(感悟:名利是精神負擔,為名利所羈絆就會讓人迷失方向,阻塞思維。)
* 愛因斯坦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清晰的認識和規劃,他在年方十六時寫了一篇題為《我對未來的計劃》的作文,內容如下:11-12
快樂的人滿足于現狀,不大為未來考慮。而另一方面,年輕人總喜歡大膽地暢想未來。對一個嚴肅認真的年輕人來說,盡可能準確地為自己樹立人生目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如果我有幸通過考試,我將到蘇黎世的聯邦工藝學院學習。在那里我將用四年時間學習數學和物理。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自然科學這些分支的教授,我喜愛的是其中理論性的部分。
握制訂這樣的計劃,理由如下:首先,我個人擅長抽象思維和數學思維,不善于幻想和實踐。再者,我的心愿也促使我作出上述選擇。這很自然:人總是喜歡做他擅長的事情。此外,科學工作有一定的獨立性,這也讓我頗感稱心。
* 1927年3月,愛因斯坦反對把他的講課稿發表在《自然科學》雜志上,他向編輯強調:“我不贊成發表這些內容,因為課程的原創性不夠。人的對自己嚴格要求。應當盡可能地把不重要的東西全都刪去,不然就不要指望別人來閱讀自己的作品。”21
* 愛因斯坦毫不介意那些關于他的無恥的謠言和胡謅,他說:“時間是個篩子,重要的東西多半都會漏過網眼落入遺忘的深淵;而被時間挑剩下的,往往仍是些陳詞濫調罷了。”“只要涉及我,即便是小聲嘀咕都會變成嘹亮的軍號。”22
* 愛因斯坦強調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寒傖的,他說:“在大自然面前——以及在學生面前,以為理論物理學家是多么的寒傖!”26(感悟:愛因斯坦反對孤立的探索個人的生活意義,而要置于整個人類的生活目的去努力。同時,也不要孤立的探索整個社會或作為整個的個人有何目的或意義,而要思考作為整體的自然界有何目的或意義。)
* 愛因斯坦在回答一位大學生關于“人活著到底為了什么?”的長信時說道:“要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這個問題合理而且重要。我個人認為,答案是這樣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滿足大家的欲望和需要,并建立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這就需要大量的自覺思考和自我教育。”29-30
* 愛因斯坦回答一位年輕人關于如何處理與父母的沖突的來信時說道:“我得坦率地說,就那些決定孩子們人生方向的重大決策而言,我不贊同父母施加影響。這種事應該由孩子自己說了算。不過,當你想要作出你父母并不贊成的抉擇時,你得捫心自問:我的內心深處是否已經足夠獨立,使得我能夠在違反父母意愿的同時不喪失內在的均衡寧靜?如果你對此沒有把握,那么我不鼓勵你采取下一步行動。以上就是你作出選擇的唯一依據。”31
* 在關于經驗和理論的關系上,愛因斯坦強調:“沒有經驗作基礎,我們掌握不了真理。然而,當我們探索得愈深入,理論愈包羅萬象,決定理論的所必需的經驗知識就會愈來愈少。”33他還認為,理論才能“擊中事物內核”,因此,“物理學家不能滿足于遵循現象、單純從現象來思考問題;他必須運用推理,探究事物的深層形式。”33
* 愛因斯坦認為,對“美好自由的生活”的向往自古有之,而這熾熱的愿望“只有在對世界萬物的愛和理解中”才可能實現。他在給鄰居家的女兒的紀念冊上寫道:“啊,年輕人,你們可知道,人類并不是從你們這一代才開始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你們可知道,歷代先輩們都同你們有著一樣的渴望——然而總是有種種困擾仇恨令他們紛紛碰壁?你們可知道,只有在對世間萬物的愛和理解中,這般熾熱的愿望才可能實現?無論男女老幼、飛禽走獸、樹木花草還是日月星辰,在愛和理解中,讓它們的歡樂成為你的歡樂,它們的痛楚成為你的痛楚。睜開眼睛,敞開心扉,伸出雙手;不要像祖先們那樣,貪婪地沉溺于歷史的毒酒中。讓整個大地都成為你的祖國吧,這樣你的一切努力都將成為福祉流布四方。”
34(感悟:愛因斯坦對人類的赤子之心蒼天可見!)
* 愛因斯坦坦誠自己有著宗教情感,但他也認為很難相信“憑借祈禱、憑借向超自然的上帝表達愿望就能影響事物。”他相信:“世間發生的一切都有自然規律決定,人類行為也是如此。”他的宗教情懷與一般人所篤信的宗教大不相同,他是建立在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之上的,“任何一位認真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深信,有那么種精神顯現在宇宙規律中——它遠遠超越了人的精神,面對它,能力有限的我們應當謙卑敬畏。”37
愛因斯坦給孩子們的圣誕賀卡中寫道:“請學會從別人的幸福快樂中感受自己的幸福,而不要通過同類相殘的無聊沖突來獲得幸福!只要你們心中能夠容下這一線天良,你們生活的重負就會變輕松,起碼會變得容易忍受;你們就能耐心而無畏地找到生活之路,把歡聲笑語帶到四面八方。”38
愛因斯坦深信藝術發展與科學成就之間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他說:“當世界不再是我們個人欲求的對象,當我們以自由人的身份欣賞、追問、探究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就進入了藝術與科學的領域。如果用邏輯的語言來組織描繪所見所聞,那么我們從事的就是科學。如果傳達印象所假借的形式沒法用理智來知覺卻能被直覺所領悟,那么我們從事的便是藝術。這兩者的共同之處,就是對超越個人利害與意志之物的熱愛與獻身。”43
愛因斯坦強調“宗教情感”,但超越了“神”和“上帝”的束縛,他說:“我不相信個體能夠永生。我認為倫理道德是人類自己的事,無需什么超越于人類之上的權威。”45“用邏輯把握深奧錯綜的關系,這種體驗也能造就宗教情感,但它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宗教不同。它是對物質宇宙所表現出的系統結構的敬畏。我們不會因此而塑造出一個人形的神,會向我們提要求、會對我們這些個體生命感興趣。在這種宗教情緒中,沒有意志,沒有目標,沒有必須,有的僅僅是存在。正因為如此,像我們這樣的人才會認為倫理道德是純屬人間的事,盡管它對人類來說最為重要。”83-84
“我不信仰人格化的上帝,我也從未否認過這一點,我一向說得清清楚楚。如果我身上有什么可以稱之為宗教性的東西,那就是對迄今科學所能揭示世界結構的無限敬畏。”51
愛因斯坦認為:“肉體和靈魂并不是不同的兩件事物,它們只是接受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式罷了。”44因此,他反對神秘主義,強調“脫離肉體的靈魂概念是空洞而沒有意義的。”47
“智慧并非來自學歷,而來自終身不懈的探尋追求。”
“如果一個人不滿足于表面現象而要深入探索,那么這項工作就是艱難的。”53(感悟:讓人感受輕松的工作,實際上停留在表面現象,是膚淺的工作。)
愛因斯坦認為,“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可能產生于雄心壯志或單純的責任感;它只能產生于對人、對客觀事物的愛和獻身。”54(感悟:客觀責任難以真正激發人內心的沖動,而主觀責任激發內心的源動力。一切都必須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大愛的基礎上!)
愛因斯坦說:“上了年紀的人,倘若能夠為年輕一代的奮發有為感到歡樂,那么他自己也能重新煥發活力。”61(感悟:作為老師,學生的上進心和活力也會激發老師們的上進心和活力。)
愛因斯坦說:“和搖擺與恐懼和希望之間的年輕人相比,年長的人距離永恒更近。我們上了年紀的人,更能體驗那種最純粹的真與美。” 61(感悟:只有對人性深刻理解的人,最求“最純粹的真與美”,才能成為“掙脫枷鎖的自由人”。)
德國有句諺語:“每個人都用自己的鞋丈量。” 愛因斯坦評價說:“這句話的要點,當然是說,人總是根據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即以己之心度人之腹。”64(感悟:每個人對他人的評價和解讀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標準去衡量的,很少有人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別人,這是人與人之間誤會和偏見的根源所在。)
愛因斯坦寄語年輕人:“千萬別把學習視為義務。學習是個令人羨慕的機會,使你們能夠領略精神領域中美的解放力量;它不僅足以自娛,而且能使你們將來為之工作的社會受益。”67(感悟:怎樣看待學習?古人有“為己之學”和“為人之學”的分野,今人有外在動力和內在動力之分。不要把學習視為獲取財富和名利的手段,而要把學習視為使人精神解放和情感充盈的途徑,因此學習是人追求自由的內在需求。)
愛因斯坦說:“科學研究真是絕妙的工作,前提是人無須靠他維持生計。用來謀生的工作,應該是自己有充分把握的那種。只有當我們無須對任何人負責的時候,科學事業才會妙趣橫生。”67(感悟:人的創造力在什么時候才能迸發?心靈自由的時創造力才會噴薄而出。當然,創造性工作本身也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奴役。另外,愛因斯坦認為謀生的工作未必與自己的愛好和事業完全對等,他自己提出狹義相對論時他是瑞士聯邦專利局的職員,而他敬仰的哲學家斯賓諾莎以磨鏡片衛生。)
愛因斯坦說:“選擇工作不能光看自己內心滿意與否,還得看它是否被公認為有益于大眾。不然的話,即使你要求得再微不足道,你也是寄生蟲。”(感悟:從心理學講。這是在強調社會性動機的重要性。)
愛因斯坦一方面強調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人類,無論他是美國人還是德國人,猶太教徒還是異教徒。”另一方面他也悲嘆:“令人悲哀的是,以國民身份和文化傳統為依據的劃分依然在當代生活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72(感悟:對個體的尊重就是對整個人類的尊重,也就是對自己的尊重。站在你面前的人不僅僅是叫“張三”或“李四”的具體的人,還是整個人類。人與人之間之所以不平等,其根源就在于身份文化造成的等級劃分。)
愛因斯坦說:“我無法想象一個人格化的上帝,他直接影響個體的行動,或親自審判自己創造的生物。我無法做這樣的想象,盡管現代科學已經對機械因果律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質疑。我的宗教情感,只是對那無限高明的宇宙精神的欣賞、崇拜。我們這孱弱而稍縱即逝的理解力僅能把現實揭示出小小的一點,而宇宙精神就反應在這小小的一點上。倫理道德固然極其重要——但這僅是對我們而言,并非對上帝。”79
愛因斯坦把自己描繪為唯理論的皈依者——數學簡潔性(這就是他所說的“美”)的追隨者,是在審美沖動的驅使下,去審視日常經驗,然后喜出望外地發現和解釋。
愛因斯坦的科學靈感的主要源泉是他的宗教信念,即“對簡潔、美和宇宙之崇高性的信念”。81
愛因斯坦認為:“客觀世界中的交錯紛紜,都可以通過簡單的邏輯概念來理解、把握。”83
愛因斯坦認為:“緊靠知識和技藝不足以讓人類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人類完全有理由把高尚道德標準的踐行者置于客觀真理的發現者之上。”84
怎樣對待過去的偉人?愛因斯坦告誡道:“不要為多少世紀以來誕生在你們國土上的偉人而自鳴得意——這可不是你們的功勞。還是想想吧,你們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又是如何遵循他們的教導的。”85(感悟:郁達夫在紀念魯迅的中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群。”這與愛因斯坦的想法是一致的,尊重偉人和英雄不是以其沾沾自喜,更重要的是遵循他們的教導。)
愛因斯坦認為,“音樂并不影響工作。這兩者都是從同一個渴望之源汲取營養,而且它們給人的慰藉是互補的。”94這從愛因斯坦快演奏小提琴,熱愛巴赫和莫扎特等18世紀音樂家的作品等興趣可以得到印證。
愛因斯坦認為,“只有把整個身心全部奉獻給自己事業的人,才可能成為真正的大師。”94
愛因斯坦強調,“有些人生來就是孤獨者,你懂的,因為你也是。”(感悟:享受和品味孤獨,孤獨不是壞事,能夠平靜地對待孤獨反而說明其內心是十分強大的。)
愛因斯坦說:“當今人們的倫理道德之所以淪喪到如此令人發指的地步,主要是因為由于生活的機械化和非人性化——這是科學和技術思維發展的一個災難性的副產品。”99“我越來越把厚道和博愛置于一切之上……所有這些被吹捧的技術進步——我們的所謂文明——就如同病態罪犯手中的利斧。”107(感悟:技術理性帶來的弊端連科學家都忍不住了!)
愛因斯坦認為,“對于人類來說,通向偉大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親歷苦難之路。”105
愛因斯坦借鑒威廉.布什(Wilhel Busch)把節制定義為“節制,就是‘不做’各種事而得到的快樂”,他把寬容定義為:“寬容就是那些習慣、信念、品味異于自己者的品質、觀點和行動作出友好的評價。”他還強調:“寬容并非對他人的行為和感受漠不關心,理解和同情必須是題中應有之義……”108
愛因斯坦強調獨立人格的重要性,他說:“任何高尚偉大的成就,藝術也好,科學也罷,無不出自獨立的人格。當文藝復興是個人可以不受束縛地發展自己的時候,歐洲文化才從沉悶的停滯中取得最重要的.突破性進展。”108
關于國家和個體的關系,愛因斯坦認為:“為了確保個人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國家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倘若國家變成主體、個人淪為唯命是從的工具,那么一切好的價值就淪喪殆盡。”108“只有當社會足夠開明,個人可以自由發展自己的能力的時候,人類社會才能取得有價值的成就。”109
愛因斯坦強調:“我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111
愛因斯坦強調:“人類最重要的努力,莫過于在實踐中為道德而戰。我們的內心平衡甚至存在本身都有賴于此。只有實踐中的道德才能給生命以美麗和尊嚴。”“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讓道德成為活生生的動力,并使人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道德不應該建立在神話或權威之上,否則,對于神話或權威之合法性的質疑,會令健全的判斷及行為淪落無根。”115
諾貝爾獎獲得者馬克思.馮.勞倫在愛因斯坦六十壽辰時給他寫的賀卡中寫道:“你站在自己的命運之上。”129
一位因被人錯認為是男孩的女孩給愛因斯坦寫信訴苦,愛因斯坦回到說道:“我并不在意你是女孩,但關鍵是你自己不要在意。”135 (感悟:對于別人的非議、誤會和偏見,不要苦惱和在意。《詩經》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人的一生不可能被所有人完全理解和認同的。)
萊奧.貝克是猶太學者領袖,與納粹德國作堅決斗爭,愛因斯坦十分認同他,贊美道:“你從不恐懼,也從無怨恨。這樣的人才堪為我們效仿的楷模。身處由自己一手造就的苦難中的人類,能夠從你身上獲得安慰。”1954年3月17日,貝克在祝賀愛因斯坦75歲生日的賀信中說道:“在那些對道德存在與否的追問只能得到‘否’的回答的日子里,當人性概念都遭到深切質疑的時候,我有幸想起了你,頓時感到內心恢復了平靜和力量。多少個日日夜夜,你站在我的心中對我說話。”141(感悟:一來可以看出愛因斯坦對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崇仰。另一方面可以認識到“知己”的價值和標準,即“你站在我心中對我說話”,這是知己的最高境界。)
愛因斯坦說:“好的和高尚的人往往孤獨——而且必須如此——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自己的空氣中自由呼吸。”143
愛因斯坦十分強調道德的重要性,他說:“歸根結底,一切人類價值的基礎在道德。”158
本書譯者李宏昀認為,“今人熱衷于求異,無意求是,這無疑造成了各種混亂。”157
本書譯者李宏昀認為,“每一個人都需要珍惜來自生命本身的思想收獲,并盡最大的努力讓這種感悟深入下去,他會因此越來越快樂,逐漸體驗到發自生命深處的那種愉悅,這種愉悅是其他任何愉悅都無法替代的,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談讀書讀書筆記11
近來讀了魏書生老師的《教學工作漫談》一書,從書中學到了不少的東西,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已經工作第六年,剛工作中的熱情逐漸的減弱,而今有時候很頹廢,對周圍的一切不感興趣,開始埋怨,氣餒。其實想想最主要的還是要從改變自己做起。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責環境,一絲一毫也不見效果,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助長別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蠻。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氣中的一分,用來改變自己,就能使自己發生變化。
換句話說: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太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難教育,常常是我們自己的方法少。所以說,人總要面對一個不盡如意的環境,總要從改變自己做起,才能適應環境,進而使環境朝著如人意的方面改變一絲,改變一毫。
處理犯錯誤的學生,幾乎是每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每天的“必修課”。一般老師的做法,無非是先寫檢討,在批評教育,情節嚴重者請家長或行政處分。而寫檢討,不僅檢討書是千篇一律,還不能觸及學生的內心深處,不容易找到糾正錯誤的有效方法。請家長或行政處分,容易使學生產生敵對情緒,激化師生矛盾。而魏老師卻另辟途徑,他在《班主任工作漫談》中主張:“對于犯錯誤的孩子,應該嘗試讓他們寫說明書,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家長和老師先不要去批評孩子,讓他們在說明書中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他們的印象會更加深刻。”而且讓犯有錯誤的學生寫一寫犯錯誤時的心理活動“說明書”,這樣做可以鼓勵學生“使用心理描寫的表達方法”,“深入到自己的內心深處”,“觀察自我,分析自我”,從而進行自我教育。
犯錯誤唱歌,犯錯誤寫心理病歷,犯錯誤做好事,犯錯誤寫說明書。既幫學生改正了錯誤,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魏老師對犯錯誤的同學并沒有以“懲罰”處之,而是以唱歌、做好事等來作為對過錯的“補償”。學生就是在“補償”的過程中,提高了認識,明確了是非觀念。例如,有的同學為了“將功補過”,主動幫別人當值日生,主動幫同學解決困難。因為他認為參加值日勞動是光榮的,幫助別人是光榮的。由此看來,“懲罰”與“補償”絕非字眼的差別及教育藝術的不同,它體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和教育觀,從而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育人效果。
《變“?”為“!”》主要是針對學生寫字姿勢不正確而寫的文章。原來在他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寫字姿勢不正確,彎著腰,弓著背,眼睛離練習本很近;有的則偏著頭寫。他不是說:“請同學們坐直!”更不是嚴厲地說:“不許趴桌上!”而是幽默地說:“請把問號拉直,邊成感嘆號,好嗎?”在這快樂的氣氛中,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的姿勢。
魏書生老師的這本書,我還未完全吃透,相信它會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幫助我解除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困惑。
談讀書讀書筆記12
今天窗外下著小雨,我坐在窗前,伴著淅淅的雨聲,捧著冰心的《談生命》,不僅被她的文采所吸引,還被她對生活的熱愛所感動。
這篇文章通過擬人化的手法,莊重有富含思想,形象地揭示了生命的一般規律,表達了堅強的意志和豁達的精神,令我愛不釋手。
特別冰心奶奶在文章中寫的這樣一句話:“我不敢說來生,也不信來生。”讓我浮想連篇。言下之意是要好好把握今生,奶奶認為生命賦予我們每個人的只有一次,每個人在人生舞臺上只有一次演出的機會,序幕拉開了只有好好珍惜,努力表演,直到完美落幕,才能不枉此生,人生才算活得精彩。
我的感受也正應了書上的另一句話:“生命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會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的時候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痛苦何嘗不美麗?”是啊,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快樂的時候要感謝生命,因為有了生命,你才有了感受快樂的機會;相反,痛苦的時候也要感謝生命,正因為有個痛苦,人生才多了一次磨練意志和豐富經歷的機會。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風雨過后見彩虹。要時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感受生活,去善待一切,此時你會發現生活會多么美好。
就比如我吧,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時候學習起來感到很順利,功課也做得得心應手,有的時候卻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令我有些難堪,甚至有些喪氣。通過閱讀這篇文章,更加讓我領悟到勝不驕,敗不餒的人生道理。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是鮮花鋪成的道路,總會經歷許多風風雨雨,很多時候經歷就是一種財富,只有單一的經歷是枯燥的,只有通過艱苦的努力,付出辛勤汗水收獲的成功。才更值得人們去珍惜,才會感到真真的幸福和快樂。要熱愛生活,生活中并不是沒有需要的東西,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
談讀書讀書筆記13
在大家的推薦下,我拿起了魏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一書,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和反思下,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做老師的不容易,要做一名大家都愛戴的老師就更不容易了。
魏老師說過:"我是屬于愿意當班主任的那類老師。做教師而不去當班主任,那真失去了增長能力的機會,吃了大虧。"我踏上工作崗位已經九年半了,其中七年半的時間我當起了班主任,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階段,我發現我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是偉大的,是什么都知道的知識豐富的老師,他們會模仿你的一言一行,因此在與他們的相處,讓我感受到了自我的價值,但是,看了魏老師的書后,我發現其實在做班主任的這份工作中隱含著很多的學問,只有你不斷的摸索,嘗試,你才會進步,才會提高自身的能力,讓你在做班主任的工作時,輕松又成功。
其次,魏老師在管理班級的理念就是平等民主,我發現這一點我和他頗有相似之處,我們喜歡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有人格的個體,與他們商量和討論班級管理,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事情,讀書筆記大全《《班主任工作漫談》讀書筆記800字》。但我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應該像魏老師學習的就是不管孩子情況如何,管理地如何,我缺乏了及時的反饋制度,就算有也是建立在老師的基礎上,我應該讓孩子們觀察孩子們的管理,讓孩子們來反饋他們自己的表現,這樣我相信在班級管理時會更加完善,對孩子樹立主人翁意識也會更加有效。
還有,在每接到一個新班級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看哪個孩子聰明,哪個孩子難教,接著就埋怨他怎么怎么樣,家長怎么怎么不配合,但是看過魏老師的書后,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難教,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太少。"真是讓人不得不佩服啊,我想以后在遇到問題時要變換角度思考問題,選擇積極的角色進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來適應老師,作為一名教育者而是要去努力適應自己的孩子。只有教師熟悉,適應孩子,由此才能去改變孩子,使師生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和成長。
總之,在閱讀過《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之后,雖然零星的寫了幾點,但我感悟很多,如他的以"德"育人,以"法"治班,還有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都是我要學習的地方。當然,在品味魏老師的感慨和收獲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系,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這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品位。
談讀書讀書筆記14
《談生命》是冰心的作品,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為例,揭示生命的生長、壯大和衰老的普遍規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與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則,同時表達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
一篇《談生命》教學結束了,我相信它在我們師生心中引發的關于生命及其意義、價值的思考與回味是悠長的。
在語文教學中有機滲透生命教育,實際上是學科教師在做德育工作,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國家對我們每個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我們語文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認真解讀和剖析每篇課文中的生命意識,同時結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人生經歷,來體會生命的可貴,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對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德育點”內容進行挖掘,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滲透生命教育
以上只是我在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粗淺嘗試,探究的路還很長。生命教育不是自立門戶、另起爐灶。而是要有機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各門學科、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生命教育。我深切體會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關鍵是滲透,要融于語言文字的誦讀、品味、感悟、寫作之中,要貫穿在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訓練之中,要體現在每一個環節的精心設計之中。這是一種心系學生未來的真教育,它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生命之貴、生命之美,從而激發自己生命的活力,讓它綻開出美麗的生命光彩!
談讀書讀書筆記15
今年十月,我讀了朱光潛老先生的《談修養》,收獲頗多,但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點不以為然,以為這種書,又是在講什么大道理,與自己可能相距甚遠。可是,當我讀了第一談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我被這本書征服了。我覺得這正是我——一個大學生,一個有夢想的、想有所作為的大學生,現在需要的東西。平淡的語言,樸實的文字,卻能引燃心中的熱火。當讀到"長夜漫漫何時旦"時,我深刻地感受到幾輩人對于"三部曲"的無奈而又無助的心情;當文中談到幾個認識的時候,我又沉重的感受到作為青年人的重擔——祖國的明天掌握在我們的手中。但是,現在的我,擔當此任嘛?我懷疑,我迷茫,希望從接下來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首先,朱老師就用樸實的文字,談了自己對立志的看法,其中,他的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給了我很深的影響,而我又根據自己的理解,簡要的總結為:力而能為、即做不延、盡職盡責。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夠履行的信條。文章中又提及到"奮斗"一詞,我認為如果人生不能奮斗,就失去了生命本來的意義與價值。懂得奮斗的人,就能征服所有的困難。俗話說的好:"有志者事竟成"。在青年時代的我們如果設定了目標,就要努力向前。如果在過程中受到些磨難——這是對人生的考驗,就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奮斗拼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克服困難。都說一個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性格來決定的,然而,我覺得人只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理智對待,認真思考,不驕不躁,困難就能迎刃而解。
接下來,給我影響較深的是朱老先生對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關系談及。一個國家,要想復興,要想強大,就必須要有人站出來。曾經梁啟超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所以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看現在,還要看將來。而祖國的將來也就是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人。為什么我要引入這段話呢?因為我們,作為哈工大人,作為經過層層選拔而挑選出來的人,就要勇于承擔重任,勇于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他人,盡可能的改變周圍的環境與氣氛,使之朝好的方向發展。朱老先生還指出,我們必須在心理養成對于個人努力的信任。因為許多人仍妄存僥幸的心理,許多人都把立國的希望借助于他人的身上。如果這樣,國家只能是衰退,受他國。所以我非常贊同朱老先生所說的,"必須要摒棄而且消滅社會上一切僥幸茍安者、頹廢因循著和夤緣幸進者。"。
前幾日,做了一個關于幸福的活動,讓我拿著攝像機,跟著主持人,詢問"你幸福嗎?"這個主題的相關問題。對于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觀:學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學業有所成,畢業后是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教師的幸福則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有好的科研,自己的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否學業有成;工人的幸福則是建立在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是否順利;老人的幸福則是建立在身體的健康,兒女的孝順……每個人,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段,都有著不同的幸福觀。而幸福來自于什么?朱老先生表示,幸福,是一種享受,不僅是肉體,也包括心靈。一個人的思想有多深,他的幸福感也就有多深。
《談修養》這本書不僅在文字上面給了我極大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也給了我很大鼓舞,讓我改變了很多。它讓我知道,如果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摒棄"懶"的思想,堅持自己的"三此主義";它讓我明白,做人一定要真誠,要有修養。一個人的品德涵養往往體現在一些小的事情上面。與此同時,它還讓我懂得,在工作中,一個個人能力強大的集體里,只靠一個人是不能有所發展的,必須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創造輝煌,取得成功。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俗話說"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關鍵在于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理解學習,相互體諒關心,只有人與人的關系融洽,生活才會愉快。
【談讀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談讀書讀書筆記12-31
《談讀書》的優秀讀書筆記09-14
《談美》的讀書筆記10-12
《談修養》讀書筆記04-28
談美書讀書筆記01-31
《談美書簡》讀書筆記09-23
《談美》初中讀書筆記07-08
《葉圣陶談閱讀》的讀書筆記08-06
談美朱光潛讀書筆記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