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思考》讀書筆記(精選26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慢思考》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1
馬上兩周了,書卻沒有讀了一半。不過對思考和行為的方式已經有了基本了解。
大腦通過快思考(且稱為直覺)和慢思考(且成為理性)對某一 事物/事件 認知,隨后根據認知做出反應。直覺會首先接觸到所有的 事物/事件 ,調動
記憶、感官、當下情緒等等因素對 事物/事件 進行一個初步評定(例如:好壞、喜歡厭惡、難易等等),并將評定結果傳遞給
理性。理性可以選擇相信這個結果,此時人會對當前的結果做出對應的行為;當直覺無法對某個事物/事件做出合理的認知和評定,或者理性認為直覺給出的結果超出了一般情況,或者理性本能的對直覺產生懷疑時,理性就開始真正的發揮作用了。理性通過調動注意力、記憶和感官以及其他因素等對直覺給出的結果或者直接對事物/事件進行客觀的、帶邏輯性的重新認知和評定,得出更具有客觀性的結果,從而影響身體做出反應。
請于閱讀完下面的問題后在 2 秒鐘內給出答案:
池塘內有一片水草,水草以每天一倍的速度生長,48 天后池塘會被長滿。請問池塘被水草覆蓋一半時需要多少天?
答案是 24 天。
我第一次回答也是 24 天。但是回答完就發現有問題了。 仔細算算,就會發現正確答案應該是 47 天。能感覺到直覺和理性了嗎?有種更通俗的說法,是能很快算出47 天的的人比回答 24 天的人要聰明。
我們通常說的 “聰明” 不光指天賦,更多的是我們能夠調動更多的注意力讓理性充分發揮作用。
那么,怎么更多的讓理性發揮更多的作用呢?
sorry,我還沒有找到答案。不過對直覺的分析結果做更多的懷疑和對事物/事件分配更多的注意力應該可以提高自己的正確認知。但是如果每天都對自己接觸到的各種事物/事件都分配很多注意力并認真思考,會不會很累呢?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2
據說所謂科學的方法無外乎合理的定義與區分,比如這本《思考快與慢》,其實就是給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么思考的。作為一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作者丹尼爾·卡尼曼確有獨到之處——傳統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實證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于為什么會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應的反應,似乎就是本書試圖要告訴讀者們的。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讓人興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類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書中一開始就提到的系統一與系統二,系統一是快思考,簡單、迅速、自然、接受、直覺;系統二是慢思考,分析、質疑、評估、反省。絕大多數時間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統一,而它正是人們普遍不理性的基礎。系統二或許可以稱為理性,理性確實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導、監控和影響系統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這種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
如此一來,理性反而顯得稀缺了起來。從書中的內容來看,理性似乎總是相似的,與專業訓練、習慣、專注度等息息相關,而不理性則有各種各樣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響、利害得失的顧慮、環境效應……快與慢的結合中,理性與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盡管覺得用系統一、系統二來進行分類顯得挺唐突,卻也覺得這樣的泛化定義也很不錯,畢竟喜歡草草下結論定答案是系統一的風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說法之前,似乎編號是最好的方法。
區分了快思考與慢思考,下好了定義分析了特點,接下來談的就是各種現實體現。比如啟發與偏見,往往就是外部樣本信息影響了思考系統的反應。能夠啟發的往往是系統二,形成偏見的通常是系統一,因為系統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信息,得到了概念和規律之后就把一切丟給了系統一,開始了“不假思索”的運作過程,卻忽略了所獲得的外部樣本信息是否周全可靠。偏見其實是輕松獲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種對自身有限資源進行自我保護的特性。
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偏見的存在,至于是對內還是對外的利用,就看各種具體發揮了;比如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不過是因為人有限的精力和記憶力使得我們往往通過建立一個信念和一種思維結構來解釋一切,從過去到未來莫不如此,而這種思維結構又基于對自己有利的基礎之上。這種思維結構能夠修正完善卻很難推翻重構,因為推翻重構會造成回憶的錯亂。
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愿意完善自己的思維結構,放寬知識面、多采納外部意見、敢于面對失敗并通過更專業的訓練來獲得更好的效果——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來自思考系統的局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縮小這種局限性而已。至于選擇與風險,在乎于關注點和注意力的著力點以及趨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于延伸的利用更是不勝枚舉……
一些理論,加上大量有趣的實際案例分析,構成了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簡單易懂的書籍。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并不是自己了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錯覺是自然而然的時候,是不是會把心放得更寬、把眼界抬得更高呢?
或許是吧!因為思考了思考是怎么思考的,才找到了我們每個人的局限性。發現問題最重要,因為沒明白問題,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過程,可我們慣于追求結果;問題往往不只是判斷,可我們常常喜歡判斷。當我們習慣于簡化一切提煉一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渺小的自己其實也被簡化和提煉了呢?如果有,那就學習一下這本書的理念,時不時通過測量經驗自我來了解自身系統一、二的運作情況,通過補充體驗來避免認知錯覺從而增加過程完善思維模型;時不時思考一下生活,嘗試改變問題、增加開放性,避免忽視過程,小心每個答案……如此或許才能有更多的成長吧!要學會思考,還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么思考的這個問題。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3
這本書是9月4號買的,現在都兩個月了才看了200多頁,也就看了一半吧。網上對這本書的評價也很高。這本書看起來比較枯燥,大部分是通過心理學實驗來闡述主題。書中概括了思考的兩個系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類似于直覺,系統2類似于理性。整本書也就圍繞系統1與系統2如何協調工作的。
直覺與理性的分寸我們有時很難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個人不同事對直覺與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們往往會把它們搞混。直覺與理性并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有時直覺些好點,有時卻需要理性些。在對待我們無法處理的事,直覺或許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維去苦苦搜尋答案,還不如當機立斷給一個答復。這好比一個小學生做一道大學高數題。對于他來說直覺與理性對這道題的答案都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直覺的給出一個答案,然后用剩下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直覺與理性的選擇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們先要學會嘗試。只有嘗試后你的直覺與理性才有發揮的余地。
人生像是一個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參數太多,可能我們這一輩子都不能求解出這個方程式,但只要我們不斷的去嘗試,用嘗試后得到的結果來擬合這個方程式的曲線。每一次嘗試的結果都會使這根曲線更加準確。被擬合好的曲線也會指引我們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書也對成功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認為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成功是源于運氣和光環效應。不管我們的專業知識有多豐富,對于我們從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說對于工作的決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覺還是理性,有時效果是一樣的,之所以我們成功是因為運氣好罷了。如果你之前有過成功,那么這次的成功就會在光環效應下再次夸大。你的成功會被放大,而你的失敗會被縮小,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很少聽說偉人的失敗,就算偉人失敗了,我們也會找各種借口說服自己,“那不是失敗,只是失誤罷了”。
運氣像是跳動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時它會跳到你的袋子里。而我們能做得就是把我們的袋子撐的更大些。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還是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我們的袋子就會被撐的更大,運氣跳進來的幾率也就會更大。當然我們也應專注自己的選擇,不要去開“多進程”,“多進程”會用去我們過多的調度消耗,得不償失。
如果天上會掉餡餅的話,那請把你手中那個袋子撐的更大些吧,去收獲成功后的那份感動吧。
我們對成功有著巨大的渴望,可當我們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時候,我們內心卻充滿了浮躁和迷茫。
浮躁的時候,我們需要盡快讓心平靜下來。我們需要思考,靜靜的思考。拋開手機和電腦,拿一本書背上小包,帶好干糧。一直往前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坐在草坪上靜靜的領會書的韻味。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美美的睡上一覺,感受陽光的溫度,聆聽鳥兒的歌聲,傾聽不遠處溪水的流動。餓了就一邊品嘗帶來的干糧一邊遙望遠方無盡的地平線。親近大自然,讓浮躁不安的心慢慢平靜下來。
迷茫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在路途中停下,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做的選擇,開始試圖說服自己放棄。我們該怎么辦。記得年小時和奶奶走夜路,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中,看不見前方的路,總是左顧右看,總擔心會落水。而奶奶卻一直要擺正我的身子,說道:“別動,往前走。”在人生的道路也如此,我們常常會迷失了東南西北,但我們卻能分清前后左右。在我們不知道該往哪走的時候,請往前走吧,按著原先的計劃走吧。
在迷茫的時候好好問問自己內心,為什么你面朝的是那個方向而不是其他別的方向。請回頭看看那個過去的你和那雙一直在注視你前進的眼睛,它在不時的對你說:“再往前走點就到了!”你現在停下了腳步,跟自己說你要放棄,你還對得起過去的那個你嗎?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4
本書主要介紹了在我們這個信息超載的時代,怎樣做才能讓自己專注起來,讓大腦的思考變得科學高效。
這本書的讀書節目,我聽了三遍,做了如下的整理。
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1、克制自己看手機的頻率,讓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更加的專注,才能提高一個有效時間段內,事情的完成質量。
2、早睡早起,最好在睡前的一個小時遠離電子設備,而選擇舒緩的運動或是閱讀紙版的書籍,讓自己進入睡眠預備狀態,最佳的睡眠時間為10點,起床時間為5—6點。早上是最清醒的,可以集中處理更為重要的事件。
3、將事情進行分類,批量的處理。類似的事件,在一個時間段進行處理。特別繁瑣又不是很緊要的事件留在最后處理,也要批量的來,一次性完成,不要夾雜在中間,影響自己的思考。
4、正確面對壓力,給自己適當的解壓,不要刻意去想事情的困難,讓自己在沒有做的時候就發怵。在處理任務的時候也要放松心態,可以讓思維更加理性,清晰。
5、放空大腦,給大腦足夠的休息時間。才能更好地去思考。
延伸:
1、睡眠不足會讓反應遲鈍,智力下降,所以一定要早睡!
2、少吃油大的,舔分高的食物,這些食物會讓自己變遲鈍。
3、刷朋友圈,知乎等等社交類軟件,都是時間殺手,要克制!要克制!
4、練習冥想,一天幾分鐘,慢慢地成為習慣。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5
“我們往往想要找到一種更慢、更嚴謹、需要投入更多腦力的思考形式,這就是慢思考。與之相反,快思考既包括直覺思維的不同形式,比如專家式和啟發式,也包括感覺和記憶等所有無意識的大腦活動。”
全書分為5個部分:通過雙系統進行判斷和決策的基本原理、啟發式判斷法研究與難以具備統計型思維探索、人腦的局限、決策制定的性質與理性“經濟人”原則、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的區別描述。其中最精彩的莫過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前者指出了理解全書的基礎,后者則刷新了我們對日常決策過程的看法。
卡尼曼將我們的認知系統分為兩個部分:系統1反應快速、依賴直覺,而系統2則懶惰,工作起來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確。我們每天都在兩個系統間切換。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讓被測者觀察打籃球的視頻,其中,穿不同顏色隊服的運動員不停傳球,被測者的任務是記錄穿某種顏色隊服的人傳球次數。視頻中出現了一個大猩猩,當結束實驗,研究人員詢問被測者是否發現什么異常,結果大多數人都表示沒有。為什么?記錄傳球次數占用了系統2,發現大猩猩這樣的任務被忽略了。這種認知差異使我們的直覺充滿錯誤,例如,對于復雜而華麗的句子,我們會覺得信息量豐富、贊嘆不已,盡管它們沒有傳遞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簡單說來,如果我們聽從自己的直覺,就常常會因為把隨機事件看作是必然事件而犯錯,就像“守株待兔”這個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關于大腦的局限性,作者進行了詳細的劃分,比如光環效應、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可得性偏見,前景理論等。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錨定效應”,即人們在回答某些問題時會從一個初始值(錨定值)出發,將數值調整到自己認為正確的范圍后停止。但這種調整往往是不充分的,當你給出錨定值,你就可以影響人們的評估結果。
有這樣一個促銷案例:某超市以九折銷售水果罐頭,有一半時間擺出“每人限購12罐”的告示,這期間買了罐頭的消費者平均購買7罐,而沒有限購的另一半時間,平均每人購買3罐。由此可見,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產生的效益是非常客觀的。事實上,并不僅僅是促銷領域,如果我們了解到大腦的局限并有意識地去避免,對于提高效率和理性決策非常有益。這也是我為什么堅持讀管理類書籍的原因,前人理論化系統化的經驗總結能夠彌補工作經驗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指導我們的工作,在職場少犯錯誤有時也是一種優勢。
《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尼曼的這本書充滿智慧,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豐富的實驗案例讓復雜的理論通俗易懂。和許多古板嚴肅的經濟學教科書不同,這本書的顯著風格是“飲水機旁的閑談”,讓人感到輕松愜意。讀完后,我受益匪淺,開始反思如何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務,如何脫離光效應和可得性偏差來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如何避免錨定效應導致的非理性消費。我決定在快速的生活節奏中,培養和提高慢思考的能力,慎重對待每一個決策,而不是僅僅依賴直覺來判斷是非曲直。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6
成功的快慢其實需要很多因素造成的,你現在已經手握幾個因素了呢?天時、地利還是人和?其實說到底,成功的重要因素還是你自己。此時的你,也許正在為成功的生活而努力著,也為了接下來做的事而思索著,對于成功來說,最重要的你:思考快慢的速度也決定了你對事物的判斷,在隨機應變和深思熟慮這兩種狀態上,哪個你更加游刃有余呢?
隨機應變不僅考驗一個人的靈活和適應能力,還能看出一個人是否思維敏捷。比如你剛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會擔心安全,住宿和生活環境的問題嗎?
你能否在遇到陌生人的欺瞞時,能快速鑒別這個人的目的?或者說,你來到一個陌生城市可以很快接受它的文化,氣候和環境等,這些你都有體會過吧!你是如何應對的呢?
像之前我們去菲律賓旅游時,知道海島上的生活條件有別于城市的完善,可島上的居民都不差于城市市民的友好,淳樸而善良。畢竟是旅游海島地,肯定會有商貿,那自然就有桶裝水賣,就不會對淡水資源的問題產生什么恐慌。一路前往酒店的路上,有留意酒店附近商鋪,當放好行李后,就組織大家去買日常所需的飲用水。
<img src="http://uploads.gzpinda
看吧,隨機應變的能力其實會在面對一些突發狀況和新環境時,能及時作出的判斷,也是一個人的直覺慣性得來的系統1。而深思熟慮也能在那次海島旅游中體現出來!因為旅游地是在東南亞,8個人的自由行旅游,考慮交通和住宿問題,肯定需要精打細算,是直飛還是去香港轉飛?
而這個考慮的過程就得對比不同機票價和計算總和結果后,分析判斷后討論方案如何執行,這個過程的思考就慢了,就是系統2。
只有深入思考的問題后,你所做出的判斷才有利于你想要的結果。
為什么我們會需要說一個人的思維直覺做出的判斷不準確,其實也是取決于人們對某一方向的積累范圍有多廣,積累時長有多長,才能提升系統1初判斷的正確性。
在此之前還沒有這一功力的話,我覺得還是需要對系統2進行長期的刻意訓練。凡事都有個過程的,慣性思維也是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產生的一個思維方式,因此慢思考需要考慮事情的邏輯和發展因素,也能減緩事情發展的負面影響。思考,快與慢,接下來跟大家來探索一下,“學會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對事情的看法和思考的范疇也不同,如何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呢?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7
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離不開思考,其實我們在思考的快與慢中,能夠發現很多的問題。該書作者主要是對人們在遇到事情時進行思考的情景提出了框架體系。通過這個框架體系,我們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也能清晰的比較思考系統不同而產生的不同反應。系統1和系統2,系統1主要是指人類非受控或者無意識的思考模式,系統2指的是受人自身控制的或者有意識進行的思考模式。在這樣的對比下我們不難理解,用系統1進行思考或者是事情的判斷是非常快速的,而系統2則更加耗時一些。
我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腦海里總是會在第一時間中形成觀點,很多時候我們的觀點一旦形成就很難去改變。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在利用系統1得不到結果,或者是結論并沒有出現時人們就喜歡用系統2進行思考,在系統2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效的針對我們之前的問題進行補充思考。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快速反應就好比是負責思索的第1系統,而系統2只會在慢慢校對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作用。
根據思考的快與慢,我們更應該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進行思索,并對相關的事情進行有效的銜接。在讀完這本書后,我對系統1和系統2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自己認為思考應該采取的模式。二者相比,系統1是比較快速的,但是在我們長期的記憶中,一些存在于我們記憶中的結論和印象,會造成主觀思想在思考不正確的情況下出現錯誤,而這種錯誤主要是來自于我們腦海中的偏見。系統2雖然是比較慢,但是長期記憶源自于我們對工作記憶的信息來源,相比之下更加的精準。以此我們可以理解作者的觀點,就是我們的本能并不是外在影響了我們的思維,而是在我們的頭腦中早就潛移默化的形成,我們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考方式,才能夠抑制這些偏見。遇事慢些思考比我們快速的做決定更加穩妥。我們的思考應該采取正確的方式,尋求能夠提升自己的'方向。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想一想自己還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思考方式,明白了思考的快與慢,我們可以多一種方式進行思考。很多時候我們的改變和調整會更好的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效。
慢下來慢慢的多元化思考,我們會找到更多事情的解決方法,我們能夠更好的明確自我努力的方向,也能夠在工作中更好的去善思善為努力的做到最佳。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8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1.一天24小時幾乎隨時在線,無論是郵件,微信還是手機,Skype,隨時可以聯系上,不管什么時候幾乎秒回。
2.一邊雙手鍵盤上忙碌著,一邊聽著歌,眼睛不時掃一下手機,還跟你說著話。
3.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跟你生活在同一個時區,也不存在夜班因素,但發來郵件的時間經常是0:00-6:00之間。
4.無時無刻不在忙著,永遠焦頭爛額,永遠火燒屁股,似乎全世界的事情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似乎跟你多說一句話就要多損失1個億一樣。
你回想一下,這樣的人是不是往往有如下特點:
1.做事毫無條理,東一頭西一頭,分不清輕重緩急,并且邏輯混亂,每天累的要死,做出的工作卻質量低下。缺乏耐心,更缺乏創造力。
2.情緒波動較大,一會溫文爾雅,什么都好商量,一會冰冷無情,甚至歇斯底里。
3. 受害妄想癥,懷疑心極重,總覺得別人要害他,要騙他,全世界都在和他對著干。
4.情商低下,人品堪憂,極度自私,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可以迅速降低道德底線。
5.健康狀況不佳,患有心血管方面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的人很多。
如果你身邊的人或是你自己有上述癥狀或傾向,那么要注意了,其病因可能在于:沒有正確的使用大腦。
先說一下背景:
人類的腦廣義上來說有三大部分,第一是漂浮在你的腦殼里的大腦,第二是以三大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為你進行自動導航的“身體腦”,還有是與其他人的大腦相連接的“鏡像神經元”(比如你看到一個人手被猛獸咬爛,你的大腦中負責手的部分細胞也會產生同感,讓你覺得不舒服)。而這三大部分中有關思維,對人類來說也是最為重要的部分,莫過于可以用來思考的大腦本身了。
人類的大腦根據其功能的不同分為反射腦,思考腦和儲存腦三個部分,反射腦原始而迅速,五感捕捉到的外界刺激、習慣、情緒、偏見和直覺均來源于此。它快速而節能,在大腦中通過最短的捷徑來解決問題。思考腦用于思考、分析和決策,是我們智力的核心區,它緩慢而縝密,一次只能處理一個任務。需要耗費大量能量,很容易疲勞。儲存腦只有在思考腦停止運行時才啟動,是把思考腦分析的結果進行分類整理,以形成記憶和經驗的信息儲備庫。
接下來說一下擁有開篇所述行為的人為什么會具有上述特點:
有四條鎖鏈會讓你的大腦充滿了危險:隨時在線,多任務并行,負面壓力,睡眠不足。前三條主要問題出在思考腦,思考腦會因為長時間得不到休息(隨時在線),不斷切換任務(多任務并行),長期承受低壓(負面壓力),造成:機能下降(思維混亂,顧此失彼),讓反射腦趁虛而入(情緒波動,無道德底線,冷酷自私,根據偏見和直覺作出錯誤的判斷),并且在和身體腦的交互作用中失調,造成三大系統紊亂,帶來心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而第四條主要和儲存腦相關,儲存腦只有在思考腦停止時才開始工作,尤其是睡覺的時候(夢是儲存腦正在工作的過程,幫你消化體驗,構建記憶,平衡情緒,保持心理健康),長期睡眠不足會讓儲存腦應接不暇,如同雙十一期間的物流爆倉,造成記憶混亂,想不起來事情,情緒失控,疲憊不堪。
聽明白啦?那對策呢?
第一:徹底離線,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擾的時間,來完成專注的工作和對話。
第二:批量處理任務,減少切換次數。(同時進行多項任務是自己騙自己,大腦在不斷切換任務的過程中疲憊不堪,喪失了專注的能力,有可能顧此失彼,漏掉致命的任務。)
第三:恢復正常的睡眠模式,每天定點起床,呵護好人類經過上萬年演化留給你的寶貴財富:生物鐘。
第四:積極的面對壓力,留給思考腦更多的時間和空余來分析和判斷,速度是思考的大敵,如果時間過緊,反射腦會取而代之。(不要讓手機把你的每一秒空隙填滿。)
對這個話題更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今天的這本《慢思考》喲,一本特別實用的大腦使用手冊。
看完啦?趕緊放下手機,閉上眼睛發會呆吧!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9
人類需要做大量的決策,可以說人生是由一系列決策組成。每個人都希望每個決策都能帶來最終的好結果,但很遺憾,人類的思維模式存在大量的“缺陷”,導致做的一系列決策是“隨機”的。地球上的生靈在上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每時每刻生存下去是第一任務,因此導致有動物性,也可以說是人性。
投資是個反人性的游戲,金錢得失的情緒波動,窄框架的思維模式,可得性導致的決策條件存在偏差等等。無論投資經驗多么豐富,這些固有模式都無法避免。思維的缺陷主要來自:
1、直覺思維是無聲的,也即是難以控制。
動作、心情、放松或緊張、勞累與否,都會影響人們是否采用直覺思維。思維的發散性讓人們作出直覺性判斷。所以每天做交易決策時,對自己的狀態進行評估是必要的。
2、人們經常考慮不到尚未掌握的信息,卻認為眼見為實。表現為認為無懈可擊的邏輯即是高確定性的結果,但事實往往并不是和邏輯一樣,因為有大量的未知信息,影響了判斷的確定性。所以認為高確定性而重倉單一股票長期看絕對是致命的。
3、人類大腦無法妥善處理沒有發生的事情。對過去的了解比自認為能夠了解的要少。企業成敗的故事,忽略了運氣的決定性力量和回歸的不可避免性。
4、人類大腦的常規局限使它沒有足夠的能力重構過去的知識結構和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種新的世界觀,就會立即喪失很大一部分回憶能力,無法回想起自己觀點改變之前的那些想法。這引起后見之明,而事前是無法知道的。并且,一旦接受了某個理論,并將其作為一個思考工具,就很難注意到其錯誤。
5、窄框架思考模式。有限的大腦很難達到邏輯的一致性的理想狀態。也即是,人類更多地考慮短期的得失,而忽略了長期的得失。
6、合取謬誤。人們對更詳細更豐富的描述作出的概率判斷更高。人類對于罕見事件會過分關注(畫面感越強,決策權重越大)或者完全忽略(沒有畫面感)。
7、稟賦效應和損失厭惡。稟賦效應,即擁有某種東西,會增加對其效用。這又導致了損失厭惡:規避損失的動機強于獲得利益的動機。(沒能實現目標的厭惡大于超過目標的愿望)根據這一原理,人們對不同可能性的得失,會有如下的思維模式:
較大可能性的得到——選擇規避風險;
較大可能性的失去——選擇冒險;
較小可能性的得到——選擇冒險;
較小可能性的失去——選擇規避風險。
體現在投資上面,有很多帶來錯誤決策的思考方式:
1、人類需要前因后果的解釋。人的思維喜歡尋找連貫性。表現為喜歡對股市的漲跌尋找理由,但大部分情況下是隨機波動的。比如說研究過去熊市牛市的成因基本上是在浪費時間,環境是復雜多變的,K線的形成背后可能是無數因素互相作用。
2、錨定效應:歷史的估值、股價、業績、同行的財務數據,會在無形中影響判斷。就比如創業板4000點時候,可以想象跌到20xx點,但很難以想象跌到1000點。創業板歷史估值是平均40倍多,這個40也會影響我們對估值下限的評估。
3、可得性啟發法:人們尋找更多的論據時,會對論點的信心下降。而越簡單找到支撐論據時,會大大增加信心。表現為熱門股更容易找到利好消息。而找熱門股的負面信息會比較難,看空的信心會下降。反之,對市場一致不看好的股票,尋找正面信息會較難,信心普遍下降,表現為股票進一步被低估。讀后感逆向投資需要克服這一點。甚至啟發法還會導致人們會用“哪個股票容易想起來?”去替代“我該買什么股票”。所以,廣泛涉獵多種投資品種是非常重要的。
4、忽視基礎比率:事件在腦海中浮現的容易程度,容易啟發直覺思維,導致忽略基礎比率信息,作出錯誤決策。在整體下跌的趨勢下,由于更容易想到自己股票的優點,大家常常有信心認為自己對手中的股票可以逆市上漲,忽視在下跌趨勢中,可以逆市的股票比率其實是很低的。
5、對證據的質量不夠敏感(眼見為實)。人的思維都是懶惰的,當前的互聯網環境,獲取信息非常簡單,對于看到的信息,很少人會去反復求證來源的正確性,或者信息發布者的目的。還有,人們只會思考信息a對結果A的影響,而對于未知的信息b。c。d…。對A的影響是沒有進行思考的,這就會導致信息a對結果A的影響充滿不確定性。
6、心理賬戶。人們不會把會導致人們賣掉盈利,保留虧損。
偏離常態的行動導致不好的結果,往往會更讓人后悔。人們會清理掉受到質疑的股票。會有一種因害怕將來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選擇。
個人認為可以減少這些思維缺陷帶來錯誤決策的方法:
1、重視公式化。由于人類對思想中的東西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不會知道在周圍環境有微小變化時,會作出不一樣的判斷。但公式不會。所以盡可能用公式替代人工判斷,克制人工判斷。此外,要多采納外部意見。有人認為可以通過鍛煉來消除思維缺陷,但就像視覺錯覺圖一樣,明知道兩根線一樣長短,但視覺上還是有錯覺。所以根據公式化的原則,在交易中設置了“每日情緒評分表”“自選股評分表”等。應用評分的方法可以大幅度減少思維固有缺陷的影響。
2、重視均值回歸。
3、建立不可知論的世界觀。
4、多進行負面思考。可以多設想如果該筆投資結果慘敗,那么其緣由是什么。
5、采用寬框架的思維模式。在股票投資中,大部分會給予短期的得失更大的決策權重。解決辦法是,降低查收益的頻率。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10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人,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xx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
我被書里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的是情感、記憶和經驗,對事物迅速作出判斷和抉擇,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識的"系統2"必須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依賴的是邏輯、數理和概率,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抉擇,它比較慢而且勞神,但使我們不容易出錯。可很懶惰,經常不調用系統2,而走捷徑,直接采納系統1的直覺去判斷結果。書中有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能讓我們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的特點和區別,指出了我們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覺判斷:
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規律,只是我們還沒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
二要通過長期訓練學習,掌握了其運行規律。
歷經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直覺。比如,象棋、橋牌、玩撲克、醫生、護士、運動員、消防員等,在面對復雜緊急的環境中,可以引發專家的訓練有素的有效直覺,而直覺的有效性,取決于專業人員是否有機會培養其直覺性專業技能,而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于事件反饋的質量和速度。比如醫生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機會得到病人長期的治療效果,所以憑醫生的直覺選用治療方法是不可信的,他無法從反饋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醫學專用師就可以,因為反饋是及時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緊急狀態,所以,醫學專用師的判斷常常引起醫生護士的高度重視,并常常是正確的,需要及時處理。
而放射科醫生就沒法得到他們診斷結果的反饋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單一的直覺判斷。即是在其本身有規律可循的環境,還得有選擇的相信直覺判斷。即面對的情況復雜緊急,可采用專家的直覺判斷。
相反,做長期預測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們預測的環境本身無規律可循,所以,他們的預測是不能依賴的直覺預測,是無效的。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里,人們預測出錯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專業人士認為自己可以成功預測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指責。如果真是這樣,他們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說謊。
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們自己!
本書還有很多引發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從未思考過但對生活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知道大腦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懶的。還有如何使用直覺,也可以在使用直覺出錯時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覺。閱讀后能增添我們對日常小事進行思考的樂趣,還可以增進對自己的了解。還有很多受益,大多變成了腦海里的模塊碎片,寫出來沒有那么清晰細膩了。呵呵,能記錄這么點也不錯。真好!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11
本書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行為經濟學派開創人之一。
書中提出,人的大腦里有兩個系統,系統1是快思考,類似是本能的第一反應;系統2是慢思考,類似是冷靜的理性思考。大腦只有當遇到系統1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會啟用系統2。我猜作者在書中不直接用“快思考”代替“系統1”,就是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轉個彎,多啟動系統2,更加理性地閱讀、理解這本書。
書中講了幾個大腦因為系統1,導致做出非理性決策的心理實驗。例如以下兩個選項:
A有60%概率得200元,40%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B肯定能獲得100元。
是你,你選哪個?作者的實驗結果,選B的受試者明顯比選A的多,擔心自己什么都得不到。但如果你動用系統2,算一下期望值A是60%x200+40%x0=120,B只有100,A選項期望值更高,理應選A。你是不是也選錯了呢?
再來一個選擇題。假如有人找你玩這么個拋硬幣的游戲,正面他給你150元,反面你給他100元,你玩嗎?打算玩幾局?
吃一塹長一智,算一下期望值,50%x150—50%x100=25,期望值為正的25,對你來說明顯是個賺錢的買賣。當然玩,而且玩的局數越多賺得越多。
但作者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前景理論。假如你家境窘迫,全部家當就200元,你還玩嗎?連輸兩局就傾家蕩產了。這其實就像做投資,很多投資計算出來是穩賺不賠的,但在賺到錢之前,就把錢虧光了。
像這樣顛覆我們常識的研究結論書中還有很多,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避免踩坑,推薦你讀一下。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12
最近讀了迪安.格爾.塞斯托的《快行動,慢思考》一書,其中關于格言的觀點,讓我思考頗多。
我想,我們每個人一提到格言、警句或座右銘,腦海里就會浮現出許多名句。我們知道太多的格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理想是人生的太陽”、“讀書,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等等。可是,我們又將多少格言中講述的道理真正運用到生活中了呢?當我們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的時候,面對困難是否選擇了妥協?當我們說“學習永遠不晚”的時候,是否剛剛放棄了一直想學的吉他?當我們說“友誼是一棵可以庇蔭的樹”的時候,是否已經很久沒與好友聯系?
格言太多,行動太少,格言太多,舉措太少。格言有力量嗎?當然有!格言能用最簡單精辟的文字,融入讀者的思想,感化他們,讓人思考,從而自我調整,影響,變革,成長,改變和提高。但格言的力量要體現在行動中。格言不能只停留在聽過、說過,學習格言,要將其實現,并傳遞出去,從而影響我們和身邊的人,那么總有一些人和事會從中受益。
用心選擇的格言,才是有意義的格言。作者:串立紅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13
最近讀了一本關于思維邏輯的書籍深有感觸,書中說到我們的思考方式有兩套方式,一套源于天性,就是憑直覺去想問題,想到什么就認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確的,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則是組織更多的信息、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過綜合分析后得出結論,這種就是慢思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看到一個問題后,就會無意識地就選擇用快思考方式,唯有對自己抱有懷疑態度或者經過一定培訓的人,才會有意識地去用慢思考方式,兩種思考方式的產生差距顯而易見。
說實話讀這本書啟發確實挺大,書中告訴我們當遇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時,不要急于做出判斷并輕易去否認別人。不僅要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想。因為往往自己看一個問題受到了自己的經驗、環境、以前接受的意識等的影響,并且容易過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所以,在得出結論前一定要“三思”,這樣的結論才是經得起推敲和驗證的。
快思考方式其實是一種簡化復雜事物的思維方式,就是把紛繁復雜的事情通過概念替換,情景聯想等等換成比較簡單容易回答的方式。究其根源可能是遠古時代人們要生存,會有很多突發情況,要快速對突發情況做出判斷,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考量各種情況,而是通過聯想到上次的處理方式來快速做判斷,所以漸漸人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快思考優先的結果。
舉個例子,現如今網上那些諸如“水軍”、“寫手”等,感覺多半時候都是在用快思考方式,特別是那些帶人身攻擊的噴子,別人說個啥,趕緊噴,也不想想別人為什么這么說,用了什么論據,噴子們是只要對方的說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開噴,完全不講事實說證據,且常常進行惡意人身攻擊,其實,這樣只能顯示出噴子還在比較低層次的水平,沒有包容心和敢于懷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同時也反映出快思考方式的弊端。
相對來說,慢思考方式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因為它在快思考方式容易產生偏見、過度自信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度思考,從而產生了最終的理性分析。我很好奇的是為什么我們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但是書中并沒有給出答案,這或許要涉及到生物學或者是人類學吧。慶幸的是研究者們竟然意識到了這么不容易發現的東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歡快思考方式,并且快思考方式會產生偏見、錯誤、不理性等,從而突出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讓我們也有了意識,在生活中盡量去多培養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14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更像是心理學著作,其實思考本身就是思維與心理活動,本書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學實驗,其中也有很多消費行為及心理學觀點,關于思考的“系統1、2”的表述,應該是言我們所未言,因為有一些思維和心理學的東西我們可能知道但并沒有當作一個研究問題去思考過、
那么如果想直白的理解作者所述的系統1、2,那么可以將其比喻為生物學上的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作者是將我們的思維過程具體化形象化步驟化,告訴我們大家在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情況下思維到底是怎樣運作的,無止無盡的思緒來自于哪個層面又有哪些特點,又如何規避其中的一些非自主性錯誤、比如在“惰性思維與延遲滿足的矛盾”小節中指出:人若既有認知任務在手又同時受誘惑的影響就容易屈服于誘惑、還有指出很多大家習以為常的現象的意義和研究,比如你連續工作幾小時也沒感覺到吃力,那你就是處于一種心流中,心流的定義也就是一種無需做出努力的狀態、
有一種讓你透過現象看見本質的效果、試想當與同伴同時看見一件事物,別人看見的只是表層而你看見的不僅是事物更多的是它發生的原理和動因,甚至知道如何趨利避害,不是挺好、好了回歸正傳、那么在第一章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些效應和原理如下:
1、啟動效應、也可以說聯想效應,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帶動了與此相關的其他記憶和感情、大多數常見的動作會不知不覺影響我們的想法和感覺、此時想想那句“難過的時候盡量讓自己微笑,就會感覺自己好多了”的雞湯也有了科學依據、
2、如何讓人信服、任何能使聯想機制運行更輕松更順利的事物都會使我們心生偏見,想讓人們相信謬誤有個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斷重復,因為人們很難對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區別、同時指出緩解認知緊張也對使人信服有幫助,具體他指出讓文字更清晰醒目、話語言簡意賅、押韻上口等技巧、重點是緩解認知緊張,使人能夠輕松接受、
3、當人們勞累或者精力耗盡時,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卻有說服力的信息影響,例如廣告、這就是系統2怠倦時盲目相信系統1的情況、
4、光環效應、中國話說就是愛屋及烏、就是系統1通過比現實更簡單去連貫的方式來表現這個世界的原因,因為系統1不在意信息的數量和質量,他只在意直覺和印象、所以又說“第一印象產生的感覺會影響你對事物的解讀“,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哦、當然很多情況下需要避免光環效應,比如開會,就需要每位成員獨立思考寫。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15
這本書讀了好久,很多專業性詞匯 比較難接受,看完 不容易記住,但都是一些我們常見的、并且很想去了解的知識,只是它解釋的知識晦澀難懂…過段時間有再讀一遍的必要。
書的一開始作者模擬了兩個虛擬人物 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進行快思考 做當機立斷的決策,系統2是進行慢思考 深思熟慮的考量。光環效應、目標問題、啟發式問題、錨定效應稟賦效應、參照點、損失厭惡、心理賬戶、合取謬誤…還有很多類似的專業詞匯,明明都見過 但這本書中卻不好理解,現在要我解釋 都不知道能說出幾個…書中人提到有兩個自我 經驗自我&記憶自我,經驗自我是“現在怎樣”記憶自我是“總體如何”,其實也可以理解 在經驗中能闡述的是現在的感覺怎樣 而記憶中的是對整體的回憶…過程忽視&峰終定律,對于我們的記憶來說 我們很容易忽視過程中發生了什么 但卻對結局記憶深刻,如一個電視劇中的主人公一生都很辛苦 但最后10mins她得到了追逐一生的愛情,我們會認為她還是幸運的。深有感受,例如這本書 當我讀完的時候 我甚至很難記起前面章節的主要內容 但有晦澀難懂的感受,而最后的幾章卻記得很清楚 并且能理解。
書中講的內容還是能引起我的興趣,比如“從第一次的驚喜到第二次的習以為常”“我們并沒有自己想的那樣樂于助人”“第二次的表現與第一次并無因果聯系”“損失厭惡”“我們為什么不愿意改變現狀”“那種選擇會讓你更后悔”“幸福的方法”……
需要細細品讀與領悟,可能是間隔時間比較長 很多內容都忘記了,當時看的時候覺得很有意思的內容有很多,找個時間再看一遍。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16
將人思考的系統分為系統一和系統二,雖然我們都知道直覺反應可能會錯,但有時會更相信自己的直覺,我們以為仔細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確的,但其實并非如此。丹尼爾用各種案例與實驗再告訴我們系統一二的區別。
大多數情況下,人是懶惰的,思維也是懶惰的,我們更喜歡用直覺去思考問題,曾經自以為是,但是在涉及選擇方案的時候自認為100%正確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這本書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維困境。我們會無意識的選擇,進入思維謬誤,一旦有自我損耗,面對相同的事物的評價各異,我們認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給我有了思考的空間,面對新事物時會考慮到啟動效應、光環效應、錨定效應,在看到舊事物時會出現情理之中的吃驚小于意料之外的情況,也會存在認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說了,認識到自己的偏見有助于團隊合作。書中很多的思考謬誤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犯的錯誤,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時聽取不同的意見,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夠有助于團隊的成長。
閱讀《思考,快與慢》就像一場旅行,我們走出了家鄉,走出了自身的局限,我們看到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看到了與我們相似的人群,找到了歸屬感;我們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群,發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維火花,經歷過之后更加確信某件事,雖然書中會說到眼見不一定為實,你所認為的現實可能是自我虛構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別有滋味。這場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為發現自己過去錯的一塌糊涂,但是轉念一想,錯中也是有對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維方法是錯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問題的方法,睡了一覺以后,又是新的開始。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17
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被告誡“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時的欣喜:聽到的不一定是對的,一定要自己親眼所見才去相信。
小時候之所以對這句話欣喜,是覺得從今以后自己懂得了一條處理事情的“真理”。
可是這么一條所謂的“真理”不知坑了我多少次,驀然回首我才發現,其實眼見不一定為實,我自己親眼見到的東西很多是假的。
什么才是真的?
這得通過收集大量的信息,做大量的深入分析,敞開懷抱,不抱偏見,實事求是地思考之后,方能得出相對真實的結果。
這也是本書《思考,快與慢》主要講的內容,快是指依賴經驗無意識快速作出判斷,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說話不經過腦子”;慢是指有意識的通過分析來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謹言慎行”之類意思。
這本書主要圍繞“快與慢”這兩條主線來說,說的話題很切合我們的生活,可讀性很強,在讀的過程中我時而會心微笑,因為我的確從中感受到了智慧。
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書,卻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靈雞湯般的說教,我想這些都是這本書脫穎而出的原因吧。
我相信深讀過這本書的人,不會那么容易上當了,或者從反面來說,這個人可以成為一個行騙的高手。
對于上當我舉例來說,你看下面的兩條直線哪個更長一點呢?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18
思考,快與慢》一書用大量的實驗數據證明了:人大腦在對于事件從接收始,會經由兩個大腦系統(系統1和系統2)進行分析處理,至產生行為反饋止。
系統1,由已儲備的知識體系或框架進行分析并快速進行結果反饋,是缺乏調用深層腦力活動的思維方式,可稱為“沖動腦”,因為不用進行太多腦力活動,腦袋不用那么累人類大多數情況下都在被它統治主導著,如大多情況下也有“意難平”的一股腦兒的思考方式。
系統2,由已儲備的知識體系或框架下進行更深層次的腦力活動,在調用系統1的反饋結果之后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可稱為“謹慎腦”,“三思而后行”非常貼切的就可以形容它。
在生活中,因為有了系統1的第一時間分析,生活會變得更加輕松,也就沒有那么多煩心事,因為它總會在某些場景下給我們最舒服的選項,我們也欣然接受。聯想需要“堅持力”的場景中,系統1給我們最舒服的選擇大多時如“停一停”“歇一歇”“明天也來得及”“今天差不多了”“…”而當時我們也很難再調用系統2去進行反駁,因為大腦已經更傾向于系統1的選擇,因為它很懶。
在工作中,因為有了系統1的存在,我們在互聯網產品設計中,從戰略部署、產品架構、營銷策略、功能按鈕、用戶轉化…等可以利用它促進用戶行為,進而去提高最大效益。
本書通過大量實驗例證,證明和描述了大腦的思維方式,簡而言之,多調用系統2進行深入思考,少使用系統1給出的舒服選項,你的大腦就會一直處于活躍狀態,思維會處于積極和活泛狀態,做出的決定或抉擇也能讓將來的自己少些后悔。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19
書名很形象,思考,快與慢。
原來我們的思考方式有兩套方式,一套算是天性吧,就是憑直覺去想問題,想到什么就認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確的,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則是組織更多的信息、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過綜合分析后得出結論,這種就是慢思考。人吶,應該說腦子都是比較懶的,看到一個問題,無意識地就選擇用系統1的思考方式,只有對自己抱有懷疑態度或者經過一定培訓的人,才會有意識地去啟動系統2的思考方式,系統2就是用來質疑、驗證系統1的。
讀這本書啟發挺大,當遇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時,不要輕易去否認別人,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想,因為往往自己看一個問題受到了自己的經驗、環境、以前接受的意識等的影響,并且容易過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
網上那些噴子們,感覺多半時候都是在用系統1思考,特別是那些帶人身攻擊的噴子,別人說個啥,趕緊噴,也不想想別人為什么這么說,用了什么論據,噴子們是只要對方的說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開噴,就算要噴,也得講事實說證據吧,也得一條一條地反駁吧,不能一來就開始人身攻擊,這樣只能顯示出噴子還在比較低層次的水平,沒有包容心和敢于懷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噴柴靜霧霾的絕大多數都是這樣的人。
慢思考挺難。因為受了很多與生俱來的快思考方式的影響,所以容易產生偏見、過度自信等等。我很好奇的是為什么我們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書中沒有給出答案,可能要涉及到生物學或者是人類學吧。慶幸的是研究者們竟然意識到了這么不容易發現的東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歡快思考方式,并且快思考方式會產生偏見、錯誤、不理性等等,提醒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讓我們也有了意識,在生活中盡量去多培養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針對上面為什么人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我突然想到了一個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快思考方式其實是一種簡化復雜事物的思維方式,就是把紛繁復雜的事情通過概念替換,情景聯想等等換成比較簡單容易回答的方式。可能是遠古時代人們要生存,會有很多突發情況,要快速對突發情況做出判斷,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考量各種情況,而是通過聯想到上次的處理方式來快速做判斷,所以漸漸人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快思考優先的結果。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20
在股市很多年的朋友,都會覺得股市里面發生的事情特別多,相比之下,日常生活中的按部就班就顯得很慢節奏。在有散戶大廳的年代,有人就在股市開盤前后給一眾散戶測量心跳,結果是股市開盤前心跳數據正常,一旦開盤,心跳會普遍升高。不知道誰設計的這個實驗,真是有意思,把那種激烈心態化繁為簡,直接體現在數據上了。
這一天和一位朋友一家聚會,聊到很多,朋友的二十多歲的孩子說起他參與各項體育運動的快樂,其中說到騎行時,給我們放了一段一個頂級的騎行手從滑雪場一路騎下來,翻越各種障礙,還要躲避各種管理者的追逐,非常高速流暢,真實表演嘆為觀止。孩子津津有味說到自己騎行時的經驗,峰值的時候,每分鐘心跳達到180-190下,然后再慢下來,身體感覺非常棒。從孩子的快樂但并言語不可盡情表達的描述中,我只體會到他對于那位頂級的騎行手的感受更能體會和理解,而我畢竟沒有參與過這個運動,只能理解到一點點,這可能就是平時說的專業差別吧。
有理論說是運動會產生某些化學成分,讓人快樂,也許所有讓人心跳加快的活動,都因為體會到快樂而讓人倍加喜歡吧。那個極端的翼裝飛行而遇險的女生,還有那些極端運動而喪失生命的事件,變得有可理解的理由。而熱烈參與股市的人們,就變得更可理解了,大不了只是損失一些金錢,而能獲得一個思維活躍的生命運動過程,而且一旦到了牛市,就沒有損失的問題,相反還有金錢的獎賞,簡直是欲罷不能的活動。
現在,即便沒有了散戶大廳,在家在手機上看盤,進入交易狀態的人們,其實依然會心跳加快,只是沒有人去大規模測量罷了。其實在股市中的活動沒有多少是體力的,但又要比任何一項體育運動更復雜,純粹的思維,就讓人心跳加速,無疑思維也是一種消耗體力的活動。而日常生活很少有需要人們開動思維努力運轉的事情,除了絞盡腦汁的工作,而大部分工作是被動的,不像股市中的努力那么自覺和全心全意。
現在股市里面人越來越多,那么,股市里面的人們知道自己到底在經歷什么嗎?
這幾天閑暇時讀起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這本著作是他50年研究的成果,分析的是思維的過程,里面有很多小實驗尤其精彩。我是不由自主地帶著股市里面的感受,慢慢讀著這本書。
卡尼曼認為人的思維有兩種模式,即大腦中有兩套系統。
系統1的運行是快速的,無意識的,不費力的,沒有感覺的,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
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例如復雜的運算。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系統1是快思考。系統2是慢思考。
就像下載了軟件,運行一下試試。把這些理論帶到在股市里面的感受,人們每天就是在進行著快與慢兩種思考,因為股市的行情和消息廣泛性,會導致運算的復雜性。獲得信息的過程是快思考,運算的過程是慢思考,費腦力的是慢思考。
書中描述的慢思考是這樣的:
首先,你會從記憶中提取相關知識,然后加以運用,這個過程不容易,你得記住很多內容,你要知道自己算到哪一步了,下一步該怎么算,讀后感m同時還要記住已經得到的結果......這種計算不僅是大腦活動,身體也會參與其中,在計算時你得肌肉會緊張,血壓會上升,心跳會加速。若在你解決這個問題時,有人在近處看你的眼睛,他會發現你的瞳孔也會擴大。
股市的感受非常相似,畢竟科學會涵蓋。只是股市里面,素材太多了,運算也不讓人停歇,很多得到的結論,可能很快又被新生的情況否定掉,只好繼續運算。就好比,在多年中你只想運算出漲跌的規律,每天不斷地看行情快思考,又在不斷地把漲跌的歸因于政治,經濟,和突發事件等,在股市,這是每個人都在經歷的過程。作者:周密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21
01、在知乎上曾經看到無數個類似的問題:畢業后第一份工作應該怎么選擇?我工作三年之后要怎樣找到突破空間?工作的時候怎樣才能做出讓人滿意的決策?
這些問題困擾過很多很多的人。其實人生總是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決策和選擇,而每個問題的本身就是復雜的。如果你想在做決策中更加準確,除了知道分析問題,還得分析人類思考系統是怎么做出判斷的,我們容易陷入什么樣的判斷誤區?
《思考,快與慢》則非常專業的告訴了我們很多思考真相。這本書曾在2011年上榜《紐約時報》,橫掃全球各大暢銷排行榜,穩居亞馬遜總榜前50名,足以可見其影響力了。而這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卡爾曼是誰?他是位格外令人興致盎然的思想家,與阿莫斯?特沃斯基在決策制定的研究榮獲了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哈佛評為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這本書用了非常多的案例來分析大腦兩個系統到底是怎么做出決策的,并提及了一些專業的心理學概念,提升了自我認知。
02、人類大腦兩大系統
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并作出決定。
系統1是快思考,無意識,往往是我們所說的直覺;而系統2則是慢思考,有意識,會幫助我們做更復雜的決定。但是呢,卡爾曼說,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很多時候會采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為了說明這兩個系統,作者做了很多有趣的案例分析。
你的直覺可能只是錯覺:“雞有4條腿”、“雞有3條腿”,你可能都知道上面兩句話都是錯的,但是判斷前者會比后者費勁。為什么?由于“雞有4條腿”會讓你想象到許多動物都有4條腿這一事實,同時會想到超市也銷售4只一包的袋裝雞腿。由于系統1的存在,系統2的懶惰,人類往往會發生一種非理性認知偏差,有些直覺是錯覺。據此,書中提及很多概念和案例,其中有三個非常值得分享:一是錨定效應,二是前景理論,三是框架效應。
03、錨定效應
兩組受試者要在5秒內計算下列試題:
A組:1×2×3×4×5×6×7×8=?
B組:8×7×6×5×4×3×2×1=?
因沒有足夠時間計算,只能嘗試估計答案。A組的估計是512;B組的估計是2250。正確答案是40320。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兩組最初的數字不同,分別是1和8。換成專業的話來說,就是A組和B組的錨點不同。卡爾曼又做過一個實驗,要求實驗者對非洲國家在聯合國所占席位的百分比,進行估計。
首先,實驗者被要求旋轉擺放在其前面的羅盤,隨機地選擇一個在0到100之間的數字;一個小組選了10,一個小組選了65.(10意味著10%,65意味著65%)接著,實驗者可以得到提示,被暗示他所選擇的數字比實際值是大還是小;然后,要求實驗者對隨機選擇的數字向下或向上調整。讀后感實驗結果是,選10的小組估值25%,選65的小組估值45.%實驗結果說明,他們對最開始選擇的那個數字有著強烈的印象,在做判斷時候會不自覺地受其影響。錨定效應十分頑固,所謂頑固,就是你就算知道這個事實也不可避免地被它影響。
前景理論
首先先看以下的兩個選擇:
A:肯定會得到900美元;
B:90%的可能得到1000美元,10%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C:必定損失900美元;
D:90%的可能損失1000美元。
第一個問題中,大多數人選擇A,面對收益時,人們規避風險。第二個選擇中,大多數人選擇D,面對損失時,人們偏愛風險。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人們在得失面前風險偏好不同,哪怕價值對等。
“框架效應”
來看兩個問題:
你花100元買了張電影票,到電影院門口時發現票丟了,你還會再買一張電影票去看電影嗎?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會。如果你到電影院買電影票,發現用來買票的100元現金丟了,你可以用信用卡或支付寶,你會買票嗎?大部人的答案是,會。其實這兩個問題的背后是心理賬戶和沉沒成本的學問。
人們會把電影票是存入“表演帳戶”,丟了電影票,再買票就是損失,因此選擇放棄。而丟掉的錢會計入“一般帳戶”,不會影響“娛樂帳戶”,因此選擇繼續買票看電影。
事實上,這就是兩種不同框架引起不同的直覺,直接帶來的不同決策。然而很多人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很少會思考框架的概念,更別說要跳出來看問題。其實這本書還有非常多的心理學知識,大概有30多種,因為正如序言所說,希望這本書可以豐富人們交談的詞匯,在談論公司的決策或者是別人的投資時,就能派上用場。所以初讀這本書,你會發現生活中很多的問題原來都可以歸成一些專業的詞匯,同時也有相應的解決方法。
綜合來看,這本書就解決兩個人們很關心的問題,一是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如何做更正確的決策,二是在焦慮感越來越強的時代怎樣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更正確的決策?
訓練直覺思維
直覺不是簡單思維,而是復雜思維簡單化的提煉。直覺準不準,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積累范圍有多廣,積累時長有多長,如果把復雜的思考過程訓練到自動化,那么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也許意識層面還沒傳遞到,潛意識層面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在某方面的訓練越多,在這方面的直覺也會越準。
注意錨定效應
工作時也要盡可能繞開錨定效應。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負責人,你要做一個采購計劃,那么在決定前,你會考慮公司的業務現狀是否應該采購新設備,考慮客戶方對你的產品的實際需求量等,與此同時,你的一位老朋友,憑借他的體會力勸你取消采購計劃。
你有三個“信息”可參考,這時你會怎么辦?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別忙著做出決定,因為上面的“信息”有可能會成為錨,誘使我們尋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見的證據,躲避同自己意見相矛盾的信息,進而讓你掉進陷阱。
學會跳出框架看問題
對于上面所說的丟電影票和丟錢的案例,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框架。但歸根到底就是無論她損失什么,相關事實就是她在打開錢包前損失了100元。作者說,當你丟了一張電影票時,猶豫是否應該買多一張票,那么請你問問自己,如果你丟了同等價值的錢,你會不會買票?如果會,請再去買票。
通過改變參照點來重新架構問題,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更理性的分析。
如何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可能大家會覺得一本講思維講決策的書為什么會提及這個生活幸福感的問題,但這就是卡尼曼的與眾不同——能被稱為人類最偉大的心理學家怎么可能不關注到人類文明最關鍵的問題?
錢不是提高幸福感的唯一
極度貧困會增強對生活中其他不幸經驗的感受,富有可能會提升某個人的生活滿意度,但是總體來講卻不能提高幸福感。所以為什么巴菲特和比爾蓋茨這些世界級的富豪,在錢越來越多的時候會去做慈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站在了人類文明更高層面悟到了一個道理——收入到了某個值,就不會給生活帶來更高的幸福感,而使命和責任讓他們有了更高的生命層次,慈善則是一個表現形式。
幸福感取決于自身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在使我們快樂、幸福的事情上時,我們會感到很幸福;當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使我們悲傷、痛苦的事情上,那么我們就感覺不到幸福,只能感受到痛苦和不幸。
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增加幸福感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分配好你的時間,讓自己能抽出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并且把你的熱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上面。
人類非理性大腦系統1的特征經常會讓我們決策錯誤,理性系統2又經常偷懶,是不是覺得很揪心?
但其實從長遠來看,系統1既是錯誤和偏見的起源,更是大多數正確做法的起源,我們的系統1也是可以被訓練得越來越正確,那么我們的決策出錯的幾率也會大大減少。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22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卡尼曼用有趣的文字和豐富的案例,闡述了大腦中兩個不同的思考系統是如何工作的。書中還具體分析了各種影響我們思考的現象和效應,這些都是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坑。最后,作者分享了怎樣避免各種效應對理性思考的影響,對我們的工作生活都非常有幫助。
1.了解思考的模式
在生活中我們總覺得覺得,自己有時太慎重,做一個決定時反復斟酌,猶豫再三,最后才拿定主意。而有的時候,又太沖動,想都沒想就做出了選擇,塵埃落定之后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仔細思考。這就是因為,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著兩種思考模式。模式一,我們把它稱作快思考。模式二,我們把它稱作慢思考。面對不同的問題,大腦會自行選擇相應的思考模式,從而產生了不一樣的思考行為。
在快思考模式,大腦會迅速地作出判斷,幾乎在瞬間就做出了決定。它更接近于條件反射,是一種感性的思考,在不假思索間就產生了。而慢思考模式恰恰相反。它要求大腦集中精力開始工作,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直到最后做出判斷。慢思考是一種理性的分析,謹慎而認真,但它可能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這考驗的就是我們的慢思考能力。慢思考就像是一場頭腦風暴,相比之下,它也更能避免外在因素的影響。雖然兩種思考模式是同時存在的,但是,我們的大腦似乎更喜歡快思考。但其實,這是一種思維惰性。事實上,大腦并不是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能時刻保持理智。特別是快思考,更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2.如何做思考的主人
卡尼曼認為,想要又快又好地作出決定,有兩個原則。第1個原則是,等待你做決定的領域,是有足夠規律可循的。第2個原則是,你在做決定之前,必須了解這些規律,并且已經通過長期訓練掌握了這些規律。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關鍵詞,深耕。在同樣一個領域的長期訓練,能讓我們對這個領域的熟悉程度呈現指數型增長,也更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可能的情況,進而反饋到我們的練習中,獲得不斷改正的機會。日積月累,這會成為一種正確的習慣,保證我們直覺的可靠性。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出,公式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不受情緒波動的干擾,只關心數據和概率,比主觀的想法更具有可靠性。因此,想要避開直覺陷阱,不妨多用公式幫助我們思考。
所謂成長,就是在思考中不斷進步,持續前行。快思考,讓我們在瑣事面前能夠迅速做出判斷,把省下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刀刃上。慢思考,讓我們深入探索,理性抉擇,不至于因為一時沖動做出錯誤的選擇。當兩種思考模式自由切換,統籌工作,我們的大腦就能更好地工作,做出準確而迅速的判斷。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23
我們大腦有說不清楚的局限:我們對自己認為熟知的事物確信不疑,我們顯然無法了解自己的無知程度,無法確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了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當我們回顧以往時,由于后見之明,對有些事會產生虛幻的確定感,因此我們變得過于自信。
——《思考,快與慢》
《思考,快與慢》是一本集所有行為經濟學的一本書,作者用了各種實驗來反映出我們生活中做的各種決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決策,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自己行為當中的規律,認識到自己某些行為習慣。
書中把我們的思維分成兩個系統:自主系統和耗力系統,其中自主系統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么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耗力系統是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我們所做的大多數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統引起的,但當事情變得困難時,耗力系統便會接手難題。自主系統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確的,所作出的短期預測是準確的,遇到挑戰時作出的第一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然而,自主系統存在成見,在很多特定的情況下,易犯系統性錯誤。這個系統有時候會將原本較難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對于邏輯學和統計學問題,它幾乎一無所知。自主系統還有一個更大的缺陷,即我們無法關閉它。
而耗力系統的典型特征表現在其各項活動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卻很懶惰,不愿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關重要的任務卻只有耗力系統才能執行,因為這些任務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統產生的直覺和沖動,比如人們在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時候,首先是自主系統的沖動,然后才會是耗力系統的控制冷靜,再比如股市投資中人們的追漲殺跌的沖動,是來自于自主系統,冷靜之后的抉擇才是來自于耗力系統。
舉個例子來說:一支球棒跟一顆球加起來是1.1美元,球棒比球貴1美元,請問一顆球是多少錢?
很簡單的一道題目,但是按照系統一的直覺,好多人應該會直接說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統二仔細想想,就發現正確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設計仿佛是我們受到了控制,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保持連貫的思維或時不時積極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斷轉換任務和提高大腦運轉速度從本質上說是不會讓人感到快樂的,人們總是盡可能避開這種情況,這就說明了為什么最省力法則能成為法則。比如書中要求受試者一邊看能引起感情共鳴的電影,一邊抑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都會讓人或多或少不開心,這樣相當于關注兩個任務。人潛意識中反而會想著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當你的認知、情感、或身體這些不同形式集中于一個任務,那么會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專注的力量。
通常常見的無意識的系統是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所以佛家說要不迎不拒)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并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系統的直覺性判斷結果。這也就說明了引子里說的話,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了解,卻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們的思考系統因此就會決定了我們做的投資決策,例如我們都比較喜歡確定的獲利,但遇到壞的選擇,多半會更愿意去冒險。
你會選擇確定拿到900元,或著90%的機會拿到1000元?
你會選擇確定失去900元,或著90%的機會失去1000元?
結果多數人都選擇確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機會失去1000元。
再比如當我們的股票有盈利的時候,多數人傾向賣出,尤其是獲利比較豐厚的時候,但是當我們虧損時候,就會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價,因為當虧損實現之后會產生后悔或錯誤的感覺。這種直覺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決策。
上面的幾個例子也只是管中窺豹,書中介紹了很多經典有趣的實驗,指出了什么時候能夠相信自己的直覺,什么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生活,工作種做出更好的決策,避免一些常見的思維失誤。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24
一看到這本書的頁數,我就被嚇到了,以我的閱讀速度,怎么可能在三天內看完,不可避免地就帶上了焦慮情緒,想跳過這本不看心里上又過不去,拖拉了幾天后終于在子夜老鐵的指點下快速瀏覽了全書,毫無疑問,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好書,才這么瀏覽一次,我就理解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習以為常的現象的緣由。
1、人們更傾向于使用系統1(快思考),有困難才會使用系統2(慢思考),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這兩個思維系統,為它們命名為系統1(快思考)和系統2(慢思考)。
系統1就像大腦的自動反應模式,會根據生活經驗總結無數下意識反應的套路,使生活簡化,讓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變成一鍵執行的自動程序,節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腦力損耗。
系統2的所有運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運作也會隨之中斷。系統2十分謹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處理多重任務,這就決定了通過系統2運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更靠譜。當某樣事物令系統1蒙圈兒,違反了系統1熟悉的模式,系統2會被激活。
這告訴我們:系統2是非常懶惰的,它通常不會主動干預系統1的工作,除非系統1發出求助。而系統1是全天候24小時在線,且無法關閉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總是系統1先出面,而不能繞過系統1直接面對系統2。因此當系統1認為自己可以處理問題并給出答案時,就沒有系統2什么事了。這種配合模式使它們的協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氣解決問題的絕不多費一分腦力。
2、解釋日常現象
光環效應,看到某人一個方面的光環,會類推到他身上的其它品質,比如打電話聽到聲音好聽的人,我們傾向認為他人也會長得比較帥,人會比較聰明,但其實這些是沒有因果關系的。
曝光效應,即熟悉定律,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即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人們在無意識的認知情況下,會發生曝光效應,即"無需推論的偏好"。
錨定效應,受別人給定標桿的影響。如果你到別人家做客,主人帶你先經過幾家五星級酒店,然后到三星酒店,你會有點失落,如果主人帶你先經過的都是不入流小飯店,然后進入三星級酒店,你就會有受重視的感覺。這個大家可能覺得不明顯,很多買車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本來準備買個10萬塊的車,到了4S店,最后絕大多數買的都超過了10萬,有的甚至跨了個臺階,買了超過20萬的,不知不覺受到了錨定效應的影響。買手機也會出現類似情況。超市更把這一套用的爐火純青。知道這個特點,要注意刻意控制自己,減少受影響的程度。
許多人害怕改變,原來是因為相比于得到,人們更討厭失去,哪怕兩邊的價值完全對等。并非腦子里出現的次數越多,就代表實際出現的次數越頻繁。很有可能是被有心人特意拿出來強調或者僅僅是媒體為了吸引眼球而已。
是的,看起來系統2更精確些,那為什么我們還常常驚嘆于某些人的直覺?直覺真的是天生的嗎?看完本書后,我認為直覺不是簡單思維,而是復雜思維簡單化的提煉,直覺準不準,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積累范圍有多廣,積累時長有多長;把復雜的思考過程訓練到自動化,就產生了直覺,也許意識層面還沒傳遞到,潛意識層面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在某方面的訓練越多,在這方面的直覺也會越準。
所以,做一個“明白人”,果然是可以通過多看書多訓練達到的。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25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人,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
我被書里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的是情感、記憶和經驗,對事物迅速作出判斷和抉擇,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識的"系統2"必須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依賴的是邏輯、數理和概率,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抉擇,它比較慢而且勞神,但使我們不容易出錯。可人們通常很懶惰,經常不調用系統2,而走捷徑,直接采納系統1的直覺去判斷結果。
書中有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能讓我們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的特點和區別,指出了我們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覺判斷: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規律,只是我們還沒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過長期訓練學習,掌握了其運行規律。歷經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直覺。比如,象棋、橋牌、玩撲克、醫生、護士、運動員、消防員等,在面對復雜緊急的環境中,可以引發專家的訓練有素的有效直覺,而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于事件反饋的質量和速度。比如醫生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機會得到病人長期的治療效果,所以憑醫生的直覺選用治療方法是不可信的,他無法從反饋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醫學專用師就可以,因為反饋是及時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緊急狀態,所以,醫學專用師的判斷常常引起醫生護士的高度重視,并常常是正確的,需要及時處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規律可循的環境,還得有選擇的相信直覺判斷。即面對的情況復雜緊急,可采用專家的直覺判斷。相反,做長期預測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們預測的環境本身無規律可循,所以,他們的預測是不能依賴的直覺預測,是無效的。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里,人們預測出錯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專業人士認為自己可以成功預測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指責。如果真是這樣,他們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說謊。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們自己!
書中還介紹了伯努利的財富效用理論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論及其缺陷,參考點(期望值)和損失厭惡等任何影響情緒并影響抉擇判斷的例子,以及語言的不同描述引發人們的不同心理反應,進而影響自己的判斷抉擇。這本書還有很多引發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從未思考過但對生活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知道大腦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懶的。還有如何使用直覺,也可以在使用直覺出錯時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覺。而閱讀能增添我們對日常小事進行思考的樂趣,還可以增進對自己的了解。過去覺得說話直來直去好,現在覺得使用交流更愉快的說話方式更好!
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需要有豐富的詞匯去準確清晰的描述,需要動腦子去換位思考,這需要不斷的學習!傳遞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閱讀可以做技術儲備。我們應該像猶太人一樣,多讀書多讀好書,既為自己增長見識,也為自己看問題多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途徑。我們不能一概相信自己的直覺,但有時也需要依靠直覺迅速處理事情,唯有努力把簡單的直覺提升為專家類直覺。這樣,在面對很多事情時,能對事情有更準確的判斷,能更好更及時的處理事情。
《慢思考》讀書筆記 篇26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在之前就讀過,這次EDP培訓萬煒老師推薦后我又重讀了此書,給我一些新的收獲。本書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將得主。書中作者將人的思考分為系統1和系統2兩個一快一慢的系統,系統1是一個無意識的運作,所以它的運作速度比系統2要快,系統2是受控制的運作,是一種更趨于理性化的思維方式,由于它要進行信息的收集與加工,所以其動作速度比系統1要慢。真正要完全讀懂此書還需要其它相關的閱讀進行輔助,因為里面的信息量和思考方式有大量的佐證來進行的,但此遍讀此書確實給我帶來一些新的收獲。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對待很多事物都有一個快與慢的分配,快與慢會形成一個過渡和轉換。在此對我的一些思考做一些簡單的分享。
首先,我們的工作到底是要追求快還是慢?我們要做到快慢有度,做好到客觀事實的把握。我們發現在工作中我們相對比較欣賞哪些反應敏捷對外界事物敏感的人,不論他們的反應正確與否,這種思考或行動的速度確實會吸引我們的一些目光。相較而言我們就會比較不看好那些看似反應較慢的人,認為他們缺少激情,其實是我們對這些反應慢的人缺少足夠的信任和了解。這時我們的出發點就會著眼于快與慢的表現形式而忽略我們需要掌握的真正的信息。有時反應慢的人其實他正在基于一些有利于公司平臺或更好的方式的思考,而我們其實工作中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快與慢后面的出發點。因為思考的快與慢是可以轉換的,快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確,慢思考也不一定完全錯誤。快與慢是基于不同思考模式的兩種思考方式而已,我們不能簡單的被方式所吸引,我們應該更關注思考背后的東西,提倡將更多的信息收集好后形成快思考模式。所以,快與慢的方式在管理中我們要正確對待它只是一種方式,是基于不同模式下的思考方式,我們要允許兩種方式并存。
其次,思考的快與慢決定了我們的成長模式。快與慢的成長是一個相互轉換的過程,并不是單向的。有一個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我們最初做一件事情時總會很快,當然或許會基于歷史經驗會比其它人快。但對一個全新的事物總是先從慢開始,因為我們需要不斷的嘗試才會將慢轉換為快,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學習開車,學習開車總是會從開慢車開始,不會有某一個人學習開車首先從開高速120碼開始。這種模式無形中決定了我們的成長模式,我們人成長可以分為三部分,已經熟悉的部分處于快模式,不熟悉的或突發的完全陌生的會處理慢模式,然后還有一部分處理兩者的轉化階段。以邵陽分中心客服為例,除客服主管是比較有經驗的外,其他人員均是沒有接觸過此行業的人員,對她們的成長必然會經歷快與慢模式的轉換,首先她們剛開始接觸這個行業和一些工作要求,肯定從慢的節奏開始,但我們發現她們身上會有一些快的品質,譬如做事的風格、辦公軟件使用速度等,在她們的快模式中會不斷加入他們在慢模式中學習到的東西,逐步形成與公司要求要符的快思考模式 ,但是當她們的思考模式已經達到足夠快時,是否要求更快或者達到一定的快之后便終止轉換,或者不斷的補充慢思考,同時將慢思考轉換為快思考。回到我們所說的第一點,快思考與慢思考都只是一種思考方式,不能簡單將思考的快與慢來判斷一個人的成長。經驗的積累和一些簡單重復的工作會要求形成快思考,但我們同時會發現,偶爾有人做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也會犯一些很看似幼稚的錯誤。那么將慢思考轉換為快思考的這各種成長模式是否出現了偏差?因為我們之前的思考簡單的認為將慢思考轉化為快思考是一種很好的成長模式,或者是一種近乎完美而且在不斷追求的模式。其實這種模式是可逆的并在不停轉換的。在一定的時間我們有必要將快模式重回到慢模式,因為我們發現很多時間經驗不一定完全有用,或者有很大的作用但它不可完全復制,因時因地制宜。但如果讓你完全拋棄經驗來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完全拋棄經驗來做事情可能面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沒有機會去嘗試你的新想法。我們總會基于經驗或一些快思考來做事情,似乎展現自己快人一等,特別是某一個經驗的作用似乎有效的時候我們甚至會基于快思考來放大這個經驗的效果。有些基于慢思考的一些建議會被忽視,即使這些思考會是有益的。我們不僅要將慢思考轉換為快思考,我們同時也要敢于將快思考放入慢思考模式,用慢思考的方法來重新檢視。這樣的相互轉化與促進才能更好的決定我們的成長。
最后,思考的快與慢需要我們以開放的心態來接受信息,尤其是來自外部的信息來指導我們的決策。思考看似是自己的事,思考本身是無法獨立運行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加入新的咨詢才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思考。諸如此類的。包括我們自己去接受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我們也會發現不停的有重復的信息提供給我們。我們有時對這些信息是排斥的態度,不知不覺中便限入了自己為自己設置的怪圈中。似乎在不停的思考,但這種思考始終沒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永遠都只是一種似曾相似。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結合所獲取的信息來進行思考,不能對信息抱一種懷疑的態度,甚至否定的態度來接受信息,我們要用開放的態度來加工信息,不能在還沒有獲得信息之前就對信息進行篩選,然后在篩選的信息上進行加工。正是因為我們要接受大量的信息我們才會需要進行慢思考與快思考,并在兩者之間轉化。如果在接受信息之前首先限定了一個信息的標準,那么即使是促進了思考的發展,但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思考始終打不開,就是因為我們為我們的思考設限了。思考本身就是信息加工的一種方式 ,加工加工過的信息是否有效?回到我們的工作中,我們會發現所獲得的信息很多都是加工過的,事情的全貌很難從一個人口中得到的。如果我們僅僅從片面的信息中進行快思考,或許會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但這種思考方式是存在缺陷的。我們必須有開放的心態接受信息后才能進行有效和回饋。
綜上所述,思考快與慢只是一種思考的方式 ,思考的本身不僅僅是為了思考,思考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不能夠放棄任何一種思考方式,思考方式的分類會有助于我們重新面對信息和加工信息。我們有成長離不開外界信息的獲取和思考的進行,我們只有用開放的心態進行信息獲得后進行有效的快與慢的思考,并結合實際進行有效的思考快與慢的轉換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成長。
【《慢思考》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慢思考》讀書筆記05-25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04-23
《思考快與慢》的讀書筆記04-19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精選5篇)06-24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精選11篇)06-07
《思考快與慢》優秀讀書筆記(精選8篇)07-15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通用5篇)06-19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通用18篇)06-17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范文(精選6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