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論》讀書筆記范文(精選9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正義論》讀書筆記范文(精選9篇),歡迎大家分享。
《正義論》讀書筆記1
在《正義論》的第二篇中,羅爾斯主要講了正義論在社會制度的形成與建設中的運用。羅爾斯認為正義的社會的社會制度的建立遵循以下過程:在原初狀態中完成正義原則的選擇—制定憲法—制定法制—在正義原則的指導下規范的使用,羅爾斯并且認為完成這樣一個過程也是逐步排除無知之幕的過程。接著羅爾斯給自由下了定義,并討論了平等自由的三個問題:良心的自由、憲法的正義以及關于自由的優先次序。
羅爾斯對自由的定義談了很多,他認為自由是一個體系,由各種基本的自由組成的,但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話是:人做或不做某事,會受到保護并免受其他人侵犯時,可以說他是自由的。關于羅爾斯定義的自由正好反映出他的左派色彩。他的自由觀可以通俗的這樣說:在合法的前提下,人可以為所欲為。這是典型的左派的觀點,這也是后來各類解放運動的思想基礎。對于自由的理解在此之前很多思想家的觀點要深刻得多,托克維爾曾說,如果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那是動物的自由;洛克說自由是指人類的自我管理,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皇帝或者氏族首領或其他什么人的管理。
接著羅爾斯重點談論了良心的自由,其實羅爾斯的良心的自由更多的指宗教自由或信仰自由,羅爾斯明確的指出一個正義的制度必須保護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我認為關于宗教信仰的自由最根本的還是要明確對于人類而言是先有正義的思想還是先有宗教的信仰,這個先后次序決定了誰更起主導作用。
關于憲法的正義羅爾斯說憲法的正義體現在對于正義的兩個原則的遵守上,體現在一部正義的憲法會產生一個正義的程序,這個程序會產生一個正義的法制,關于自由的優先次序依然是正義原則優先次序的體現,就是首先保證所有人具有最廣泛的平等的自由。同時羅爾斯又補充說,如果有一種不夠廣泛的自由,那這種自由必須加強所有人分享的完整的自由體系才能存在;如果有一種不夠平等的自由,那這種自由必須可以為那些擁有較少自由的公民所接受。
接下來羅爾斯談論了正義論在社會分配中的作用,總而言之要滿足他的正義論的優先原則。值得注意的是羅爾斯較多的談論了代際分配。也就是每一代應該為下一代儲存社會財富多少為合適的,羅爾斯顯然不同意為下一代盡最大努力儲存的思想,他認為代際之間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儲蓄率,換句話說就是一定的充分的現時的享樂是可接受的,這和西方近幾十年的思想觀點是一致的。
在第二篇的最后羅爾斯談了關于義務和職責,關于義務,羅爾斯說當正義的制度存在時我們有義務服從和維護正義的制度,當正義的制度不存在時,我們有義務建立正義的制度。而對職責要求的強度則小于義務,羅爾斯認為,如果一個人同意了正義的原則,并享受了正義制度帶來的好處,那他就有責任擔負正義制度給予他的職責,但職責是以自愿為前提的,而義務是不管是否自愿都必須履行的。
羅爾斯接著談論了當你覺得這個制度不正義或有一部分不正義時,你是否還對這個制度存在職責和義務。于是羅爾斯提出了非暴力反抗和良心拒絕這兩個觀點,也就是當面對不正義時你至少可以做到這兩點。羅爾斯認為這兩種方式可以促進一個正義的制度健康發展。
本書的第三篇名為“目地”,在本篇中羅爾斯主要闡述了什么是善,正義感以及善與正義之間的關系。
什么是善,在這之前羅爾斯已經定義過,所謂善就是人的理性的欲望的滿足。在第三篇中他進行了更充分更詳細的論述,他認為一個人的善是由在合理有利的環境下他的合理的生活計劃決定的。要形成這個合理的生活計劃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與合理選擇的諸原則一致,這些原則包括有效手段原則、蘊涵原則和較大可能性原則;另一個是要在充分理解有關事實和仔細考慮后做出的謹慎合理的決定。要明確的是這里的善不是正義,正義是人們在原初狀態中選擇的結果,是相對而言絕對的不變的,是衡量社會其它制度的是否正義的標準,而善只是人們根據環境做出的合理的計劃。
接下來羅爾斯談論了道德與正義感,他認為在一個正義的社會,會自然而然的促進社會道德的成長,使道德從一個威權的命令式的道德逐步發展為根據原則自我發展的道德。在這樣的社會中同樣可以產生相應的正義感,而且這種正義感比其它不是正義制度的社會的正義感更加穩固。
關于正義感和善之間的關系,羅爾斯認為,一個符合兩個正義原則的組織良好的社會中,一個人的合理生活計劃支持和鞏固他的正義感,也就是在一個正義的社會中,其正義感和善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到這里《正義論》終于介紹完了,說實話本書的第二篇、第三篇很難讀,因為這位老先生將大量的篇幅糾纏于一些不重要的議題,而主要的思想反而講的不夠充分。
總體而言,我認為《正義論》最大的價值在于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就是存在一個優先的正義原則,對于任何一種社會制度建立和社會行為的施行都需首先進行正義的價值判斷,以確定這種制度或行為是否正義,這就排除了一個社會為了某一個看似正義的目標而使用不正義的手段的可能,這樣也使一個社會能始終保持是正義的。
《正義論》讀書筆記2
在書中,羅爾斯跟我們描述的卻是如何建立一種公平的社會制度。書中說,“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之劃分的方式。”看到這里才發現自己對正義的理解真的過于幼稚和天真阿。羅爾斯還說“一個社會體系的正義,本質上依賴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權利疑問,依賴于在社會的不同階層中存在著的經濟機會和社會條件!闭撌鐾炅_爾斯心中的正義論之后,他開始介紹如何構建這樣一個他心中的公平社會制度。
在我們所在的社會里,要如何建立一種公平的制度呢。我自己也有想過這個問題。但發覺,自己的想法肯定時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上想的。要是資本家,或許他就會想如何盡力剝削工人們剩余勞動力。而如果讓工人選擇自己心中的社會公平制度,或許又是另外一種境況了吧。因此,我覺得如何建立構造這樣一個社會制度,真的讓人傷透了腦筋。然而,羅爾斯提出了“無知之幕”這樣一個概念。開始我是不大理解這個概念的。后來上課聽老師提到過,就有點了解了。羅爾斯認為,我們都應該處于無知之幕之后來構造我們的制度。原因是功利的原則與平等的社會合作觀念沖突了。人們應該在原始的狀態中選擇。
對于原始狀態,譯者前言中介紹到的要點有:選擇對象(包括兩個正義原則、古典目的論觀點、直覺主義觀念、利己主義觀念、混合觀念)、正意的客觀環境、各方的主觀動機和理性、知識的限制、對原則的形式限制、選擇兩個正義原則的論證、其他選擇對象的被排除。其中我對知識的限制這一要點很感興趣。羅爾斯假設各方處在一種無知之幕之后進行選擇,他們不知道他們的身份地位、階級出身、天賦和氣質,以及他們善的觀念的具體內容,也不知道他們所處的世代和所處社會的經濟政治狀況和文明水平;他們只知道他們所處的社會是處在正義的環境之中,只知道有關人類社會的一般事實、政治和經濟理論原社會組織基礎和人們的心理學法則。
換言之,一切會引起人們陷入爭紛不已的特殊信息都被排除,無知之幕的假設就是為了達到一種全體一致的契約。看到這里我真的很佩服羅爾斯的緊密思維,想到用無知之幕來達到這一達成契約的絕妙方法。讓我想起分蛋糕的公平方法,就是一個人切蛋糕另一個人選蛋糕的方法。因為分的人要想到選的人想法,所以他必須用最公平的方法分蛋糕。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阿。這只是我的一個小感受。前言中寫到羅爾斯認為,“無知之幕+互相冷淡”的假設勝過“仁愛+知識”的假設,它簡潔、清楚、合理,而且是一種弱的條件,后者則太強要求太高。原始狀態的假設要盡可能少而弱市羅爾斯原始狀態解釋的一個基本思想,也是一種簡化的手段。
是的,大多數人在為公平制度假設條件是,常常是出于美好的意愿,本能的假設所有的人們都是充滿善意的,所有的人都是高素質的知識分子。但是顯然,這種假設的確強人所難了,條件太過于苛刻。這樣的話,要實現公平的契約關系便是難上加難了吧。相反,如果,從相反的思路出發,無知之幕+相互冷淡,這樣情況便是大不想同了,這樣就可以較為輕松的避開可以引起紛爭與爭吵的因素,因為每個人都不知道,在穿過無知之幕后,自己會處在什么樣的一個狀態,或許會使會是有錢人,或許會使乞丐,或許是殘疾人,因為無知,說一必須為自己假設一個最壞的情況,按照這個情況去建立契約,以防出現不利于自己的社會制度,這樣,我們就可以顧及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制定出一套最為公平的制度了吧。
剛開始不理解無知之幕的時候,的確讓我很困惑為什么要這樣假設,但了解以后,真的讓我為這位哲學大師所驚嘆,凡他人思維而行,推出一種如此精妙的假設。
接下來,羅爾斯則考慮到正義原則怎樣應用于制度和適應于我們目前所考慮到和腿腫得正義判斷。在后來的篇章中羅爾斯就通過描述一種滿足兩個正義原則的社會基本結構和考察兩個正義原則所帶來的義務和職責來展示兩個正義原則的內容。這是我對這本正義論的小小感受。因為初次接觸大師作品,覺得很難懂,也借助了一些其他資料。盡管難懂,但是收獲很大,覺得值得花時間去看。
《正義論》讀書筆記3
《正義論》一書是羅爾斯積近二十年的努力思考的一部心血之作,它集羅爾斯思想之大成,把羅爾斯十多年來所發表的論文中表達的思想發展成為一個嚴密的調理一貫的體系——即一種繼承西方契約論的傳統,試圖代替當時流行的功利主義的、有關社會基本結構的政治理論。
《正義論》出版之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很快就被譽為“二次世界大戰后倫理學、政治哲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理論著作”,甚至被認為將列入經典之林。一般大學的哲學、政治、法律等相關學科都把它列為最重要的必讀書之一。
在羅爾斯的正義論中,正義的對象是社會的基本結構——用來分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劃分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和負擔的主要制度。羅爾斯認為:人們的不同生前景受到政治體制和一般的經濟社會條件的限制和影響,也受到人們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會地位和自然稟賦的深刻而持久的影響,然而這種不平等是個人無法選擇的。因此,這些最初的不平等就成為正義原則的最初應用對象。換言之,正義原則要通過調節主要的社會制度,來從全社會的角度處理這種出發點發面的不平等,盡量排除社會歷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因素對于人們生活前景的影響。為此,羅爾斯通過進一步的概括以洛克、盧梭、康德為代表的契約論,使之上升到更高的抽象水平而提出了他的“作為公平的正義”理論。在此,契約的目的是為了確立一種指導社會基本結構設計的公認的根本道德準則(正義準則)。
羅爾斯的正義論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即理想部分,確立了那些在有利的環境下組織一個良好的社會的原則,即那些處理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自然限制和偶然因素的原則;第二部分即非理想部分,主要由解決現實中的不正義問題的原則構成。這兩個部分基本上和《正義論》中的第一編和第二編重合。但是也不完全重合,因為,總體上,《正義論》講的都是一種理想的狀況,即使在其所謂面向現實的部分之中,其講述的也是一種設想的“符合基本正義”的狀況,而不是真正的現實的狀況。
單個的人力量是弱小的,而結成一個合作體系則又有可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利益。合作增益效應。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一個因合作而構成的社會體系會不利于維護其成員的利益,甚至出現合作損益效應,所以一個社會合作體系并非必然會產生好的效果。這就是羅爾斯說的“合作的冒險”。但是只要人們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想辦法去規避合作體系中可能出現的不良現象,人們會通過訂立一些所有人都必須維護的標準來達到這個目的。
顯然,只有能夠平等的維護每個人的利益的契約才能夠為人們所共同認同。因為合作體系是人們自愿結成的,并不存在強制關系,這之中的每個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所以一種損害某些人達到其目的的契約不會得到一致的認同。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看出,原初狀態對這個邏輯本身并無實質性的意義,只是起到了一個加強這個邏輯的作用。因為,原初狀態的目的在于促使人們隊有利于所用人的選擇成為必然。但是,上面的邏輯本身就是成立的。不過,確實,加上原初狀態之后,確實更為嚴謹,不容易出現不必要的問題。
《正義論》讀書筆記4
在讀完這本我自以為很難讀懂的書后,才發現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的難懂,相反,我讀懂了一些東西,一些我覺得很有用的東西。
在《正義論》的閱讀中,我感觸很深,想明白什么是正義,就要明白為什么需要正義。羅爾斯借鑒了啟蒙者盧梭的“確信每個人都就應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認為這是人類社會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這樣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維方式,提出了“正義的理想國”,讀后感《讀后感》。羅爾斯提出,正義的定義首先需要三個前提,其實這也和盧梭定義社會契約的前提有點類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狀態和無知之幕。這自然也是一種純粹假設的狀態,但也是得到真正正義務必的狀態。
那么,反省我們中國的現狀,又有什么感想呢?我突然想到了這一方面,我們中國現實中的道德社會是什惡魔樣的呢?例如,范跑跑事件中,中國人的道德表現,指責范的人幾乎全部是建立在傳統道德基礎上混淪吞棗的道德觀念。很多都是僅僅在心領意會的共同道德認識基礎上做出。職責義務,權利自由,善惡公私等握在一塊。指責起來頭頭是道,但永遠缺乏社會根據和理論根據。沒有必須清晰的邏輯,如果叫他解釋,不可能解釋清楚的。那么他只有透過二條途徑來反擊。就是透過中國民眾的傳統道德觀念,孝道和性善論來進行,即在把人同動物的區別中,而不是人同人的區別中進行認識,所以我覺得讀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對于我們的道德建設和道德理論也很有好處。
所以在讀完這本書后,雖然對于它的資料還不是了解得很深,但是我還是看到了正義的一種力量,一種反省,一種啟示,還是很有好處的!
《正義論》讀書筆記5
在《正義論》的第二篇中,羅爾斯首要講了正義論在社會準則的構成與建設中的運用。羅爾斯以為正義的社會的社會準則的樹立遵從以下進程:在原初狀況中完結正義準則的挑選—擬定憲法—擬定法制—在正義準則的指導下規范的運用,羅爾斯并且以為完結這樣一個進程也是逐漸掃除無知之幕的進程。接著羅爾斯給自在下了界說,并評論了相等自在的三個問題:良知的自在、憲法的正義以及關于自在的優先次第。
羅爾斯對自在的界說談了許多,他以為自在是一個系統,由各種底子的自在組成的,但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話是:人做或不做某事,會遭到維護并免受其他人侵略時,能夠說他是自在的。關于羅爾斯界說的自在正好反映出他的左派顏色。他的自在觀能夠淺顯的這樣說:在合法的條件下,人能夠隨心所欲。這是典型的左派的觀念,這也是后來各類解放運動的思維根底。關于自在的了解在此之前許多思維家的觀念要深入得多,托克維爾曾說,假如以為自在就是隨心所欲那是動物的自在;洛克說自在是指人類的自我辦理,而不是被迫的承受皇帝或許氏族領袖或其他什么人的辦理。
接著羅爾斯要點議論了良知的自在,其實羅爾斯的良知的自在更多的指宗教自在或崇奉自在,羅爾斯清晰的指出一個正義的準則有必要維護宗教崇奉的自在。但我以為關于宗教崇奉的自在最底子的仍是要清晰關于人類而言是先有正義的思維仍是先有宗教的崇奉,這個先后次第決議了誰更起主導效果。
關于憲法的正義羅爾斯說憲法的正義表現在關于正義的兩個準則的恪守上,表現在一部正義的憲法會發生一個正義的程序,這個程序會發生一個正義的法制,關于自在的優先次第依然是正義準則優先次第的表現,就是首要確保所有人具有最廣泛的相等的自在。一起羅爾斯又彌補說,假如有一種不行廣泛的自在,那這種自在有必要加強所有人共享的完好的自在系統才干存在;假如有一種不行相等的自在,那這種自在有必要能夠為那些具有較少自在的公民所承受。
接下來羅爾斯議論了正義論在社會分配中的效果,總而言之要滿意他的正義論的優先準則。值得注意的是羅爾斯較多的議論了代際分配。也就是每一代應該為下一代貯存社會財富多少為適宜的,羅爾斯明顯不贊同為下一代盡最大努力貯存的思維,他以為代際之間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儲蓄率,換句話說就是必定的充沛的現時的吃苦是可承受的,這和西方近幾十年的思維觀念是共同的。
在第二篇的最終羅爾斯談了關于責任和責任,關于責任,羅爾斯說當正義的準則存在時咱們有責任遵守和維護正義的準則,當正義的準則不存在時,咱們有責任樹立正義的準則。而對責任要求的強度則小于責任,羅爾斯以為,假如一個人贊同了正義的準則,并享受了正義準則帶來的優點,那他就有責任背負正義準則給予他的責任,但責任是以自愿為條件的,而責任是不論是否自愿都有必要實行的。
羅爾斯接著議論了當你覺得這個準則不正義或有一部分不正義時,你是否還對這個準則存在責任和責任。所以羅爾斯提出了非暴力抵擋和良知回絕這兩個觀念,也就是當面臨不正義時你至少能夠做到這兩點。羅爾斯以為這兩種方法能夠促進一個正義的準則健康發展。
本書的第三篇名為“目地”,在本篇中羅爾斯首要論說了什么是善,正義感以及善與正義之間的聯系。
什么是善,在這之前羅爾斯現已界說過,所謂善就是人的理性的愿望的滿意。在第三篇中他進行了更充沛更具體的論說,他以為一個人的善是由在合理有利的環境下他的合理的日子方案決議的。要構成這個合理的日子方案需具有兩個條件:一是要與合理挑選的諸準則共同,這些準則包含有用手法準則、蘊涵準則和較大或許性準則;另一個是要在充沛了解有關現實和細心考慮后做出的慎重合理的決議。要清晰的是這兒的善不是正義,正義是人們在原初狀況中挑選的成果,是相對而言肯定的不變的,是衡量社會其它準則的是否正義的規范,而善僅僅人們依據環境做出的合理的方案。
接下來羅爾斯議論了品德與正義感,他以為在一個正義的社會,會自然而然的促進社會品德的生長,使品德從一個威權的指令式的品德逐漸發展為依據準則自我發展的品德。在這樣的社會中相同能夠發生相應的正義感,并且這種正義感比其它不是正義準則的社會的正義感愈加安定。
關于正義感和藹之間的聯系,羅爾斯以為,一個契合兩個正義準則的安排杰出的社會中,一個人的合理日子方案支撐和穩固他的正義感,也就是在一個正義的社會中,其正義感和藹是能夠相互促進的。
到這兒《正義論》總算介紹完了,說實話本書的第二篇、第三篇很難讀,由于這位老先生將很多的篇幅羈絆于一些不重要的議題,而首要的思維反而講的不行充沛。
整體而言,我以為《正義論》最大的價值在于提出了這樣一個觀念,就是存在一個優先的正義準則,關于任何一種社會準則樹立和社會行為的施行都需首要進行正義的價值判別,以斷定這種準則或行為是否正義,這就掃除了一個社會為了某一個看似正義的方針而運用不正義的手法的`或許,這樣也使一個社會能始終保持是正義的。
《正義論》讀書筆記6
如果把法律和幸福放在一齊,很多人會疑惑,這兩者有什么關系呢,其實大家很難用只言片語來解釋清楚什么叫做法律,什么叫做幸福,前一段看了幾本倫理學上的書,書中有關“幸福和法律的關系”這一讓人頭疼的問題作了很多引導式的解釋,那么什么是法律呢?說道法律,大家這些不學法律的人往往想到了法院高高的大樓,檢察院,警察局,穿著正裝的律師,高高在上的法官,等等。解釋什么叫做法律,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那就換種思路。大家人類賴于肉體而生存,肉體帶來無盡且不斷增長的欲望,欲望使大家具有兩面性,正因為大家每一個人都是有著魔鬼與天使的兩面性,才需要法律和道德的規范來約束大家。法律、道德和宗教史三種最主要的約束。與其他二者相比,法律是社會對某種行為的道德價值評價作為基礎的,是一種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應當與否的標準則是社會的公共利益,調整的是一種涉他的行為。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對外在環境和自身產生的一種主觀上的偕同。從倫理學的角度上來看,幸福不僅僅僅是主觀感受,而且是人們對于客觀需要得到滿足的主觀感受。在大家的生活中,生理和生存的需求是幸福的低級階段;相愛。被愛與施愛是幸福的高級階段。
在這些書中,倫理學上的法律是以道德決定為基礎的。法律觀取決于社會觀,社會觀取決于人生觀,人生的目的就是社會的目的,社會的目的就是法律的目的,所以說,人生的目的就是法律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在倫理學上叫做“至善”,“至善”分為工具性的善和目的性的善。而大家所討論的幸福,就是目的性的善中的一種。共同善是存在于法律的最高目的,規范的背后總有一種制裁力量在彼此幫忙的關系上實現大家個人的需要,既然幸福的實現需要合作,那么幸福就需要有共同善和基本善作為基礎才能存在。法律的目的就是對每個人的基本尊嚴和平等權利的維護,是對自由、正義、平等、效率的追求,作為一種行為的規范和行為的約束機制,法律約束一切掌握優勢資源的人濫用資源的權利。總之,在法律的眾多特征中,限制和約束權力的濫用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通俗地說,只有在法律的約束和限制下,普通人的尊嚴以及平等的權利才能真正實現。
以我的看書感受來看,大家把基本善作為法律的目的,把共同善作為社會的目的,把至善作為人生的目的,并且至善不能成為到達其他善的手段,那么就能夠像“階梯狀”一樣,將基本善作為所有善存在的基礎。法律作為一種制度的保障,讓大家大家在有共同利益的時候能夠進行合作、建立契約,而幸福的實現通常需要合作的存在,所以法律史幸福的基礎和保障,當然,倫理學好處上的法律與幸福往往是理想狀態下的,畢竟幸福作為一種主觀感受很難確切地進行論證。
《正義論》讀書筆記7
“正義”一詞的使用由來已久。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它主要用于人的行為。然而,在近現代的西方思想家那里,“正義”的概念越來越多地被專門用作評價社會制度的一種道德標準,被看作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羅爾斯則更明確地規定,在他的正義論中,正義的對象是社會的基本結構——即用來分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劃分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和負擔的主要制度。他認為:人們的不同生活前景受到政治體制和一般的經濟、社會條件的限制和影響,也受到人們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會地位和自然秉賦的深刻而持久的影響,然而這種不平等卻是個人無法自我選擇的。因此,這些最初的不平等就成為正義原則的最初應用對象。這樣,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將先前人們只關注形式正義演變成更加關注實質正義,通過克服社會制度、自然條件乃至人的秉賦上的偶然差異實現實質上的平等。羅爾斯認為,正義論可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即理想部分,確立了那些在有利的環境下一個組織良好的社會的原則,即那些處理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自然限制和歷史偶然因素的原則;第二部分即非理想部分,主要由解決不正義問題的原則組成!肮降恼x”理論應當排除功利主義的選擇。對照羅爾斯的正義論,我國經濟社會結構中還存在許多明顯的結構性矛盾,如因自然條件的差別,存在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落后地區之間的地區差距;因從業部門不同而形成的行業差異和行業保護;因居住狀況不同而形成了城市與鄉村的巨大差距;各種就業歧視、入門限制等等非理想狀況,阻礙了社會經濟的進步發展,妨礙了以人為本目標的實現。這些不平等現象的存在,也說明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羅爾斯認為,各方將選擇的原則是處在一種“詞典式序列”中的兩個正義原則,第一個正義原則是平等自由的原則,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個正義原則是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的結合: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1)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別原則);(2)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其中,第一個原則優先于第二個原則,而第二個原則中的機會公正平等原則又優先于差別原則。這兩個原則的要義是平等地分配各種基本權利和義務,同時盡量平等地分配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和負擔,堅持各種職務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開放,只允許那種能給最少受惠者帶來補償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團體除非以一種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謀利,否則就不能獲得一種比他人更好的生活。羅爾斯的正義論追求一種實質的平等主義。
當前,中國處于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期,人與自然的矛盾不可調和,各種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由于社會發展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均,各種社會矛盾也集中爆發,一些惡性案件不斷發生。老百姓信訪不信法,涉訴信訴案件以井噴式爆發,糾結徘徊于人治與法治之間。社會治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情況、新壓力。需要我們以天下為公,以普世的價值和創新精神,尋求解決各種矛盾糾紛良藥和制度,促進社會進一步的發展和文明進步。羅爾斯的正義論為我們提供了思想的基礎。羅爾斯的第一個正義原則即平等自由原則,為我們創新政治體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即給每個公民平等參政的機會,平等地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并賦予每個公民依法行使監督權的自由權利。與此相適應,從確保公民基本權利行使的政治制度方面出發,應當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盡可能地擴大直接選舉,使選民與候選人面對面地溝通,提出自己的施政綱領,由選民監督予以落實,切實構筑國家公務人員由選民選舉,向選民負責,由選民罷免的制度。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先定后選、上級任命,對上不對下負責的做法。保障公民言論自由的充分行使,只要公民合法地行使批評權、建議權、監督權,就不能以任何借口動用公權力去追究其行政的或刑事的責任,切實發揮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媒體監督的功能,確保國家管理權的合法正確地行使。
從經濟制度和利益分配方面考察,就是要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兼顧社會的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一個社會實現整體和諧的基本要素。從國家民族發展的角度看,和諧應當是整體和諧、全面和諧,而不是局部的、片面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同利益階層之間的和諧,當前發展與今后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等等。而要實現社會的整體、全面和諧,就不能離開公平正義。公平正義的貫徹,就是確定和落實羅爾斯提出的“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過程。這就是:(1)怎樣鑒定最少受惠者的地位?(2)怎樣衡量人們的利益,或者說合法期望的水平?對此,羅爾斯認為,每個人都占據兩種地位,一是平等公民的地位,一是在收入和財富分配中的地位(假定權力與財富通常結為一體);這樣,確定最少受惠者可通過選擇某一特定社會地位(如非熟練工人),或按達不到中等收入水平的一半的兩個標準來確定。當前,占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問題、城市貧民等弱勢群體可以劃歸到最少受惠者的范圍,他們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幾年以來,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收入低迷,農民生產投資和生活消費都受到了明顯的影響,不少地方的農村經濟陷入蕭條,與改革初期的活力和生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城市的低收入者形成的貧民階層,承受著房價、子女教育、再就業培訓等多方面的就業壓力,僅靠微薄的低保收入尚不能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這些人群已成為我國社會進入新時期來的“最少受惠者”。如何保障他們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經濟生活條件與利益,是關涉國家穩定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難題。要想方設法努力縮小貧富差別,消除城鄉差別,把“三農”問題解決好,把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產生活問題解決好,方可保證我國社會的長治久安,才能最終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根本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正義論》讀書筆記8
本書被譽為是二戰后“倫理學、政治哲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理論著作”。本書涉及法學、政治學、倫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諸領域,對正義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以“無知之幕”和“原初狀態”的理論預設為前提,提出“作為公平的正義理論,并論述正義分配的平等自由原則和機會公平與差別原則。也是自由主義的重要著作。什么是公平?羅爾斯的回答絕了:“無知才能公平”。沒有偏見就是無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屬于哪個階層,不知道自己的天賦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追求什么的時候,他的決策就是毫無偏見的。當所有的人都在這樣一重“無知之幕”背后作決策時,他們所一致公認的社會契約,就是正義的。這就是我讀完《正義論》后的最深的感受!
羅爾斯的正義論提出的人們會選擇的對制度的設計的兩個原則——第一個是平等的自由原則,第二個是機會的公正平等與差別原則的結合。其中第一原則優先于第二原則。而第二個原則的機會公平原則優于差別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有關公民政治權利部分,一是有關社會和經濟利益部分。
在《正義論》的閱讀中,我感觸很深,想知道什么是正義,就要知道為什么需要正義。羅爾斯借鑒啟蒙者盧梭的“確信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認為這是人類社會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這樣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維方式,提出“正義的理想國”。羅爾斯提出,正義的定義首先需要三個前提,其實這也和盧梭定義社會契約的前提有點類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狀態和無知之幕。這自然也是一種純粹假設的狀態,但也是得到真正正義必須的狀態。
那么,反省我們中國的現狀,又有什么感想呢?我突然想到這一方面。我們中國現實中的道德社會是什惡魔樣的呢?例如,范跑跑事件中,中國人的道德表現,指責范的人幾乎全部是建立在傳統道德基礎上混淪吞棗的道德觀念。很多都是僅僅在心領意會的共同道德認識基礎上做出。責任義務,權利自由,善惡公私等握在一塊。指責起來頭頭是道,但永遠缺乏社會根據和理論根據。沒有一定清晰的邏輯,如果叫他解釋,不可能解釋清楚的。那么他只有通過二條途徑來反擊。就是通過中國民眾的傳統道德觀念,孝道和性善論來進行,即在把人同動物的區別中,而不是人同人的區別中進行認識,所以我覺得讀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對于我們的道德建設和道德理論也很有意義。
正義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正當的一個子范疇,或者說,正義即是應用于社會制度時的正當。按羅爾斯的說法,就是倫理學必須包括正義論,而正義總是意味著某種平等,這等于是說,設計一種正義的社會制度就是要使其最大限度地實現平等。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也確實透露出這樣一種平等乃至平均主義的傾向;他認為他的差別原則達到補償原則的某種目的,即給那些出身和天賦較低的人以某種補償,縮小以至拉平他們與出身和天賦較高的人們的出發點方面的差距。在他看來,天賦不是道德上應得的,應當把個人的天賦看成是一種社會的共同資產,雖然自然資質的分布只是一個中性的事實,但社會制度怎樣對待和處理它們卻表現出正義與否的性質。他反復申明這兩原則決不會導致一個英才統治的社會,不會導致一個差別懸殊的社會,甚至不無天真地表現出這樣一種預期:倘若始終遵循這兩個原則的話,未來社會的人不僅將在制度形式上保證平等,而且能夠接近事實上的平等。
在讀完這本書后,雖然對于它的內容還不是解得很深,但是我還是看到正義的一種力量,一種反省,一種啟示,還是很有意義的!
《正義論》讀書筆記9
大一第一學期的時候,學院舉辦一個讀書沙龍的活動,就是那時,我讀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一書。關于這本書,本人覺得很有深度,其實我多少有點看不明白的,或者我根本駕馭不這本書。
《正義論》這本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正義的,我在讀這本書之前一直認為正義兩字只能跟道德聯系起來,正義是一種道德行為,但是羅爾斯所認識的正義確遠比我所認識的要復雜,它涉及政治、經濟、道德等領域。作者羅爾斯認為正義的主題就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者說得更準確些,就是主要的社會體制分配基本權利與義務和確定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
羅爾斯在《正義論》當中提出關于正義的兩條原則:第一條是所謂平等的自由原則,即每個人應該在社會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權利;第二條原則包括差別原則與機會平等原則。前者要求在進行分配的時候,如果不得不產生某種不平等的話,這種不平等應該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們的最大利益,就是說,利益分配應該像處于不利地位的人們傾斜;后者要求將機會平等的原則應用于社會經濟的不平等,使具有同等能力、技術與動機的人們享有平等的獲得職位的機會。我覺得這兩條原則既反映人類社會的基本現狀和廣大人民的需求,首先,現實中每個人都存在著各種差別,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公平的機會,而人們恰恰就是需要平等的自由權和公平的機會。
羅爾斯把既存的主導西方社會的正義理論分為兩大類:功利主義的正義觀和直覺主義的正義觀。但是羅爾斯對功利主義和直覺主義都是不贊成的,而且尤其反對功利主義作。認為在現代道德哲學的許多理論中,某種形式的功利主義始終占據上風。道德哲學是社會理想生活模式的基礎之一,不改變一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道德哲學,使不可能改變這個社會的各種體制。從這點出發,羅爾斯便把功利主義的正義觀當作批判對象。
根據《正義論》的內容,羅爾斯確信功利主義的正義觀存在著幾個弊端:(一)它沒有揭示自由和權利的要求與社會福利的增長欲望之間的原則區別,它沒有肯定正義的優先原則,正義否認使一些人享受較大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當的,政治交易和社會利益不能成為妨礙基本權利的理由;(二)它假定一個人類社團的調節原則只是個人選擇原則的擴大是不足取的,這里沒有把人們將一致贊同的原則視為正義的基礎,其原則內容無法成為調節全體人的宏觀標準;(三)它是一種目的論的理論,用最大量地增加善來解釋正當的理論,而真正的正義原則是事先設定的,不能從結果來看正義與否;(四)它認為任何欲望的滿足本身都具有價值,而沒有區別這些欲望的性質,不問這些滿足的來源和性質以及它們對幸福會產生什么影響,如怎樣看待人們在相互歧視或者損害別人的自由以提高自己的尊嚴中得到快樂的行為。這里直接表現為對功利主義的批評,也間接地批評西方社會存在的各種不公正現象,如分配不平等,欲望至上,種族歧視,貧困問題等。
雖然我并沒有解到西方的功利主義的正義觀,但是。從這點中我的確認為羅爾斯是個正義之人,而且極具挑戰精神。所以我非常敬佩羅爾斯先生。
《正義論》作為經典,博大而精深,基于它的難度,我也不能做太多的評價,并且我覺得自己有機會應該多看幾次。另外,關于正義,在現代中國社會中,正義變得越來越貧乏,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堅持正義……
【《正義論》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正義論讀書筆記范文04-26
《正義論》讀書筆記個人領悟11-01
《正義論》讀書筆記(通用6篇)12-23
新聞與正義讀書筆記09-14
《孫正義的頭腦》讀書筆記范文12-21
《孫正義的頭腦》讀書筆記(精選5篇)12-23
《孫正義的頭腦》小學生讀書筆記11-28
博登海默正義觀讀書筆記07-15
讀書筆記:論愛情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