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局外人讀書筆記1
黑白線描的封面,所有人都在向前走。唯有他,看往了不同的方向。
看完《局外人》,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自己的內心,也住著一個默爾索。
故事其實很簡單:默爾索的母親死了,他的態度卻仿佛只是像對待今天天氣很差一般,冷冷相對,在母親的葬禮上也沒有哭泣。后來,一次意外,在和朋友的一次海灘出游時,錯手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被判了死刑。在生命即將結束時,拒絕接受神父的懺悔儀式。在默爾索的整個人生中,他就像是一個局外人一般。
默爾索對人生的態度,許多的行為和言語其實都不符合一般的世俗標準:他對母親并非沒有感情,卻不愿做戲,哭天喊地地來告訴世人他的悲傷;女友瑪麗問他是否愛她時,他明明可以說一些甜言蜜語糊弄過去,他卻連敷衍都不愿意;雷蒙問他能否和自己做朋友,他也只是回答做不做都行,在法庭上,他也沒有為自己找理由開脫,沒有聲嘶力竭地為自己辯護;在最后,神父為他做懺悔儀式,他不肯接受,并且堅持自己從來沒有對哪件事真正悔恨過……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么無疑就成了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對于默爾索來說,遵守這些所謂的社會道德,便是脫離自己本心,就是要受世俗的左右擺布,所以他拒絕了。他始終忠于自己的感情。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默爾索的自由跳出了人們劃定的框架,所以他成了大眾眼中罪不可赦的惡人,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可他從來沒有后悔過。
“大部分人總是表里不一,他們做的往往并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
其實我挺羨慕默爾索的,或者說心里就住著一個默爾索,因為他可以一條路走到底,沒有任何負擔,甚至離開那個對他來說可有可無的世界。我已經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為了不挨罵,為了顯得自己不會不合群,為了不被看做不入流而去附和,去撒謊,去迎合,去做一些違背本心的事。
隨心所欲,暢所欲言的生活沒有人不向往。可后來想想,社會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更脆弱,大眾的包容性也比我們想象的更淺薄。所以世俗可以挑戰,但挑戰之前,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價。說白了,保持自我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能力,沒有資本,也沒有默爾索超脫一切的淡然,該妥協還得妥協,畢竟學會妥協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課。(張一帆)
局外人讀書筆記2
我一直被焦慮癥所困擾。焦慮的根源說不清楚,只要沒有按照計劃工作,犯了拖延的毛病,就會莫名其妙地焦慮。如何才能安心度過每一個當前的時刻,或者如何才能安心地度過一生,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
直到讀完加繆的《局外人》,這個問題才有所緩解。初讀《局外人》,不知所云,這是很多文學名著的通病,作者好像無意規規矩矩地講一個完整的故事。于是我翻看了很多書評、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如何欣賞《局外人》的創作風格。再次閱讀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小說的魅力。
《局外人》的故事很簡單,大概分成四部分:參加母親的葬禮、和瑪麗約會、在海灘殺人、審判。
小說的開頭很特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搞不清楚。”
一個正常人怎么會對自己的母親沒感情,對于媽媽的死,表現地如此平淡,像是在談論別人的事情。連母親的死的日子都搞不清楚,這是怎么回事?
這是小說開頭的一個懸念。讀到后面,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不正常的人”,或者說“異化的現代人”。一個對世界“無所謂”的人,一個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時時感覺到世界的荒謬的人。
沒錯!加繆的這部作品,主要探討的是人對世界的荒謬感。
什么是荒謬,簡單來說,就是你照鏡子的時候,有一瞬間鏡子里的那個人不像自己的那種感覺。傳統的小說,都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有邏輯的串聯起來,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才能讓讀者明白。
但加繆指出,這個世界本質是荒誕的。這個世界沒有原因,沒有目的,也沒有意義,只是存在著。
想象一個宇航員去了一個陌生的星球,這個星球上有一個大機器,結構非常精細,各部分運轉自如,看了讓人嘆為觀止。可是,當你知道這個星球上沒有生命,這個機械的運轉沒有目的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抓狂?沒錯,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一臺大機器。
我們的焦慮來源于目的,如果做事沒有目的,人會無所適從。如果沒有目標,不追求點什么,我們不能很好的享受一個安閑的下午。可是加繆指出,世界是荒誕的,一切的追求都沒有意義,我們為什么還要追求。
小說的主人公默爾索一直是作為一個局外人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掉一滴眼淚,養老院的人問他要不要看母親最后一眼,他拒絕了。可以說他是“被迫”參加了母親的葬禮。葬禮是按照別人的安排進行的,天氣很熱,有人暗示這里的天氣不比巴黎,應該盡快下葬。這一切雖說都在問默爾索的意見,但他其實沒有選擇。
接下來的守靈夜搞得大家都很疲憊,默爾索不明白,葬禮為什么要這么折騰,這一切的形式有什么意義,無非是徒增了這個世界的荒誕。
葬禮之后,默爾索在游泳的時候遇見了女朋友瑪麗。瑪麗是默爾索以前的辦公室職員,默爾索之前就想搞上她,但瑪麗不久辭職,離開了公司,這種事沒有來得及發生。偶遇瑪麗,兩個人產生了好感,然后回家上床。
瑪麗問默爾索:你喜歡我嗎?默爾索說:你問的問題沒有意義。
瑪麗再問:想要和我結婚嗎?默爾索說: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到無所謂。
瑪麗說:你真是個怪人,但我喜歡你這一點。
默爾索就是這樣一個人,對一切都無所謂。這正是小說主人公吸引我的地方。如果一個人能看清世界的荒誕本質,了解意義的虛無性,那他還能對這個世界要求什么呢?我們為什么還要焦慮?
如果我們的欲望和這個現實的世界總是沖突的,那要么是我們錯了,要么是這個世界錯了。對于默爾索這個人物來說,他就從來不會感到焦慮,因為他不知道應該焦慮什么。
不得不說,《局外人》塑造了一個讓我癡迷的角色,在這個角色身上,我沒有看到對現實的無奈,而是一中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是一個被“異化”的人,而是一個真實的人。默爾索看到了世界的本質,他想活的真實一些,不想被社會同化。
為了融入社會,我們經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但很多時候,我們不敢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我們經常因為家庭和婚姻妥協,那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說我們是自由的。
之后,默爾索殺了人,但沒有殺人動機。這在正常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殺人以后,小說進入了審判環節。這部分非常精彩,集中體現了司法程序的荒誕性。在審判自己的過程中,默爾索有時候哭笑不得,面對滔滔不絕的律師,默爾索一句話也插不上嘴。不禁產生疑問:到底是我犯了錯,還是別的人犯了錯。為什么自己一直被談論,而從不被問及自己的感受?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我們經常無端揣度、八卦別人的生活,以自己的評判標準去衡量別人的對錯,卻從不問及他人的真實感受。同樣,我們自己在與生活的不斷妥協中精疲力竭的生活,卻從不問自己的真實感受。
最后,執行死刑前,當默爾索被問及是否需要上帝,是否需要臨終前的救贖時,他拒絕了神捕。這讓神捕很吃驚,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死前不相信上帝的。
默爾索活的真實,活得真實的人是不需要上帝的。如果我們需要一個上帝才能使人生得到慰藉,那我們是否還在意義的泥潭中掙扎,還在判斷人生的價值,還在在焦慮中前行,還在努力構建本就虛無的意義之網。
《局外人》這本書值得每個在焦慮中掙扎的人深思。
局外人讀書筆記3
可能是年紀大了,書讀完基本也沒什么感想,隨便寫點胡言亂語。
比起異鄉人更鐘意局外人這個譯名。
從頭到尾有種奇妙的疏離感,如默爾索看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一如讀者看著書中的默爾索,都仿佛置身局外一樣冷眼旁觀著。
空洞的內在和過滿的世界,交錯著的夏天晝日刺眼的光線和輕飄飄無夢的夜晚兩個意象,一切孤立的、無來由的、偶然的要素,象征性地組成了一條犯罪鏈。
恰到好處的缺乏共情,缺乏普世的價值心這種消極的美德,正應和了氛圍,是內在的虛無主義。
寫到這里突然覺得沒有感想就是對它最好的評價。
第二部里有句話寫的真好啊,讀到的時候忍不住笑起來:
「無論如何,就算我不確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什么,我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缺非常確定。」
我一直以來所踐行的信條,忽然得到了另一個時空的認同。
寫到結尾默爾索的爆發時(用爆發來形容未免有些冒犯),前面所有寡淡的壓抑全部在此刻升華成明珠,反復讀了四五遍才罷休。
(當然也不排除是因為我腦子宕機不夠用的原因)
最后,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太難看了,為了寫讀書筆記用極大的毅力堅持著。
再說一遍,太難看了。
全是闡述,純粹寫給外國人的,但凡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有點了解的都沒必要去看。
浪費時間。
局外人讀書筆記4
法國作家加繆的《局外人》,很短,很快看完,老實說,我不覺得自己讀的多么懂,讀完第一感受是意猶未盡,總覺得跟沒講完一樣,覺得該有后續。
其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企圖用自己的思想去操控別人,把自己以為的東西當作真相,事實上,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恐怕只有當事人知道。人的心理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東西,尤其在我近半年對心理學的研讀之后感觸更深,一個人一時一刻的想法可能涉及很多很多方面的東西,生理上的,環境情境上的,過去經歷,當時的情緒狀態,剛剛讀過的書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對你接下來一刻的某種行為或言語產生影響,但別人對你行為的猜測卻絕不可能完全考慮到所有影響因素。
總是有人試圖用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的生活經歷,宗教信仰,行為模式,應對方式等等來分析評判某個人的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和外在情緒。但是,你怎么知道一個笑著的人內心實際是否在哭泣呢?你怎么確定一個看似對人漠不關心的人不是在內心默默祈禱祝福呢?……這類例子太多了,每天都發生在我們周圍,但從沒有人在意過,也沒有人在去想別人、評判別人之前想到過這個問題。我們有時候就像個局外人一樣被別人排除在外,哪怕他們的討論對象就是你。他們會說你就是這樣那樣的人,你肯定是這樣那樣想的,諸如此類的話。他們分析你,評判你,自以為了解你,可以替你做決定,可以為你做辯護(就像小說中的律師),同時把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思想強加于你(就像牧師和審判官不愿意相信主人公不信仰上帝一樣,非要讓主人公承認自己其實信仰上帝)。
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一個人世界里的主人公,卻是社會群體中的局外人,群體拒絕我們有自己的思考和靈魂,在群體中,我們沒有自我,我們是自己的局外人,只能看著群體中的自己被信仰,被思考,被了解,被分析。
我認為,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方世界,沒有人能真正完全了解你,正如我覺得釋夢這個工作只有夢者本人才能完全的解讀,而且其實每個人自己也很難完全說出來自己內心所思所想的內容,人類的言語有時候并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內心,先不論有很多只能用視覺上的圖像呈現在內心,很多無意識層面的東西甚至連圖像、夢都難以解釋千萬分之一。
局外人讀書筆記5
讀完小說《局外人》,總想寫些什么。然后就有了以下的了。
首先是關于“局”,也就是這個世界。加繆認為世界是荒謬的。其實這個咱中國人理解起來是最簡單的:想想身邊的事情就行了。
有了這個局之后,也就有了局外人默爾索——他的“出局”是由于一次意外的殺人,在此之前,他是一個游離在這個“局”邊緣的怪人:冷漠,貌似遲鈍,對一切事物感到厭煩。甚至連母親死了,他的反應僅僅是: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但默爾索對這個“局”的認識是清晰、準確無疑的:進退兩難,出路是沒有的。在殺死人之后,他認識到:那卻好像是在我的苦難之門上短促的叩了四下。也許僅僅是處于厭煩,他才生性孤僻,什么話都懶得說,什么事都懶得做。
之后他參加的法庭辯論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這個“局”的對立日益尖銳,“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顆流彈打死”。讀到此我總是悲觀的。荒誕的世界,出路是沒有的,可能的選擇有:一是死,自殺或者被殺;二是妥協,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殺。但是不對,局外人默爾索在最后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媽媽,他明白了她為什么在死之將至,時日無多的時候仍然玩起“重新再來”的游戲,他醒悟了: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仍是幸福的。(他當然沒有“在精神上殺死自己的母親”,檢察官對他的指控在這一刻顯得多么可笑!)他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通過人們的仇恨,他感覺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并以此為幸福。他是真實的。他以自己的真實存在完成了對這個荒謬世界和悲慘人生的一次打擊和勝利。
顯然,小說是積極的,催人奮進的。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闡釋,那很好;但要從小說角度分析,我認為還是不夠好:作者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真有這么簡單么?正所謂,人心難測啊!
局外人讀書筆記6
“今天媽媽死了,還是昨天,我不知道。”
開篇即說了這樣令我震驚的話,原以為此話無非如文克爾曼所說的希臘藝術形象:“表現出一個偉大的沉靜的靈魂,盡管這靈魂是處在激烈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盡管是驚濤駭浪,而海底的水還是寂靜一樣。”我想,莫非主人公默爾索------一個阿爾及爾的小職員,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角色,只是為了強忍著內心深處的淚水罷了。
然而,我錯了。
生于市,于世,他是個徹頭徹尾如此平淡的人,淡到不留痕跡,淡到只是這個世界的旁觀者,他的存在,只不過是用自己的雙眼無限放大這個世界而已,然后再縮為一點------人生。
他淡到記不起母親的忌日,淡到母親死后依然過著正常人的生活,淡到不知道是否要求婚于瑪麗,淡到渾渾噩噩殺了人,淡到不為自己辯解而無故被判了死刑,也拒絕向神父懺悔,他似乎無意識,而他一切的行動卻由著意識來支配。
按常理,人類的性情,親人死后,對我們應是個很大的打擊,痛哭流涕,捶地幾拳,整日無精打采,仿佛靈魂被抽走了一般,如文中母親在養老院的朋友“他又激動又難過,大顆大顆的眼淚流在臉頰上,但由于臉上皺紋密布,眼淚竟流不動,時而擴散,時而匯聚,在他那張哀傷變形的臉上鋪陳為一片水光。“
然而默爾索卻不愿開棺見母親,守靈時,并未和母親在養老院所結識的朋友多聊幾句生前。或許,我們會給他貼上“沒有人性”的標簽,然而,“人類的情感并非是主觀的,它同樣隸從于一切意識的定律,它超越自身。”我們往往在離別的`時刻,過多地回憶過往,那些甜蜜,歡樂的時光然而如今卻相隔一方,情緒自然跌落谷底,淚如泉涌。然而主人公默爾索什么也回憶不起來,沒有了過往,當然也沒有傷痛,無所謂眼淚。
再者,“浮事本無常,四世自輪回。”把這種媽媽的死認為是一種解脫與前往天堂,死是通向生的必經之路,畢竟媽媽生前所居住的是養老院,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家,與養老院的人的交談,也無非是掩蓋住了內心的沉痛,離開后也就永遠沒有了這層傷痛。
默爾索被他的回憶不起,平淡拯救了,他也被其摧毀了。
由于黑人吹奏的聲音妨礙到了雷蒙,雷蒙給了默爾索一把槍,讓他嚇嚇黑人,默爾索無意識的走向對岸,陽光如此的龐大,一圈一圈的籠罩著大地,膨脹著,膨脹著,由一點無限的放大······放大······放大······“嘣”的一聲,他結束了黑人也結束了自己,接踵而來的便是審判。
審判或多或少的都隱射了當時法國的現實,所以我對這部分并不是特別的喜歡,然而“藝術要面對現實”。各大報刊都爭相報道,并不是對此有看法,感興趣,而是夏天屬新聞的淡季,總要搞點噱頭。“一切的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他不愿找律師,也沒有為自己辯護,最后根據他對母親無所謂的態度,以及母親死后他過得依然很快樂的生活為由,認為他人格性格并不正常,認為他是一個“沒有人性的殺人犯”,死亡就這樣以所謂的道德和莫名的法律強加在他的頭上,他于是不相信未來,也沒有拒絕死亡。
默爾索在文中很少說話,也很少行動,唯一可窺見的是他的思想:淡,如書名,他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任何東西都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他看著這世界,卻游離在世界之外,默爾索是個通透的人物,無意識地接受了別人給他的安排,不去爭奪也不去爭議。
“ 現實中,這樣的人還存在嗎?”我問自己。
如今所謂的佛,不過是拿著ipad,玩著微博,大談人生的加v認證者,所宣傳的效果大都無非是轉發,看看,拋之腦后。
小說畢竟是理想人物,雖模仿自然,卻并非是自然的全部,用夏多布里昂的觀點來說,即“脫離現實,進入神秘、夢幻一般的境地。”
所以生于市,必定要“為掙得糊口的面包,歌唱贊美詩篇。”因為生存與追求不僅是義務,也是種責任。我們不妨“中隱隱于市”。
局外人讀書筆記7
小說《局外人》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并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后,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鐘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后。對于老板的調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興奮”。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度是“怎么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卷進一場斗毆中,最后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固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失笑。對母親的死無動于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痛處,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盡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看之后,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并拒盡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回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痹了,對于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后拒盡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以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游戲”,他以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并無關系,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并不會讓他流淚。對于老板的攤派巴黎,他并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興奮”。女友的求婚,他以為“這無關緊要,假如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滿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于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由于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仿佛一把冷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里,他屢次拒盡接見神父,由于他不信上帝,是由于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往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后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看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看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啼聲。”
【局外人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局外人》讀書筆記06-16
局外人的讀書筆記03-28
局外人讀書筆記范文11-13
關于《局外人》的讀書筆記01-16
小說局外人讀書筆記06-18
局外人讀書筆記(精選10篇)11-13
《局外人》讀書筆記800字5篇02-10
關于《局外人》的讀書筆記范文(通用7篇)03-20
不是愛心局外人作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