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慮讀書筆記范文(通用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么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身份的焦慮讀書筆記范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身份的焦慮讀書筆記1
《身份的焦慮》這本書中分析并審視了人們對身份的焦慮的根源,同時,作者借助哲學、藝術、宗教的力量幫助我們找到克服焦慮的方法。
作者給我們分析我們焦慮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的因素:渴求身份、勢力傾向、過度期望、精英崇拜和制約因素。這五個因素中個人覺得對身份的渴求和精英崇拜占大部分原因。
書中給我們提供一系列克服焦慮的方法。
(1)哲學。學習哲學給我們勇氣和戰勝痛苦的力量。
(2)藝術。藝術有助于引導我們更正確、更審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一部藝術作品,應該有助于我們理解和欣賞那些在無人憑吊的墳墓中,安息的每一個平凡的人的價值。
(3)政治和宗教。通過對死亡的思考會讓我們減輕焦慮,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慰藉。
(4)旅行。通過旅行我們在參觀歷史遺跡和宏大的自然景觀讓我們減緩焦慮。
(6)學習波西米亞人,尋找有靈魂的自己。
閱讀這本書會讓我們更近一步了解自己。告訴我們完全可以擺脫世俗的身份的焦慮,用自己的思考來理解這個世界,理解當下的社會群體,理解我們身邊的人和事。
身份的焦慮讀書筆記2
第一次看見別人給我推薦這本書,是在網易蝸牛app上,隨手丟進書桌就沒再管了。
近幾天書荒,一時間不知道讀什么,就翻翻app的書桌。放到以前,我是不會翻開諸如“成功的一百個方法”這類“非實用書籍”的。現在想來,只想調侃自己一番,一個實用主義的人,以前只會關注《母豬繁殖技術》之類的書吧。
“他人對我們的關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類對自身價值的判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人對我們的看法。”––《身份的焦慮》
近來是有了些焦慮,身邊的朋友不是讀研讀博就是直接工作。就我這個游手好閑的還在國外念著最后一年本科,并且打算任性歸國。也許再過四五年我也不會知道今天的選擇是對是錯,可又有誰能知道。
我開始渴望從別人那里獲得認同,我對自己的身份產生懷疑,別人說一句:“啊沒事,你回國發展機會更多”,我可能會竊喜很久。
別人一句:“天吶你不讀研簡直沒人要。”也許會毀了一天的心情。
想想和原來初心滿滿的自己實在差了許多,那個說著不在意別人看法的我也開始患上了身份的焦慮,那個追求自我快樂的我也開始變得虛榮起來。
“身份的`焦慮是一種擔憂。擔憂我們處在無法與社會設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險中,從而被奪去尊嚴和尊重,這種擔憂的破壞力足以摧毀我們生活的松緊度;以及擔憂我們當下所處的社會等級過于平庸,或者會墮至更低的等級。”––《身份的焦慮》
他人的夸獎當然使我們開心,這是人之常情,然而人不能活在他人的夸獎之中。他人的羞辱也自然使我們憤怒,可人又不能活在他人的羞辱之中。可以兼聽,不被牽引,就是我要改變的吧。想想確實沒什么,每個人的境遇,選擇,目標各不相同,我只要不忘初心就夠了,又何必束縛在這身份的比較中,為了別人而活呢。
希望今后繼續如此,為了自己的生活而活。
讀完這本書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讀出了什么,這拗口的文字實在沒讓我記住幾個。就像在河邊洗著竹籃,半天也是一場空。可至少還干凈了不少,大概就是心靈得到了凈化吧。
身份的焦慮讀書筆記3
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是出乎意料地讓我對流行的拜金主義進行了反省。在社會主流思想或者說經濟運行形式的影響下,我也認為賺錢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想要進入更高的社會階層、擁有更優越的物質條件,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一些是我們理應為之奮斗的事情。然而這種“主義”最大的壞處是我們將“賺錢的能力”作為對每個人的評價標準,我們越來越認為會賺錢的人才是優秀的人,一切跟賺錢有關的品質才是值得褒獎的,那些跟賺錢無關的高尚品質或能力在現下變得非常可笑和位置尷尬,比如無私、善良和正直,以及感受和認識自然的能力。那些與經濟無關的事情變得不受重視,一切都要與轉化為經濟價值掛鉤才有意義。與十幾年前相比,現在的人可以毫不臉紅地說我就是愛錢,當年覺得馬諾說寧愿坐在寶馬里哭可恥的人逐漸都變成了馬諾,所以拜金的危害在此。
另外,曾經覺得很多所謂的藝術只是一群人的自命不凡、附庸風雅,或者是一些藝術商人的成功運作。但是現在才明白有一些大師、名作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成為經典,不在于藝術造詣的高超(比如會畫畫的人很多),而在于藝術家能夠掙脫主流思想的枷鎖,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看到了主流背面的陰影。
這本書還能夠讓你認識到很多商業行為的本質,是商人制造了一種消費行為并讓消費者覺得是一種必須,比如必須要有名牌包才算得上體面的女人、必須要有鉆戒才算得上標準的結婚、必須要買生日蛋糕才算過生日(而這些行為實際上毫無意義也完全不必要),我想可以很好的讓購物狂們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被牽著鼻子走的傻瓜。
這本書雖然與我預期的“身份焦慮”內容差異很大,但整本書里面的每個分論點都非常值得思考,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多次閱讀品味的書。
總的來說,這本書對世俗之人說了一句:醒醒。
身份的焦慮讀書筆記4
經典書籍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從一開始就被廣泛的宣傳推薦,還有流傳了很久才能沉淀出味道,我認為更神奇的是書中的很多道理放在任何時代都是通行的,經歷過時代的印證的。就像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的這本《身份的焦慮》,雖然成書于2007年,但他像是從現在穿越到過去的一樣,書中寫的很多問題比方說焦慮的起因是因為渴求身份、勢力趨向等等,也許是從人類文明開始以后就一直存在的問題,在當代顯得更為明顯,更像是為當代都市人群量身打造的一本心靈雞湯,而且絕對是用心煲出來的高湯。現在網上經常的爆文不是成功勵志就是財富上榜,或者是明星等公眾人物的消息,讓我們有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權利、名利及精英階層的向往,不斷的想改變現狀和現階層,讓自己不斷的增加各種煩惱,焦慮也就是這樣一直伴隨我們左右。現在社會給了我們最多的是希望和過多的期望。對未來的良好預期說明社會經濟的變好,人們生活水平會有提高,但縱觀歷史各種危機的爆發都是因為過度的期望造成的,股災、經濟危機等很多連續性、系統性的風險爆發都嚴重的打擊著每一個人的心靈。赤裸裸的將人們脆弱的心靈鞭笞著,剛剛緩過神來又陷入了擔驚受怕之中。
我不鄙視貧窮但我討厭貧窮,我鄙視那些因為自己的懶惰而貧窮的人,把自己的懶惰當做是波西米亞人的行為方式而洋洋得意。現在的社會仇富心態嚴重,為什么要仇富呢?不能說富人就一定是資本家,富人就一定是道德良好的一個幾乎完人形象,但富人在成為富人之前的那段努力過程難道不值得肯定嗎?貧窮一定會好嗎?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必然會跟社會有關系,這是一個市場化的經濟,貧窮會讓我們處處受制約,梭羅式的田園生活是最終的.目的而不是結果。現在有這樣的一種觀點而且一直都存在的,富人=道德良好、思想高尚,窮人=道德敗壞、猥瑣不堪或者是領導都是道德良好的等等,這是完全不能劃等號的兩個概念,我有時候也會犯這樣的思維錯誤,但是現實中大部分人還都沒有這樣清楚的認知。也就是同樣的人同樣的事情,屌絲和富二代做起來完全是兩個結果。各種的不平等不公平讓我們更加的焦慮不堪,想著升職、加薪想著成功而無所不用其極。我看了之前的歷史書籍和本書作者對死亡的思考,可以說是給思想和靈魂進行了一次升華,人終究是要邁向死亡的,在臨時之前每個人都是脆弱的,不論他之前多么的輝煌。太多的人都是在臨時前才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最終空留遺憾,多思考死亡的啟示可以引領我們去追求我們真正重要的東西,但是有個疑問如果沒有經歷過種種的困難、焦慮、壓力等,我們知道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嗎?這是一個過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的境界,到了一定的境界才可以做到大徹大悟。
退一步海闊天空。
“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道書》中的內容,和佛教的四大皆空等概念類似,爭了一輩子的事情到頭來也許就是一場空。書中寫到“不管我們生活在如何遭人遺棄和忽略的情況中,也不管他人多么勢力強大,多么受人尊敬,一旦想到每一個人都將最終化為世界上最平等的物質——塵土,我們便會頓感釋然。”是的,和死亡比起來一切都顯得不那么重要,縱觀歷史的長河才會發現我們只是其中的一粒小分子,但是我們也得活出這一世的精彩,我們要活出我們的人生精彩,除非一個人生下來就直接死亡,那他將會是最幸福的人。不經歷那么多沒有那么多燦爛的時光,只是庸碌的一生,徒增嘆息而已。作者的思想更傾向于波西米亞式的、烏托邦式的生活,有種遁世、隱世的味道,如果這段時間很迷茫,執念過重的話可以看看,真的可以讓自己放松很多,讓自己仔細思考發生的事情,心境會有不一樣的提升。但是如果現在正處在蓬勃發展期的話,我還是建議晚點再看,心智不堅定者很容易泄勁的,也許還會看破世事看破紅塵而墜入空門。
我還是認為人生需要經歷很多事情,有了豐富的經歷才會想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將要去何方”這個世紀難題。和眾多走在奮斗路上的小伙伴們共勉,打拼時用盡全力,思考時看開點。
身份的焦慮讀書筆記5
解惑的一本書。幾年前我就買到了紙質版本,磕磕巴巴看了個開頭。幾年之后疑惑依然存在,這本書重新讀起來便也是合時宜的。阿蘭德波頓是英國作家,畢業于劍橋大學,他的文章介于哲學與散文之間,既講究學術性(從他引經據典進行論證的模式可以看出)又不失幽默風趣,讀起來不費勁。
這本書內容緊扣題目,似乎為了節省讀者從文字中總結的精力,他將作品分為兩大部分:
焦慮起因——渴求身份,勢力傾向,過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約因素;
解決部分——哲學,藝術,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亞。
在第一部分“焦慮起因”中,他提出人類在對于自我價值的判斷上存在不確定性,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別人的看法。從歷史與現在的對比中,他提出在過去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里,個體無法改變自己的身份,這種制度雖極端不公,但底層卻也因此不會將自己與他人的成就進行比較,也不會感到自己缺乏社會身份“也沒有如今底層人們那種強烈的一無所有和一無是處的焦慮”。
他引用一個公式:
自尊=實際的成就/對自己的期待
西方社會風氣在于鼓勵人們追求更多。民主的社會以及大眾傳媒的發展助長了人們對于自我期望過高的事實。“我們所期待的遠超我們祖先的想象,但我們付出的代價則是永遠都揮之不去的焦慮——我們永遠都不能安于現狀,永遠都有尚未企及的夢想。”
古代的故事里,窮人被認為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富人不值得尊敬,世間的地位不代表任何道德意義。但是隨著社會物質的發展,富人成為經濟學里的英雄,他們的欲望和貪求恰恰促進了社會的利益。再往后,則人們開始認為社會等級反應了社會成員的自身素質。
“貧窮本身就是一種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會里,貧窮更是一種羞辱。”
第二部分“解決部分”中,作者將目光對準了五個方向。
哲學讓人觀照自我,而非過度關注他人的看法。哲學家們在獨立的研究中提出“我們應該遵循自己內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來自外部的贊揚或譴責。讀后感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我們在一個隨機形成的人群中看起來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們自己知道是什么形象。”藝術則往往對等級制度提出質疑,用道德標準來衡量人物而非地位。悲劇引導人們探索失敗的根源,也因此使得人們更容易理解和原諒他人。而漫畫等幽默藝術則“努力揭示一些對身份的焦慮,進而對此進行控制”。
對于政治的探究重在明晰對意識形態的理解,“通過對意識形態進行分析,使它喪失理所應當的合理性,進而使它喪失其影響力——從而在面對意識形態時,我們不再迷惑不解和沮喪不堪”。
基督教一方面指引人們重視道德,另一方面也讓人認識自身渺小,痛苦往往與抱負宏大密不可分,而一旦認識自身微不足道,那么心情便可獲得寧靜。
波西米亞則是另外一種以惹惱資產階級為特點的追求精神第一的生活方式。
作者說:
“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種欲望代替另一種欲望的過程——這樣說,并非要我們永遠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慮,或不要努力去滿足某種欲望,而是要求我們在努力追求的過程中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的任何一個目標向我們提供的一勞永逸的保證,按照目標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實現的。”
最后,作者非常善良、溫和地勸誡大眾,即便身份的焦慮確會存在,這一點取決于我們對于身份的固有需求,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生活有多種選擇,不必認為世界上只有唯一的方式才能證明成功。
身份的焦慮讀書筆記6
這本書是阿蘭.德波頓寫的,英倫才子,前期讀到中途的時候就感觸很深,最近讀完了想寫一下讀后感。
作者主要從兩個方面對大家普遍的身份的焦慮進行了討論,一是焦慮起因、二是解決方法。總體來說:每個人身份的焦慮是對自己一種在社會地位的擔憂,害怕我們處在無法與社會設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險中,從而被奪去尊嚴和尊重,或者是擔心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過于平庸,或者是滑落至更低的等級。
古代是什么對我們的身份決定很大?是出身,當你出身于權貴,那么你一輩子可能就是權貴,如果你是一位農民,那么在古代除了進行起義或科舉,那么你翻身的機會很小很小。所以說在古代在這樣小概率事件面前,大家反而對自己的身份這件事覺得心安理得。但是現在發生了改變,從資本主義萌芽到目前的開始的第五次工業革命,每一次的工業革命的推進除了生產力提高,還在悄悄的改變著人們的階級身份,因此對每個人出現了大概率的身份轉變的機會,導致了目前大家普遍對自己身份的焦慮。
從歐洲、美國工業革命進程來看,在經歷經濟發展停滯或者工業革命加速轉變的時候,歐洲人民也經歷過巨大的社會焦慮,為什么我們以前沒有?因為目前我們的經濟發展還沒有經歷一個完整的周期,暫時還沒機會看到,不過即將到來。
現在我們所運用的制度的本質是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為什么?因為這是一個最高效的制度、同時我們的經濟學過分的強調了要做一個理性的經濟人這個原則,這樣的做的目的本質還是要提高生產效率、加速利潤的獲取。我們都知道目前大家公認的企業公式為:原材料+勞動力+機器=產品+利潤,其實作為一名企業家基本的常識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收入增加利潤,但是人力做為一項成本因素較另外兩樣有所不同,因為勞動力有感情、能夠感受到痛苦、有喜怒哀樂。因此作為一名勞動力會做出的反饋就是:一是經濟需求、因為要賺錢;二是人性需求、主要為經濟的安全、尊嚴和職位等等。現在我們的GDP增速在不斷的調低、由高速增長變為中速或穩步增長,那么問題來了、本質就是企業的利潤及投資要下降,這樣會直接影響員工的收益以及職業規劃進程,因為企業不會進行規模擴張,導致員工職業晉升的機會減少。進而導致了整個社會的焦慮、對自己身份的焦慮。這個大概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和封建主義制度的一個大不同吧。
其實在目前社會制度下,企業家去追求合法的利潤無可厚非,因為每個企業都要活下去,但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是為了去單純的追求利潤而做出一些傷害感情或違背原則的事情。試著回想一下,我們企業中那些雇傭關系不穩定的情況出現,難道僅僅是因為錢的問題嗎?在現在企業中,員工感情的需求有時候是第一位的,然后可能才是工作中的金錢回饋,可是我們往往在企業中看到的是勾心斗角、抱怨運氣、處理事情魯莽等等,這樣的工作氛圍導致員工無法獲得穩定的感情需求。
對于解決焦慮的方法,作者提到了哲學、藝術、宗教、政治、還有波西米亞style的方式來解決,換句話說就是將自己代入一個不需要用金錢或身份決定社會地位的領域,比如哲學中說“覺得我幸福的不是我的社會地位,而是我的判斷,只有這些才是我自己的,別人無法從我身邊拿走”;藝術家口中常常說的“藝術的批判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宗教體系中“我們都是上帝的子民”,一句話已經抹掉了社會中所有的身份;政治中如政治手段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身份、因為目前的身份大部分都是政治進行創造的、當然也可以抹殺等等,其實每個時代都有不符合上流社會關于身份的定義的觀念,其實這群開拓者為大家提供了另一種生活的方式或解藥,我們無法否定也無法預測,只能等時間去給我們答案,這也就是大概很多藝術家在去世后,其作品的偉大才慢慢被世人發現的原因吧。
“一個人如果真的能找到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會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身份的焦慮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身份的焦慮讀書筆記范文10-29
《如何才能不焦慮》讀書筆記11-16
《影響的焦慮》讀書筆記1200字范文08-01
后天身份作文09-08
與焦慮和諧相處05-03
我的焦慮作文12-11
精選作文母親的焦慮02-20
老媽的多重身份作文09-09
櫻花公主好身份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