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悉達多讀書筆記(通用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悉達多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悉達多讀書筆記 1
近日閱讀了德國作家黑塞的小說《悉達多》。書的篇幅很短,僅有130多頁,故事也很簡單,主要講的是悉達多的自我找尋之旅。
書的主人公悉達多出生于印度的婆羅門家族,出身高貴,英俊聰慧,受到所有人的喜愛。但是這些都無法讓他幸福、安寧和幸福。為了尋找自我,讓空洞的心靈覓得安寧,達到無我的境界,悉達多開始了漫長的求索之路。他拋棄富裕安逸,先是去森林里當沙門(苦行僧),此后轉而追隨佛陀喬達摩,然而他發現佛陀是通過認知、徹悟而非通過法義修成正果,于是他離開佛陀,繼續自己的流浪漢生活。
在林苑他遇到了名妓迦摩羅,最終沉淪于情欲,沉淪于賭博,完全被世俗控制。某天突然清醒過來的'他內心充滿了絕望,準備跳河迎接死亡,然而就在這一刻他聽到了“唵”字,長眠的靈魂猛然復蘇,最后悉達多奔向河流成為一名擺渡者,“以等待和坦誠之心傾聽,不懷激情,不存熱望,不加判斷,不帶見解。”
悉達多在日復一日的擺渡中以河為師,聆聽河流的教誨,聽到了世界,聽到了整體與統一,聽到了“唵”,得到了圓滿。
每人眼中看到的故事可能相同,但是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感悟。可能大多數人都在解讀書中蘊含的宗教和哲學寓意,我對這些都不擅長,就站在凡人的角度說說書中印象深刻的幾句話。
“他不再問詢本質,瞄準彼岸,他在世間尋找故鄉。如若人能毫無希求,質樸而天真無邪地看待世界,世界何其雋美!”當一個人以孩子般單純而無所希求的目光去觀看,這世界是如此美好;當一個人能夠如此單純,如此覺醒,如此專注于當下,毫無疑慮地走過這個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和當下。”我們唯一可以把握的是當下,當下的每一份體驗和感受,當下的微小而確定的幸福和妙不可言的的感覺,才是我們生命的本質和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非常喜歡林清玄的“快樂活在當下,盡心就是完美”這句話,不要做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不要為了虛無縹緲的未來而忽略當下的美好,快樂過好當下的每一刻。
“思想和感官,均為美的事物;兩者背后均隱藏終極意義,兩者都值得傾聽值得參與,兩者均不容蔑視亦不必高估。”物質和精神都是重要的,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很多人在貶低對物質的追求,將精神追求置于比物質追求更高的地位。實際上,物質追求才是基礎,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滿足了物質追求,才有可能去追求精神方面的目標。但我不贊同對物質的過分追求,甚至將物質追求作為人生的唯一目的。我認為,人很多的需求是物質沒法滿足的,人真正的快樂和滿足都需要從內心去探尋和挖掘。
這是一本深刻的書,就像悉達多說的“知識可以分享,但智慧無法分享,它可以被發現,被體驗”,愿每個人都能從悉達多的故事中發現智慧,并認真體驗屬于自己的人生。
悉達多讀書筆記 2
我在《箱庭療法》一書中讀到了“自性化”這個心理學名詞,剛好手頭上黑塞的《悉達多》一書也讀近尾聲。在我看來,黑塞書中描寫的主人公悉達多,他就是在追求和實踐著他的“自性化”。
我在網絡上查詢自性化的解釋,如下:一個人最終成為他自己,成為一種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發展過程。主人公悉達多正是如此,年少離家、追隨過佛陀、沉浸過人世,后來在擺渡人的指引下思索追尋,最后也成為了一個擺渡人,成為了他自己。書中這樣描述他與佛陀的相遇和相離:“這位佛陀奪走了我的一些東西,悉達多想,他是剝奪了我什么,可賜予我的更多他奪走了我的朋友,這個朋友原來聽我的,現在卻信奉了他。然而他把悉達多送給了我,把我自己送給了我”,在我看來,悉達多的這番悟道十分精妙,他不是一個盲目追隨他人的人,他聽從著自己內心,即使與自己一同修行的朋友信奉了佛陀,即使千萬人跋山涉水來求教于佛陀,悉達多也沒有因此被敬仰蒙上雙眼。他說道“我無權對別人的生活做出評判!我只需要為我,對我自己一個人做出判斷,做出選擇,做出舍棄”。
悉達多是堅定的,從離開家庭走上苦行僧式的生活開始,他沒有動搖過自己的心,雖然不曾清晰地吶喊出“我要什么”,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他清楚“我不要什么”。反觀自身,我是一個內在修行“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人。大學時,我才開始懵懂地去認識自我。我在心理被試的經歷中漫想,在友誼、愛情、親情的建立和破碎中探求,在初入社會、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中思考,和悉達多一樣,我離開家庭后,才開始了自己的修行。但我的修行卻很飄忽,很容易跟隨,很容易放棄,有點像悉達多對商人迦瑪斯瓦彌的評價——“他和我一樣聰明,可他心里沒有歸宿”。是的,我缺乏自己的思想體系,記得曾經在朋友圈轉發過一句話,核心意思就是一定讀書,否則自己的思想只能來自于親戚朋友了。原句很犀利,直戳心臟。那時候是四年前的冬天,我剛簽完工作,意氣風發,但直面內心也會意識到思想水平不高的殘酷現實。
從我開始真正生活的時候,我就像一個搭積木的小孩,曾經和父母一起搭好的那個城堡被推翻了,或者是我的建造材料出現了改變,我要以不同以往的方式自己搭建了。但是在搭建的過程中,我原有的思維方式和新接觸的觀點產生了碰撞,我頻頻回頭尋求父母親人的指導,也慌張地追隨人生的新鮮感。讀完悉達多的故事,我感覺他好像就是完全脫離了以往一樣,循著自己的光,一路前行不曾回頭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但同時,這場修行,他也迷惘過,在與拉瑪和商人的生活階段里,他自如地享受著世間一切,但到了那么一天他幡然醒悟,又像當初離開家庭一樣,再一次地離開。“我的`路還會把我引向何處喲?這條路愚蠢癡傻,彎來彎去,也許是一直在兜圈子唄。隨它愛怎么著怎么著,我愿意順著他走下去”,多么灑脫,就像我敬仰的東坡先生。行文至此,我內心豁然開朗,我也要像悉達多、像蘇軾一樣接納我的生活,我糾結著、焦慮著、不安著,這是我看到了未來,但沒看好現在的原因吧!現在的我,“你不必,你已經是我的驕傲了”!
我前年夏天閱讀過《自卑與超越》一書的部分章節,其中提到“真正的生命意義在于個人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生命的意義在于懂得關注他人、與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難時,能不用損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決”。在書中,悉達多與家人、與朋友、與佛陀、與拉瑪、與擺渡人、與兒子等等人物交往,這都促進了他自我認識的深化。這對我也是啟發和要求,在與人合作這方面,我很欠缺,但是目前我還沒有掌握到合適的改進方法。日后,我一定要多閱讀一些合作的書籍,以期進步!“書寫有益,思考尤佳,明達有益,忍耐尤佳”。
以上,就是我初讀《悉達多》的感悟,我還會再讀,相信會有新的見解。
悉達多讀書筆記 3
《悉達多》是德國諾獎作者赫爾曼·黑塞的經典之作,創作始于1919年12月。此時,一戰剛剛結束,已過不惑的黑塞在個人生活上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時代的動蕩和個人的不幸對他內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震動。每一位飽受戰爭之苦煎熬的人都在思考著一個相同的問題:如何才能使剛剛發生過的悲劇不再重演。
《悉達多》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了。它講述了一個年輕人悉達多的成長與啟悟之旅。這本小說讓我深思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傳達了一種對內心的探索和對真理的追求的主題。
悉達多是一個貴族家庭的.孩子,從小就享受著物質的富足和優越的條件,但他卻感到內心的空虛和困惑。他與父親相處冷漠,面對親密關系的缺失感到痛苦。于是,他選擇了離開舒適的家園,開始了尋找真理和自我的旅程。
在他的旅程中,悉達多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人,包括那些飽受痛苦的人,以及那些放棄一切追求心靈上的自由的人。通過觀察和體驗,悉達多逐漸領悟到物質財富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和滿足感,而真正的幸福只能從內心找到。
在他與高僧果伽摩身份的相遇中,悉達多最終達到了對生命的理解和內心的平靜。他體驗到了內心的覺醒,擺脫了欲望的束縛,并最終成為一個智慧和慈悲兼備的人。
這部小說引發了我對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的思考。我們經常追逐物質和外界的成功,但是我們是否真的找到了真正讓我們感到滿足和快樂的東西呢?通過悉達多的經歷,我意識到,內心的平靜和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愛才是真正讓人心滿意足的事情。
第一次閱讀的時候是晦澀難懂的。但是隨著閱歷的增加,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體驗,慢慢的竟然發現,悉達多不就是那個在塵世間徘徊的我嗎?面對紛繁的世界,我何嘗不是悉達多,渴望獲得內心的滿足與平靜,渴望尋找那個真正的我,那么何為真正的“我”?人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每個人不快樂不幸福其根源就在于大家每一分每一秒都生活在煩惱中。要么在悔恨過去,要么在擔憂未來。時常用對過去的不滿,來折磨現在的我,或者用對未來的恐懼,來驚嚇現在的我。
《悉達多》讓我思考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發現的重要性。它通過悉達多的旅程展示了內心的探索和覺醒的力量,激勵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尋找自己的道路。這本書告訴我,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旅程,通過發現我們內心的聲音,我們才能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和快樂。
總的來說,讀完《悉達多》后,我被它深深打動。這是一本引人思考的小說,通過悉達多的經歷,它探索了人們追求幸福和真理的旅程。這本書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尋找真正讓我心滿意足的事物,并最終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感。
悉達多讀書筆記 4
今天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了《悉達多》,看完后有許多情緒涌上心頭。
《悉達多》副標題其實是一首印度的詩,她在豆瓣評分9.4分,是很多大v都在推薦的書籍。
書籍里描述了悉達多開始修行的道路,不斷的在尋求答案,找到真正的目的,甚至見到佛陀還是覺得佛陀說的答案沒有達到他的想法。他寧愿入俗繼續尋找答案。
悉達多沉溺于驕奢淫逸的物質生活時,作者這樣描寫他的心理現實:“就像濕氣一樣,一點一點進入快死的樹身里面,一點一點多起來,一點一點把樹身腐爛掉;這個凡俗的世界和它的生活慣性也是同樣,它們一點一點地偷偷鉆進悉達多的靈魂,充滿他的靈魂,使他的靈魂變得沉重、憂郁,感到疲倦,最后沉入睡鄉。”非常多的描述,一次次打到人的內心里,把整個人物的塑造立體又一點點推動內容的發展。
后來,他突然發現這不是他所期待的方式,他還是沒有找到那個期待的.“我”的答案。本來想直接一了百了求死卻被他的朋友喬救了起來,他又來到曾經免費送他渡河的船夫那里,船夫說河流會給我們答案,河流的過去和未來都沒有一樣的,它會在每一個時刻都認真傾聽著我們。
船夫給悉達多度過了特別難熬的日子,而他也體會到,原來我們根本不需要一路在追尋著答案,他通過第二次渡河,還有和船夫的交流中,他也在渡著自己的意識和觀念,他終于明白,自己找的答案就在自己身上。
在書尾,當他的朋友喬通過悉達多看到了不同世俗的景象,那個景象就是活生生的生活,他有愛恨嗔癡,有離別相聚,有苦楚有喜樂,一切都是由這些構成的。
我們這一生,要自己上路,路過躊躇滿志,路過困頓懷疑,路過傲慢無理,路過世俗功利,路過愛與不愛,路過幡然醒悟,路過接受理解,路過自己的一生。
終于理解為何這么多說當你迷茫和困頓的時候要去讀一讀《悉達多》每個人的感受都會不同。因為我們在生命長河里都是唯一的個體,我們只有我們自己的生活形態。
我們就是悉達多,我們在一生中都在追尋,追尋每件事的答案,追尋活著的價值,追尋生命的意義,無非這些就和當下相關。
書里提到,知識可以分享,智慧無法分享,它可以被發現,被體驗。
同時,一個探求之人…往往只關注探求的事物。他一無所獲,一無所納。因為他一心想著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著擁有目標。而發現則意味自由、敞開、全無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許確實是位探索者。但你卻因努力追求目標,而錯過了些眼前事物。
人獨自行過生命,蒙受玷污,承擔罪過,痛飲苦酒,尋覓出路。
每一句話,就像每一個給我們的提醒。人生道路漫長,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和當下。
悉達多讀書筆記 5
我好似非常喜歡這種修行類的文學。既然我還不能去修行,不妨讓故事為我修行,為我洗禮。允許我"書"為弓,靈為箭,梵乃箭之靶,而我,當不懈地射中它。
然而主角悉達多離開婆羅門之后又離開沙門的故事讓我深思,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是追尋真理?可是追尋真理的目的是什么呢?讓真理給世人帶來共有的快樂?如果永遠無法悟出真理是否就等于無法擁有幸福或是快樂?真理總是以神的形式出現,無論神知曉真理還是神就是真理。如果神造論成立,不讓真理成為人類與生俱來的一部分的原因是什么呢?
又或者是追尋快樂。追尋永恒的快樂。可是這種快樂的源泉是什么?內心的滿足嗎?所有的宗教最本質吸引人的似乎也只是"快樂"。不管是天堂、極樂世界、感受到"本我"的充實所帶來的快樂.....然而這種快樂都是不能被證實的。叔本華認為快樂的本質就是沒有痛苦。而認知的越多,我們只會更意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性,在我看來,這種局限性是一種空虛,而空虛直接導致的是痛苦。難道說到最后就是傻人有傻福嗎?
不管是叔本華還是印度教,(好像還有佛教?原諒我知識面的片面,暫時并不能舉出更多的例子)都認為"苦乃人生實相",而我們將畢生追求脫離苦海,從而獲得快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再次說明了塵世便是苦海,可是淺顯地把"回頭"理解為"悟道"真的就是"岸"了嗎?或許我們可以把"回頭"理解為放下自己的學識與過往有幸擁有過的所學所悟,以最孩童的態度面對世界,才能獲得最本真的快樂。
引用章節"覺醒"里面悉達多的一段思考:
這位漫步的思考者自問:"你原先打算從法義里,從師父處學到什么?你學了很多,卻無法真正學到的又是什么?"他最終發現:"答案是我。我要學的即是我的意義及本質。我,是我要擺脫、要制勝的東西。我,卻是我無法制勝,只能欺罔、逃遁,只能隱藏的東西。當真!世上再沒什么別的,像我的我這樣讓我費解。是我,這個謎,讓我活著,讓我有別于他人,讓我成為悉達多!在世上,我最一無所知的莫過于我,莫過于悉達多!我對自己一無所知。一直以來,悉達多于我極為陌生。只因我害怕自己,逃避自己!我尋找阿特曼,尋找大梵,我曾渴望的是我被肢解、蛻變,以便在陌生的內在發現萬物核心,發現阿特曼,發現生命,發現神性的終極之物。可在這條路上,我卻迷失了自己。"
包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當中,三個階段分別是:駱駝—獅子—孩子。我對此的解讀大概是:駱駝是當人們還在相信無意義的事情的時候,例如:宗教信仰、生命的'意義、各式各樣的規則等等。獅子是當然們開始認同虛無,并且維持堅強的階段;所有的宗教或者信仰都不再約束他們的行為或者思想。獅子們努力擺脫所有的束縛。那個笑著的孩子則是虛無本身,但是是積極樂觀的虛無。當所有的事情都已經完全沒有意義的時候,孩子們仍然在追尋快樂獲得快樂,在沒有任何理由和目的的情況下保持快樂。
當我們需要感受世界本質,認識世界本質的時候,總被強調的一點是:忘掉"我"。然而前面這段悉達多的自言自語當中最后一句話卻不再強調本我的"我",更為重要的確實現實中的自己。孩童時期,在被教會為人處世之道之前,總是自私的,似乎想要霸占一切,想要的就一定要擁有;換言之,是自私,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并且以自我為中心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放下對世界過多的解讀和認知,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當我們還無法認識到世界的虛無,還認識不到本我的虛無,還天真幼稚的時候,當我們不受身邊人、社會乃至世界對我們的種種限制的時候,只有那種快樂才是最真實的、能合理存在于塵世間的。
或許苦苦尋找和體會的存在于我之中的"本我",便是整個世界。而這個我,則是無邊苦海回頭后的岸。
悉達多讀書筆記 6
身邊有好幾個人在分享讀了這本書的感受,評價都很高。我也在想著究竟是一本什么樣的書,看了下作者“黑塞”,一個哲學家的書,居然有這么多的人推薦,好奇感更強了w。之前一直在準備PMP的考試,就想著等考完再看吧。在國慶回家的旅途上就看完了這本書。
這是一本關于尋找自我的書。網上有很多這本書的簡介內容,這里就不做過多的描述了。想要表達的是感觸比較深的地方。
關于兒子,在這時候,他終于知道了什么是愛,當迦摩羅在臨終前來找他,并告訴他,他有了一個兒子。在這之前,他可以說幾乎都是順風順水的,而在這一刻,他開始陷入愛里,迷失了自我,或者說他終于感知到了自我的丟失,也通過這一段的煎熬,他也終于尋找到了自我,完成了這段旅程。
之所以這段的影響比較深,是因為我也為人母,開始在想我與孩子,我們之間的應該建立什么樣的關系,我們應該怎么相處。在成人的世界里,總以為可以用我們的行動、語言以及所謂的悲憫、慈悲去影響、感化周圍的人,但實際上,我們的子女,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只是經由我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他有他的思想、有他的'行為邏輯,以及他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我們做父母的能做的是在有限的能力范圍內,替他暫時的遮擋風雨,最終他都是要自己去走自己的路,我們只能盡最大的能力去幫助他成長為他自己。
想清楚了這點,我想以后我和他的關系相處起來也會簡單一些,我們各自都會輕松一些。而且,我也會時常來提醒自己來回看這些文字,不用其他的東西去羈絆他,也不為自己增添許多麻煩。
希望我們能夠各自成全彼此的成長。
悉達多讀書筆記 7
《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世人皆具佛性,佛陀是已經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
一名悉達多的青年,他出生于富貴之家,一直勤奮好學,隨后加入沙門開始修行,偶遇了佛學,卻并未停留,于是,他選擇了入世,經歷了愛情、財富、貪婪、縱欲、欺騙后,又再次遁入隱世,但卻終難逃脫最強大的感情--親情,經歷過如此種種后的悉達多,最終領悟了。
這是本篇幅短小,但卻意味深長的書。悉達多的每次轉變都有著深意,都是一位智者在不斷的用著各種方式去追尋人生的真理。從自我懷疑,到體會到眾生皆苦,到想要剝離自我,到逃避現實,而后,讓我覺得最有感覺的是,悉達多又重新回歸俗世生活,可以說,這是一種重新面對自我的方式,于是,經歷諸般種種,他最終來到了河邊。他意識到,這些最原始和沖動的欲望構建出生命的活力,也是人類能夠存在的驅動力。
悉達多說,經歷貪欲,追逐財賦都是必然的',體驗絕望,并要學習抵御他們。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并且不再以對它加以幻想,以歸屬它,而心存歡喜。
我認為這本需要有些人生閱歷的人適合讀的書。書中的很多精妙之處需細細體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可能讀起來的感受會有不同。等3年后,我再二次閱讀。
悉達多讀書筆記 8
這本書很短,總共137頁,我大概花了一個多小時看完了。
這本書講的是印度文化,講印度文化永遠跳不開兩個永恒的話題,一個種性制度,一個是宗教信仰。
這本書的語言表達很美,很浪漫,很溫和,不急不躁。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印度男子的一生,少年時期身為婆羅門的后代,從小跟隨長輩學習這個種姓的文化,婆羅門在印度,職能是祭司。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類似苦行僧的沙門,于是他追隨沙門,他曾幻想過自己成為鷹,尸體,石頭等世間萬物,體驗不同的人生。直到某一天,他又醒悟了。
此時,他遇到了佛教的老祖達摩,但是他卻沒有追隨佛教,而是找到佛教的漏洞,在此與他的朋友分道揚鑣。
最后他聽到自己心底的呼喚,他要活在熾熱的`人世間。他作為他自己悉達多活著,在紅塵中沉淪數年。
后來他終究還是膩了紅塵歲月,他逃離了這個世界,成為一個擺渡人。
這個故事我似懂非懂,似乎,這是一個輪回,每個人的人生,最終都是要自己走,自己感受痛苦,自己體驗喜悅,自己慢慢追尋自己的一生。
父母,朋友,愛人,孩子,都只是一段時光里的陪伴者,若要走,不挽留,讓他走。
悉達多讀書筆記 9
這些天的燥熱總惹得我心煩,讀這本書倒像泡在河水中一般找到了寧靜。
黑塞的書我不過讀了兩本,前一本是《在輪下》,正是它優美暢達的語言和對生命的思索,帶我走進這位作家的世界。今天想說《悉達多》,也不免提到它,這兩本書有同樣的母題——生命,或生活,又或人生(我不負責任的猜測著,它也許也是作家的母題)。
兩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天才少年。
《在輪下》說的是天才少年的凋零,一株揠苗而成的植物,倉促綻放匆忙凋零。
《悉達多》則是一株河邊蒼翠的樹,堅守著一條河或本心或時間,經歷風雨而化歸自然。從書名也不難看出的',它生長在印度,它講述佛法,這是一個青年在塵世與佛法中輪回的故事,他出世入世,一次一次得到新生。與佛學掛鉤的部分寫得像語錄體的哲思散文,我不大懂,讓我驚喜的在于以小說的形式闡述佛法的部分,悉達多的幾次悟道,幾次洗凈,他如何體會人間,如何因傷痛而達到圓融,直是故事的寫法。這本書是一場布道,一位賢人的傳奇,又更像,像生命本身——它最終達到的大同與圓融,也正是生命本身。
從《在輪下》到《悉達多》,在作者也有十六年之久,從窺到生命的無望到尋得人生的圓滿。
悉達多讀書筆記 10
全書總計137頁,是一本很精致的書。花了三個多小時把它讀完。心思確實一直跟隨著悉達多在動,在思考阿特曼(Atman:自我,神我)到底是什么?讀完其實在腦海里只有一個簡單的脈絡,像是一個天才自我探尋的故事。
悉達多出身很好,什么都不用擔心,在每個方面都是優越的,他可以給每個人帶去“美”的感受。但是他不快樂,他要出發尋找自己,這一點他很堅定。他的父親感受到了他的堅定,臨別贈言也充分體現了尊重和愛。找自己,這是一個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的.旅途。悉達多想墜入空無,想讓空洞的心靈覓得安寧,在無“我”的深思中聽便奇跡。
他加入沙門,苦了三年,悉達多說他通過克服痛苦,饑餓,疲憊,走向克己。整整三年他學到了很多,但是他意識到自己的焦渴并沒有得到緩解,每一次都只是自我安慰和迷惑,他還是一直渴慕知識,充滿疑惑。他決心離開,最終他悉達多用自己在沙門學到的法義和他的好朋友喬文達一起離開了,去找喬達摩,一位圣賢。悉達多聽了喬達摩的法義。他聽到了美好,也聽到了破綻。他與喬達摩探討,喬達摩說他的法義是濟拔苦難,并非為求知好學之人闡述世界。
看到這里,我以為我理解了,就像悉達多一樣理解了我所求的阿特曼是不懼規則,饑餓,痛苦,能不斷求知。乃至當他將自己在階段性的目標定為尋歡暴富最終一一實現我都認為大致就是這樣吧,專注于一件事,以該件事為唯一目標一定會成功。畢竟他經受了沙門戒律生活整整三年。他說目標會指引他,因為他禁止任何干擾目標的事情進入他的靈魂。他還說每個人都會實現目標,如果他會思考,等待,齋戒。我對此深信不疑。當他成功了,富有了,擁有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但是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旁觀者。
“如孩童般的世人才會愛。”
“隨時可以抵達內心安靜庇護的一隅,如同回家。”
悉達多放棄了一切,再次回歸自然,他一生在在思索,但無法像孩童一樣快樂,天真無暇。他遇到了船夫瓦酥迪瓦,一個活在當下的船夫,做好自己的事情,他除了撐船,他最善于傾聽。悉達多和他的相處讓他們兩個越來越像,在一起的生活怡然自得。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和當下。這時的悉達多有了兒子,是個來“討債”的兒子。他因為愛而痛苦不堪。瓦酥迪瓦讓他與河水交流,悉達多是個很聰明的人,他自知有孩童般的思維與智慧,他在與河水交流的過程中明白了,他不再執念于一種聲音,自我不再被占據,而是傾聽一切。
“一切皆有定數,一切只需我的贊賞,順從和愛的默許。我不再將這個是介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二十接受這個世界,愛它,屬于它。”
讀到這,整理到這我好像懂了又好像沒懂。也許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萬物,學會傾聽,愛這個世界,用感恩的心活在當下,及時反思,允許一切發生。
會再次閱讀,等我再沉淀一下。
The world is my oyster.
悉達多讀書筆記 11
最初聽說這本黑塞的小說《悉達多》是在慈懷讀書會上,知道這不是一本傳記小說。
之所以想讀這本小說,是因為總是覺得自己太單純,太簡單,太膚淺,沒有一點江湖經驗,更不要說人生智慧!我想向佛陀——悉達多祈求,我的智慧在哪里?
可是當我翻開這本詩一樣的小說時,我震撼了,激動了!這哪里是小說,分明是詩!黑塞是一個有深厚宗教信仰和宗教觀的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說“詩必須是信仰,我進行實驗,把我的信仰寫成了一本小說,這就是《悉達多》”所以,這是一篇自我探求智慧的書。我激動著,很多時候都是高聲朗讀地看的,我也想從小說里是否能找到我的智慧。
佛陀的生平世人都知道,小說巧妙的把佛陀分解成兩個人——真正的佛陀加泰瑪和婆羅門之子悉達多。作品敘述了一個婆羅門貴族青年尋求人生真諦的一生,他從錦衣玉食到游學為僧,又從驕奢淫逸到擺渡濟世,最后悟道成“佛”!而我要著重強調的是,所有這一條條道路的抉擇,都是他自己確定的!而不像他的青年好友戈文達,那是個好好學生,是個勤奮求學的弟子。就仿佛是我們這時代那些坐在教室里等著老師灌輸知識和思想而不知自我領悟和探索的孩子一樣。
悉達多是佛,也是人,佛說人人皆具佛相,而成佛之路,人皆不同,各有早晚曲折吧!因為人最終要走上自我之路,才能更好地感知體悟,一如悉達多。
小說的第一部中,在悉達多與圣人加泰瑪對話之前,不管他是齋戒祈禱的婆羅門之子,還是森林里的游學僧人,他都在用一種主觀意識在思索著,不愿意將目光投放到客觀的現實世界中去,我把這理解為唯心主義,或者說一味的向內求,閉門造車!而加泰瑪要求悉達多來聽聽他的學說,做他的弟子的時候,悉達多講了一大段話,指出了加泰瑪沒有告訴他的弟子和眾生,每一個人要親身生活的經歷和感受!所以他還要繼續流浪!他要“自己一人去攀登我的目標,或者去死亡。
”直到此時,也許他從加泰瑪的對話中體會出了一點:親身經歷!實踐!也是直到這時,我似乎也有點明白,干嘛要羨慕別人,學習別人!我就是這么簡單又怎樣?每個人的經歷和領悟能力是不一樣的,所以正應驗了那句話,實踐出真知!
當悉達多離開森林,將那位佛陀圣人留在后邊,將自己的朋友戈文達留在后邊時,“他才感到,他也已將自己迄今為止的生活遺留在身后的樹叢之中,自己也已和它們相脫離”。他走向了覺醒之路,證悟之路!
接下來出現的美女卡瑪拉,商人卡馬斯瓦密以及那些“兒童似的人”其實都是佛陀加泰瑪幻化出來以幫助悉達多思考和證悟的!當然,他的“墮落”也是自甘情愿的,這就是他的成佛之路。不惜把自己迭到塵埃里去!
最讓我感動的是擺渡船夫華蘇德瓦陪著他一次次的擺渡行人過河,一天天的教給他傾聽河水的聲音。我知道,這是佛陀最后一次的幻化,給了悉達多成佛的一劑加速度!他對于悉達多的行為和言語從不多說,只是那樣溫柔地默默的坐在河邊傾聽著,也讓悉達多學習傾聽,悉達多不斷的向河水學習著。學習它以寧靜的心境,有所期待和敞開的心靈,沒有痛苦、欲望,評論和見解,靜靜的傾聽的本領!直到此時,我已領會到這條河水,不就是我們的`心之河嗎?悉達多從這里領悟到“萬物無過去,也無將來;世上萬物只存在本質和當前。
”這是否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另一種表述?
證悟后的悉達多每天在河邊傾聽著生活的聲音,神圣的聲音,“永恒的未來的聲音。”他是寧靜的,幸福的!然而,佛陀加泰瑪涅槃后還要給予他一次更嚴厲的考驗!當他的親生兒子憤然離他而去的時候,他承受著愛而不得痛苦,他的那些偉大思想毫無用處,他折磨著自己,任憑心靈的傷口久久不能愈合!此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話,孩子是最大的桎梏!
還是華蘇德瓦,用河水的聲音幻化出了悉達多的每一個親人的圖像,這是要告訴他,每個人的目標都象這河水一樣,流向不同地方。“他目前所見的河流不屬于他或其他任何人,而是屬于它自己,所有這些浪花和流水急匆匆地,痛苦地流向自己的目標,流向無數的目標……”
“但是河水的聲音已經改變。它仍然探索著、充滿痛苦地嗚咽著,但是已經有另一種聲音摻入其中,那是既歡樂又痛苦、既美好又丑陋的聲音,那聲音既喜笑顏開又低沉悲哀,是上百種聲音,上千種聲音的混合。”
這段描寫我非常感動,讀著有些哽咽。這即是河流的寫實,也是人性的寫真。追求,奮斗似乎成了一種眾生的目標,但癡念和貪欲生成的目標使人痛苦!
這時候,悉達多的靈魂和河水已經融合在一起,但卻不同“任何一種聲音相關聯,”能夠隨時出離。這就是我理解的和諧統一!
小說的結尾從戈文達的角度把加泰瑪和悉達多統一到一起了!當戈文達最后吻了一下悉達多的額頭時,他看到悉達多臉上的笑容和加泰瑪活佛臉上的笑容一樣,這張臉“平靜地微笑著,輕輕地,溫柔地微笑著,”
看完這本小說,我也徜徉在自己的靈魂之河中久久不愿出離。
也許世間就是這樣,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而最后的大同凈土就是那佛國!當下,我們只需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殊途同歸吧!
悉達多讀書筆記 12
萬物既是確存也是虛妄,既是未生也已湮滅,既存善也藏惡,萬物即“唵”。
悉達多初登場便是一個“完人”——“他已學會體認內在不朽的阿特曼,同宇宙合一”,“他將成長為偉大的賢士和僧侶,成長為婆羅門中的王”,“所有人都熱愛悉達多,悉達多令所有人喜悅,所有人都對他興致勃勃”。這三句話概括了青年悉達多在精神、修養以及社會地位方面的卓越,從當代社會角度來說,悉達多的起點無疑是所有人想達到卻達不到的終點。可是,他自己卻不快樂。他無法回答自己內心的疑問,他的靈魂得不到滿足,他難以獲得真正的寧靜。于是他拋棄了婆羅門的身份,成為了一個沙門,去尋找“阿特曼”(即自我)。
第一站·受苦
沙門的生活帶給他的是“忍受苦難”和“無我”。悉達多經受暴雨、酷暑、饑餓、奔波等現代人難以忍受的苦修,獲得了身體的堅毅,可是他的心靈依舊未得滿足。因為悉達多逐漸意識到受苦不過是暫時的麻痹自己,從而達到“無我”的狀態;與此同時,“我”卻消失了。他所經歷的一切與他想要找到自我的的初衷有所背離。他也開始懷疑“教義”的意義。他看透了反復品讀經書以圖得道方式的局限性。在喬達摩這里,他印證了自己的看法,于是,他決定擺脫經書,身體力行去悟道——去體驗、感受、拷問,無論是幻滅還是永生,他直面自己,決不逃避。
第二站·沉淪
他放棄僧侶的身份,踏入俗世生活。他經名妓的引薦成為了一名商人的文字官,他逐漸開始富有。他一開始抱著學習的態度體驗一切,但財富、酒色終于腐蝕了他曾經堅毅的心靈。多年以后他回首過往,發現自己已經是一個平庸粗俗的中年人,他對自己感到惡心,他想到了自殺。
第三站·重生
在河邊他意圖尋死,卻被“阿特曼”的覺醒所救:他意識到自己的靈魂選了一條與一般人不同的道路——從智慧到愚昧,從堅韌到墮落。這條道路引他自殺以便造就他的重生:因為經歷,才能厭倦,才能擺脫,才能參透。因為他不再是一個“完人”,所以他才能成為一個完人。他徹底自由,“他的胸中沸騰著喜悅”。在他的.青年時代,在他見喬達摩之時,他即決定擺脫所有的圣賢法義,追尋自己的內心;數年之后,在他破敗不堪的中年時代,他終于做到了。
第四站·佛陀
自此以后,他就棲息于河邊。他徹底擺脫了修習經義,從凝視萬物中獲得啟發和力量,尤其是凝視流動的河水。在他漫長的老年時代,在他棲居于河畔的數十年里,他徹悟到了時間和愛的奧義。時間并非一去不回,它是過去也是現在;愛并非是占有,也是包容、放手;最重要的是,萬物既是確存也是虛妄,既是未生也已湮滅,既存善也藏惡,萬物即“唵”(即圓滿)。領悟至此,一位完人成為佛陀。
悉達多讀書筆記 13
上周讀完悉達多后,我一直處于精神富足的狀態,我第一次感到精神世界的充盈和平靜感,心情也一直保持著樂觀,積極,當時的我很想直接寫下讀后感,但被瑣事耽誤一直拖延。快兩周過去了,現在的我心情趨于平靜,精神世界也少有波瀾,現在的我再來回味這本書,并寫下我客觀的評論,似乎也是個不錯的時機。
在讀這本書的伊始,我就被他詩一般的語言和簡練而優美的文字給迷住了,如果不是它簡明線性的描述了悉達多的故事,我甚至以為我在看一本詩歌,那些整齊的排比,精美的詞匯,充滿哲理的語句,讓我一下子著了迷,我坦誠之前的我從沒有讀過這樣特別的書,也是第一次我感受到了詩意的`魅力,感謝我讀的這版書的譯者姜乙,將這本德語書的美通過中文展現了出來。
悉達多,印度婆羅門之子,這本書講述的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悉達多從一個貴族成為沙門,從沙門成為世俗者,從世俗者成為船夫的故事。書只有小小一本,但這段故事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充滿了悉達多對人的思考,對自我的思考,對世界的思考。黑塞描述了悉達多從出世到入世,又出世的傳奇經歷,通過他每一次重大抉擇前的契機和內心的思想歷程,為我展現了一個宏大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里面有太多佛家,道家和西方哲學的思考,我覺得,和很多文學作品一樣,這個世界里,愛依然是核心中的核心,這個精神世界展現了太多形式的愛,對自己的愛,對親人的愛,對世界的愛,對世人的愛,讓我動容。
思緒良久,我實在難以形容這本書對我的思想沖擊有多大,囿于詞窮,我很難表達他是怎樣影響我的精神世界的,這有些遺憾了。但是在我讀完這本書那天的晚上,我在睡前閉著眼推導了一遍悉達多的一生和他的心路歷程時,我從心底感到震撼,感動,感到一些東西被打開了,讓我對這個世界和人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見解,那種感覺實在美妙,讓現在的我依然能回味。我敬佩悉達多,我愛這個人物,我折服于他的思想,當然也折服于這部作品的作者,黑塞赫爾曼,看完這本書后我感覺我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新標桿,讓我迫不及待去了解黑塞這個人,想去讀他更多的作品,感謝這個偉大的作家,用這么美好的文字,描述了這樣一個美好的故事,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給了我極大的精神力量。
我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推薦了悉達多這本書,當然我也知道并非所有人都能沉浸在這個故事中,可是我實在太喜愛了,難以抑制自己想要分享的欲望。這本書有太多內容值得回味,因此我會再看第二遍,等再次讀完或許又有新的見解,屆時我會再次記錄下來,細細品味。
悉達多讀書筆記 14
我最早讀赫爾曼·黑塞,是他的未完之書《德米安》,近乎零死角的自我洞悉與接近哲學層面的自我剖析令人感嘆,并與極具正能量的蓬勃之氣共同裹挾而至。如果說《德米安》是站在一個敏感多疑、充滿希望的少年肩膀上煩惱這世間紛擾的作品,那么這本《悉達多》就是站在一個思想更加深遠明晰、自我追求更加強烈的知識分子身上,觀察并試圖大膽解釋眾生之相的杰作。
《悉達多》取自佛祖喬達摩·悉達多“八相成道”的故事,但黑塞對其進行了一種全新的演繹:佛祖在他筆下更像一個“凡人”而非令眾人信仰的“神”。傳說中的“八相成道”不過是一個鋪墊,最具傳奇色彩的“左肋入胎、右肋出胎”的托胎情節被省略,選取的片段反而是當年佛祖形體枯瘦的六年沙門苦行,苦行結束時牧女神圣的乳糜之供被世俗化,演變成人性欲望的缺口、游戲業的開端。
但這所謂的“凡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相對于黑塞本身而言的。赫爾曼·黑塞出身于一個很有文化的家庭,濃烈的宗教意識幾乎貫穿他整個生命,會讓他下意識地疑惑、思考與追尋,故事中的`悉達多就是他在佛教領域的化身,他將其塑造為一個思想者、一個學者。而所謂“思想者”,所謂“學者”,與當下相比,我個人覺得,知識分子這個稱謂可能更加貼切。
小說中的悉達多扮演的“凡人”,有著極為強烈的知識分子代入感。其中貫穿他一生的東西,是知識分子的三重“唵”:少年時的“讀萬卷書”,中年時的“行萬里路”以及老年時的“本我即世人”。
“唵”在小說中表示圓滿,三重“唵”即人生三個階段渴望的理想達成。
少年時的悉達多是一個俊美聰慧的男孩,出身于高貴的婆羅門,一心追尋法義與真知,視周圍的一切為幻象,試圖通過讀“抽象”的萬卷書來發現世界的本質與潛藏在冥冥之中的真理。這是一種典型的知識分子心理,是孩子極度渴望獲得知識的本心,所以他寧愿成為一名清心寡欲的沙門(苦行僧),希望通過感知他者的痛苦來獲得更高的奧義。
這種感覺就像自己小時候在課堂上學會什么知識,回家后興沖沖地與父母言說,從中得到的表揚與喜悅即是慰藉。但這也導致自己視抽象、復雜為更高的境界,并過于關注虛無縹緲的概念,從而模糊了看得見的與看不見之間的關系,升騰出一種年少輕狂的傲慢與滿足。
正如老年的悉達多所反省的那樣:“如果一個人要在一本書中探尋意義,他便會逐字逐句去閱讀它,研習它、愛它;他不會忽視每一個詞、每一個字,把它們看作表象,看作偶然和毫無價值的皮毛。可我,我這個有意研讀世界之書、自我存在之書的人,卻預先愛上一個臆想的意義。我忽視了書中的語詞。我把現象世界看作虛妄。我視眼目所見、唇齒所嘗的僅為沒有價值而表面的偶然之物。”
到了中年,悉達多已經敏銳地發現只是“讀萬卷書”會讓他失去生活的實感,于是“行萬里路”成為新標準。何為“行萬里路”?其實就是實踐與經驗,用肉體去切實感受人生,感受世界。
放在如今來看,就是離開學校,融入更加復雜多元的社會,融入枯燥瑣碎的工作,融入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家庭。融入到這些當中去的知識分子,就像進入了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所有格格不入的鋒芒都會被磨平,生活所有全新的褶皺都會趨于柔軟陳舊。
這表現在《悉達多》中,被衍生為一種“墮落”:悉達多一邊向名妓迦摩羅學習“愛的藝術”,一邊學習成為一名優秀的商人,穿金戴銀,享受舒適奢華的生活。他自認為是在研究“如孩童般的世人”,認為自己是“極少數,如同天際之星,沿著固定的軌跡運行,沒有風能動搖他,他內心自有律法和軌道”,但實際上卻是漸行漸遠,從研究世人到變成世人,不過是一步之遙。
但至此,他也明白了自己不過就是一個“世人”:“世人和思想者、學者相比應有盡有……思想者只是思想的孩童般的世人而已。”
如果一個人扼殺了感官意義上的偶然之我,卻喂養思想意義上博學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會尋得自我的。兩者,思想和感官,均為美的事物;兩者背后均隱藏終極意義;兩者都值得傾聽,值得參與;兩者均不容蔑視亦不必高估。
在這樣的基礎之下,老年的悉達多學會同時用精神和感官來感受世界,秉持著一個知識分子的鉆研精神,他選擇向河流學習,在這條河中——
他認出“自己的生活也是一條河,這條河用幻象,而非現實,隔開少年、成年和老年悉達多。悉達多的前世并非過去,死亡和重歸梵天并非未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和當下。”他開始明白,就算是一顆再微不足道的石頭,都有自己的價值,它并非幻想,它可以成為動物,成為人,成為神,而自己愛它的理由并不是這些,而是它的本質。
世間的每一瞬間皆為圓滿。一切罪孽都承載寬赦,所有孩童身上都棲息老人,所有新生兒身上都棲息亡者,所有將死之人都孕育永恒的生命。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同時消亡,同時存在。知識分子的三重“唵”,三次探索,其實一直都處在一個平行關系中,每一次都并沒有更接近這個世界的真相,與之相反,這個世界本沒有什么真相,你看的即是真相,即是結果,即是圓滿。
所以,也許“接受這個世界,愛它,屬于它”,才是最好的選擇。
悉達多讀書筆記 15
斷斷續續看完這本書,感覺意猶未盡。故事應該從一個巧合開始,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有一個一起讀書的小姐妹推薦的,當時她說,看完會讓人通透,懷著期待的打開了書;當看到譯者的前續時,說作者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看到了當時的社會,也看到了自己對于德國的失望,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描寫戰爭題材的書;當看到婆羅門是,我頓時停了,也許是因為失望,覺得它不是我想要看到的,也許是當時這本書還沒有完全的吸引我,但是由于對婆羅門有一點了解,知道這是在古印度的封建等級制度中的地位較高的一個家族。
曾經一度放棄繼續看這本書,但是懷著好奇,也想要了解一下古代印度,這個佛教的.發源地,當時社會中,貧苦大眾對于宗教的信仰到底達到何種程度。
悉達多,從一個勇敢追求新知識,新渴望的孩子,他經過自己一生的嘗試,終于,在他晚年,他懂得了:自己一直追尋的到底是什么,佛宣揚一切仁慈,但卻不主張弟子有愛,而愛才會給給空寂的心靈以完美的寄托,突然覺得,我還不能很好,很透徹的讀懂這本書,還不能如此草率的去寫書評,請原諒我的魯莽,我還想再次拿起這本書,繼續深深的,一字一句的去拜讀,也許我只是了解了書中的一部分內容,但是,我卻深深的愛上了它
【悉達多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勵志鼓勵多讀書的名言02-06
多讀書讀好書作文02-13
有關多讀書的名言警句08-17
鼓勵多讀書的名言警句01-30
多讀書的好處作文350字05-09
合作達雙贏05-05
多讀書,讀好書作文(精選22篇)01-19
多讀書,讀好書作文(精選24篇)12-18
多讀書的好處作文(通用31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