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時間:2022-10-12 14:17:45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范文(精選21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范文(精選21篇)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1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在這個歷史文化中又蘊含了淵博的文字,蘊含了中國美妙的語言,更蘊含了從最早的奴隸社會到如今絢麗多彩的現代社會的偉大發展歷程。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贏利的歡呼同時也經歷了失敗的轉衰,譜寫了一章又一章壯烈的歷史篇章,它為中華的子孫后代留下了輝煌的歷史文化,更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小學時,中國名著和外國名著相比,我最喜歡閱讀外國名著,因為它和我一樣童心未泯。但上了初中后,我接觸更多的是中國名著,了解更多的也是中國的歷史文化,聽說更多的也是有關中國文化,哪怕在聊天里,聊最多的也是中國文化。自此,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歡上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我最喜歡閱讀的名著是《論語》,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沒怎么弄懂里面的意思。正好在一次上課時,學到了《論語》。于是我對《論語》就有了深一層的了解。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寫的,而在《論語》中的句子主要是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內容。《論語》中,使我受益頗深的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子,主要思思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懈怠。這句對于此時正值風華正茂的少年來說,真是一個讓人積極向上的句子。

  就舉兩個事例來說吧。在我們班的同學中有很多學習成績很好的。這些成績好的同學平時學習多是勤思考,踏實學的。而有兩個同學的思維方式不一樣,思考與學習都是成反比例的。王明平時成績很好,但在考試中往往容易出錯。他在我們班可以說得上是安靜而成績又好的學生吧。在每次上課過程中,老師提出的問題他都毫不理會,只顧著玩他的游戲。而等到老師寫出答案后,就急忙抄寫,下課后多看這個問題的解答,在平時練習時總能得到高分,而到了考試就出很多錯誤。這就是所謂的“學而不思則罔”。

  許玲則是只會思考而不喜歡學習的一名同學。老師提出的問題們總是積極思考,但不喜歡寫練習,更不喜歡做筆記。所以每次回答老師的問題時,總以為自己全都懂了,根本不聽課。這就是所謂的“思而不學則殆”。

  要是這兩位同學能夠學與思相結合,才是真正的懂啊!不管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離不開認真,仔細,更離不開理性的思考。在人的身體組成部分中,大腦是最重要的部位,既然我們有大腦這一構成部分,就應該學會思考,學會學習,讓我們自己成為大腦真正的主人,敢于超越常人的思維習慣,樂于在廣袤無垠的未知世界里自由馳騁。中國文化帶給我們的不單是文化的傳承,更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光輝。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2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千年來積累的文化經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典籍中的核心部分,是中華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而書籍是文化的記載,在我看來,《論語》是最具文人氣質的君子品德之書。數千年來,儒家學說一直備受詩人推崇,而孔子也被歷代帝王尊為衍圣公,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喜愛《論語》,孔子言簡意賅,卻蘊含了許多君子品質與精神。

  誠實守信是君子之本。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可以說,信是為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我們做人可以不通文字,但決不能欺瞞他人,如果我們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交流滿是謊言,那么生活還有什么意義呢?一個人起初有心與你交友,真心對你,而你卻謊言相待,到了最后,那人也會鄙夷于你,不屑于你,這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可若是你待人誠實守信,會有更多人愿交好于你,于人于己皆利。

  謹言慎行是君子之行。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意思是:“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后悔。”人生在世,若想不留遺憾,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對個人對社會負責的態度。這同時也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謙遜好學是君子之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為人若是能夠謙遜好學,那么離成功也就不遠了,學習不僅要從善者為師,還要以不善者為師,以人為鑒,我們應當學習自己不足的,改正自己有錯,一切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喜愛《論語》,其中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感慨而發。可以說,《論語》一書便蘊含了古代先賢的思想與精神,博大精深,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們做人,當如孔子口中的“君子之本”,“君子之行”,“君子之風”。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應該成為更好的自己。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3

  “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中華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唐詩、宋詞、元曲被人們歷代傳承,中華人民將繼續傳承和創造。

  光陰似箭,我已是八年級學生,最近,我正在閱讀《論語》,我相信這是一本家戶喻曉的經典名著。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論語》此書正是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經典,歷代傳承。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對學生的諄諄教誨,每一句話都飽含哲理,我們學的第一句選自《論語》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仿佛聽見孔子告訴我,三個人一同走路,在這里面一定有一個可以當我們老師的人,值得我們學習的人。這句話讓無數人懂得相互學習。

  同樣的,也有一句教科書上出現過無數次的名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也是出自《論語》,孔子的意思是讓我們選擇別人的優點去學習,對照別人身上的缺點,及時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讓我們受益終生。

  學習成長中,怎么做才是明智的表現呢?“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這才是明智的表現。這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學習一樣,學習知識如果掌握了,可以多做練習鞏固,如果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就要及時請教,不能渾水摸魚,這才是明智的表現。一千多年前孔子就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也應懂得。

  當沒有人理解自己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知人也。”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擔心自己不了解他人,這句話也出自《論語》,給讀者們帶來安慰,深深影響人們的心靈,讓人的心靈重歸寧靜。是啊,做好自已就行了,不必執著別人是否了解自己。

  當自己排斥別人的時候,“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要團結不搞幫派,搞幫派的都是不團結的小人,這句話給我們敲醒警鐘,讓我們不要排斥別人,成為小人。

  當你想要抓住過去不放手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要再說了,已近完結的事情,就沒必要去匡正,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這句話蘊含的道理讓人值得深思,它會提醒你懂得放下過去,抓住現在重新開始。

  《論語》是孔子智慧的結晶,他將一生的感悟都傳給了弟子,他的語錄由弟子收錄下來,編成《論語》流傳后世,一千多來來讓世人深受啟發,看了這本書,我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懂得了為人處事。

  國學經典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品讀國學經典,受益終生,作為中華民族一員,我們將繼續傳承和發揚光大我們的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4

  論語是孔子寫的一本名著,分別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學而第一、第二篇是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后,時時去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

  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了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溫習才行。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幾次考試沒得滿分。

  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中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么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著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里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后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經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5

  君子自古就是被贊頌的對象,他們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潔。一本《論語》讀畢,我對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將食、住視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對待他人,以溫、良、恭、儉、讓為主,親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實無欺,做事周而不比。貧而樂,富而好禮,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對國家的熱忱之心吧。古有陶潛范仲淹,今有魯迅李大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待敵人橫眉冷對,掀起復興的革命。對待民眾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瀾。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為了大義。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對于自身的修養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為重金而屈服,訥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為君子所惡。匿怨而友其人,亦為君子所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憎分明者,豈不為君子,人而為仁者,豈非君子耶?仁德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為仁的代名詞,德是君子的昵稱。與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飯。與之情誼,并不濃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湯。君子如天上北辰,眾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詮釋君子之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這樣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6

  仲尼停息在兩千年前的風波里,他的思想卻成了長明燈。一燈既明,便是希望。萬人壘土,即成河山。——題記

  記錄過往的書第存留至今的有許多,而讓人如品嘗般的細細品嘗的佳作卻很少。我有幸在距春秋戰國數千年的今天,打開了千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誨。穿越千年與孔圣人來了場跨世紀談話。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立下高遠的志向,在這六藝訥以仁德之心去實現。初讀只知字面意,再品已是字中人。孔子的道似是天道似是人道,不過后世的人們普遍認為那是人道,而天道因才疏學淺無法觸及。而這其中所蘊念的人道則是教會我們為處人處世之道;以仁德之心待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立足于世間要以君子的品行為準則,要以寬容之心待世人。孔子的寥寥數語蘊含了不可丈量的大學問。

  “禮之用,和為貴。”禮樂的運用最恰當的是和,這是孔子的想法。而《左傳》有云:“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中國自古便被成為禮儀之邦,可見對于人們的重要性。而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件事孔子認為季氏所做大逆不道有違禮樂,我同意。不過在我看來禮樂在現代社會更像是這個社會的規則,而這個規則就相當于法,觸犯了這條法律的紅線便超越了規則,這時你便會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禮樂就像是新時代的法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好地行使公民的權利,讓這個社會更和諧。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7

  《論語》里面還有這么一句話——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論語》一共分了二十篇,每章第一節的兩個字作為篇名,第一篇的名字取自開篇的兩個字:學而。整本書的第一句一般是是點題的部分,那為什么這句看起來平淡的話如此重要?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孔子認為自己都無法達到知仁勇的境界,這當然是自謙。所以,子貢說,孔夫子說的就是他自己。要達到知仁勇的境界確實很難,這是一個不斷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過程。只有擁有崇高的智慧,在面對世間繽紛復雜的事物之時,才能做到明辨是非,不被迷惑;只有擁有高尚的仁德,在面對個人得失和現實選擇之時,才能做到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只有心中充滿了勇氣,在面對現實的困難和巨大挑戰時,才能夠意志堅定,無所畏懼。

  學問修養上的三重境,如何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反省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但是自己的內心里并沒有怨天尤人的念頭。這樣才是君子,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夠得上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

  《論語》里面的句子其實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幾千年來經歷了無數人的閱讀、吸收和補充。我們今天對于《論語》的理解,不能只是停留于表面,而是要深入到它骨子里面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這才是我們讀《論語》的價值所在。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8

  本書講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這告訴我們現在的老師應該學習孔子這一點。

  對于學習,我們要做到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到的知識,按時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開心嗎?因為在溫習的同時,我們把學過的知識不斷的鞏固,也許還能獲得新的東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復習完所學過的知識,就再也不用懼怕考試了,更別提說掛科了。

  從《論語》中,我還知道了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學問的好壞,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看他的道德修養,這好比當今社會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并不是看學歷,也不是看文憑,而是看他的言談舉止與品質修養。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沒有學習過什么,但他能做到孝,忠,信等傳統倫理,這也不能說他沒有文化知識,沒有道德修養。殊不知她所擁有的這些道德修養結石就是最大的財富了。

  《論語》共20篇,其言語精練,內容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我感受到了《論語》擁有強大的文化底蘊。每一位學子都應對其進行品讀

  感悟及求索。書中有著豐富的知識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有愛心,要以賢德的人為榜樣。把這些作為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思想。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9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于教人們如何做人。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里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干干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里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10

  今天,我看了《論語》,明白了許多道理,比如“欲速則不達”。

  說到欲速則不達,《論語》是這樣記載的: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看到這兒,大家肯定會想到《拔苗助長》這個故事吧?對,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因為貪快,所以讓禾苗枯萎了。我們覺得主人公很可笑,但在笑話之余,我們想想自己也干過此類“傻事”嗎?

  我們班的吳金霖同學就是這樣一個干“傻事”的例子。為了早點做完作業,她寫字時亂涂亂畫,結果老師罰她“重寫”,還要“翻倍”。就這樣,吳金霖非但沒有獲得更多的娛樂時間,反而又增添了許多學習時間。你們說,她達到原先目的了嗎?

  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爸爸就是一個喜歡慢工出細活的人。一天,爸爸在寫材料,柔和的月光灑進屋子里。“爸爸,吃飯了!”我大叫。“等一下。”爸爸回答。過了一會兒,見爸爸仍沒出來,我便推開緊閉的門,看見爸爸正在聚精會神地寫材料,又一邊核對資料。我向爸爸抱怨道:“爸爸,您干嗎寫一遍對一遍呢?直接寫吧!”“慢工出細活!”爸爸說,話語里帶著點嚴肅。果然,爸爸把材料交上去后,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工作迅速完成了。

  在現實生活中,快,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時,慢才能解決問題!

  沒有質量地貪快,會讓你很后悔。因為欲速則不達!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11

  《論語》是春秋時期的偉大作品,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人們最熟讀的經典恐怕就是《論語》了。近期,公司組織學習《弟子規》《論語》等經典著作,我的感悟頗深。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像一面警鐘一樣時刻提醒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該虛心學習,作為自己的榜樣,而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同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修養。

  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也同樣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每天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里面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為人做事及本職工作中,自己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用心溫習?總而言之,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反省自己,一定會不斷進步。

  我還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體現了學習的真諦。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興趣,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的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歷久彌新,希望我們都能認真閱讀學習,體會收獲的快樂。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12

  在六年級,我學了許多《論語》,我找出一兩條來談談我的感想。

  第一條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說:“學了之后能經常溫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有同學從遠方來也是一件愉快的事。遇到別人不懂時不嫌棄別人才是君子。”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孔子把復習學過的東西都當成老同學一樣。這一方面強調了復習對牢固掌握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同時也反映了孔子將學習知識當成結識同學一樣的快樂心態。當我們把學習知識當成了結識同學、把復習知識當成同學聚會,當然就不會產生厭學的心態了,也就不會把學習當成是一種苦差事了。

  有人把“學而時習之”理解成“學習之后要經常練習,經常運用”這也有一定的道理。

  對于第三句話,有人理解成“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他”,我對此略有不同的看法。對這句話造成不同理解的關鍵是怎樣理解“人不知”的意思。我對這三個字的理解是“別人不懂”,理由是,《論語》第二部分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也”,這里的“不知”是同樣的意思。我的理解,孔子前面說了怎樣學習和復習的問題,然后又說到了怎樣對待同學的問題,孔子主張人要謙虛,所以才提出了“一個真正君子”的觀點。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13

  孔子生前周游列國,一直都在不遺余力地推行自己的學說,希望治國者實現王道社會的理想。孔子在世時就被譽為“天縱之圣”,是當時社會上最杰出、最博學的學者之一。

  匯集孔子言論和理念集冊的《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子路啊,我教給你的,你懂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句話是用來提醒人們要以誠實的態度來對待知識,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驕傲,要養成踏實的學習作風,避免虛構夸大的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這句話對我們也有同樣的啟發。在學校里,我們就要認真聽老師上課,如果老師講的沒聽懂,有些同學就不敢向老師提問,導致作業錯誤很多,學習不會有進步。但如果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人,往往比別人高出一籌,因為他們懂得隨時填補自己學習上的漏洞。

  在孔子的學生中,有這樣一個學生:他年齡最大,性格突出。也曾頂撞過孔子,這個人就是子路。子路原來是性格豪爽的一介武夫,但他最終改變了自己的思想,臣服在孔子門下,可見孔子的個人魅力之大。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論語》成了中國社會的“圣經”,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個人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規范之中。如果你想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就多讀讀《論語》吧!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14

  我讀論語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感動,為他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于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心態,明確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使命,也是儒家文化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15

  我覺得,在道德方面,東方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說:“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不是用來講,也講不出來。所以論語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見(《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序P3),但卻通篇沒有定論。孔子在教導弟子時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么是“仁”。或許后來孔子死,他弟子也老,再傳弟子為能讓后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指導,才從先師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當然,這純屬我想象,沒有什么依據)

  正是因為《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再現,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為,與其風格比較像一部書是晉代《世說新語》。我們怎樣讀《世說新語》?我想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出于學術目(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么),一定不會去分析它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么曲折地表達一個多么深刻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紀錄,以一種閑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閑談心境才是最適合讀這樣書。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他要表達什么。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當然,這是讀書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什么,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讀教人做人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解答。作文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16

  放假,我在寫暑假作業之余,想把論語這本書重新再閱讀一遍,因為《論語》是我國經典作品。“仁”,也是孔子提出基本道德觀,讀懂它,也就等于懂得做人基本準則和明白做人道德。我喜歡——為政篇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儒家思想核心著作,也是我最喜歡其中一句話。這句話是孔子所提倡一種學習方法。一味讀書,只重于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拖累。

  一味埋頭苦思,只重于思考而不注重學習,不進行一定書本知識積累,不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疑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真知。其實我有時也會偷懶,老師、家長布置作業,我總會把“做完”當做“完成”,從來不去多想,多練,以為這些就足夠!學完這篇文章,我覺得自己做遠遠不夠。當一道題做完同時,應該去想想為什么布置這道題,這種題型還可以怎么解讀?還可以怎樣變換等等。

  這樣我就可以從另一方面提高自己,學會鉆研。不僅是學習,我在生活中也應該如此,父母適當管理,是對我愛護和基本保護,要理解支持。要以“仁義”之心去面對。親愛同學們,推薦你們也去讀這本偉著,它能讓我們學到更多做人做事準則,會使自己更加優秀。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17

  這是一本讓人驚艷的武俠小說,整本書一氣呵成。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漢武帝時期,在看完書后,查詢了下相關歷史,確實是有相關歷史典故的,部分記得的劇情涉及到劇透,無法一一描述。

  后來,在這本書的引領下,又關注了《長安十二時辰》《三國機密》等類似的小說,排名分先后。《人皮論語》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故事劇情的前半部分都忘記了,只記得很好看。(淚奔)故事大概講述了,從漢武帝征西域,大宛的汗血寶馬失蹤,由此案追蹤到皇權正統,真正的《論語》到底是在說什么,多少前人先烈在延續“真理”的故事。

  故事線很隱蔽,充滿想象力,絕對不是正常的帝王歷史可以看到的,可以說是一本不能被記載的歷史。

  在這個故事里,所有劇情都是合理猜測,不禁會讓人懷疑,我們所看到的歷史,是真正的歷史嗎?還是勝利者的歷史?

  從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中間的學術和思想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多少人遭受到了政治迫害,漢武帝晚年一直想隱藏的秘密是什么,甚至不惜和太子劉據翻臉無情。

  合理的猜測和推論,夾雜部分的歷史故事的記載,玄妙的故事安排,層層疊疊的推進著,將我們引領到了一個歷史的大迷宮中。

  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旁觀者之所見,是當局者所經歷的嗎?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18

  放假了,我在寫暑假作業之余,想把論語這本書重新再閱讀一遍,因為《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仁”,也是孔子提出的基本道德觀,讀懂了它,也就等于懂得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和明白了做人的道德。我喜歡——為政篇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也是我最喜歡其中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只重于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拖累。

  一味的埋頭苦思,只重于思考而不注重學習,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不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其實我有時也會偷懶,老師、家長布置的作業,我總會把“做完”當做“完成”,從來不去多想,多練,以為這些就足夠了!學完這篇文章,我覺得自己做的遠遠不夠。當一道題做完的同時,應該去想想為什么布置這道題,這種題型還可以怎么解讀?還可以怎樣變換等等。

  這樣我就可以從另一方面提高自己,學會鉆研。不僅是學習,我在生活中也應該如此,父母的適當管理,是對我的愛護和基本的保護,要理解支持。要以“仁義”之心去面對。親愛的同學們,推薦你們也去讀這本偉著,它能讓我們學到更多做人做事的準則,會使自己更加優秀的。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19

  這一周我們學習了《論語》其中的十二章,大家都知道孔子吧。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是記敘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書。

  課文中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帶給我很大的感觸。

  我以前認為我的學習方法不錯,但當我讀了這章論語后,我發現我的學習方法不得不改正了。同學們和我的成績為什么不好呢?就是因為學習方法使用不當,沒有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過了一段時間有些東西就會變得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所以我們要學會復習:學完新課后復習,課下復習,晚上睡覺前復習,早上醒來再復習一遍,這樣我們學過的知識也就不會忘了。

  昨天,我就采用了這個方法,結果到現在我還記得清清楚楚。一個好的學習方法真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成績。

  關于教給我品德修養的一章就是孔子的賢弟子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每個人都要學會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什么,還有學會了什么。記得有一次,我和姐姐吵架了,我把自己關在了臥室里,然后就放聲大哭。學了《論語》,我發現了我以前做錯了。“哭”并不能解決問題,反省才是最重要的 。通過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錯了,還是別人錯了,從而取長補短,豐富完善自己。

  我從課文中學到了如何提高個人修養等許多有益的教誨。聆聽古人的教誨,真是受益匪淺啊!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當如此。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這里說的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推己及人沒有問題,只是推的是不是“立”,是不是“達”。如果自己自身還存在問題,那么在幫助他人之前,首先要幫助自己;在愛人之前,首先要愛自己。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希望自己堅強、獨立、理智、寬容,同樣的也就想把這些推廣出去,想幫助別人也能堅強、獨立、理智、寬容。

  抑郁的時候,我和病友交流,鼓勵他們,卻讓自己很疲憊。那時候,我自己都還沒好,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和那么大的能力去幫助別人。有這個幫助的意愿是好的,但只限于一種精神上的鼓勵才行。后來慢慢調整,好了以后又開始和病友交流,剛開始我會希望大家都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我親身體會的還會有錯嗎?漸漸又發現每個人是不同的,病情不同,經歷不同,那么治療方法也就該不同。

  今天朋友開玩笑要我到聯合國去工作最好,這么喜歡幫人,他在伊拉克工作,連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還怎么去幫助別人呢?

  要保證自己是在幫人,不是害人,更不是害己。那就需要自己是在朝正確的方向走,不要錯誤指引;需要能近取譬,拿自己打比方,將心比心,自己不愿意害自己,那么也就不會去做傷害別人的事了。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21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此章有“觀過知仁”的意思。而這句話表面看來有歧義,但是其儒家的生命價值是肯定的,也是不變的。一種可能的解釋就是:“仁”訓為“人”;“黨”為“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的過錯分別歸于不同的類別,所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可以了解一個人仁還是不仁了。再有一種的解釋就是:人指君子。“過”指過錯。結合“茍志于仁矣,無惡也”來理解,“人之過也”的人就是君子。君子可能犯過錯,各有所不同,觀察君子的過錯,才能知道其為仁如何。此解較為妥當。以下幾種解釋可資參考:

  孔安國曰:“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觀過,使賢愚各當其所,則為仁矣。”

  二程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類。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過于愛,小人過于忍。”

  尹焞曰:“于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漢吳佑謂:“掾以親故:受污辱之名,所謂觀過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雖有過,猶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謂必俟其有過,而后賢否可知也。”

  現在看來,仁與不仁是區別君子和小人的標準,然而,時過境遷,物似人非。人們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斷變化,仁與不仁也不斷呈現新的意義,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顯現。所以,因恪盡職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誤,是君子之過;而故意知法犯法,穿鑿附會,鉆法律的空子則是小人之惡了。因此,我們不僅要觀過知仁,還要觀惡知非啊!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11-05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1000字07-13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范文1000字07-13

品讀國學經典《論語》08-08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范文(通用9篇)03-19

品讀國學經典《論語》作文07-31

品讀國學經典-《論語》作文07-23

品讀國學經典——《論語》作文11-24

精選作文:讀國學經典《論語》有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