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傳》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托爾斯泰傳》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托爾斯泰傳》讀書筆記1
一個土生土長的俄國人,一個渴求快樂,期盼和平的俄國人,一個生在了不屬于他的年代,卻讓這個時代深深打上“托爾斯泰”烙印的俄國人。他的一生本就是個綻放光芒的太陽,不落的太陽。
孩提時代的托爾斯泰,不懂得失去母親的痛楚,身為貴族后裔的他,跟體會不到生活的艱辛。然而,厄運卻接二連三的降臨在他的身上,9歲的小托爾斯泰又失去了深愛他的父親。也許是命運促使他選擇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他并沒有像其他的貴族子弟一樣,乖乖的接收那屬于貴族的良好教育,去繼承他的父母給他的爵位。他選擇了去接收那些來自西方的智慧——啟蒙思想。
貴族間的阿諛的寒暄讓托爾斯泰早早的對這個社會感到了厭惡,克里木戰爭更是讓年輕的托爾斯泰看到了貴族的腐化和農奴制的落后。
于是,他脫下了那些繁瑣的貴族裝束,拿起屬于他的筆桿,開始了他的戰斗。
《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寫出了托爾斯泰從童年到青年的感悟,訴說了他對這個弱肉強食的年代的不滿。他發出了疑問,為什么我們不能享受我們的童年,卻要承擔沙皇強加于我們的痛苦?他不明白,卻在漸漸明白。
終于,歲月讓他明白了一切,原來我們本就不屬于自己,而是這個農奴時代的附屬品。他開始鞭笞這個人吃人的世界,數千個真實場景構成的戰爭與和平將他推上了文學史的巔峰,他拿著自己的武器,他的筆來呵斥腐敗的封建制度,來歌頌勇敢的而國人民。直到在安靜的鄉村生活中結束了他的英雄似的一生。
有些人一輩子也成不了英雄,有些人卻一生下來就注定要成為英雄。
我想托爾斯泰就是英雄。
《托爾斯泰傳》讀書筆記2
“我覺得人的美貌就在于一笑;如果這一笑增加了臉上的魅力,這臉就是美的;如果這一笑不使它發生變化,它就是平平常常的;如果這一笑損害了它,它就是丑的。”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最有名的文學大師,他寫了許多文學作品,至今光芒依然四射。如《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鴻篇巨制,它們對世界文學史有著深遠的影響。
托爾斯泰的一生是寂寞和孤獨的。他死后,遺體被安葬在安靜的森林中,沒有墓碑和十字架。可他用畢生精力所鑄就的人性光輝已經豎立了不朽的紀念碑,高高地聳立在十九世紀文學的封頂。茨威格稱這是“最美麗的墳墓”。
他是個偉大的人,他隨時身上都會帶著筆,他會將他偶然想到的靈感一絲不茍地記錄下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的學習習慣會成為通向成功的階梯。如果我能經常帶著一支筆和一個小本子,就能夠把日常喜聞樂見的事情記下來,那么,寫起作文來就水到渠成,不再那么費力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讀完這本書,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平時養成良好習慣,不斷積累知識,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托爾斯泰傳》讀書筆記3
托爾斯泰是俄國著名的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可是,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高加索,群山環抱的清明環境才使他紛亂的大腦清醒過來。第二年,他創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等優秀作品。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
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并病死于一個小火車站上。
雖然別人都說他是“天才“”,但是《名人傳》里他自己說到:我只是個普通人,我不是天才,我是在后天的生活中,憑著自己不懈的努力,拼命追求,才登上世界文化頂峰的。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屬于他自己的一份精華。我們要了解自己,選定方向,認真去追求。”如果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開掘“智慧之門”的可貴,并且都有勇氣和決心,能踏踏實實,以自己的方式,認認真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我想我們有朝一日也可以驕傲地宣稱:我不是天才,但我成材了!
《托爾斯泰傳》讀書筆記4
想起看《托爾斯泰傳》初衷是因為大學時期孟凡君老師的強烈推薦,他說這是一部讓他“看得死去活來”的作品,他說“托爾斯泰是俄羅斯的靈魂”,于是決心一看,20xx年七月九日借書,到十一日,我已看完兩遍。
該書是有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所寫,全書共十八章,從不同階段來寫托爾斯泰的變化,回過頭來看卷首的“永遠的俄羅斯,永遠的托爾斯泰”,不由得心潮澎湃,它以高度的概括性概括了全書的大致內容,再一次為永生的斗士——托爾斯泰而感動,震撼。
第一章:難忘的童年,羅曼.羅蘭為我們講述了作為平凡人的家人對托爾斯泰童年產生的影響,盡管那時并看不出什么,但卻使他擁有一個純潔的心靈,使他成為一個擁有愛的人,一切一切都暗示著一個未來的天才即將誕生。他關切他人,在五歲時就感受到“生活并不是輕松的娛樂,而是件繁重的任務”。
第二章:青春的沙漠,這一時期主要指的是托爾斯泰在喀山讀書時期,他自稱這一時期為“青春的沙漠”,那是愚蠢的強烈的狂風吹起來的。他在自己的作品《青年》中有大量關于那些年發自內心的坦誠。
托爾斯泰不是完人,他心理、品性都有問題:他孤僻、暴戾、狂熱,時而迷惘和絕望,往往反復無常:作為斯多葛禁欲主義者沉迷于身體上的自身摧殘;作為一個伊壁鳩魯享樂主義者放縱自我;相信生死輪回跌入虛無主義差點發瘋。他不停的分析自己,試圖在虛無中尋求真理,這樣的分析曾使他丟掉宗教信仰,但他心中卻始終是有信仰的,即便在迷霧中探索的過程中他無法言明那信仰究竟是什么,但我深信,那才是孜孜不倦的求索態度。
這一時期的他擁有善的夢想,他對待窮人有一種平等,他“堅信一個人的命運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而另一方面又由于少年激情、暴飲暴色和強烈自傲的膨脹,他不再是個完美主義者而變為物質主義者和實際主義者,他希望取悅于世人。直到他回到了鄉村生活,再次與農民一起時,他才又重新開始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觀察世人,他又充滿了夢想和愛,正如《一個地主的早晨》所記敘的那樣。
第三章:逃入軍隊,四章:高加索的故事及第五章:賽瓦斯托波爾:戰爭與宗教,羅曼.羅蘭寫到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滿腔熱忱的投入軍營,在賽瓦斯托波爾軍中服役,恪盡職守,卻發現了戰爭的惡和虛榮,軍人的極端激情、虛榮和悲痛沒能逃脫他的洞察力。而第六章在圣彼得堡的托爾斯泰又發現了文人的卑鄙、虛偽和邪惡,他們自以為屬于一個特權的、高等的種性,自以為是人類之王。這些在托爾斯泰看來,都是不可原諒的。
第七章:愛的奇跡 第八章:在婚姻的庇佑下 以及第九章:心靈之作 第十章:思想巨變
愛的奇跡孕育了《家庭幸福》(1859)(創作于婚姻的最初三年),后來兩部鴻篇巨制《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相繼問世,前者被稱為最宏偉的時代史詩——現代的《伊利亞特》,后者則為其心靈之作。羅曼.羅蘭在書中說到“《戰爭與和平》里面充滿了大量活生生的面孔和激情,而孵化這波瀾壯闊的人性海洋的,是一顆泰然掀起又平息風暴的至高心靈。”我想,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那種精神也正是托爾斯泰本人走向成熟的征象:他不再只關心個人命運的浪漫史,而是熱心于大眾,他有一刻俄羅斯的心,他平靜卻高尚。對于《安娜.卡列尼娜》,我想之所以說他是托爾斯泰的心靈之作,就在于此時的托爾斯泰想借作品表達出來的不僅僅是反侵略的俄國衛國戰爭背景下宮廷上層貴族的自私貪婪、虛偽墮落或是爭權奪利,他仍然是在思考、探索,他探索真理并始終相信其存在。在思想巨變中,作者敘述了列文(即托爾斯泰自身的化身)的悲痛,他深切的感受到生命沒有信仰的虛無,信仰不是科學,而是藝術,而只有過著信仰的生活信仰才有意義。與此同時,他也闡釋了自己的信仰,如基督教的教義所言,他相信只有全世界都達到幸福,幸福才有可能在世間存在。所以,他決定用自己的行動來履行愛的職責,他要愈加增加心中的愛,從而“與日俱增的幸福,并在另一個世界獲得更完美的福祉。”
第十一章:關心社會現實 ,托爾斯泰在莫斯科期間,他第一次接觸到了文明之中隱藏的瘡痍,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心中擁有信仰,但他卻做不到愉快,因為他沒有法利賽人那種偽善的、自我滿足的信仰;因為他沒有神秘主義者那種自我主義,不像他們那樣完全沉浸在自我拯救之中而不考慮他人的拯救,因為他真正懂得愛,他不能在做出行動前使自己內心安寧。托爾斯泰于1884~1886年期間寫出《我們應當做些什么?》這標志著他要開始的艱難旅程的第一階段,此時他為了社會的動蕩而舍棄了相對安寧的宗教的沉思。
第十二章和十三章:藝術的良知 藝術與科學
托爾斯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學校工作后又熱心于宗教,家人甚為失望,夫妻雖相愛卻因此互相折磨,他孤獨,他渴望得到原諒和支持,卻以絕望告終,但自身的信仰還是使其藝術得到了新生,他還是堅信自己生命的意義,即“應當唯一的靠我自身的光亮生活,而且要把這光亮在人們面前高高舉起,讓他們能夠看到它。”后者闡述了托爾斯泰對于藝術和科學的看法,他相信科學和藝術的永存,相信“真正的科學是關于人類真正福利的科學,真正的藝術是關于所有人真正福利的知識的表達。”
十四章:巔峰時刻 十五章:藝術的“圣經”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已進入一種宗教的寧靜,開始反省自己的人生,他的作品變得更加冷淡客觀,更背離自己的生活(指的是他的藝術不再現實的生活,更多的是回憶),在《復活》(藝術的“圣經”)中,他描寫了眾多自己并不熟悉的人物形象,如罪犯、革命者,也描寫了時間的污濁,然而對待一切,此時的托爾斯泰都給與同情、理解。他,這位藝術家是仁慈的上帝,他洞察人心,他看到了他們的悲痛、淚水,在《復活》中托爾斯泰塑造的涅赫留多夫不是英雄,而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物,他從物質主義到與內心抗爭到精神劇變,此處,我們注意到,那個人,就是托爾斯泰自身。《復活》不僅是主人公涅赫留朵夫內心的復活,更是年老的托爾斯泰反思一生并總結升華自身精神的體驗。
十六章:孤獨的斗士 十七章:老年的悲傷 托爾斯泰雖因為宗教的原因停止發表自己的作品,但是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從未停止寫作。此時的托爾斯泰雖已享譽俄羅斯,在世界范圍內也有一定地位,但他依舊孤獨,黨派疏遠他,所有國家拒絕他,教會驅逐他,家人亦是不理解他,他備受折磨。書中摘錄的一段托爾斯泰寫給妻子的信,感人至深,看得流淚。他說到自己受著現實生活與精神信仰的矛盾,他想以離去的方式來減輕大家的痛苦,他要出走,60歲的時候回歸森林,像一個印度教徒那樣。他懇求妻子的原諒,他銘記了35年來的恩愛,他不怪她,因為他們所有的矛盾只是因為信仰不一樣,而他又不能強求她和他具有相同的信仰。他說他會珍惜妻子給他的一切,他愛她……他終究是凡人,他終究不能鐵石心腸,他終究沒有離開妻子,可是,他的心理上又是愛上帝和愛家庭的雙重折磨,他的日記讓人看得心碎,他譴責自己的怯懦優柔,直到有一天突發絕望,一個人奔跑至無名修道院,最后病倒在一座無名小城,再也沒有起來。而他,在彌留之際也在抽泣著訴說,他想著世上千百萬受苦受難的人未得到解脫。
最后的一章:人類的良知 這是羅曼.羅蘭對于托爾斯泰一生的總結,托爾斯泰的一生儼然一個戰場,一個維持了42年之久的戰場,充斥著光榮與混戰的戰場,那最初令人陶醉的自由;暴風雨的黑暗中各種情感的沖突;高加索和塞瓦斯托波爾年代喧囂和騷亂的青年時期;隨之而來最初幾年的平靜生活;愛的幸福、藝術的幸福、自然的幸福,那些在藝術家心中已成過去的宏偉戰場……但這一切對于托爾斯泰來說都不夠,他要把自己拋向大地,他要把自己一直堅強不屈地重新開始。他要在幸與不幸中沉迷,在死亡與不朽中沉迷,他要舍棄自己的生活而為走向永恒的生命而熱情吶喊,他要追尋自己心靈的安寧……托爾斯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盧梭的`影響,在思想方面兩人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二者各自堅持自己的信仰,但不一樣的是托爾斯泰卻在對于自己過去生活的罪惡時血淚嘩嘩流下,他不像盧梭那樣認為自己“善超過惡”,他怕把自己的罪惡暴露于世人的面前。而事實上,他的身上又到底有什么罪惡呢?
永遠追求真理和愛的人類偉大藝術家-----托爾斯泰,為了愈益遙遠的理想奮斗一生,他是偉大的、永恒的,而他從未覺得自己有什么異于常人之處,他喜歡的自稱“我們的兄弟”。
所謂傳記,想來并不能夠細細的涵蓋一個人的一生,而只是簡略的概括,看完《托爾斯泰傳》后,突然覺得一直以來托爾斯泰在內心的感覺變了許多,他偉大卻從不自以為自己偉大,他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堅守信仰,為之奮斗終身,讓我感動,讓我動容。寫下這讀后感不為什么,我想,在托爾斯泰的博愛面前,所有世俗的個人主義都該低下自己的頭,作為平凡的個體,也許做不了什么對眾生有益的事,但是我想,我,總還是從中收獲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偉大的藝術家,他將高舉真理和愛的火炬,于冥冥中,照亮世人的心靈。
《托爾斯泰傳》讀書筆記5
托爾斯泰在現實中最大的困主要在精神層面,他面對內心巨大的惶惑與矛盾,最終創作出眾多不朽的名篇。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有關人生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為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思考家。托爾斯泰從沒放棄人生真諦的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會上層與下層、地主與農奴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在哪里;農民貧困的根源所在,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但也是他思想上矛盾與根源所在。
托爾斯泰寫的一個地主的早晨反映他自己的人生。有一段是這么寫的涅赫留多夫去一個鄉村訪問,但卻遭到冷遇、嘲笑、固執的猜疑……這與托爾斯泰本人極為相似。他遭到輿論的批判,而家庭,從溫暖漸漸變得分裂,托爾斯泰的家庭已經千瘡百孔,不堪一擊。但托爾斯泰并沒有放棄,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他寫出了波利庫什卡安娜卡列尼娜等著作。
在生活、學習中我們應該學習托爾斯泰身上的品質遇到困難,不應總想著靠山,要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只有這樣,你才能像托爾斯泰一樣取得成功。
《托爾斯泰傳》讀書筆記6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征,永遠銘刻在人類的記憶之中。寬廣的前額上兩道微彎的皺紋,白色的雙眉異常濃密,一部忠厚長者的胡須,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蒼老的面龐變得平靜、溫和,留著病痛、憂傷和慈祥的痕跡。
從二十歲時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爾從軍時的呆板嚴肅,到現在的他改變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銳利深沉,顯得坦白直率、胸無城府卻又明察秋毫。“——《托爾斯泰傳》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他是貴族出身,地位優越,衣食無憂;他身體健康,婚姻美滿,有深愛的妻子兒女;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評如潮,他是巍然聳立的文學高峰,他不僅為讀者展示了俄羅斯近代歷史的廣闊畫面,還精彩地譜寫了俄羅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每一個都讓人們點點頭說:”是的,俄羅斯人就是這樣的。“總之,他是一個一般人看來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他為城市貧民的凄慘處境感到鎮靜,為農民的生活貧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質富有,生活優裕而內疚,為自己不忍心擺脫家庭羈絆去過苦行生活而苦惱……總之,他的博愛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難,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上幸福安詳的生活。
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他首先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讓自己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他在自己的莊園里實行改革,解放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戶,他推行”愛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惡“,甚至提出”敵人要打你的左臉,要把右臉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變本加厲,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財產,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絕之后,他以八十二歲高齡離家出走,最后孤獨地死于出走途中。羅曼羅蘭說:生活是嚴酷的,對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來說,生活就是一場無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無榮譽無幸福可言的,在孤獨中默默進行的一場可悲的搏斗。這大概就是對于托爾斯泰行為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