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精選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1
暑假里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了《新教育理念》這本書。書中沒有各種高深難懂的理論,而是關注教育現實,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等教育教學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告訴我們,在教育模式、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的今天,我們在轉變思想教育、更新教育觀念方面應當如何去做。在閱讀中,給我啟發最深有以下三點。
一、學以致用、用以促學
本書第二章有一節內容是《開放數學教育》。數學教育的目的是是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為我所用,但在應試教育的競爭下,數學成了封閉的系統,成了固定的邏輯聯系。學以致用,才是數學教學的歸宿,也是數學的價值所在。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是有用的,二不僅僅是解題工具,特別是尋求唯一答案的工具。在教學中,我盡可能地把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例如教學“百分率”這一內容,我沒有把書上的發芽率、成活率等例題搬到課堂上直接向學生講解,而是課前先讓學生進行一項社會調查,調查我們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百分數,是怎樣用的?學生搜集到大量資料:及格率、優秀率、出勤率、種子的發芽率……并深入到生活中去詢問這些百分率在實際生活中是怎樣應用的。上課了,面對搜集到的眾多資料,學生享受著自己調查的樂趣,此時,及時導入新課,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信心和及時提出的問題積極投入到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當數學與兒童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數學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二、探尋“美”的數學課堂
書中提到,智育和美育是不可分隔的統一體。科學(智育)與藝術(美育)從總體上是認識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雖說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但思維方式和創作過程,二者相互滲透,這也是學習科學知識和進行審美教育相結合的最基本條件。《圓的認識》一課,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那么,圓到底美在哪里,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種美呢?課堂上,一位老師問了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與正方形、長方形等直線圖形相比,圓美在哪里?”(圓是曲線圍成的。)“橢圓也是曲線圍成的,與其他曲線圖形相比,圓又有什么特殊之處?”(圓很完整,所有半徑都相,而且不管怎么對折都是對稱的。)“圓的半徑處處相等,這與圓的美又有什么相關聯系嗎?”(所有半徑相等,使得圓有一種特殊性,就是無限對稱的和諧結構。)“一個圖形的`對稱性越多,圖形越完美。”
這一系列的問題,看起來是在不停地追問圓為什么是最美的圖形,但這個過程卻是在引導學生揭示圓的本質特征,這些特征使得圓成為了最美的平面圖形。至此,以對稱美為中心,以數學為載體,以生活為研究對象,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獲取、數學思想的滲透、數學美的體驗,并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美感,并激發他們對數學科學、理性的探索。
三、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當學生能自覺生成疑問,他也是在參與高層次思維的學習。當然這對學生和教師都是一種挑戰。
因此,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起來時,教師要善于激疑促思,在教學重點處設問,以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習質量;在教學難點處設問,以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疑難,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拓展點處設問,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于“無疑”處設疑,創造一切條件讓孩子們通過思維碰撞,積極參與,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時有波瀾。
有人評價這是“融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用生動的故事講深刻的道理的”可親可愛之作,讓人受益匪淺。西漢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教師雖然不言愚鈍,但讀書,可以讓你充滿內涵;可以讓你變得深刻。其實書中的許多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付諸于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2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這是《教育新理念》一書總序開頭的第一句話,可見作者將教育的未來很大程度的放在了教師的身上,而從整個社會看,這也不僅僅是作者或編者的個人看法。在很多人看來,教師是教育理論的直接實施者;是傳遞知識技能的中間人,更是與學生面對面的教育者。一位教師的教育理念影響到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方法,還有學生的學習習慣。正因為教師對于教育的影響如此直接和有效,所以人們才會將教師放在教育陣地的前沿,很多的家長才會對教師提出更多的要求。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學校因為一位或幾位有才能的教師而名聲大噪,想必和這一想法是分不開的。
身為當今的教師,懷抱著許多家長的期望,肩負著振興教育的重任,我們需要用高度職業化的規范和成熟的理論來武裝自己,做有方向有目標的教育者而不是單純“唯書”的教書匠。面對全新的教材和學生,我們要有相應的調整。
一、依托教材,超越教材。
我們傳統的教育一直以教材為本組織教育教學,一切從教材出發,習題、考試都離不開課本中的內容。而課程改革以來,變動最大的就有我們的教材。課本中鮮艷的圖片和生動的語言多了起來,乏味俗套的問題少了許多。教材的編寫不光是給學生以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道德以及價值觀的滲透和學習方法的掌握。這些新理念的實施離不開我們教師。
1、研讀教材
現在的教材依據學生的情感知識需要進行編寫,貼近了學生的心靈,但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有許多的問題和困惑,在獨自閱讀課本時也有難以逾越的困難。作為新時期的教師,不能因為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就將這些難題和問題忽略,相反,它們正是我們在研讀教材時需要密切注意和著力最重的地方。一個教師,能否在拿到教材后發現這些難點,是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礎。當然,我們對這些問題的重視根本的目標不是讓學生解決問題,而是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
同時,新教材中人文化的東西逐漸增多,一篇看似簡單的課文背后,可能蘊涵的情感、態度極為豐富,想讓學生能感悟這些情感,那么教師首先就需要具備從字里行間體悟情感、價值的能力。這也是現在教師所要有的研讀教材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2、組織教學
如同工程師的建設圖紙,醫生的醫治計劃一樣,在深入研讀教材后,走進課堂前,每一位教師都會在心里對一堂課給出自己的設計。書中提到了一位中學教師,他在對美國科學教育代表團的代表開課時做了充分的準備,教學過程中,教學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教學方法靈活。而學生也非常積極地回答問題,師生互動,氣氛熱烈……真可謂是天衣無縫。這樣的一節課在我們大部分的教師心中絕對是一節無可挑剔的好課,但對于美國代表來說卻是一節充滿了問號的怪課:學生的問題去了什么地方?學生既然會回答所有的問題,那還要上課做什么?
傳統的教學中,我們都將教學設計建立在幫助學生記憶知識技能和解決難題上,如果一堂課下來,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會知識、記憶知識,都能沒有問題了,那么這堂課也就成功了。所以我們的教育發生了一種怪現象,當一位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問一年級的小朋友時,他們能回答出22種不同的答案;而用同樣的問題去問大學生時,他們卻不知如何作答,最后才在老師的點名下說出了一個答案。難道大學生還不如小朋友嗎?不是,關鍵在于,經過長時間的學校學習和訓練,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了標準答案,習慣了每個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了。書中,作者把這種教育叫做:去問題教育。學生的問題意識淡薄,沒有問題也就沒有了創造,創造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明確一堂課以后學生得到些什么。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最終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進行發現、思考、合作,讓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能使學生產生更多的對未知知識的探求欲望。
3、走出教材
課程改革以來,提倡走出教材、走出課堂的呼聲越來越高。教材作為教學的依據,其地位仍然是不可動搖的。但現在的社會,知識更新速度驚人,信息量巨大,不用說是教材,就是權威的科學用書也有道不盡的地方。我們的學生最終還是要進入到社會中的,對于信息的掌握自然是越多越新越好。現在很多的教師都將目光放到了教材以外,課堂信息量大了起來,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在跳出教材上需要有一個度,如果喧賓奪主、不分主次,那么就算信息再多,也只能是學生腦中的“過眼云煙”,不能生成連貫的知識體系,更不能激起學生的探求欲望。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尺度,要讓豐富的信息充實教材而不是割裂和主導教材。
二、做好教材、學生間的.紐帶。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的傳統作用就是作為教材的有聲注解,將教材中的字句篇章嚼碎“喂”給學生,教材如是說,教師就如是說。知識的傳承需要這種細致的講授,但只有講授是不夠的。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學習都有一段停滯期、迷茫期,因為大學里的教師大部分不會將教材打開到具體的頁數,然后一句一句的講解,課堂中的許多理論都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甚至與教材不相合,那么如何去讀手中的教材呢?該怎樣選擇不同的意見呢?新的理論該如何有序合理地安插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呢?
教材猶如是一扇神秘的大門,打開門后的世界更加精彩,學生想要打開這扇門,特別是剛剛進入學習狀態的學生,離不開教師的幫助。我們經常說在輔導學生學習時要由扶到放,逐漸讓學生摸索出學習的方法,積累學習的經驗。一百個讀者有一百種對文章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學生對于教材的理解也會有不同,教師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給學生的只能是方向和方法,至于學生最終會得出什么樣的感悟,那就需要他們自己去思考和探求,讓學生在離開我們以后也能有效地進行自學。一句話,我們是教材和學生間的紐帶,必需卻又不著痕跡。
三、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自身。
準確把握教材、深入了解學生,恰倒好處地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三者的關系,這都是作為一名教師最基本的本領。現在的教師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照本宣科的教書匠,必須要有自己對教育的獨特的理解,有完善先進的教育理念做指導,并籍此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因此教師的終身學習成為必然。
適應當今信息社會的教師,首先要有先進的理論作為思想指導。教育行為的發生離不開教育思想的作用。現在,伴隨著推進素質教育,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這一時期,我們教師所要面對的難題和矛盾會很多。如何在應試和素質教育間尋求平衡點,如何正確判斷新生的理論方法,又如何在教育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重……一個教師如果能形成一定的教育理念,那么在處理師生關系、處理教學策略與學習的學習策略等方面上就會有自己的特點,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地方造就了出了一批批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所以,當今的教師要有自己的靈魂,要具有自己的智慧,這樣才能在教育領域發揮自己的長處,大展拳腳。
其次,在提高專業理論的同時,不忘全面發展自己的知識能力,接觸新的事物。我們提倡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生出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一名教師,面對著一個班的學生,是否有能力一一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正確快速地解答呢?現在,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也加速了知識的傳播和更新。在網絡面前,一個人的知識儲備變得微不足道,作為教師,想要在課堂上自如地對待學生的質疑,平等地與學生對話交流,那就少不了要更多更快地進行自我知識的更新,活到老,學到老。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3
繁忙的工作之余,科室每周按照讀書計劃組織閱讀了袁老師的《教育新理念》一書,每讀一篇,都給我的心靈以震撼,特別是總序里的第一句話“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可以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銘。
《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銳、視野開闊、關注現實,有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名篇及其他領域中相關信息的分析。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需要更新的教育新理念。從宏觀教育觀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與學理念上為我們做了詳盡的闡述,使我們認識到任何教育行為都應以教育理念為指導。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不斷自我更新,及時汲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為一個成功的教師。
一、教師要終身學習
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貫穿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可謂“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論,把那些教育理論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要有創新的.思維和艱苦探索的精神
教育是什么?贊可夫曾經說過:所謂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僅讓兒童完成教育教師的要求而且使他們的個性、他們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發展。素質教育歸根結底是“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們應留給學生自主活動的余地,讓其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時代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呼喚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創新型的教師和充滿科學和創造藝術的課堂教學。新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有較全面的素質結構,更需要具備創新的活力,以承擔知識創新的重任,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教師的品質是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以及”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堅強與奉獻精神作為師德的典范。因為這些品質是任何一個時代教師的必需的要求,而新時期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是創新與探索。因為原有的不適合新時代的需要必須有屏棄的勇氣,這就需要有探索的過程了。這個過程的艱辛注定了要有吃得起苦的精神才可能闖出一條嶄新的路,也只有這樣,才能鍛煉自己,進一步完善自我。于是,這些新時代教師的品質在當今的歷史氛圍中顯得不可缺少和舉足輕重。
三、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要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有些教師還十分注重開課和結束時師生問候。如“初次見面,請同學們多多關照。”學生們也會有禮貌地對答。又如上課結束時,有的老師說:“請同學們好好休息。”,學生隨即說:“請老師好好休息。”這是多么融洽的師生關系啊!老師站在學生的前面是位“循循善誘的指導者”,站在學生的后面是位“和藹可親的組織者”,站在學生旁邊是位“全神貫注的欣賞者”,站在學生中間就是位“親密無間的學習伙伴”。我們不能居高臨下地看學生,而是蹲下來再看學生。只有蹲下來看學生,才能走近學生,才能尊重學生的地位,才能發現學生長大了,才能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從而為學生創建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教育新理念》一書,讓我看到了課程的重要性、教師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讓我覺得我們的問題與困惑是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的。只要認真學習,不斷反思,找出問題所在,我們的教育理念和行為一定會越來越融洽,越來越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新理念》這本書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還會給我們不少的啟迪。我將不斷學習、不斷反思,讓“孩子喜歡怎樣的教育”這一問題,貫穿于我的工作中,成為我不懈努力進行解答的目標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4
“教育是技藝,更是哲學,是藝術,是詩篇,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育需要用我們的熱情和生命去擁”。這是作者對教育的感悟,正因為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所以在他的筆端我們才聞到了一幅教育革命的新氣息。
教育是技藝。教育需要教師開動腦子,有充分的預設,有隨時準備問題的生成,從而以問題為紐帶,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個性;始終關注教與學的過程,把結果教學轉變為過程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更新,拓寬學術視野,有綜合知識的水平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適應新的教育,實現綜合教育;要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為他們日后的繼續學習,獨立處理問題提供保證等等,這些新的理念讓人耳目一新,對我們教學具有很高的理論指導價值。
教育是哲學。讀罷全文,我們仿佛重新認識了許多教育哲學家。孔子“天命之謂命,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儒家教育思想;朱熹“博學之,審問之,明辯之,慎思之,篤行之”的五步學習法;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踐行模式”;柏拉圖的“善的教育”;涂爾干的“純粹的惟理教育”,還有諸如洛克的形式主義教育、培根的經院主義教育、斯賓塞和赫爾巴特的實質主義教育觀、盧梭主張“以天性為師”以及存在主義、人本主義的一些教育思想。由此看來,此書是古今中外哲學教育巨篇的濃縮版。
教育是藝術,是詩篇。在這里我們也安康難道了作者極高的藝術修養和深湛的.文學功底以及對學科透徹的分析。科學教育的“探究與合作”;數學教育的“生活與開放”;文科教育的“感悟、理解和表達”美育的“境界、感受和體驗”等等,書中,作者列舉了很多例子,絲絲入扣地闡述,讓人受益匪淺。
教育是思想。作者在文中談得最多的仍是素質教育和人文主義教育,通過現狀分析作者深深體會到:知識經濟呼喚創新人才,知識經濟呼喚創新體系。他呼吁重新審視教育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三個面向”精神和“四有”素質的人才。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5
過去常常聽說,美國孩子的家長經常問孩子的問題是:你今天準備向老師問什么問題?你今天向老師問了幾個問題?如果孩子說今天向老師問了許多問題,家長會非常高興。我當時聽了感到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中國孩子的家長問孩子最多的常常是:你今天在學校聽課專心嗎?老師講的都聽懂了嗎?在學校一定要聽老師的話。如果孩子說在學校里很乖,很聽話,上課的內容都聽懂了,家長就很放心。中美兩國家長對孩子不同的態度,反映了兩國間完全不同的教育觀念。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這本書,我懂得了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實際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的表現。一種是問題教育的理念,一種是去問題教育理念。
美國人的教育理念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他們認為學生總是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和疑問,他們帶著滿腦子的問題走進教室,而老師在回答他們的問題的過程中。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學生更多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跟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教師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學生的獨立見解為目的,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我覺得這種教育觀念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更注重人的發展。
而我國目前占主導地位的是去問題教學的理念。雖然老師也歡迎學生提出問題,但從根本上說,教師的任務就是把學生的問題解決掉,以讓學生聽懂知識、掌握知識為目的。可以說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解決了問題輕輕松松地走出教室。教師往往把學生的問題都基本解決掉了,才感到自己的教學是有成效的,才感到放心。這種教學的結果必然是使學生過分依賴老師。長期以往,會約束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積極性在不知不覺中被扼殺了。難怪我們常常在問,為什么中國孩子基礎打得好,但越往上學越不如外國的學生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強?學生怎么都象機器包出來的餃子,全都一個樣?這難道不是這種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導致的結果嗎?
今天,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在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科技對經濟、綜合國力的作用尤為重要。我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實行科教興國戰略。而科教興國戰略的核心是創新,關鍵是人才,如何培養出更多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已成為我國第三步戰略目標、建設全面小康的當務之急。人才的培養,需要我國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上要有根本轉變,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由去問題教學轉向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問題的能力在于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于教師。自己作為第一線的教師,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今后在教學中要努力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1、加強自身教育理論的學習,積極學習和貫徹二期課改精神。學習了解目前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不斷接受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思想,轉變和更新教育理念,并努力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
2、加強專業理論和多方面知識的學習,拓展知識面,不斷提高自己教育教學水平。問題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開闊的眼界和對知識的探究精神。這就需要我學習學習再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
3、在備課和教學中,要以問題教學的理念來指導,認真設計教學過程。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還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問題,激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在實踐中,我要不斷研究提高問題教學的技巧,提高自己問題教學的能力,真正把問題教學,以人為本的思想落到實處。
4、幫助學生樹立問題教學的新理念。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學效果的好壞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由于老觀念的影響,有些學生認為,學習就是聽老師的,不敢或不愿提出更多的問題,我今年所教的班級在這點上尤為突出。我認為老師應把問題教學這種新理念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徹底打破認為上課只要認真聽講,老師說什么都對,不敢提出不同意見的錯誤觀念,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在學習中不迷信老師,不迷信書本,不迷信答案,獨立思考,創造性地學習,真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教學觀念的轉變和問題教學能力的提高有一個過程,我愿意努力探索,大膽實踐,不斷提高。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 6
“讀書是一種樂趣,一種情趣;一種向全世界古往今來的偉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種和他們展開討論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種聚會,體驗各種人物的邀請信;一張邁進科學宮殿和未來世界的入場券;一股改造自己,豐富自己的強大力量??”這是中科院院士、數學家王梓坤對讀書的贊美。前些日子我認真閱讀了袁振國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書,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淺顯易懂的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這本書沒有那種高深的理論,而是關注現實,在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教學若干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時期的教師,需要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迎接這一轉變呢?我個人認為應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養性,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良好人格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是形成學生人格的重要條件。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人格。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我教過一年的一年級學生,發現老師的一切都成了學生的學習對象,你怎么說話,做事?甚至有幾個頑皮的孩子學你走路。這兩年一直都在教畢業班,特別明顯感覺到教師師德的重
要性,每一個班的學生的為人處事可以說與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熱愛學生,做到對學生尊重與寬容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有著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應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
(一)尊重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尊重是互相的,如果不尊重學生,可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嗎?
(二)學會寬容學生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并不是放縱。
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應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為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學生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
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對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寫一份心理活動說明書,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時,做好事后心靈深處的舊我和新我是怎樣論戰的,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
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三、要做伯樂,具有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著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為愚蠢或傻瓜。
我們的學生中其實也不乏這樣與眾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為老師的我們是不是只盯著那些分數指揮棒下的“優等生”,而錯把美麗的天鵝當成了可憐的丑小鴨了呢?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學生們的禮物,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有天才出現。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主體,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的創造性發展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參與新課改的實踐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確立行動目標,迎接教育的挑戰
四、學會贊美他人
工作中,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意氣風發,通達灑脫,奮發向上;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勤于學習,善于思考,踏實工作;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樂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創新;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淡泊名利,虛懷若谷,默默奉獻;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摯愛事業,深愛學生,精益求精;我們本該贊美他們,我們能夠贊美他們,我們也必須贊美他們!教育中,總
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的頑皮淘氣,教師寬容笑對,節之有法;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貪玩懶散,教師堅持笑對,培養習慣;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心靈受傷,教師真誠笑對,平等交流,撫平創傷,點燃信心,托起希望?總有(來自好范 文網:)這樣一些畫面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為之贊美!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也是豐富、敏感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贊美,需要教師發自肺腑的真誠贊美,愿學生在教師們的贊美中長大,愿老師們在贊美之中成熟、優秀。
五、學會把握機會
我們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深刻地體會到:老師越來越難做,壓力越來越大,面對擺在眼前的困難,你做怎樣的選擇呢?是退縮,還是前進?鄭杰為我們做了細致的分析:“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不僅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更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力。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其之所以會成為名師,都是將困難視為機會的,他不僅可以從困難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更從中發現了那個“偉大”自我,收獲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的確,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六、學會享受生活
我們活著,似乎成天在趕路,整天腳步匆匆,不敢稍停一下,生怕一旦懈怠便再也趕不上別人的步伐,“惶惶不可終日”是現代人普遍的心理病癥。我們耳邊一直回響著兩個字“競爭”,將我們的生活“糟蹋”為一場又一場的比賽,世界似乎已經成為一個角斗場,自己則是一臺疲于工作的機器,我們似乎根本沒有閑心去享受生活。這樣的狀態、這樣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
工作任務?怎能教出適應現代化社會建設需要的人才?怎么調整自己,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系,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們打開所有的感官,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閑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點點滴滴,只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都有無限風光蘊含其中。”是啊,“妨礙教師享受生活的,不是別人,而正是教師自己。”
七、學會利用時間
課堂高效益令學生喜歡,學生坐在教室里,其實是在投資,投資為了回報,每個學生投資一樣多的時間,可為什么這個班的學生學得很好,那個班卻很糟糕?因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課堂總是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學生喜歡高效益的課堂,家長歡迎高效益的課堂,教師也因課堂的高效益而愉悅。學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飛天外,到頭來一無所獲,這就是浪費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時光,隨著我們的課表,被一點點用蛀蟲爬滿。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這一點。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 “從四十五分鐘里榨出油來”做短短課表的“守財奴”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就是“心向著孩子”。我們要心向著孩子的快樂,那么學校就成了孩子延續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們自己流淌、享受著快樂,當然更需要學校這個快樂之地為他們創造快樂!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人精神財富,《教育新理念》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從這本書中,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給了我很多的啟迪,也讓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這本書,作為人,你是幸福的,作為教師,你是快樂的,作為你的學生,他們的生命也會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于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袁振國教授的睿智在于他思考了許多我們沒有去思考或我們思考了很久沒有結果的東西。更在于他把他思考的結果通過具體的事例和平樸的語言使我們受到啟迪。“教育是一項激動人心的事業”,好的教育是相對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有對教育的獨立的理解,對教育和教育理想的持久追求,努力成為一名教育家,應該是我們一生的追求。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教育讀書筆記02-01
教育讀書筆記04-28
《教育之旅——教育的承諾》讀書筆記02-10
創新理念作文(精選29篇)12-08
教育的智慧讀書筆記03-10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05-12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06-07
教育的細節讀書筆記01-28
讀書筆記《愛的教育》01-28
教育教學讀書筆記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