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永恒》讀書筆記
《人與永恒》讀書筆記1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隨手寫下的點滴生活思考,但令我萬沒有想到,文字的巧妙排列組合竟然滲透出如此令人嘆服的人生哲理。
“人是唯一能夠追問自身存在具有什么意義的生物,這就是人的偉大之處,但也正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對自己的存在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人尋求生命存在的意義,其實可貴的并不在意義本身,而是在于尋求的過程!生或死,愛或孤獨,自然或生命,真實以及美,等等,這些都是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讀完了這本書,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和不一樣的思考,尤其是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不斷玩味。
我喜歡那些用隨筆散文等形式寫作的作家,仿佛徜徉在哲學的天地里。他們的文章里少獨斷的論證和說教,有更多的質樸感情和自然感悟,有更多的直覺以及洞見。
作者的偉大在于他的樸實。看了《人與永恒》后,更覺得他的樸實是我所向往追求的,誰都會喜歡這種樸實無華的感覺的。一直渴望恬靜而平和的生活,不需要太多歡笑,同樣也不要有太多痛苦;一直害怕遇到困難阻礙,害怕跌宕起伏,狂風大起的海面將我整個淹沒。看了《人與永恒》才明白過來,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去什么,是生命力居然如此乏弱!
周國平先生通過平淡的敘述,表達了對自然和生命的理解、看法及兩者的關系。雖然只是幾段文字,但卻足以撼動我的心靈,讓我不禁對自己以前的人生產生種種思考。
人渴望平淡,不是真正喜歡這種顯得有些無聊的生活,不是排斥轟轟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為人們向往精彩紛呈的人生,從而產生了懼怕得不到,害怕要為此付出巨大代價的想法,那有為何不接受平淡呢?至少這樣做不會有所謂的失敗。
書里說道:“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承受不住大喜大悲,是害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將會承受更多的坎坷和磨難。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礙面前。
是的,我討厭失敗,我害怕阻礙,于是我甘愿讓生活化為一汪平靜的湖水。但我并沒有注意到“生命”這個美麗的詞所潛藏的美被就此掩蓋了。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時時刻刻體驗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之美。歡樂和痛苦才是我們應具備的表情。然而,這樣的時候很少,大多數時候,我們倒像是無生命的機械一樣活著,沒有表情,被一個個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籠罩著。我們總生活在眼前,忘記了永恒和無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生命這個詞,一定有無數的人追尋過。但它卻一直籠罩著一張神秘的面紗。不同的人對生命的認識便會為他繪制出了一張張不同的臉譜。而此刻展現在眼前的一張臉正在告訴你:“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摘自原書)”
無論我的人生是否平淡,無論我的前方是否艱難險阻,都去欣然接受。我一定會努力去感受——生命力那種存在的充實與快樂!
《人與永恒》讀書筆記2
自從讀過周國平先生的作文,我就愛上他的文章了,覺得他的文章里流露著濃濃的人文主義和對人生對生活的感悟與哲理。而《人與永恒》就體現而來周國平先生對人和自然生態的關系來著手,用了關懷的角度看問題。提醒著人們要愛護珍惜自然。
《人與永恒》一書記錄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態,而這樣的原生態正存在于每一個感受著思考的人的頭腦里。當人們為了生活忙碌,忘記了思考,作者卻將他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出來,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人生、美、超脫、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時間和永恒等26個話題。
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恒》,是他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思,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組合竟滲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諦。下面我將我在這本書中讀到的最喜歡句子摘錄出來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談談我對這些句子的感想。周國平先生是個愛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樣從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幽默是一種輕松的深刻。面對嚴肅的膚淺,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會,學不了。有一本雜志聲稱它能教人幽默,從而輕松地生活。我不曾見過比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對生活的一種哲學式態度,它要求與生活保持一個距離,暫時以局外人的眼光來發現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寧說,人這時成了一個神,他通過對人生缺陷的戲侮而暫時擺脫了這缺陷。那種毫無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隱蔽的諷刺聽作夸獎,又把善意的玩笑聽作辱罵。”我們喜歡和幽默的人相處是因為能從他們身上得到歡笑。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種能力能給人帶去歡樂,我們在羨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時卻忘了原來不茍言笑的我們也有這種能力。正如周國平先生說的那樣幽默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只要我們對生活持一種樂觀的態度,我們會驚奇的發現生活回饋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幽默而已。
“閑適和散漫都是從俗務中抽身出來的狀態,心境卻迥異。閑適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連徜徉,悠然自得,內心是寧靜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東抓西摸,無所適從,內心是煩亂而渾濁的。”在大都市的繁華中生活久了,感覺自己曾經澄澈的心都變得渾濁了,偶爾回歸一下大自然,給自己的心放個假,到個恬靜的地方清洗一下內心的濁氣也不錯,或者就只是靜靜地一個人坐在房間里放空一下頭腦,什么也不想,試著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損失,包括名譽、地位、財產等等,只要不影響基本生存,實質上都不應該帶來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傷不了。”態度決定一切,我們應該正確看待這些身外之物。人能活著的時間就那么幾十年,能享受的身外之物也就這么多,可是享受不等于幸福,我們在苦苦追尋這些身外之物的時候為什么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身邊的幸福呢?為什么不駐足觀賞一下路兩旁的美景呢?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實中存在幸福。看來,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只是一種主觀感受,“信則有不信則無”相信有幸福的人他會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熱愛生活,去從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會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頹廢自己。
我沒有周國平先生那樣的智慧,但我還是會學著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這就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
《人與永恒》讀書筆記3
周老七年的隨意點滴,猛然回首,竟筑成了一本《人與永恒》。
里面并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沒有華麗生動的詞藻修飾。有的只是看似消極,卻極具質樸的東西——“只有質樸的東西才能真正打動心靈”,因為它簡潔地豐富,平淡地深刻。它只是需要我們用一顆安寧的心去細細咀嚼,并與周老對話,產生共鳴,亦或各抒己見。
書中,關于死亡、關于時間與永恒、關于幸福、關于男人女人、關于態度、關于精神現象……太多存在于“人與永恒”之中的關于。其中,全然都是生活的點滴,都是我們無意或有意刻下的顏色。
看時,感慨周老思想的獨特與廣博,但那畢竟是別人的人生感悟和體驗,一直說著別人的理論和思想的博學家并非我、我們所追求和期待的(當然,我們也不一定有能力成為博學家)
以前中學的課本中,畢大媽眼中的幸福是:如金色的馬車,從我們身旁走過,而幸福就是掠過后,我們撿起的鬃毛。我們往往輕易與之錯過。周老眼中的幸福是:一個心思詭譎的女神——眼光并不勢利,權利能支配一切,卻支配不了命運。金錢能買來一切,卻買不來幸福。而我眼中的幸福呢?我只希望能常在云霧中還能看清自己,在短暫的本色中,多為社會做一點貢獻,多為母親增添一些笑容。忽然間,想起《大兵小將》中那質樸的民歌“一條大路喲通呀通我家…五畝良田喲種點啥……”
“人與永恒”我決不苛求自己本為人的永恒,但會努力讓自己活得并不短暫。
《人與永恒》讀書筆記4
提筆之前,我重溫了一遍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恒》。這是他早期的一本書,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時,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思。起文筆隨性,文字樸實。細細品來,覺得意義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組合竟散發出如此芳香凜冽的人生真諦,正如“哲學家生活在永恒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
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展現了人生意義探求的廣闊領域,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無不是人與永恒相溝通的'形式與體驗。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
從生到死,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情緒大多是相似的:快樂與悲傷,程度的不同只在于兩者的界限區分不同,就這樣形成兩種人,樂觀者與悲觀者。對我們年輕人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生”在腳下延續,“意義”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腳印里,始終遍尋不見。但我始終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級,就足夠。
愛是人生最美的夢,愛情一直是不朽的傳說。人類想要幸福,把“愛情”當作終極象征的幸福,但世間好多的愛都不幸福,要么是難成眷屬的無奈,要么是終成眷屬后的厭倦,就如莊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卻讓人厭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卻讓人懷念到哭。愛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細流,時間在走,一切在變。沒有什么人什么事會靜止不動地等在原地。擁有的時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時候要懂得忘記,再銘記于心的曾經也只是過去,過去在去。回憶始終是時光贈予的最好的禮物,帶著這份禮物,可以微笑著往前走。
愛與孤獨一直是個矛盾,人怕孤獨,這是大多數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于他們不理解孤獨,孤獨源于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理解孤獨的人學會珍惜自己,能領悟人生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不會做喜歡的奴隸,不會丟失自己。對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識的產物,很難讓別人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學會深刻。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知。理解孤獨的人,內心會冷暖自知,會眼神清亮,是一種智慧。
這個社會,經濟發展,旅游業發展,大自然遭受破壞。周國平說:“世間最甜美的享受始終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對一個直接面對于大自然和生命的人而言,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于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的確,旅游業發展到哪里,就敗壞了哪里的自然風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周莊的一座小橋上,每個臺階都擠滿了人,那場面壯觀得讓人忘了周莊應有的古韻。“自然”在慢慢丟失,就如人性中的“本真”一樣,慢慢丟失。
我合上這本書,思考人,永恒;思考愛,孤獨;思考自然,生命。思想又變得混沌。有個哲學家說,從混沌到清醒,再復歸到混沌,稱之為徹悟。我才剛剛混沌,心靈的路很長很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人與永恒》讀書筆記5
一直在琢磨精心挑選哪本書來寫下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我在無數次的抉擇與舍棄中終于邂逅一本與我產生共鳴的書籍,其中周國平先生對人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對人生的展望和總結,對于我這個正處于人生萌芽和發展階段的大學生來說是頗有感悟和啟迪的,我懷著無比崇敬和沉淀的心情細細咀嚼字里行間的深邃靈魂的洞悉,仿佛一個歷盡滄桑的老人在他生命的盡頭對人生經歷和體驗的吶喊和思量,周國平先生正由于歷經生活與事業的不斷磨練而羽翼豐滿,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濃縮的精華—《人與永恒》。
《人與永恒》這本書對于周國平先生來說感到十分出人意料,他提到是他隨筆寫下的一些隨感的結集,他根本沒想到要發表,但后來卻成了最受歡迎之作,許多讀者包括我在內都十分喜歡這本書,都把它翻爛了,或者把其中的許多句子抄在筆記本。它對于作者而言,記錄的仿佛是思念的原生態,而這樣的原生態存在于每一個感受著思考著的人的腦里,很容易引起聯想、勾連、撞擊、共鳴、懷疑,因此獲得了包括我在內的讀者的喜愛。
《人與永恒》是作者許多年里陸續寫下的,對于對于同一問題難免有不同的說法,會給人自相矛盾的印象,但恰恰是這種不想抹平矛盾,追求表面統一的不同尋常的做法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找到了在人性與人生之間的那一絲真實和平衡。人生種種大謎,誰也不可能找到最終的謎底,也許每個謎都有無數個謎底,因而就沒有謎。似乎周國平先生的興趣就在于猜謎,而當每次似乎謎底被猜中,卻發現真正的謎底游離我們后退一步時,我們就覺得這謎底更有趣了。全書的標題來源于書中的第一個題目最后一個題目的合并。在世間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兩極之間有幻化無窮的人生之謎,展現了人生意義探求的廣闊領域。生與死、愛與孤獨、真實、美、哲學與藝術、寫作、天才、女人和男人,無不是人與永恒相溝通的形式和體驗。或者就是在這些優美又樸實讓我對人性與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與重新定位,使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不斷的探索與學習中更加的完善與改進,也許這對于我來說,已經十分滿足,這也是我無比喜愛這本書籍和無比欣賞作者思緒的更加貼切的原因。
全書從做人與做事、生命與永恒、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都做了具體的闡述與表達,十分細膩而真實的表達了無數人內心的想法,使處于迷茫而困惑期的我們沉下心來仔細思考規劃自己的人生,合理安排和利用自己的時間,理性的對待自己的生命,教給我們許多做人處事的方法,以及對自己學習與工作都保持良好的態度,它無一不一次次的直斥社會的許多現實以及社會的良知和人情的冷暖,啟發我們更加清醒的審視自己的態度以及在對待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和技巧,是我們回歸原始,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找一片凈土,沉淀下來,扎根于此,找到真實的自我,而非是隨波逐流,在高樓大廈、海市蜃樓的浮華和緊張拼命地為自己生存中因為某些利益而喪失了自我,淹沒在人潮的海洋里,越陷越深,最后無法自拔。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良多。或許是其中不乏許多思想與我產生了共鳴,或許是讀完某些經典句子給我的啟迪和思考,或許是給我在人性與人生道路上披荊斬棘,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周國平先生的書籍我個人覺得值得一看,雖然有些是隨感,但濃縮的是精華,伴隨著它成長,我想我會走得更遠,更加地理智與成熟。
《人與永恒》讀書筆記6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隨手寫下的點滴生活思考。這是他早期的一本書,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時,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思。起文筆隨性,文字樸實。細細品來,覺得意義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組合竟散發出如此芳香凜冽的人生真諦,
正如“哲學家生活在永恒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我偏愛那些用隨筆、格言、手記等散文形式寫作的哲學家,我喜歡徜徉在哲學的散文天地里。這里較少獨斷的論證和說教,有更多的質樸和自然,更多的直覺和洞見。這里沒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著為了體系的需要而拉長或截短活的感覺和思想。
托爾斯泰的偉大在于他那種異乎尋常的質樸和真實。學了《世間最美的墳墓》后,更加覺得他的樸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歡這種樸素的感覺。我不喜歡太多的爭吵,我喜歡平靜的生活,與其浪費時間爭吵,倒還不如在爭吵的時候騰出時間來尋求真理。
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展現了人生意義探求的廣闊領域,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無不是人與永恒相溝通的形式與體驗。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
從生到死,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情緒大多是相似的:快樂與悲傷,程度的不同只在于兩者的界限區分不同,就這樣形成兩種人,樂觀者與悲觀者。對我們年輕人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生”在腳下延續,“意義”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腳印里,始終遍尋不見。但我始終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級,就足夠。
愛是人生最美的夢,愛情一直是不朽的傳說。人類想要幸福,把“愛情”當作終極象征的幸福,但世間好多的愛都不幸福,要么是難成眷屬的無奈,要么是終成眷屬后的厭倦,就如莊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卻讓人厭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卻讓人懷念到哭。愛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細流,時間在走,一切在變。沒有什么人什么事會靜止不動地等在原地。擁有的時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時候要懂得忘記,再銘記于心的曾經也只是過去,過去在去。回憶始終是時光贈予的最好的禮物,帶著這份禮物,可以微笑著往前走。
愛與孤獨一直是個矛盾,人怕孤獨,這是大多數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于他們不理解孤獨,孤獨源于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理解孤獨的人學會珍惜自己,能領悟人生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不會做的奴隸,不會丟失自己。對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識的產物,很難讓別人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學會深刻。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知。理解孤獨的人,內心會冷暖自知,會眼神清亮,是一種智慧。
“人生唯一能夠追問自身存在具有什么意義的生物,這就算人的偉大之處,但也正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對自己的存在意義沒有明確的標準。”人尋求生命存在的意義,其實可貴的并不在于意義本身,而是在于尋求的過程!生或死,愛或孤獨,自然或生命,真實以及美,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讀完了這本書,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和不一樣的思考,尤其是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不斷玩味。
我想,夜巡尋求人生意義這條大陸從以開始就被分成了無數條小路,而每條小路只能走一個人或者極少數情況下一類人。
忙碌的上班族,節假日時抽空外出踏青,暫時拋開一切發煩惱,躺在草坪上,曬著溫暖的陽光,也許他會得到這樣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這樣無憂無慮地放松休息才能叫做有意義啊!”整天無所事事在家的老人,某一天突然發現了一件事點燃了他新的興趣與激情,便重新開始忙碌起來,也許會得到這樣的答案:“人生就是要這樣讓自己忙碌起來,有事可做,才叫做有意義。”年過中旬的科學家,為了科研奉獻了大半輩子,過年時和好久不見的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也許會得到這樣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這樣和家人在一起才有意義啊!”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有經歷啟示得出的答案也就不同;也許經歷類似,但人和人的思維角度不同,由同一件事得出的答案也還是不同。其實“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這本不是一個針對既定事實發問是問題,而是源于自身生活經歷,經思維加工凝練對自身人生的一種神話與概括的提問。因此,想知道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與其一味地抽象地思考,不如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沒好好地走完人生,也許拼搏后成功的那一刻,或是失敗的那一刻,或是其他一些特殊的時刻,你也許就會恍然大悟——人生就是要這樣才叫有意義。
我喜歡那些用隨筆散文等形式寫作的作家,仿佛徜徉在哲學的天地里。他們的文章里少獨斷的論證和說教,有更多的質樸感情和自然感悟,有更多的直覺以及洞見。
作者的偉大在意他的樸實。看了《人與永恒》后,更感覺他的歐式是我所向往追求的,水都會喜歡這種樸實無華的感覺的。一直渴望恬靜而平和的生活,不需要太多歡笑,同樣也不要有太多痛苦;一直害怕遇到困難阻礙,害怕跌宕起伏,狂風大氣的海面將我整個淹沒。看了《人與永恒》才明白過來。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去什么,是生命力居然如此乏弱!
書里說:“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承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海派不再平淡的日子將會承受更多的坎坷和磨難。所以,我屈服于平淡,跪倒在了阻礙面前。
是的,我討厭失敗,我害怕阻礙,于是我甘愿讓生活化為一汪平靜的湖水。但我并沒有注意到“生命”這個美麗的詞所潛藏的美被就此掩蓋了。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時時刻刻體驗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之美。換了和痛苦才是我們應具備的表情。然而,這樣的時候很少,大多時候,我們倒像是無生命的機械一樣活著,沒有表情,被一個個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籠罩著。我們總生活在眼前,忘記了永恒和無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生命這個詞,一定有無數的人追求過。但它卻一直籠罩著一張神秘的面紗。不同的人對生命的認識便會為他會繪制出了一張張不同的臉譜。而此刻展現在眼前的一張臉證在告訴你:“痛苦和換了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即無歡樂,也無痛苦。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是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無論我的人生是否平淡,無論我前方是否艱難險阻,都會欣然接受。我一定會努力去感受——-生命力那種存在的充實和快樂!
《人與永恒》讀書筆記7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隨筆短語的形式闡述了其畢生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幸福和痛苦、時間和永恒等多個話題,內容精辟而深刻。其中《自然和生命》篇章給身處與泥土打交道的我帶來一股清風之余,也使我開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對于生命的含義,也許大部分人所聯想到的是人生。然而“天下生命原是一家”,自然是生命的原始起點,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心,世間最難以控制的東西,在一片小小的自然生命中得以復蘇。
春天,暖暖的空氣開始懷抱著你,漸漸萌芽的枝條開始無限地伸入廣闊的天空。隨風飄揚的柳絮在陽光中顯得朦朧而悠散。一年之計在于春。你也許正在忙碌地制定種種目標以豐富自己的生命,而你可知隔絕自然的人生是充滿寂寞和孤獨的嗎?那是心無法在自然生命中釋放的寂寞和孤獨。
夏天,你還記得濃密的香樟留在地面上的斑駁樹影嗎?你還記得在烈日下被曬的微微發燙的臉頰嗎?你還記得氣宇軒昂的少年迎風吹拂的白襯衫嗎?這些溫暖和美好的小細節構成了難以言之奇妙的生命,生命就是那夏日的遲暮,需要你融入其中而非等待它擁抱你。融入生命是自然的行為,是一種安靜地潛移默化的力量。夏日磅礴的大雨也能彈奏出生命的樂章,夏日的微風將生命吹成綻放的花瓣。
秋天,這個季節在構成四分之一的生命的同時更讓你和我融入生命之中。如同硬幣的正反面,生命是在歡樂和悲傷之中交替延續的。生命的妙處在于不是像知識那樣可以言傳身教,更多的在于感悟。一片旋轉凋零的落葉,一朵來自晴空的浮云,一只飛翔于紅霞的孤鷲,所藴含的是生命的啟示。思緒融入這自然生命的本質,那么你也會遷移地融入自身的微妙生命中。
冬天,漫天飛舞的雪花不聽話的停留在發絲上,手心的溫度也隨著一陣呼嘯而過的風迅速下降。偏偏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的離別,生活的煩惱,親人之間的矛盾接踵而至,你是選著逃避嗎?逃避所解決的暫時的痛苦,而更好的方法是將其融入,坦然面對。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我眼中的融入生命,是將自然的生命融入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是要既融入痛苦又融入歡樂的結合體。春夏秋冬的循環便組成了生命,人沒有永恒的生命,但人可以思量生命并且主導它。正如周國平所言:“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時此刻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人與永恒》讀書筆記8
最近看了周國平的《人與永恒》,感觸良多,我很欣賞他的作風,這是一個人獨特的風格。這本書全是用散文隨筆的形式寫出來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我偏愛那些用隨筆、格言、手記等散文形式寫作的哲學家,我喜歡徜徉在哲學的散文天地里。這里較少獨斷的論證和說教,有更多的質樸和自然,更多的直覺和洞見。這里沒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著為了體系的需要而拉長或截短活的感覺和思想。
托爾斯泰的偉大在于他那種異乎尋常的質樸和真實。學了《世間最美的墳墓》后,更加覺得他的樸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歡這種樸素的感覺。我不喜歡太多的爭吵,我喜歡平靜的生活,與其浪費時間爭吵,倒還不如在爭吵的時候騰出時間來尋求真理。
我認為人生的內容是:a+b+c+d+。
人生的結局是:0
人生的意義是:(a+b+c+d+。)*0=0
這就是人生的公式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想毫無限制的延長那個加法運算,不厭其長。
也許,意義永遠是不確定的。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意義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寓于尋求的過程之中。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這種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這種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著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外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總是很少的。內傾者孤獨,一旦獲得朋友,往往是真的。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是最近的,也是最遠的。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兩個人之間,這種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
一切麻煩和沖突都起于無意中想突破這個界限。但是,一旦這個界限清晰可辨并且嚴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喪失了,從此情感退場,理智維持著秩序。在任何兩人的交往中,必有一個適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離,越過這個距離,就會引起相斥和反感。
這一點既適用于愛情,也適用于友誼。
我發現越是熟悉的人到最后,話往往是最少的,我不明白原因出在哪里,是出在自己身上,還是對方身上也許,漸漸了解,慢慢熟悉會發現原來沒有的矛盾,它就會這樣悄無聲息的出現,而且是沒有任何預兆的。
真正的寫作,即完全為自己寫作,往往是從寫日記開始的。當一個少年人并非出于師長之命,而是自發地寫日記時,他就已經意識到并且試圖克服生存的虛幻性質了。他需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歲月,留下它們曾經存在的確鑿證據。
一個真正的寫作者不過是一個改不掉寫日記的習慣的人罷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變相日記。
是的,我就是一個改不掉寫日記習慣的人,我之所以喜歡寫文章,就是喜歡寫日記,我喜歡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記錄在案,也許,將來回過頭來看,原來過去的自己竟是那樣傻。
《人與永恒》讀書筆記9
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人與永恒》,用奇妙的文字排列組合竟滲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諦。
定理一、幸福是一種一開始人人都自以為能夠得到,最后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
定理三、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痛苦。
對我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終點無非就是一個終結,但我還是在尋找,尋找生活中屬于我的幸福,當讓有時也會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門。高三的我會因為作業寫到很晚而發出一種無名怒火,仇視時間的催促和高考的審查。我會因為一次考試的成績不好而擔心一周。我會因為一大早起來帶著瞌睡,頂著寒冷上學而抱怨。可是,這些痛苦并非不可忍受的,何不在忍受過后笑一笑呢?仔細觀察,幸福可謂無處不在。頂著寒冷回家后桌上熱水帶來的溫暖,和同學們一起為班級的付出,家人團聚后坐在一起聊天的快樂,身邊每個人的笑容,給我的不都是一種幸福嗎?對幸福我不再渴求太多,因為我已擁有很多;對痛苦我不再厭惡太多,幸福會填補這片空白。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實中存在幸福。看來,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會藏在未來引領我們去尋找他,但當我們匆匆走過后,去發現幸福只能在記憶中找到。難道幸福這么難得到嗎?還是我們普遍善于舍棄呢?珍惜身邊的幸福,那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幸福與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會努力去感受——幸福與痛苦存在的那種充實!
看了周國平的《人與永恒》,我感觸良多,我很欣賞他的作風,這是一個人獨特的風格。這本書全是用散文隨筆的形式寫出來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人與永恒》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人與永恒》讀書筆記12-17
《人與永恒》讀書筆記三篇10-31
永恒的是人作文09-22
有關人與永恒讀書筆記04-26
愛的永恒初二寫人作文09-11
寫人作文:永恒的瞬間(高一)07-22
永恒的精神-寫人作文1000字11-12
沒有永恒的永恒作文08-06
永恒作文:永恒的愛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