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1
我喜歡讀中國作家寫的書,并非中國的作家們的文筆有多出彩,思想有多深刻,也并非出自于他們筆下的作品有多么使人讀得津津有味,意味深長。主要原因是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名相比起外國文學作品中那些冗長難記的人物名字要好記得多。
可是我卻獨愛讀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文學著作,不僅是因為其那些使人出其不意,幻想奇特的比喻修辭手法,更重要的是我這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每每讀起村上的著作,性格中感性時而又偏向悲觀主義的性格,總會被勾引出來。以孤獨與無奈為感情基調的村上文學深深地打動著我,時刻使我感受到其文章所述“海潮的清香,遙遠的汽笛,女孩肌體的感觸,洗發香波的氣味,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所構成的使人心曠神怡的意境。
早在高中時期就已拜讀過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書,品讀一番。每讀一次,內心都感到現實世界如此地虛無縹緲,恍然如夢。在現在這個充斥著“公”的色彩的社會里,純粹個人的東西被壓制得實在太多太多。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在繁華的大都市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奮斗的目標與方向。如果上升到社會的整個群體,在中國,“個人人身自由”、“個人言論自由”這些名詞對于大多老百姓來說是個“熟悉的陌生人”,因為“個人人身自由”、“個人言論自由”這些名詞時常出現在我們的耳畔與意識之中,卻未能和它們有過“親密接觸”。這不禁使我聯想到現在的許多政府職能部門、媒體本營為百姓說話,反映民聲,傳遞民怨,卻因“言論自由”“人身自由”等個性突出的事物而受高壓限制而淪為某些利益集團的喉舌,使我深感悲哀。我相信很多人在中國這種用“民主” “自由”等美麗外包裝下的強權政治之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情況之下,整個中國社會乃至“天朝”的每一個臣民們都會是一顆隨時爆炸的定時炸彈。
當我們的這種感受逐漸趨于清新,當我們明白到與“公”那一方勢力對抗是愚蠢的如同“以卵擊石”的行為時,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卻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生活模式,一種人生態度——當與現實無法抗衡時,何不把玩孤獨,把玩無奈,處江湖之遠呢?
《挪威的森林》中的男主人公渡邊君,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以他的堅忍與執著在那個光怪陸離、喧囂浮華的塵世中平靜地守護著直子窗口的微小光亮,或許對于他來說這是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中唯一的精神寄托。
而再這紛繁多變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能使我心靈得以憩息的樂土呢?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2
幾年前拿到這本作為生日禮物的書,懷著對送書者輕描淡寫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開扉頁--輕快而不失格調的文筆,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與欲、生與死的隱晦闡述,讀來甚是感慨。
故事以主人公渡邊回憶青春往事為開端,初入大學的渡邊在電車里偶遇直子,直子是渡邊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戀人。渡邊與直子開始漫無目的地行走在東京街頭,逐漸相戀。不料兩人同床之后,直子因無法擺脫愧疚的心魔而休學。與此同時,學潮迭起,獨善其身的渡邊在東京孤獨度日。然而,綠子的出現令渡邊重獲生機,一段新的戀情發生。在兩段感情的糾葛與失去所愛的痛苦中,渡邊逐漸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每每讀起這本書,1969年日本繁華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鳴得意的路人,氣氛壓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學,仿佛為我所經歷一般,一一于腦海中呈現,人物所感仿佛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飾的潛意識。這部被譽為純愛的長篇小說,完完全全稱得上是一部心靈巨史。
初次讀罷,有太多共鳴,陰暗面的共鳴,合頁只覺無奈。書中人物的心境與我不謀而合,在隔了許久后重新觀望這光景的時間里,我驀然注意到一個事實:每個人無不顯得很幸福。至于他們是真的幸福還是僅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無從得知了。但無論如何,在九月間這個令人心神蕩漾的下午,每個人看來都自得其樂,而我則因此而感到了平時所沒有感到過的孤寂,覺得唯獨我自己與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細節描寫,讀來不禁怦然心動。作者一向不將陰暗面視為羞恥而避而不談,相反,這樣不遺余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尋求心靈出口的必經之路。
共鳴催促著我將此書讀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幾年過去,我的心境風云變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運,痛苦與平淡讓我更加懂得了堅守,漸漸地,那個心靈出口也浮現出愈加清晰的形狀:
在繁雜荒涼的世間,請承認自己的孤獨,與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獨,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隨波逐流使自己忘記孤獨的人終將淪為碎片。孤獨的價值在于反思,反思之人對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才有資格對癥下藥,與自己和解。
綠子作為書中最離經叛道的人物,留一頭短發,為什么男人偏偏以為長頭發女孩才有教養,才心地善良?頭發長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個。鄙視空洞無聊的貴族學校,因為我討厭學校討厭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課都沒曠過,心想怎么能敗下陣去!一旦敗下陣豈不一生都報銷了!看透了虛偽的口舌,討論的時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個個無不擺出無所不通的架勢,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詞句。我莫名其妙,就接****問說:帝國主義剝削是怎么回事?同東印度公司有什么關系?粉碎產學協同體是不是必須走出大學去公司工作?可是誰也不解釋,不僅不解釋,還煞有介事地大發脾氣。那情形,你能信?這個家境平凡,父母雙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卻實實在在持有一份拒絕受人擺布、拒絕社會同化、待人真誠坦蕩的執著。她言語粗俗、行為乖張,該認真的時候卻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確找到了社會與個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綠子這種亦正亦邪的存在帶給了渡邊慰藉。與綠子相似,渡邊自知與環境格格不入,而若沒有遇到綠子,或許他將一如既往地墮落下去,不斷為空虛折磨。
渡邊與綠子的相互吸引來源于一份共性,即他們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覺,內心古怪、骯臟、自私的感覺并不為他們所刻意壓抑,而是用于抗拒虛偽片面的現世道德。他們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們內心強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從未接受獨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鎖--社會道德、社交法則--每當她稍有違背便內疚自責不已,無可解脫,我們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帳償還回去,償還成長的艱辛直子的悲劇與綠子形成鮮明對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這么一本小說,1987年在日本出版后長居銷售榜首,并介譯到各個國家。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讀越覺得余韻無窮。
其主題不關乎政治,不關乎勵志,直抵人心。村上說:這部小說具有極重的私人性質,喜歡的自是喜歡,討厭的也大有人在。
其語言明快而優雅,正如譯者林少華所說,一種優雅的饒舌,一種有節制的故弄玄虛。這一點也要歸功于同為村上迷的林少華,他中日融合的筆法渾然天成,讓人不得不一讀為快。
其取材源于村上的真實生活,據其散文集流露,渡邊原型乃村上本人,綠子則是村上的夫人村上陽子。小說中大多數場景是村上的真實經歷。渡邊喜歡反反復復地讀《了不起的蓋茨比》,喜歡爵士與古典樂,喜歡貓,村上亦如此。如此一來,情節的栩栩如生便不難得到解釋。
對這本書的情有獨鐘,在于很多方面,語言,作者,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缺一不可。對我而言,它不僅是一本書的定義,它仿若成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最難熬的時光,所幸與之邂逅。
多年以后,再捧起這本書,也許會嘲笑此時的自己--區區皮毛。那時候,我大概將越來越多世事看明白,也與自己和解了吧。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3
村上的書應該不是這么寫的,像電影——《挪威的森林》一樣,雖然我沒有讀過。
看到最后,直子死了,因為愛無能,在她想愛的時候。此刻,木月走了已有七個年頭,她愛的是渡邊,那個曾經陪同她和木月一起走過的人。
第一次她和渡邊相遇時,她已經愛上他了,在木月離開以后,是的.。只是她仍無法讓一個活著的人代替那個已長在她心頭十七個歲月的木月。似乎最令人痛苦的該是這個吧,逝世的人獲得了解脫,卻永遠地折磨著愛他的依舊活著的人。因為,直子至死依舊活在對木月的幻聽中。她自裁了。也許,她愛木月,從精神上;她愛渡邊,從肉體上。只是,不管對誰,她都愛無能。無論是七年前還是七年后。于是她選擇了,逃避。逃避渡邊的愛,逃避面對自己的愛無能,逃避對兩個男人的幻聽。我想,她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定是帶著幸福的微笑的,她解脫了。
木月是愛直子的,深深的愛著。只是他無法忍受肉體上她的缺席,他選擇了去天堂來結束愛無能。相比之下,渡邊是勇敢的。同樣的情況下,最起碼他選擇了活著。
渡邊愛上直子,從木月走后七個光景的那次跟直子的偶遇。他對直子的愛深入了骨髓,這份愛成了一份抹不去的責任。他等她,等著直子的身體來接受他。可是,他等到的卻是她的自縊,在他為兩個人一起生活剛剛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的時候!因為愛直子,因為對直子的責任,他拒絕了綠,一個愛他而且比直子完整的女孩子。直子的不完整,讓他備受煎熬,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肉體上。但他對綠卻只是遠觀,遠遠的觀望著。從某種意義來說,他是愛綠的。他用對直子的責任來拒絕綠的愛時,綠只是愿意守候,她只是飽含淚水地說了一句話:我等你。
是的,綠在精神上守望著他,而她等到的卻是渡邊帶著直子的死訊的歸來,在他對渡邊承諾的不久。對于直子的逝世,渡邊仰天慟苦,哭天搶地地絕望,死心裂肺。
喪失至愛的哀傷,是無法治愈的。不管是什么樣的真理,什么樣的誠實。怎樣堅強,怎樣溫柔,也無法撫平這哀傷。我們只能夠從哀傷掙脫出來,從中領悟點什么,不管從哪方面。但無論領悟到什么,下次哀傷襲來時,還是派不上用場。渡邊就是載著這樣的哀傷頹廢地回來了,和綠一起走進了他本為自己和直子搭建的房子。他接受了綠,帶著對直子的愛,那一晚上。第二天綠走了,只是她終于不會成為第二個直子。
綠走了,渡邊一個人在那間不知道該屬于誰的房子里,他撥通了綠的電話。倚墻而語的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佇立在這茫茫的人流之中,他,迷失了。
渡邊會不會是下一個“直子”。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4
一種從頭至尾的安靜與祥和,我喜歡這樣的平淡,這個不應當叫做乏味,是一種生活的真正體現,其實平常的生活就是這樣,沒有太多波瀾,很平靜的。對于寫作的手法,我一直強調,我很喜歡村上的文字,或者說是林少華先生的翻譯,有一種阡陌的詩意,感覺似曾相識,又感覺似乎有些陌生,骨子里還有一點吊兒郎當,一副玩世不恭的氣息。讀過所有村上的文字,就是只有《挪威的森林》才最具有生活的味道,其中彌漫著我們日常的縮影,感覺在文字中可以找到自己,可以感受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乃至未來。
對于渡邊君來說,直子就是回憶,綠子就是現實,而玲子就是一閃而過但是不容易忘記的短暫停留。如同現實的生活,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遇見一些人一些事情,然后開始在腦海里慢慢劃分他們的類別,經過時間的洗禮我們知道他們的重要性,并且深刻的認識他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其實,很多時候這三者是矛盾的,因為如果說不能將三者融為一體,那么只能選擇其一,在已經過去的歲月里,似乎已經不能把握過往,短暫停留是因為不能留的住,那么現實呢,是否還有可能不再成為回憶?今日聽到如此一句,對于遙遠的事情我們應該樂觀,對于眼前的現實我們應該悲觀。如此一個對于我來說的大人物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突然覺得一直還真的有人站在我一遍,因為我是一直這樣做,也是這樣想的。生活中的問題如同牛毛,而很多卻是需要超越自己現時的極限才能完成的,有時候悲觀一點有什么不對呢?
渡邊對于直子的回憶是痛苦的,記得以前曾經提及過,對于過往的回憶,無非有三種:第一,對于美好事物的回憶,因為美好,希望經常回味,從中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第二,因為過往中有著經驗可以琢磨,需要時常回顧,需求更多的真知;第三,過往中有莫名的苦痛經歷,棄之不舍,但是回憶起來又有點隱隱作痛。然而很多人還是不斷的回憶,無論得到的是什么,只是不斷地回憶。
記得第一次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的時候,心中有一種強烈的刺痛和不安,不曾想到有一個人,一個我對于他來說如此陌生的人能如此精確的描繪出我當時的生活和心理,隨即放下書,不愿意去可以用別人的故事來詮釋自己似曾相識的生活。時間畢竟會洗滌一切,讓很多的過往變得已經沒有印記,當我第二遍、第三遍乃至更多遍的領會村上文字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是發掘文字中更深層次的意境和寫作的風格。生活就是這樣,我們有了新的目標,我們心中依然有著年少時純潔的夢想,不會因為一些什么別的而做過多的停留。
現在的我,更多的喜歡文字的風格和意境,另一個就是富有哲理的對白。村上文字里的對白,簡短、有力,并且還有一絲玩世不恭的冷漠。有時候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是需要一點技巧的,或者說對于某些人不要那么的一本正經,運用一點小聰明,用一點吊兒郎當自然和達到更好的效果。對于哲理性的對白,我一直很喜歡,有一種迂腐但不失高雅的味道。村上的哲理在于不是應用別人的話語,而是喜歡用歌曲的名稱開始對白,然后越來越多的文字描述,使得整個篇幅開始活靈活現,富有哲理,其中的文字都是他親手制造,無需引用他人的。
最喜歡的是《森林》的開始和結尾,很有詩意,很有一種讓人神傷的感覺。對于最后渡邊仰天長嘆,我自己到底在哪里的時候,我想很多人都會捫心自問,曾經的有一段時間,我們自己似乎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對于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存在于成年和孩子之間,似乎很多時候永遠的長不大一樣,所以對待生活對待人和事物有一種依賴感,還有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難免迷失自己,找不到前進的路。
《森林》對于我來說是一部徹底反映現實生活,現實社會的文字作品,從中可以了解生活的細節,人生的起伏。最重要的是活著,真實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活著,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更好的活下去。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5
我翻開書,看見自己色彩斑駁的青春。
誰沒有過迷惘的青春?懷疑朋友的友情,無視父母的親情,對存在的意義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質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處,只得相信自己,一個人蜷縮得更緊。
人活于世,無非迷惘于未來,糾纏于情感,徘徊于成敗,超脫于生死,這些都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來的。而在現在這個社會,十八九歲這個年紀,我們已接觸到了全部,并深深陷入其中。
在旁人看來,我們只是自說自話的無病呻吟。“哪有如此多的苦痛落在你們身上,等到你們長大了就知道這個世界上比這個殘酷的事物還多著呢!”誠然,在他人眼里,這些莫名的傷感都是無用且乏味的。但對于我們來說,我們被種種迷惘糾結所纏繞不勝其煩,其苦痛怎輕于他人?
我苦于這些事情無人訴說,形單影只地走在成長的道路上,邂逅了《挪威的森林》。
從書中我看見了自己,也看見了跨越時間的真理。
初讀時,我看見了一種在世人眼中稱之為頹廢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邊無所謂明天如何,對大多數人漠不關心,按照自己的步調行走人生,平時去大學上課,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復。這種人生無所謂好不好,誰都沒有資格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與榮耀的現在,能不受周圍環境與世俗理念影響,保持著自己的個性與信念,實在難能可貴。這點給我感觸頗深。
我還看見了凄苦的愛恨糾纏。渡邊的情感被往事和現實所纏繞不得解脫。代表過去的直子,渡邊對她的情感是十分復雜的,不僅有少時便存在的憧憬,還有因自覺認為被友人所托付而產生的責任感等等,真正稱為愛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邊遇見了代表現實的綠子,與直子不同,綠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對生活洋溢著熱情,是個人見人愛的角色。渡邊同樣深深地為她著迷并且感到為難,無法從示愛的兩人中選擇,體現了他優柔寡斷的一面。
再讀時,我看見了自己。與渡邊相似,我對生活也沒有十分的熱情,提倡順其自然,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導致朋友寥寥無幾。但就是這樣的自己,也平穩地走過了十八年,并且將繼續淡然地生活下去。讀完《挪威的森林》,帶給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結的悲戚惆悵,同樣還有對未來無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從故事具體情節和人物情態中發現什么了。從整本書講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我悟到了,書中反復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確,怎樣才算人的出生和終結?如果一個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這個世界了么?親友的記憶,遺留下的物品,都彰示著這個人的生命的痕跡。只是形體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終結的標志么?
我還悟到,所謂青春,是橫貫古今中外共同的命題。青春的迷惘、無奈、惆悵無論是村上寫下《挪威的森林》的八十年代日本,還是現在的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都未曾變過。這一命題還將繼續困擾數以百萬的年輕人,并且譜寫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
我合上書,側頭看見湛藍的天空,和遠在天際的未來。
后記:于昨晚我真正意義上讀完了《挪威的森林》,暑假也即將結束。雖然現在我把書暫且擱置一旁了,但我的思緒并沒有完全從中剝離。寫的這篇讀后感,權當是一種情感的宣泄。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6
提筆之際,《挪威的森林》還置于我桌子的左邊。最初趨使我去閱讀它,是它的不可忽視般的知名度。名著名作,大多都得經過時間的洗禮,沉淀下來的,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更久遠的時間里,仍能被人所稱頌所推崇的作品必定有它的過人之處。
我不敢一口咬定《挪》是這樣的作品,這因人而異。之前,從未仔細閱讀外國作家的作品,對于村上春樹,這本也只是第一本。大抵文化差異也在不同國家的作家寫作風格是體現得淋漓盡致了吧!說實話,是有些不習慣。或許是閱讀面不廣的緣故罷!
那次跟羊在書店時,我指著《挪》問她:“這本好不好看?大概講的是什么?”她貌似思索般(嘻嘻),終究道不明。而雪敏也曾在看完后發出了疑問:“想不透木月和直子為何要死?”這兩樣湊起來倒引起了我的興趣:當初看《悲傷逆流成河》后,我們(還有靜純)可是討論得相當激烈呢!那本也有齊銘、顧森湘、易遙等這人突兀的死亡,但我們也抽絲剝繭地把其中緣由分析得透徹了呀!
《挪》是怎樣一本書呢?
并無生動的情節引人入勝,令你恨不得廢寢忘食地把它看完。并無大段的哲理名言,令你不由得想它摘錄下來。(然,通篇說理的文章太常見了,寫說理的文章要很有勇氣很有獨到見解,否則說出來的話不但不能使人嘆服,反而生出一番厭惡之感。)
這是簡單的一篇回憶錄。
如同常見的一段話: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你因為一首歌或路人的一個仿佛熟悉的背影,而想起了曾經的某個人。它活在你的回憶,或許不曾消失,但在被生活推著走的時光里,你卻有意無意地把它隱藏了。每個人大概都有這樣的經歷吧!那段回憶,曾是那么銘心刻骨,當時的你以為,那份感覺會一直鮮活不變地伴隨你以后的人生,但它著實經不起歲月的磨蝕。唯有在某一個瞬間,一個類似的場景喚醒了你的記憶。如同,渡邊君在時隔十八個春秋后,因一首《挪威的森林》樂曲而想起了記憶中那些模糊的人兒。
“我想,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并且發覺,關于直子的記憶愈是模糊,我才愈能更深入地理解她。”——渡邊。
回首往事,總有一份新的領悟以及淡然的釋懷。猜不透的,在回憶里找到了答案。
最初的三人行:渡邊、木月、直子。
木月是絕無僅有的朋友。他是孤獨的,三人的相處里,他談吐自若,好不瀟灑。但除此之外他卻無其他朋友,獨自看書聽音樂。這類人現實中還是有許多的,方有在自我感覺安全的圈子里才可肆無忌憚地體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除此之外,處處設防,怕受傷。社會關系處理不好,親人關系也處理不好。唯有與直子這個青梅竹馬的女朋友以及渡邊這個談得來的朋友相處時,才是活出自己的靈魂。
是否人死前都會有一段時間回光返照呢?前一秒還與你談笑風生地打桌球,轉眼便自行了斷在自家的車庫。沒有半句遺言。大抵總有他的原因,讓他絕望到冰冷的原因。
孤獨培養出了抑郁,抑郁繁衍出了死亡。木月是個脆弱的人。他反復游行于自信與自卑兩個端點。只有在直子面前他才敢真正顯示自己的脆弱。反反復復地累了,心里的痛苦愈積愈多,直到有一天,承受不了了,也許死才是一種解脫。
木月死后,三人行成了兩人行。渡邊和直子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渡邊愛直子,很愛很愛。即使直子因木月的死受了打擊住進了療養院,他仍表示會等到她康復那天,然后一起生活。
直子對渡邊君說:“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曾這樣存在過。”
或許直子也曾試著,去和渡邊在一起。但卻遲遲擺脫不了木月已逝去的陰影。在沒有真愛的基礎上,只會對渡邊不公平。
直子在死前也回光返照過。臨死前她選擇與玲子見面,選擇燒毀渡邊寫給她的所有信以及與他的所有回憶。大概也是在接受治療時承受太多太多的折磨。其實她的病根本就治不好。她與木月是與周邊的世界格格不入的兩個人,他們互相依靠。渡邊是把他們同外部世界連接的鏈條。他們嘗試過融入外界,卻是失敗。但直子比木月堅強,她付出的努力要比木月多得多。她不斷地懷疑自己,不斷糾結不得解。她是最痛苦最可憐的人兒。
玲子在直子與渡邊之間充當另一連接鏈條。在療養院里,玲子是直子唯一難得的知心朋友,是她的依靠。玲子本身也是歷經坎坷,但她活得很自在,因為她放得下。面對女學生的抹黑,她選擇容忍,雖然心里也承擔這巨大的壓力。當承受的那發條斷了,她果斷地跟丈夫提出離婚。直子死后,她特意跑去找了渡邊,奉勸他不要忽略了身邊的幸福,成熟起來,與綠子共創未來。對于音樂,她是難得的才女。此外,她講過一段話:“我已成為過去的人。你眼前存在的不過是我往日的記憶殘片。我心目中最寶貴的東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壽終正寢。我只是按照過去的記憶坐臥行止。”心的某部分,被扼殺了,不復存在。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7
前一段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又見這種淡淡哀怨的筆調
說起來是那天吃飯時,朋友推薦的。惠惠同學說看了以后幾個禮拜才恢復起來,鬼鬼地笑著問我要不要看。其實我無所,反而恰恰喜歡這種憂郁壓抑的文學。
記得大四那會突然愛上了日本的文學,喜歡上了川端的絢爛的憂郁,喜歡上了村上平淡的華麗。曾經有一個禮拜,天天蹲在校圖書館二樓,就為了那本很沖擊倫理的櫻花。
其實小的時候就接受過日本的文學,對那種貌似平靜,卻猶如深海中的火山地帶,有隨時爆發的壓抑感,早就很熟悉了。再后來是接觸日本漫畫,一邊抱著鄙夷的心態,一邊卻又不能不慨嘆編劇的獨到和畫者的精細。然而,確實不能不去欣賞和由衷的喜愛日本文化里那種淵遠的神秘,也許這就是所謂的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吧。然而,其深遠卻僅是來自于那么一片巴掌大的島國,更稱不上什么古國(如果和中國悠長的歷史相比的話),難免讓人覺得有些慚愧。當然,淺薄如我這等小輩卻在這里高談什么文化什么神秘,未免貽笑大方,打住打住。。。
然而一直卻也很迷戀這種憂郁和晦澀。很多人都說這是源于日本人高度strain的生活。但我卻也不敢完全茍同,或許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但生活壓力哪里都有,只要有競爭哪里都免不了壓力,只是不同社會采用不同的發泄方式罷了。只是日本的人們更愿意用文學和藝術去傳播這種情緒,而且他們也很成功,就像貞子的錄影帶,的確如其所愿地波及到了至少整個亞洲。而日本的文學家們用文字打動了全世界的讀者,去傳播主人公的心情罷了。
且說說這書吧。
雖然只是剛翻開扉頁看了幾張,卻已經忍不住被村上的文字吸引住了。說那景那情躍然紙上,委實不過分。那些你在生活中或許有過或沒有過的心情,在這里被華麗麗地放大、再放大。也許這就是大師的文筆吧,油然敬佩啊。很想努力地記住幾句,卻發現怎樣回憶都變味了,仿佛只有在那一刻最貼切。
寫在這里,算是給好友推薦啦。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8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的代表作品。所以,整部小說當中其實也是充斥著日本小說當中典型的死亡色彩以及悲情部分。
通讀整篇作品,整個的情感其實就是壓抑的。對于讀者來說,這樣的情感壓抑也是讓自己的閱讀充滿著很大的難度。
但是,如果能夠將整本作品很好地讀完的話,你就會發現,其實在整本的小說當中,主要的還是一種愛情的偉大以及無私。
在人生的尋覓當中,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徘徊,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同時,對待愛情也是如此。那個讓我們癡迷的人是否真的就這樣值得我們為他生、為他死呢?
每一個在愛情當中受盡了罪的人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對于這樣的人來說,他們最不想要的就是別人的同情。因為沒有人會愿意承認自己就是愛情當中的弱者。
很多人沒有辦法理解,為什么世界上總是有著那么多的人會為所謂的愛情獻出自己的生命。其實,只要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其實這不是對于某個人的癡迷,而是對于愛情的一種自己堅持的忠誠。
所以說,每一個愿意為自己的愛情獻出生命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因為他們對于愛情有著最為難得的忠誠。
對于愛情的忠誠,不是說要成為愛情的奴隸,而是成為愛情的至交。所以說,在愛情當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時又是不平等的。
因為每一個人在愛情當中的定位是不同的,所以對于愛情的要求也是不盡相同的。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么絕對的事情,有的只是一種絕對的態度。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挪威的森林》的讀書筆記11-02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04-25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12-07
《挪威的森林》優秀讀書筆記11-07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范文04-11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范文03-07
挪威的森林的讀書筆記(精選14篇)07-29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8篇09-26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精選27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