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課堂》讀書筆記
暑假期間,斷斷續續地看完了余振興老師寫的《守望課堂》一書,其中有一篇教學隨筆“0不能做除數”,深深的觸碰到了我那根“數學人愛較真”的神經,并引發了我的思考。
當老師問到“0為什么不能做除數?”時,幾乎所有的回答都是“0做除數沒有意義”,更是有一位同學答道:“任何數除以零無意義,這是數學老師說的永不改變的定律之一。”看到這位同學的回答,我想了又想,他們之所以知道“0不能做除數”,都是數學老師告訴他們結論的,沒有過程、沒有經歷、只有結果的答案而已,感覺這就是規定的,必須這樣的,毫無道理可講的`。可是,這樣的教學可行嗎?教學時,如果只講知識點而不揭示知識點本身所包含的數學意義,那么這樣的教學教會的只是死記硬背的“規定”而已。學習知識,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有余數的除法》一章節中,就有類似規定的教學知識——余數小于除數。如果你問孩子們“為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孩子們都會回答到“如果余數比除數大了就還可以再分”。其實,這樣的解釋不符合生活現實,也不符合數學邏輯。反過來我們是否想過“為什么能繼續分就不可以呢?”“能不能繼續再分”只是實際問題情景中的附加條件,不能作為判斷算式是否成立的依據,更不能就因此而得出余數要比除數小的結論。
以算式17÷5為例,如果沒有規定余數要比除數小,那么17÷5就會有不同的計算結果,這在數學中一般是不允許的。再如:173÷5與17÷5這兩道算式中,都會有17÷5的計算步驟,如果17÷5的計算結果不是唯一確定的,那么173÷5這道算式下一步就不知如何處理,就沒有辦法再繼續計算下去了。因此,在有余數除法的定義中規定余數要比除數小,是為了保證計算結果的統一性。
為了避免孩子在遇到這種規定性的數學知識,回答的都是“我們數學老師說的這是永遠不變的規律”這一思維定式中。我們老師在教學這些有規定性的數學課時,為什么不試著讓孩子們自己先寫出自己的想法,老師再選出各種不同的做法,并在全班展示交流,讓孩子們自己去辯論,最后得出結論。
莊子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當人們面對比較復雜的問題時,總是把它分成若干個可以解決的簡單問題來解決。讀后感除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比較復雜的計算,當遇到有余數的除法時,我們應該如何滲透“余數小于除數”這一規定性的數學知識。老師的教法,不應該是:十分鐘的“直接告知和規定”,再通過三十分鐘計算練習的強化技能訓練式,從而完成一節新課的講授。而應該是:老師先呈現“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在比較中去體驗,并經歷“這些想法”的過程,最后得到知識點的合理認識。這樣的教學是基于學生的想法并提升學生的想法。追究知識點背后的數學意義,給孩子們講出個道理來。道理雖然來的慢,其實不是慢,是數學的核心;而知識的告知快,也不是快,是忽視了孩子的想法,更是省略了數學的內涵。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學生認為學習數學是沒什么好想的,那數學還是數學嗎?關注數學中規定性知識的數學意義,其實就是在感受數學學習的過程。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它的數學意義所在,每一節課都是可以講得出道理來。請給孩子來一次講道理的數學課吧!
【《守望課堂》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守望教育的讀書筆記11-05
守望教育的讀書筆記04-26
《守望教育》的讀書筆記10-13
守望教育教師讀書筆記11-23
守望教育的教師讀書筆記范文10-22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6篇04-15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精選6篇)06-08
守望教育的讀書筆記(精選五篇)07-13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1000字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