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孝經》讀書筆記

時間:2022-08-25 12:09:08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孝經》讀書筆記(精選10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孝經》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孝經》讀書筆記(精選10篇)

  《孝經》讀書筆記 篇1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圣治章,講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后世的關系。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么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系,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系,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么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經》讀書筆記 篇2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這封給晉朝皇帝的《陳情表》中的話卻說出了歷朝歷代亙古不變的道理。孝,是百善之首,讀《孝經》,讓我對孝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原本曾經片面的認為,孝,就是要對父母精心照顧,遵照他們的意愿,不能有忤逆的思想。讀《孝經》,才看出這是對孝的片面解讀,才會導致孝道的難以推行。讀《孝經》,才能讓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有明確的目標,知曉自己該做的。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了不同人應該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它告訴我們,身居上位者,應該以身作則,多行孝道,因為孝是人的本性,它是父母在撫養我們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這不需要刻意練習。如果一個人連這個天性都做不到,連自己的父母都能惡言相向,那么還能指望他去關心他人,心系百姓嗎?現在是一個信息發達的社會,不僅僅是居于上位的人,包括那些名人,他們的一舉一動往往能夠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因此,那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因為自己為官為商,就忘記了撫養自己的父母,信賴自己的妻兒,這樣的人,是很難讓人放心的,也就做不出更大的成就。我們作為普通人,我們沒有顯赫的身世,沒有耀眼的光環。但就在我們依舊一文不名,依舊為未來打拼時,是父母,是家人,默默地在背后的支持著我們,是我們事業的堅強后盾。無論在外面受到多少欺辱,無論我們心中多么苦悶,父母依舊是我們心靈的依靠,他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所以說,對父母的孝順是我們回報他們養育之恩的一種方式,多陪陪他們,讓他們安安心心的,是子女所必需做到的。

  《孝經》后十一章寫明了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后果。依照孔子當時的法律,沒有哪條罪比不孝更重的了。當然有罰必有獎,古時當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被推舉為“孝廉”,說明孝作為百善之首的重要性。因為孝是各種善的開始,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孝,那么他就會害怕因自己的惡行使父母蒙羞,那么他就會遵紀守法,做一個好人,他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將對自己父母的愛去愛他周圍的人,愛他的百姓,也就能夠對他的君主,對他的長官忠心耿耿,這說明孝對于江山社稷是有很大裨益的。當然,孔子也指出,孝不是一味地奉承父母,聽信長官,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幫助父母做出正確的言行,讓長官做出正確的決策。

  如果我們明知父母長官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卻不據理力爭,那就是陷父母長官于不義,那就是罪過了。即使我們因為敢于直諫而被訓斥甚至棒打,我們也不應該有所松動。只有這樣,才能讓孝發揮它更大的作用。

  孝,是人之根本。熟讀《孝經》,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對待父母,對待自己周圍的人,讓自己更為優秀。

  《孝經》讀書筆記 篇3

  自讀《孝經》后,孝這個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輕輕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讓我讀懂了孝:它并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代代相傳。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卑微與顯赫,無論他是富有還是貧困,有著傳統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們的一生。

  同學們,當我們手拿《孝經》時,不妨從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實際行動給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一個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幫父母分擔一點生活中的憂愁,生活中的痛苦,讓父母感到溫暖。吃東西時,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父母,看父母吃過沒,讓父母嘗嘗。做每一件開心、幸福的事永遠都應該先為父母著想,讓父母體會到開心與幸福,體會到我們的孝心,我們的愛。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因為父母幸福的笑臉,永遠都那么美麗!愛;;父母的愛,祖父祖母的愛,兄弟姐妹的愛,朋友的愛,師生間的愛,地球大家庭的愛,這些愛重疊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溫暖人心,形成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幸幸福福,快快樂樂,甜甜蜜蜜的生活。幾乎所有的父母和長輩都把自己的愛無私的獻給了兒女,但是他們卻根本沒想得到回報;也并沒想把自己的愛給兒女,讓兒女多孝順自己一些,多回報社會。為什么?為什么?人間最溫暖的親情只是父母想著兒女,而不是兒女想著父母,孝敬父母呢?當父母辛苦一生,操勞一生,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我們,把我們養大成人后,他們慢慢的老去后,當父母走到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狀態的時候,特別需要愛,特別需要呵護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對的是寂寞、孤苦、無助與凄涼。同學們,在我們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們更應該想想父母,孝敬父母。孝這個含有傳統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一種傳統美德!

  《孝經》讀書筆記 篇4

  由《孝經》及“孝文化”所想到的 春節到了,千千萬萬遠在他鄉的游子不顧天遠地隔和旅途辛苦,還是要選擇 回老家過年。中國人對“年”的癡迷,幾乎可以與宗教虔誠相比擬,這種虔敬之 心,很大程度來源于中國人對家庭親情的重視。

  “事親孝父”觀念流風余韻所及, 使得中國人一到年關,就情不自禁想到要回老家看望父母、拜奠先人。 中國式過年的主要文化底蘊和價值內涵就是盡孝。 回家過年是盡對家庭尤其 是父母的責任,年復一年的過年儀式,又強化了這種責任,使之成為一種不言自 明的文化無意識。而形成這種文化和價值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深植我們中華民 族文化血液里的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莫過于《孝 經》了。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孝”被孔孟諸儒大力宣揚并成為 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生生不息,實際上有其生成的社會背景。有學者指出:儒家 的種種倫理觀念、道德價值,其實都有一個適應當下生活即“用”的需求由來; 還原到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狀態, “孝”承擔了至少兩項極為重要的社 會功能。其中之一就是“養老”。農業社會沒有社會保障制度,只能實行家庭養 老,強調孝道就是督促子女負擔贍養父母的責任。 “孝”既然與生活保障的經濟 需求有關,子女問題就不是一個簡單生育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所以中國向 來有“養兒防老”“多子多福”“早栽秧子早打谷,早生兒子早享福”等說法。

  其次, “孝”更多的是一種人文的體現。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社會是由家庭組 成的`,而家庭是我們彼此最先也是最后情感歸依,子女因此是父母老時給父母的 最大精神慰藉。 而生活即“用”的變化,產生對某些需求的改變,自然就會帶來文化和意識 形態的變化。最近百余年來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使得中國逐漸成為“現代國 家” ,形成高度發達的市場社會,人口流動也空前增加,這對“孝”等傳統價值 明顯帶來了沖擊,傳統“孝”道一些禮節儀式,在日常生活中已難以實踐。同時, 各種社會保障制度體制的逐步建立,也使“孝”所承載的養老功能削弱, “孝” 道內涵的社會經濟性質有所淡化。然而,卻還是不能武斷地說, “孝”在今天可 以完全地拋棄。

  “百善孝為先”“孝乃人之本”等等觀念仍舊深刻影響著我們。如《孝經》 , 的第七章——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 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雖然,這些與現今我們的社會,可能相去甚遠,但 大道于同。 “孝”至少可以使家庭和睦,并以身作則,教育子女。再如《朱子家 訓》中所言“教子要有意方”“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當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如“父 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 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 無后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再如“三年之喪”,顯然對于現 今的人們早已不適用,且沒有這個必要。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 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讀書筆記 篇5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對體會愛的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心無價,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君,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的變幻,中國人民歷經了多少的磨難,孝道,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結晶,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注定我們將來要承擔這份責任。我們無法體會母親在一天天衰老,從黑發到白發,從緊俏的皮膚到漸漸變得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上。

  有人說:當我們長大成人后,我們將不再需要父母,甚至會認為他們很煩。有時候看看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你很難再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他們盼望著子女能早點回家,可是他們的子女卻不知在哪里徹夜狂歡,古人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揚名后世彰顯父母也被遺忘了,只有個人主義的安逸和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有時候我總是看著這個有著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寬敞的縱橫馬路的城市發呆,總是在發問自己:這個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有人說,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錢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兒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帶著爸爸媽媽,游完國內,游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

  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等你把錢掙到手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咬得動那些好吃的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著爸爸媽媽去周游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

  父母要那么多的錢干什么呢?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么,他所缺的應該是與子女們其樂融融的相處!他們所缺的是在他們難于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他口渴時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時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兒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時間每周按時和父母聚在一起……這些都是老人內心所渴望的!

  父親節的時候你給爸買條魚,工作再忙,你也要親自給送去,爸會樂得嘴都合不上的;母親節的時候,你給媽買一雙襪子,親自給媽穿上,她眼睛里也會含著淚的……

  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給爸媽去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能惦記著……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枝葉繁盛的樹木,扎根于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于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于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系中,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發揮到極致,推及宗族、群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穩固了人類生活的秩序。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敬老樂章吧!讓歌聲在廣袤的天地間永遠回蕩!

  中國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它充分強調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長、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經》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經典著作,它集中體現了古代先賢們對“孝”的解讀及重視。

  孔子曾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么這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里去。論語中有那么一段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官長,這種人很少;不喜歡冒犯官長,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未有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正確原則就會形成。孝悌這個東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從中可見“孝”在一個人的德行品質的培養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個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何談其它的美德,整個社會更會處于一個混亂的境況。那么何為“孝”呢?《孝經》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便是孔子對“孝“的一種理解。母親懷胎十月,并辛勤勞動撫養我們成人,我們該懂得感恩,而愛惜自己的身體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面。在學校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長大后更要好好工作,承擔起家庭重任,這便是一個人從出生至死去所需擔負的家庭責任吧。在中國傳統認識中,讓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對父母的孝順了。久而久之,整個社會逐漸形成那么一種風氣,即把子女給父母物質上的滿足與是否孝順搭上勾。

  有些人認為只要多給父母些養老費就是孝順了,他們往往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拼命掙錢而很少有時間回家看看爸媽。雖然我并不否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對父母的孝心,但我也認為不能只片面的強調經濟上的滿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撫育我們,但他們并不要求我們回報多少,有時候他們只希望我們能坐下好好地陪他們說說話。而習慣于快節奏生活的現代人來說,他們往往會忽視對老年人精神上的關心,只知道定時地寄錢給父母而不記得打打電話問候一下,這其實有點本末倒置了。多多地與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實父母親會更欣慰。聯歡晚會上的一首“常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愿啊。自有記憶以來我便討厭參加喪禮,并不是說那里的氣氛有多沉悶悲傷,只是覺得整個儀式過于虛假。人活著時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親人走了才在那里哭哭啼啼未免可笑。當然我不是說中國傳統喪禮該被取消,而是子女應該分清何為重何為輕。喪禮上人們大聲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辦喜酒,縱然在守靈時的哭唱也顯得那樣勉強突兀。我不知道這種形式對活著的人來說有多少意義,但親人已去再怎么做樣也于事無補了。

  當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后大辦其喪禮時,人們總說些“啊,某某人多孝順…”之類的話,我不禁納罕難道這個社會對于孝順的定義竟降低到這種程度了嗎?喪禮畢竟是做給活人看的,所以但凡親人在世時對他們好才是真正的孝。那么做到何種程度上才能叫“好”呢?這其實是個挺難回答的“色難,,問題,每個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標準。子夏曾問到何為“孝”,孔子回答道;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后孝乎?”這里是個反問句,即有事情時做子弟的年輕人效勞,有酒食,讓給父老享用,做到這些方面就算孝了嗎?其實在父母面前保持敬愛和悅的容色最難。

  驀然回想,這句話真的非常正確。平常我們都在學校里,只是逢年過節才回家,但即便是這樣,在家里的短暫時間里我們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親的嘮叨關切而耐煩不已,有時還會頂幾句,更有甚者便會甩臉子給父母看。我們的一句無心之說可能會令父母難過很久,所以在我們對父母的嘮叨露出不耐之情時想想父母的心情吧,畢竟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據說,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曾說過,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順。這句話出自于一個美國的首富,這不能不讓我們感慨和深思。

  “孝”為何也?我沒有去考證《說文解字》上的權威解釋。但是,漢字的結構組成有會意字。按照我個人望字生義的理解,“孝”字是“老”與“子”的結合。“孝”字的上半部為“老”字的半邊,下半部為“子”字,兩者結合即為“孝”。從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釋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由上而下看為老子抱兒子,由下而上看乃兒子背老子。由是觀之,我們不得不驚嘆先賢的聰慧與睿智。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中,《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這部倫理學著作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在西漢“以孝治天下”之后。

  在唐朝,它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后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它對維護封建社會的綱常宗法等級和道德秩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孝經》集中闡釋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對“孝”的要求和方法做了系統而煩瑣的規定。如對父母的生老病死的過程,提出了“孝”的標準:“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紀孝行章第十)。《孝經》把“孝”推崇到極高的地位,認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章第七)。因此,“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經》(·圣治章第九)“孝”成為人的。

  道德之本(“夫孝,德之本也”《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在《孝經》中的倫理思想中甚至把“忠”與“孝”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與擴大,把“孝”的社會作用神秘化和絕對化。盡管如此,《孝經》所推崇的孝順不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基石。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順尊老的傳統被世代延襲,并積累了許多的典型,如供兒童蒙學的經典《二十四孝》的圖文故事,就是家喻戶曉的教科范本。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舍棄,但其中的積極意義和精髓仍然被繼承下來。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偉人領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遠讓人感動的。我們的家庭并不是很和諧,并且我其實一直在心里就對爸爸懷著一直恨意。是他讓我們長期以來處于痛苦中。他是媽媽痛苦的來源,而我看到媽媽的艱辛,心里就有被刺痛的感覺。但是后來漸漸懂得:爸爸其實也承受了很多,在那樣一個農村,培養我這樣一個大學生,是一種神圣的榮譽。今年看到大一的新生,突然又回想起當年爸送我來學校的情景。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在他第一次出遠門,送我來到學校之后,竟然讓他在那樣的倉促中離開了學校。那時,正值08年秋,我的18歲生日就是在火車上度過的。爸爸在北京火車站買了兩瓶呦呦奶茶。在爸爸的要求下,我打開了,但沒舍得喝。心想,或許在他離開后,我可以對著它看爸爸是影子。但是沒想到,在那樣的高溫天氣下,奶茶很快就壞了。我啜了一小口,無奈之下,只好把奶茶放進了垃圾桶。那天來到長春是一個晚上,有風,披上了外套(是媽媽廉價買給自己的那件,但是因為太小而轉手到我手中)。那天晚上,直到十點多爸爸才離開學校,他要出去找住的地方。不知他那天是幾點睡的。但是那樣貪睡的他,是怎樣熬過來的,我不知道。第二天,他很早就過來找我,要我去吃早飯。其實,在坐完幾天車以后,根本沒有什么胃口。但是他還是堅持。因為沒有拿到學校的飯卡,只好出去吃。一邊走,他還一邊給我介紹附近的情況,要我注意安全。但是最后看來,他在昨晚那樣漆黑的夜晚并沒有探索到很多東西。

  因為最后我們花了好長時間才找到吃早飯的地方。吃得很簡單,好像好像也不貴。但是想到他帶著我一路探尋的經過,心中就有一種酸楚。忘了是哪天,他陪著我去體檢,但是主要時間是在排隊。還記得期間我們去火車站買了票,坐的是25路公交車。從動植物園到火車站,差不多繞了大半個長春。那天還遇上半路堵車,來回花了3個小時左右,但是還是很愉快的。安頓好了以后,爸爸帶著我去了對面的動植物園。門票費20。當時并不知道可以免費進去。估計當時爸爸是一直在前,領著我。雖然并沒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東西,但是爸爸拍下了一段長頸鹿的錄像,存在我的手機里。只是被我稀里糊涂地刪掉了。再也找不到了。應該是同一天的中午,爸爸帶我到二樓的那家餐廳去吃了飯,要來幾個帶辣椒的菜。還叮囑我時常去吃,不要太節儉。也是那次,第一次喝道了花生露,以后再也沒沾過。走的那天晚上,我們坐在柳樹底下的長木凳上,來往的車打著燈,照到了我臉上,爸爸看到了我臉上的淚水,于是他也開始流淚。

  估計那是第一次親眼看到爸爸因為我而落淚。籃球場上,學弟學妹們還在訓練著。面對已經開始的大學生活,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我們,只剩下的一年多的時間。在這為數不多的日子里,還有很多待完成的事。為了充實自己,為了給自己的前途鋪路,也為了有機會彌補兩年前的遺憾。

  《孝經》讀書筆記 篇6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假期我很榮幸拜讀了孔老夫子的神圣著作—————《孝經》,它是中國儒家經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后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后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

  “身有傷怡親憂”告誡我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若有傷害,父母會擔心,行孝第一步要保護自己、愛惜好自己。我們要像孔老先生一樣,時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保護、愛惜自己,珍惜父母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機會;要感激父母無私的給了我們一副容顏、一個軀體、一顆心靈。然而,好多人卻不滿足,不滿足自己的容顏,羞澀閉門不出,想盡辦法改變自己的容顏;不滿足自己的身材,矮的想盡辦法把自己變高,胖的想盡辦法減肥;還有那么一些自殘、甚至輕生的人,這樣不愛惜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如何談孝父母呢?

  “夫孝,始于侍親”孝最基本的就是供養父母,給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質保障,至少不要讓父母跟著我們受凍挨餓。但是,轉眼看看現在,我們都已經二十多歲了,又有幾個人可以拍著自己的胸膛說:“我已經不再需要父母的幫助了”,“我每個月還可以給父母存一些錢”又有幾家父母閑居在家里,享受著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數父母仍在辛勤的勞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現在社會上還出現了一群新人類——啃老族,他們從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長大了還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他們的孝又在何方呢?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隨著社會瞬息萬變的發展,各種文化席卷而來,一些人對于“行孝”的概念理解也千差萬別。有人認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就是行孝,有人認為只要每個月按時給父母生活費就是行孝,有些人則認為在千里之外打個電話就是行孝,更有甚者認為只要滿足父母的一切要求就是行孝。其實,何為行孝?《論語》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孝”,就是以禮相待,是相互尊重,相互關照。以禮相待能夠讓人與人保持距離,以禮相待就不會無條件的順從父母去作越禮之事。以禮安葬,以禮祭奠是對先人的追思,是對自身的鞭策。如果誰遇到了這樣的父母留下違背于禮遺囑,不該遵循,應按照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簡而言之:孝就是要順從父母的意愿,但是又必須是在道德和法律約束的范圍之內進行,不去做逾越之事。《詩經》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雙親生養了我們,撫慰我們、養育我們、庇護我們,不厭其煩地照顧我們的成長。他們的恩德就像天空一樣的浩瀚無邊,我們必須要報答他們的恩德。所以,趁著還有機會,趁著我們此身未老,我們應該及時行孝。做兒女的能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常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說說心里話,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多從父母的角度看問題,為父母排憂解難,讓父母衣食無憂,幸福地安度晚年;當父母疾病纏身,生活上喪失自理能力的時候,我們做兒女的能精心照料他們,不嫌棄父母,照顧他們是我們做兒女的應盡的責任,不要認為是一種負擔。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是我們做兒女的對父母盡的最大的孝道,也是最好的行孝方式。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說過:“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他們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順父母,順從父母的意愿。古語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們不需要像王祥一樣,赤身臥寒冰,求鯉歸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樣,百里負米為親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樣,抱竹而泣,持筍歸做羹。我們能做的就是:聽父母的話,順從父母的意愿,父母讓做的,我們努力去做,父母不讓做的,我們呆著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氣;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靜靜的幫父母倒上一杯溫水;父母累了,輕輕的擦掉父母額頭上的汗珠;父母孤單了,默默的陪伴在他們身邊;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溫馨的問候。這樣,父母只要看到這些眼睛里面也會滿含淚水;我們只要可以做到這些就很不錯了,而不是讓父母洗自己的衣襪,也不是坐在電視前面和父母爭遙控,更不是一聲不響的出去玩,而讓父母為我們擔憂。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做一個有孝行有德行的人,不光要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要愛所有的父母,不敢對他人的父母有一點厭惡,尊敬自己的父母同時,必須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對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孝行的人,然而,如今社會有多少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順從,父母不讓自己做的事情,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堅持去做,讓父母傷心,這樣的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順從、都不孝敬,談何尊重、愛所有的父母呢?

  “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顯父母的恩德。每一個父母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兒女成才,希望兒女能健健康康的長大,希望兒女在學校能吃好、睡好、學好。為此,他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們上學、給我們買復習資料、為我們請家教,等我們長大了還為我們的婚姻、事業奔波忙碌,還為我們的子女擔憂。因為不懂事,在學校經常逃課,渾渾噩噩,虛無縹緲,沒有自己的志向,更沒有實現志向的不懈努力,終日無所事事,不時還會違反校紀校規,讓父母來學校,家長會丟盡父母的臉面,讓父母為我們擔心、難過。我們應該多為我們的父母想想,不要以為這些都是父母應該做的。在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里,即使自己事業有所成績,我們也要時刻想念家中年邁的父母。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遺憾。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安享晚年。

  《孝經》讀書筆記 篇7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禮貌史詩的神圣著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彌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著典雅的禮貌底蘊。

  當我讀的“事親者,居上下驕,為下不亂,為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為別人的下屬,也不為非作亂;身為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斗。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為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為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斗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為不能去除,就算每一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職責和根基。”,我們更應當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娘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當讀懂孝經,并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孝經》讀書筆記 篇8

  1、您在家中,是否做到了不大聲嚷嚷?什么時候您容易「大聲嚷嚷」?

  當自己心虛不占理,又想逞強的時候,最容易大嗓門嚷嚷。當一著急,脾氣一上來,便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了。其實這么做是非常無禮的一種行為,我想每個人反思自我,都能看到自己大聲說話時的那種丑態,深深地愧疚!

  2、您對今天社會上的喪祭婚姻之禮是否滿意?您希望追求什么樣的禮儀?

  不滿意。雖然沒有經歷過婚姻之禮,但是喪祭之禮確是在家鄉經歷了不少。我的爺爺過世已三年有余,到今天我父母的祭祀方式仍是“燒紙錢”。每年清明祭掃時,我也會隨父母去,在爺爺奶奶的墓地前面鞠三個躬已是我能想到的最“盡禮”的方式了。

  我希望追求的是一種,更為系統地祭祀,通過這個方式,能夠將內心的誠敬激發出來,與祖先建立起連接的一種方式,能真正實現生命的上升。

  聽先生講,很打動我的一句話是,儒家說,寧可“哀有余,禮不足”,我想這是我從來沒想過的。只要內心的哀戚之情是真實無違的,我想就做到了“喪盡禮,祭盡誠”吧。

  3、您如何理解孝道中蘊含的儒家生死觀?

  先生所講的孝道中所蘊含的儒家生死觀是說,人的生命就像海面上的波濤一樣,但是人們卻“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既然是波濤,水泡,就有生有滅,但是水泡的生滅,并不會影響道的存在。只是海面上的波濤起了又平,大海還在,天道還在,消失的只是我們這一段生命而已。如此看待生命,就不會墮于空有兩邊,便能恒守中道了。

  4、再過一天,我們學習就結束了,希望大家寫一份心得,正式完成孝道營的學習,給自己一個交待。1月31日,我們會舉行結營儀式,也希望大家能夠參加,為孝道營畫上完美句號。

  先生的講解,深入淺出,雖講解的是天道,孝道這樣的大事情,但是卻能落實到真實生活中的各個細節,反觀自身,都是曾經在我身上出現和發生過的問題。

  比如:罵人,我初中的時候也會因為不知道為什么要堅守道義,而走上歧途。然而身為中國人,身為禮儀之邦,我有我身上不能丟的東西,就是禮。我想,我身為中國人,就應該學習和發揚中國文化,堅守住民族的道德底線,也即禮,而不是學習有些西方國家的盲目自由,對自己的身心有百害而無一利。

  先生的講座能真正喚醒人內心的良善。試問,哪個正常人不向往生命的安寧與幸福,但是我們做的事情,有時恰恰又和我們所追尋的東西相反,我們向往和平,卻經常在制造不安。

  回望我所走過的27載歲月,我也做過很多令自己耿耿于懷,后悔不已,放不下的事情。但是“過則勿憚改”,在錯誤處用心,去勇猛精進地改過,我想才是我應該努力的事情。在這期孝道營中,我知道了對待親人,踐行孝道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孝順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居家無非,居家是非勿太明,跟家人尤其不能夠斤斤計較,才能保有家庭的溫暖,學到了,禮是孝道的體現形式,古人對待冠禮,婚禮,軍禮,喪禮,祭禮都有和今人大大不同的做法,需要我們發自內心地去誠敬地學習,踐行,在這個過程當中去追尋生命的超脫與上升。但愿我有一天也能像陶潛先生一樣,“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孝經》讀書筆記 篇9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字,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恭敬,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讓著長輩。

  《孝經》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是以孝治國,所以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孝,是人們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叫做“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說在各種美德中,孝敬父母是占第一位的。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圖。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謂之悖禮。”《弟子規》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快樂的成長。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難找的好老師。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的。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都要感恩;而父母卻給予我們多少,我們卻習以從不說一聲“謝謝”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

  《孝經》讀書筆記 篇10

  最近讀了《孝經》,古文有些晦澀難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這里想淺談一下對孝道的感悟。中華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敬父母為修德之本,以孝道為根本來修身,齊家,治國,推及平天下。孝是基本原則,是做人做事的檢驗,人不孝免談。《孝經》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勿違。”意思是說生前事父母以禮,遠比死后再補救要可貴的多,事親五要則;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指的是對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愉悅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服侍,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理發不亂。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敬父母,接納父母的不完美;孝敬父母,讓父母放心,孝敬父母,要付出行動;孝敬父母,要對父母和顏悅色;孝敬父母,常常和父母溝通,開導父母。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對父母盡量做到不頂撞,多關心!孝就是道,要做到讓父母安心。對于孝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古語說的好,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說人年紀大了像個孩子一樣。我們小時候耐心的養育我們,父母年紀大了,我們也要耐心的對待老小孩。

  說到“孝”,以前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讀了《孝經》以后才發現自己的狹隘。《孝經》的內容,分為天子,諸侯,以至庶人十八篇。讀了《孝經》以后,了解到要把孝道運用在社會各階層,使孝道發揮不同的感化,把孝道用在社會方方面面,這才叫孝道。對你從事的職業忠誠,就是你對這個行業盡孝,這也是孝孝。孝用于國家治理,就叫孝治,以孝治國,以孝治天下人。孝道由時,位決定等級,大孝孝天下,小孝孝敬父母。

  然而,現代人過分自我,彼此疏離,需要笑孝道促進和諧,孝是德之本,要振興道德,必須從孝道重新開始,唯有明白百善孝為先,才能根除萬惡淫為首的亂源。一個人有了知識,就開始對老祖宗有意見,就開始認為我們中國人應該向西方學習,不應該保留中國傳統的文化,這真是大不孝。那么孝從哪里培養出來?孝道從家庭培養出來,由童年開始養成好習慣,父母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使子女有所感受,父母仁慈,夫妻忠貞,三代同堂是最好的環境。中華文化重在實踐,我們一定要言行一致。

  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沒有人能夠主宰你,這是自性,性格的性,是人的本性,本性來自于天,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天人始終是合一的,我們有自主性,但我們聽老天的話,聽祖宗的話,聽父母的話。沒有天,沒有祖宗,沒有父母就沒有我。

【《孝經》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孝經》讀書筆記10-12

孝經讀書筆記02-24

《孝經》讀后感作文1000字08-21

《孝經第八章》讀后感作文200字01-16

讀書筆記11-13

經典的讀書筆記04-05

讀書筆記07-15

經典讀書筆記10-17

讀書筆記精選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