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讀書筆記大全
篇一:《夜鶯的歌聲》讀書筆記
《夜鶯的歌聲》講述的是前蘇聯保家衛國戰爭時期,一個叫夜鶯的孩子是個勇敢、機智,巧妙地與德國兵周旋,用口哨傳遞信息。把敵人帶進了游擊隊的埋伏圈,消滅敵人。
文中夜鶯與敵人的對話:“怎么會就剩我一個,這里有麻雀、烏鴉、貓頭鷹多著呢。”??:“剛剛一開火,村子就著火了,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大家快跑。”這些話都是夜鶯使在不易察覺中戲弄,同是也提現了夜鶯的機智和對敵人的憎恨。
文中,第二天,在被燒毀的村子的圍墻旁邊;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有孩子又穿著那件綠上衣??使我聯想到“小夜鶯”又投入了新的戰斗,又在堅守崗位,察看敵情。我便對這位小英雄佩服的五體投地。佩服他天真活潑、頑皮、機智勇敢,有一顆愛國心,從他的身上使我想到白洋淀的抗日小英雄嘎子,小英雄放牛娃王二小等。這一切,時時刻刻都在鼓勵我們要有一顆愛國之心。
篇二:《雪人的歌聲》讀后感
《雪人的歌聲》讀后感 假期里,老師給我們推薦了《雪人的歌聲》一書,我認真地讀了兩遍。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人物是笨狼。
有一次,學校大掃除。他用抹布抹干凈桌椅后,準備用清水洗干凈帶回家,突然發現他的抹布破了一個大洞。他到處找,最終也沒有發現掉下來的破布。于是他去問牛博士,牛博士告訴他們:“物質是不滅的,破布平時慢慢磨掉了,棉紗慢慢變薄隨著水流飄走了。
還有一次下課,笨狼和聰明兔、胖胖豬、淘氣猴、小浣熊、小狐貍玩捉迷藏。笨狼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一棵飽經風霜的老樹,樹頂上住著鸛鳥一家。聰明兔和淘氣猴沒費多大力氣就找到了胖胖豬、小浣熊、小狐貍。可他們怎么也找不到笨狼,最后連同學們、校長以及爸爸媽媽都找了他三天三夜加五個小時也沒找到他,是鸛鳥把笨狼送回了家。聰明兔說:“笨狼是森林鎮的捉迷藏冠軍。”笨狼高興地哈哈大笑。
笨狼還有很多逗人的故事。它不懂就問、做事認真、樂于助人的好習慣值得我們學習。
《雪人的歌聲》讀后感
古城街道羅橋小學 四年級 韓慶祥
輔導老師: 邵愛澤
篇三:《輝煌六十年》讀書筆記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六十年,祖國的進展有目共睹:從民不聊生到安居樂業;從一片破敗到美麗富饒;從腐朽沒落到和諧文明??祖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跡。
記得以前老家的那幢房子,同外公外婆一起走過了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每次一下雨,房屋的磚就有些松動,再加上風的“支援”,那小小的磚頭自然更抵擋不住了,而外公總會在隔天對房頂修修補補的,非常麻煩。現在,經濟進步了,家家都住進了大房子,就連妹妹也歡呼雀躍:“耶!耶!”外公外婆也說:“住進了大房子,真好!”我為祖國而自豪,因為它,讓我們的生活洋溢幸福。
記得以前,家里的那臺黑白電視,曾是爸爸媽媽那一輩在當時夢寐以求的。媽媽跟我說過:“小時候啊,我們總要跑到別人家里去占位子才可以看電視,有時候一部很好看的片子我們就天天去看,那時候有一臺電視可是很了不起的事。”而現在,五花八門的電影、電視節目多得數不勝數,若不過癮,也可在網絡上搜索觀看,更是有別樣的愜意。我為祖國而自豪,因為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快樂!
記得從前,有什么想說的話只能靠寫信述說,一封信靠車拉船載,到達對方手里少說也要十天八天,再“急”的事也變得“不急”了。再接下來,就是“電報”時代,然后是“電話”時代。那時候,誰家里安了電話,那可真讓人眼饞,不過,要給住在遙遠地方的親戚打電話可就不方便了。而現在發放3g牌照,不僅能與對方說話,還能在寬大的顯示屏上看到對方,更能用手機直接上網呢!手機讓你我從此不再遙遠!我為祖國而自豪,因為它,讓我們的生活揮灑甜蜜!
我為祖國而自豪,是它的偉大,它的美麗,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愛您,我的祖國,您的兒女永遠為您感到自豪!
篇四:讀書筆記-音樂讓你的生活更精彩
按照慣例,每年假期,學校都要布置一項作業就是要寫一篇讀書筆記,所以就想選一本跟音樂有關的書籍。很早就聽說過,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不僅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學者和藝術家。他興趣廣泛,有著深厚的學養,對文化藝術也有著誠摯的熱愛和執著的追求,先后被國外數所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從領導崗位退休以后,他還身體力行,積極推進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讀書創作,致力于文化藝術尤其是高雅音樂的普及推廣。于是,我就去百度搜了一下李嵐清的在多所大學的講話視頻,一看就是兩個小時,引人入勝。他說,人一定要有愛好,這樣的生活才能夠豐富,人活著也就比較快樂,從他的講座里感到李嵐清的音樂修養極高。
想不到,他老人家在過去的一年半中,跑遍中國20多個省市,300多所中小學,與超過10萬名年輕人,齊聚一堂,讓歌聲、掌聲和笑聲連成一片海洋。他的講座已成了視覺、聽覺和心靈的盛宴。看過視頻,異常激動,特意跑到圖書大廈買了一本《音樂·藝術·人生》仔細研讀,并做了摘錄筆記,同時我也建議大家有時間都去看看他寫的書。
摘錄筆記:
1、音樂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一直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傳統文化里,“樂”具有很高的地位,常常與“禮”一起,并稱“禮樂”。“禮”的功能是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樂”的功能則是調節人的內在精神,使之平和中正。孔子說的“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就體現了這種禮樂觀,同時強調了“樂”的教化功能。“樂”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禮樂并重,才能使整個社會具有和諧的秩序。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化就是“禮樂文化”。
2、科學上的創新思維光靠嚴密的邏輯思維不行,創新的思想往往開始于形象思維。所以,我認為音樂的知識和修養,對培養人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有幫助作用的。在這里,我主要強調音樂教育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作用。有很多事例表明,要想成為一名高素質的知識分子,就必須接受一定的藝術教育,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若要成為某一方面的大師級人物,就更應如此。
3、最近有一些現代認知科學研究表明,音樂訓練不僅有助于提高音樂認知能力本身,而且對記憶能力、手部運動能力的提高等都頗有好處;音樂還可以調節人的情緒,影響人的心理狀態。如果在兒童時期就對孩子進行包括音樂在內的各種訓練,這不僅能提升他們的樂感,而且會有益于他們的運動控制、記憶能力和思維發展,即使腦的功能得到更多的開發。
4、人們對音樂的喜好雖然有主觀因素,但音樂本身也有高雅和低俗、好聽與不好聽的區別。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音樂呢?我們通常把經過人們的長期欣
賞而篩選、保留下來的,能夠“久盛不衰,百聽不厭”的,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稱為“經典音樂”。這種音樂通常藝術語言豐富,表現技法精湛,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和純正的藝術品質,以及持久的藝術生命力。欣賞這樣的音樂,能夠提高人的審美品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養人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形象思維能力,有助于培養高素質人才。
5、音樂和其他藝術一樣,能幫助我們所有、開發大腦的功能,從而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其實,還可以進而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的科學成就,許多是受音樂啟發得來的。”在他的科學創造過程中,音樂確實給了他許多啟發,從而激發了他的創造熱情和靈感。
6、好的音樂,在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還可以陶冶人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激勵人們去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好的音樂,我們都能從中獲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思想上的提升。我們不要太介意“懂不懂”音樂,更不要讓它成為享受和感受音樂的障礙。
7、音樂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經典音樂的內容往往深刻而豐厚,是人生體驗的升華和思想情感的流露,能夠滿足個人乃至整個人類深層次的精神需求。而流行音樂的內容一般較為淺顯,有追求外在形式美的傾向,往往滿足的是人的淺層次的精神需求。因此,我認為,“經典音樂”這一課,青年朋友們遲早要補上,要提高音樂審美的修養,否則就會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和成長。
8、音樂不僅有助于長久記憶,而且對于當下的工作和學習效率的提高也有直接的作用。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工作和學習的環境中輕輕播放適合自己的優美音樂,能提高思維的敏捷性。
9、在看書、寫作、休息時,輕輕的播放一些背景音樂特別是輕音樂,不但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培養我們對音樂的興趣。
10、我認為,任何人都離不開音樂。沒有音樂的生活是無法想象的。音樂與語言一樣是人類所不可或缺的;音樂可以培養人們廣闊的胸襟,調整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培養群體意識;同時,好的音樂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我在職的時候,音樂是我業余生活的一部分,除在辦公室等公共場合不聽音樂之外,我在家無論是辦公、學習,還是休息,總是喜歡輕輕地放些音樂。現在退休了,音樂則成了我整個生活的一部分了。
最后,李嵐清將自己對音樂的愛好與理解以及音樂對工作的幫助、對人生的啟悟,以深厚的音樂素養和睿智的語言,為我們打開了嶄新的視野:我想送給大家的幾句話是:音樂的魅力在于它能使學習更有實效,思維更有創意,工作更有效率,領導更有藝術,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豐厚!我希望大家都能成為音樂愛好者!
音樂的修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通過讀了這本書,再加上平時自己的音樂積累,我現在感覺聽一些經典的曲子,如果真正能夠深入進去,就好比在讀書,只不過是靠耳朵來“讀”,那些有明的作曲家無不有著坎坷的經歷,通過聽他 們的曲子,通常能給我們以鼓舞。有時間就來聽聽音樂吧?音樂讓你的生活更精彩!
篇五:讀書筆記
一、《古詩十九首》作品簡介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為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昭明文選》而成,大約是建安以前東漢末期的作品。
所謂古詩,一般地說,是指流傳已久,難以確定其絕對年代的無主名的詩篇。《古詩十九首》則是漢代“古詩”許多類型當中的一個類型,和一般的“古詩”相比,它主要由以下三個特征:第一,《十九首》篇篇都是詠嘆人生的抒情之作。從內容來看,自成體系,不同于一般的古詩。第二,《古詩十九首》完全是文人的創制。從作者來看,彼此間的情況又是大致相同的。第三,就詩歌的形式來看,彼此間也是相近似的。由于上述三個特征,就使得《十九首》在漢代古詩系統中構成了一個具有獨立性的類型的意義,這個類型的古詩,就是漢代無名文人創作的抒情短詩。 《古詩十九首》的主要內容是游子和思婦,它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藝術上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同時,《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令古往今來的讀者常讀常新。
二、《古詩十九首》詩作賞析
(一)、《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為田,古柏摧為薪。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間,欲歸道無因。
這首詩是作者看到北鄺山的丘墓而觸發的客中之感。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所描寫的陰森蕭瑟的環境。“古墓犁為田,古柏摧為薪”慨嘆了滄海桑田的變遷,也有物是人非之感。人活著的時候,嘗盡人間心酸苦辣;人死以后,連墳墓也不可能永久存留下去。《古詩十九首》多是文人失意、游子思鄉之作。這一篇也不例外,外出求仕,背井離鄉,看到這番景象更是難掩心中悲痛。在外面的日子不好過,更容易讓人想到家里的好。于是眼前之景就很白然地觸動了作者思鄉之情。屈原在《九章·哀郢》里說:“曼余目以流觀兮,冀壹反(返)之何時?鳥飛反(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他鄉異客,飄泊異地,特別是處于困境的人們,盡管在生活上和恩想上不盡相同,但這一點則是共同的。朱筠曰:“末二句一掉,生出無限曲折來。日月易逝,歲不我與,不如早還鄉里??安可蹉跎歲月,徒羈他鄉?無如欲歸雖切,仍多羈絆,不能自主,奈何,奈何!此二句不說出欲歸不得之故,但日‘無因’;凡羈旅苦況,欲歸不得者盡括其中,所以為妙。”(《古詩十九首說》)
這首詩一開頭就以極為概括的語言,寫出羈旅愁懷,帶動了全篇。朱筠說:“茫茫宇宙,‘去’、‘來’二字括之:攘攘人群,‘親’、‘疏’二字括之。去者自去,來者自來,今之來者,得與未去者相親,后之來者,又與今之來者相親,昔之去者,已與未去者相疏,今之去者,又與將去者相疏,日復一日,真如逝波。”(《古詩十九首說》)這種人生的感慨,多么沉痛而深刻!下文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展開的。中間六句是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從其中點出一個“愁”字,這樣就把中間的寫景部分和前后的抒情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整體。而中間寫景部分,完全材托出心理活動的過程。而且全詩景物的描寫很有層次感。“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緊緊地承接上文,用‘但見”不僅是寫墳家累累,別無所見,而是說,人都一樣,墳就是人生的歸宿。“古墓犁為田,古柏摧為薪”,連最后歸宿的墳墓也是有“去者”和“來者”,有古今的更替與變遷。這樣空虛的人生,對著“白楊蕭蕭”,
如此悲涼的眼前景物,當然會深深引起客中孤獨的愁懷,眷懷鄉土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欲歸道無因”是說想回家而沒有回家的方法,當然這中間包涌了許多現實處境的悲哀,詩人是不可能具體說出的。而這種悲哀與辛酸,在“無因”二字的表現下顯得格外幽遠,這種悲情是遠非文字所能表達的。
總之,從表現手法上說,這首詩情景交融,用悲涼的景物描寫表達了作者心無無限的悲哀。從情感內容上說,詩人在這里所表達的哀情絕不是他一個人的獨自感受,而是一群人甚至是所有人共同的悲哀,很容易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二)、《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排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鵲,奮翅起高飛。
這首詩是聽曲感心之作,寫出了黑暗時代所帶給一切被壓抑者的苦悶與悲哀,以及他們不甘于現實,想要有所作為的想法。
詩人的心中本來就充滿了苦悶,無意間聽到有人在高樓彈曲。曲聲中透漏著悲涼,這是因為彈曲者的心情是悲涼的,這就和詩人的感情形成一種共鳴。 “弦歌聲”,發自重重深鎖的高樓,“音響”之“悲”,只是弦歌人掩抑不住的內心深處情感的流露,井不是向誰申訴,根本也不曾設想到有人在聽。可是她的悲哀,卻引起了聽者的駐足仿徨,而聽者并不知道,也不須知道歌者是誰。二者似乎毫無關系,但又因為曲子而緊密地融合成為一個整體,這種情感的表現,似乎是偶然的,但卻又是這樣的自然。詩人從曲聲中感受到彈歌者的悲哀,進一步體會到自己的苦悶、悲哀和別人共通之處,因而對和他生活在同一時代的被壓抑的人們寄予以無限的同情,終于產生了沖破黑暗的想象。由一曲歌聲想到歌者,再想到詩人自己,最后想到一個群體,使得一個單一的現象有了社會廣泛的意義。
音樂的表現,是人的心情的具體表現。它真實地展示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反饋者歌者的所思所想。在這首詩里,詩人對弦歌人井未作正面描寫,而是詩人運用共極為高妙的藝術手法,通過間接的、側面的暗示,給我們以深刻的想象和鮮明的印象。首先,作為這首詩里的弦歌人,是從弦歌聲中聽出來的人,如果不是弦歌聲,她在這首詩里根本就不存在。正因為弦歌聲的引起共鳴,這就使得詩人不得不抱著深切的同情和向往去描繪她,而她始終是處于“共室則邇,其人甚遠”。“曲終人不見”的境界中。這就決定了詩人只能從他所接觸到的一些與她有關的足以說明她、表現她的外圍事物著筆。“弦歌聲”是從樓上飄下來的。樓是高樓,而且高到“與浮云齊”,這使得樓中人給人以可望不可及的感覺。高樓的方向是西北,更將這一環境染上了一層悲涼傷感的氣氛,這和樓中人的心情、弦歌的音響以及全詩的內容是相適應的。詩歌中任何一個細節描寫,都要求達到高度的藝術真實。象古樂府中《艷歌羅敷行》的故事內容,是一幕喜劇,因而詩中寫羅致所住的樓是:“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而這所高樓是在西北方,樓四面的窗子,“交疏結綺”,非常華麗,而樓又建筑在臺上。僅僅從詩人所看到的表象,已可斷定這即使不是皇宮,也必然是“侯門深似海”的權貴之家。當然,彈弦人是和外界隔絕的。高樓可以鎖住人,卻鎖不住哀怨的歌聲。詩人不禁猜想彈弦者是誰。“無乃杞梁妻”,表現了詩人由于想象而產生的感覺,是虛敘而不是寫實。因此隨著“弦歌聲”出現在這首詩里的弦歌人,是她的精神面貌,是悲哀的化身。在這里,人與“音響”就融合而為一體,使我們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同時,她的精神面貌已經表現出來了。然而,彈弦者的悲哀之意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出來的,只有感同身受的人、經歷了諸多苦難的人才能聽出弦外之音。正是由于詩人自身的處境和心情,所以他才能夠隨時發掘出處于黑暗角落里人們所承擔的精神的苦痛。詩人自己又何嘗不是彈弦者的知音呢?
“清商隨風發”以下四句,是“一彈三嘆”完整的奏曲過程。所有關于回環往復的旋律的敘寫,都是圍澆著“音響一何悲”,為了強化主題而作出必要的刻畫。“慷概有余哀”一句,用“慷慨”來形容“余哀”,不僅表現了彈弦者的技藝之高,功力之深,而且加強了情感的強度,深深寓有抑郁不平之感。“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他的感概,顯然是對一切被壓抑者的同倩,而不僅局限在彈弦者一人身上。
最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在經歷了生活的苦痛后,對現實的黑暗和丑惡有了深刻的認識后,卻依然能夠向往美好和光明,這在《古詩十九首》中是不多見的。“愿為雙鴻鴿,奮翅起高飛”就是《詩經》“靜言思之,不能奮飛”之意。至于怎樣“奮翅高飛”,又飛到那里呢?作者沒有也不可能答復這一問題,但作為對待現實生活的態度和理想來說,這兩句結束語所表現的積極的反抗意識,使全詩放射出異樣燦爛的光輝,打破了低沉的悲哀倩緒,詩的主題就表現得更為堅強有力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詩的每一個部分和每一句都服從于詩的基本的構思,都不是偶然的,可有可無的。詩從“高樓”寫起,以“高飛”結尾,前后遙相呼應。既寫出了黑暗中的.生活感受,又表達了黑暗中的生活理想。詩人的構思是很精妙的。如果詩人先寫自己遠大的志向、光明樂觀的生活態度,再寫自己聽到的悲怨的弦聲,這首詩就顯得過于低沉,澆滅了人們對生活的希望。然而,結尾的“奮翅高飛”卻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重新點燃了人們生活的希望,給我們傳達了正能量,這也是這首詩在以幽怨苦悶為主的《古詩十九首》中的一個閃光點所在。
三、悲劇與《古詩十九首》
我認為《古詩十九首》之所以有這么大的藝術價值與“悲”是分不開的。比喜劇相比,悲劇、苦難凸顯出一種巨大的力量,可能是因為悲劇承載著偉大崇高的使命、因為它磨礪了人的意志,讓人學會直面人生的悲苦、直面死亡?亦或是生活本身就是悲劇? 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四大名著,除了妖魔志怪小說《西游記》外,其他的都是悲劇,這絕不僅僅是巧合。
叔本華說:“生存環境只不過是對我們產生一種間接影響,每一個人的心靈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圍的環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靈世界中。至于所處的世界如何,主要在于我們以什么方式看待之。” 叔本華肯定意志,但否定生命,他認為意志的唯一本質就是努力,我們所稱的苦惱就是意志和一時性的目標之間有了障礙,使意志無法稱心如意。所謂滿足和幸福,即為意志達到了它的目標。在他看來,努力永無終點,苦惱也永無休止,一切生命的本質也就成了苦惱。 叔本華認為,欲望和努力是人類的全部本質:所謂人生,就是欲望和它的成就之間不斷流轉,就愿望的性質而言,它是痛苦的;成就則會令人生膩。目標不外是幻影,當擁有它時,它即失去魅力,愿望和需求必須再重新以更新的姿態出現。沒有這些輪替,人便會產生空虛,厭倦,乏味無聊。——如果愿望和滿足若能相繼產生,其間的間隔又不長不短的話,這時苦惱即最少,也就是所謂的幸福生活。叔本華認為,意志(欲望)的永無止盡和快樂的暫時性構成了人生全部悲劇的基礎,妄想幸福是愚蠢的,他認為人生計劃越是不為追求現實幸福的妄想所紛擾,實現其目的的可能性便越大。在叔本華看來,只要人的欲望不除盡,人生的悲劇就不會結束。西方的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是有罪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努力就是為了贖罪的,只有贖罪了,死后才能進入天堂。人類還是有“善”的,但如果“善”不純,再加上盲目的不可知的外在的自然、社會命運相驅迫,就會犯下不可挽救的罪戾,于是陷入凄涼慘苦的境地,甚至死亡,于是就形成了悲劇。西方悲劇中,有的人只是犯了一個小過錯,甚至沒有犯錯,結果卻是最悲慘的。這是因為,一方面他的“善”不絕對純粹,另一方面,人的生存意志本身就有罪。這一點與基督教、叔本華的解說是一致的。悲劇之所以使人流淚而感樂,是因為悲劇一方面使人生有解脫感,另一方面使人生有凈化感,直接關照精神世界的純價值或純善。
西方悲劇都直接關涉個體人物或人格的悲劇;而中國的悲劇意識,則為“人間文化”的悲劇意識,它所關注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整個人間。中國的悲劇意識是虛實結合的,返虛入實,而且悲中有壯,轉出了更高的對人間之愛和人生的責任感。
《古詩十九首》的經久不衰與悲劇的力量是分不開的。縱觀《古詩十九首》,我們看到的都是詩人表達的悲情,而且都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這不僅能與讀者形成情感共鳴,而且在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審美價值。
四、《詩經》的《鄭風·子衿》詩旨
(1)、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2)、詩旨:《毛詩序》:“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鄭玄箋:“學子而俱在學校之中,已留彼去,故隨而思之耳。禮:父母在,衣純以青。”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說:“鄭國衰亂不修學校,學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陳其留者恨責去者之辭,以刺學校之廢也。經三章皆陳留者責去者之辭也。”又說“謂鄭國人廢于學問耳,非謂廢毀學官也。”方玉潤的《詩經原始》說:“傷學校廢也。”朱熹在《詩集傳》中指出:“此亦淫奔之詩。”在這里,朱熹終于看出這是男女相悅之辭,糾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說;但又受到封建禮教的影響,用“淫奔”二字來表達男女相愛之詩作。
這是一首男女相悅,幽會定情的愛情詩。
五、《詩經》的《鄭風·叔于田》詩旨
(1)、原文: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適野,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2)、詩旨:《毛詩序》云:“《叔于田》,刺莊公也。叔處于京,繕甲治兵,以出于田,國人說而歸之。”歐陽修《詩本義》云:“詩人言大叔得眾,國人愛之。”方玉潤的《詩經原始》說:“刺莊公縱第田獵自喜也。”朱熹《詩集傳》說:“段不義而得眾,國人愛之,故作此詩。言叔出而田,則所居之巷若無居人矣。非實無居人也,雖有而不如叔之美且仁,是以若無人耳。或疑此亦民間男女相悅之辭也。”今人陳子展《詩經直解》說:“《叔于田》,贊美獵人之歌。”程俊英《詩經譯注》說“這是一首贊美獵人的歌”,以為“叔”指青年獵手;袁梅《詩經譯注》則承朱熹《詩集傳》“或疑此亦民間男女相說之詞也”之說緒余,說:“這支歌,表現了女子對愛人真純的愛慕。”以為“叔”指男性情人。崔述在《讀風偶識》中說:“大抵《毛詩》專事附會。仲與叔皆男子之字,如后詩中子都、子充為美男子之名,孟姜為美女之名者。鄭國之人不啻數萬,其字仲與叔者不知幾何也。乃稱叔即以為共叔,稱仲即以為祭仲,情勢之合與否皆不復問。然則鄭有共叔,他人即不得復字叔;鄭有祭仲,他人即不得復字仲乎?”崔述駁得有理。顧頡剛從訓詁出發,梳理“叔”字的演變歷程,論證該字本來表示的是繒弋所用的短矢,以生絲系矢而射,這是男人的事,所以“叔”字被用作了男人的美稱。
從文本本身看,這首詩熱情地贊頌一位男子,他儀容健美,心地寬厚,馭術高超,深受人們的愛戴。
【歌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夜鶯的歌聲》讀書筆記07-01
執著的歌聲07-26
工人的歌聲09-10
永遠的歌聲08-16
歌聲散文06-01
夢想的歌聲作文07-14
夏日歌聲作文05-24
小鳥的歌聲作文10-11
大海的歌聲作文「精選」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