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淺談林則徐祠堂對聯(lián)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高舉愛國主義大旗堅決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生在福州,葬于福州,位于福州市澳門路16號的“林文忠公祠”(林則徐紀念館),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本文淺談林則徐祠堂對聯(lián),歡迎閱讀了解。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林則徐是一位得到過最多贊譽的政治家。其謚號“文忠”,是清朝皇帝表彰其維護朝廷長遠利益的辛勞所賜,維新派則稱頌其開學(xué)習(xí)西方“長技”之先河的變革開拓精神,著名歷史學(xué)家范文瀾的評價最貼切,那就是——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生于一七八五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嘉慶進士,曾與龔自珍、魏源等力倡經(jīng)世之學(xué)。先后在東河河道總督、江蘇巡撫等任內(nèi),致力農(nóng)業(yè)水利,治黃河,修白茆和瀏河等工程,成績卓著。一八三八年任湖廣總督,主辦禁煙,嚴繳英美煙販二百三十七萬斤鴉一片,于虎門當(dāng)眾焚毀。一八四零年鴉一片戰(zhàn)爭爆發(fā),力守海防,屢敗英國侵略軍。因受投降派的誣諂,被革職;不久,充軍新疆,興水利,墾屯田,頗有政績。后任陜西巡撫,升云貴總督,因病辭歸故里。一八五零年命為欽差大臣,在潮州途中病故,享年六十五歲。為了昭彰林則徐的一代豐功,福州市政府多方籌資建成這座三千平方米的“林文忠公祠”,位于福州澳門路。
當(dāng)我們走進祠門,臨街屏墻《虎門銷煙》浮雕,映入眼簾。順回廊兩廡,只見七十多組畫面,介紹林則徐的生平。其中林則徐少年求學(xué)“羅氏書館”,應(yīng)教師以“山海”作對句,抒發(fā)登鼓山情志的一幅,傳出精神: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林則徐四歲隨父林賓日蒙讀,學(xué)業(yè)與日俱增。幼年時一次跟父親訪友,人家高第,門檻難跨,主人趣出對子:“神童足短”,林則徐不甘示弱,順口成章答對:“大伯門高”。文思敏捷,才智過人,博得好評。
過碑亭北側(cè),入“樹德堂’,西鄰一廳,陳列林則徐一生珍貴的手稿和文物。上有一聯(lián):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是林則徐任兩廣總督,鴉一片戰(zhàn)爭風(fēng)云突變的時刻,他自撰這副對聯(lián),親書懸掛廳前,以為自勉。
靜坐讀書各得半日;
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
這副對聯(lián)的題旨,是對后輩為學(xué)的諄勸,卻道出林則徐自己學(xué)歷和生活的感受哲理,反映了林則徐雖家境清貧,卻奮力苦讀,以期自強不息的精神。還有一副對聯(lián),也是從讀書入題的:
經(jīng)濟博通言達于行,
家庭和樂質(zhì)有其文。
林則徐的書法精致,博采宋代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的精華,自成一體,風(fēng)采奪目。出廳門,過碑亭,見新刻的柱聯(lián):
茍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這兩句話曾被溫家寶總理、朱镕基總理多次提及,正道出了英雄的心聲以及民族精神。我輩當(dāng)發(fā)揚林則徐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國發(fā)展奮力。
4月8日上午,我們在三坊七巷參觀過林覺民、冰心故居,即由南后街回到澳門橋,過橋二三百米就是“林則徐紀念館”。一組坐北朝南的古建筑,臨街是一道絳紅色圍墻,墻上鑲著“林則徐紀念館”六個磚雕楷字,圍墻上部有一幅藍底白線條的灰塑“暗八仙”,東西兩側(cè)各有一樘拱形石庫門,兩樘石庫門上方分別鑲著“中興宗袞”、“左海偉人”兩塊橫匾。“宗袞”是對族內(nèi)高位者的尊稱。袞,天子及上公的禮服。《文選·謝眺詩》有:“阽危賴宗袞,微管寄明牧。”句,李善注:“宗袞,謝安也。”“中興宗袞”是林氏族人給予林則徐的尊崇。“左海”,古人以東為左,福州東臨東海故稱“左海”。“左海偉人”是對林則徐的高度贊揚。圍墻兩端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內(nèi)容為《林則徐廣州禁煙》。
走進石庫門,里面是個小院。正面是一座閩地風(fēng)格的坊門,高大的拱門上方鑲著“林文忠公祠”橫匾。門前立有一對石獅,兩塊石碑。其中一塊碑上刻的是中宣部頒發(fā)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一塊碑上刻的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林則徐祠堂”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告示。
文保石碑
走進祠堂大門,后面又是一個庭院,兩側(cè)各有廂房,正面是一道儀門。門柱上掛有對聯(lián):焚毒沖云霄,正氣壯山河之色;揮旗抗敵冠,義征奪魑魅之心。這是贊揚林則徐廣州禁煙御敵之氣概。儀門后柱另有一副林則徐集《四書》句而成的對聯(lián):定而后能靜;言之必可行。反映林則徐有堅定的意志,雷厲風(fēng)行的行事風(fēng)格。
祠堂儀門
儀門后面是個長方形大院,院內(nèi)有棵高大的古榕樹,榕樹后面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御碑亭”。亭中三塊高大的石碑呈“品”字形排列。正中一塊碑上刻的是咸豐皇帝得知林則徐病逝后,慰問其家屬的圣旨。后面兩塊,一塊是“御賜祭文”;一塊是“御制碑文”。人們都知道,林則徐廣州禁煙后,被清政府當(dāng)作替罪羊發(fā)配到新疆充軍,歷盡艱辛,朝野隱隱有怨憤之聲,這幾塊石碑當(dāng)是皇帝為應(yīng)付民憤而立。
古榕樹與御碑亭
御碑亭前柱掛有對聯(lián):茍因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上款:外高祖父林少穆公遺句。下款:外玄孫沈覲壽敬書。該聯(lián)出自林則徐遠戍伊犁途經(jīng)西安時給家人作的一首詩《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yǎng)拙剛于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末尾附有林則徐自注:“宋真宗聞隱者楊樸能詩,召對,問:‘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對曰:‘臣妻有一詩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東坡赴詔獄,妻子送出門,皆哭,坡顧謂曰:‘子獨不如楊處士妻作首詩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全詩反映林則徐雖被貶充軍,身有心疲力竭之態(tài),仍不乏幽默之感,尤其是用作對聯(lián)的兩句,突出表明林則徐舍身報國,不計個人得失的愛國情感。
樹德堂院門
御碑亭后有一樘院門,門楣鑲著一塊“樹德堂”匾額。走進院門,里面是祠堂祭殿。柱上掛著兩副對聯(lián),前柱聯(lián):哀國多維艱,焚煙彌患,近代首尊攘外史;痛民生疾苦,興利除弊,千秋敬仰文忠公。虎門銷煙開啟了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該聯(lián)贊揚林則徐禁煙抗英的豐功偉績。內(nèi)柱聯(lián):捷報頻傳,百載冤仇今盡雪;將軍雖去,千尋大樹永凌云。由胡喬木同志撰寫。林則徐是近代中國放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不是不愿與英國人做生意,而是痛恨英商向華人推銷鴉一片。他在赴廣州禁煙前,給道光皇帝上的奏折中寫道:“迨流毒于天下,則危害甚巨,法當(dāng)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shù)十年后中原幾無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憂國憂民之心可見一斑。
林則徐祠堂祭殿
殿內(nèi)供奉林則徐坐像,仔細端詳,林則徐身穿長袍,胸飄長須,手扶書卷,表情平靜。坐像上方高懸“功資柱石”橫匾,匾額下面鑲著道光皇帝御書“福壽”二字,中間有幾行小字:“愿卿福壽日增,永為國家宣力”。如今讀來,仍然覺得有假惺惺的口氣。
道光帝題詞
祭殿內(nèi)陳列有我國幾代領(lǐng)導(dǎo)人對林則徐的題詞。其中,毛澤東書寫的是林則徐貶謫伊犁時作的一首詩《出嘉峪關(guān)感賦》:
嚴關(guān)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
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
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
毛澤東書林則徐詩
樹德堂西邊是“海納廳”,“海納”二字,出自林則徐一副自勉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寓意要像大海一樣有容納江河之水的寬廣胸襟。海納廳西面是一幢回合式兩層樓,樓前假山魚池,花木扶疏,環(huán)境幽靜。此樓原為林家子弟讀書處,如今辟為林則徐生平展室,介紹林則徐可歌可泣的非凡一生。
林則徐史跡展陳列室
林則徐先祖系出“九牧林”,由中原遷徙福建莆田,后移居福清海口,清初遷入侯官(今福州市)。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廿六,林則徐出生在福州左營司巷。林則徐父親林賓日“家無一尺之地,半畝之田”,靠私塾教書維持生活。母親陳帙是一位勤儉持家的賢妻良母。林賓日恬淡處世,在家中養(yǎng)鶴怡情。林則徐幼時隨父親啟蒙,后來進鰲峰書院讀書,受山長鄭光策等經(jīng)世派思想的影響,開始樹立經(jīng)世致用之志;
林賓日養(yǎng)鶴怡情
林則徐12歲,被擇優(yōu)錄取充任孔廟佾生;13歲獲府試第一;次年考中秀才;20歲中舉人,是年與河南永城縣令鄭大謨之女鄭淑卿完婚。嘉慶十年(1806年)秋,林則徐進京會試落第。后應(yīng)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任同知書記。這段經(jīng)歷對他日后處理涉外事務(wù)、地方政務(wù),以及對鴉一片毒害的認識有重要影響。次年一月,林則徐被福建巡撫張師誠看中,聘為書記。在張幕四年,得到張師誠的賞識和幫助,在實踐中積累了施政經(jīng)驗,及有關(guān)兵、刑、禮、樂等方面的行政知識。
林則徐恩師張師誠像
嘉慶十六年(1811年),27歲的林則徐第三次進京參加會試,考中進士,獲殿試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庶常館,從此在京任職十年,先后為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期間兩次外放江西、云南為鄉(xiāng)試考官。這段時間他博覽群書,潛修學(xué)問,在參加“宣南詩社”活動中,與黃爵滋、龔自珍、魏源、陶澎等人詩歌酬唱,各抒抱負,成莫逆之交。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林則徐先后擔(dān)任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等職。任上他著力整頓鹽務(wù)、興辦河工、籌劃海運,采用平糶、禁囤積、放賑濟貧等措施救災(zāi)撫民。道光十年(1830年)調(diào)任湖北、河南布政使,次年升任河?xùn)|河道總督。期間不辭勞苦,不避怨嫌,大力鏟除弊端,實地查驗山東運河、河南黃河等水利工程,提出改黃河由山東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水方案。道光十二年授江蘇巡撫,曾奉命驅(qū)逐在吳淞口外刺探情報的英國胡夏米商船,協(xié)助兩江總督陶澍采取了一些利國利民的經(jīng)濟改革措施。江蘇賦稅較重,且旱澇災(zāi)害嚴重,他不顧朝廷斥責(zé),上奏歷陳民間疾苦,堅請緩征受災(zāi)州縣漕賦,并致力興修水利工程,疏浚白茆河、瀏河、徒陽運河等河道。為了克服銀荒,他反對一概禁用洋錢,并提出鑄造銀幣的主張,成為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道光十五年、十六年(1835年、1836年),兩署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任上大力推行淮北“鹽票”制度。
林則徐畫像
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則徐升任湖廣總督。當(dāng)時,鴉一片已成危及中國國計民生的嚴重弊害。道光十八年鴻臚寺卿黃爵滋上疏主張以死罪嚴懲吸食者,道光帝昭令各地督撫各抒已見,林則徐上書支持黃爵滋的嚴禁主張,提出六條禁煙方案,并率先在湖廣實施,成績卓著。九月,應(yīng)召入京,在道光帝連續(xù)八次召見中,力陳禁煙之重要和禁煙之方略。十一月,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并節(jié)制廣東水師,查辦海口案件。
道光帝八次召見林則徐商討禁煙
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林則徐抵達廣州,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洋商,令外國煙販限期交出鴉一片,并采取撤走買辦工役、封索商館等正義措施,挫敗英國駐華商監(jiān)督義律和煙販的狡賴,收繳英國躉船上的全部鴉一片。從四月二十二日起,在虎門海灘集中銷毀鴉一片。23天共銷毀鴉一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與此同時,林則徐注意了解外國情況,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制定對策和辦理交涉參考。為防范外國武裝侵略,林則徐大力整頓海防,積極備戰(zhàn),購置大炮加強炮臺,搜集外國船炮圖樣,準備仿制。同時,組織地方團練,從沿海漁民、村戶中招募水勇,日夜操練。
林則徐虎門銷煙
七月,因義律拒不交出殺害中國村民的英國水手,又不肯具結(jié)保證不再夾帶鴉一片,下令斷絕澳門英商接濟,義律挑起九龍炮戰(zhàn)和穿鼻洋海戰(zhàn)。林則徐親赴虎門布防,督師還擊,由于官兵同心,數(shù)敗英軍。十一月,遵旨停止中外貿(mào)易。十二月,實授兩廣總督。此時,林則徐已覺察到英國正在蓄謀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他以偵得的西方情報,五次奏請朝廷督令沿海各省加緊備戰(zhàn)。
林則徐廣州市禁煙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鴉一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軍進攻粵閩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繼而北侵大沽。道光帝驚恐求和,歸咎林則徐在廣東“辦理不善”,屢次下旨斥責(zé)。九月,林則徐被革職,留粵備查問。這時的林則徐仍然奔走各地,察看要隘,籌募壯勇,守衛(wèi)廣州,并反對欽差大臣琦善畏敵求和,向主持粵戰(zhàn)的奕山上防御建議,然而未被采納。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道光帝以廣東戰(zhàn)敗,歸咎前任,林則徐被革去四品卿銜,從重懲處,充軍伊犁。途經(jīng)鎮(zhèn)江時,贈好友魏源《四洲志》及有關(guān)外國地理、經(jīng)濟、軍事資料,囑撰《海國圖志》。此時,正逢黃河在開封決口,釀成水患,林則徐奉旨改往河南治理黃河,工竣仍戍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則徐抵達伊犁,協(xié)助當(dāng)?shù)毓賳T辦理墾務(wù)。期間親歷南疆庫車、葉爾羌、阿克蘇等地勘察,行程三萬余里。所到之處倡導(dǎo)興修水利,開辟屯田,繪制邊疆地圖,建議兵農(nóng)合一,警惕沙俄威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則徐被重新起用署陜甘總督,次年改任陜西巡撫。道光二十七年升任云貴總督。道光二十九年因病辭職歸籍。道光三十年(1850年)奉旨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zhèn)壓民亂。十月抱病起程,十一月二十二日行至潮州普寧驛館病逝,終年65歲。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學(xué)家魏源聞訊,慨然書挽聯(lián)評其一生:品望重當(dāng)朝,猶憶追陪瞻雅范;褒榮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遺徽。咸豐元年(1851年),咸豐帝賜祭葬,謚號“文忠”,贈太子太傅。
林則徐為官清廉,有口皆碑。紀念館陳列有幾件林則徐外出時給沿途州縣發(fā)的傳牌復(fù)制件。其中有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東查禁鴉一片,行前發(fā)的傳牌,全文如下:為傳知事,照得本部堂奉旨馳驛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并無隨帶官員供事書吏,唯頂馬一弁,跟丁六名,廚丁小夫共三名,俱系隨身行走,并無前站后站之人,如有借名影射,立即拿究。所坐大轎一乘,自顧轎夫十二名,所帶行李自顧大車二輛,轎車一輛,其夫價轎價均已自行發(fā)給,足以敷其食用,不許在各驛站索取絲毫。該州縣也不必另顧轎夫迎接,至不通車路及應(yīng)行水路之處,亦皆隨地自顧夫船。本部堂系由外任出差,與部院大員稍異,且州縣驛站之累,皆已備知,尤宜加意體恤。所有尖宿公館,只用家常飯菜,不必備辦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窩燒烤,以節(jié)糜費,此非客氣,切勿故違。至隨身丁弁人夫,不許暗受分毫站規(guī)、門包等項需,索者即須扭稟,私送者定行特參。言出法隨,各宜懔遵,毋違切切,須至傳牌者。右牌仰沿途經(jīng)過各州縣驛站官吏準此。此牌由良鄉(xiāng)傳至廣東省城乃繳。道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此傳牌今日讀來仍覺清風(fēng)拂面,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