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清明節祭祖對聯及簡介
楹聯是題寫在楹柱上的對聯,亦指對聯,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祭祖對聯及簡介,歡迎大家參考!
【清明節祭祖對聯及簡介】
箕裘澤后世
舉理正家風
清明祭祖祖期望
福蔭后人人成龍
流水夕陽千古恨
春風落日萬人思
春風已解千層雪
后輩難忘先烈恩
睹物思親常入夢
訓言在耳猶記心
千石先代冶謀由德澤
一公后人記述在書香
思祖德修己德唯德有得
敘宗功立新功無功不公
生前功德如火千古照亮
死后圣名似水百世流芳
郊外踏青,頂風冒雨開心祭
碑前掃墓,燒紙焚香帶淚歸
千石先代我等悵揖百望祖天遠
李氏后輩兒孫俯首三呼子渡橫
【祭祖簡介】
祭祖乃是敬拜、祭祀祖先,包括在父母喪禮上的敬拜和祭祀。祭祖是華人的傳統習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后,祈求豐收,最后燒紙。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后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后人。但因各地習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臺灣地區是在除夕午后,進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還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還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燒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
【祭祖來源】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種鬼神二類。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認為鬼神有很大的權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鬼神。他們把鬼神分為天神、地只、人鬼三類,且以人鬼-祖先為祭拜的主要對象。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到現今,形成我國文化的特色。再者,東漢時的丁蘭(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為生,常因母親未能按時送飯,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見烏鴉反哺恩情受感,見母前來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舉,于驚慌之余,竟投河自盡。丁蘭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舉流傳民間,亦形成日后人們祭祖之習俗的由來。
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