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記憶作文
導語:那一年的農歷五月五日,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汨羅江自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端午節的優秀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作文一:端午節的記憶作文
早飯的時候,妻子端上飯桌幾個熱氣騰騰的粽子,我的兩個孩子都爭著剝開粽子皮來吃,看著一個個水靈靈的粽子,聞著那誘人的清香,噴涌的思緒沖開了我塵封已久的記憶閘門……
兒時的端午節在我們河南農村老家算不上個較為隆重的節日,因為我老家地處中原北部,而端午節在南方才算得上個正式的節日。不過說到底端午節還是要過的,只不過過的方式與南方略有不同而已。
在記憶中,老家過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大門上懸掛一大束艾草,因為那時候艾草遍地可尋,據說端午節掛艾草可以保佑家里人一年健康沒病的,還有的家里會從地里挖來馬齒莧(我們老家人叫它馬石菜),把這野菜掛起來曬干了,據說也可以治病的,有人說這東西五月初五這天挖是最好的。
至于說端午節的粽子,在那時的老家人眼里真可謂是一種奢侈品。因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里,我們農村人剛剛吃上白面饃,有的`人家還在吃窩頭呢,南方的大米運到我們比方的很少,而且價格較貴,一般人不好接受。所以說,很多人只是聽說過粽子還沒吃過呢。
那時候,我家的經濟條件也不好,生產隊剛剛劃分了責任田,爹娘整天忙活著伺候那幾畝田地,從來沒有提過什么節的事情。娘是個干農活的料兒,她粗手笨腳的,也不會擺弄什么好吃的和穿的,常常引來村里嬸嬸和大娘們的笑話,但娘不怕她們笑話,就只知道下地勞動。
這一年快過端午節了,鄰居王大娘家剛好要到她們出嫁頭一年的閨女家里走追接親戚(在我們當地管娘家人去女兒家走親戚叫做“追接”,每年只有一次的),為了表達對女兒的心意,王大娘就找來村里幾個會做飯的能手兒來她家幫忙包粽子,她家的條件稍好點兒,準備帶粽子去女兒家走親戚的。出于好奇的緣故,我便早早的蹲守在大娘家看她家怎樣包粽子。
只見王大娘和幾個婦女圍坐在一起,中間桌子上堆放著一打一打的葦子葉,聽說這葦子葉是王大娘專門打發兒子春哥跑到離我老家十幾里遠的河灘里采摘的新鮮得很。還有一個盆子里盛的是糯米、紅棗、豇豆之類的粽子用的食材。
王大娘她們一人拿一張葦子葉,把葉子疊成三角漏斗狀,中間填滿了粽子食材,再三下五除二用葦子葉把里面的東西像裹衣服般裹得嚴嚴實實的,最后再用棉線把它們捆緊,一個個綠油油的粽子就包好了。
包好的粽子拿到蒸籠里蒸一下或者鍋里煮一下就可以吃了。我躲在一個角落里,看著春哥家里人坐在院子里剝粽子吃,聞著那人特有的葦葉的清香,看著那白里透著紅的糯米團子,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來。
我趕緊跑到自己家里,哭著吵著剛從地里干活的娘要粽子吃。娘看我眼里哭得滿是淚花,她的眼眶也濕潤了,開始她只是無奈地嘆息蹲下身子一個勁的安慰我。而那時的我太執拗,一個勁地吵著吃粽子,娘最后站起身來態度很堅定地對我說:“孩兒不哭哦,媽給你去換幾個粽子吃!”,我不哭了,看到娘從我家廚房里出來她手捧著一個大面瓢,里面盛滿了一大瓢小麥面粉,徑直去了鄰居大娘家里。
娘去了很長時間才回來,她手里攥著幾個我心儀已久的粽子。我只顧吃那可口的粽子了,而卻娘嘆息著回到了屋里。后來我聽村里人說娘太傻,拿自家的好面給人家就換了幾個粽子。要知道那時的面粉在我們莊戶人家里還是很金貴的,很多人家里還常年啃著窩頭吃呢。后來我長大了才體會到了為人父母的艱辛。
當然,老家的端午節不只是有艾葉和粽子,臨近端午節大人還會給小孩子們做一件繡上蜈蚣、蝎子、蛇、青蛙等五種小動物的黃布肚兜,據說是讓小孩子穿上在夏天能夠抵御這五種動物的毒氣的。有的人家還會給小孩子用布來做一個五顏六色的手扳腳小娃娃,布里填上艾草據說可以辟邪。
娘生來手頭有點笨,她不會做這些小東西,但她從來不讓我這做兒子的受半點委屈,她自己不會做就舍著自己的臉皮央求別人來給我或者拿自家的東西給別人來換。娘讓我和別家的孩子一樣擁有了童年里本該有的幸福和快樂,滿足了我幼小的一點自尊。我常在心里慶幸自己,雖然自己有一個比別人笨的娘,但卻不缺一個比任何人要親的娘啊!娘是平凡的也同樣是偉大的。
如今,每逢端午節我都會給老家的爹娘送去一些粽子什么的,雖然這也談不上什么盡孝心,但我只希望這些充滿甜香的粽子來寄托我的這份感恩之心吧!粽香情深,爹娘啊做兒子的總想給你們一下我內心的由衷祝福。唯愿二老健康長壽,安度晚年!
作文二:端午節的記憶作文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關于端午節的一首民謠。記得小時候端午節是個熱鬧而十分有趣的節日。媽媽總是提前幾天就開始張羅,準備粽葉和糯米,親手包制許多大大的粽子,翠色的粽葉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點綴一顆紅棗,然后包成立體的四角形狀,用棉線纏緊,一個個精巧的粽子就完成了。兒時的我蹲在旁邊,小手不停的在糯米中淘來淘去,比玩沙子好玩多了。也曾嘗試著包粽子,可總是包不好,糯米總是漏出來,等煮出來粽葉中的米已所剩無幾了。
除了包粽子,還要煮很多的`雞蛋,鴨蛋,鵝蛋。煮熟后我們這群孩子就會歡呼雀躍的拿著煮熟的蛋來碰,看誰的蛋硬。那個屢戰屢勝的蛋都要保留好些天的,不舍的吃掉。有時會把這個當時讓自個兒在小朋友面前倍兒有面子的蛋忘在一旁,直至長毛,變質,最后不得不扔掉,想來真是有趣。
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們和媽媽一起用桃枝,細的秸稈,五顏六色的碎布和紙板,做成風鈴,連同艾葉掛在門前。在紙板上用彩筆畫孫悟空,然后剪下來掛在門上,我們叫他”把門猴“。到現在為止我也不知道在東北為什么用孫悟空取代鐘馗來避邪,我猜可能孫悟空更神通廣大吧。
端午節的清晨,一睜開眼睛,就會發現不知什么時候手腕腳腕已經纏上了五股色彩不同的線,我們叫”魯線“,這是媽媽一早起來趁我們還在熟睡的時候系上的,那時所以的小孩端午節都要系上魯線的,據說也是避邪祛病的。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青蒿水洗臉,特別要洗眼睛周圍,媽媽說這樣就不會害眼疾了。
兒時的端午節是多么的鮮活而有趣呀,如一股清涼的溪水永遠流淌在我的記憶中。雖然在端午節這天我們依舊會買些艾葉掛著門前,也會吃粽子,但總會覺得缺乏一種儀式感,一種快樂的感覺。。。我很慶幸我還有這么美好的關于端午節的美好記憶。端午節快樂!
作文三:端午節的記憶作文
端午——粽子,雞蛋,扎五彩線,再買個香包掛脖子上,香飄萬里。如今上小學的女兒亦如兒時的我,扎著美美的五彩線,四處吵嚷著跟人家頂雞蛋,被記憶之門悄然打開,顯露出溫馨如昨,甜美似夢的一頁。
睡夢的女兒,似乎感覺有人在動她的.小胳膊與腳腕,睜眼一看,胳膊腕與腳腕里,被拴了一根細細花花的五彩繩,有艷麗的大紅,有清澈的湛藍,有豐收的金黃,還有丁香的淡紫,與純白的絲線交織在一起——這繩兒據說能辟邪,小孩要從初一一直扎著它,直到端午后的第一場雨,把它扔在低處水洼里,就能驅蟲趕蚊,驚嚇草蛇,消災避難,逢兇化吉。端午當天在買一個香草荷包別在女兒的衣襟上點綴,走路時,猶如香袋一般,隨風發出股股幽香;掛在家里是擺設,散發出的香味能充盈大半個屋子。
在女兒幼小的世界里她膚淺的認為端午就是吃粽子的節日。談起端午,還真要追溯到2200多年前,那一年的農歷五月五日,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汨羅江自盡。人們追到洞庭湖,就包了粽子,投到江里去祭奠屈原。在一個節日里去重溫、體味屈原的品格,不由心生敬畏。中華民族文化燦爛、博大精深,聞香吃粽的節日里也帶著女兒去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若說五彩繩、香草荷包是以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兒時端午,那么遍插艾葉吃香粽,則是一種味覺與物質的享受,一種民俗文化與傳統飲食的發揚。端午,不僅僅是對偉大詩人屈原的一次深切懷念,更是家人團聚,粽香情濃的相伴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