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精選19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精選1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1
聽老人們常說,冬至一到,一年中最冷最難熬的日子就到了,數九寒天的日記就開始了。可今天并不算冷,但真的是冬至節。古老的節氣,遙遠的由來,卻是今天的好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在二十四節氣中,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
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天文學角度看晝夜長短變化的依據是:冬至日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過了冬至后,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所以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人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人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冬至吃餃子,你知道這個習俗是怎么來的嗎?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呢。呵呵。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朋友,今天你吃餃子了嗎?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2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而且每個傳統節日都有一些有趣的習俗文化,比如中秋吃月餅,重陽登高,七夕節示愛,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冬至了,因為那天可以吃到湯圓,各種口味的湯圓,還記得去年的冬至,老師利用了一節課的時間,給我們講了冬至的來歷,相關傳說,相關習俗和現代人如何過冬至,還有怎么做湯圓。
冬至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根據史書記載,冬至源于漢代,盛于唐宋。《清嘉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
關于冬至的傳說是這樣的: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講完了這些,老師把我們分成了8個小隊,我和楊晨曦、林朝植、黃顏翔、黃偉森和陳主杰分在了同一小隊。
最后,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視頻,這個視頻告訴了我們怎么包湯圓,將面和好,餡做好,然后將面做成一個個小小的圓扁片,將餡放進去,收口,掐掉多余的一點,搓圓。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我真期待明天的到來,希望明天的DIY湯圓活動開展成功。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3
今天我做完作業,媽媽剛好買回了一些湯圓,我便爭著要去煮,在我的“三寸不爛之舌”的軟磨之下,媽媽終于答應了。
說干就干,我迫不及待地揭開鍋,放好水,合上電閘,等待水燒開,我隔三差五地掀開鍋蓋看,可那水偏和我做對,就是不開,“不要心急,熱氣都被你放掉了,水當然開不了”。媽媽探進頭來提醒我。“哦,原來如此”。我便去看書了。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哎呀,我的水!”,等我沖到廚房,鍋里的水都快燒干了,沒辦法,我只好又加了點水,繼續燒。這回我不敢離開鍋,只好在鍋旁邊耐心地等待。等了好久,水燒開了。我把湯圓“嘩”地全部倒下去,才想起書上寫的要輕輕地放下去。我頓時泄氣了。不過,那些湯圓倒挺結實的,只破了幾個。“沒辦法,聽天由命吧”。我嘆了口氣,按照書上所說的用勺子輕輕地把湯圓推開,可是那些不爭氣的湯圓卻一個個“列開”了肚皮。
水開了,我把火調小,又加了些冷水。湯圓里的餡全露了出來,成了一鍋黑水。沒辦法,干脆將就著煮吧,待水一開,我便大功告成了。
“媽媽,開飯了”。媽媽看見我的“杰作”,笑得前俯后仰,而我卻覺得它們有獨特的味道。
通過這次煮湯圓,我認識到我的動手能力太差,“一回生,二回熟”,我相信只要我繼續努力,就一定能煮出好吃的湯圓。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4
冬至到了,我們這里家家戶戶都有吃湯圓,聽說湯圓代表團圓,而且吃了湯圓就會大一歲呢。
冬至前夕,媽媽買來了糯米粉,開始做湯圓了,媽媽先把糯米粉倒入一個盆子里,再倒下一些水,水不能太多,用手搓著,再往返地和著糯米粉,搓到差不多再倒下一些水,直到糯米粉變成團,用手在糯米團里掰出一塊粉團,做成香蕉外形,把它平分成五塊,拿出其中一塊放在手心里搓成圓形,越圓越好。
湯圓做好了,就來煮湯圓。媽媽先在鍋里放些水,把水煮開了,再加些糖,最后把湯圓放進鍋里煮,煮到湯圓浮到水面,湯圓就熟了。煮熟的湯圓,就像一朵朵白色的小棉花,好看極了。
湯圓煮好了,媽媽盛了一碗給我,我吃著自己做的湯圓,含在嘴里,感覺它柔柔軟軟的,味道甜甜的,很好吃。
今天我吃了湯圓,是不是真的就長大了一歲呢?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5
溫暖冬至當香味裊裊升起,灶火漸息,用那雪白的糯米粉包裹的湯圓啊!那甜甜的,黏黏的,熱氣騰騰,幸福滿滿的湯圓呀,滿是我們同學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
今天是冬至,學校竟然安排我們做湯圓,真是意想不到啊,大家都開心極了,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學校里做湯圓。老師先幫我們分好糯米團和麻心,再把我們每8人分成一個小組開展活動。好,湯圓開做啦!我們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球,然后壓扁加入少量麻心,像包餃子一樣,把皮粘合在一起搓成圓球。
當然,我遇到了問題總是不能把湯圓搓圓,總是有一個一個的“小尖角”。裝著餡的湯圓里頭似乎有許多調皮的小人,像是把腳一只一只翹出來,形成一個一個尖尖的角,真是難看。哎,都是軟軟的糯米粉惹的禍,任我們怎么努力搓都沒用。后來,我干脆等“湯圓們”干一點了,硬一點了再去搓,里面的“小人”安心了,不會再動了,真是“軟的不服,得來硬的”!
再看看其他組的同學瞧,有的同學把餡放得太多了,結果成了“黑煤球”;有的同學沒放餡,湯圓就成了“實心球”。施捷仁同學在做的時候,禁不住鮮美的麻心餡的誘惑,往嘴里一點一點的塞,引起了同學們陣陣笑聲。一節課過去了,我們的湯圓做得差不多了,一個個白白的“胖娃娃”整整齊齊地擺在桌子上,像“孩兒兵”排著隊伍等隊長檢閱呢!做好了,當然少不了吃這個環節。
嗨,熱氣騰騰的湯圓來啦!湯圓冒著熱氣,在盆里等待我們品嘗。“咦?這湯圓湯的顏色怎么跟在家里吃得不一樣?”哦,是湯圓的“餡漏”了!后來我們知道,原來“罪魁禍首”是王子木。他做了一個“黑煤球”湯圓,外頭是餡,而餡的里頭才是糯米粉,所以,我們的湯圓湯全被它“污染”了。雖然湯圓包得不是很好,但我們吃得津津有味。一碗碗熱熱的、親手包的湯圓,一碗碗承載著同學們歡聲笑語的湯圓,在寒冷的冬天散發出陣陣暖意。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6
“冬至”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年”,是我國廿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在這一天,因為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我們這里的習俗是做冬至圓,媽媽說:“每年的農歷十一月每家每戶都做冬至,在這一個月內都可以做。”昨天,是農歷十一月初二,伯伯家做冬至,伯伯買了好多菜請客。伯伯一大早就聯系親戚朋友們晚上到他家吃飯。我在伯伯家和姐姐一起寫作業,過了一會兒,伯伯叫我們一起去挖芋頭。伯伯用鋤頭一挖,哇,好大的芋頭啊!伯伯說:“這個芋頭下午拜祖宗要用到的。”到了下午,伯伯拿出九樣燒好的菜,擺在桌子上,上好香和蠟燭,就開始拜祖宗了。到了晚上,來了很多客人,開始吃飯了,桌上擺滿豐盛的菜肴。
一碗碗熱騰騰的湯圓出鍋了,上面還撒著用白糖、芝麻和花生磨成的糖料,頓時,我的眼睛亮了,嗅覺也靈了,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圓圓胖胖的湯圓往嘴邊送,太燙了,又連忙擱回碗里,可是實在又饞得很,只好翻來覆去地把那個湯圓左吹右吹,待它稍稍涼了,又忍不住地往嘴里送,一口咬下去。那湯圓色滑潔白,滋潤香甜,爽滑軟糯,不粘筷,不粘牙,味道太美了!表妹和表弟也在一旁皺著眉頭,閉著眼,大張著口,唏噓唏噓地狼吞虎咽,真是太甜蜜了!
吃湯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可惜爸爸卻獨自一人在外地出差,今晚我更想念他了。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7
“一個扁食兩頭尖,下到鍋里成萬千。金勺舀,銀碗端,放到桌上敬老天……”你猜這是什么?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美食——水餃。餃子是北方人冬至和過年必不可少的美食,是南北朝張仲景發明的。
“去包餃子嘍,去包餃子嘍!”我們滿懷期待地來到食堂包餃子。因為今天,就是這個傳統節日——冬至。我迫不及待坐下,桌子上放著雪白雪白的皮子,紅紅的胡蘿卜餡,綠油油的韭菜餡和一大碗清澈的水。我先拿出一張薄薄的皮子,再把皮子放在手上,然后拿起一雙一次性木筷,接著夾上韭菜餡,最后把餃子的半成品對折、按緊,按出精美的花紋,一個餃子就做好了。
真是人多力量大。那兩大疊皮子被我們這群毛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揉捏后,霎時間成了一個個形態各異的娃娃。有的皮開肉綻,像小白娃的頭上帶了一朵小紅花;有的鼓鼓囊囊,像快撐破肚子的小妹妹;有的矮子看戲,像三天三夜沒吃東西的小寶寶;還有的玲瓏剔透,像一條美麗的裙子。
“哇,蒸餃可以吃啦!”大家爭先恐后地都拿了一碗,這餃子粘滿了水珠,一股迷人的香味飄進我的鼻子里,我連忙咬了一口,甜甜的味道在嘴里回蕩。咦,這里面是什么?哦,原來是紅棗。
一陣陣香氣迎面撲來,“煎餃,”我猜,“這一定是我最愛吃的煎餃!”我猛一回頭,哇,好一鍋金燦燦的煎餃呀!我拿了兩只就往嘴里放,蔥的香味和肉的鮮味一起涌進嘴里。
冬至離不開餃子,餃子離不開冬至。這個冬至,我真開心!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8
今天是冬至,奶奶從商場回來,剛進門,我就迫不及待地迎上去,接過她手里的菜藍子。仔細一看,菜藍子里有芹菜、羊肉、雞蛋和火腿腸。我問奶奶:“今天要包餃子嗎?”奶奶說:“沒錯!”
我又問奶奶:“可以在餃子里面放硬幣嗎?”“可以。”奶奶邊掏菜邊回答。
擇菜,洗菜,切菜,做餡,好大一會兒功夫,奶奶把餃子餡準備好了,面片是現成的,我們可以開始包餃子了。
奶奶包餃子很熟練,幾秒種就能包一個,我和哥哥笨手笨腳,奶奶嫌礙事,讓我們出去。哥哥悄悄地問我:“你猜,誰能吃到帶硬幣的餃子?”我不客氣地說:“要吃嘛,肯定是我先吃到。”哥哥不服氣:“當然是我吃到了。”我們爭來爭去沒個結果,只好等餃子熟了。
過了一會兒,聽爺爺喊我們進屋,進門一看,哇!餃子剛出鍋,熱氣騰騰的。我對奶奶喊:“我要30個餃子。”奶奶說:“好嘞!”順手給媽媽遞過來的碗里盛滿了餃子。媽媽把餃子端上桌,我和哥哥搶著吃,爺爺笑瞇瞇地說:“別搶,別搶,還多著呢!”媽媽又端了兩碗,我們也不搶了,等大家都坐好后再開始吃。
每個餃子碗都冒著熱氣,我們一家人大口大口地吃著,突然,我感覺牙齒好痛,原來,我吃到了一個硬幣。接著,哥哥一聲尖叫“啊!”也吃到了一個硬幣。我們相視一笑,哈哈!同時吃到硬幣。
冬至的餃子,吃起來別提有多高興了。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9
時間飛逝而過,不知不覺,二十四節氣之冬天第二個節氣——冬至到了,從這以后的天氣會越來越冷。而冬至,在我們北方有一個習俗——吃餃子。
今天放學回家,聞到一股香噴噴的餃子味。我迫不及待地沖到餐桌旁,夾起一個餃子,塞到嘴里,那種熟悉的味道在舌尖彌漫開來,漸漸擴散……吃著吃著,我心中有了疑問:為什么北方要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呢?
姥姥告訴我:立冬,表示萬物收藏,規避寒冷,以及秋收冬藏。我國民間常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來休息一下。對于立冬,還有很多民間諺語,如:“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立冬,補嘴空”……
聽完姥姥的話,我又吃了一個餃子。我邊吃邊想:是啊!以前的人們能吃上一頓餃子就很滿足了,有的也可能吃不到呢!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珍惜身邊的一切萬物……
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有一個奇特的習俗——吃餃子。它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帶給了我們美好的祝福。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10
二十四個節氣中哪個節氣最溫馨?這當然數第二十二個節氣——冬至了。在我們南方,冬至象征著團團圓圓。這天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與家人團聚是最幸福的事了。
教室外面寒風習習,凍得人直打哆嗦,而教室里卻溫暖如春,大家的臉上都掛著幸福溫暖的笑容。這時,老師走上講臺:“同學們,我們每個冬至都會吃湯圓,可是北方人卻不同,他們冬至吃的是餃子。雖然吃的食物不同,但湯圓和餃子同樣象征團團圓圓。“我有些驚訝了——同在一個國家,同在一片土地,節日習俗竟有差異!老師打斷了我們的討論:“在冬至這天,太陽正好到了南回歸線上,所以這天的白天是一年之中最短的。”這使我們更加期待接下來的搓板湯圓活動了。在老師的一聲令下,各路“人馬”都以最快的速度沖出了教室。
所有人都想著馬上能搓湯圓,就以最快的速度把手洗干凈,“嗖”的一聲又沖回教室。只見我們的桌子被分成了五組,每組都鋪好了桌布,準備好了面團,有白、紅兩個顏色。先到達“戰場”的同學已經開始搓了。我連忙抓起一把面團搓了起來。家長們都把面團搓成條狀,再把它分成許多小段,后沾點面粉,便開始搓了。我也按著他們的方法搓。兩個顏色的面團混在一起就能搓出“雙色湯圓”。我只聽“叮叮咚咚”的幾聲,湯圓們頑皮地跳入了鐵盤。接著,幾個家長抬著一個大鍋上來了,哇,原來是食堂阿姨們煮的.湯圓——有包著芝麻、花生餡的大湯圓;有和我們搓的一樣白、紅小湯圓;有胡蘿卜做橙色湯圓;還有玉米做的金湯圓;菠菜做的綠湯圓……當然,還有我們最喜歡的芋圓,那可是用木薯粉做的,吃起來那是很有勁道的。
家長們見我們搓得差不多了,就開始煮湯圓了。他們先把湯圓倒入沸水中過一遍,再把湯圓盛回帶有面粉的鐵盤中,不斷重復這一系列動作,這樣煮出來的湯圓才有嚼勁,而且不會粘鍋。幾分鐘后,湯圓終于正式入鍋了,家長們在鍋中加入桔皮、生姜。據大人們說,吃了這樣的湯圓,冬天才不會感冒,一直暖暖和和的。
在大家的期待中,湯圓出鍋了。吃著自己親手做的湯圓,心里暖滋滋的。
回到家里,我發現餐桌上擺著一盤餃子。我頓時感到奇怪了,我們不應該是吃湯圓嗎?怎么回事?媽媽說,現在北方的習俗與南方融會貫通了,我們也學北方人吃餃子吧!是啊,同在一片土地上的人當然要互相學習!吃了湯圓和餃子,冬至原來如此溫馨!
這樣平凡的一天,竟然這樣不平凡。冬至——這個充滿歡聲笑語的節日,讓所有人收獲了愛和親情!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11
今天冬至,又使我想起小時候過冬至,五十年末,山村沒有電燈,一到夜晚村子一片漆黑,不見行人;只是偶爾聽到村中的狗貓叫聲。我們家也早早關門,全家圍繞在爐火旁,吃著母親包的香噴噴素水餃,聽聽老爹講講水滸三國故事,一家平平安安其樂融融,這可能就是一直想抱緊的幸福!
記得小時候和母親有過這樣一次對話,現在想起來,當時的她,可愛而美麗。她說:
“吃了冬至飯,姑娘媳婦有點煩。
我跑過去問:
“媽,為什么呀?”
媽媽接過話茬說:
“過去的大姑娘小媳婦,有點害怕過冬至。因為要長一歲。這一天是一年夜晚當中最長的一個,大姑娘小媳婦可以在被窩里多呆一會兒。過完這一夜,一夜比一夜短,每天要多做一線的針線活。做活做到眼睛看不到東西為止。如果要趕活的話,還要點油燈。婆婆害怕浪費油。”
想到母親,又懷念起她那一手冬至里的絕味。
糯香彈牙的玉林米粽
玉林人過冬至,幾乎家家必包米粽,一些當地人干脆叫冬至為“米粽節”。玉林米粽以精鹽、南乳、豉油、五香粉等為調料,再選以豬肉、海味、綠豆、荷包豆、粟子、花生等作餡,熬熟后香味四溢,是玉林市民最喜歡吃的一種食品之一。冬至吃米粽還有“糯米補氣”的說法,寄寓了勞動人民補益力氣,以待來年的樸素愿望。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12
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谷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后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后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后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據王琳乾先生的《汕頭舊俗談》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未處決,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一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于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于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13
一轉眼冬至又到了,而關于冬至的習俗有人說吃餃子,有人說吃湯圓,但是我們老家的習俗更特別,那就是吃包子,雖然已經很漸漸失傳了,但是我們家依然還保留著這個習俗。
去年冬至,奶奶一大早就發好面,準備好羊肉胡蘿卜餡。一聽說包包子,我急忙洗了手,跑到案板邊,拿過奶奶壓好的面皮,開始學包包子。奶奶邊包邊教我:“左手心放面皮,右手舀餡放在面皮上。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邊皮,中指沿著邊兒往回拉,邊拉邊捏,最后捏到一起擰個小辮就行”。我一聽,難,得有點技術。奶奶說:“不怕,一學就會。”她握住我的右手,分開手指,在面皮上練習“邊拉邊捏”,看著面皮的圓邊在我手下一點點收攏,也很好玩。奶奶教我做了兩個,第三個我堅持要自己來,開頭我小心慢慢捏,不算順利,快要捏好了,我心里高興,想一下捏住,可是餡都捏到了邊上,拉回的面捏不住倒粘在手指上。我有點發急,使勁一捏,不想倒把皮捏破了,餡也漏了。奶奶一看說:“不要急,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快成功的時候。你這是面邊上粘了菜汁就捏不住;手濕了就粘面了。”我長吸一口氣,擦干手,重新拿過一面皮,按部就班操作,終于成功了。那包子歪著小辮坐在箅子上,我左看右看,多像淘氣的小娃娃!我大喊:“耶,我捏了個胖娃娃!”大家都笑了。吃飯了,奶奶端上熱氣騰騰的包子,我心里美滋滋的,這包子也有我一份功勞啊!
不知道冬至的這個習俗還可以流傳到什么時候,但是我喜歡這樣傳統的節日,喜歡這樣傳統的習俗。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14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正所謂:冬至到,吃水餃。
過去,南寧人甚至把冬至提到了比年還重要的地步,在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冬大過年”之說。每到冬至,各家各戶就要做湯圓、包肉粽,還要準備“三牲”拜祭祖先,舉家歡飲。而在鄉下,除了家家戶戶要做湯圓、包粽子外,在冬至那天所有外出的人都要到村里祭祖宗祠,然后合家吃一頓豐盛的晚餐,以慶團圓。
據傳,南寧之所以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是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離春天已經不遠了。冬至那天,各家殺雞宰鴨,準備酒肉、果品、湯圓,而在外的親人也趕著回來過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同時冬至對于農民而言,就意味著要對來年的生產、生活進行系統的安排和籌劃,從這個角度上分析,確實是“冬至大過年”了。在民間還有“冬干年濕”一說,即如果在冬至那天天氣晴好,在過年的時候則會遇上下雨天,十分應驗。其中奧妙,也許是因為古人千年之總結,是經驗之談。
過冬節時,南寧人的餐桌上除了雞鴨豬羊等佳肴外,還有一道特別的菜——魚生。這是因為民間有“冬至魚生夏至狗”的講法,也許是因為冬至時令氣候較涼,切好的魚生不易變質,入口時清涼爽滑美味。當然,南寧魚生口感最好的要算橫縣的,橫縣魚生還成功申報了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15
今天是冬至,媽媽一大早就忙活開了,又是和面,又是調肉餡兒。媽媽昨天就說過冬至必須吃餃子。可是為什么要吃餃子呢?我起床后趁媽媽不注意,悄悄來到書房打開電腦,我要找找答案。我在百度里點搜索“冬至的來歷”,一下子搜出來好多關于冬至的信息。一一讀過后我才知道,原來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啊。傳說是這樣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我故意問媽媽“媽媽,你知不知道今天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媽媽搖搖頭。“告訴你吧,是為了紀念治病救人的‘醫圣’張仲景。這都不知道!”我得意地說。媽媽也有不知道的時候,我暗自高興地想。從網上我還學會了一首關于冬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朋友,你知道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了嗎?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16
冬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并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清代,有的旗人為了消災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殺豬祭天。順便祭“祖宗桿子”(系兩、三丈高的旗桿,頂端為葫蘆形,稍下為“刁斗”,斗下懸旗,代表祖先)。祭罷,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謂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餐飲。燕俗則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無此舉。
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實際上“濕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17
冬至節緣于上古的“臘祭”,究其實是緣于古人的原始信仰。古人因對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于是就把它們歸于上天神靈的操控,認為春風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漢、日蝕月虧、大旱洪荒、海嘯地震等自然現象,全都是上天神靈所為。因此,古人特別重視以祭祀活動來娛神祭天,祈求上蒼與神靈的保佑。從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實就是古人娛神祭天的一個盛大的宗教節日。
冬至節的祭祀,重要的內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歷代王朝都要行“賀冬”之儀,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動場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舉行,因此又被稱為“郊祭”。
至明、清時期,祭祀活動在古代祭祀的基礎上,更加神圣化,更加隆重。為此,明永樂十八年(一四二○)在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壇。天壇規模宏大,中央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東北為犧牲所,西南為齋宮。此后,冬至祭天大典都在天壇舉行。祭天活動十分隆重,冬至前一天,皇帝移駕齋宮,進行沐浴,次日在圜丘舉行祭天大禮,所用牛、羊、豬、鹿都是在犧牲所專門飼養的。祭天時,必須穿祭服,升火懸燈,樂奏鐘鼓,唱迎神曲,請神牌,行大禮,祈求天神保佑國泰民安。
冬至祭天祭神演進到唐宋時代,在民間逐漸演為祭祖的活動,叫“祭冬”或“拜冬”,并成為祭祖的節日,久之則演為傳統民俗。冬至祭祖的形式分兩種:一種是室外祭奠,另一種是室內祭奠。
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舉行。俗傳冬至動土百無禁忌,而其它的日子則不宜隨便“動土”因此,人們多選擇在冬至這天給祖墳添土或豎碑,傳說是給祖先整修居所。添土豎碑后,再在墓前擺符盤,點燭、燃香、燒紙、放鞭炮,向祖先鞠躬行禮致敬,以緬懷祖先功德。
室內祭奠,則在家祠舉行。冬至日頭天晚上開始,事先在宗祠設香案,擺供品,供三牲(豬、雞、羊或魚)。到晚上十一點鐘左右,由族長或德高望重的長輩主祭,領合族男丁,敬香,上燈,敲磬,鳴炮,按輩分長幼依次拜祭,行三獻禮,讀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壽康寧。
無論是室外祭還是室內祭,祭祖過程中都有聚餐的風習。北方人作興冬至這天吃餃子、餛飩,南方人作興喝紅豆粥、吃湯圓。
冬至祭祖,不僅在民間,漢傳佛教界也承習了這個傳統。明代佛教著作《三藏法數》上說:“冬至,則一陽初生,履長之始。是日持齋修道,即能致福也”。冬至這一天,佛教寺院多舉行祭祖法會,僧眾也要前往祖師塔墓、祖堂祭供歷代祖師大德。有些寺院為方便信眾,還要特設功德堂等,為信眾提供放置祖先牌位的處所,以供超薦。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是華夏民族承傳了數千年的傳統。千百年來,冬至祭祖的民風民俗,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至今仍廣泛流傳。浙江杭州等地民間至今仍盛行冬至掃墓。廣東潮州則作興冬至上墳“掛冬紙”。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18
冬節潮屬有上墳掃墓的習俗。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節和冬節,謂之“掛春紙”和“掛冬紙”。一般情況下,人死后前三年都應行“掛春紙”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掛冬紙”。
但人們大多喜歡行“掛冬紙”,原因是冬節氣候較為干燥,與暮春鶯飛草長、常有紛紛細雨的清明不同,道路易行,也便于上山野餐。冬節掃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鮮蚶、柑橘等物及粿品。鮮蚶是必要的,意謂取其吉利的意義。拜墓之時,還須拜墓旁的土地爺,即所謂后土之神。祭拜儀式過后,人們就在墓前聚餐。野外的聚餐輕松又熱鬧,兒童嬉鬧,長者舉杯閑談,山野間蕩漾著家族的融洽與和諧。祭品中那盤鮮蚶一定要吃完,并把蚶殼撒在墓堆上。潮人把蚶殼稱為“蚶殼錢”,撒在墳頭,是將它作為冥錢之用。
另外,祭品盤中的大魚,全尾或截分兩段的,照例是留給辦理飲酌者的家屬。所以成為規例,野餐時什么人都不許吃它。如果你不明規例,錯吃了,人們會怪你不曉情理。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19
今天是冬至,我和媽媽、奶奶、爺爺一起包的餃子,奶奶說:如果冬至不吃餃子,會把耳朵凍掉的。
餃子的餡是我最喜歡吃的韭菜和肉。奶奶先把面粉活成面團,然后由媽媽切成小塊,我把它們壓扁,最后爺爺搟成餃子皮,就開始包餃子啦,媽媽教我把餃子餡放到餃子皮上,先把中間捏緊,然后再捏緊邊,別看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并不簡單,我老是做不好,包的餃子個個奇形怪狀、東倒西歪,我把它們一個個排得整整齊齊像我體育課是的隊列。媽媽說包餃子一定記住不要露餡,否則就成餃子湯了。
奶奶說:餃子像一群小白鵝,撲通撲通跳下河,
餃子下好了!一咬,就有一股香味撲鼻而來,特有滋味。
我家的餃子太好吃了。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相關文章:
描寫冬至習俗的優秀作文(通用6篇)12-01
優秀作文:南方冬至習俗11-29
優秀作文:冬至節的習俗12-17
2016描寫冬至習俗作文范文11-09
冬至習俗優秀作文(精選5篇)11-30
冬至的習俗的作文08-23
冬至的習俗作文11-23
冬至的習俗08-13
冬至吃餃子習俗優秀作文(精選24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