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冬至吃餃子作文合集九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冬至吃餃子作文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1
“冬至大如年”。按通常習俗,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豆腐、吃餃子、喝老母雞湯,迎接就要到來的數九寒天。
小時候的那個年代,物質條件差,生活艱苦,吃上一頓餃子可是件歡喜事,也是件難事。寒風凌冽,家里的老人早早起來去菜市場,捏著肉票排隊買肉。即便低聲下氣,營業員也是將頭抬到天上,隨便賞一塊。那一塊肉基本見不到瘦肉,白花花的,得用力抓住才不至于滑落。順便買些蔬菜,回家后擇好洗凈瀝干切碎,和那已經剁好的肉泥混合在一起,再加上蔥、姜、油、糖、鹽、醬油等,攪拌均勻。餡料準備好了,大人們又開始和面,一遍一遍地揉,一拳一拳地揣,直到面不軟不硬方才滿意。
一切準備就緒,一家人便在桌面上清理出一塊位置開始包餃子。根據年齡和能力,家里人各有分工:母親搓面切面頭,我搟皮,外婆包餃子,年幼的弟弟將包好的餃子整理到竹匾中,高齡的曾外祖父負責下餃子。一家人忙得不亦樂乎。當時,看著外婆拿過一張餃子皮,放入適量的餡兒,轉眼一個漂亮的餃子就呈現在面前,感覺像變魔法一般。
餃子包到一定數量時,便燒開水下餃子了。那一只只白胖的餃子在沸水中上下翻滾,煞是可愛。水開三遍之后,餃子熟了。揭開鍋,香氣撲鼻,饞得人直咽口水。盛出兩大盤,一盤送給沒空包餃子的左鄰右舍,一盤自家老老小小共同分享。吃著,說著,笑著,繼續包著。那餃子里包入了溫馨、幸福,吃餃子更多的是享受濃濃的親情。
歲月流轉,兩位老人已仙去,而現在的我們又忙于工作和家務,很少再有時間和母親圍在桌邊包餃子。即使調配的餡兒再好,只要是用那買來的餃皮包裹,總少了那一份餃子香,卻又多了一份思念、一份渴盼。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2
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可大家知道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嗎?從前,有一個人叫張仲景,他是一個很有名的大夫,同時他也是個官。一年冬天天很冷,漫天飛舞著鵝毛大雪,連莊稼都被凍死了。張仲景告老還鄉,走到家鄉南陽時,他遇到了許多向南走的鄉親。他好奇的問大家為什么要離開家鄉,鄉親們說:“今年冬天太冷了,很多人被凍病了,我們想去暖和的地方。”張仲景說:“我能治好你們的病。”于是,他就把羊肉和蔬菜等驅寒的食物剁碎,又用面皮包起來,在放在滾燙的開水里煮熟,分給大家吃。鄉親們吃完,果真病好了,于是他就給這種食物取名嬌耳。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嬌耳就變成了我們現在吃的餃子。所以媽媽的媽媽說:冬至一定要吃餃子,否則會凍掉耳朵的!
今年的冬至,我是和姥姥、舅舅、舅媽,還有媽媽一起過的。我們包了香噴噴的大肉蘿卜餃子,熱氣騰騰的餃子一出鍋,端到餐桌上,我就迫不及待的吃了14個。現在回想起當時美味的餃子,還余香縈口啊!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3
中國24節氣大家應該都十分熟悉,這算是中國上下5000年凝聚出的文化瑰寶之一,而今天是24節氣中的冬至。
冬至最重要的一個習俗便是要吃餃子了,這到還是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張仲景在冬至歸鄉時,發現很多貧民們露宿街頭,耳朵都給凍壞了。他見狀便心生可憐,用羊肉辣椒等做成餡,再用白面皮包起來包成耳朵的樣子,稱為焦耳,也就是現在的餃子。然后人們一吃著焦耳,耳朵就都好了,于是在冬至時節,吃餃子的這個習俗便一代代地傳了下來。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雖然這從科學方面來看,實在有些不切實際,但這是我們的民族文化,是把所有中國人串在一起的重要因素。不穿秋褲,是對這個冬天的不尊重,而冬至不吃餃子,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尊重。一個失去傳統文化的民族就像失去了靈魂。
所以今天中午媽媽給我做了餃子吃。可惜的是因為時間不夠,我們是從超市里直接買來的水餃。雖然品嘗起來味道十分的不錯,讓人很有食欲,但又總感覺少了點什么,吃起來感覺怪怪的,大概就是因為這餃子并非我們自己動手做的`,我只吃了五六個也就不再想吃了。
現在想來,似乎明白了什么。冬至的餃子,元宵的湯圓,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這一切并非是人們想去品嘗美味,而是以這些食物為載體,裝載了那些大家聚在一起團圓的幸福與快樂。
總之,這些食物是讓人們在制作的過程中享受唯美的親情。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4
你知道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嗎?
傳說醫圣張仲景回家鄉時,看到鄉親們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煮,等煮好了,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的“嬌耳”。人們吃了張仲景的“嬌耳”和怯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為了紀念張仲景,人們模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餃子。這就是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俗話說得好:“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你吃餃子了嗎?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5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6
隨著校園中的三角梅凋落,冬至降臨。這幾天總是陰沉沉的,幾乎很少見到陽光,四周顯得很冷落蕭條,萬木凋敝。受副高壓帶的控制,長江南岸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干燥寒冷,一年四季分明。
在潮實上了這么多年來,這是第一次在家里過冬至,以前的冬至就是在食堂里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
帶著快樂的心情走進家門,我感覺到了濃濃的冬至氣味。
雖說南方人偏受湯圓,可我偏鐘情于餃子。
小時候,入了冬,家里總愛包一次餃子。沒有待定的時間和意義,不過是某一個降溫的早晨的一時興起,卻在日漸寒冷的天里憑增一股暖意。
平時用來炸食物地面粉意外與冷水相遇,簡單揉搓之后就成了白白胖胖的面團,靜待一旁。白菜洗凈,在砧板上躺好,金屬與木頭有節秦地碰撞出一首序曲。剁好的餃子餡,撒些許鹽,靜置片刻,瀝干水分,調味全憑手感。奶奶對此頗有經驗,自是不必擔心肉餡咸淡。
接著,便是包餃子了,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一部分。一家五個人圍桌而坐,爺爺搟面皮,余下四人來包。面團搓成長條,再掰成一元硬幣大小的小團,用搟面棒一壓,略搟一下將小困推開,左手轉動面皮,右手搟面,只需三四秒功天,一張厚薄適中的面皮就壓成了型,放在撒好干粉的桌面上。爺爺把面皮攤在左手掌心,用筷子挑肉餡,置于正中,一擾,一折,一捏,一枚標致的餃子就完成了。雖然包起容易,但要包得好卻很不容易。既要快,又要不露餡,下鍋不破,還得好看。約摸一小時的時間,餃子們就排成方陣,時刻待命。
餃子,說吃也是真的好吃。奶白色的外皮半偷著亮,吹彈可破。瘦肉肥肉五比二,與清甜帶脆的白菜天生一對。若是包得好,還有濃郁的湯汁,一口下去,肉香四溢。我習慣蘸醋,有時還蘸上蒜泥與辣椒,和著熱氣騰騰的餃子,那叫一個痛快!
但真正讓我愛上餃子的,還是包在其中的那一份溫情。也只有吃餃子這一天,對于午飯的準備,一家五口都能參與,忙碌著,說著,笑著。年復一年,同爺爺奶奶一起吃飯的機會越來越少,即使有,也只是匆匆忙忙,話也沒能多說幾句。能夠包餃子的閑暇周末,也逐浙沉淀在童年的記憶之中。感謝冬至讓那生封的記憶再現,那最純真的快樂就這樣一遍遍打磨,變得閃閃發亮。冬至快樂!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7
啊,又是一個冬至。我想起了杜甫寫的《冬至》: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涯風俗自相親。這一天,有的地方吃水餃,有的吃餛飩,每個地方都有他們的食俗,我們這里食俗吃赤 豆 飯 。
到了晚上,媽媽拿回了一袋糯米和一碗赤豆。媽媽說:“今晚我們吃糯米飯!”我非常高興,能不吃這干巴巴的白米飯了。開飯了,我跑到廚房里去,揭開蓋子,香味撲鼻而來,“啊,真香!”我情不自禁地叫起來。連忙盛了一大碗,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爸爸問我:“你知道為什么每到冬至節這一天要吃赤豆糯米飯嗎?”我隨口說:“NO!”“我來告訴你吧,”爸爸說,“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在冬至那一天死去了,死后成了一個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疫鬼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原來,冬至節吃 赤 豆 飯 是這樣來的。今天,我不僅吃到了香噴噴的糯米飯,又知道了為什么吃糯米飯的緣由。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8
想起冬至就要到了,我是既高興,又發愁。高興的是,冬至到了,我就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餃子了;愁的是,冬至到了,天氣更冷了,數九寒天,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呀!
聽爸爸說,冬至是一年里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夜晚最長的一天。按照地理課上講,冬至那一天呀,太陽跑得離北半球最遠,也就是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了。怪不得,快到冬至了,最近天氣越來越冷了,太陽公公偏心眼了,把熱量都給了南半球啦!
冬至很重要,家家戶戶都要過的,尤其北方。媽媽說,冬至以后就開始數九,三九天是最冷的,冷的會凍壞耳朵的。所以每年冬至,大人都會給孩子們包餃子吃的,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壞了,真有意思!
其實,圍繞冬至,還有好多學問呢。冬至之前是大雪,冬至之后是小寒,小寒之后還有大寒呢,大寒才是最冷的時候。小朋友們,你做好準備了嗎?讓我們開心地迎接冬至的到來吧,可千萬記住要吃餃子呀!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9
東漢時候,有個名醫,叫張仲景。他的醫術高明,不管什么病,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他是醫圣。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那年退休回鄉,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風刺骨,雪花飄飄散。他看到那些為生活奔忙的人,衣著單薄,不少人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很難受。
張仲景回家后,心里總掛記著那些爛耳朵的人們,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陽找了一塊空地拾只占棚子,架上衣鍋,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格放在鍋里煮,等煮好后,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耳朵形狀,再放在鍋里煮。到冬至那天就開張,專門送給傷的人吃。張仲景把這種治傷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吃過以后的人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傷都治好了。 以后,每到冬天,張仲景都做“祛寒嬌耳湯”,到冬至那天,送給大家吃,預防和治療凍傷。 巧的是,過了好多年,又到了冬至那天,張仲景離開了人世。為了紀念他,每年冬至家家戶戶包餃子吃,并說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直到現在,有些地方餃子叫做餃耳呢。
【冬至吃餃子作文】相關文章:
吃餃子的冬至作文12-14
冬至吃餃子作文12-30
冬至吃餃子的作文精選12-25
冬至吃餃子作文06-23
冬至吃餃子的作文12-23
冬至吃餃子01-10
「冬至作文」冬至,吃餃子(8篇)12-31
2015冬至作文:冬至吃餃子的學問12-31
冬至節吃餃子作文12-26
有關冬至吃餃子作文12-31